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表現遊子思鄉的故事

表現遊子思鄉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27 21:40:37

A. 表達遊子思鄉的文章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B. 遊子思鄉的故事和名言

乘游輪游覽三峽風光時,曾去長江岸邊的名山鬼城酆都一游。在天子殿旁的懸崖邊,我見到了那久負勝名的「望鄉台」。

傳說人死後,「一天不吃人間飯,兩天就過陰陽界,三天到達望鄉台,望見親人哭哀哀」。望鄉台是亡魂們最後一次向陽世親人告別的地方,也是最後一次見到故鄉的機會。傳說中的陰間望鄉台建造得甚為奇特,上寬下窄,面如弓背,背如弓弦平列,除了一條石級小路外,其餘盡是刀山劍樹,十分險峻。無論鬼魂們的家鄉在何處,站在上面,都可一覽無遺,鬼魂們甚至還能看到親人們守靈時的哀容,以及今後的生活。望鄉台上傳出的鬼魂們的凄慘哭聲,就連鐵面無私的判官鍾馗和主宰陰司的閻羅王聽了都難免觸動惻隱之心。

而現在遊客們看到的望鄉台,是1985年名山區修復時重建的一座兩樓一底,有著重檐四翹角之頂的新式望鄉台,樓台高二十餘米,台上配置有現代的望遠鏡,登台俯瞰,江城全貌和沿江景物盡收眼底。遊人們興致勃勃地在台上觀賞風景,笑容滿面地拍照留念。畢竟是陰陽兩隔,陽世的遊人們大多是循著民間傳說來此看古跡玩樂的,哪會真在意那陰間的鬼魂望鄉思鄉的悲切呢?

回國探親順帶旅遊的我當然也是這些普通遊客中的一員。然而,當我看見「望鄉台」三個字的那一剎那間,心中忽然一動,又一痛,淚水頓時盈滿眼眶。哦,我雖不是鬼魂,卻是個漂泊異國他鄉多年的遊子,我,還有和我一樣的海外遊子們,哪個的心中不都是高聳著一座類似的「望鄉台」呢?

我向來自稱是屬於家鄉觀念淡薄的一族,也曾經特別欣賞「無產者四海為家」的豪言壯語。孩提時跟隨父母搬過多次家,從市鎮到鄉村,從鄉村到城市,幾番變化;少年時住校讀書已算一半離家,但還是恨不能立馬全部脫離父母的卵翼出去闖盪,見識世界;青年時果然如願以償,背負行裝告別父母出外遠游,又從城裡到鄉下,從鄉村到城市,從南方到中原,再到北方。一步步,越走越遠;一日日,家鄉意識更為淡薄。

記得小時候曾問過父母,家鄉是什麼?故鄉又是什麼?得到的回答是: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候,父母在哪裡,家鄉就在哪裡;離開了父母獨立成家,父母在哪裡,哪裡就是故鄉。

是的,如果有人問我是哪裡人,我會很快地說出我填表時的籍貫所在地(其實追溯起來,我的先祖數代前卻也不是那地方的人)——我父親的故鄉。可要是問我的故鄉(具體城市)在哪裡,我總是不好選擇。說我出生的地方吧,幼兒時我就隨父母離開了,對那裡我根本就沒有印象。說我度過童年的地方吧(我一直是把那裡當作我的第一故鄉的),在那裡我卻沒有一個親戚,找不到別人回鄉親友滿堂的熱鬧感覺。青年時呆過的地方更是幾年一換,去時就沒打算久呆,走時也懷著「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的瀟灑心情。唯一能說出的只有我父母現在居住的城市——雖然,30年間,我在那裡居留的時間包括探親、度假等全部加起來也不會超過兩年。

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北京。在北京住久了,有了自己的小家,也就認同了北京這個新的家鄉——盡管一開口,老北京們就會知道我是南方人。雖然也會時時想念千里之遙的父母,可我對家鄉也好,故鄉也罷,都沒有太多的在意。後來,上幼兒園的女兒也問過我同樣的關於家鄉、故鄉的問題,我也用當年我父母的話回答她。她於是跳了起來歡快地叫道:「那我的家鄉就是北京,我的故鄉就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住的地方!」

再度漂泊,來到異國。心目中對異鄉、家鄉、故鄉的定義范疇似乎並沒有多大變化,所不同的是內涵產生了不同的指向和解釋。我對我所住過的每一個地方都存有一分牽掛,它們都是我的故鄉,可我也免不了有些遺憾,它們又不是我心目中那個無可替代的故鄉!異國社會的陌生,生活的壓力,語言的障礙,文化的差異,都使人更加思念故鄉。故鄉這個詞變得格外親切,格外有吸引力。而故鄉的概念也擴大為中國——祖國,祖國所有的山水,風景,事物,食品,習俗,還有往事都變得那麼親切溫馨,那麼回味無窮……

那「望鄉台」就這樣一磚一瓦地在海外遊子的心中壘建起來了。

夜半苦讀時,那厚磚般的書本砌起了一座望鄉台,朦朧中看見父母殷殷期望的眼神;辛勤打工時,那滿池的碗碟堆起了一座望鄉台,恍惚間聽到父母心疼的唏噓聲;春節聚會的餐桌上,遊子們自製的各色中華美食搭起了一座望鄉台,似乎地球另一邊的全家喜放的鞭炮聲中也有自己點燃的一掛響鞭;每月一次給父母的問候中,電話線連著的是兒女踮腳遠眺的一座望鄉台,說的都是開心的話,而不開心的事情都壓在肩頭自己默默承擔。唐人街的牌坊是一座遊子共用的望鄉台,思鄉了,全家大小去那裡品一次中國某地的風味菜;新屋後面的木陽台是一座私家獨用的望鄉台,想家了,悄悄地上那裡聞一下故鄉也有的金銀花香。想家想得難受時,出門登山,山山都似望鄉台;刻意消除鄉愁時,下河戲水,卻水水倒映故鄉景……

思鄉、望鄉,是遊子的專利,從不離家的人怎能體會?海外遊子的思鄉、望鄉,是苦也是甜,是一種斷不了的心疼,也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精神享受,一筆留給後代的精神財富。

日子在當父母的思鄉望鄉中,也在孩子的逐漸長大中一天天過去。終於有了回鄉省親,帶孩子旅遊去認識給她講過千遍萬遍的壯麗河山的機會。站在這望鄉台前,想起這十年思鄉望鄉的酸甜苦辣,雖然與眾鬼魂不是一回事,卻也不由我不感慨萬千。

手扶欄干,盡情欣賞山下大江波浪奔騰,遠處青山疊翠的美景。可是,眼前怎麼卻隱隱約約地顯現出遠在異國他鄉的那幢二層小樓的熟悉影像。想起唐朝詩人劉皂的七絕《旅次朔方》:「客舍並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並州是故鄉。」難道我也和劉皂一樣,在不知不覺的十年歲月中,異國他鄉的「並州」竟成了「家鄉」么?

女兒說:「我可記得媽媽當年的話:父母在哪裡,家鄉就在哪裡!離開了的家鄉,就是故鄉!」

唉,到底是鬼城的「望鄉台」,似乎帶著某種魔力,就看了這么一眼,就如同一覺醒來,異國他鄉竟然變成了也讓人日夜惦記的家鄉!好在故鄉還是我們永遠的故鄉,中華民族發源、壯大的神洲大地也永遠是我們的祖裔國。

那「望鄉台」啊,海外遊子的望鄉台!站在此岸望彼岸,站在彼方望此方,哪一處都是連著心扯著情的鄉土,都是割捨不了的家呀!

C. 表達思鄉感情的故事

中秋?想起來了

D. 關於思鄉的故事

《邯鄲冬至夜思家》
邯鄲驛里逢冬至,
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著遠行人。
這是一首在冬至時寫的詩歌,說的詩人是旅居在邯鄲客店的時候,恰逢農歷冬至。晚上,抱著膝坐在燈前,只有影子與我相伴。想到家裡的人或許也像他這樣深夜坐著,在談論著他這個「遠行人」。
這首詩寫於貞元二十年(804)歲末,作者任秘書省校書郎,時年三十三歲。「邯鄲」,今屬河北。「冬至」,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約相當於陽歷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唐代,冬至是很重要的。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間就更熱鬧了。大家穿新衣,互贈飲食,互致祝賀,一派過節的景象。白居易寫這首詩時,正宦遊在外,夜宿於邯鄲驛舍中。
第一句敘客中度節,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個重要節日,朝廷里放假,民間互贈飲食,穿新衣,賀節,一切和元旦相似,這樣一個佳節,在家中和親人一起歡度,才有意思。如今在邯鄲的客店裡碰上這個佳節,將怎樣過法呢?第二句,就寫他在客店裡過節。「抱膝」二字,活畫出枯坐的神態。「燈前」二字,既烘染環境,又點出「夜」,托出「影」。一個「伴」字,把「身」與「影」聯系起來,並賦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著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於言表。

三、四兩句,正面寫「思家」。其感人之處是:他在思家之時想像出來的那幅情景,卻是家裡人如何想念自己。這個冬至佳節,由於自己離家遠行,所以家裡人一定也過得很不愉快。當自己抱膝燈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時候,家裡人大約同樣還沒有睡,坐在燈前,「說著遠行人」吧!「說」了些什麼呢?這就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每一個享過天倫之樂的人,有過類似經歷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想得很多,可以感覺到那種情感。
白居易的五七言絕句,共七百六十五首,約佔全部詩作的百分之二十七。本詩是其中早期的一篇佳作,反映了遊子思家之情,字里行間流露著濃濃的鄉愁。其佳處,一是以直率質朴的語言,道出了人們常有的一種生活體驗,感情真摯動人。二是構思精巧別致:首先,詩中無一「思」字,只平平敘來,卻處處含著「思」 情;其次,寫自己思家,卻從對面著筆,與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有異曲同工之妙。宋人范晞文在《對床夜語》里說:「白樂天『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語頗直,不如王建『家中見月望我歸,正是道上思家時』,有曲折之意。」這議論並不確切。二者各有獨到之處,不必抑此揚彼。

E. 遊子思念家鄉的故事

秋雨如絲秋風涼,高天里雁兒排成行,山遙路遠相思苦,昨夜我夢里回家鄉。回

翻越那一溜溜的山道,踩過一答道道的山樑。門前的黃桷樹老若龍鍾,滿庭的風塵飄飄盪盪。大黑狗望著我汪汪叫喚,出迎的爹娘已是白發蒼蒼。

山外的青山峨峨高昂,儼如父親壓不彎的脊樑。坎坎坡坡溝壑萬萬千, 深深淺淺長滿臉龐。抓一把種子灑播希望,揮一把鐮刀收割芳香。揮舞錘子么喝一聲開大山,一雙粗壯的大手擋太陽。

記起高粱小米蕎麥面,想起臘肉豆花糯米香,年夜的爐火紅,中秋的明月亮,收音機里南腔北調唱大戲,葉子煙桿巴達巴達低聲響。暮歸的羊群賽駿馬,鄉間小道牧歌嘹亮。

記起冠頂山砍柴,獅子岩放羊,記起岩灣里溪澗飛流叮咚響。帽頭峰的山茶青,車山寺的香火旺。記起母親遊走的針線綉龍鳳,弟妹們盼著過年穿上新衣裳。

念親人呀念家鄉,離家的人呀思念久別的爹娘,晨雞啼破天光,老牛送走夕陽,春花秋月歲月老,輾轉流年草青黃。秋夜漫長我輾轉難眠,濃濃的鄉愁淚滿衣裳。

F. 表達思鄉的故事有哪些啊

乘游輪游覽三峽風光時,曾去長江岸邊的名山鬼城酆都一游。在天子殿旁的懸崖邊,我見到了那久負勝名的「望鄉台」。

傳說人死後,「一天不吃人間飯,兩天就過陰陽界,三天到達望鄉台,望見親人哭哀哀」。望鄉台是亡魂們最後一次向陽世親人告別的地方,也是最後一次見到故鄉的機會。傳說中的陰間望鄉台建造得甚為奇特,上寬下窄,面如弓背,背如弓弦平列,除了一條石級小路外,其餘盡是刀山劍樹,十分險峻。無論鬼魂們的家鄉在何處,站在上面,都可一覽無遺,鬼魂們甚至還能看到親人們守靈時的哀容,以及今後的生活。望鄉台上傳出的鬼魂們的凄慘哭聲,就連鐵面無私的判官鍾馗和主宰陰司的閻羅王聽了都難免觸動惻隱之心。

而現在遊客們看到的望鄉台,是1985年名山區修復時重建的一座兩樓一底,有著重檐四翹角之頂的新式望鄉台,樓台高二十餘米,台上配置有現代的望遠鏡,登台俯瞰,江城全貌和沿江景物盡收眼底。遊人們興致勃勃地在台上觀賞風景,笑容滿面地拍照留念。畢竟是陰陽兩隔,陽世的遊人們大多是循著民間傳說來此看古跡玩樂的,哪會真在意那陰間的鬼魂望鄉思鄉的悲切呢?

回國探親順帶旅遊的我當然也是這些普通遊客中的一員。然而,當我看見「望鄉台」三個字的那一剎那間,心中忽然一動,又一痛,淚水頓時盈滿眼眶。哦,我雖不是鬼魂,卻是個漂泊異國他鄉多年的遊子,我,還有和我一樣的海外遊子們,哪個的心中不都是高聳著一座類似的「望鄉台」呢?

我向來自稱是屬於家鄉觀念淡薄的一族,也曾經特別欣賞「無產者四海為家」的豪言壯語。孩提時跟隨父母搬過多次家,從市鎮到鄉村,從鄉村到城市,幾番變化;少年時住校讀書已算一半離家,但還是恨不能立馬全部脫離父母的卵翼出去闖盪,見識世界;青年時果然如願以償,背負行裝告別父母出外遠游,又從城裡到鄉下,從鄉村到城市,從南方到中原,再到北方。一步步,越走越遠;一日日,家鄉意識更為淡薄。

記得小時候曾問過父母,家鄉是什麼?故鄉又是什麼?得到的回答是: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候,父母在哪裡,家鄉就在哪裡;離開了父母獨立成家,父母在哪裡,哪裡就是故鄉。

是的,如果有人問我是哪裡人,我會很快地說出我填表時的籍貫所在地(其實追溯起來,我的先祖數代前卻也不是那地方的人)——我父親的故鄉。可要是問我的故鄉(具體城市)在哪裡,我總是不好選擇。說我出生的地方吧,幼兒時我就隨父母離開了,對那裡我根本就沒有印象。說我度過童年的地方吧(我一直是把那裡當作我的第一故鄉的),在那裡我卻沒有一個親戚,找不到別人回鄉親友滿堂的熱鬧感覺。青年時呆過的地方更是幾年一換,去時就沒打算久呆,走時也懷著「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的瀟灑心情。唯一能說出的只有我父母現在居住的城市——雖然,30年間,我在那裡居留的時間包括探親、度假等全部加起來也不會超過兩年。

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北京。在北京住久了,有了自己的小家,也就認同了北京這個新的家鄉——盡管一開口,老北京們就會知道我是南方人。雖然也會時時想念千里之遙的父母,可我對家鄉也好,故鄉也罷,都沒有太多的在意。後來,上幼兒園的女兒也問過我同樣的關於家鄉、故鄉的問題,我也用當年我父母的話回答她。她於是跳了起來歡快地叫道:「那我的家鄉就是北京,我的故鄉就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住的地方!」

再度漂泊,來到異國。心目中對異鄉、家鄉、故鄉的定義范疇似乎並沒有多大變化,所不同的是內涵產生了不同的指向和解釋。我對我所住過的每一個地方都存有一分牽掛,它們都是我的故鄉,可我也免不了有些遺憾,它們又不是我心目中那個無可替代的故鄉!異國社會的陌生,生活的壓力,語言的障礙,文化的差異,都使人更加思念故鄉。故鄉這個詞變得格外親切,格外有吸引力。而故鄉的概念也擴大為中國——祖國,祖國所有的山水,風景,事物,食品,習俗,還有往事都變得那麼親切溫馨,那麼回味無窮……

那「望鄉台」就這樣一磚一瓦地在海外遊子的心中壘建起來了。

夜半苦讀時,那厚磚般的書本砌起了一座望鄉台,朦朧中看見父母殷殷期望的眼神;辛勤打工時,那滿池的碗碟堆起了一座望鄉台,恍惚間聽到父母心疼的唏噓聲;春節聚會的餐桌上,遊子們自製的各色中華美食搭起了一座望鄉台,似乎地球另一邊的全家喜放的鞭炮聲中也有自己點燃的一掛響鞭;每月一次給父母的問候中,電話線連著的是兒女踮腳遠眺的一座望鄉台,說的都是開心的話,而不開心的事情都壓在肩頭自己默默承擔。唐人街的牌坊是一座遊子共用的望鄉台,思鄉了,全家大小去那裡品一次中國某地的風味菜;新屋後面的木陽台是一座私家獨用的望鄉台,想家了,悄悄地上那裡聞一下故鄉也有的金銀花香。想家想得難受時,出門登山,山山都似望鄉台;刻意消除鄉愁時,下河戲水,卻水水倒映故鄉景……

思鄉、望鄉,是遊子的專利,從不離家的人怎能體會?海外遊子的思鄉、望鄉,是苦也是甜,是一種斷不了的心疼,也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精神享受,一筆留給後代的精神財富。

日子在當父母的思鄉望鄉中,也在孩子的逐漸長大中一天天過去。終於有了回鄉省親,帶孩子旅遊去認識給她講過千遍萬遍的壯麗河山的機會。站在這望鄉台前,想起這十年思鄉望鄉的酸甜苦辣,雖然與眾鬼魂不是一回事,卻也不由我不感慨萬千。

手扶欄干,盡情欣賞山下大江波浪奔騰,遠處青山疊翠的美景。可是,眼前怎麼卻隱隱約約地顯現出遠在異國他鄉的那幢二層小樓的熟悉影像。想起唐朝詩人劉皂的七絕《旅次朔方》:「客舍並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並州是故鄉。」難道我也和劉皂一樣,在不知不覺的十年歲月中,異國他鄉的「並州」竟成了「家鄉」么?

女兒說:「我可記得媽媽當年的話:父母在哪裡,家鄉就在哪裡!離開了的家鄉,就是故鄉!」

唉,到底是鬼城的「望鄉台」,似乎帶著某種魔力,就看了這么一眼,就如同一覺醒來,異國他鄉竟然變成了也讓人日夜惦記的家鄉!好在故鄉還是我們永遠的故鄉,中華民族發源、壯大的神洲大地也永遠是我們的祖裔國。

那「望鄉台」啊,海外遊子的望鄉台!站在此岸望彼岸,站在彼方望此方,哪一處都是連著心扯著情的鄉土,都是割捨不了的家呀

G. 關於「思鄉」的故事

周恩來思鄉

周恩來自12歲那年離開江蘇淮安去東北求學,然後投身革命,直到78歲在北京去世,整整66個春秋,雖然思鄉成病,但一直沒有回過故鄉。

周恩來思念家鄉,多次說過自己要回家看看。

他在西花廳接見淮安縣副縣長王汝祥時說:「1946年,我在南京梅園新村時,有一回夢見自己又在文渠里劃船,醒來後便想,將來全國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可這些年多少事情等著我去做。

有時候工作忙,遇到棘手的事情,難遣的煩惱,緊張得飯都顧不上吃,覺也不能睡,真想立即回去約幾位童年時代的朋友,爬爬鼓樓,放放風箏……」

為此,淮安縣領導曾悄悄修繕了他的故居,並拓寬了南門大街等城區主要幾條街道,維修了他放過鴿子的鎮淮樓、攀登過的文峰塔,還疏浚了他劃過小船的文渠。然而,這樣的准備一而再,再而三,他都沒有回來。於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淮安人傳起了周恩來曾在飛機上看過淮安的故事。

(7)表現遊子思鄉的故事擴展閱讀:

周恩來社會評價:

周恩來同志始終熱愛人民、勤政為民,集中表現為他甘當人民公僕的精神。

周恩來同志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總服務員」,反復強調「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的」,「我們國家的幹部是人民的公僕,應該和群眾同甘苦,共命運」,要「永遠做人民忠實的勤務員」。

他心繫人民,急群眾之所急,憂群眾之所憂。只要是關系群眾安危冷暖之事,他總是關懷備至、體貼入微。逢年過節,他總是關心在生產一線的工人能不能吃上一頓餃子。他多次奔赴抗洪前線、地震現場,哪裡有災情,哪裡群眾有困難,他就及時出現在哪裡。

H. 急。遊子思鄉的故事

乘游輪游覽三峽風光時,曾去長江岸邊的名山鬼城酆都一游.在天子殿旁的懸崖邊,我見到了那久負勝名的「望鄉台」.
傳說人死後,「一天不吃人間飯,兩天就過陰陽界,三天到達望鄉台,望見親人哭哀哀」.望鄉台是亡魂們最後一次向陽世親人告別的地方,也是最後一次見到故鄉的機會.傳說中的陰間望鄉台建造得甚為奇特,上寬下窄,面如弓背,背如弓弦平列,除了一條石級小路外,其餘盡是刀山劍樹,十分險峻.無論鬼魂們的家鄉在何處,站在上面,都可一覽無遺,鬼魂們甚至還能看到親人們守靈時的哀容,以及今後的生活.望鄉台上傳出的鬼魂們的凄慘哭聲,就連鐵面無私的判官鍾馗和主宰陰司的閻羅王聽了都難免觸動惻隱之心.
而現在遊客們看到的望鄉台,是1985年名山區修復時重建的一座兩樓一底,有著重檐四翹角之頂的新式望鄉台,樓台高二十餘米,台上配置有現代的望遠鏡,登台俯瞰,江城全貌和沿江景物盡收眼底.遊人們興致勃勃地在台上觀賞風景,笑容滿面地拍照留念.畢竟是陰陽兩隔,陽世的遊人們大多是循著民間傳說來此看古跡玩樂的,哪會真在意那陰間的鬼魂望鄉思鄉的悲切呢?
回國探親順帶旅遊的我當然也是這些普通遊客中的一員.然而,當我看見「望鄉台」三個字的那一剎那間,心中忽然一動,又一痛,淚水頓時盈滿眼眶.哦,我雖不是鬼魂,卻是個漂泊異國他鄉多年的遊子,我,還有和我一樣的海外遊子們,哪個的心中不都是高聳著一座類似的「望鄉台」呢?
我向來自稱是屬於家鄉觀念淡薄的一族,也曾經特別欣賞「無產者四海為家」的豪言壯語.孩提時跟隨父母搬過多次家,從市鎮到鄉村,從鄉村到城市,幾番變化;少年時住校讀書已算一半離家,但還是恨不能立馬全部脫離父母的卵翼出去闖盪,見識世界;青年時果然如願以償,背負行裝告別父母出外遠游,又從城裡到鄉下,從鄉村到城市,從南方到中原,再到北方.一步步,越走越遠;一日日,家鄉意識更為淡薄.
記得小時候曾問過父母,家鄉是什麼?故鄉又是什麼?得到的回答是: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候,父母在哪裡,家鄉就在哪裡;離開了父母獨立成家,父母在哪裡,哪裡就是故鄉.
是的,如果有人問我是哪裡人,我會很快地說出我填表時的籍貫所在地(其實追溯起來,我的先祖數代前卻也不是那地方的人)——我父親的故鄉.可要是問我的故鄉(具體城市)在哪裡,我總是不好選擇.說我出生的地方吧,幼兒時我就隨父母離開了,對那裡我根本就沒有印象.說我度過童年的地方吧(我一直是把那裡當作我的第一故鄉的),在那裡我卻沒有一個親戚,找不到別人回鄉親友滿堂的熱鬧感覺.青年時呆過的地方更是幾年一換,去時就沒打算久呆,走時也懷著「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的瀟灑心情.唯一能說出的只有我父母現在居住的城市——雖然,30年間,我在那裡居留的時間包括探親、度假等全部加起來也不會超過兩年.
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北京.在北京住久了,有了自己的小家,也就認同了北京這個新的家鄉——盡管一開口,老北京們就會知道我是南方人.雖然也會時時想念千里之遙的父母,可我對家鄉也好,故鄉也罷,都沒有太多的在意.後來,上幼兒園的女兒也問過我同樣的關於家鄉、故鄉的問題,我也用當年我父母的話回答她.她於是跳了起來歡快地叫道:「那我的家鄉就是北京,我的故鄉就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住的地方!」
再度漂泊,來到異國.心目中對異鄉、家鄉、故鄉的定義范疇似乎並沒有多大變化,所不同的是內涵產生了不同的指向和解釋.我對我所住過的每一個地方都存有一分牽掛,它們都是我的故鄉,可我也免不了有些遺憾,它們又不是我心目中那個無可替代的故鄉!異國社會的陌生,生活的壓力,語言的障礙,文化的差異,都使人更加思念故鄉.故鄉這個詞變得格外親切,格外有吸引力.而故鄉的概念也擴大為中國——祖國,祖國所有的山水,風景,事物,食品,習俗,還有往事都變得那麼親切溫馨,那麼回味無窮……
那「望鄉台」就這樣一磚一瓦地在海外遊子的心中壘建起來了.
夜半苦讀時,那厚磚般的書本砌起了一座望鄉台,朦朧中看見父母殷殷期望的眼神;辛勤打工時,那滿池的碗碟堆起了一座望鄉台,恍惚間聽到父母心疼的唏噓聲;春節聚會的餐桌上,遊子們自製的各色中華美食搭起了一座望鄉台,似乎地球另一邊的全家喜放的鞭炮聲中也有自己點燃的一掛響鞭;每月一次給父母的問候中,電話線連著的是兒女踮腳遠眺的一座望鄉台,說的都是開心的話,而不開心的事情都壓在肩頭自己默默承擔.唐人街的牌坊是一座遊子共用的望鄉台,思鄉了,全家大小去那裡品一次中國某地的風味菜;新屋後面的木陽台是一座私家獨用的望鄉台,想家了,悄悄地上那裡聞一下故鄉也有的金銀花香.想家想得難受時,出門登山,山山都似望鄉台;刻意消除鄉愁時,下河戲水,卻水水倒映故鄉景……
思鄉、望鄉,是遊子的專利,從不離家的人怎能體會?海外遊子的思鄉、望鄉,是苦也是甜,是一種斷不了的心疼,也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精神享受,一筆留給後代的精神財富.
日子在當父母的思鄉望鄉中,也在孩子的逐漸長大中一天天過去.終於有了回鄉省親,帶孩子旅遊去認識給她講過千遍萬遍的壯麗河山的機會.站在這望鄉台前,想起這十年思鄉望鄉的酸甜苦辣,雖然與眾鬼魂不是一回事,卻也不由我不感慨萬千.
手扶欄干,盡情欣賞山下大江波浪奔騰,遠處青山疊翠的美景.可是,眼前怎麼卻隱隱約約地顯現出遠在異國他鄉的那幢二層小樓的熟悉影像.想起唐朝詩人劉皂的七絕《旅次朔方》:「客舍並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並州是故鄉.」難道我也和劉皂一樣,在不知不覺的十年歲月中,異國他鄉的「並州」竟成了「家鄉」么?
女兒說:「我可記得媽媽當年的話:父母在哪裡,家鄉就在哪裡!離開了的家鄉,就是故鄉!」
唉,到底是鬼城的「望鄉台」,似乎帶著某種魔力,就看了這么一眼,就如同一覺醒來,異國他鄉竟然變成了也讓人日夜惦記的家鄉!好在故鄉還是我們永遠的故鄉,中華民族發源、壯大的神洲大地也永遠是我們的祖裔國.
那「望鄉台」啊,海外遊子的望鄉台!站在此岸望彼岸,站在彼方望此方,哪一處都是連著心扯著情的鄉土,都是割捨不了的家呀!

I. 遊子思鄉愛國的感人故事

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葯包,沖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葯包。危急關頭,他毫不猶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
佟麟閣
1937年7月28日,北平大戰開始。北京城外的南苑,佟麟閣所在的第二十九軍司令部遭受40餘架敵機的輪番轟炸,並有3000人的機械化部隊從地面發動猛烈攻擊。佟麟閣與132師師長趙登禹誓死堅守陣地,指揮二十九軍拚死抗擊。戰斗進行得十分激烈。後奉命向大紅門轉移,途中再遭致日軍包圍,在組織部隊突擊時,被機槍射中腿部,頭部再受重傷,流血過多,壯烈殉國。毛澤東同志曾高度評價佟麟閣等國民黨抗日將領,稱贊他們「給了全中國人民以崇高偉大的模範」。1937年7月31日南京國民政府發布命令,追授佟麟閣為陸軍上將。

「一級英雄」王海大隊長

人物小傳:王海,山東人,1925年生,1945年入黨,1946年入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任空三師九團一大隊大隊長的王海帶領戰友們創造了擊落擊傷敵機29架的戰績,大隊被譽為「英雄的王海大隊」。他本人因擊落擊傷敵機9架,被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授予「一級英雄」稱號。

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前,王海和戰友們平均駕駛噴氣式戰斗機飛行時間只有20多個小時,而他們的對手美國空軍飛行員大多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飛行時間多在1000小時以上。但在抗美援朝戰斗中,王海和他的戰友們相信自己一定能打敗強敵。1951年11月18日下午,180餘架美機分頭飛至我方上空進行狂轟濫炸,我機奉命起飛迎戰。王海大隊出動6架戰機,向指定戰區飛去。「跟我進攻!」發現敵機正在向清川江橋投擲炸彈後,王海發出命令。隨之,編隊從6000米的高度直搗而下,瞬間就沖到了1500米處的敵機群中。敵機被這突如其來的攻擊打得亂作一團,丟掉炸彈,倉促應戰。見敵機採用「圓圈戰術」,8架飛機首尾相連,互相掩護,與我機兜起圈子,王海一聲令下:「爬高佔位!」我6架戰機一起昂頭,急速躍上高空。緊接著,他們又一壓機頭,猛沖下去。幾次沖擊,硬是沖破了敵機的「圓陣」。王海抓住時機,向一架敵機猛沖過去,直到距敵機500米處才開火,打得敵機翻滾著墜向地面。剩下的敵機一個個驚慌萬分,四散逃竄。戰斗結束後,王海和戰友編著整齊的隊形返回基地。這次戰斗中,他們一共打掉了5架敵機。王海大隊一舉成名。

J. 關於思鄉的故事短些

遊子吟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