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伯樂相馬故事寓意

伯樂相馬故事寓意

發布時間: 2021-01-27 22:55:16

⑴ 「伯樂相馬」說明了什麼道理

人生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人來來往往,有的萍水相逢,有的一見如故。其中有一類,人們總是會對他們特別的尊重和感激,因為他們的知遇之恩。古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過為了報答劉備那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所謂士為知己者死。伯樂相馬,若然沒有伯樂,再好的千里馬也枉然。

「伯樂相馬」語出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唐代韓愈《雜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真切地描述了伯樂的重要。

伯樂相馬,這個成語指伯樂觀察、品評馬的優劣。伯樂又喻指有眼力者發現、薦舉人才。伯樂,相傳為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善相馬。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管天馬的星名叫伯樂,人們為了表示對孫陽的尊敬,便也稱他伯樂。關於伯樂,《列子》、《莊子》、《戰國策》等古籍都記載了他的故事。如《戰國策·燕策二》中的故事說:有一人要賣駿馬,連續三個早晨站在市場上,卻不見有人來問價。這人便求伯樂幫忙。伯樂答應了他。第二天,伯樂到市場上,繞著那匹馬看了看,離開時又回頭看了看,一個早晨馬價竟上漲了十倍相馬,其實是古代獸醫學和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即根據馬的外形特徵和生理學等特點來鑒別馬的優劣,從而衡量它們的使用價值。掌握科學的相馬知識,有助於挑選各種不同用途的良馬,尤其是馬術運動用馬。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馬已被我們的祖先馴養成為家畜。隨著社會的發展,馬由食用逐漸轉向役用和軍用。養馬業興起,促進了對動物形態結構的認識和生理學知識的積累。在養馬的實踐過程中,古人認識到馬的形態生理和生產機能之間具有一定的聯系,逐漸形成了相馬的知識。相畜是古代獸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伯樂是我國春秋時代著名的相馬專家,他運用機體結構與功能密切相關的原理相馬,比歐洲人提出的比較外形學說要早兩千多年。歷代相馬術的發展,皆源自伯樂的相馬理論。我國歷代養馬者和求馬者都崇尚伯樂和千里馬。

伯樂總結了過去以及當時各地相馬專家的經驗,加上自己實踐中的體會,寫成了《相馬經》,奠定了中國相畜學的基礎。這部著作後來失傳,但相馬的基本知識卻世代相傳,延續至今。伯樂除相馬外,還善治馬病。據《莊子·馬蹄篇》記載,「燒、剔、刻、雒,僅落四下」始自伯樂。「燒」指燒烙治馬病和在馬蹄上打火印,「剔」指剔除鬃鬣和梳刷馬體,「刻」指削刻蹄甲或修蹄,「雒」指維絡,即加籠頭、口勒。

後人根據伯樂的業績,托其名寫成了《伯樂相馬經》、《伯樂針經》、《孫陽集》、《伯樂遺書》、《伯樂新書》、《伯樂明唐論》及《伯樂畫烙圖歌》等。因此,伯樂被譽為中國相馬學和治馬病的鼻祖。

漢代出現了「以相馬立名天下」的著名相馬家黃直、陳君夫等,並有相馬專著問世。這在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相馬帛書可以得到佐證。這部書總共52000字,用「得兔與狐、鳥與魚,得此四物,毋相其餘」來概括相馬的經驗,也就是對良馬的外形提出了具體要求:「欲得兔之頭與其肩,欲得狐周草與其耳,與其肫,欲得鳥目與頸膺,欲得魚之耆與脯。」特別是對相眼更重視,「欲目上轅晨(環)如半月」,即形容上眼眶或眼盂部須豐滿如半月;《帛書·相馬經》特別用專段講馬眼睛的相法,一連提出15個相互連貫的問答,開始是:「眼,大盈大走,小盈小走,大盈而不走,何也?」聯系眼的盈滿程度、光澤和活動性、睫毛跟眼部肌肉的功能等因素,進而又聯系馬是否善走,甚至把馬體和目力能否適應環境的變化,歸因於生活條件和消化代謝是否適宜,最後到鑒別目光和神情的表現,充分反映了古代相馬家的精湛知識和察驗事物的認真精神。

由此我們可看出,漢代時古人對馬的形態學、解剖生理學的知識已經很精確了。《帛書·相馬經》的科學價值在於:它使今人見到了長期失傳而重現於世的最古的畜牧著作,證實了我國古代相馬的悠久歷史,使我們了解到古代相馬的生物學基礎知識的深厚程度。

東漢初年,傑出的養馬家和相馬家馬援(公元前14~公元49),繼承西漢東漢四代名師子輿、儀長孺、丁君都、楊子阿的相馬經驗,採取先輩相馬家儀氏、中帛氏、謝氏、丁氏確定相馬部位的特長,並結合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認為:「傳聞不如親見,視景不如察形,今欲形於生馬,則骨法難具備,又不可不傳後世。」在西漢相馬家東門京銅馬的基礎上,約於公元45年重新創制銅馬立於洛陽宮中。

該銅馬高三尺五寸,周(從頭到尾)四尺五寸。由此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銅馬相法,其要點是:「水火欲分明,水在鼻兩孔間也;上唇欲急而方,口中欲紅而有光,此馬千里;腹下欲平滿,汗溝欲深長,而膝本欲起,肘腋欲開,膝欲方;蹄欲厚三寸,堅如石。」

馬援的銅馬模型,相當於近代馬匹外形學上的良馬標准型。它不僅是中國相馬學的一項重大成就,也是世界相畜術發展史的一件大事。歐洲直到18世紀才有類似的銅質良馬模型問世。後漢以後,歷三國、兩晉、南北朝,中國處於動盪的分裂局面。當時馬政很少建設,但相馬術仍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北魏時代(530~540),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闡述了對馬的外形鑒定,先是淘汰嚴重失格和外形不良的「三羸五駑」,再相其餘。所謂「三羸」,即「大頭小頸一羸,弱脊大腹二羸,小頸大蹄三羸」;所謂「五駑」,就是「大頭緩耳一駑,長頸不折二駑,短上長下三駑,大骨短脅四駑,淺髖薄髀五駑」。

從解剖學上看,「三羸五駑」的馬都是整體失調有嚴重缺陷的,當然在騎乘和負重上不能合格,理應淘汰。繼之,《相馬經》就馬的形態整體和局部鑒定提出了明確要求,整體是:「馬頭為王,欲得方;目為丞相;欲得光;脊為將軍,欲得強;腹脅為城郭,欲得長;四下為令,欲得長。」這五句很生動形象地概括了良馬的標准形象。其中王、侯、將、相、城、郭、令是比喻說明各部分作用及重要性的。局部要求依次是:「頭欲得高得重少肉」,「眼欲高、眼如鈴、光亮」,「耳欲相近前豎、小而厚」、「鼻欲廣方、孔大」,「唇欲上急而方下、緩厚多理」,「齒周密、滿厚、左右不蹉」,「頸長、胍肉發達」,「胸寬、腔大」,「背平廣、腹大垂」,「兩髂及中骨齊,肩骨深、臂骨長、膝有力、股骨短、脛骨長」和「四蹄厚而大」。這些外形鑒定的要求都是從實用出發,鑒定要領達到相當精深完備的程度。

《相馬經》還提出了相馬五臟法:「肝欲得小;耳小則肝小,肝小則識人意。肺欲得大,鼻大則肺大,肺大則能奔。心欲得大;目大則心大,心大則猛利不驚,目四滿則朝暮健。腎欲得小;腸欲得厚且長,腸厚則腹下廣方而平。脾欲得小;賺腹小則脾小,脾小則易養。」這說明當時人們已經了解動物外部形態與內部器官之間、內外各器官之間、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相關性;注意從外表聯繫到內部,以判斷馬的生產性能,給予科學的評價。《相馬經》還提出了利用口色鑒定牛質健康狀況和生產性能,提出筋骨和馬的華質分類差異。

《相馬經》最後用十二個字概括指出千里馬的典型是:「龍顱突目,平脊大腹、(股)重多肉」。此標准集頭顱、中軀和後軀三大主要部分的良型要求於一馬,真是既復雜又簡單,既全面又精要,既形象又生動,體現了很高的認識水平。

唐代的相馬術,在歷代相馬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更有顯著進步。李白著的《司牧安驥集·相良馬論》提出了相馬的總綱:「馬有駑驥,善相者乃能別其類。相有能否,善學者乃能造其微。而善相者掉手飛縻,指毛命物,其質之可取者,牧畜攻教,殆無遺質;自非由外以知內,由粗以及精,又安能始於形器之近,終遂臻於無機之妙哉!」《司牧安驥集·相良馬寶金篇》指出:「三十二相眼為光,次觀頭面要方圓。」意為強調相馬的要領是掌握相眼的技術,若系「龍頭突目」,則屬好相,一定是良驥。

《司牧安驥集·相良馬論》對馬匹各部位的相法提到:「馬頭欲得高峻,如削成,又欲得方而重。宜少肉,如剝兔頭;馬眼欲得高,又欲得滿而澤,大而光,又欲得長大,目大則心大,心大則猛而不驚;馬耳欲得相近而前立,小而厚,又欲得小而促,狀如削竹,耳小則肝小,肝小則識人意;馬鼻欲得廣大而方,鼻中色慾得紅,鼻大則肺大,肺大則能奔;形骨望之大就之小,筋馬也,望之小就之大,肉馬也。」以上說明馬體各部位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內外聯系,具有統一的整體觀。

《司牧安驥集》還指出:「相馬不看先代本,一似愚人信口傳。」按現代的說法,是看本馬的同時,還要了解該馬上代的情況如何,把外形鑒定和遺傳結合起來。唐代相馬學的進步,還表現在對一些迷信的說法開始採取批評的態度。如《司牧安驥集·旅毛論》闡述:「如其旋毛之生,或在其左,或在其右,或在其前,或在其後,而命之以名,因其名而遂有吉凶之說。大抵相馬之法,當以形骨為先,旋毛排其一端耳。且馬之有旋,未必果為凶也,而畜之者,事或不祥,則歸咎於馬,以謂馬致然也,豈理也哉!昔人固嘗有議其居處者,而日人凶非宅凶,茲誠通達之論也。」馬的旋毛,本不足奇,根據旋毛的位置、方向判斷凶吉,顯然是迷信的說法。《旋毛論》在一千多年前就能對這種謬論給予嚴正的批判,並指出相馬「當以形骨為先」,其科學精神是了不起的。

唐代以後,五代十國,直到宋元明清各個朝代,中國的相馬理論和實踐,基本上不超出《伯樂相馬經》、《齊民要術》、《司牧安驥集》有關篇章的范疇。總體上說,相馬術是發展得比較成熟的一個獸醫學分支,有著一定的經驗和成果,反應了古人在這一方面的成就。

伯樂相馬,若無千里馬,伯樂無用武之地;若無伯樂,千里馬可能被埋沒。若有選擇,你願意做千里馬還是伯樂?

⑵ 伯樂相馬的故事含義

看東西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到這個東西的本質,看事情也是如此

⑶ 伯樂相馬的故事中伯樂是怎樣的人

伯樂:善於發現和選拔人才

原文:
伯樂:相傳為秦穆公時的人,姓孫名陽,善相版馬。漢·韓嬰《韓詩外權傳》卷七:「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唐·韓愈《馬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之,而伯樂不常有。

釋義:
(伯樂:相傳為秦穆公時的人,姓孫名陽,善相馬。)伯樂善於發現千里馬。比喻善於發現和選拔人才;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唐·韓愈《馬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⑷ 伯樂相馬的故事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 伯樂是古代有名的相馬(鑒別馬的好壞)專家。當他年老的時候,他的兒子很想將這項專門技能繼承下來,以免失傳。於是他把伯樂寫的《相馬經》讀得爛熟。《相馬經》上描寫千里馬的外形是「額頭隆起,雙眼突出,蹄子好像壘起的酒葯餅。」他就依照這一條,拿著經文出去「相馬」了。 伯樂的兒子把所見到事物的外形和《相馬經》上描繪的圖形一一對照,結果找到了一隻很大的蛤蟆。他興沖沖地跑回家報告父親,說:「總算找到好馬了,額頭和雙眼同書上說的差不多,就是蹄子的形狀和書上寫的有區別。」 伯樂聽了,只好哭笑不得地對這個好心而不聰明的獨生子說;「你倒是找到了一匹好馬,只是它太喜歡跳,你可駕馭不了啊!」 正是,世有伯樂才得千里馬。

⑸ 伯樂相馬的寓言故事60個字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干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

一句話:伯樂低價淘到一匹良馬,並最終成功推銷給了大買主楚王,並得到客戶好評...

⑹ 伯樂相馬故事簡介

故事簡介: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干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

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

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

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



拓展資料

一、拼音:bó lè xiàng mǎ

二、釋義:伯樂善於發現千里馬。比喻善於發現和選拔人才的人。

三、出處:

《戰國策·楚策》四《汗明見春申君》:「汗明曰:『君亦聞驥乎,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冪之。

驥於是俛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音。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今仆之不肖,阨於州部,堀穴窮巷,沈洿鄙俗之日久矣,君獨無意薦拔仆也,使得為君高鳴屈於梁乎?』」

四、例句:

唐·韓愈《雜說·說馬》:「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⑺ 伯樂相馬的故事是怎樣的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干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

⑻ 伯樂相馬是什麼意思

伯樂相馬,意思是:指個人或集體發現、推薦、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人專。

【出自】唐·韓愈《雜說屬》四:「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世上有識別馬的伯樂,然後千里馬才被發現。千里馬一直都存在著的,但是伯樂不是任何時候都有的。

【示例】伯樂相馬這個故事,千年流傳不衰,就是人們始終期盼著伯樂能夠永存。

【語法】主謂式;作定語;用於選人才

【近義詞】伯樂選馬、選賢舉能、知人善察、唯才是舉、人盡其才

【反義詞】妒賢嫉能、任人唯親

(8)伯樂相馬故事寓意擴展閱讀

1、伯樂相馬近義詞

選賢舉能

【解釋】:選拔任用賢能的人。亦作「選賢任能」、「選賢與能」。

【出自】郭沫若《歷史人物·屈原研究三》:他主張德政,主張選賢舉能,主張大一統。

【示例】不拘一格選賢舉能,給我們的事業帶來了生機。

【語法】主謂式;作定語;用於任用賢能

2、伯樂相馬反義詞

妒賢嫉能

【解釋】:妒、嫉:因別人好而忌恨。對品德、才能比自己強的人心懷怨恨。

【出自】魯迅《書信集·致翟永坤》:「我將他最好的最新幾篇都選掉了,因為我妒賢忌能,怕他出名。」

【示例】你不要妒賢嫉能,有志氣下次考得比她還好才算英雄。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⑼ 伯樂相馬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有的人確有真才實學,但不一定能得到賞識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樂這樣的人來發回現和舉薦.駿馬待伯樂答至而增價,說明權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別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藉助或冒用權威之名來抬高自己的身價從而達到目的.作為權威人士而言,說話做事都要憑良心,實事求是,要愛惜自己的名譽,不能被貪欲蒙蔽,隨便收別人好處而辦事.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