諸葛亮一生故事一什麼名字
『壹』 諸葛亮的生平故事
諸葛亮的生平故事有:初出茅廬、火燒新野、三氣周瑜、求娶黃月英、揮淚斬馬謖。
1、初出茅廬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的長子劉琦十分器重諸葛亮。劉表之妻、劉琦後母蔡氏屢進讒言,劉表寵愛少子劉琮,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不為之謀劃。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之計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
劉琦對諸葛亮說:「如今我們兩個向上到不了天,向下接不到地,就我們兩個人,話出自你口,進入我的耳朵,無他人知曉,現在可以說了嗎?」諸葛亮無奈之下對劉琦說:「你難道看不見歷史上申生在國內導致禍患,重耳逃亡在外而獲得生存嗎?」劉琦意識到諸葛亮讓他外出以自保。
當時黃祖被東吳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當時託名為漢相的曹操統一北方後,率20萬大軍南下荊楚,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諸葛亮勸說劉備,及時攻打劉琮,可趁機佔領荊州,劉備不忍。
劉備在樊城知道曹操大軍南下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並大破劉軍。 同年,劉備敗走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客,與魯肅結為朋友。
2、火燒新野
火燒博望坡之後,曹操卷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
曹軍進城之後住入了民房。夜裡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裡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
3、三氣周瑜
當時曹操正在鄴郡慶賀銅雀台落成。在銅雀台上大宴文武百官,並將一件西川錦袍掛在樹上,下設箭靶,射中箭靶的人就可以得到戰袍,武將們個個爭先,想展現自己的武藝。
武將射畢,曹操又讓文官吟詩作賦,記錄銅雀台落成之事。曹操正在興頭上,也賦詩吟唱。忽報東吳使節華歆前來。曹操看罷表章,與謀士定計使孫、劉相吞並。
便上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華歆為大理寺少卿。周瑜就職南郡太守後,便想報仇,遂上書孫權。要魯肅討還荊州,魯肅無奈,只好前往荊州。
魯肅來到荊州,劉備依孔明之計放聲大哭,孔明從旁說還了荊州,便無處安身。觸動劉備心中傷處,而大哭不止,孔明於是要魯肅轉告孫權,暫緩討回荊州。
4、求娶黃月英
諸葛亮隨叔父逃亂來到襄陽,結草廬而居,躬耕苦讀。孤獨的諸葛亮遊走襄陽,結交朋友,拜見師長,見識和學業大長。諸葛亮偶然聽說黃家灣有一位才女黃月英,就想求見結交。
不料被黃月英的父親黃承彥擋在門外。諸葛亮被黃承彥考來考去,顯示出學識才華,但他曝出自己女兒非常丑。諸葛亮若想娶一個漂亮媳婦的話,就另請高就。
諸葛亮下定決定,再次登門求婚,黃月英提出一系列難題難住了諸葛亮。為了和才女黃月英成婚,諸葛亮用毅力、智慧並巧借朋友之勢,終於戰勝了黃家父女設立的一道道難關,最終贏得美人心。
5、揮淚斬馬謖
蜀後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為實現統一大業,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他命令趙雲、鄧芝為疑軍,占據箕谷(今陝西漢中市北),親自率10萬大軍。
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今甘肅),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今甘肅秦安縣東北)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系重大。
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並具體指示讓他「靠山近水安營紮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馬謖到達街亭後,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
卻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想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當時,副將王平提出:「街亭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蜀軍則不戰自潰。
請主將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馬謖不但不聽勸阻,反而自信地說:「馬謖通曉兵法,世人皆知,連丞相有時得請教於我,而你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知何兵法?」
接著又洋洋自得地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死地而後生,這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布於山上,使之絕無反顧,這正是致勝之秘訣。」王平再次諫阻:「如此布兵危險。」
結果被張郃軍隊切斷水道,殺得大敗。街亭失守,使諸葛亮十分被動,一場十分有利的戰局頓時變成敗局。盡管諸葛亮十分愛惜馬謖的才華。
但是,為了嚴明軍紀,他毅然按照軍法處斬了馬謖,還上疏朝廷,自請貶官三級,追究個人「不能訓章明法」、用人不當的責任。
馬謖見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說:「丞相委任我為主將,部隊指揮我負全責。如若兵敗,我甘願革職斬首,絕不怨怒於你。」
王平再次義正辭嚴:「我對主將負責,對丞相負責,對後主負責,對蜀國百姓負責。最後懇請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馬謖固執己見,將大軍布於山上。
『貳』 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在《三國演義》當中,令人敬佩的不只是沖鋒陷陣,武力驚人的武將們,那些手不能提的文弱謀士也以自己的方式在其中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彩。要說到《三國演義》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謀士有非常的多,但是最讓人喜愛的卻只有一個,那就是諸葛亮。那麼為什麼諸葛亮這么受歡迎呢?一起來看看兩則關於諸葛亮的故事吧,通過這兩則故事或許就能夠明白了。
這則故事當中,我們看到諸葛亮的氣魄以及氣度,在面對生死的時候和被為難的時候,仍然能夠從容,也見識到了其識人之能,更展現了其智略高深。所以,人們才那樣的喜歡他。
『叄』 諸葛亮一生的事跡有哪些諸葛亮比較著名的事跡
1、如魚得水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孔明)出山之後,「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大事,把孔明當作老師,關羽,張飛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對劉備說:「孔明年紀輕輕,有甚麽才學大哥你對待他實在是好過頭了,又沒見到他顯示出甚麽本事!」
劉備勸解他們說:「我得到孔明,如魚得水,兩位弟弟不用再多說了。」「如魚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適合自己事業發展的環境。例如:李教授請到張明作助手,簡直「如魚得水」,研究項目的進度加快了,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2、初出茅廬
新官上任三把火諸葛亮隨劉備到新野後不久,曹操就派了夏侯敦領兵十萬,到達博望城,逼近新野。劉備叫來關張二人商議迎敵,張飛原本對劉備說的「得了孔明如魚得水」很不服氣,便賭氣地說:「哥哥何不就派水去迎敵」劉備說:「智謀靠孔明,勇武須二弟,怎麽可以推諉呢」
劉備叫孔明指揮作戰,孔明怕關張等人不聽從號令,便要了劉備的寶劍和印章,顯示他正掌握兵權,違令者斬。孔明派兵遣將,在博望坡火攻曹兵,大敗夏侯敦。這場漂亮的勝仗,使關張開始佩服諸葛亮,從此誠心誠意地聽從他的調遣。
3、錦囊妙計
孫權為了控制挾持劉備,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計」,假意要將自己的妹妹許配給剛剛死了妻子的劉備,騙劉備到南徐招親,然後打算將他軟禁,作為人質,再派人去奪回荊州。
劉備接見了孫權的使者,心存疑慮,諸葛亮卻叫他放心大膽前往,滿有把握地表示會「略用小謀,使周瑜半籌不展;吳侯之妹,又屬主公;荊州萬無一失。」並叫趙子龍護送劉備。
臨行,諸葛亮把趙子龍叫到跟前,交給他三個錦囊,跟他耳語道:「你保主公入吳,應該領受這三個錦囊,囊中有三條妙計,你可以依照順序施行。」
趙子龍依計而行,迫使孫權嫁妹弄假成真,後來又護衛劉備和孫夫人安全地離開吳地,逃出虎口。「錦囊妙計」現在比喻能及時解決緊急問題的妥善辦法。
4、三氣周瑜
當時曹操正在鄴郡慶賀銅雀台落成。在銅雀台上大宴文武百官,並將一件西川錦袍掛在樹上,下設箭靶,射中箭靶的人就可以得到戰袍,武將們個個爭先,想展現自己的武藝。
武將射畢,曹操又讓文官吟詩作賦,記錄銅雀台落成之事。曹操正在興頭上,也賦詩吟唱。忽報東吳使節華歆前來。曹操看罷表章,與謀士定計使孫、劉相吞並。
便上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華歆為大理寺少卿。周瑜就職南郡太守後,便想報仇,遂上書孫權。要魯肅討還荊州,魯肅無奈,只好前往荊州。
魯肅來到荊州,劉備依孔明之計放聲大哭,孔明從旁說還了荊州,便無處安身。觸動劉備心中傷處,而大哭不止,孔明於是要魯肅轉告孫權,暫緩討回荊州。
5、軍事發明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贊其為「天下奇才」。
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肆』 20個諸葛亮有關故事名稱
空城計、草船借箭、舌戰群儒、三顧茅廬、隆中對、火燒赤壁、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城、七擒孟獲、六齣祁山、白帝城託孤、揮淚斬馬謖、死諸葛嚇走活仲達、智算華容道、石八卦陣退陸遜、智收姜維、三氣周瑜、借東風、遺計斬魏延、卧龍弔孝 。
1、空城計
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
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
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
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
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裡拿著拂塵。城門里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令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
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2、三氣周瑜
周瑜和諸葛亮約定,如果周瑜奪取南郡失敗,劉備再去取,周瑜第一次奪取失利受傷,然後又將計就計,打敗了曹兵,但是諸葛亮卻乘機奪取了南郡等地,既沒有違約,又奪取了地盤。」氣得周瑜金瘡迸裂,摔下馬來。
劉備的夫人死後,孫權按照周瑜的計策假裝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許配給劉備,想把劉備騙到東吳,再將其殺害。誰知吳國太(孫權的母親)看中了劉備,不僅不許孫權殺他,還真要把孫尚香許配給他。
周瑜便想讓劉備長期與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隔開,並且用聲色迷惑劉備,使之喪失得天下的雄心,但是失敗了。諸葛亮又使計讓劉備安然的回到了荊州,並且讓周瑜中了埋伏,還讓士兵譏諷周瑜「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讓周瑜氣得金瘡再次迸裂。這也就是現在「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句俗語的由來了。
劉備向東吳借取荊襄九郡,圖謀發展壯大自己,然而東吳怕養虎為患,等劉備強大後勢必對自己構成威脅,三番五次要求其歸還荊州,劉備和諸葛亮就以攻取西川後,必還荊州為由,但遲遲不攻取。
此舉令周瑜氣急敗壞,遂想出了過道荊州幫助劉備攻取西川,因為欲攻取西川必須途經荊襄,可是周瑜實則是為了攻取荊州,此計卻被諸葛亮識破,使得周瑜被圍,周瑜氣急又加之舊傷復發,不治身亡。
3、火燒新野
諸葛亮第一把火燒博望坡,夏侯惇大敗,曹操便親自領兵伐新野。劉備放棄了新野,到樊城以避曹軍。 曹操的部將曹仁領的兵到新野,見城門洞開,城中無人,便引軍進城中駐扎。
夜來時分,就被火燒了。這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前兩把火。曹仁引眾將突煙冒火,尋路奔走,聞說東門無火,急急奔出東門。
軍士自相踐踏,死者無數。曹仁等方才脫得火厄,背後一聲喊起,趙雲引軍趕來混戰,敗軍各逃性命,誰肯回身廝殺。正奔走間,糜芳引一軍至,又沖殺一陣。曹仁大敗,奪路而走。
4、白帝城託孤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漢中之戰中斬殺曹操名將夏侯淵,擊敗曹操、占據戰略要地漢中。
在這樣節節勝利的情況下,劉備部將關羽孤軍北伐曹魏,雖然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於襄陽,達到軍事上的最高峰。
但是荊州後方空虛,東吳違背湘水劃界,在背後對盟友倒戈一擊,呂蒙以白衣渡江乘機奪取荊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最後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失荊州」使得劉備元氣大傷,蜀漢政權也開始走下坡路。
劉備聞後盡起全國大兵去討伐吳國,為關羽報仇,被陸遜擊敗,劉備兵敗退到白帝城。
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諸葛亮等人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
諸葛亮哭著說:「我一定盡我所能去中興大漢,為了大漢竭智盡忠,直到死那一刻。」
5、智收姜維
三國時期,西蜀丞相諸葛亮北伐中原,用詐城之計,攻奪北魏的天水關。天水關太守馬遵果然中計,下令全營火速披掛,去解救被圍的南安。
此刻,一個職位低微的牙將姜維識破諸葛亮之計;向太守馬遵進諫,嗣南安是諸葛亮用的計,蜀兵欲乘虛攻取天水。馬遵恍然大悟。姜維接著又向他講出一個可以打敗諸葛亮,以解南安之危的將計就計的妙計。
馬遵聽了將信將疑,姜維立下軍令狀,他才下令出兵。諸葛亮沉浸於樂曲中,在等待著趙子龍老將軍的勝利消息。
忽有探馬飛報,趙子龍在天水關前被圍困,這使他十分震驚。他立刻命傳關興、張苞二人各帶800騎兵,速速飛馳天水關前,解救趙老將軍,不得有誤。
然後又命馬岱去陣前探聽,務要查明是何人布陣,其人如何。馬岱探聽歸來,諸葛亮得知天水關領兵布陣之將名叫姜維,是一個智勇雙全、孝義無雙的賢將良才,雖才高智廣,卻身居偏裨,甚是屈屈不得志。
就決心納錄英才,收服姜維。諸葛亮一面布置了連環扣戰,讓岱、關興、張苞拖住姜維;一面派魏延假扮姜維「罵關」,使心地狹窄、多疑妒賢的馬遵中反間之計。
又讓趙雲乘虛而入,攻進天水關,救出被馬遵扣為人質的姜維的母親、妻子。諸葛亮的周密安排逐一實現。
最後,姜維被困在風鳴山下。諸葛亮曉以大勢,耐心說服,並接來家眷使姜維合家團圓,終使姜維心悅誠服地歸降西蜀。
『伍』 諸葛亮 一生概括
諸葛亮生死年月為(181—234年),三國時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號卧龍。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①河南南陽卧龍崗;①湖北襄陽(現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後為了消除諸葛亮隱居地一事留下的歷史紛爭,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寫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後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
這是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所寫,因諸葛亮名高天下,兩省便爭諸葛亮故居之處所,顧嘉蘅想不能開罪南陽,又怕承當出賣桑梓之名,便撰此妙聯,既贊諸葛亮,又抹平兩省爭執,可謂公允。但這場爭論並沒有因此而平息,1990年發行《三國》郵票第二組「隆中對」小型張時,因湖北、河南兩省爭奪「隆中對」的首發式地點,並組成代表團進京申訴,以至設計受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和北京師范大學魏晉南北朝研究所曾專門組織「諸葛亮躬耕地」學術討論會,諸葛亮躬耕地在X陽的說法得到大多數的的贊同,同時史學家們也認為,就像文武赤壁一樣,襄陽南陽的諸葛勝跡也是完全可以並存的。顧嘉蘅的題聯,真不愧為名聯絕作。
注意:此處刪去一切關於諸葛亮隱居地和古籍書名爭論的詞條解釋,避免引發民族矛盾,歷史僅供了解,不須爭論!
新版人教版教科書同樣刪除了《隆中對》《出師表》注釋中所有的「襄樊」「襄陽」「南陽」字樣,只提及諸葛亮出生地及原籍。
想了解更多請查找詞條:《資治通鑒》、《草廬對》(《隆中對》)、南陽、襄樊(襄陽)。
諸葛亮讀書與當時大多數人不一樣,不是拘泥於一章一句,而是觀其大略,並喜歡吟誦《梁父吟》這首古歌謠。通過潛心鑽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他志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諸葛亮還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用兵的知識。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即《草廬對》)。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形成三國鼎足之勢。諸葛亮於危難之際出而輔佐劉備,聯孫抗曹。大敗曹軍於赤壁,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劉備病危,以後事相托。
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候,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將後事託付姜維。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隆中對》。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同時發射10箭;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諸葛亮的紀念古跡很多,全國有數十處。旅遊觀光者絡繹不絕。
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陝西漢中的勉縣。勉縣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建於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侯」(武鄉在今漢中市的武鄉鎮),死後又被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現勉縣武侯祠巍峨壯觀,規模宏偉,有七院六十餘間殿宇,既是憑吊先賢之所,又是文物游覽之地。更有意義的是,勉縣武侯祠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外,還有南陽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還有建於唐代前的五丈原諸葛廟,建於明代的武侯宮(湖北蒲圻),建於建安時期的黃陵廟(湖北宜昌)等。浙江蘭溪的諸葛鎮,因諸葛亮子孫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萬曆年間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歷三百七十餘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築五十二間,內設諸葛亮靈位。近些年,蘭溪丞相祠堂漸負盛名,影響日盛,是蘭溪一大史跡和攬勝之地。
諸葛亮年譜
年號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跡
光和4年 181 0歲 諸葛亮誕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 189 8歲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1歲 諸葛亮父親諸葛硅去世。
興平元年 194 13歲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 其兄諸葛謹同繼母赴江東。
初平2年 195 14歲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昌)。
建安2年 197 16歲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陽.
建安4年 199 18歲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 26歲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 即著名的「草廬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3年 208 27歲 諸葛亮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參與赤壁之戰獲勝。
建安14年 209 28歲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 211 30歲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建安19年 214 33歲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率兵與劉備會師。劉備進成都,掌管巴蜀。諸葛亮任蜀軍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兼任大司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4歲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23年 218 37歲 諸葛亮留守巴蜀,籌集軍糧,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 40歲 劉備登基,建立蜀國。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 42歲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
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蜀建興2年 224 43歲 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穩定因劉備戰敗而混亂的人心。
蜀建興3年 225 44歲 諸葛亮率軍南征,穩定南部四郡。
蜀建興4年 226 45歲 諸葛亮准備興師討魏。
蜀建興5年 227 46歲 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
蜀建興6年 228 47歲 北伐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 48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 230 49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 231 50歲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馬仲達,大敗魏將張合。
蜀建興11年233 52歲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12年234 53歲(享年54歲) 諸葛亮於再次北伐中病故於五丈原
『陸』 諸葛亮的故事名字
【諸葛亮事跡】
一,佤族歸順
遠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蘆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與蜀漢丞相諸葛亮簽盟歸順蜀漢朝廷,發誓鎮守邊關,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終遵循了這個盟約。1934年的英軍進攻班洪、班老地區,佤族人牢記了這個盟約,斑老王奮起抵抗,組織佤族武裝,剽牛盟誓,效忠他們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諸葛亮。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二,六個少數民族供奉的「茶祖」。
《普洱府志古跡》記載:舊傳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銅鏝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革登,置撒袋於曼撤,固以名其山。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當地人民還把茶樹稱作「孔明樹」,把諸葛亮尊為「茶祖」。
時至今日,基諾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壯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諸葛亮誕辰這天舉行集會,稱為「茶祖會」,賞月歌舞,放孔明燈,祭拜諸葛亮。
【其他之記載】
五丈原
五丈原位於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北距岐山縣城25公里。高20餘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於世。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後一個戰場。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兵由漢中出發,穿過秦嶺,進駐五丈原。初來乍到,糧草不濟,先屯田練兵,待機伐魏。魏將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貿然出兵。雙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戰,諸葛亮不得不引誘魏兵入葫蘆溝作戰,並放火燒斷谷口,欲大敗魏將司馬懿未料一場大雨,魏軍死裡逃生。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敗退。當司馬懿進兵諸葛亮指揮作戰的地方時,看到蜀軍陣地之險要,驚嘆道:「天下奇才也。」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這里修建了寺廟。
據當地民間傳說,諸葛亮去世時,一顆明星從天而降,所以才起這個名字。當年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稱「諸葛田」。當年諸葛亮設軍帳指揮作戰的地方還留有半米高的城牆殘跡,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近100米。當地群眾給這個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邊的秦嶺山坡,有一塊平展的石頭,上面似有棋盤線條。據說當年諸葛亮在這里下過棋,所以這座山得名「棋盤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諸葛鍋」,鐵鍋上鑄有漢代隸書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農田,遊客來這里總想找一找古戰場的遺跡和傳聞。在農田的中間有一道河灣,當地叫落星灣,灣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諸葛亮祠,創建於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內獻殿內兩側牆壁上有一幅幅三國故事畫,如古城會、空城計、三戰呂布等。壁畫下鑲嵌著40塊青石,石刻岳飛手書《出師表》,字跡蒼勁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贊頌岳飛的石刻:「純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柒』 三國演義中關於諸葛亮的一個故事名稱
三顧茅廬、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白河用水、舌戰群儒、智激周瑜、借內東風、智算華容、錦囊妙計容、三氣周瑜、七擒七縱、揮淚斬馬謖、空城計、死諸葛走生仲達,草船借箭,隆中對.
三國演義的諸葛亮的一生的功績
收二川,排八陣,六齣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六齣」指六齣祁山, 「七擒」指七擒孟獲,徹底平定南疆之亂 「東和」指東和孫權, 「北拒」指北拒曹操, 「火攻」指火燒赤壁, 「收二川」指收復東川、西川,指劉璋和張魯。 點明燈是他北伐時感自己命不久矣,在五丈原禳星續命 「排八陣」是阻住了東吳的追兵讓劉備得以脫險
『捌』 諸葛亮的生平經歷
1、人物生平
光和4年 181年 1歲 公元一八一年農歷四月十四日諸葛亮誕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 189年 9歲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年 12歲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去世。
興平元年 194年 14歲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其兄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
初平2年 195年 15歲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歲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陽。
建安4年 199年 19歲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歲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草廬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3年 208年 28歲 諸葛亮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參與赤壁之戰獲勝。
建安14年 209年 29歲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 211年 31歲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歲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率兵與劉備會師。劉備進成都,掌管巴蜀。諸葛亮任蜀軍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兼任大司馬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歲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23年 218年 36歲 諸葛亮留守巴蜀,籌集軍糧,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年41歲 劉備登基,建立蜀國。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年43歲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 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蜀建興2年 224年44歲 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穩定因劉備戰敗而混亂的人心。
蜀建興3年 225 年45歲 諸葛亮率軍南征,穩定南部四郡。
蜀建興4年 226年46歲 諸葛亮准備興師討魏。
蜀建興5年 227年47歲 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
蜀建興6年 228年48歲 北伐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年49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 230年50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 231年51歲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馬懿,大敗魏將張郃。
蜀建興11年 233年53歲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12年 234年54歲 諸葛亮於再次北伐中病故於五丈原。
2、人物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3、人物作品
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
諸葛亮著名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或雲後篇系後人托諸葛之名偽作,真偽存疑)、《誡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