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我學名人傳的故事
Ⅰ 《名人傳》的作文怎麼寫
「打開窗子吧!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讓我們呼吸好漢的氣息。」——這是羅曼·羅蘭在《名人傳》卷首語中開宗明義的一句話。或許,這也是他為自己全部作品所作的詮釋。
《名人傳》的作者是法國思想家、文學家——羅曼·羅蘭。《名人傳》講的是貝多芬、米豁達其羅和托爾斯泰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發明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他們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慘,或由內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疊於一身,深重的苦惱,幾乎窒息了呼吸,毀滅了理智。但是他們憑借堅強的毅力,走完了輝煌而艱苦的一生。
《名人傳》的許多地方令人拍案叫絕,可是我最難忘的還是貝多芬說的一句話:「人啊,靠你自己吧!」這句話彷彿是對每一個生靈的忠告,如果不會自力更生,那麼就自討苦吃了。這三位偉人,就是靠自己,才鑄就了輝煌的一生。貝多芬出身貧寒,十三歲輟學,十七歲挑起整個家庭的重擔,二十五歲時他剛剛在樂壇嶄露頭角,耳朵又開始失聰。這種對音樂家而言十分致命的疾病給他帶來的痛苦,非常人能想像,誰能想到他那些不朽的傳世之作,絕大部分竟是耳聾以後寫成的。在生活上,他一直是不幸的,由於貧困和殘疾,他的感情生活充斥了凄涼和遺憾······盡管他的天才征服了全世界,盡管維也納的精英人物視他為國寶,盡管皇親國戚在他面前都會禮讓三分,但他的生活境況卻沒多大改善。不錯,他的藝術是無價的,於是人們慷慨的用掌聲和歡呼聲酬謝他,卻沒想到他的鞋子破的上不了街······然而,他沒有被打到:他痛苦,卻不肯屈服於命運;他貧窮,卻既不趨炎附勢,亦不迎合潮流,始終堅持著獨立的人格;他孤獨,卻能以熱忱的赤子之心愛人類;他從未享受快樂,卻發明了快樂奉獻給世界。他終於戰勝了!戰勝了疾病,戰勝了痛苦,戰勝了聽眾的平庸,戰勝了所有的磨難和障礙,攀登上了生命的巔峰。當第九交響樂在維也納首演時,聽眾如痴如醉,許多人都流了淚,演出停止,掌聲雷動,當他轉身面向聽眾時,全場突然起立,揮動帽子向他致敬,場面之熱烈,恍如暴動。
米豁達其羅和托爾斯泰比貝多芬要幸運,他們沒有任何肢體上的殘缺,但是,他們不肯安享一生,不肯虛度年華,為自己的目標奮斗,拼搏。
有那種勝利能與他們的成就相比?拿破崙的那場戰役 ? 奧斯特歷茨那天的太陽?這種輝煌是精力力量所從未取得過的殊榮。他們用困難鍛造自己。正如貝多芬用一句話概括了他的一生,這句話已經成了勇敢者的座右銘:
「為其痛苦,才有歡樂。」
Ⅱ 作文:《名人傳》讀後感
最近,我讀完了一本書,書名是《名人傳》。這本書是我所看過書中最喜歡之一。是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著作。全書分為《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作者羅曼羅蘭在全書中描述了這些名人為追求辛福生活、追求理想和困難作斗爭的故事。
在三本傳記中的名人中,我最敬佩的就是貝多芬了。貝多芬是一位偉大的優秀的天才音樂家。在貝多芬的一生里經歷了數不清的坎坷,這些坎坷要發生在普通人身上,恐怕他早就崩潰了,但貝多芬用他的堅韌的意志克服了挫折。
貝多芬的童年就是一個悲劇,貝多芬小時候,他的父親 逼著他學習音樂,想激發他的音樂才能,完全不顧貝多芬的感受,有時他的父親甚至把他一個人關在屋子裡,只留下一把小提琴給他,讓他和小提琴一整天關在一起。不僅父親逼著他學音樂,在他16歲時,他的母親不幸去世了,他的父親也變成了一個酒鬼。深深的打擊到了貝多芬的心靈,但他束手無策,也是這些可怕的挫折導致了貝多芬古怪暴躁的脾氣。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墮落,他把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音樂創作當中了,貝多芬以他過人的天賦,驚人的創作能力,很快的成名了。當他正准備享受音樂帶給他的幸福時,挫折又再次降臨到貝多芬的身上——他的耳朵聾了。
對於一位音樂家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耳朵,音樂是用耳朵聽的,如果聽不到音樂了,那他也做不了音樂家了。對於貝多芬來說這無疑是個致命的打擊,但貝多芬沒有放棄音樂家的夢想,依然和挫折作斗爭,他在這種被疾病困擾下既然創作出的來的不朽作品名垂青史:《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歡樂頌》和《C小調第5交響曲》。這些作品讓人們贊嘆不已。
除了《多芬傳》之外還有《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書中的米開朗琪羅與托爾斯泰都是和貝多芬一樣家喻戶曉的名人,都和貝多芬一樣擁有著堅強的意志,都是值得讓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幾個名人,向他們學習,為自己的夢想繼續前進。
Ⅲ 作文《名人傳》給我的啟迪
《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Ⅳ 名人傳記的作文一愛迪生
愛迪生是舉世聞名的美國電學家,被譽為「世界發明大王」。他除了在留聲機、電燈、電報、電影、電話等方面的發明和貢獻以外,在礦業、建築業、化工等領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創造。愛迪生及公司員工一生共有約一千多項發明創造,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在他6歲那年,看到鐵匠將鐵在熊熊的烈火中燒紅,然後錘打成各式各樣的工具時,就晃著大腦袋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火是什麼東西?火為什麼會燃燒?火為什麼是紅的?火為什麼這么熱?回到家,小愛迪生在木棚里開始了他最初的實驗。他抱來乾草,將其點燃,他想弄明白火究竟是什麼。霎時,濃煙滾滾,火苗亂竄。愛迪生躲在一旁,興高采烈地看著。等到父親和鄰居們趕來救火時,木棚已化為灰燼。鄰居們說:「這孩子是中邪了,連自家的房子也要放火燒掉!」大人們哪裡會想到,天真的愛迪生是在做「試驗」呀!
愛迪生一生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努力工作。在75歲的時候,還每天准時到實驗室簽到上班。他20歲出頭開始研究電燈,歷時10餘年,做了1600多次耐熱材料和600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才製造出第一個炭絲燈泡,可以一次燃燒45個鍾頭。後來他在這基礎上不斷改良製造的方法,終於推出可以點燃1200小時的鎢絲燈泡。
愛迪生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家,迄今為止,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打破他創造的發明專利數世界紀錄。他的「秘訣」是什麼呢?除了有一顆好奇的心,一種親自試驗的本能,就是他具有超乎常人的艱苦工作的無窮精力和果敢精神。當有人稱愛迪生是個「天才」時,他卻解釋說:「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相應地天才常常是那些做好了所有功課的人。」
Ⅳ 讀了 《名人傳》我學會了____ 500字左右的作文
我學會了堅強
如果你成績不理想,那麼,朋友請堅強。讓堅強成為下次考試的動力;
如果你和朋友有矛盾,那麼,朋友請堅強,讓堅強增進你倆之間的友誼;
如果你在通往前方的路上遇到了挫折,那麼,朋友請堅強,讓堅強成為照亮前路的明燈。
漫漫人生路,充滿荊棘的人生路,如果不學會堅強,我將如何面對明天的生活呢?
從「呱呱」落地的一刻起,就註定我將要走一條堅強路。
媽媽跟我說,在我蹣跚學步時,媽媽大膽的放開我的手讓我自己走。我兩只小手掙扎著,小腳蹭著往前挪,那樣子別提有多可笑了。我時常摔的號啕大哭,媽媽只是輕輕將我扶起隨即又松開手。漸漸的,再摔倒我就不會哭了,而是笑著自己爬起來。這樣,我比同齡的孩子早一步學會了走路。
能踏進學校的大門是我的願望,聽姐姐說,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是最美的事情了。到了上學的年齡我也愁壞了。學校離家這么遠,該怎麼辦呢?原來以為媽媽會和許多的爸爸媽媽一樣接送我的,但偏偏就竹籃子打水一場空。每次放學我都孤零零一個人走在沒有盡頭的小路上。每次看到別的小朋友被家人接走了,那不爭氣的眼淚就會斷了線一樣。但漸漸的,一路上朋友多了,說話的人也有了,我不再哭了,因為我學會了堅強,不再是那個不敢獨立的黃毛丫頭了。
美好的青春歲月是人一生最美好的時光,是笑的最燦爛,最動人的時候,更會像剛出蛋殼的小鳥一樣需要呵護、關愛。而就在這時,爸爸媽媽要外出打工,讓我自己在家。雖然心裡極不願意,但還是沒有辦法。在他們離開家的一瞬間,眼淚情不自禁的順著我的臉流個不停。多少個夜晚我哭濕了枕頭,哭紅了雙眼。我害怕的要死,腦海中總是浮現出各種各樣的可怕的故事,嚇得我不敢把頭露在外面。心裡也曾埋怨生活為什麼如此的不公平,為什麼總讓我成為那個特殊的一個。但漸漸的,我不哭了,我開始懂得開心的過自己的生活。
從一個調皮的頑童變成一個深沉的女孩,從一個不懂理解為何物的黃毛丫頭變成一個渴求理解的女孩,從一個想愛卻不敢的女孩變成一個敢愛敢恨的青春少女,這其中的含義太深太深,只有堅強的人才能讀懂,只有堅強的心才能理解。
Ⅵ 名人傳第一個人的作文
讀完《名人傳》,我深切的感受到名人是怎樣煉成的鮮活的人物,生動的語言把三位名人詮釋的栩栩如生。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三位名人在作者羅曼羅蘭動人心魄的筆尖下譜寫了一首華美的「英雄交響曲」。
三位名人中,最熟悉的莫過於音樂天才貝多芬了。我們都知道在他耀眼的光華下,隱藏著的是他的不幸和努力。《名人傳》讓我對貝多芬有了更深更新的認識。他有著悲慘的童年,從小便被父親用暴力逼迫著學習各種各樣的樂器,他的童年沒有快樂。但是他的悲慘並沒有隨著他的長大而結束,母親的去世給貝多芬巨大的打擊。悲痛欲絕的貝多芬沒有放棄,與命運的斗爭才剛剛開始。
與貝多芬靈敏而活躍的音樂細胞相比,他的身體卻是不堪一擊。也許,是命運的捉弄,是上天的不公,貝貝多芬被病魔纏身,身體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聽力的下降對貝多芬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他執著追求音樂的腳步並沒有因此而停下。就算當自己的聽力完全失去的時候,還是沒能撲滅他對音樂如火的熱情。除了貝多芬在音樂方面驚人的天賦外,他留給我們的,更多的是對人生的思考。
我國先哲孟子說過:「天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確,貝多芬是在經歷了超越常人的磨難之後才成為偉人的。「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就是成為天才的根本。
「人生是艱苦的,再不甘於平庸的人,那是一場無休止的戰斗,往往是悲慘的,沒有光華的,沒有幸福的,在孤獨與靜寂中展開的斗爭。」這是名人傳中我最喜歡的句子。做一個人,就要學會在痛苦中尋找快樂,尋找生活的希望。即使是不幸、悲慘的人生,只要敢於去與命運作斗爭,它也是充滿光華的。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要記得,要敢於從上帝手中搶奪自己人生的方向盤。
Ⅶ 名人傳記中的感人的故事作文四百字左右
在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天突然下起了毛毛雨,我以為下一點就停了,所以沒拿雨具.可誰知到了中午毛毛雨卻變成了雨,我想爸爸和媽媽去外地旅遊,又沒人來給我送雨具,我失望地望瞭望天,雨一時半會是停不了的,我的心跟天空一樣是陰沉的,簡直是糟透了.看著同學們都被自己的爸爸媽媽接走,心裡別提多羨慕了.就在這時我的耳邊響起了慈祥的聲音:「李卓」.我透過雨簾看到了爺爺慈愛的身影,只見爺爺穿著黑雨衣,可那件短小的雨衣根本擋不住那成串的雨滴.我連忙跑過說:「爺爺路怎麼滑,您怎麼來了.」爺爺邊把事先准備好的雨傘遞給我邊說「你爸爸和媽媽都出去玩了,我不來誰來呀!快別說了,看一會雨就下大了,我們快走吧.」在路上我的傘被風吹掉了,爺爺索性把傘來,把自己身上的雨衣脫下來給我穿,豆大的雨串霹靂啪啦打在了爺爺的身上.過了會我發現車子在顫動,我正覺得奇怪,我猛然發現是爺爺凍的在發抖,我幾次要求把雨衣還給爺爺,可爺爺總說:「不礙事的.」.可爺爺還是竭盡全力地往家騎,我一下把爺爺抱住,我在心裡說了一聲:「爺爺,我愛你.」到了家,爺爺從里到外都濕透了,奶奶趕忙拿來毛巾給我擦,我連忙說:「快給爺爺擦吧.」爺爺奶奶欣慰地望著我笑了,我也幸福的笑了起來.我的親人把一切的愛都給了我,我為我有這樣的親人感到驕傲和自豪.
Ⅷ 一本使我受益匪淺的書名人傳作文600字
讀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人生的命運;讀一本好書,可以增添無數的快樂;讀一本好書,可以增長無窮的知識;讀一本好書,可以在自由的天空任意翱翔……我酷愛讀書,愛書上那些吸引人的詞句;愛書上那濃濃的書香味兒;愛那生動形象的主人公;愛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其中,讓我記憶猶新的一本書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書中的主人公保爾飽經磨難,到別人那裡去做刷碗工,又到軍隊里參加訓練,後來因為受傷,在不打麻葯的情況下做眼部手術,他是多麼的堅強啊!不向困難屈服,不像生活低頭。也許鋼鐵就是這么煉成的吧!面對無數次辭退,無數次負傷,保爾並沒有懼怕,因為這就是他鋼鐵般的意志。我非常敬佩保爾不畏病魔侵擾和不怕命運挫折的百折不撓的精神。他是一位英雄,是一個頑強的人。當他負傷不得不退出戰場的時候,他仍然在後方不停地努力貢獻;當他被診斷神經中樞有問題時,他沒有退縮,一如既往地工作,為社會無私奉獻。他一直奮斗著,他兩腿癱瘓,雙目失明,可他依舊沒有放棄,堅決拿起手中的筆,與命運做斗爭。保爾對生活的渴望,對生活的熱愛,激勵我在今天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更應該奮發圖強、努力學習。
正是這本書讓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讓我受益匪淺。我會以保爾為榜樣,去煉就人生,樂觀地擁抱未來,讓我的人生放出光彩!
Ⅸ 《名人傳》的梗概的300字作文
知道許多人都了解貝多芬的身世,我知道的或許很淺顯,但我知道,我是用心去讀這本傳記的,我至始至終也被貝多芬偉大的人格所感動著。我為貝多芬最後的隕落而悲痛,我不禁也仰天問道:「為何這么偉大而傑出的音樂家,卻是這樣悲烈的命運?」是只有痛苦才能造就偉人嗎?
貝多芬一生為人類創作了那麼多可歌可泣的不朽的音樂作品,而他卻是這般孤獨,當人們為他的樂曲贊賞、狂歡激昂時,他們是否真的明白、懂得了貝多芬那顆對大自然滿腔的熱愛之心呢?那些得益於大自然的聲音而從貝多芬心靈深處流泄出來的音樂,如果人們懂得的話,為什麼他們就沒有如愛自然、愛他的音樂那樣,去熱愛貝多芬這位偉人呢?貝多芬又何至於屢屢陷入生活的困境而步履維艱呢?
也許,也許貝多芬正是在這種艱難的困境中,才寫出那麼洶涌澎湃、大氣豪邁的作品。是的,他的作品的確也激勵著人們有勇氣去戰勝生活的艱難險阻。無疑,貝多芬的人格也是偉大、卓越的,從他的身上,我們的確得到了許多做人的啟示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食糧,他對人類的貢獻也是無以比擬的。
然而,從中不是也看到了另一種利益與金錢的關系么?那些表面為貝多芬的音樂叫好,實則並沒有領會貝多芬的音樂,這不能不讓人感到哀傷!為什麼貝多芬的音樂就沒能感動這樣一群人呢?如若是這樣,豈不辜負了貝多芬耗費一生心血和辛勞寫就的音樂巨作嗎?
Ⅹ 誰可以幫我寫一篇關於名人傳奇記的作文
梁實秋
近來有許多年青的朋友們要我寫一點關於魯迅的文字。為什麼他們要我寫呢?我揣想他們的動機大概不外幾點:一、現在在台灣,魯迅的作品是被列為禁書,一般人看不到,越看不到越好奇,於是想知道一點這個人的事情。二、一大部分青年們在大陸時總聽說過魯迅這個人的名字,或讀過他的一些作品,無意中不免多多少少受到共產黨及其同路人關於他的宣傳,因此對於這個人多少也許懷有一點幻想。三、我從前曾和魯迅發生過一陣筆戰,於是有人願意我以當事人的身份再出來說幾句話。
其實,我是不願意談論他的。前幾天陳西瀅先生自海外歸來,有一次有人在席上問他:「你覺得魯迅如何?」他笑而不答。我從旁插嘴,「關於魯迅,最好不要問我們兩個。」西瀅先生和魯迅沖突於前(不是為了文藝理論),我和魯迅辯難於後,我們對魯迅都是處於相反的地位。我們說的話,可能不公道,再說,魯迅已經死了好久,我再批評他,他也不會回答我。他的作品在此已成禁書,何必再於此時此地「打落水狗」?所以從他死後,我很少談論到他,只有一次破例,抗戰時在中央周刊寫過一篇「魯迅和我」。也許現在的青年有些還沒有見過那篇文字,我如今被催逼不過,再破例一次,重復一遍我在那文里說過的話。
我首先聲明,我個人並不贊成把他的作品列為禁書。我生平最服膺伏爾德的一句話:「我不贊成你說的話,但我拚死命擁護你說你的話的自由。」我對魯迅亦復如是。我寫過不少批評魯迅的文字,好事者還曾經搜集雙方的言論編輯為一冊,我覺得那是個好辦法,讓大家看誰說的話有理。我曾經在一個大學里兼任過一個時期的圖書館長,書架上列有若干從前遺留下的低級的黃色書刊,我覺得這是有損大學的尊嚴,於是令人取去注銷,大約有數十冊的樣子,魯迅的若干作品並不在內。但是這件事立刻有人傳到上海,以訛傳訛,硬說是我把魯迅及其他左傾作品一律焚毀了,魯迅自己也很高興的利用這一虛偽情報,派作我的罪狀之一!其實完全沒有這樣的一回事。宣傳自宣傳,事實自事實。
魯迅本來不是共產黨徒,也不是同路人,而且最初頗為反對當時的左傾分子,因此與創造社的一班人齟齬。他原是一個典型的舊式公務員,在北洋軍閥政府中的教育部當一名僉事,在北洋軍閥政府多次人事遞換的潮流中沒有被淘汰,一來因為職位低,二來因為從不強出頭,頂多是寫一點小說資料的文章,或從日文間接翻譯一點歐洲作品。參加新青年雜志寫一點雜感或短篇小說之後,才漸為人所注意,終於捲入當時北京學界的風潮,而被章行嚴排斥出教育部。此後即廁身於學界,在北京,在廈門,在廣州,所至與人沖突,沒有一個地方能使他久於其位,最後停留在上海,鬻文為生,以至於死。
魯迅一生坎坷,到處「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氣,橫亘胸中,一吐為快。怨恨的對象是誰呢?禮教,制度,傳統,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對象。他是紹興人,也許先天的有一點「刀筆吏」的素質,為文極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國文的根底在當時一般白話文學作家裡當然是出類拔萃的,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所謂雜感)在當時的確是難能可貴。他的文字,簡練而刻毒,作為零星的諷刺來看,是有其價值的。他的主要作品,即是他的一本又一本的雜感集。但是要作為一個文學家,單有一腹牢騷,一腔怨氣是不夠的,他必須要有一套積極的思想,對人對事都要有一套積極的看法,縱然不必即構成什麼體系,至少也要有一個正面的主張。魯迅不足以語此。他有的只是一個消極的態度,勉強歸納起來,即是一個「不滿於現狀」的態度。這個態度並不算錯。北洋軍閥執政若干年,誰又能對現狀滿意?問題是在,光是不滿意又當如何?我們的國家民族,政治文化,真是百孔千瘡,怎麼辦呢?慢慢的尋求一點一滴的改良,不失為一個辦法。魯迅如果不贊成這個辦法,也可以,如果以為這辦法是消極的妥協的沒出息的,也可以,但是你總得提出一個辦法,不能單是謾罵,謾罵腐敗的對象,謾罵別人的改良的主張,謾罵一切,而自己不提出正面的主張。而魯迅的最嚴重的短處,即在於是。我曾經寫過一篇文字,逼他攤牌,那篇文章的標題即是「不滿於現狀」。我記得我說:「你罵倒一切人,你反對一切主張,你把一切主義都褒貶的一文不值,你到底打算怎樣呢?請你說出你的正面主張。」我這一逼,大概是搔著他的癢處了。他的回答很妙,首先是襲用他的老戰術,先節外生枝的奚落我一番,說我的文字不通,「褒」是「褒」,「貶」是「貶」,如果不作為貶用,貶字之上就不能加褒,(魯迅大概是忘記了紅樓夢里即曾把「褒貶」二字連用,作吹毛求疵解,北方土語至今仍是如此。)隨後他聲明,有一種主義他並沒有罵過。我再追問他,那一種主義是什麼主義?是不是共產主義?他不回答了。(當面對被揭出的人生黑暗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智者將以深思,回省自身,然後擇法改之;愚者不謀自贖,反指責對方不詳細告知自己哪裡是坦途。----宇慧按)
不要以為魯迅自始即是處心積慮的為共產黨鋪路。那不是事實,他和共產黨本來沒有關系,他是走投無路,最後逼上樑山。他從不批評共產主義,這也是不假的,他敞開著這樣一個後門。所以後來共產黨要利用他來領導左翼作家同盟時,一拍即合。事實上,魯迅對於左傾分子的批評是很嚴厲的,等到後來得到共產黨的青睞而成為左翼領導人的時候,才停止對他們的攻擊。大約就在這個時候,他以生硬粗陋的筆調來翻譯俄國共產黨的「文藝政策」。這一本「文藝政策」的翻譯,在魯迅是一件重要事情,這很明顯的表明他是傾向於共產黨了。可是我至今還有一點疑心,這一本書是否魯迅的親筆翻譯,因為實在譯得太壞,魯迅似不至此,很可能的這是共產黨的文件硬要他具名而他又無法推卸。這一文件的壽命並不長,因為不久俄國的文藝界遭受大整肅,像盧那卡爾斯基,普列漢諾夫,瑪耶卡夫斯基,全都遭受了最悲慘的命運,上海的「普羅文藝運動」亦即奉命偃旗息鼓,所謂「左翼作家同盟」亦即奉命匿跡銷聲,這一段戲劇式的轉變之經過詳見於伊斯特曼所著之「穿制服的藝術家」一書。經過這一段期間,魯迅便深入共產黨的陣營了。
在這個時候,我國東北發生了中東路抗俄事件。東北的軍閥割據,當然是誰也不贊成的。可是當我們中國的官兵和蘇俄帝國主義發生了沖突,而且我們的傷亡慘重,國人是不能不表關切的。這對於中國共產黨及其同情者是一個考驗。我很驚奇的在上海的馬路旁電線干及各處的牆壁上發現了他們的標語「反對進攻蘇聯!」我很天真的提出了詢問:是中國人進攻蘇聯,還是蘇聯侵入了中國?魯迅及其一夥的回答是:中國軍閥受帝國主義的唆使而進攻蘇聯。經過這一考驗,魯迅的立場是很明顯的了。
魯迅沒有文藝理論,首先是以一團怨氣為內容,繼而是奉行蘇俄的文藝政策,終乃完全聽從蘇俄及共產黨的操縱。這種判斷句毫無力度。
魯迅死前不久,寫過一篇短文,題目好像就是「死」,他似乎感覺到不久於人世了,他在文里有一句話奉勸青年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們也不必以人廢言,這句話便是:「切莫作空頭文學家。」何謂空頭文學家?他的意思是說,文學家要有文學作品,不是空嚷嚷的事。這句話說的很對。隨便寫過一點東西,便自以為躋身文壇,以文學家自居,這樣的人實在太多了,怪不得魯迅要諷刺他們。可是話說回來,魯迅也諷刺了他自己。魯迅死後,馬上有人替他印全集,因為他們原是有組織的、有人、有錢、有機構,一切方便。猩紅的封面的全集出版了,有多少冊我記不得了,大概有十幾冊到二十冊的光景。這不能算是空頭文學家了。然而呢,按其內容則所有的翻譯小說之類一齊包括在內,打破了古今中外的通例。魯迅生前是否有此主張,我當然不知道,不過把成本大套的翻譯作品也列入全集,除了顯著偉大之外,實在沒有任何意義。幸虧魯迅翻譯了戈果里的「死魂靈」而未及其他,否則戈果里的全集勢必也要附設在魯迅全集裡面了。
魯迅的作品,我已說過,比較精彩的是他的雜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為具有永久價值的諷刺文學,也還是有問題的。所謂諷刺的文學,也要具備一些條件。第一、用意要深刻,文筆要老辣,在這一點上魯迅是好的。第二、宅心要忠厚,作者雖然盡可憤世嫉俗,但是在心坎里還是一股愛,而不是恨,目的不是在逞一時之快,不在「滅此朝食」似的要打倒別人。在這一點上我很懷疑魯迅是否有此胸襟。第三、諷刺的對象最好是一般的現象,或共同的缺點,至少不是個人的攻訐,這樣才能維持一種客觀的態度,而不流為潑婦罵街。魯迅的雜感里,個人攻訐的成分太多,將來時移勢轉,人被潮流淘盡,這些雜感還有多少價值,頗是問題。第四、諷刺文雖然沒有固定體裁,也要講究章法,像其他的文章一樣,有適當的長度,有起有訖,成為一整體。魯迅的雜感多屬斷片性質,似乎是興到即寫,不拘章法,可充報紙雜志的篇幅,未必即能成為良好的文學作品。以上所講也許是過分的苛責,因為魯迅自己並未聲明他的雜感必是傳世之作,不過崇拜魯迅者頗有人在,似乎不可不提醒他們。
在小說方面,魯迅只寫過若干篇短篇小說,沒有長篇的作品,他的頂出名的「阿Q正傳」,也算是短篇的。據我看,他的短篇小說最好的是「阿Q正傳」,其餘的在結構上都不像是短篇小說,好像是一些斷片的零星速寫,有幾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優美的。單就一部作品而論,「阿Q正傳」是很有價值的,寫辛亥前後的紹興地方的一個典型的愚民,在心理的描繪上是很深刻而細膩。但是若說這篇小說是以我們中國的民族性為對象,若說阿Q即是典型的中國人的代表人物,我以為那是誇大其辭,魯迅自己也未必有此用意。阿Q這個人物,有其時代性,有其地方性。一部作品,在藝術上成功,並不等於是說這個作家即能成為偉大作家。一個偉大作家的作品,必須要有其嚴肅性,必須要有適當的分量,像「阿Q正傳」這樣的作品似乎尚嫌不夠把它的作者造成一個偉大作家。有一次肖伯納來到上海,上海的所謂作家們便擁出我們的「偉大作家」魯迅翁來和他會晤,還照了一張像在雜志上刊出來,一邊站著的是一個身材高大須發銀白的肖伯納,一邊站著的是身材弱小頭發蓬□的魯迅,兩相對照,實在不稱,身量不稱作品的數量分量也不稱。這種比較倒實在有胡攪蠻纏之嫌。
在文學的研究方面,魯迅的唯一值得稱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國小說使略」,在中國的小說方面他是下過一點研究的功夫的,這一本書恐怕至今還不失為在這方面的好書。我以為,至少這一本書應該提前解禁,准其流通。此外,我看不出他有什麼別的貢獻。有人說,他譯過不少歐洲弱小民族的文學作品。我的知識太有限,我尚不敢批評那些所謂「弱小民族」的文學究竟如何。不過我想,魯迅的翻譯是從日文轉譯的,因此對於各民族的文學未必有適當的了解,並且魯迅之翻譯此類文學其動機可能是出於同情,對被壓迫民族的同情,至於其本身的文學價值,他未必十分注意。
五四以來,新文藝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並不多,像魯迅這樣的也還不多見。他可以有更可觀的成就,可惜他一來死去太早,二來他沒有健全的思想基礎,以至於被共產黨的潮流捲去,失去了文藝的立場。一個文學家自然不能整天的吟風弄月,自然要睜開眼睛看看他的周圍,自然要發泄他的胸中的積憤與塊壘,但是,有一點頗為重要,他須要「沉靜的觀察人生,並觀察人生的整體。」(To see life steadilyand see it whole)。這一句話是英國批評家阿諾得Matthew Arnold批評英國人巢塞Chaucer時所說的話。他說巢塞沒有能做到這一點,他對人生的觀察是零星的局部的膚淺的。我如果要批評魯迅,我也要借用這一句名言。魯迅的態度不夠冷靜,他感情用事的時候多,所以他立腳不穩,反對他的以及有計劃的給他捧場的,都對他發生了不必要的影響。他有文學家應有的一支筆,但他沒有文學家所應有的胸襟與心理准備。他寫了不少的東西,態度只是一個偏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