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編出塞的故事300字

編出塞的故事300字

發布時間: 2021-01-27 16:03:52

1. 以出塞為題的小故事

王昌齡坐抄在窗前,邊關那裡還在打仗,主帥一聲令下,一幫士兵呼嘯著一擁而上,與敵人抗死拼搏。在戰爭中,場面火光沖天,人們赴湯蹈火,奮不顧身地沖上去,很多人壯烈犧牲了,讓人悲憤欲絕。王昌齡不禁想起了以前打仗的樣子。
那時,那明月還是秦漢時戍邊將士仰望過的明月,依然那麼亮,那麼美。那邊關,還是秦漢時戍邊將士守衛過的邊關,一點也沒有改變。
自從這秦朝、漢朝以來,總是戰爭不斷,打仗打個不停,久別親人,經過長途跋涉,來到邊防線上駐守的將士們,至今還沒能回到自己的家鄉……
唉……王昌齡在想,如果現在還有像漢朝時的李廣一樣的飛將軍在這兒戍守邊關,守得嚴嚴實實的,他想:如果真的還有的話,就可以抵擋住那些胡人的騎兵,不會再讓他們越過陰山南下了入侵。
望著蒼茫的天空,夜色已深……為什麼!為什麼要發生戰爭呢?人, 只能活一次,而卻去因為自己的野心,輕易葬送了自己的生命!難道,讓老百姓連一點兒平平淡淡的生活都不能過上嗎?王昌齡又情不自禁的寫了一首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並命名為《出塞》。

2. 關於出塞的故事

王昌齡坐在窗前,邊關那裡還在打仗,主帥一聲令下,一幫士兵呼嘯著一擁而上,與敵專人抗死拼搏。在戰爭中屬,場面火光沖天,人們赴湯蹈火,奮不顧身地沖上去,很多人壯烈犧牲了,讓人悲憤欲絕。王昌齡不禁想起了以前打仗的樣子。
那時,那明月還是秦漢時戍邊將士仰望過的明月,依然那麼亮,那麼美。那邊關,還是秦漢時戍邊將士守衛過的邊關,一點也沒有改變。
自從這秦朝、漢朝以來,總是戰爭不斷,打仗打個不停,久別親人,經過長途跋涉,來到邊防線上駐守的將士們,至今還沒能回到自己的家鄉……
唉……王昌齡在想,如果現在還有像漢朝時的李廣一樣的飛將軍在這兒戍守邊關,守得嚴嚴實實的,他想:如果真的還有的話,就可以抵擋住那些胡人的騎兵,不會再讓他們越過陰山南下了入侵。
望著蒼茫的天空,夜色已深……為什麼!為什麼要發生戰爭呢?人, 只能活一次,而卻去因為自己的野心,輕易葬送了自己的生命!難道,讓老百姓連一點兒平平淡淡的生活都不能過上嗎?王昌齡又情不自禁的寫了一首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並命名為《出塞》。

3. 把出塞改寫成小故事怎麼寫

你好!抄

我根據《出塞》

改寫了一個,希望幫到你!

登上漠北的古樓,抬頭望著皎潔的月,遠處是秦朝和漢朝時期修築的關隘,連綿不斷的長城,渺無人煙,出征時這里一定集結很多將士,如今滄海桑田,看不見他們歸來的身影。

如果當年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一定不會讓匈奴的士兵、南下度過陰山。

猶如今夜的月亮一樣圓,但願他們此刻和家人一起團圓···

純手打,望採納!

4. 《出塞》改編成小故事要求三自然段,急急急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國流傳得很廣。
王昭君是漢元帝的妃子。那時候,漢朝和匈奴之間常常發生戰爭,後來,匈奴呼韓邪單於當了權,他想改善雙方的關系,就親自來到長安,希望能同漢朝和親。漢元帝聽了,當然高興,馬上命人去後宮選人.
王昭君欣然應命,在長安與呼韓邪單於成了親。臨到告別長安,隨呼韓邪單於將去匈奴的時候,漢元帝這才看到了王昭君。原來應命和親的竟是這樣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漢元帝心裡十分懊悔,但為時已晚。
為了這事,據說漢元帝一連幾天吃不好飯,睡不好覺。當初,他曾讓宮廷畫師毛延壽替王昭君畫了像,看那畫像,並不很美啊!元帝越想越氣,令人把毛延壽找來,細細盤問。原來,毛延壽替宮女畫像,要收取賄賂。王昭君沒有給,他便有意把像畫走了樣。漢元帝弄清了情況,盛怒不息,當即殺了毛延壽,去到匈奴後、王昭君慢慢把中原文化傳給匈奴。她聰慧、善良,呼韓邪單於寵愛她,匈奴人民也尊敬她。從那以後,匈奴與漢朝和睦相處,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
後來,王昭君死了。匈奴人民十分悲痛,把她埋在大黑河南岸的沖擊平原上,築起了高高的墳墓。那墳墓常年鬱郁青蔥,被人們稱為「青冢」。這就是今天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九公里處的昭君墓。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晉時,為避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君"。西漢晚期生於南郡興山縣(今湖北省秭歸縣)。因聰慧麗質,漢元帝時入宮為"待詔"。
西漢晚期,漢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長期的戰亂,恢復了"和親"關系。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西漢王朝答應匈奴呼韓邪單於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親。從此出現了漢匈和好、民族和睦相處的局面,受到歷代人民的稱贊。
王昭君自願出塞,遠嫁異族,表現了一個弱女子不顧邊塞荒涼,不畏北地風寒和氈帳之苦的非凡膽識和勇氣。關於昭君出塞,《後漢書·南匈奴傳》有一段生動的記載,王昭君"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呼韓邪單於為能得到這樣一位美麗的妻子,十分歡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昭君出塞和親,是當時漢匈雙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漢元帝為紀念這次和親,改元為"竟寧",意為和平安寧。呼韓邪單於把昭君封為寧胡閼氏,即胡漢友好皇後。匈奴呼韓邪單於歸漢和昭君出塞,也反映了當時各族勞動人民的共同願望和要求。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漢城和包頭市附近的西漢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單於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單於天降"等瓦當和"單於和親"4字磚,以及"單於親"、"千秋萬歲"、"安樂未央"12字磚說明長城沿線各族人民對和親和昭君出塞的熱情頌揚。昭君出塞和親,播下了漢匈和平睦鄰的種子,這顆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對以後漢族與北方各兄弟民族的團結友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不幸的是,王昭君與呼韓邪單於結婚僅兩年,呼韓邪單於就去世了。她和呼韓邪單於生了一個兒子,名叫伊屠智牙師。呼韓邪單於死後,昭君又依據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習俗,改嫁呼韓邪單於第一閼氏所生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昭君與雕陶莫皋生有兩女,長女名叫須卜居次,即須卜公主,小女名叫當於居次,即當於公主。
昭君和呼韓邪單於結婚時,年齡大約20歲左右,估計在新莽年間(公元前9年~23年)去世。據敦煌發現的唐代《王昭君變文》記載,昭君去逝後,埋葬儀式按匈奴習俗進行,非常隆重。"棺槨穹窿,更別方圓
1/2
"。"醞五百瓮酒,殺十萬口羊,退犢燖馳,飲食盈川,人倫若海。一百里鋪氍?毛毯,踏實而行。五百里鋪金銀胡瓶,下腳無處。單於親降,部落皆來,傾國成儀,乃葬昭軍(君)。"漢孝哀皇帝(公元前6年~1年)也差使楊少征前往單於處弔唁。隆重的葬儀,反映了匈奴對昭君的懷念和對漢匈和親的肯定態度。
昭君出塞後60年,是漢匈和睦相處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區在內的整個漠南和平發展的60年,出現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ˉ經戰亂之苦後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著王昭君。民間傳說,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韓邪單於。她出塞時,和呼韓邪單於走到黑河邊上,只見朔風怒吼,飛沙走石,人馬不能前進。昭君款款地彈起了她所帶的琵琶,頓時狂風停止呼號,天上彩霞橫空,祥雲繚繞,地下冰雪消融,萬物復甦。一會兒,遍地長滿了鮮嫩的青草,開遍了絢麗的野花。遠處的陰山變綠了,近處的黑水澄清了。還飛來了無數的百靈、布穀、喜鵲,在她(他)們頭頂上盤旋和歌唱。單於和匈奴人民高興極了,於是就在黑水邊定居下來。後來,王昭君和單於走遍了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裡,哪裡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劃,地上就會出現一條玉帶般的河流和片片綠茵茵的嫩草。昭君還從一個漂亮的錦囊里取出五穀種子,撒在地下,於是就長出了五穀雜糧。昭君去世時,遠近的農牧民紛紛趕來送葬,他們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壘起了昭君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鋒,午如鍾,酉如樅"。就是說,昭君墓早晨猶如一座山峰,中午猶如一座鼎鍾,黃昏時猶如一棵雞樅(傘菌科圓錐形菌綱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團結友好的象徵,她的功績也得到後世的尊重。考古學家從昭君墳得到的文物推斷,金元時期,墓前就有享堂之類的建築物。清代康熙年間,張鵬翮和錢良鐸途經呼和浩特時,還看到青冢南琉璃瓦碎片成堆,並有黑色的石虎、石馬各一個,白色的石獅一個,石頭房子一座,石頭小房子上還豎著用蒙古文書寫的幡旗,以及當地人在青冢頂用土壘的一個小方亭,方亭內藏佛像、綢布和豆麥。青冢旁還有一棵古柳,濃蔭覆地,蒼翠撲人。那些石虎、石獅、石馬、石頭房子和小方亭,寄託著當時呼和浩特地區各族人民對王昭君的深刻眷戀和哀思,忠實地陪伴著這位遠嫁的漢家姑娘。
歷代文人墨客對昭君出塞多有評說,說得最貼切的是唐代詩人張仲素:"仙娥今下嫁,驕子自同知。劍戟歸田裡,牛羊繞塞多。"
王昭君--民族團結友好的使者,自古以來就活在人民心中,為各族人民所崇敬和傳頌。

5. 《出塞》古詩改變成作文300字

我坐在來窗前,邊關那裡還在打仗源,主帥一聲令下,一幫士兵呼嘯著一擁而上,與敵人抗死拼搏。在戰爭中,場面火光沖天,人們赴湯蹈火,奮不顧身地沖上去,很多人壯烈犧牲了,讓人悲憤欲絕。我不禁想起了以前打仗的樣子。
那時,那明月還是秦漢時戍邊將士仰望過的明月,依然那麼亮,那麼美。那邊關,還是秦漢時戍邊將士守衛過的邊關,一點也沒有改變。
自從這秦朝、漢朝以來,總是戰爭不斷,打仗打個不停,久別親人,經過長途跋涉,來到邊防線上駐守的將士們,至今還沒能回到自己的家鄉……
唉……我在想,如果現在還有像漢朝時的李廣一樣的飛將軍在這兒戍守邊關,守得嚴嚴實實的,我想,如果真的還有的話,就可以抵擋住那些胡人的騎兵,不會再讓他們越過陰山南下了入侵。
望著蒼茫的天空,夜色已深……為什麼!為什麼要發生戰爭呢?人, 只能活一次,而卻去因為自己的野心,輕易葬送了自己的生命!難道,讓老百姓連一點兒平平淡淡的生活都不能過上嗎?我又情不自禁的寫了一首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並給這首詩命名為《出塞》。

6. 用 出塞 這首詩編一個故事

故事發生在很抄早以前的秦漢時期。當時,戰爭特別頻繁,百姓生活不得安寧,月光之下的邊關也由於戰事不斷,一點生氣也沒有。

遠赴萬里之遙的戰士到現在還沒有回來,使得邊寨顯得那麼凄涼。但是,只要飛虎將軍李廣一個人還在龍城,就決不讓胡人騎兵越過邊關陰山,侵入內地傷害無辜百姓。

7. 作文《出塞》改編一個小故事

為你來奉上,請你自參考: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興兵南下,前鋒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軍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李廣任驍騎將軍,率軍出雁門關,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衛青首次出征,直搗龍城(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斬首700人。李廣終因寡不敵眾而受傷被俘。匈奴單於久仰李廣威名,命令手下:「得李廣必生致之「。
匈奴騎兵便把當時受傷得病的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讓他躺在用繩子結成的網袋裡。走了十多里路,李廣裝死,斜眼瞧見他旁邊有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一躍,跳上匈奴少年的戰馬,把少年推下馬,摘下他的弓箭,策馬揚鞭向南賓士,匈奴騎兵數百人緊緊追趕。李廣邊跑邊射殺追兵,終於逃脫,收集余部回到了京師。漢朝廷把李廣交給法官,法官判李廣部隊死傷人馬眾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應當斬首,後用錢贖罪,成為平民。但李廣展現出的驚人騎射技術給匈奴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正是匈奴稱其為「漢之飛將軍」的由來。後來武帝重新啟用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聽聞後,數年未入右北平。

8. 用古詩(出塞)的內容編一個小故事

玄武開新苑,龍舟宴幸頻。
渚蓮參法駕,沙鳥犯句陳。
壽獻金莖露,歌翻玉樹塵。
夜來江令醉,別詔宿臨春。

9. 【出塞】改寫的小故事,

出塞》1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古詩譯文:

1)
依舊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2)
秦漢以來,明月還是那樣照著關塞,
離家萬里遠征,將士至今沒有回還。
只要讓龍城飛將軍(李廣)還在,
就不會讓敵人軍隊越過陰山。

題解: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注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英勇善戰。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里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境內,古代常憑借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簡析]

出塞1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著重表現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超前、無所畏懼的氣概。前兩句寫皎潔的明月和雄偉的城關,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次侵略戰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後兩句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征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斗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宏大的空間感。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出塞》應當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故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同時期杜甫的《兵車行》可以作為參考。 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最能體現國運盛衰的作品。詩評家常稱贊「盛唐之音」,邊塞詩正是構成 「盛唐之音」內容的一個基本方面。 邊塞詩題材的興起,是與詩人們的生活范圍有所擴展緊密關聯的。從邊塞詩中,我們看到詩人的眼界開闊了,詩歌的意境拓展了,詩歌的內容更顯得異彩紛呈。有對建工立業的渴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有報效國家的激情:「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說)。不少詩人在塞外軍營生活多年,如高適、岑參、李益等,他們的邊塞詩中的內容幾乎涉及到了邊塞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寫出徵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有反映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起釁的怨恨;有陳述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懷念;有驚異於塞外絕域那種迥異於中原的風光……我們在閱讀這些詩歌時,要能夠區別每首詩作思想內容上的細微差別。比如岑參的邊塞詩,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徵,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他也寫過一些在邊塞懷土思親的詩歌,如為後人傳誦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事情雖小,情意深厚。同時,我們還要體會到,躍動於邊塞詩中的種種矛盾: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衛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王昌齡(?~約756),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 (727)登進士第,任秘書省校書郎。曾與孟浩然交遊,「二人數年同筆硯」(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開元二十二年,王昌齡又應博學宏詞科登第,授泗水(今河南鞏縣東北)縣尉。開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貶謫嶺南,途經襄陽時,孟浩然有詩送他(《送王昌齡之嶺南》)。經湖南嶽陽,他有送李白詩《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嶺南北返長安,並於同年冬天被任命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世稱王江寧。在江寧數年,又受謗毀,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李白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寄予深切的同情與懷念。安史亂起,王昌齡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的籍貫,有多種說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寧、京兆兩說。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一著名詩人,當時即名重一時,被稱為「詩家夫子王江寧」。因為詩名早著,所以與當時名詩人交遊頗多,交誼很深,除上文談到與李白、孟浩然的交遊外,還同高適、綦毋潛、李頎、岑參、王之渙、王維、儲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誼。他因數次被貶,在荒僻的嶺南和湘西生活過,也曾來往於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原和東南地區,並曾遠赴西北邊地,甚至可能去過碎葉(在今吉爾吉斯)一帶。因他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廣泛的交遊,對他的詩歌創作大有好處。王昌齡擅長七言絕句,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如《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慨嘆守將無能,意境開闊,感情深沉,有縱橫古今的氣魄,確實為古代詩歌中的珍品,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又如《從軍行》等,也都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格調哀怨,意境超群,抒寫思婦情懷和少女天真的《閨怨》、《采蓮曲》等,文筆細膩生動,清新優美。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同樣為千古名作。沈德潛《唐詩別裁》說:「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

出塞2

金帶連環束戰袍,
馬頭沖雪過臨洮。
卷旗夜劫單於帳,
亂斫胡兵缺寶刀。

題解:

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邊塞詩那種激越的詩情和那種奔騰的氣勢外,還很注意語言的精美,並善於在雄壯的場面中插入細節的描寫,醞釀詩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夠神完氣足,含蓄不盡,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沖雪過臨洮。」「金帶連環」四字,極精美。「金」字雖是「帶」字的裝飾詞,但又不僅限於裝飾「帶」字。看似寫戰袍,目的卻在傳達將士的那種風神俊逸的豐姿。「馬頭沖雪」的「沖」字,也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動詞。作者不用帶雪、披雪,而用沖雪,是要用這個動詞傳出人物一往無前的氣概和內心的壯烈感情。「金」字和「沖」字,都極簡煉而又很含蓄,都為激揚的詩情塗上了一層庄嚴壯麗的色彩。在著重外形描寫時用一兩字透露人物內心的美,使人讀後感到詩情的既激揚又精緻,沒有那種簡單粗獷,一覽無余的缺點。
「卷旗夜劫單於帳,亂斫胡兵缺寶刀。」「卷旗」,避免驚動敵人,的是夜間劫營景象。因風疾所以卷旗,一以見戰事之緊急,再以見邊塞戰場之滾滾風塵。這豈只為景物描寫,作者正以戰旗之卷,寫出勇士夜赴戰場的決心與行動。
卷旗夜戰,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實際上只是雷聲前的閃電,為下句作鋪墊。「亂斫胡兵缺寶刀」,才是全詩中最壯烈最動人的一幕。這場「亂斫胡兵」的血戰,場面是很激烈的。「缺寶刀」的「缺」用得好。言寶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殺之烈,戰斗時間之長,最後勝利之奪得,都在此一字中傳出。作者在全詩二十八字中,極為精彩地處理了選材、順序與如何運用並積聚力量等重要問題。前三句,只是引臂掄錘,到第二十六字「缺」時,奮力一擊,流火紛飛。
讀岳飛《滿江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深感「缺」字韻押得險而有,得高山危卵之勢。而馬戴在這首詩中的這個「缺」字,雖不當韻腳處,卻同樣使人驚賞不置。「亂斫」兩字雖很真切而且精闢,但,如無「缺」字,則不見作者扛鼎之力。這一個字所傳達的這一真實細節,使詩情達到了「傳神」境界,使全詩神采飛揚。
全詩結構緊密,首句以英俊傳人物風姿,次句以艱難傳人物苦心,第三句以驚險見人物之威烈,結句最有力,以壯舉傳神。至此,人物之豐神壯烈,詩情之飛越激揚均無以復加了。總之,此詩在藝術上處處見匠心,在古代戰歌中,不失為內容和形式完美結合的上乘之作。

10. 怎麼把《出塞》這首詩改編成一個小故事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興兵南下,前鋒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版縣)。漢軍四路權出擊。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李廣任驍騎將軍,率軍出雁門關,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衛青首次出征,直搗龍城(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斬首700人。李廣終因寡不敵眾而受傷被俘。匈奴單於久仰李廣威名,命令手下:「得李廣必生致之」(《史記·李將軍列傳》)匈奴騎兵便把當時受傷得病的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讓他躺在用繩子結成的網袋裡。走了十多里路,李廣裝死,斜眼瞧見他旁邊有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一躍,跳上匈奴少年的戰馬,把少年推下馬,摘下他的弓箭,策馬揚鞭向南賓士,匈奴騎兵數百人緊緊追趕。李廣邊跑邊射殺追兵,終於逃脫,收集余部回到了京師。漢朝廷把李廣交給法官,法官判李廣部隊死傷人馬眾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應當斬首,後用錢贖罪,成為平民。但李廣展現出的驚人騎射技術給匈奴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正是匈奴稱其為「漢之飛將軍」的由來。後來武帝重新啟用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聽聞後,數年未入右北平。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