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貝多芬勵志故事100字

貝多芬勵志故事100字

發布時間: 2021-01-27 13:39:16

A. 關於貝多芬的兩個小故事50字

一、艱難磨難

貝多芬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父親是一個經常酣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個女僕。

艱苦的童年生活沒有讓貝多芬像莫扎特兒時那樣享受過家庭的溫情。一開始.人生對於他來說,一切都是那麼悲慘而殘暴。

父親想發掘他的音樂天斌,把他當做神童一般炫耀。未滿四歲,貝多芬就被要求整天釘在鋼琴前面.或者和提琴被關在家裡,幼小的他幾乎被繁重的練習壓垮。貝多芬也曾一度厭倦了音樂,父親不得不用暴力來迫使他學習。

少年時代,貝多芬過早地擔當起了生活的重擔,開始操心經濟問題,打算如何掙取每天的麵包。十一歲時,貝多芬加人戲院樂隊,領取每月徽薄的工資來補貼家庭生活的開支。

十七歲那年,他失去了他熱愛的母親。母親是因肺病而死的.貝多芬自以為也感染同樣的病症.他常常感到痛楚,在他心裡也因此留下了比病魔更殘酷的優郁。

這一年,貝多芬成了一家之主。經常酗酒的父親喪失了主持門戶的能力.同時,也揮祖盡了家裡的積蓄,人們只好把父親的養老金交給貝多芬管理。這些可悲的事實給貝多芬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創傷。

童年的貝多芬是如此的悲慘,青年的貝多芬更是痛苦萬分。二十五歲以後,疾病的惡魔就開始叩問貝多芬了,並且像鬼魂附體一樣纏在他身上不再退隱。

1796年至1800年間,耳病開始顯現出來。貝多芬感到耳朵日夜作響,他的內心也受到劇烈痛楚的折磨。聽覺越來越衰退,最後他的雙耳完全失聰。

這給貝多芬的生活、愛情已經音樂創作生活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好幾年,他躲著不與人見面,獨自守著耳朵失聰這個可怕的密碼,隱忍著巨大的精神與肉體的雙重痛苦折磨。

晚年時,他仍然孤苦伶仃一人。這期間,他沒有經濟來源,被逼得四處向好友求援,已解決生計問題。按他自己的話說:「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

二、逸聞趣事

一次,貝多芬走進一家長館就餐,剛坐下來就聚精會神地構思他的樂章。他構思完畢以後,高興地把服務員喊來說:「算賬。多少錢?」

服務員先是一愣,接著撲的一聲笑了,說:「先生.您還沒有吃東西呢,怎麼就要付錢呢!」1812年,德國文藝界的兩位巨人貝多芬和歐德在波希米亞人的浴場相遇。

貝多芬是歌德的崇拜者,他曾說:「歌德的詩使我幸福。」現在第一次見面,他希望能從這位大詩人的智慧和詩才中進一步探索他的靈魂,從中吸取人格力量。

正當他們熱烈敘談時,皇後、太子和一群侍臣從他們身邊走過。貝多芬從來就對這類人深惡痛絕,因此,當太向他脫帽致敬,皇後也向他點頭招呼時,貝多芬卻把頭一昂,裝作什麼也沒有看見一樣。

然而歌德就不同了,他趕忙抖抖身上的灰塵,整整衣領,把帽子脫下在手中,迎上前去,向皇後、太子彎腰致敬。

這時,貝多芬只覺得先前心目中這,位詩人的高大形象頓時土崩瓦解。當那辭皇族浩浩盪盪地走過去了以後,貝多芬幾乎用吵架的聲調對歌德說:「你不是我想像中的《葛茲》《浮士德》的作者,而是一個庸俗的人。」從此,他們再也沒有見過一面。

三、練琴的故事

在貝多芬才4歲的時候,父親便把一堆的曲譜放在貝多芬面前讓他彈奏,有時候貝多芬把小手都練腫了還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鍾聲都已經敲了12下了,貝多芬還在練習,他必須等到父親回來檢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覺,母親看著眼睛眯成一條縫的貝多芬,垂憐的對他說:「孩子,都12點了,先去睡覺吧。」

「不行,爸爸等會回來看見我沒有練琴,會打我的。」媽媽對這個酒徒的丈夫也沒有辦法,只好抱著貝多芬在琴邊流淚,很快,貝多芬在母親的懷抱睡著了,媽媽便把他抱上了床。

當鍾聲再次敲響的時候,貝多芬的酒徒父親回來了,「那個小兔崽子呢,怎麼不練琴了?」「你不看看都幾點了,還讓孩子練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罷休啊?」

對,你說的對」貝多芬父親一邊說著,一邊來到貝多芬床邊,把貝多芬提了起來,母親怎麼攔也攔不住。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邊彈,一邊閉著眼睛,盡管如此,貝多芬的琴聲還是十分流暢自然。

「行,這還有點莫扎特的樣子。」父親在一邊高興的說。

四、註定的藝術家

1770年12月6日,貝多芬誕生在波恩市的一個音樂世家。他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台演出,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

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僕役」生涯的開始。

17歲時,貝多芬去拜訪音樂大師莫扎特,受到熱情接待。莫扎特在聽完貝多芬彈了幾首鋼琴曲子後興奮地說:「各位,請注意這位年輕人,不久的將來他就會博得世人的稱贊!」

莫扎特還答應給貝多芬上課。可惜此後兩個月,貝多芬母親突然去世。對此,貝多芬父親意志消沉,終日酗酒,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養家糊口的重擔,再次回到原來的歌劇院當鋼琴師。

19歲那年,法國大路程爆發,貝多芬滿懷激情地寫了《誰是自由人》的合唱曲來表達他對自由與民主的渴望。後來,貝多芬通過人介紹,認識了李希諾夫斯基公爵。

他很欣賞貝多芬的才華,收他為音樂僕役。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興鋼琴奏迷住了維也納人,其音樂旋律時而如細水潺流,時而如驚濤駭浪,時而如鳥語雞鳴,時而如暴風驟雨。有人曾評論貝多芬的即興曲「充滿了生命和美妙」。

五、扼住命運的咽喉

30歲時,貝多芬愛上了一個伯爵小姐朱麗葉.琪查爾迪,但她父親嫌貝多芬出身低賤,硬是把女兒許配給一個伯爵。這給了貝多芬極大的精神刺激,據說他的名曲《致愛麗絲》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創作的。

失戀固然令他傷心,但更令他傷心的是他的耳朵開始發聾。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要是干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里,這是最可怕的遭遇!」

貝多芬曾竭力治療,卻無濟於事,他搬到維也那鄉下去療養了兩年。結果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惡化了,就連窗口對面的教堂鍾聲都聽不到了。

絕望中,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這樣離開人世,他堅信只有音樂才能拯救他。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容它毀掉我!」

貝多芬立志要在餘生中從事音樂創作。從此,維也那的官廷樂會少了一位出色的鋼琴彈奏家,但世界樂壇卻誕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貝多芬從32歲起開始音樂創作,在近兩年的彷徨與探索後,他終於創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鮮明特點的作品——《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音調跌宕起伏,時而沉靜凝思,時而憤慨咆哮,令人情緒激憤。

貝多芬創作《英雄交響曲》,本來是想獻給拿破崙的,但他聽到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稱帝的消息時,怒不可遏,憤而塗去原來的獻詞,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作。

B. 貝多芬的事跡100字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1827年,倫敦愛樂樂團贈予貝多芬100英鎊,邀請他為樂團譜寫《第十交響曲》,未及完成,貝多芬於同年3月26日與世長辭,終年57歲 。

(2)貝多芬勵志故事100字擴展閱讀:

貝多芬音樂的主要特點:

1、交響曲

最集中體現了貝多芬的思想發展和藝術追求的是他的九部交響曲。貝多芬的交響曲內容豐富多樣,規模宏大,比起海頓、莫扎特的交響曲來要復雜得多,最突出的是它尖銳的矛盾沖突,英雄氣概和積極因素,音樂形象總是在矛盾的沖突和對比中展示。

2、鋼琴作品

除交響曲之外,在貝多芬的創作中鋼琴作品也占重要地位。可以說,他一生都在寫鋼琴作品。最重要的是五部鋼琴協奏曲和五首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黎明、熱情)。鋼琴奏鳴曲和他的交響曲相近,有深刻的思想、豐富的內容、形式寬廣。

3、弦樂四重奏

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最後確立了它嚴肅的思想感情、抒情並富有哲學意味的體裁。尤其是晚期的弦樂四重奏,表現了作曲家的風格特點,深刻的心理刻畫,各種不同性格的形象的自由結合 。

4、聲樂作品

貝多芬的聲樂作品數量較少,卻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致遠方的愛人》實際上可以說是第一部浪漫性的聲樂套曲,他的大部分歌曲多是淳樸的日常生活的書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貝多芬

C. 關於貝多芬的故事

1、貝多芬的家世背景

他的父親約翰·范·貝多芬是科隆選帝侯宮廷的男高音歌手,兼鋼琴與唱歌教師,因嗜酒影響全家生活。其母瑪麗亞·瑪格達琳娜只活了41歲。

貝多芬是家中的第2個孩子(第一個早夭只活了6天),此後其母瑪格達琳娜還相繼誕下5個孩子,但只有兩個男孩卡斯帕爾·安東·卡爾、尼古拉斯·約翰長大成人,他們在貝多芬的音樂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貝多芬的感情生活

貝多芬始終沒有找到終生伴侶,終生未娶,但是其情感經歷是相當豐富的。1800年,貝多芬被16歲的貴族小姐琪麗愛泰迷住。由於出身的天壤之別,最終使他們勞燕分飛,使得當時深受耳疾擾的貝多芬差點為她自殺,並為她創作了《C小調月光奏鳴曲》。

1804年貝多芬與寡婦約瑟芬產生了感情,但二人最終因身份地位相差懸殊,失之交臂。

3、貝多芬的童年

貝多芬自小家庭環境不好,他的母親和父親是二婚,父親只是個歌手,平時就給些貴族表演取樂,賺錢不多,又經常酗酒,酒喝多了就耍酒瘋,打罵他們母子二人。

所以貝多芬不僅有個貧窮的童年,還是個不幸的童年。貝多芬的父親為了讓他出去賺錢,就虛報他的年齡,年僅六歲就被父親帶著到處表演。

4、貝多芬交友

1787年春天,貝多芬第一次訪問維也納,見到31歲的莫扎特,其彈奏技術受到莫扎特的贊賞;同年結識比自己大9歲的華爾斯坦伯爵,他是貝多芬在藝術事業與經濟上的重要支持者。

1790年,作曲家海頓去倫敦途經波恩,貝多芬結識海頓;同年受委託完成了兩部清唱劇:《為約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劇》(woO87),這也是貝多芬第一部與政治沾上邊的作品;以及《為利奧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劇》(woO88)。

5、貝多芬的死亡

貝多芬身邊一直沒什麼親人,只有他弟弟卡爾給他留下一個侄兒。他把希望寄託在小卡爾身上,他想把小卡爾領上高等教育之路,並給侄子籌劃了無數美妙的前程。可小卡爾卻辜負了伯父的希望,他去經商,結果負債累累。

迫於債務,他朝自己頭上打了一槍,但並沒有死掉,然而貝多芬卻受到了巨大的創傷,幾乎喪命。兩天後才重新想起。等到醫生來了,貝多芬病情惡化,雖經三次手術,但醫治無效,終於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D. 貝多芬的成長故事

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樂中的愷撒。可有誰知道,貝多芬25歲時患耳疾,45歲時失聰。貝多芬的音樂給後人帶來了無盡的享受,可他卻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創作的作品。
請注意這個天生的音樂家
1770年12月6日,貝多芬誕生在波恩市的一個音樂世家。他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台演出,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僕役」生涯的開始。
17歲時,貝多芬去拜訪音樂大師莫扎特,受到熱情接待。莫扎特在聽完貝多芬彈了幾首鋼琴曲子後興奮地說:「各位,請注意這位年輕人,不久的將來他就會博得世人的稱贊!」莫扎特還答應給貝多芬上課。可惜此後兩個月,貝多芬母親突然去世。對此,貝多芬父親意志消沉,終日酗酒,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養家糊口的重擔,再次回到原來的歌劇院當鋼琴師。
19歲那年,法國大路程爆發,貝多芬滿懷激情地寫了《誰是自由人》的合唱曲來表達他對自由與民主的渴望。後來,貝多芬通過人介紹,認識了李希諾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賞貝多芬的才華,收他為音樂僕役。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興鋼琴奏迷住了維也納人,其音樂旋律時而如細水潺流,時而如驚濤駭浪,時而如鳥語雞鳴,時而如暴風驟雨。有人曾評論貝多芬的即興曲「充滿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30歲時,貝多芬愛上了一個伯爵小姐朱麗葉.琪查爾迪,但她父親嫌貝多芬出身低賤,硬是把女兒許配給一個伯爵。這給了貝多芬極大的精神刺激,據說他的名曲《致愛麗絲》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創作的。
失戀固然令他傷心,但更令他傷心的是他的耳朵開始發聾。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要是干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里,這是最可怕的遭遇!」貝多芬曾竭力治療,卻無濟於事,他搬到維也那鄉下去療養了兩年。結果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惡化了,就連窗口對面的教堂鍾聲都聽不到了。
絕望中,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這樣離開人世,他堅信只有音樂才能拯救他。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容它毀掉我!」貝多芬立志要在餘生中從事音樂創作。從此,維也那的官廷樂會少了一位出色的鋼琴彈奏家,但世界樂壇卻誕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貝多芬從32歲起開始音樂創作,在近兩年的彷徨與探索後,他終於創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鮮明特點的作品--《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音調跌宕起伏,時而沉靜凝思,時而憤慨咆哮,令人情緒激憤。貝多芬創作《英雄交響曲》,本來是想獻給拿破崙的,但他聽到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稱帝的消息時,怒不可遏,憤而塗去原來的獻詞,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作。
貝多芬只有一個
1809年10月,法軍佔領維也那,趨炎附勢的奧地利貴族們爭向佔領者們獻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諾夫斯基公爵,他強迫貝多芬為法軍軍官彈奏鋼琴聽,這使貝多芬忍無可忍,他操起一隻凳子向公爵扔去,並在當晚離開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張紙條,上書:「公爵,您所以成為一個公爵,只是由於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卻是由於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
另一次,當貝多芬與歌德一同散步時,迎面撞見了皇後,太子和一群貴族們。面對他們,歌德立刻讓路,而貝多芬則坦然地說:「讓路的應是他們,而不是我們!」但歌德還是摘下禮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貝多芬則背著雙手,闊步向前。結果太子認出是貝多芬,連忙脫下禮帽向他致意,其侍從們也畢恭畢敬地分列兩邊,目送貝多芬挺胸而過。那次,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嚴。
貝多芬54歲時,創造出《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他前後用了六年時間來創作、修改這部曲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響曲》首次在維也那卡德劇院演奏。貝多芬親自指揮演奏,他既不看眼前的樂譜,也聽不見絲毫的琴聲。他全憑自己的記憶來指揮這場演奏。結果聽眾們興奮若狂,不時爆發出熱烈的喝采聲,鼓掌次數多達五次!而皇族成員出場也不過鼓掌三次。
貝多芬自勵人格的心理分析
從心理學上講,貝多芬之所以會在極度困苦的狀況下,一再創作出輝煌無比的音樂篇章,這與他的自勵人格有極大關系。自勵人格的突出特點是能很快將生活中的壓力轉化為自我勵志的動力,並在不斷的奮斗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自勵人格的人還很善於升華個人的精神痛苦,他們會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當成個人成長的契機,從而磨練個人的意志。
貝多芬的可貴在於他每每生活失意時,都會在音樂創作中尋求內心的平衡。例如,貝多芬因失戀而譜寫出《致愛麗絲》,因嚮往自由而譜寫出《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因失聰而譜寫出《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他的音樂創作都飽含對人生的深刻感受,又充滿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證明他有這個能力!
貝多芬的可貴還在於他永遠傲視達官顯貴,不因自己出身卑賤就去刻意巴結他們。他在音樂創作當中也突出體現出他的傲骨,他譜寫的旋律可比驚濤駭浪,可如氣壯山河,充滿了個性特徵。
一個失聰之人,卻能寫出人類最動聽,最振奮的音樂篇章,這是貝多芬自勵人格的不朽傳奇。

E. 貝多芬感人事跡100字

父親把這個孩子帶到一個又一個老師那裡,讓他學習不同的樂器和作曲者藝術。這些老師中沒有一個可以成為好的,知道他落到宮庭琴師和波恩劇院的經理尼費(Neefe)的手裡。這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音樂教師,友善、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這對於貝多芬來說實在是一個幸運。因為雖然波恩城裡有最好學校,連善良的老巴赫都會高興地送他的許多孩子們去學習的那種地方,但使貝多芬的父親從來也不認為值得送貝多芬去那裡學習哪怕是兩三個月,在他眼裡讀書遠不如學音樂那樣能掙的錢。
2.年輕的貝多芬有生以來第一次發現上課是愉快的。尼費先生對他很慈愛,不僅較音樂,而且教他世界上許多別的事情。為了付他的的學費,當尼費先生很忙或離開市鎮的時候,貝多芬就代替老師作風琴師。於是當他剛滿十四歲時,他就被任命為劇場助理宮庭風琴師和古鋼琴曲師。那可恨而又不幸的父親看到他兒子的音樂終於掙了一些錢的時候,他是多麼得意啊!
3.一次,貝多芬去一家飯館吃飯,剛坐下來就像彈琴一樣用手指在桌面上敲打起來。店裡的人都感到奇怪,紛紛圍過來看。過了好一會兒,貝多芬才覺察到人們在注視著他,但還是沒明白是怎麼回事,只是說:「算賬吧,我該付多少錢?」周圍的人聽了都哈哈大笑,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吃什麼東西,只顧自己去敲打了。
4.1824年的一天,貝多芬又去指揮他的《第九交響樂》,博得全場一致喝彩,共響起了五次熱烈的掌聲,然而,他卻絲毫沒有聽到,直到一個女歌唱家把他拉到前台時,他才看見全場紛紛起立,有的揮舞著帽子,有的熱烈鼓掌。這種狂熱的場面,令貝多芬激動不已。

F. 貝多芬的故事200字左右一個

貝多芬故事一:4歲的貝多芬被父親逼著學習鋼琴、小提琴,其父愚蠢地想版用強制性手段將他培養成莫扎權特式的神童 。

貝多芬故事二:8歲的貝多芬師從宮廷老管風琴師H·伊登學習音樂基礎理論及管風琴,同年8月26日第一次登台演出 。

貝多芬故事三:11歲的貝多芬輟學,進入波恩劇院樂隊當小樂師,有機會師從選帝侯宮廷管風琴師、指揮家和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聶弗,聶弗是位啟蒙運動的參與者,對貝多芬一生影響很大 。

貝多芬故事四:13歲的貝多芬擔任宮廷樂隊的古鋼琴獨奏與伴奏,但無薪俸;同年根據德雷斯勒的進行曲改編為《鋼琴變奏曲》(woO63),這是他正式發表的第一首作品,由德國音樂出版家J·M·格茨予以出版 。

貝多芬故事五:貝多芬第一次訪問維也納,見到31歲的莫扎特,其彈奏技術受到莫扎特的贊賞;同年結識比自己大9歲的華爾斯坦伯爵,他是貝多芬在藝術事業與經濟上的重要支持者。

G. 貝多芬的精彩勵志故事一則(100~200)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一生中,貧困、疾病、失意、孤獨等種種磨難折磨著他,其中最大的災難是耳聾給他帶來的痛苦。

貝多芬28歲時,由於疾病,聽覺就開始減退,到了48歲,再優美的歌聲他也聽不見了。他只能用書寫的方式來和別人交流。

即使這樣貝多芬仍進行著創作。他的不朽名作9部交響曲的後七部,都是在失聰的情況下完成的。而其中的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部交響曲被認為是永恆的傑作。

他用敏銳的觀察力來感受人類、社會和大自然.為了起草一部曲子,他經常花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反復推敲,精心錘煉。例如第五交響曲的創作,他就花了八年的時間。

貝多芬在給他的兄弟卡爾和約翰的信中傾訴了耳聾給他帶來的莫大的痛苦以及他戰勝疾病的決心:「在我身旁的人都能聽到遠處的笛聲,而我卻聽不到,這是何等的恥辱啊!這樣的情景曾把我推到了絕望的邊緣,幾乎迫使我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我的藝術,只有我的藝術要我活下去。」貝多芬在這種困境中曾大聲疾呼:「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為了藝術,他犧牲了平庸的私慾,戰勝了一切不幸。他說:「犧牲,永遠把一切人生的愚昧為你的藝術去犧牲!藝術,這是高於一切的上帝。」

(7)貝多芬勵志故事100字擴展閱讀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並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於維也納去世,享年57歲。

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早年經歷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

1775年左右,4歲的貝多芬被父親逼著學習鋼琴、小提琴,其父愚蠢地想用強制性手段將他培養成莫扎特式的神童。

1778年,8歲的貝多芬師從宮廷老管風琴師H·伊登學習音樂基礎理論及管風琴,同年8月26日第一次登台演出 。

1781年,11歲的貝多芬輟學,進入波恩劇院樂隊當小樂師,有機會師從選帝侯宮廷管風琴師、指揮家和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聶弗,聶弗是位啟蒙運動的參與者,對貝多芬一生影響很大。

1783年,13歲的貝多芬擔任宮廷樂隊的古鋼琴獨奏與伴奏,但無薪俸;同年根據德雷斯勒的進行曲改編為《鋼琴變奏曲》(woO63),這是他正式發表的第一首作品,由德國音樂出版家J·M·格茨予以出版。

1785年至1786年,貝多芬轉向弗蘭茲·安東·里斯學習小提琴,完成《三首鋼琴奏鳴曲》(woO36) 。

1787年春天,貝多芬第一次訪問維也納,見到31歲的莫扎特,其彈奏技術受到莫扎特的贊賞;同年結識比自己大9歲的華爾斯坦伯爵,他是貝多芬在藝術事業與經濟上的重要支持者 。

1790年,作曲家海頓去倫敦途經波恩,貝多芬結識海頓;同年受委託完成了兩部清唱劇:《為約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劇》(woO87),這也是貝多芬第一部與政治沾上邊的作品;以及《為利奧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劇》(woO88) 。

1792年11月,22歲的貝多芬在海頓等人的鼓勵支持下離開故鄉,開始拜海頓為師學習作曲,定居於維也納 。

貝多芬創作的九部交響樂,兩首彌撒曲,還有不勝列舉的序曲、協奏曲、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曲,深深影響了後來作曲家的風格,例如:交響樂《英雄》、《命運》、《田園》,第九交響樂的最後樂章《歡樂頌》;序曲《愛格蒙特》;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等等已是家喻戶曉。他為人類留下了一筆寶貴財富,對世界音樂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而被世人尊稱為「樂聖」。

H. 貝多芬面對挫折自強不息的故事100字

貝多芬在1797年的冬日的日記簿上這樣記錄著: 「身體無論怎樣弱,我的心一定要征服他。我今年25歲了。我必須盡我所能,成遂一切願望。」 寫了這段日記之後,不久就達到了剝奪他的後半生的幸福的肉體上的大苦痛。他的聾疾發生於1798年的夏日。 貝多芬的藝術生活,在十八九世紀的交代期起一大變化。以前即是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的時代,以後是自己的樂風獨立的時代。十八九兩世紀之交的數年間,貝多芬正在埋頭於作曲中,對於自己的健康狀態差不多全不注意。因這原故,耳疾愈加重了。到了1801年,他在劇場中必須坐在第一排椅子上,方能聽見歌手的唱聲。 他在寫給一個知友的信上這樣說: 「你所親愛的貝多芬,完全是一個不幸的人,他已經在和自然與神相沖突了!我常常詛咒神明。因為神明在拿他的所造物來當作自然界的極細微的事實奈??我所親愛的一切事物,今已離去我了。像從前的沒有耳病,是何等的幸福!倘得與從前一樣地健聽,我真要立刻飛奔來告訴你。然而我絕不能得到這歡喜了!我的青春已經長逝,青年時代的希望的實現,藝術上的銘記的完成,在我都已不可能。我只得悲極而放棄我的一生了。…… 到了次年,即1802年,他的耳疾更加深起來,又常常耳鳴。他是自然愛好者,野外散步是他的最大的慰安。這時候他到野外,聽不出農夫的吹笛的聲響,頓時又起悲觀,寫了「遺言」寄送朋友。然而他終於是強者,用不屈不撓的態度,來同這聾疾戰斗,他曾經對人說: 「我一定要剋制我的命運。」 從此以後的生活,全部是對於聾疾的苦戰了。1809年,拿破崙軍隊侵入維也納,炮彈飛走空中的時候,貝多芬恐怕炮彈的聲音增進他耳疾,用兩手指緊緊地塞住自己的耳孔,滿腔憂悶地躺在床上。 聾疾是貝多芬的生涯中的一大悲哀。他的作品常是生活的反映。他能在黑暗中打出光明。故在貝多芬,音樂是苦惱的赴訴處,同時又是苦惱的逃避所。

I. 關於貝多芬的3個故事,每個故事300字。

1、貝多芬他的父親希望兒子成為第二個神童,以便靠他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強迫他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這樣凄慘痛苦命運下,貝多芬渡過了童年。 貝多芬天賦過人,再加上後天刻苦的磨練,程度愈來愈高,連他的老師都自嘆弗如。

2、十二歲時貝多芬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也負起了養家責任。在宮廷中貝多芬遂漸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在一七八七年遠赴維也納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親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

這對貝多芬打擊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為了實現理想,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維也納。 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受教於海頓門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里耶里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後者,他學了有十年之久。

3、貝多芬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

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志著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正是這部作品標志著貝多芬創作英雄年代的開始。

(9)貝多芬勵志故事100字擴展閱讀

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貝多芬的一生經歷了法國大革命前後歐洲社會的激烈變革,他的作品是時代和個性結合的產物。他極大地擴展了交響音樂的思想內容,使之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體裁,鋼琴的表現幅度也大大增強。

內容的擴展導致表現手法的創新:他突破了傳統的形式結構,動機型的主題運用和動力性的樂思發展,使音樂具有非凡的氣勢和力量;建立在功能體繫上的變音體系,成為他的和聲風格特徵。

靈活的離調轉調和大幅度的節奏對比和力度對比,對於刻畫矛盾沖突和戲劇性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對位法的運用,樂隊音響的組合,鋼琴音樂的寫作都有鮮明的特點。

J. 關於貝多芬的故事(大約100~200字左右,要勵志)

1.英雄的貝多芬

貝多芬的偉大,決不僅在於一個音樂家。他有對於人生的大苦悶與精練的美麗的靈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

在貝多芬稍前的時代,歐洲樂壇上的大聖是莫扎特。然莫扎特的音樂的價值,畢竟止於一種「音的建築」,即僅因音樂的「美」而有存在的意義而已。至於貝多芬,則更有異彩,他的音樂是他的偉大的靈魂的表徵。莫扎特的音樂是感覺的藝術,貝多芬的音樂是靈魂的聲響。

他的全生涯中最偉大的作品《第九交響曲》,是全聾後的所作。聾子能作音樂,已是妙談;而況所作的又是世間最偉大的傑品!可知這全是超越的靈的產物,只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悶的精神的英雄,乃能得之。又可知命運對於人類,只能操縱怯弱懦夫,而無可奈何這偉大的精神的英雄。貝多芬的耳疾起於28歲的時候(1798年)。自此至57歲(1827年)逝世,其間的二十餘年的日月,全是聾疾為祟的時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卻在這時期產生。直到入了全聾期,站在演奏台上聽不見聽眾的拍掌聲的時候,他仍是繼續作曲,終於作出了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而擱筆。臨終的時候,他口中還這樣叫嘆:
「唉!我只寫了幾個音符!」
在這句話中可以窺見他的抱負的偉大。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標題為《命運交響曲》。貝多芬自己曾經指這曲的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說:
「命運來叩門的聲音,正是這樣的。」

2.狂徒的貝多芬

貝多芬對於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專橫獨斷,藐視一世。表面看來簡直是一個狂徒。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諒他的人——以外,貝多芬沒有知交的朋友。且對於寓居的旅舍的主人,常常沖突,至於激烈,故一年中必遷居數次。評論家形容他這橫暴的性格,有這樣的話:

「貝多芬是獨自生活在無人的荒島上,而一旦突然被帶到歐洲的文明社會里來的人。」

這話把貝多芬的一面說得十分透徹。自來藝術家往往有浪漫不拘的行為,而貝多芬竟是一個極例。當時歐洲有名的鋼琴家車爾尼有一天去訪問他,看見他耳上纏著重重的紗布,蹲伏在室內。車爾尼出來對人說:

「這人不像歐洲第一大音樂家,倒頗像漂流在荒島上的魯濱孫。」

他常常用棉花蘸黃色葯水,塞在耳中,外纏紗布。他顎上的須常常長到半英寸以上。頭發似乎從來不曾接觸過梳櫛。麥束一般地矗立在頭上。他曾經為了一盆湯做得不好,大動怒氣,拿起來連盆投在旅舍主人的身上。他常常拔出蠟燭的心子來當牙簽用。又在上午,街上正熱鬧的時候,穿了寢衣,在靠街的窗口剃鬍須,不管人家的注目與驚訝。有一次為了動怒,拿起一個開蓋的墨水瓶來,投在鋼琴的鍵盤上。他彈琴的時候,因為長久之後手指發熱,常常在鋼琴旁邊放一盆冷水,彈到手指發熱的時候,就把兩手在冷水中一浸,然後繼續彈奏。然而他的動作很亂暴,每逢彈一回琴,必灑一大堆的冷水在地板上,這冷水從地板縫中流下去,滴在下面的住人的寢床中。樓下的主人詰問這旅舍主人,旅舍主人對貝多芬說了幾句話,貝多芬就動怒,立刻遷出這旅舍。

貝多芬的姿勢極為醜陋。頭大,身短,面上不容易有笑容,動作又極拙劣。有一次他也想學跳舞,然而他不會按了拍子而動作。據傳記者說,他的相貌的表情常常是冷酷而苦悶。身長五英尺四英寸,肩幅極廣,面上多痘瘡疤,臉皮作赤茶色而粗糙,鼻硬而直。指短,且五指長短略等,手的背面長著很長的毛。頭發多而黑,永不梳櫛,永不戴帽,常常蓬頭出外散步。起風的日子,他的頭發就被吹得像火焰一般。人們在荒郊中遇見他,幾疑為地獄中的惡魔。
……
凡此種種強頑怒暴的習氣,都是因了他心中所懷抱的大苦悶而來的。而他的苦悶的源泉,全在於他所罹的聾疾。

3.苦惱的貝多芬

貝多芬在1797年的冬日的日記簿上這樣記錄著:

「身體無論怎樣弱,我的心一定要征服他。我今年25歲了。我必須盡我所能,成遂一切願望。」

寫了這段日記之後,不久就達到了剝奪他的後半生的幸福的肉體上的大苦痛。他的聾疾發生於1798年的夏日。

貝多芬的藝術生活,在十八九世紀的交代期起一大變化。以前即是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的時代,以後是自己的樂風獨立的時代。十八九兩世紀之交的數年間,貝多芬正在埋頭於作曲中,對於自己的健康狀態差不多全不注意。因這原故,耳疾愈加重了。到了1801年,他在劇場中必須坐在第一排椅子上,方能聽見歌手的唱聲。

他在寫給一個知友的信上這樣說:

「你所親愛的貝多芬,完全是一個不幸的人,他已經在和自然與神相沖突了!我常常詛咒神明。因為神明在拿他的所造物來當作自然界的極細微的事實奈??貳S衷諂蘋等思淇沙晌?蠲賴氖亂怠N宜?畋?蟮畝??褚煙?懷齟蟛糠值囊裊恕U饈嗆蔚瓤殺?娜松?我所親愛的一切事物,今已離去我了。像從前的沒有耳病,是何等的幸福!倘得與從前一樣地健聽,我真要立刻飛奔來告訴你。然而我絕不能得到這歡喜了!我的青春已經長逝,青年時代的希望的實現,藝術上的銘記的完成,在我都已不可能。我只得悲極而放棄我的一生了。……

到了次年,即1802年,他的耳疾更加深起來,又常常耳鳴。他是自然愛好者,野外散步是他的最大的慰安。這時候他到野外,聽不出農夫的吹笛的聲響,頓時又起悲觀,寫了「遺言」寄送朋友。然而他終於是強者,用不屈不撓的態度,來同這聾疾戰斗,他曾經對人說:

「我一定要剋制我的命運。」

從此以後的生活,全部是對於聾疾的苦戰了。1809年,拿破崙軍隊侵入維也納,炮彈飛走空中的時候,貝多芬恐怕炮彈的聲音增進他耳疾,用兩手指緊緊地塞住自己的耳孔,滿腔憂悶地躺在床上。

聾疾是貝多芬的生涯中的一大悲哀。他的作品常是生活的反映。他能在黑暗中打出光明。故在貝多芬,音樂是苦惱的赴訴處,同時又是苦惱的逃避所。

(選自《近世西洋十大音樂家故事》,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看羅曼,羅蘭的名人轉,有具體的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