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把憫農改成小故事

把憫農改成小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27 01:35:30

A. 古詩《憫農》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

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

原文:

《憫農》

李紳(唐代)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白話譯文:

其一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其二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1)把憫農改成小故事擴展閱讀

第一首詩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

「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

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B. 用憫農這首詩編一個小故事字數三百字

從前 ,有一家來農民,他自們有五個孩子,全家只能靠種地來維持生活,過著半飢半飽的日子。
一個夏天的中午,爸爸看見和苗中間的雜草長高了,於是就去除草。可是這正是中午,火辣辣的太陽照著正在除草的爸爸,汗水很快就把衣服淋濕了,爸爸又累又餓,但他還是咬牙堅持。過了一會,爸爸把草除完了,他累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他多麼想喝一口水,吃一碗飯呀。可是他家已經兩天沒糧食吃了,只能靠吃一些野菜過日。孩子們餓得直哭。想到這他為了秋天多打一些糧食,又爬起來幹活去了。
直到傍晚他才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路過大財主家,往院子里一看,只見院里花天酒地,財主一家正在吃晚飯,桌上地下全是米粒,一家人好像沒看見這些粒似的,仍說說笑笑。爸爸看到這里想起自己的孩子正在挨餓,傷心地流下了眼淚。
回到家裡,他把孩子們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們,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一個知識豐富懂道理的人,不要像財主的家人一樣,不愛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小兒子聽了爸爸的話,開始天天去私塾那爬在窗戶上聽老師講課。他學到了很多知識,長大以後,他成了一個很有名的詩人。當他想到以前的生活和父親幹活時的情景,就寫下了著名的一首詩《憫農》。

C. 用憫農這首詩遍一個故事

從前,在一座村莊里,住著一戶人家。

清晨,爸爸和爺爺趕著牛去田裡耕田。孩子拿著豎笛和小狗在田邊玩耍。媽媽在家裡做飯。

在田地里,牛走在最前面犁田,爸爸在後面耕犁,爺爺在最後面鋤地。

到了中午,媽媽從家裡送飯來了。一家人圍在田邊的大樹下吃飯。孩子吃完飯放下碗,但是碗里有幾顆米粒還沒有吃干凈。爺爺立刻說:「孩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光。」孩子不理睬爺爺的話,丟下碗就和小狗玩去了。爺爺拿起筷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了。

這時,忽然下起了蒙蒙細雨,爺爺連聲說:「好雨,好雨。」這場雨把埋在地下的種子都給發芽了。

到了下午,爸爸和爺爺在田裡鋤草。孩子說:「爺爺,我也要鋤草。」然後,爺爺把帽子戴在了孩子的頭上。他們三個人一起鋤草。爺爺在鋤草的時候,汗滴從頭上不停地落了下來。

孩子看到了這個情景,終於明白了糧食是多麼來之不易啊。我一定要珍惜糧食。因此他完全理解了老師教的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寫的多好啊,以後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飯粒!從前,在一座村莊里,住著一戶人家。

清晨,爸爸和爺爺趕著牛去田裡耕田。孩子拿著豎笛和小狗在田邊玩耍。媽媽在家裡做飯。

在田地里,牛走在最前面犁田,爸爸在後面耕犁,爺爺在最後面鋤地。

到了中午,媽媽從家裡送飯來了。一家人圍在田邊的大樹下吃飯。孩子吃完飯放下碗,但是碗里有幾顆米粒還沒有吃干凈。爺爺立刻說:「孩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光。」孩子不理睬爺爺的話,丟下碗就和小狗玩去了。爺爺拿起筷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了。

這時,忽然下起了蒙蒙細雨,爺爺連聲說:「好雨,好雨。」這場雨把埋在地下的種子都給發芽了。

到了下午,爸爸和爺爺在田裡鋤草。孩子說:「爺爺,我也要鋤草。」然後,爺爺把帽子戴在了孩子的頭上。他們三個人一起鋤草。爺爺在鋤草的時候,汗滴從頭上不停地落了下來。

孩子看到了這個情景,終於明白了糧食是多麼來之不易啊。我一定要珍惜糧食。因此他完全理解了老師教的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寫的多好啊,以後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飯粒!

D. 憫農古詩編個故事

一個城裡人來到鄉下,正趕上烈日當空,他走到路邊 想休息一下,一抬頭,看見 莊稼版地里,一權個農民正彎著腰除草,火紅的脊背水汪汪的,額頭滴滴答答的汗如雨下,身後是綠色的小苗,而前面卻是小苗和雜草混在一起,看到這個場景,那個城裡人眼睛發直,
傍晚。他回到家,飯菜已經端上桌子, 他的孩子端著碗,拿著筷子大口往嘴裡撥飯, 不斷有飯粒灑落在桌子上, 他放下手裡的碗, 看著孩子,問他,你知道這飯是怎麼來的嗎?孩子看著大人,搖搖頭,他說道:這每一顆米粒, 都來之不易呀, 都是在血和汗里長出來的...

E. 李紳寫憫農的故事

第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本來粒粒糧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誰都應該知道的。但是,現實又是怎樣呢?詩人沒有明說,然而,讀者只要稍加思索,就會發現現實的另一面:那「水陸羅八珍」的「人肉的筵宴」,那無數的糧食「輸入官倉化為土」的罪惡和那「船中養犬長食肉」的驕奢。可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於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李紳當然不懂得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道理,但是,我們從幾十年之後唐末農民起義的「天補平均」的口號中,便不難看出這兩首詩在客觀上是觸及到了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的。

《憫農二首》不是通過對個別的人物、事件的描寫體現它的主題,而是把整個的農民生活、命運,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現實作為抒寫的對象。這對於兩首小詩來說,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詩篇卻沒有給人這種感覺,這是因為作者選擇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那個畸形社會的矛盾,說出了人們想要說的話。所以,它親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詩人還用虛實結合、相互對比、前後映襯的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因此它雖然是那麼通俗明白,卻無單調淺薄之弊,能使人常讀常新。在聲韻方面詩人也很講究,他採用不拘平仄的古絕形式,這一方面便於自由地抒寫;另一方面也使詩具有一種和內容相稱的簡樸厚重的風格。兩首詩都選用短促的仄聲韻,讀來給人一種急切悲憤而又郁結難伸的感覺,更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F. 憫農的編寫故事

李紳從一位朋友家回來,他拿著傘遮在頭上,走了一會兒就氣喘吁吁,心怦怦跳個不停,汗水從臉上流下來,模糊了眼睛。他連忙從衣兜里掏出一條手帕,輕輕地擦了擦臉,又拿出水壺,仰起脖子,猛灌了幾口水,才稍稍精神了些,繼續朝前趕路。 

像他這樣的年齡,本應該在私塾里讀書、認字,可是為生活所迫,不得不早早輟學,來到田間地頭從事著和他年齡不相稱的重活。那地上的莊稼是那麼不起眼,一株株,像小小的豆芽菜,被太陽曬得有氣無力,奄奄一息。要讓這些莊稼長大、成熟,那得花多少工夫,付出多少努力,流多少汗水啊! 

回到家,李紳沒有來得及歇一口氣,就直奔書房,鋪開紙,拿起筆,蘸了一下墨水,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憫農》: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6)把憫農改成小故事擴展閱讀: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G. 故事《憫農》的全文是怎樣的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其一原文如下: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白話文釋義: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而組詩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7)把憫農改成小故事擴展閱讀:

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

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朴,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

這兩首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一旦有人加以點撥,或道明實質,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種道理,就會覺得很醒目,很清楚,從而加深了認識。這兩首小詩所以有生命力,就有這一方面的道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憫農二首

H. 用憫農編一個小故事

從前,在一座村莊里,住著一戶人家。
清晨,爸爸和爺爺趕著牛去田裡耕田。孩子拿著豎笛和小狗在田邊玩耍。媽媽在家裡做飯。
在田地里,牛走在最前面犁田,爸爸在後面耕犁,爺爺在最後面鋤地。
到了中午,媽媽從家裡送飯來了。一家人圍在田邊的大樹下吃飯。孩子吃完飯放下碗,但是碗里有幾顆米粒還沒有吃干凈。爺爺立刻說:「孩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光。」孩子不理睬爺爺的話,丟下碗就和小狗玩去了。爺爺拿起筷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了。
這時,忽然下起了蒙蒙細雨,爺爺連聲說:「好雨,好雨。」這場雨把埋在地下的種子都給發芽了。
到了下午,爸爸和爺爺在田裡鋤草。孩子說:「爺爺,我也要鋤草。」然後,爺爺把帽子戴在了孩子的頭上。他們三個人一起鋤草。爺爺在鋤草的時候,汗滴從頭上不停地落了下來。
孩子看到了這個情景,終於明白了糧食是多麼來之不易啊。我一定要珍惜糧食。因此他完全理解了老師教的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寫的多好啊,以後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飯粒!

I. 用《憫農》寫一個自己的故事

唐詩《憫農》的故事



從前,在一座村莊里,住著一戶人家。

清晨,爸爸和爺爺趕著牛去田裡耕田。孩子拿著豎笛和小狗在田邊玩耍。媽媽在家裡做飯。

在田地里,牛走在最前面犁田,爸爸在後面耕犁,爺爺在最後面鋤地。

到了中午,媽媽從家裡送飯來了。一家人圍在田邊的大樹下吃飯。孩子吃完飯放下碗,但是碗里有幾顆米粒還沒有吃干凈。爺爺立刻說:「孩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光。」孩子不理睬爺爺的話,丟下碗就和小狗玩去了。爺爺拿起筷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了。

這時,忽然下起了蒙蒙細雨,爺爺連聲說:「好雨,好雨。」這場雨把埋在地下的種子都給發芽了。

到了下午,爸爸和爺爺在田裡鋤草。孩子說:「爺爺,我也要鋤草。」然後,爺爺把帽子戴在了孩子的頭上。他們三個人一起鋤草。爺爺在鋤草的時候,汗滴從頭上不停地落了下來。

孩子看到了這個情景,終於明白了糧食是多麼來之不易啊。我一定要珍惜糧食。因此他完全理解了老師教的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寫的多好啊,以後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飯粒!



從前,在一座村莊里,住著一戶人家。

清晨,爸爸和爺爺趕著牛去田裡耕田。孩子拿著豎笛和小狗在田邊玩耍。媽媽在家裡做飯。

在田地里,牛走在最前面犁田,爸爸在後面耕犁,爺爺在最後面鋤地。

到了中午,媽媽從家裡送飯來了。一家人圍在田邊的大樹下吃飯。孩子吃完飯放下碗,但是碗里有幾顆米粒還沒有吃干凈。爺爺立刻說:「孩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光。」孩子不理睬爺爺的話,丟下碗就和小狗玩去了。爺爺拿起筷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了。

這時,忽然下起了蒙蒙細雨,爺爺連聲說:「好雨,好雨。」這場雨把埋在地下的種子都給發芽了。

到了下午,爸爸和爺爺在田裡鋤草。孩子說:「爺爺,我也要鋤草。」然後,爺爺把帽子戴在了孩子的頭上。他們三個人一起鋤草。爺爺在鋤草的時候,汗滴從頭上不停地落了下來。

孩子看到了這個情景,終於明白了糧食是多麼來之不易啊。我一定要珍惜糧食。因此他完全理解了老師教的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寫的多好啊,以後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飯粒!

J. 根據古詩《憫農》編一個故事

故事:

從前,在一座村莊里,住著一戶人家。

清晨,爸爸和爺爺趕著牛去田裡耕田。孩子拿著豎笛和小狗在田邊玩耍。媽媽在家裡做飯。

在田地里,牛走在最前面犁田,爸爸在後面耕犁,爺爺在最後面鋤地。

到了中午,媽媽從家裡送飯來了。一家人圍在田邊的大樹下吃飯。孩子吃完飯放下碗,但是碗里有幾顆米粒還沒有吃干凈。爺爺立刻說:「孩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光。」孩子不理睬爺爺的話,丟下碗就和小狗玩去了。爺爺拿起筷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了。

到了下午,爸爸和爺爺在田裡鋤草。孩子說:「爺爺,我也要鋤草。」然後,爺爺把帽子戴在了孩子的頭上。他們三個人一起鋤草。爺爺在鋤草的時候,汗滴從頭上不停地落了下來。

孩子看到了這個情景,終於明白了糧食是多麼來之不易啊。我一定要珍惜糧食。因此他完全理解了老師教的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寫的多好啊,以後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飯粒!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