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的人民英雄故事
Ⅰ 愛國英雄人物的故事
1841年10月10日(清道光21年8月26日),英國侵略軍功陷浙江鎮海。在硝煙彌漫、戰火紛飛中,一個與敵浴血奮戰的英雄投水自盡,與世長辭。他就是蒙古族愛國英雄裕謙。
裕謙生於1773年(乾隆五十八年),原名裕泰,字魯山,號舒亭,姓博爾濟吉特氏,察哈爾蒙古鑲黃旗(今錫盟鑲黃旗)人。
在鴉片戰爭中,裕謙任兩江總督、欽差大臣,與堅決抗英的漢族英雄林則徐志同道合,共同抗擊英國侵略軍,成為反對異族侵略的主戰派代表人物。1840年8月,英國侵略者出動二十九艘戰艦,橫截海面,以三萬餘人,兵分三路,向我定海進犯。裕謙雖設防嚴密,積極還擊,與敵血戰六晝夜,終因清廷腐敗,後援失繼,遂使定海再度失陷。這時,裕謙五內如焚,一面誓守鎮海,一面向清廷建議,速調江寧、壽春、徐州等地駐軍支援鎮海。狡猾的英國侵略軍,由浹港登陸,繞出山後,致使裕謙軍腹背受敵,當此危難之時,裕謙親自冒險,登城督戰。豈料招寶山火葯自焚,英軍紛紛上城,裕謙見大勢已去,抱與城俱亡之決心,視死如歸,於城破之日投水盡節。
裕謙在保衛祖國海疆的戰斗中,功績顯著。他不愧是具有崇高民族氣節的蒙古族英雄,雖然他已死去一個半世紀了,但他的英雄名字和偉大的功績將永垂史冊。
Ⅱ 關於愛國英雄的故事
原愛國故事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 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 「博聞強志, 明於治亂, 嫻於辭令.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 以出號令; 出則接遇賓客, 應對諸候, 王甚任之」. 因為他受到楚懷王的重用, 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蘭的嫉妒, 就在楚懷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毀謗屈原. 楚王汏而逐漸疏遠屈原, 連帶的也不採納他的諫言, 最後甚至將屈原放逐. 屈原滿懷悲憤, 落拓江湖, 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 懷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死後數十年, 楚國終因讒臣誤國而為秦所滅. 但是屈原這位忠而見疑的悲劇英雄還活在楚國姓的心中. 下面這個故事可以用來說明楚人愛戴屈原的心情.
雄黃酒:
據說屈原投江後, 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 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 漁夫們起船隻, 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 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准備的粽子, 雞蛋等食物, 撲通的往江裡面丟, 說是讓魚假吃了, 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 一老醫師則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 說是要葯暈了蛟龍, 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 過不了多久, 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 龍須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 抽了筋, 脖子上, 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睕, 脖子上, 又用雄黃酒抹七竅, 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 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從此以後, 每年到了五月五日, 人們都要劃龍舟, 吃粽子, 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有些地區, 則在端什節插菖蒲或艾草於門上, 這固然是因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 不過, 關於這項艾習俗的起源, 民間則有一種說法.
插菖蒲, 艾草
唐朝僖宗年間, 黃巢領兵造反, 所到之處, 殺人百萬, 血流成河. 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 就急急忙忙的逃難. 這一年五月, 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 兵臨鄧州城下, 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 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湧出城外, 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 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 另一隻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 黃巢感到很奇怪, 就下馬問道: 「大嫂, 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裡去」那婦人回答: 「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 不日就要攻進鄧州. 城裡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 我們這些老老小小, 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 「你為什麼手牽小的, 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 「懷里抱的, 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 里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 萬一情況危急時, 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 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黃巢聽了, 深受感動, 就對那婦人說: 「大嫂, 好快快回去, 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 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聽了, 將信將疑, 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裡, 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 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 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裡, 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弓菖蒲艾草. 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 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 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 此後每到端午節, 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 艾草, 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添加評論
Ⅲ 中國愛國英雄的故事
………………………………………………………………………………MY GoD
愛國英雄戚繼光
在中國福建的於山,有一座戚公祠,常有遊客前來瞻仰愛國英雄戚繼光的雕像,緬懷他抗擊倭寇的業績。
戚繼光是明朝著名的愛國將領,他出身在將門,受父親教育影響,從小喜愛軍事,並立志做一個正直的文武全才的軍人。當時,中國的沿海常常受到倭寇的 侵擾, 戚繼光十分痛恨倭寇的暴行,十六歲時,他曾經寫下一首詩:「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意思是說,做官並不是他的願望,他的願望是祖國海疆的平靜。17歲那年,他繼承父親的職務,開始了金戈鐵馬的軍事生涯。戚繼光一上任,擺在他面前的嚴峻問題就是倭寇為患。
倭寇是指日本內戰中的一些殘兵敗將,以及部分浪人和商人,從十四世紀元代末年到明代初年,他們經常駕駛海盜船隻,在中國沿海一帶打家劫舍,殺人放火。到了十五世紀下半葉,倭寇越來越猖狂,他們與中國沿海一帶的土豪奸商相勾結,有的甚至深入內地,攻陷州縣,倭寇成了中國東南沿海的一大禍害。
1555年,由於戚繼光在山東抗倭寇有方,朝廷把他派往浙江,任定海參將,這里是倭寇活動的中心地區,戚繼光組織了一支由農民、礦工組成的軍隊。他還根據中國南方沼澤多,倭寇又慣於用重箭、長槍作戰的特點,創造了一種「鴛鴦陣」,這是和敵人進行短距離肉搏的戰斗組合。在戰斗中,戚繼光的軍隊先以火器、弓箭作掩護,敵人進入百步之內發火器,進入六十步內發弓箭,敵人再進,便用「鴛鴦陣」沖殺。
這支四千多人的新軍,經過戚繼光的嚴格訓練,精通戰法,軍紀嚴明,戰斗中屢戰屢勝,深受人民的愛戴,人民稱這支軍隊為「戚家軍」。
1561年,倭寇數千人,駕一百多支戰船,大舉侵犯浙江台州地區,戚家軍聞訊,神速迎敵,在台州一帶九戰全捷,全殲敵人。從此倭寇聞風喪膽。因為戚繼光的英勇善戰,軍功卓著,很快得到升遷,轉戰到福建。
在戚繼光和其他將領的共同努力下,抗倭寇戰爭節節勝利,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日趨安定,經濟也逐漸繁榮起來。戚繼光在抗倭寇戰爭中建立了卓越的歷史功績,贏得了當時以至後世人民的稱頌。
林則徐虎門銷煙表現了中華民族抵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
Ⅳ 民族英雄的愛國故事
民族英雄--劉志丹。
劉志丹,1903年10月出生於陝西省保安縣(今志丹縣)金湯鎮。1922年考入榆林中學。1924年冬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春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冬受黨指派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1926年秋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參加北伐戰爭。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劉志丹擔任中共陝西省委秘密交通工作。1928年4月,參與領導渭華起義,任西北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主席。同年秋,任中共陝北特委軍事委員會書記,在陝甘邊從事兵運工作。
1931年10月,劉志丹與謝子長等組建西北反帝同盟軍,任副總指揮。後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邊游擊隊,劉志丹任總指揮,開辟以照金、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
1935年9月,劉志丹任紅15軍團副軍團長兼參謀長,參與指揮勞山戰役。他經常教育部隊顧全大局,絕對服從中共中央的領導和調遣。在他的影響下,陝北紅軍與中央紅軍團結一致,共同對敵。周恩來說:「劉志丹同志對黨忠貞不貳,很謙虛,最守紀律,他是一個真正具有共產主義品質的黨員。」
1936年3月,劉志丹率紅28軍參加東征戰役,挺進晉西北,迭克敵軍。4月14日在中陽縣三交鎮戰斗中親臨前線偵察敵情,不幸左胸中彈,壯烈犧牲,年僅33歲。
1943年,黨中央和陝甘寧邊區人民在志丹縣為劉志丹舉行隆重的公葬典禮,毛澤東再次為他題詞:「群眾領袖、民族英雄」。周恩來題詞:「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人民的英雄,要數劉志丹」。
(4)愛國的人民英雄故事擴展閱讀:
歷史貢獻:
提出三色論
「紅色」,就是發動組織工農群眾,建立黨所獨立領導和指揮的人民軍隊。劉志丹認為,人民軍隊是進行革命戰爭的骨幹,必須走毛澤東開創的井岡山道路,才能使陝甘地區的革命斗爭有光明的發展前途。
「白色」,就是派共產黨人到白軍中開展兵運工作。這是劉志丹發展革命武裝的大膽嘗試。表現了一個共產黨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英雄本色。
「灰色」,就是派人爭取、教育和改造綠林武裝,為創建人民軍隊准備群眾基礎和武裝力量。
Ⅳ 愛國的人民英雄有哪些人
1、愛國將領柏文蔚
柏文蔚,出生於清朝光緒二年,自幼胸懷大志,刻苦讀書、勤於農耕。後參加科舉考試一路順暢,但其志不在陞官發財,毅然參加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斗爭中。潛入日本統治的朝鮮(韓國),巧妙地購得朝鮮官方地圖,有力地維護了中國東北的領土主權。
追隨孫中山加入同盟會,積極參加辛亥革命。踴躍參加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積極呼籲聯共抗日,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晚年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打壓,任國民黨中央委員虛職,壯志不得酬,1947年逝世於上海,享年七十二歲。
他的一生與著名愛國將領壽州英雄方振武有著諸多相似之處,是胸懷民族救亡的一生,是勇於抗爭的一生。幸運的是,他免於國民黨反動派的殺害,得以善終。遺憾的是,他沒能見到新中國的曙光。至今,家鄉人民依然緬懷這位偉大的壽州英雄人物。
2、楊裕民:抗日愛國知識分子的典範
冬日的河北省遷安市楊團堡村空氣清冷,陽光溫和照耀著寧靜的鄉村。這里曾走出了一位不平凡的人物——既是留美歸國博士、中國著名造紙專家,也是大學教授、私立平民女子學校創辦者,還是投筆從戎的抗日愛國志士——他,就是楊裕民。
1937年全國性抗日戰爭爆發後,楊裕民加入華北人民抗日自衛會任委員,參加抗日活動。楊裕民任冀東抗日聯軍第1路軍政治部主任,參與組織發動工作。6月,八路軍由平西出發到達冀東豐潤、玉田後,他率部協同作戰。7、8月間,與日軍作戰50餘次,斃敵甚眾,收復玉田等15座縣城。
1939年6月,楊裕民從冀西來到太行山黎城八路軍總部,他提出「必須搞工業,以保證軍需」的建議得到了朱德的支持,受命在八路軍總部負責軍工工作。7月21日,因長期勞頓,重病積痾,醫治無效病故,時年50歲。
3、愛國英雄岳飛
岳飛是中國南宋愛國軍事家,漢族英雄。侍母至孝,家貧力學。他的母親在他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岳飛以此為一生處世准則,果斷承擔起救國救民的重任。他組建戰無不勝的岳家軍,大破金兀術,聲勢日隆,軍威益壯。
然而昏庸的皇帝在小人的讒言中對岳飛起了疑心,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逮捕,一代忠將竟成為「帝國的敵人」。在《滿江紅》的歌聲中,岳飛及兒子岳雲被害於風波亭。岳飛雖被奸佞小人所害,但他的大智大勇與堅定的愛國報國之心,永遠激勵著我們的愛國熱情。
4、愛國英雄冼夫人
作為被周恩來總理盛贊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的嶺南女政治家,冼夫人一生歷經梁、陳、隋三代,終生致力於維護朝廷在嶺南的統治, 促進民族團結,功績彪炳。
冼夫人是嶺南少數民族首領,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具備稱雄割據的條件。但她在全國處於混亂分裂之時,不搞割裂分治,而始終擁護封建朝廷和維護祖國的統一。成為支持南朝梁、陳兩代和隋與唐初穩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的冼夫人,為當地政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5、白求恩
全名諾爾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產黨員,國際主義戰士,著名胸外科醫師。1890年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產黨,1938年來到中國參與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
他在中國工作的一年半時間里為中國抗日革命嘔心瀝血,毛澤東稱其為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