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故事一百個字
⑴ 100字左右的愛國小故事
成為第13位粉絲
我來幫幫你吧小朋友
1. 詹天佑為國不計名與利: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贊嘆。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並請他參加儀式。可是,詹天佑正擔負著另一條鐵路的設計任務,因而毅然謝絕了邀請。他這種為國家不為個人功名的精神,贏得了國內外的稱贊。
2.華羅庚毅然回國: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3.愛國英雄楊靖宇: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飢。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當看到他的胃裡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被楊靖宇帶領的抗日聯軍弄得焦頭爛額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密林中,支撐著楊靖宇與敵人戰斗的力量是對祖國的一腔熱愛之情。真是厲害!
⑵ 關於愛國的故事100字左右
詹天佑為國不計名與利: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版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權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贊嘆。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並請他參加儀式。可是,詹天佑正擔負著另一條鐵路的設計任務,因而毅然謝絕了邀請。他這種為國家不為個人功名的精神,贏得了國內外的稱贊。
⑶ 有沒有愛國英雄的故事,少於100個字
陳連升(?—1841)湖北鶴峰人。他出身於行伍,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累擢曾山營參將。1839年在回擊英國侵略軍製造的官涌武裝挑釁中,因功擢三江口副將,調守沙角炮台。1841年1月7日,英軍猛攻沙角炮台。他鎮定自若,指揮守軍多次擊退敵人進攻。英軍闖入炮台後,他身先士卒,奮勇抵抗,不幸中彈撲地,英勇捐軀。
關天培
關天培(1780—1841),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今淮安)人。行伍出身。平時勇於任事,治學練兵注重實效,被稱作「干濟之才」。1833年署江南提督,1834年任廣東水師提督。1839年堅決支持林則徐的禁煙措施,訓練水師,修築炮台,加強戰備,曾多次擊退英軍的進犯。1841年2月25日,英艦18艘向虎門發動進攻,關天培與游擊麥廷章在靖遠炮台率將士奮勇抵抗。26日下午英軍再度發動猛攻,琦善拒發援兵,關天培孤軍奮戰,受傷數十處,仍親燃大炮殺敵。最後與守炮台將士四百多人壯烈犧牲。著有《籌海初集》。
定海三總兵
葛雲飛(1789—1841),字雨田,又字鵬起,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是領導定海保衛戰的主要愛國將領。1838年任定海鎮總兵。1839年因父死回家守喪。1841年初,英軍從定海撤退後,葛雲飛奉命進駐定海。安徽壽春鎮總兵王錫朋、浙江處州鎮總兵鄭國鴻也同時奉調率兵進駐定海,與葛雲飛協力防守。1841年9月下旬,英軍再次進攻定海。葛雲飛對所部堅定地說:「賊不足畏,可盡滅也!萬一不利,某身為大將,奉天子命鎮守斯土,城亡與亡,大義也!當死在此地,不離定海寸步!」9月26日,敵軍進攻定海竹山門,葛雲飛下令開炮,擊斷敵船桅,敵軍倉皇退去。27日,英軍向土城開炮,葛雲飛指揮各營開炮猛烈還擊,敵人慌忙敗退。28日至30日,侵略軍向定海竹山門、五奎山進攻,企圖登陸,都被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擊退。於是敵人調集兵力,集中進攻定海,定海守軍一共只有四千多人,且武器彈葯不足,處境危急,因此,三總兵聯名飛書向鎮海大營告急。但大營不發救兵。10月1日,英軍從小路攻上定海北面的曉峰嶺。王錫朋壯烈犧牲。接著英軍進攻竹山門,鄭國鴻率軍誓死抵抗,親手揮刀殺死侵略軍多人後,也英勇犧牲。葛雲飛據守在最危險的定海城南土城。王、鄭犧牲後,敵人向葛雲飛陣地壓來。他手執大刀,率二百多名士兵,大呼殺入敵陣,劈死敵軍多人。葛雲飛全身受傷四十餘處,但他仍忍痛奮力砍殺。最後,一顆炮彈擊中他的胸部,英勇殉難,二百多名士兵也全部壯烈犧牲。葛雲飛、王錫朋和鄭國鴻一起被稱為「定海三總兵」。葛雲飛著有《名將錄》、《浙海險要圖說》及許多詩文。
裕謙
裕謙(約1795—1841),字魯山,號舒亭,蒙古鑲黃旗人。1817年,他考中進士,1826年任湖北荊州知府。1841年2月,清政府命他為欽差大臣,赴浙江,籌劃海防。他支持林則徐抗英,反對伊裡布、琦善的投降賣國活動。他揭發伊裡布私受英軍禮品的劣跡。清政府將伊裡布調京審訊,命裕謙為兩江總督,仍為欽差大臣,督辦江浙軍務。10月10日,英軍進攻鎮江。他率兵英勇抵抗,力戰不支,投水自盡,遺著有《裕靖節公遺書》。
陳化成
陳化成(1776—1842),字蓮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歷任水師把總、參將、副將、總兵等職。1830年任福建水師提督。1840年6月,英國侵犯福建,陳化成和閩浙總督鄧廷楨一起進行抵抗,擊退英軍。不久,調任江南提督。他在兩江總督裕謙支持下,積極備戰。他對部下諸將說:「武臣死於疆場,幸也。汝曹勉之!」1842年6月,英艦駛近吳淞口,兩江總督牛鑒欲向英軍求和,陳化成堅決反對。16日拂曉,英艦逼近,攻打吳淞口,陳化成堅守西炮台,指揮守軍發炮還擊,激戰兩個多小時,擊毀擊傷敵艦數艘,擊斃擊傷侵略軍多人,使英軍不敢正面登陸。這時,守在寶山的兩江總督牛鑒,聽說陳化成擊毀了英艦,以為取勝的機會來了,竟然大擺其總督儀仗,大搖大擺地出來督戰。敵人發現後,發炮轟擊。牛鑒一聽到炮聲,嚇得面無人色,趕快從轎子里鑽出來,丟帽棄靴,混在士兵中亂竄逃命,致使全軍潰敗。東炮台守將餘步雲丟棄炮台逃走。敵人乘機集中兵力圍攻西炮台,從正面登陸。陳化成腹背受敵,參將周世榮勸陳化成退卻。陳化成怒斥周世榮說:「曩謂爾誠,薦拔至是,今爾負我,以致負國」,後周世榮貪生逃跑。時英軍蜂擁登岸,彈如雨下,陳化成負傷多處,仍英勇抵抗,最後和八十多名兵士一起,壯烈犧牲。
海齡
海齡(?—1842),滿洲鑲白旗人。1841年他任京口副都統。1842年7月,英軍7000人在海軍配合下,進攻鎮江。參贊大臣齊慎和湖北提督劉允孝率軍守衛城外各山高地。海齡率旗兵1000人和青州兵600人守城垣。鎮江守軍不畏強敵,奮勇抗英。21日,英軍登陸,攻佔城外高地,炸破西口入城。他督率部眾與侵略軍展開巷戰,終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城陷後,海齡自縊殉國。
⑷ 鄧稼先的愛國故事 100多字
鄧稼先的愛國故事:
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鄧稼先於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
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這位取得學位剛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棄了在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回到了一窮二白的祖國。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在北京外事部門的招待會上,有人問他帶了什麼回來。
他說:"帶了幾雙眼下中國還不能生產的尼龍襪子送給父親,還帶了一腦袋關於原子核的知識。" 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是後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
1956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4)愛國故事一百個字擴展閱讀:
鄧稼先的主要成就: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
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
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
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工作。
鄧稼先不僅注重科技實驗,還格外注重對科學理論的及時梳理和總結。鄧稼先和周光召合寫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總結》,是一部核武器理論設計開創性的基礎巨著,它總結了百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這部著作不僅對以後的理論設計起到指導作用,而且還是培養科研人員入門的教科書。
鄧稼先對高溫高壓狀態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培養年輕的科研人員,他還寫了電動力學、等離子體物理、球面聚心爆轟波理論等許多講義,即使在擔任院長重任以後,他還在工作之餘著手編寫「量子場論」和「群論」。
學術理論:
他的教育模式新穎,不拘一格,認為教育是國家興旺之根本,是國家富強之根基。教育思想靈活,兼容並包,不因學術爭議而排斥,廣泛吸收各家所長。「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他主張教育應注重學生,反對呆板僵化。
他還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觀念。
蔡元培認為:教育之於社會,有二大基本功能:一在引領,所謂「教育指導社會,而非隨逐社會也」;二在服務,「就是學校里養成一種人才,將來進社會做事」,或者「就是學生或教育一方面講學問,一方面效力社會」。
思想自由 兼容並包:
蔡元培為人寬厚、惻隱為懷,對中國社會及陋俗有透徹觀察;兩度游學歐洲、親炙文藝復興後的科學精神及法國大革命後的思潮。他提倡民權與女權,倡導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讀書為官」的舊俗,開科學研究風氣,重視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帶的世界觀、人生觀、美學教育。
民族學研究:
蔡元培先生在教育和美學方面的貢獻有目共睹,但在民族學方面的貢獻卻鮮為人知。蔡元培在自寫年譜中稱,自己的夢想之一就是寫一本《比較民族學》,「以研究民族學終老」。
教育獨立思想:
「教育獨立」作為一種思潮,萌發於「五四」之前,發展興盛於20世紀20年代。由於軍閥混戰,經濟凋敝,北洋政府又不重視教育,國家預算中教育經費比例極低,如1920年前後國家預算中教育經費僅佔1.2%左右。
僅此有限的預算內經費還常被侵佔挪用,也不能如數到位,導致教育經費奇絀,教育事業陷於難以為繼的程度。
蔡元培一貫視教育為救國的基本途徑,推崇思想、學術自由,加之身為北京大學校長,對政府官僚掣肘、摧殘教育有深切的感受,因此是教育獨立的積極倡導和支持者,並從理論上加以引導。
1922年3月,他在《新教育》上發表了《教育獨立議》一文,闡明教育獨立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成為教育獨立思潮中的重要篇章。
⑸ 愛國人物的故事100個字的
大數學家華羅庚抄,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⑹ 中國的愛國的名人故事100字
1、詹天佑為國不計名與利: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贊嘆。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並請他參加儀式。可是,詹天佑正擔負著另一條鐵路的設計任務,因而毅然謝絕了邀請。他這種為國家不為個人功名的精神,贏得了國內外的稱贊。
2、華羅庚毅然回國: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3、鄭成功收復台灣:早在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就派兵侵佔了我國領土台灣,實行了極端野蠻殘酷的統治,台灣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進行斗爭。1661年,在東南沿海領導抗清斗爭的鄭成功,率領戰船350多艘,將士25000多人,包圍了台灣,經過9個月的激戰,荷蘭總督被迫簽訂投降書,帶領殘兵敗將,灰溜溜地滾出台灣。台灣又回到祖國懷抱。
4、愛國英雄楊靖宇: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飢。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當看到他的胃裡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被楊靖宇帶領的抗日聯軍弄得焦頭爛額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密林中,支撐著楊靖宇與敵人戰斗的力量是對祖國的一腔熱愛之情。
5、華羅庚回國:1950年,數學家華羅庚放棄在美國的終身教授職務,奔向祖國。歸途中,他寫了一封致留美學生的公開信,其中說:「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工作的基礎,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回國後,華羅庚進行應用數學的研究,足跡遍布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用數學解決了大量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被稱為「人民的數學家」。
一,朱自清是清華大學教授,著名的文學家。抗日戰爭結束後,美國政府一方面支持蔣介石發動內戰,一方面又利用簽定條約的辦法在中國獲取了許多特權,還加緊武裝戰敗國日本,對中國重新造成威脅。當時社會上物價飛漲,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飢餓和死亡線上掙扎。人民對美國和國民黨政府十分不滿,反抗的呼聲越來越高。美國為了支持蔣介石,就運來一些麵粉,說要「救濟」中國人,好讓中國人「感謝」美國,不反對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國的用心,認為美國的救濟是對中國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學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堅決拒絕美國的「援助」,不領美國的麵粉。當時,朱自清正患嚴重的胃病,身體非常瘦弱,體重還不到40公斤,經常嘔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領救濟粉意味著每月生活費要減少600萬法幣,生活更加困難。可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尊嚴,他堅決拒絕那些別有用心的「賞賜」。他在日記中寫道:「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政策,要採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自己的責任。」
兩個月後,朱自清因貧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寧肯挨餓而死,也不肯領帶侮辱性的「救濟」,表現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尊嚴。PJE中國兒童資源網
二,華羅庚1950年,數學家華羅庚放棄在美國的終身教授職務,奔向祖國。歸途中,他寫了一封致留美學生的公開信,其中說:「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工作的基礎,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回國後,華羅庚進行應用數學的研究,足跡遍布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用數學解決了大量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被稱為「人民的數學家」。
⑺ 100字的愛國事例
文天祥寧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
臨刑前,監斬官湊近說:「文丞相,你現在改變主意,不但可免一死,還依然可當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還說什麼鬼話!」
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義了,給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氣歌》。
陳天華遙寄血書
革命家陳天華,在日本留學時,聽到沙俄軍隊侵佔滿洲,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訂喪權辱國條約的消息後,他悲憤欲絕,立即在留學生中召開拒俄大會,組織拒俄義勇軍,准備回國參戰。
回到宿舍後,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書寫救國血書,在血書里陳述亡國的悲慘 ,當亡國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來戰斗……他一連寫了幾十張,終因流血過多而暈倒,可嘴裡還在不停地咸:「救國!救國!」
別人把他救醒後,他堅持把血書一份一份裝入信封,從萬里迢迢的日本寄回國內。讀到的人無不感動。
3
吳玉章維護國家尊嚴
老革命家吳玉章,年輕時東渡日本留學。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國貧弱,日本帝國看不起中國,在懸掛的萬國旗中,故意不掛中國國旗。為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吳玉章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學生向學校當局嚴正提出:必須立即向中國學生道歉並糾正錯誤,否則,就要舉行罷課和絕食以示抗議。
學校當局在中國愛國留學生的強大壓力下,只得認錯道歉。
4
楊靖宇獻身抗日
民族抗日英雄楊靖宇曾擔任「南滿抗日聯軍」司令,從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場獻身為止。在艱苦征戰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擊日寇。面對敵人的重兵圍剿,楊靖宇率部頑強戰斗,使敵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終日。日酋對他又怕又恨,調集重兵圍困。有人勸楊靖宇投降,他斬釘截鐵地說:「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後,彈盡糧絕,楊靖宇在打完最後一顆子彈後壯烈犧牲。敵人殘忍地用刺刀剖開他的肚子,楊靖宇肚裡沒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樹皮、草根和棉絮
⑻ 古代愛國人物的故事100字
1、
詹天佑為國不計名與利: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
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
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贊嘆。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並請他參加儀式。
可是,詹天佑正擔負著另一條鐵路的設計任務,因而毅然謝絕了邀請。他這種為國家不為個人功名的精神,贏得了國內外的稱贊。
2、
華羅庚毅然回國: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
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
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3、
鄭成功收復台灣:早在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就派兵侵佔了我國領土台灣,實行了極端野蠻殘酷的統治,
台灣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進行斗爭。1661年,在東南沿海領導抗清斗爭的鄭成功,率領戰船350多艘,將士25000多人,
包圍了台灣,經過9個月的激戰,荷蘭總督被迫簽訂投降書,帶領殘兵敗將,灰溜溜地滾出台灣。台灣又回到祖國懷抱。
4、
愛國英雄楊靖宇: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
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飢。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
當看到他的胃裡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被楊靖宇帶領的抗日聯軍弄得焦頭爛額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
的長白山密林中,支撐著楊靖宇與敵人戰斗的力量是對祖國的一腔熱愛之情。
5、
華羅庚回國:1950年,數學家華羅庚放棄在美國的終身教授職務,奔向祖國。歸途中,他寫了一封
致留美學生的公開信,其中說:「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
人民服務,我們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工作的基礎,為我們偉大祖國
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回國後,華羅庚進行應用數學的研究,足跡遍布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用數學
解決了大量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被稱為「人民的數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