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貝多芬勵志故事100字左右

貝多芬勵志故事100字左右

發布時間: 2021-01-27 13:42:40

A. 貝多芬的事跡100字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的一個貧窮的家庭。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無為、嗜酒如命;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一個善良溫順的女性,婚後倍受生活折磨,在貝多芬17歲時便去世了。貝多芬是7個孩子中的第2個,因長兄夭亡,貝多芬實際上成了長子。他的母親第一次嫁給一個男僕,喪夫後改嫁給貝多芬的父親。這種生活奪取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從小就有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生了要他成為音樂神童的願望。他打罵貝多芬,迫使貝多 貝多芬16歲時剪影芬從4歲起就整天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8歲時貝多芬首次登台,獲得巨大的成功,被人們稱為第二個莫扎特[3]。此後拜師於風琴師尼福,開始學習作曲。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3歲參加宮廷樂隊,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1787年到維也納後,開始跟隨莫扎特、海頓[4]等人學習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獲得勝利後,一個光明的前途在貝多芬的面前展開。可是三四年來,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著他,貝多芬發現自己耳朵變聾了。貝多芬熱愛練習鋼琴,但是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沒有比失聰更可怕的了。因而人們可以在他的早期鋼琴奏鳴曲的慢板樂章中理解到這種令人心碎的痛苦。
貝多芬的心無時不充滿熱情,可是他的熱情是非常不幸的,他總是交替地經歷著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這無疑成了他的靈感源泉。1801年,貝多芬愛上了朱列塔·圭恰迪爾,他把《月光奏鳴曲》獻給她。但是不解風情的奇麗愛太不理解他崇高的靈魂。1803年朱列塔·圭恰迪爾與伽侖堡伯爵結婚,這是令人絕望的時刻,他曾寫下遺書。
1803年他從灰暗中走出來,寫出了明朗樂觀的《第二交響曲》。之後更多更好的音樂在他的筆下源源不斷的涌現。《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還有優美動聽、洋溢著歡樂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絢麗多彩的鋼琴協奏曲和奏鳴曲。
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最後一部巨作《第九交響曲》(合唱)。這部作品創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貝多芬患重感冒,導致肺水腫。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終於咽下最後一口氣,原因是肝臟病。在他臨終前突然風雪交加,雷聲隆隆,似乎連上天也為這位偉大音樂家的去世而哀悼!貝多芬的葬禮非常隆重,有兩萬多人自動跟隨靈柩出殯,遺體葬於聖麥斯公墓里。而一年之後,舒伯特去世按照其遺願葬於貝多芬墓旁,終生未婚。
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先生只在人世間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響樂9部;管弦樂幾十首(《愛格蒙特序曲》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5首,小提琴協奏曲一首;其他協奏曲5首;鋼琴奏鳴曲32首(熱情、月光、悲愴、黎明、暴風雨等最為著名);室內樂80首;歌劇1部《弗黛里奧》;另有神劇1部;彌撒曲2首等許多作品。
12 28
下一條回答
周圍人還關注
胸大下垂
胸大不下垂
貝多芬鋼琴價格
世界十大鋼琴排名
貝多芬的鋼琴
胸怎麼才能不下垂
我的世界小游戲
下垂的胸怎麼辦

評論
發布
還沒有人評論,快來搶沙發~

為您推薦
貝多芬感人事跡100字
貝多芬是個音樂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親發現了,不幸的是,貝多芬的父親並不是一個稱職的好父親,他
1224 瀏覽14640 2018-02-14
貝多芬的事跡100字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
9 瀏覽7747 2019-01-23
關於貝多芬的故事(大約100~200字左右,要勵志)
1.英雄的貝多芬 貝多芬的偉大,決不僅在於一個音樂家。他有對於人生的大苦悶與精練的美麗的靈魂
185 瀏覽13700 2017-10-02
貝多芬面對挫折自強不息的故事100字
貝多芬在1797年的冬日的日記簿上這樣記錄著: 「身體無論怎樣弱,我的心一定要征服他。我今年25歲了

貝多芬的主要事跡、作品和主要成就
貝多芬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被尊稱為樂聖。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在德國波恩,祖籍佛蘭德。
110 瀏覽4067 2017-05-23

正在載入

B. 貝多芬的故事 兩個 共150字左右

一、11歲的貝多芬輟學,進入波恩劇院樂隊當小樂師,有機會師從選帝侯回宮廷管風琴師、指揮家和答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聶弗,聶弗是位啟蒙運動的參與者,對貝多芬一生影響很大 。

二、13歲的貝多芬擔任宮廷樂隊的古鋼琴獨奏與伴奏,但無薪俸;同年根據德雷斯勒的進行曲改編為《鋼琴變奏曲》(woO63),這是他正式發表的第一首作品,由德國音樂出版家J·M·格茨予以出版 。

(2)貝多芬勵志故事100字左右擴展閱讀

貝多芬的一生創作體裁廣泛,數量眾多。在器樂領域,包括9部交響曲、11首管弦樂曲和戲劇配樂、5首鋼琴協奏曲、1首小提琴協奏曲、16首弦樂四重奏和其他形式的重奏曲、32首鋼琴奏鳴曲以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變奏曲等。

在聲樂領域,涉及歌劇、清唱劇、彌撒、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藝術歌曲,聲樂領域的代表作品包括歌劇《費德里奧》、《D大調彌撒》、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愛人》等 。

C. 貝多芬的精彩勵志故事一則(100~200)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一生中,貧困、疾病、失意、孤獨等種種磨難折磨著他,其中最大的災難是耳聾給他帶來的痛苦。

貝多芬28歲時,由於疾病,聽覺就開始減退,到了48歲,再優美的歌聲他也聽不見了。他只能用書寫的方式來和別人交流。

即使這樣貝多芬仍進行著創作。他的不朽名作9部交響曲的後七部,都是在失聰的情況下完成的。而其中的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部交響曲被認為是永恆的傑作。

他用敏銳的觀察力來感受人類、社會和大自然.為了起草一部曲子,他經常花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反復推敲,精心錘煉。例如第五交響曲的創作,他就花了八年的時間。

貝多芬在給他的兄弟卡爾和約翰的信中傾訴了耳聾給他帶來的莫大的痛苦以及他戰勝疾病的決心:「在我身旁的人都能聽到遠處的笛聲,而我卻聽不到,這是何等的恥辱啊!這樣的情景曾把我推到了絕望的邊緣,幾乎迫使我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我的藝術,只有我的藝術要我活下去。」貝多芬在這種困境中曾大聲疾呼:「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為了藝術,他犧牲了平庸的私慾,戰勝了一切不幸。他說:「犧牲,永遠把一切人生的愚昧為你的藝術去犧牲!藝術,這是高於一切的上帝。」

(3)貝多芬勵志故事100字左右擴展閱讀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並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於維也納去世,享年57歲。

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早年經歷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

1775年左右,4歲的貝多芬被父親逼著學習鋼琴、小提琴,其父愚蠢地想用強制性手段將他培養成莫扎特式的神童。

1778年,8歲的貝多芬師從宮廷老管風琴師H·伊登學習音樂基礎理論及管風琴,同年8月26日第一次登台演出 。

1781年,11歲的貝多芬輟學,進入波恩劇院樂隊當小樂師,有機會師從選帝侯宮廷管風琴師、指揮家和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聶弗,聶弗是位啟蒙運動的參與者,對貝多芬一生影響很大。

1783年,13歲的貝多芬擔任宮廷樂隊的古鋼琴獨奏與伴奏,但無薪俸;同年根據德雷斯勒的進行曲改編為《鋼琴變奏曲》(woO63),這是他正式發表的第一首作品,由德國音樂出版家J·M·格茨予以出版。

1785年至1786年,貝多芬轉向弗蘭茲·安東·里斯學習小提琴,完成《三首鋼琴奏鳴曲》(woO36) 。

1787年春天,貝多芬第一次訪問維也納,見到31歲的莫扎特,其彈奏技術受到莫扎特的贊賞;同年結識比自己大9歲的華爾斯坦伯爵,他是貝多芬在藝術事業與經濟上的重要支持者 。

1790年,作曲家海頓去倫敦途經波恩,貝多芬結識海頓;同年受委託完成了兩部清唱劇:《為約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劇》(woO87),這也是貝多芬第一部與政治沾上邊的作品;以及《為利奧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劇》(woO88) 。

1792年11月,22歲的貝多芬在海頓等人的鼓勵支持下離開故鄉,開始拜海頓為師學習作曲,定居於維也納 。

貝多芬創作的九部交響樂,兩首彌撒曲,還有不勝列舉的序曲、協奏曲、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曲,深深影響了後來作曲家的風格,例如:交響樂《英雄》、《命運》、《田園》,第九交響樂的最後樂章《歡樂頌》;序曲《愛格蒙特》;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等等已是家喻戶曉。他為人類留下了一筆寶貴財富,對世界音樂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而被世人尊稱為「樂聖」。

D. 殘疾人(尤其是名人,張海迪,貝多芬,霍金等)的故事概括。(100字到200字左右)

保爾出生在一個貧困的鐵路家庭中,12歲時,便被母親送到食堂當雜役,在那樣回污濁的環答境下,他受盡了他人的凌辱。從小就生活在苦水中,或許是因為這樣,造就了經後頑強的意志與堅韌不拔的精神。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在他修築鐵路時的場景:在天氣嚴寒的惡劣環境下,他不僅要忍受破爛的小破屋,硬硬的床板,凄寒的環境,飢餓的折磨……還要忍受身體疾病的折磨。在修築鐵路快要結束時,他得了肺炎,不得不回家休養,重返組織後的他,身子每況欲下,最終喪失了工作能力,不得不在海濱療養。死亡是神似乎是盯上了他,一次又一次將他推入死亡的邊緣,雙眼失明,全身癱瘓, 肆虐的病魔將這個充滿戰斗激情的戰士束縛在床榻上了。他想到了死,或許只有死才能讓他擺脫這些痛苦,但是,理智、意志將他從生命的低谷中喚醒。絲毫沒有寫作能力,並且雙目失明、全身癱瘓的他開始了他的英雄事業——文學創作。他忍受的身體和精神上的巨大打擊,用心,用意志干起了這個屬於他自己的事業。他重新拿起了武器,重新站了起來。
這就是保爾,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這世上最光輝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他一次一次的病倒,有一次又一次的重新站起,他用生命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E. 貝多芬感人事跡100字

父親把這個孩子帶到一個又一個老師那裡,讓他學習不同的樂器和作曲者藝術。這些老師中沒有一個可以成為好的,知道他落到宮庭琴師和波恩劇院的經理尼費(Neefe)的手裡。這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音樂教師,友善、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這對於貝多芬來說實在是一個幸運。因為雖然波恩城裡有最好學校,連善良的老巴赫都會高興地送他的許多孩子們去學習的那種地方,但使貝多芬的父親從來也不認為值得送貝多芬去那裡學習哪怕是兩三個月,在他眼裡讀書遠不如學音樂那樣能掙的錢。
2.年輕的貝多芬有生以來第一次發現上課是愉快的。尼費先生對他很慈愛,不僅較音樂,而且教他世界上許多別的事情。為了付他的的學費,當尼費先生很忙或離開市鎮的時候,貝多芬就代替老師作風琴師。於是當他剛滿十四歲時,他就被任命為劇場助理宮庭風琴師和古鋼琴曲師。那可恨而又不幸的父親看到他兒子的音樂終於掙了一些錢的時候,他是多麼得意啊!
3.一次,貝多芬去一家飯館吃飯,剛坐下來就像彈琴一樣用手指在桌面上敲打起來。店裡的人都感到奇怪,紛紛圍過來看。過了好一會兒,貝多芬才覺察到人們在注視著他,但還是沒明白是怎麼回事,只是說:「算賬吧,我該付多少錢?」周圍的人聽了都哈哈大笑,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吃什麼東西,只顧自己去敲打了。
4.1824年的一天,貝多芬又去指揮他的《第九交響樂》,博得全場一致喝彩,共響起了五次熱烈的掌聲,然而,他卻絲毫沒有聽到,直到一個女歌唱家把他拉到前台時,他才看見全場紛紛起立,有的揮舞著帽子,有的熱烈鼓掌。這種狂熱的場面,令貝多芬激動不已。

F. 求身殘志堅的名人故事100字左右,急! 要求只有一個就是字數不能太多!

1、海倫·凱勒,19世紀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她以自強不息的頑強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並致力於為殘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機構,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美國十大英雄偶像,榮獲「總統自由勛章」等獎項。

主要著作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師》等。

2、斯蒂芬·威廉·霍金,曾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之所以在輪椅上坐了47年,是因為他在21歲時就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

1973年,他考慮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黑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它以最後一刻的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引力、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統一在一起。

3、華羅庚初中畢業後,華羅庚曾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因學費而中途退學,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 此後,他開始頑強自學,他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傷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卻落下左腿殘疾。20歲時,他以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

從1931年起,華羅庚在清華大學邊工作邊學習,用一年半時間學完了數學系全部課程。他自學了英、法、德文,先後在國外雜志上發表了多篇論文。1936年夏,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兩年中發表了十多篇論文,引起國際數學界贊賞。1938年,華羅庚訪英回國,在昆明郊外一間牛棚似的小閣樓里,他艱難地寫出名著《堆壘素數論》。

4、邰麗華兩歲時,因一次高燒失去了聽力。沒過多久,她甜美的歌喉也關閉了。那以後,她陷入了無聲世界,自己卻茫然不知。直到5歲,幼兒園的小朋友輪流蒙著眼睛,玩辨別聲音的游戲,她才意識到自己與別人不一樣,她傷心地哭了。為此,父親帶她輾轉武漢、上海、北京等地求醫問葯,只要聽說哪裡有一線治療希望就不會放過,但始終不見好轉。眼看要滿7歲了,父母將她送人市聾啞學校學習。

舞蹈使邰麗華品嘗到無窮的歡樂,但她知道,在現代化的今天,知識對於一個人的重要。17歲那年,她給自己定下新的目標:上大學。於是她又將自己練舞的倔勁放在學習文化課上,1994年如願以償地考取了湖北美術學院裝潢設計系,成為了一名大學生。

邰麗華成了中國殘疾人藝術團里的台柱子。她不僅擔任了殘疾人藝術團演員隊隊長,出任了中國特殊藝術協會的副主席,同時她也是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形象大使」,先後在40多個國家巡迴演出,她的演出劇照總是出現在藝術團宣傳材料最醒目的位置。

5、桑蘭,出生於1981年2月,浙江寧波人,原國家女子體操隊隊員,曾在全國性運動會上獲得跳馬冠軍。到今天為止,堅強的桑蘭已經笑著度過了6年的輪椅時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紐約友好運動會上意外受傷之後,默默無聞的桑蘭成了全世界最受關注的人。這確實是個意外。當時桑蘭正在進行跳馬比賽的賽前熱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間,外隊一教練「馬」前探頭干擾了她,導致她動作變形,從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頭先著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變故後卻表現出難得的堅毅,她的主治醫生說:「桑蘭表現得非常勇敢,她從未抱怨什麼,對她我能找到表達的詞就是『勇氣』。」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來之後,她也絕不後悔練體操,她說:「我對自己有信心,我永遠不會放棄希望。」

桑蘭用她的行動應證著自己的諾言,在北大學習、加盟星空衛視主持節目、擔任申奧大使、參加雅典奧運北京接力……她充滿力量的笑容總能給人希望!

G. 貝多芬有哪些勵志名言

  1. 不要懶懶散散地虛度生命。—— 貝多芬

  2. 在全人類中,凡是堅強、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有是英雄!—— 貝多芬

  3. 我的箴言始終是:無日不動筆;如果我有時讓藝術之神瞌睡,也只為要使它醒後更興奮。—— 貝多芬

  4. 成名的藝術家反為盛名所拘束,所以他們最早的作品往往是最好的。—— 貝多芬

  5. 我要抱住命運的咽喉,決不能讓命運使我屈服—— 貝多芬

  6. 在困厄顛沛的時候能堅定不移,這就是一個真正令人欽佩的人的不凡之處。—— 貝多芬

  7. 涓滴之水終可磨損大石,不是由於它力量強大,而是由於晝夜不舍的滴墜。只有勤奮不懈的努力才能夠獲得那些技巧。—— 貝多芬

  8.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奧!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貝多芬

  9. 那些立身揚名出類拔萃的,他們憑藉的力量是德行,而這也正是我的力量。—— 貝多芬

H. 貝多芬的事跡100字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1827年,倫敦愛樂樂團贈予貝多芬100英鎊,邀請他為樂團譜寫《第十交響曲》,未及完成,貝多芬於同年3月26日與世長辭,終年57歲 。

(8)貝多芬勵志故事100字左右擴展閱讀:

貝多芬音樂的主要特點:

1、交響曲

最集中體現了貝多芬的思想發展和藝術追求的是他的九部交響曲。貝多芬的交響曲內容豐富多樣,規模宏大,比起海頓、莫扎特的交響曲來要復雜得多,最突出的是它尖銳的矛盾沖突,英雄氣概和積極因素,音樂形象總是在矛盾的沖突和對比中展示。

2、鋼琴作品

除交響曲之外,在貝多芬的創作中鋼琴作品也占重要地位。可以說,他一生都在寫鋼琴作品。最重要的是五部鋼琴協奏曲和五首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黎明、熱情)。鋼琴奏鳴曲和他的交響曲相近,有深刻的思想、豐富的內容、形式寬廣。

3、弦樂四重奏

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最後確立了它嚴肅的思想感情、抒情並富有哲學意味的體裁。尤其是晚期的弦樂四重奏,表現了作曲家的風格特點,深刻的心理刻畫,各種不同性格的形象的自由結合 。

4、聲樂作品

貝多芬的聲樂作品數量較少,卻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致遠方的愛人》實際上可以說是第一部浪漫性的聲樂套曲,他的大部分歌曲多是淳樸的日常生活的書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貝多芬

I. 關於貝多芬的故事(大約100~200字左右,要勵志)

1.英雄的貝多芬

貝多芬的偉大,決不僅在於一個音樂家。他有對於人生的大苦悶與精練的美麗的靈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

在貝多芬稍前的時代,歐洲樂壇上的大聖是莫扎特。然莫扎特的音樂的價值,畢竟止於一種「音的建築」,即僅因音樂的「美」而有存在的意義而已。至於貝多芬,則更有異彩,他的音樂是他的偉大的靈魂的表徵。莫扎特的音樂是感覺的藝術,貝多芬的音樂是靈魂的聲響。

他的全生涯中最偉大的作品《第九交響曲》,是全聾後的所作。聾子能作音樂,已是妙談;而況所作的又是世間最偉大的傑品!可知這全是超越的靈的產物,只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悶的精神的英雄,乃能得之。又可知命運對於人類,只能操縱怯弱懦夫,而無可奈何這偉大的精神的英雄。貝多芬的耳疾起於28歲的時候(1798年)。自此至57歲(1827年)逝世,其間的二十餘年的日月,全是聾疾為祟的時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卻在這時期產生。直到入了全聾期,站在演奏台上聽不見聽眾的拍掌聲的時候,他仍是繼續作曲,終於作出了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而擱筆。臨終的時候,他口中還這樣叫嘆:
「唉!我只寫了幾個音符!」
在這句話中可以窺見他的抱負的偉大。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標題為《命運交響曲》。貝多芬自己曾經指這曲的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說:
「命運來叩門的聲音,正是這樣的。」

2.狂徒的貝多芬

貝多芬對於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專橫獨斷,藐視一世。表面看來簡直是一個狂徒。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諒他的人——以外,貝多芬沒有知交的朋友。且對於寓居的旅舍的主人,常常沖突,至於激烈,故一年中必遷居數次。評論家形容他這橫暴的性格,有這樣的話:

「貝多芬是獨自生活在無人的荒島上,而一旦突然被帶到歐洲的文明社會里來的人。」

這話把貝多芬的一面說得十分透徹。自來藝術家往往有浪漫不拘的行為,而貝多芬竟是一個極例。當時歐洲有名的鋼琴家車爾尼有一天去訪問他,看見他耳上纏著重重的紗布,蹲伏在室內。車爾尼出來對人說:

「這人不像歐洲第一大音樂家,倒頗像漂流在荒島上的魯濱孫。」

他常常用棉花蘸黃色葯水,塞在耳中,外纏紗布。他顎上的須常常長到半英寸以上。頭發似乎從來不曾接觸過梳櫛。麥束一般地矗立在頭上。他曾經為了一盆湯做得不好,大動怒氣,拿起來連盆投在旅舍主人的身上。他常常拔出蠟燭的心子來當牙簽用。又在上午,街上正熱鬧的時候,穿了寢衣,在靠街的窗口剃鬍須,不管人家的注目與驚訝。有一次為了動怒,拿起一個開蓋的墨水瓶來,投在鋼琴的鍵盤上。他彈琴的時候,因為長久之後手指發熱,常常在鋼琴旁邊放一盆冷水,彈到手指發熱的時候,就把兩手在冷水中一浸,然後繼續彈奏。然而他的動作很亂暴,每逢彈一回琴,必灑一大堆的冷水在地板上,這冷水從地板縫中流下去,滴在下面的住人的寢床中。樓下的主人詰問這旅舍主人,旅舍主人對貝多芬說了幾句話,貝多芬就動怒,立刻遷出這旅舍。

貝多芬的姿勢極為醜陋。頭大,身短,面上不容易有笑容,動作又極拙劣。有一次他也想學跳舞,然而他不會按了拍子而動作。據傳記者說,他的相貌的表情常常是冷酷而苦悶。身長五英尺四英寸,肩幅極廣,面上多痘瘡疤,臉皮作赤茶色而粗糙,鼻硬而直。指短,且五指長短略等,手的背面長著很長的毛。頭發多而黑,永不梳櫛,永不戴帽,常常蓬頭出外散步。起風的日子,他的頭發就被吹得像火焰一般。人們在荒郊中遇見他,幾疑為地獄中的惡魔。
……
凡此種種強頑怒暴的習氣,都是因了他心中所懷抱的大苦悶而來的。而他的苦悶的源泉,全在於他所罹的聾疾。

3.苦惱的貝多芬

貝多芬在1797年的冬日的日記簿上這樣記錄著:

「身體無論怎樣弱,我的心一定要征服他。我今年25歲了。我必須盡我所能,成遂一切願望。」

寫了這段日記之後,不久就達到了剝奪他的後半生的幸福的肉體上的大苦痛。他的聾疾發生於1798年的夏日。

貝多芬的藝術生活,在十八九世紀的交代期起一大變化。以前即是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的時代,以後是自己的樂風獨立的時代。十八九兩世紀之交的數年間,貝多芬正在埋頭於作曲中,對於自己的健康狀態差不多全不注意。因這原故,耳疾愈加重了。到了1801年,他在劇場中必須坐在第一排椅子上,方能聽見歌手的唱聲。

他在寫給一個知友的信上這樣說:

「你所親愛的貝多芬,完全是一個不幸的人,他已經在和自然與神相沖突了!我常常詛咒神明。因為神明在拿他的所造物來當作自然界的極細微的事實奈??貳S衷諂蘋等思淇沙晌?蠲賴氖亂怠N宜?畋?蟮畝??褚煙?懷齟蟛糠值囊裊恕U饈嗆蔚瓤殺?娜松?我所親愛的一切事物,今已離去我了。像從前的沒有耳病,是何等的幸福!倘得與從前一樣地健聽,我真要立刻飛奔來告訴你。然而我絕不能得到這歡喜了!我的青春已經長逝,青年時代的希望的實現,藝術上的銘記的完成,在我都已不可能。我只得悲極而放棄我的一生了。……

到了次年,即1802年,他的耳疾更加深起來,又常常耳鳴。他是自然愛好者,野外散步是他的最大的慰安。這時候他到野外,聽不出農夫的吹笛的聲響,頓時又起悲觀,寫了「遺言」寄送朋友。然而他終於是強者,用不屈不撓的態度,來同這聾疾戰斗,他曾經對人說:

「我一定要剋制我的命運。」

從此以後的生活,全部是對於聾疾的苦戰了。1809年,拿破崙軍隊侵入維也納,炮彈飛走空中的時候,貝多芬恐怕炮彈的聲音增進他耳疾,用兩手指緊緊地塞住自己的耳孔,滿腔憂悶地躺在床上。

聾疾是貝多芬的生涯中的一大悲哀。他的作品常是生活的反映。他能在黑暗中打出光明。故在貝多芬,音樂是苦惱的赴訴處,同時又是苦惱的逃避所。

(選自《近世西洋十大音樂家故事》,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看羅曼,羅蘭的名人轉,有具體的

J. 關於貝多芬的兩個小故事50字

一、艱難磨難

貝多芬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父親是一個經常酣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個女僕。

艱苦的童年生活沒有讓貝多芬像莫扎特兒時那樣享受過家庭的溫情。一開始.人生對於他來說,一切都是那麼悲慘而殘暴。

父親想發掘他的音樂天斌,把他當做神童一般炫耀。未滿四歲,貝多芬就被要求整天釘在鋼琴前面.或者和提琴被關在家裡,幼小的他幾乎被繁重的練習壓垮。貝多芬也曾一度厭倦了音樂,父親不得不用暴力來迫使他學習。

少年時代,貝多芬過早地擔當起了生活的重擔,開始操心經濟問題,打算如何掙取每天的麵包。十一歲時,貝多芬加人戲院樂隊,領取每月徽薄的工資來補貼家庭生活的開支。

十七歲那年,他失去了他熱愛的母親。母親是因肺病而死的.貝多芬自以為也感染同樣的病症.他常常感到痛楚,在他心裡也因此留下了比病魔更殘酷的優郁。

這一年,貝多芬成了一家之主。經常酗酒的父親喪失了主持門戶的能力.同時,也揮祖盡了家裡的積蓄,人們只好把父親的養老金交給貝多芬管理。這些可悲的事實給貝多芬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創傷。

童年的貝多芬是如此的悲慘,青年的貝多芬更是痛苦萬分。二十五歲以後,疾病的惡魔就開始叩問貝多芬了,並且像鬼魂附體一樣纏在他身上不再退隱。

1796年至1800年間,耳病開始顯現出來。貝多芬感到耳朵日夜作響,他的內心也受到劇烈痛楚的折磨。聽覺越來越衰退,最後他的雙耳完全失聰。

這給貝多芬的生活、愛情已經音樂創作生活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好幾年,他躲著不與人見面,獨自守著耳朵失聰這個可怕的密碼,隱忍著巨大的精神與肉體的雙重痛苦折磨。

晚年時,他仍然孤苦伶仃一人。這期間,他沒有經濟來源,被逼得四處向好友求援,已解決生計問題。按他自己的話說:「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

二、逸聞趣事

一次,貝多芬走進一家長館就餐,剛坐下來就聚精會神地構思他的樂章。他構思完畢以後,高興地把服務員喊來說:「算賬。多少錢?」

服務員先是一愣,接著撲的一聲笑了,說:「先生.您還沒有吃東西呢,怎麼就要付錢呢!」1812年,德國文藝界的兩位巨人貝多芬和歐德在波希米亞人的浴場相遇。

貝多芬是歌德的崇拜者,他曾說:「歌德的詩使我幸福。」現在第一次見面,他希望能從這位大詩人的智慧和詩才中進一步探索他的靈魂,從中吸取人格力量。

正當他們熱烈敘談時,皇後、太子和一群侍臣從他們身邊走過。貝多芬從來就對這類人深惡痛絕,因此,當太向他脫帽致敬,皇後也向他點頭招呼時,貝多芬卻把頭一昂,裝作什麼也沒有看見一樣。

然而歌德就不同了,他趕忙抖抖身上的灰塵,整整衣領,把帽子脫下在手中,迎上前去,向皇後、太子彎腰致敬。

這時,貝多芬只覺得先前心目中這,位詩人的高大形象頓時土崩瓦解。當那辭皇族浩浩盪盪地走過去了以後,貝多芬幾乎用吵架的聲調對歌德說:「你不是我想像中的《葛茲》《浮士德》的作者,而是一個庸俗的人。」從此,他們再也沒有見過一面。

三、練琴的故事

在貝多芬才4歲的時候,父親便把一堆的曲譜放在貝多芬面前讓他彈奏,有時候貝多芬把小手都練腫了還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鍾聲都已經敲了12下了,貝多芬還在練習,他必須等到父親回來檢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覺,母親看著眼睛眯成一條縫的貝多芬,垂憐的對他說:「孩子,都12點了,先去睡覺吧。」

「不行,爸爸等會回來看見我沒有練琴,會打我的。」媽媽對這個酒徒的丈夫也沒有辦法,只好抱著貝多芬在琴邊流淚,很快,貝多芬在母親的懷抱睡著了,媽媽便把他抱上了床。

當鍾聲再次敲響的時候,貝多芬的酒徒父親回來了,「那個小兔崽子呢,怎麼不練琴了?」「你不看看都幾點了,還讓孩子練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罷休啊?」

對,你說的對」貝多芬父親一邊說著,一邊來到貝多芬床邊,把貝多芬提了起來,母親怎麼攔也攔不住。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邊彈,一邊閉著眼睛,盡管如此,貝多芬的琴聲還是十分流暢自然。

「行,這還有點莫扎特的樣子。」父親在一邊高興的說。

四、註定的藝術家

1770年12月6日,貝多芬誕生在波恩市的一個音樂世家。他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台演出,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

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僕役」生涯的開始。

17歲時,貝多芬去拜訪音樂大師莫扎特,受到熱情接待。莫扎特在聽完貝多芬彈了幾首鋼琴曲子後興奮地說:「各位,請注意這位年輕人,不久的將來他就會博得世人的稱贊!」

莫扎特還答應給貝多芬上課。可惜此後兩個月,貝多芬母親突然去世。對此,貝多芬父親意志消沉,終日酗酒,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養家糊口的重擔,再次回到原來的歌劇院當鋼琴師。

19歲那年,法國大路程爆發,貝多芬滿懷激情地寫了《誰是自由人》的合唱曲來表達他對自由與民主的渴望。後來,貝多芬通過人介紹,認識了李希諾夫斯基公爵。

他很欣賞貝多芬的才華,收他為音樂僕役。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興鋼琴奏迷住了維也納人,其音樂旋律時而如細水潺流,時而如驚濤駭浪,時而如鳥語雞鳴,時而如暴風驟雨。有人曾評論貝多芬的即興曲「充滿了生命和美妙」。

五、扼住命運的咽喉

30歲時,貝多芬愛上了一個伯爵小姐朱麗葉.琪查爾迪,但她父親嫌貝多芬出身低賤,硬是把女兒許配給一個伯爵。這給了貝多芬極大的精神刺激,據說他的名曲《致愛麗絲》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創作的。

失戀固然令他傷心,但更令他傷心的是他的耳朵開始發聾。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要是干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里,這是最可怕的遭遇!」

貝多芬曾竭力治療,卻無濟於事,他搬到維也那鄉下去療養了兩年。結果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惡化了,就連窗口對面的教堂鍾聲都聽不到了。

絕望中,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這樣離開人世,他堅信只有音樂才能拯救他。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容它毀掉我!」

貝多芬立志要在餘生中從事音樂創作。從此,維也那的官廷樂會少了一位出色的鋼琴彈奏家,但世界樂壇卻誕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貝多芬從32歲起開始音樂創作,在近兩年的彷徨與探索後,他終於創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鮮明特點的作品——《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音調跌宕起伏,時而沉靜凝思,時而憤慨咆哮,令人情緒激憤。

貝多芬創作《英雄交響曲》,本來是想獻給拿破崙的,但他聽到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稱帝的消息時,怒不可遏,憤而塗去原來的獻詞,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作。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