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師長的小故事100字
Ⅰ 關於尊重老師的小故事
1.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
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2.1903年,居里夫人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鐳。這一發現,震驚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從而,她享有盛譽,博得了人們的敬仰。可她對她過去的老師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語老師最大的願望是重遊她的出生地——法國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蘭到法國的一大筆旅費,回鄉的希望總是那麼渺茫。居里夫人當時正好住在法國,她非常理解老師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師的全部旅費,還邀請老師到家裡做客。居里夫人的熱情接待使老師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裡一樣。
1932年5月,華沙鐳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國參加落成典禮。許多著名人物都簇擁在她的周圍。典禮將要開始的時候,居里夫人忽然從主席台上跑下來,穿過捧著鮮花的人群,來到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年婦女面前,深情地親吻了她的雙頰,親自推著她走上了主席台。這位老年婦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時候的老師。在場的人都被這動人的情景所感動,熱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熱淚。
居里夫人就是這樣,當她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之後,仍舊沒有忘記曾經傳授給她知識的老師。
3.華羅庚成名不忘師恩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成名之後不止一次說過:「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師栽培。1949年,華羅庚從國外回來,馬上趕回故鄉江蘇金壇縣,看望發現他數學才能的第一個」伯樂「,王維克老師。他在金壇作數學報告時,特地把王老師請上主席台就座,進會場時讓老師走在前面,就座時只肯坐在老師的下首。
4.魯迅對啟蒙老師壽鏡吾一直很尊敬。他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看望壽先生。
1902年至1909年,在東渡日本留學的8年間,他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匯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一次,他奉母命從日本回紹興辦婚事,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時間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先生。魯迅在日本還拜章太炎先生為師學文字學。章太炎先生逝世後,他連續撰文兩篇紀念。
5.張樂平尊師
一個春雨霏霏的日子,漫畫「三毛」的作者張樂平一手撐雨傘,一手提蛋糕,去看望50餘年沒有見過面的小學啟蒙老師陸寅生。陸寅生曾經給張樂平出了個題目,指導他畫政治諷刺畫,這是張樂平學漫畫的開始。此事雖已過去50多年,但張樂平記憶猶新。
80多歲的陸老師把張樂平打量了一下,問:「你是誰?找誰?」張樂平說:「我是張平啊,現在叫張樂平。」陸老師興奮異常:「幾十年來難得你還想著我,真不容易啊!」張樂平說:「我的第一幅漫畫是您教我畫的,我一直沒有忘記您!」
Ⅱ 尊敬師長的小故事
孺子可教張良 張良拾鞋
孺子可教」這則成語的孺子是小孩專子;教是屬教誨。這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後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後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喂!小夥子!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張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對方年紀很老,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見了,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 張良很不高興,但轉念想到鞋都拾起來,又何必計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行壞幕耙裁凰擔
Ⅲ 尊重老師的故事80字
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回帝「猶尊桓榮以答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Ⅳ 給我幾個尊敬師長的小故事100字左右
尊敬復師長終身思慕 宋朝時制,岳武穆王的老師周同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當周同死了之後,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Ⅳ 要尊敬師長小故事100字已內
毛澤東尊敬師長兩則小故事:
1.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卻始終尊敬自己的老師專。1959年,毛澤東回到韶山屬請韶山的老人們吃飯。毛澤東親自把老師讓在首席,向他敬酒,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敬意。
2.毛澤東青年時代聽過徐特立先生的課。當徐特立60壽辰時,他特意寫信向徐老祝賀。信中說:「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
Ⅵ 關於尊敬師長的小故事
1、宋朝的時候,有一位有學問的人,名叫楊時,他對老師十分尊重,一向虛心好學。「程門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師、刻苦求學的一段小故事。
楊時在青少年時代,就非常用功。後來中了進士,他不願做官,繼續訪師求教,鑽研學問。當時程顥、程頤兄弟倆是全國有名的學問家。楊時先是拜程顥為老師,學到了不少知識。4年後,程顥逝世了。為了繼續學習,他又拜程頤為老師。這時候,楊時已經40歲了,但對老師還是那麼謙虛、恭敬。
有一天,天空濃雲密布,眼看一場大雪就要到來。午飯後,楊時為了找老師請教一個問題,約了同學游酢一起去程頤家裡。守門的說,程頤正在睡午覺,他們不願打擾老師的午睡,便一聲不響地立在門外等著。
天上飄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大。他們站在門外,雪花在頭上飄舞,凜冽的寒氣,凍得他們渾身發抖,他們仍舊站在門外等著。
過了好長時間,程頤醒過來了,這才知道楊時和游酢在門外雪地里已經等了好久,便趕快叫他們進來。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得有一尺多深了。
2、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
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
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
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3、1903年,居里夫人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鐳。這一發現,震驚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從而,她享有盛譽,博得了人們的敬仰。可她對她過去的老師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語老師最大的願望是重遊她的出生地——法國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蘭到法國的一大筆旅費,回鄉的希望總是那麼渺茫。居里夫人當時正好住在法國,她非常理解老師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師的全部旅費,還邀請老師到家裡做客。居里夫人的熱情接待使老師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裡一樣。
1932年5月,華沙鐳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國參加落成典禮。許多著名人物都簇擁在她的周圍。典禮將要開始的時候,居里夫人忽然從主席台上跑下來,穿過捧著鮮花的人群,來到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年婦女面前,深情地親吻了她的雙頰,親自推著她走上了主席台。
這位老年婦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時候的老師。在場的人都被這動人的情景所感動,熱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熱淚。居里夫人就是這樣,當她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之後,仍舊沒有忘記曾經傳授給她知識的老師。
4、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成名之後不止一次說過:「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師栽培。1949年,華羅庚從國外回來,馬上趕回故鄉江蘇金壇縣,看望發現他數學才能的第一個」伯樂「,王維克老師。
他在金壇作數學報告時,特地把王老師請上主席台就座,進會場時讓老師走在前面,就座時只肯坐在老師的下首。
5、1952年2月,南開大學老校長張伯岑突患腦血栓逝世,周總理參加了治喪委員會並送了花圈,輓聯上寫著:「張伯岑老師千古,學生周恩來敬輓。」
張伯岑病故後,周恩來一直惦記著張家的生活,自然災害時期,周恩來把自己的購物證給張伯岑夫人,還派人給張夫人送去500元,並囑咐交際處對張夫人及其子女的生活要倍加關照。
Ⅶ 尊敬師長的故事
、程門立雪
游恭,五代時人,學問廣博,文章很好。游酢是宋代的學者,典故「程門立雪」講的就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
2、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3、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3、孔夫子的誤會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一連好幾天沒吃上一頓飯.孔老夫子實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覺,想以此來忘卻飢餓.孔子的大弟子顏回見老師餓得很,心中十分憂傷,心想,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住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辦法,怕是要出危險了.顏回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討.這一次真是天不絕人,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白米.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急忙把米倒在鍋里,砍柴生火,不一會兒,飯就熟了.孔夫子這時剛好醒來,突然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好生奇怪,便起來探看.剛一跨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從鍋里抓了一把米飯往嘴裡送.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顏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說:"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現在飯做好了,先請老師進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來,說:"剛才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顏回一把將那碗米飯奪了回去,連忙說:"不行!不行!這米飯不幹凈,不能用它來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為何說它不幹凈呢 "顏回答道:"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為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臟的飯給老師吃呀!後來,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飯抓來吃了.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 "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深感這個弟子是個賢德之人.
4、秦始皇拜荊條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此而落得個罵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6年後,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護衛下,乘著車輦,浩浩盪盪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著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彷彿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後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麼 一個嬴字就難住了 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著哩,能知難而不進嗎 "說著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衛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於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著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秦始皇深情地說:"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傳說島上的荊條為秦始皇敬師的精神所感動,皆垂首向下,如叩頭答謝狀.
5、張良拜師
張良年輕時,曾計劃要刺殺暴君秦始皇,失敗後,為躲避官府通緝,潛藏在下邳.有一天,張良閑游到一座橋上,遇見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見張良走近,便故意將鞋墜落橋下,讓張良下橋去撿.張良很不高興.等張良把鞋撿上來交給老翁時,老翁又讓他幫著把鞋穿上.於是,張良跪著幫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沒客氣,笑眯眯地離開了.臨走時留下了一句話:"小子可教矣!5天後黎明時分在這里等我."張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後天剛亮,他就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裡,見了張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約會遲到,豈有此理.過5天再早些見我."說完就離去了.又過5天後,雞剛打鳴,張良便匆匆地趕到了橋上,可是不知怎麼的,他還是比老翁來得晚.老翁這回更不高興了,只是重復了一遍上回說的,就拂袖而去了.這下張良可點急了,又過了5天,他索性覺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來到橋上等著.一會兒老翁來了,見著他便點頭稱是.井從袖中拿出一本書,很神秘地說:"你讀了這本王者之書,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後,兵事將起.再過13年,你到濟北,可以與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便是我的化身."說完飄揚而去.天一亮,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望兵法書.張良特別高興.後來張良認真研讀黃石老翁授給的那部兵法書,真的當上了漢高祖劉邦的高級參謀.
Ⅷ 三字經中的尊敬師長的故事
《孔子相師》應該算吧。《三字經》: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孔子師項橐的傳說一天,孔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咱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你的嘴很厲害,我想考考你——什麼山上沒有石頭?什麼水裡沒有魚兒?什麼門沒有門閂?什麼車沒有輪子?什麼牛不生犢兒?什麼馬不產駒兒?什麼刀沒有環?什麼火沒有煙?什麼男人沒有妻子?什麼女人沒有丈夫?什麼天太短?什麼天太長?什麼樹沒有樹枝?什麼城裡沒有官員?什麼人沒有別名?」問完,孔子盯著項橐露出微笑。項橐想了想說:「您聽著——土山上沒有石頭,井水中沒有魚兒,無門扇的門沒有門閂,用人抬的轎子沒有輪子,泥牛不生犢兒,木馬不產駒兒,砍刀上沒有環,螢火蟲的火沒有煙,神仙沒有妻子,仙女沒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長,枯死的樹木沒有樹枝,空城裡沒有官員,小孩子沒有別名。」孔子大驚,這孩子竟智慧過人!項橐這時不容孔子多想,反問他說:「現在輪到我考您了——鵝和鴨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鴻雁和仙鶴為什麼善於鳴叫?松柏為什麼冬夏常青?」孔子答道:「鵝和鴨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為腳是方的;鴻雁和仙鶴善於鳴叫,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松柏冬夏常青,是因為它們的樹心堅實。」「不對!」項橐大聲說,「龜鱉能浮在水面上,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腳方嗎?青蛙善於鳴叫,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嗎?胡竹冬夏常青,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莖心堅實嗎?」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以後《史》、《志》有關章節都有記載。據《史記》記載,甘羅十二歲拜丞相時,還拿項橐作比喻,說服文信侯呂不韋讓自己出使趙國。南宋大儒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勸諸後生說:「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蓋出於此。
Ⅸ 古代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的小故事長一點的
尊敬師長——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習,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備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孝順父母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傑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後,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一天仁傑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雲,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雲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有詩頌曰: 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於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後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 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二十四孝_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 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親 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 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於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 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採取鹿乳。」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並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贊嘆不已。有詩贊曰: 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二十四孝_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 後人有詩贊曰: 救母險如履薄冰,越山肩負步兢兢;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
二十四孝_棄官奉親 滎陽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晉武帝時任河陽縣令。他事親至孝,當時父親已去世,就接母親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長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開時節,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親自攙扶母親來林中賞花游樂。一年,母親染病思歸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隨即辭官奉母回鄉。上官再三挽留。他說:「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麼兒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動,便允他辭官。回到家鄉後,他母竟病癒了。家中貧窮,他就耕田種菜賣菜,之後再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餵了一群羊,每天擠奶給母親喝。在他精心護理下,母親安度晚年。 詩曰: 棄官從母孝誠虔,歸里牧羊兼種田;藉以承歡滋養母,復元歡樂事天年。
二十四孝_單衣順母 周朝閔損,字子騫,是個孝子。母親早逝,父親憐他衣食難周,便再娶後母照料閔子騫。 幾年後,後母生了兩個兒子,待子騫漸漸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親未歸,後母做棉衣偏心,給親生兒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給子騫用蘆花絮。 一天,父親回來,叫子騫幫著拉車外出。外面寒風凜冽,子騫衣單體寒,但他默默忍受,什麼也不對父親說。後來繩子把子騫肩頭的棉布磨破了。父親看到棉布里的蘆花,知道兒子受後母虐待,回家後便要休妻。 閔子騫看到後母和兩個小弟弟抱頭痛哭,難分難舍,便跪求父親說:「母親若在僅兒一人稍受單寒;若驅出母親,三個孩兒均受寒。」子騫孝心感動後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歡樂。 有詩贊曰: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 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二十四孝_賣身葬父 漢朝時,有一個聞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裡非常貧困。他的父親去世後,董永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貸款,埋葬父親。喪事辦完後,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還錢,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攔住董永要董永娶她為妻。董永想起家貧如洗,還欠地主的錢,就死活不答應。那女子左攔右阻,說她不愛錢財.只愛他人品好。董永無奈,只好帶她去地主家幫忙。那女子心靈手巧,織布如飛。她晝夜不停地幹活,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織了三百尺的細絹,還清了地主的債務、在他們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樹下時,那女子便辭別了董永。相傳該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遂下凡幫助他。 有詩頌曰: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線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二十四孝_親嘗湯葯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有詩頌曰: 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載病,湯葯必先嘗。
二十四孝_卧冰求鯉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聞雷泣墓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來就很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母親去世後,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刮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並且低聲哭著告訴道:「兒王裒在這里陪著您,母親不要害怕。」 有詩頌曰: 慈母怕聞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二十四孝_負米養親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裡很貧窮,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後,於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鍾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 有詩頌曰: 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二十四孝_挨杖傷老 漢朝時,大梁有個叫韓伯愈的人,本性純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親對他管教很嚴格,稍微有點過失,就舉杖揮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時,竟然傷心哭泣。他母親覺得奇怪,問道:「往常打你時,你都能接受,今天為什麼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覺得疼痛,知道母親還有力氣,身體健康,但是今天感覺不到疼痛,知道母親身體衰退,體力微弱。所以傷心禁不住流下了淚水。並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說明了他非常孝敬母親。 有詩頌曰:體念母親情至忱,母棰輕重甚關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頓起心酸淚濕襟。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張菊花。七歲那年,母親不幸病逝,父親續娶。菊花沒有因此而分辨生養之別,對待繼母恭敬。她的繼母卻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繼母乘機將她賣給人家作婢女。事有湊巧,菊花的父親在回歸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當父親問她為何落此地步時,菊花含淚不語,生怕連累繼母,在父親追問下,不得已才告之。父親聽後大吃一驚,當即將菊花贖了回來。三日後父女回到家。其父見到後妻,十分惱怒,欲將其休掉。菊花見狀,當即下跪為繼母求情,父親終被其孝心感動,方才罷休。繼母沒有生子。其父去世後,菊花對待繼母和父親在世時一樣孝敬、因此世人有詩頌曰: 一片奉心如石堅,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動恕寬母,純孝並齊閔子騫。
二十四孝_孝感繼母 清朝人李應麟,居雲南昆明,從小溫順善良。他的母親不幸去世後,便勸父親再娶。他用賣卜的收入來供養父母。應麟對待繼母雖然十分孝順,但是繼母卻將他視為眼中釘,百般刁難,常常對他施以棍棒。每當這時應麟總是跪著,恭敬如初,絲毫沒有抗拒之意。他的父親卻輕信繼母讒言,將他逐出了家門。應麟仍無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備好禮品回家祝賀。不久應麟聽說繼母病了,急忙回家進行護理,並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醫抓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繼母病癒。同時應麟對待繼母所生孩子格外親和,終使繼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關系改善,勝過親生。 後人贊曰;不憂繼母逐離鄉,母病回家侍葯湯;將弟視同親手足,母終悔恨變慈祥
二十四孝_勸姑孝祖 明朝時候,浙江紹興山陰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娶了一個童養媳名叫劉蘭姐,年僅十二歲,卻很明事理,對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動不動就冒犯長輩,經常罵祖母「老不死」,將其視為「包袱」,言辭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劉蘭姐來到王氏的閨房長跪不起。王氏大吃一驚,問其緣故。劉蘭姐答道:兒擔憂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後媳婦將視為榜樣,待您老了,也把您視為「包袱」,那時您會多麼傷心啊!太婆母長命百歲是我家的大幸,懇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聽後恍然大悟,邊流淚邊嘆氣說:良言使我收益不淺啊!於是痛改前非,對待祖母溫柔恭順。而劉蘭姐對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兒明大義,看姑罵祖逆親意;入房跪勸悔前非,示範兒孫行孝字。
二十四孝 孝感動天 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兒子。從小就很孝順父母。他父親是個老實厚道的農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幾歲時故去了,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據說很有音樂天才。他娶了一位後妻,性情粗暴、兇狠。舜的母親因家境貧困,常對他父親出言不遜、橫加指責。她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象。象長大後變得兇殘、蠻橫、傲慢、無理,也常對父親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終如一,不怨天尤人,對父母恭順如常,對弟弟加倍關心、照顧,引導其改過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動上天。當舜在山下耕田時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鳥幫忙鋤去荒草。當時的帝堯聽說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婦,並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後來堯把帝位也「禪讓」給舜。人們贊揚說,舜由一個平民成為帝王純由他的孝心所致。 後人有詩贊曰: 隊隊耕春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帝位,孝感動天心。
二十四孝_兄弟爭孝 清朝時,長江口外的崇明島上,有吳氏四兄弟,小時候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他們賣給富家為童僕,以求一條生路。他們長大後,個個勤奮節儉,贖出賣身契,回到家鄉,合力蓋起房舍並各娶妻成家。這時,他們已理解當日父母之苦心,故爭相供養父母,以示不忘養育之恩。開始認定每家供養一月。後來,賢惠孝順的妯娌們認為隔三個月才能輪到供養,時間太長了,故改為每家供養一日。以後又改為自老大起每人供養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餚,奉養父母。席上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順,真是合家歡樂樂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壽近百歲無病而終。 詩雲:父母育恩深似淵,不尤被鬻孝猶虔。弟兄爭奉酒甘旨,純孝妯娌渾歸賢。
Ⅹ 尊師的小故事 50字左右
代尊敬師小故事
宋朝時,岳武穆王的老師周同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當周同死了之後,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編輯於 2010-09-09
查看全部8個回答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如果一個男人真的愛你 當你不理他的時候 他會有什麼反應
如果是我的話,我會主動的找她,因為我自己的面子架子或者自尊心,跟不聯系她甚至失去她相比,都不值一提,
346條回答·12,060人在看
韓紅我當年是大學校花,大家以為開玩笑,為何曬出照片後大家十分震驚?
一般來說說胖子不都是潛力股嗎?韓紅老師胖是真的,但她是潛力股也是真的。在我身邊也有不少像韓紅老師這樣
23條回答·2,763人在看
如何分辨男人的曖昧和喜歡?
靈兮情感挽回
全職情感咨詢師,守護你的幸福
關注
99,914播放
霍金在物理科學家中到底有多高的地位?
一是非物理學研究領域對於霍金在物理學中地位的認識。也就是圈外人對於霍金地位的評價。二是霍金的學術成績
835條回答·16,267人在看
古代長輩對隔輩人的稱呼
(1)子:在古代是一個使用范圍較廣的稱呼,秦漢以後主要用作兒子之稱。自己之子可稱為「犬子」、「孽子」
10條回答·646人在看
俗語「笑貧不笑娼」還有下半句,究竟是什麼內容?
這句話的下半句是「救急不救窮」,意思是告訴我們,如果有人需要幫助,我們一定要選擇那些平時肯出力幹活的
7條回答·1,565人在看
有哪十部評價高的的年代劇?
評價高的的年代劇有《父母愛情》《大江大河》《生活有點甜》《下海》《相愛十年》《劇場》《師傅》《正陽門
24條回答·6,764人在看
慈禧的屍體等了一年之久才下葬,而出殯的當天臭氣熏天,真是這樣嗎?
慈禧的屍體確實存放了一年,但她的棺槨使用的金絲楠木,而之所以會臭氣熏天的原因是因為她的隨葬品中有的食
17條回答·2,446人在看
「卧龍鳳雛」得其一就可得天下,可為什麼劉備卻沒能得到天下?
戰爭的勝負與成敗,從來都不是只僅靠一個因素的優勢就可以獲得。打天下是一個極為綜合性的復雜工程,人才固
263條回答·8,756人在看
大專畢業證書上的身份證號碼和現在的身份證號碼不一樣,不能報本科,怎麼辦?
必須經考生申請上報教育部考試中心審核修改信息後才能繼續報本科考試。辦理流程:1、 畢業生按照規定時
18條回答·5,868人在看
正在載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