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感動的故事100字
A. 紅紅長征感人故事一百字
橫刀立馬與彭大將軍的故事
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蔣派大軍追至。彭指揮紅軍殲滅敵軍一個騎兵團,取得了紅軍到達陝北後第一場勝仗。為此,毛特作詩贈予彭。詩曰:
六言詩·給彭*懷同志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彭**受到詩後,將詩末兩句「唯我彭大將軍」改為「惟我英勇紅軍」,並把原詩還給毛。有功而不受榮譽,表現了彭大將軍的高風亮節。
半床棉被的故事
紅軍長徵到湖南汝城縣沙洲村時候,3名紅軍女戰士借宿農民徐解秀家,因為家裡窮,當時床上只鋪了稻草和破棉絮,晚上,三名女紅軍就和徐解秀蓋一條行軍被,睡一張床,徐解秀的丈夫就睡在門口的草垛上。白天,紅軍戰士們和徐解秀一起幹活,講進步道理,還幫她帶孩子,徐解秀幫紅軍戰士煮飯。紅軍要開拔了,看到徐解秀家連一床像樣的被子都沒有,一名女紅軍用剪刀將這床被子剪開,將半床被子留給了徐解秀。這就是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的魚水情深,生死與共。
12個銅板「買」一個梨的故事
講述了1935年4月時,中央紅軍進入了雲南境內。那裡的風景十分美麗,連綿起伏的山巒,漫山遍野的綠樹······可是紅軍戰士們卻被酷熱的天氣折磨的苦不堪言。戰士們好不容易找到了水,可哪裡的水卻是鹹的!沒有水解渴,戰士們只好忍著乾渴繼續前進。
戰士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村莊,可那兒的村民因為聽信了敵人的宣傳,全都躲了起來。戰士們沒辦法,只好住了下來。
在女戰士打水時,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在廚房的毛草中,竟有一筐梨!要知道對於行路一天的戰士們來說,梨可是最好的東西!可是紅軍紀律嚴明:不能拿群眾的一針一線。戰士們只好舔了舔嘴唇。這時,一位發著高燒的女戰士發出了痛苦的呻吟,這是大家靈機一動,決定買一個梨給她。最後用12個銅板「買」了一個梨。
從《長征謠》到《清平樂·六盤山》的故事!
1935年10月7日,毛登上六盤山,臨風寄景,氣貫長虹,遙想紅軍走過的艱難里程,展望革命的未來前途,感慨萬千。當時,毛坐在一塊石頭上說,這里真是個好地方,天高雲淡,紅旗漫卷,大雁南飛,六盤山的景色多好啊。他隨即吟出了《長征謠》:「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 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六盤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風。今日得著長纓,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他以自由詩的形式,採取重復比興、呼喚等手法,展示了紅軍將士金戈鐵馬、風雷激盪的雄姿,體現了「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反蔣抗日的決心。
1942年8月1日,毛才將《長征謠》改成規范的詞牌《清平樂·六盤山》,刊登在《淮海報》的副刊上,全文是:「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張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
部隊進入草地後,由於環境、氣候非常惡劣,使得草地行軍十分艱難。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紅軍就因此長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隊、犧牲的同志越來越多,朱總司令令人將自己的坐騎也殺了,分給通信班、警衛班的同志做口糧,還向身邊的同志發出了「嘗百草」的號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尋找出一些無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過飢餓的難關。然而,要嘗出一種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險的。張思德在「嘗百草」活動中,總是搶在他人之前。
據張顯揚回憶:「有一回,部隊在一片水草豐盛的沼澤旁宿營。一個小戰士來到水塘旁,突然高興地叫起來:『野蘿卜!野蘿卜!』張思德過來一瞧,果然,離水塘不遠的地方長著一叢叢野草,葉子綠,形狀跟蘿卜葉子差不多。那個小戰士興沖沖地跑過來,拔起一棵就往嘴裡送。張思德忙趕上去。一把奪過來,先放到自己的嘴裡,細細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澀。不一會兒,張思德感到有些頭暈腦脹,全身無力,緊接著,他肚子一陣絞痛,大口嘔吐起來。他急忙對小戰士說:『這草有毒,快,快告訴……』沒等把話說完,張思德就摔倒了,一時失去了知覺。半個多小時以後,張思德慢慢醒來,模模糊糊地看見小戰士端著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說:『不要管我,快去告訴其他同志。』」張思德就是這樣把生的希望讓給同志們,把犧牲的危險留給自己。很快,這件事被朱總司令知道了,他表揚了張思德。
朱(老總)的故事
朱(老總)除了愛吃新鮮蔬菜,一般人棄之不食的蹄筋也是他所愛吃的。
在長征過草地時,紅軍的糧食快吃光了,朱(老總)也和戰士們一樣,吃野菜,嚼草根。有一天下午,到達宿營地之後,朱(老總)仍顧不得休息,去檢查戰士的吃住情況,路上發現了一些牛蹄、馬蹄,他便蹲下身子,對這些蹄子進行仔細地查看,然後對身邊的小戰士說:"看樣子是不久前通過的先頭部隊扔掉的。好東西,帶回去,把裡面的蹄筋抽出來,加工一下,就是一頓美餐,足可以給戰士們改善一次生活了!"接著,他又手把手地教小戰士怎樣加工。
這意外的美食發現和學到的烹飪原料加工技術,讓小戰士感到十分驚喜。他們收拾起那些牛蹄、馬蹄,找到炊事員,按照剛才學會的方法進行加工。先把蹄子放到火上烤,再放到水裡煮,然後把蹄子剖開,再把裡面的蹄筋抽出來。蹄筋加工好了,按照小戰士的意見,炊事員拿出一部分放到大家吃的湯鍋里調味,留下一點給朱(老總)熬上一碗野菜蹄筋湯。
開飯時,炊事員剛把這碗"高湯"端上餐桌,朱(老總)就聞到了蹄筋誘人的香味,樂呵呵地說:"好香啊!"說著,拿起筷子就准備吃,可他看到這碗里有那麼多蹄筋時,關切地向炊事員詢問:"大夥兒都吃了沒有?"
炊事員見朱(老總)將拿起的筷子又放下,一臉疑惑之色,便猜到了他的心事,連忙解釋說:"大家都嘗過了,這是您的一份,你快趁熱吃了吧!"小戰士也在一旁催促:"您就快趁熱吃吧。"
"小鬼,蹄筋本來不多,給我一人這么多,我怎麼能吃得下嘛!來,把這碗蹄筋給運輸員老馬送去。運輸員比我們更辛苦,更勞累,應該給他們照顧。"沒等小戰士反應過來,蹄筋已經放到他手上了。"那您……"小戰士還想說什麼。"我?你們回來時,到大鍋里給我打一碗菜湯,我不就品嘗到蹄筋了嗎?"
金色的魚鉤的故事
長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長接受並完成黨組織交給的任務,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士過草地,為了給生病的小戰士補充營養,老班長想盡辦法釣魚和挖野菜,煮成野菜湯給三個小戰士吃,自己卻吃剩下的魚刺和魚骨。最後在即將渡過草地的時候,老班長卻因為飢餓犧牲在草地中。小戰士」把老班長留下的魚鉤保存起來,以教育後代。
彭大將軍的黑騾子的故事
紅軍長征進入草地後,很快就斷糧了。看到那些因飢餓而倒卧在草地上的戰士,彭*懷心如刀絞。他命令飼養員,把所有的牲口都殺掉,包括自己的那頭黑騾子。飼養員急了,說那頭黑騾子無論如何不能殺,自長征以來,它救了很多人,是革命的功臣。彭*懷眼裡含著淚花:「你以為我捨得?可現在什麼吃的都沒有,只有殺了牲口,才能走出草地。」彭*懷的命令下達後,飼養員和警衛員誰也不願執行,彭*懷命令軍團部的一名幹部去執行,六頭牲口被集中在一起,一陣槍響,五頭牲口相繼倒下,唯有彭*懷的那頭黑騾子,依舊安靜地站著。老飼養員撲過去,抱住黑騾子的脖子喊,把它留下!彭*懷走過去,低聲說:「人比牲口重要!」然後示意那名幹部又開了一槍。大黑騾子慢慢倒下,彭轉身走了,他不忍回頭。事後,他指示後勤部門,把所有好肉都送給戰士和傷員,自己卻一塊也沒有留。
《豐碑》的故事
紅軍隊伍在冰天雪地里艱難地前進。嚴寒把雲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吞掉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
將軍早把他的馬讓給了重傷員。他率領戰士們向前挺進,在冰雪中為後續部隊開辟一條通路。等待著他們的是惡劣的環境和殘酷的戰斗,可能吃不上飯,可能睡雪窩,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幾十里路,可能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這支隊伍能不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呢?將軍思索著。
隊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許多人圍在一起,不知在干什麼。將軍邊走邊喊:"不要停下來,快速前進!""前面有人凍死了。"警衛員跑回來告訴他。將軍愣了一下,什麼話也沒說,快步朝前走去。一個凍僵的老戰士,倚靠光禿禿的樹干坐著。他一動不動,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滿了雪,無法辨認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態十分鎮定,十分安詳: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間還夾著半截紙卷的旱煙,火早已被雪打滅;左手微微向前伸著,好象在為戰友指明前景的道路。單薄破舊的衣服緊緊地貼在他的身上。
將軍頓時嚴峻起來,嘴角邊的肌肉抽動著。忽然他轉過臉向身邊的人吼道:"把軍需處長給我叫來!為什麼不給他發棉衣?"呼嘯的狂風淹沒了將軍的話音。沒有人回答他,也沒有人走開。他紅著眼睛,像一頭發怒的豹子,樣子十分可怕。"聽見沒有,警衛員?叫軍需處長跑步過來!"將軍兩腮的肌肉抖動著。 這時候,有人小聲告訴將軍:"他就是軍需處長……"
將軍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右手,舉到齊眉出,向那位跟雲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
風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永遠的豐碑。
將軍什麼話也沒說,大步走進漫天的風雪中。他聽見無數沉重而堅定的腳步聲。那聲音似乎在告訴人們:如果勝利不屬於這樣的隊伍,還會屬於誰呢?
飛奪瀘定橋的故事
瀘定橋長約100米,由十三根鐵鏈組成,兩邊各兩根為橋欄,底部並排九根為橋面,鋪有木板。橋東端即四川瀘定城西門。1935年5月29日,紅一軍團二師四團經過一晝夜二百四十華里的急行軍,佔領了瀘定橋西岸橋頭。當時橋西有國民黨川軍把守,橋板已全部被拆除。由該團一營二連二十二名勇士組成的突擊隊,冒著敵軍的槍林彈雨,攀踏著懸空的鐵索,沖向對岸,攻下了橋頭堡。後續部隊迅速跟進,奪取了瀘定城。
17勇士強渡大渡河的故事
1935年5月,長征中的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後,由四川會理附近地區繼續北進。蔣介石指揮10餘萬國民黨軍南攻北堵,企圖利用彝漢民族矛盾和大渡河天險屏障,圍殲中央紅軍於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地區。為挫敗國民黨軍的陰謀,紅軍迅速北進,強渡天險大渡河。以劉為司令員的紅軍先遣隊,順利通過彝民區,直逼國民黨軍防守大渡河的薄弱地帶。24日晚,第1軍團先遣隊第1師第1團急行軍80公里,先期抵達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隱蔽於附近山頭。當晚,該團第1營出其不意攻佔安順場渡口。時值洪水暴漲,大渡河水深流急,渡口水面寬約300米,對岸有四川軍閥部隊防守。該團決定由第2連組織突擊隊,實施強渡。
1935年5月上旬,長征途中紅軍准備強渡大渡河。25日上午,紅一團第一營第2連連長熊尚林率領渡河突擊隊,在當地船工的配合下,乘著僅剩的一隻木船,冒著密集火力,頂著急流險浪駛向對岸。木船被沖向下游數百米處靠岸,17名紅軍官兵登岸後,搶占沿河工事,控制渡口。又同第2船登岸的官兵一起,擊潰安靖壩守軍,為後續部隊渡河打開了道路。
七根火柴的故事
長征途中,暴雨傾瀉在大草原上。一個生命垂危的紅軍戰士把黨證和夾在黨證里的七根焦乾的火柴交給戰友,請他轉交給黨組織。言畢,安然地閉上了眼睛。那位戰友追上隊伍,為戰士們點燃了篝火,然後將餘下的六根火柴和黨證交給了指導員。
B. 長征路上感人的故事100字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長征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典範。縱觀整個長征的過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每一個戰略方向的改變,每一項戰略任務的確定,每一次戰斗勝利的取得,都無不體現出中國紅軍將士「大無畏」,不怕艱難困苦,永久堅持的精神。紅軍的大無畏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前進!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艱苦奮斗精神的楷模。長征途中,紅軍將士面對的是一條條波濤洶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聳立的雪山,一片片茫無涯際的草地,前有敵軍,後有追兵,可就是在這「敵軍圍困萬千重」的逆境中,紅軍轉戰兩萬五千里,終於從100萬的敵人中殺出了一條生路。譜寫出一曲曲動人的「永久奮斗」的革命樂章。
紅軍指戰員在長征途中表現出了對革命理想和事業無比的忠誠、堅定的信念,表現出了不怕犧牲、敢於勝利的無產階級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出了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高尚品德。這些構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不怕犧牲、前赴後繼、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百折不撓、克服困難。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C. 長征故事100字
以下是我整理的幾則長征小故事,100字左右:
1半碗青稞面
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紅軍戰士只有可憐的一點青稞面做干糧。周恩來副主席和戰士們一樣,絕不多吃一點青稞面,還教育戰士們,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別愛惜糧食。戰士們聽了他的話,都把僅有的青稞面裝在糧袋裡,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來越少了,戰士們只能用一點青稞面摻在野菜里煮湯喝。戰士吳開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經餓了兩天,周副主席知道後,就讓警衛員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給吳開生兩碗。他看著吳開生蠟黃的臉,語重心長的說:「這是革命呀!」吳開生流著眼淚說:「我只要有一口氣,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這天晚上又是狂風暴雨,用被單做成的帳篷自然擋不住風雨的襲擊。戰士們都淋成了落湯雞。周副主席命令戰士們都到他作為辦公室的帳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響他工作,都不肯去。他冒這大雨親自來了,說:「你們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話像火烤暖了戰士們的心。
這樣走了幾天,草原仍然無邊無際。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軍馬也殺掉吃了。戰士們只好燒皮帶吃,甚至把隨身帶的紙張咽下去充飢,紅軍陷入了極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給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麼呢?」警衛員急了。周副主席兩只大眼睛放出了嚴峻的光芒,清瘦的臉上肌肉抖動著,「有同志們活著,就有我。只要多留一個戰士的生命,就給革命事業增加一份力量,拿出來分掉!」
這摻上一點青稞面的熱水,分到戰士們的手中。戰士們流淚了,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
戰士們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進著摧不垮的鋼鐵紅軍。
2張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
部隊進入草地後,由於環境、氣候非常惡劣,使得草地行軍十分艱難。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紅軍就因此長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隊、犧牲的同志越來越多,朱總司令令人將自己的坐騎也殺了,分給通信班、警衛班的同志做口糧,還向身邊的同志發出了「嘗百草」的號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尋找出一些無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過飢餓的難關。然而,要嘗出一種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險的。張思德在「嘗百草」活動中,總是搶在他人之前。 據張顯揚回憶:「有一回,部隊在一片水草豐盛的沼澤旁宿營。一個小戰士來到水塘旁,突然高興地叫起來:『野蘿卜!野蘿卜!』張思德過來一瞧,果然,離水塘不遠的地方長著一叢叢野草,葉子綠,形狀跟蘿卜葉子差不多。那個小戰士興沖沖地跑過來,拔起一棵就往嘴裡送。張思德忙趕上去。一把奪過來,先放到自己的嘴裡,細細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澀。不一會兒,張思德感到有些頭暈腦脹,全身無力,緊接著,他肚子一陣絞痛,大口嘔吐起來。他急忙對小戰士說:『這草有毒,快,快告訴„„』沒等把話說完,張思德就摔倒了,一時失去了知覺。半個多小時以後,張思德慢慢醒來,模模糊糊地看見小戰士端著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說:『不要管我,快去告訴其他同志。』」張思德就是這樣把生的希望讓給同志們,把犧牲的危險留給自己。很快,這件事被朱總司令知道了,他表揚了張思德。
3豐碑
.在寒冷的雪地里,一位軍需管理者為了大家都能穿上棉衣,自己把自己的棉衣也給了他人,而自己卻凍死了.僵硬的屍體靠在樹上,成了一座永垂不朽的豐碑.人們會永遠記住他。
4金色的魚鉤
三個病號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營地,班長就到處挖草根,和著青稞面給他們做飯。不到半個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飢餓威脅著他們。雖然班長到處找野草、挖樹根,可光吃這些怎麼能吃飽呢?班長眼看著他們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攏眼。有一天,班長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了一條魚躍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縫衣針,彎成了個鉤,讓三個同志吃上了新鮮的魚,喝上了魚湯。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們吃魚的時候,班長從來不吃東西。後來,這位小同志發現班長在吃他們吃剩下的食物,眼淚就禁不住流了下來。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長卻餓暈過去了,三個小同志急忙去釣魚,做湯,可班長還是為了他們而犧牲了。
5一袋干糧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陽偏西了。由於長時間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行軍,常常忍飢挨餓,陳賡同志感到十分疲憊。這一陣他掉隊了,牽著那匹同樣疲憊的瘦馬,一步一步朝前走著。忽然,看見前邊有個小紅軍,跟他一樣,也掉隊了。 那個小傢伙不過十一二歲。黃黃的小臉,一雙大眼睛,兩片薄嘴唇,鼻子有點兒翹,兩只腳穿著破草鞋,凍得又青又紅。陳賡同志走到他跟前,說:「小鬼,你上馬騎一會兒吧。」 小鬼擺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盯著陳賡同志長著絡腮鬍子的瘦臉,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話說: 「老同志,我的體力比你強多了,你快騎上走吧。」 陳賡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說:「騎一段路再說!」 小鬼倔強地說:「你要我同你的馬比賽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說著把腰一挺,做出個准備跑的姿勢。 「那,我們就一塊兒走吧。」 「不。你先走,我還要等我的同伴呢。」 陳賡同志無可奈何,從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遞給小鬼,說:「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糧袋一拉,輕輕地拍了拍,說:「你看,鼓鼓的嘛。我比 你還多呢。」 陳賡同志終於被這個小鬼說服了,只好爬上馬背,朝前走去。他騎在馬上,心情老平靜不下來,從剛才遇見的小鬼,想起一連串的孩子。從上海、廣州直到香港的碼頭上,跟他打過交道的那些窮孩子,一個個浮現在他眼前。 「不對,我受騙了!」陳賡同志突然喊了一聲,立刻調轉馬頭,狠踢了幾下馬肚子,向來的路奔跑起來。等他找到那個小鬼,小鬼已經倒在草地上了。 陳賡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馬背,他的手觸到了小鬼的干糧袋,袋子硬邦邦的,裝的什麼東西呢?他掏出來一看,原來是一塊燒得發黑的牛膝骨,上面還有幾個牙印。 陳賡同志全明白了。就在這個時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陳賡同志一把摟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個嘴巴:「陳賡啊,你怎麼對得起這個小兄弟啊!」
D. 紅軍長征中感人的故事50字以下
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內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容入河中被水沖走了。為了讓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她堅持沒告訴戰友們,裝成沒事發生一樣,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讓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自願地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革命軍隊中家的溫暖。
E. 紅軍長征100字小故事
1、1934年11月26日,孤軍遠征10天後,不足3000人的紅25軍在河南方城獨樹鎮突然遭到國民黨步兵和騎兵4000多人的猛烈攻擊。當時大多數戰士的槍都沒能打響寒冷的天氣,早已把槍栓凍結。
危急時刻,軍政治委員吳煥先手持大刀帶頭沖入敵陣……直至副軍長徐海東帶領後梯隊跑步趕到,才擊退強敵突出重圍。
2、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偵察隊文書羅盛教遇到4個正在滑冰的朝鮮少年。忽然一個名叫崔瑩的少年壓碎了冰面,跌入8尺多深的冰窟窿里。 羅盛教立刻脫掉棉衣,毫不猶豫地跳進冰窟窿里進行搶救。
他冒著零下20攝氏度的嚴寒,探摸了3次才找到了崔瑩。 他竭盡全力用自己的頭將崔瑩頂出水面,這時戰友趕來把崔瑩救了上來。但羅盛教由於嚴寒,體力消耗殆盡,當他被人們救上來時,已經停止了呼吸。時年只有21歲。
3、一九四五年秋天,紅軍進入了草地。由於三個小同志得了腸胃病的關系,所以指導員就讓炊事班長照顧他們。 三個病號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營地,班長就到處挖草根,和著青稞面給他們做飯。不到半個月,青稞面全吃光了。
雖然班長到處找野草、挖樹根,可光吃這些怎麼能吃飽呢?班長眼看著他們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攏眼。 有一天,班長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了一條魚躍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縫衣針,彎成了個鉤,讓三個同志吃上了新鮮的魚,喝上了魚湯。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們吃魚的時候,班長從來不吃東西。
後來,這位小同志發現班長在吃他們吃剩下的食物,眼淚就禁不住流了下來。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長卻餓暈過去了,三個小同志急忙去釣魚,做湯,可班長還是為了他們而犧牲了。
4、有一位普通的紅軍叫做謝益先,過草地時,他分到了四斤干糧。在行軍過程中,戰士們看到了餓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謝就瞞著隊友,把自己的干糧袋給了他們,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涼水充飢,最終,因體力不支,就這樣走了。
直到那母子三人來還這一隻印著「謝」字的干糧袋時,部隊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謝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糧食,都是救命的「寶貝」,意味著一個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毅然把自己的糧食給了那位母親。
5、半碗青稞面
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紅軍戰士只有可憐的一點青稞面做干糧。
周恩來副主席和戰士們一樣,絕不多吃一點青稞面,還教育戰士們,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別愛惜糧食。戰士們聽了他的話,都把僅有的青稞面裝在糧袋裡,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來越少了,戰士們只能用一點青稞面摻在野菜里煮湯喝。
戰士吳開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經餓了兩天,周副主席知道後,就讓警衛員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給吳開生兩碗。他看著吳開生蠟黃的臉,語重心長的說:「這是革命呀!」吳開生流著眼淚說:「我只要有一口氣,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這天晚上又是狂風暴雨,用被單做成的帳篷自然擋不住風雨的襲擊。戰士們都淋成了落湯雞。周副主席命令戰士們都到他作為辦公室的帳篷里去休息。
大家怕影響他工作,都不肯去。他冒這大雨親自來了,說:「你們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話像火烤暖了戰士們的心。
這樣走了幾天,草原仍然無邊無際。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軍馬也殺掉吃了。戰士們只好燒皮帶吃,甚至把隨身帶的紙張咽下去充飢,紅軍陷入了極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給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麼呢?」警衛員急了。
周副主席兩只大眼睛放出了嚴峻的光芒,清瘦的臉上肌肉抖動著,「有同志們活著,就有我。只要多留一個戰士的生命,就給革命事業增加一份力量,拿出來分掉!」
這摻上一點青稞面的熱水,分到戰士們的手中。戰士們流淚了,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戰士們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進著摧不垮的鋼鐵紅軍。
F. 長征途中的感人故事100字
1、長征途中,有位女戰士叫小董,才13歲。爬雪山是每人發一個辣椒,怕冷的人專就嚼一口。小屬董怕辣,沒帶辣椒。小董剛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發抖。隊員一直喊:「同志們千萬別坐下,坐下就起不來啦。到了山腰,小董實在又冷又累,但還是堅持著,終於到了山頂,小董看隊員們都滾了下去,一滾就是幾十丈, 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滾,100多丈。終於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G. 紅軍長征途中的感人故事(50字)
一、斷腸就義紅軍師長
1934 年12 月初,中央紅軍突破敵軍三道封鎖線後,在湘江進行了一次慘烈的血戰。紅軍傷亡很大,由出發前的8.6萬人銳減至3萬。在這場戰斗中,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負責掩護中央機關轉移。主力紅軍西渡湘江後,敵軍切斷了他們的通道,全體官兵血戰數日,與敵人拼盡彈葯。最後,除少數紅軍突出重圍外,6000名將士幾乎全部壯烈犧牲,鮮血染紅了江面。至今,當地還有「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的說法。
中央紅軍第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帶領的百餘名官兵在突圍中因寡不敵眾全部陣亡,他本人腹部受重傷,不幸被捕。在被敵軍抬往縣城的路上,他從昏迷中醒來,乘敵不備,用手伸進腹部傷口,絞斷了腸子,壯烈犧牲,年僅29 歲,實現了他「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誓言,用生命詮釋了理想和信念。
二、賀子珍捨身救傷員
賀子珍是毛澤東的妻子,長征開始時,她已懷有身孕。1935年4月的一天,賀子珍隨幹部休養連在黔西盤縣境內隱蔽休息時,突然遭到國民黨飛機的襲擊。一個擔架員被炸死,傷員暴露在田地里,敵機又一次俯沖下來。在這危急關頭,產後虛弱的賀子珍立即沖過去撲在傷員身上,用自己的軀體掩護著傷員。傷員得救了,賀子珍卻倒在血泊中,她身上嵌入了17塊彈片。當時醫療條件很差,只得把表層的彈片取出,有些深入體內的彈片伴隨了她一生。
部隊又要出發了,賀子珍為了不拖累大家,影響部隊行軍,主動要求留下來。毛澤東和戰友們堅決反對。在戰友們的幫助下,她繼續隨部隊長征。賀子珍這種捨生忘死救傷員,一心只為他人著想的高貴品質,激勵著戰士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走向最後的勝利。
三、一封血信
1935年2月,紅三軍團與敵軍為爭奪婁山關展開了激戰。軍團長彭德懷十分焦急,因為不拿下婁山關,紅軍大部隊就有被圍殲的可能。
突然,軍團宣傳隊長鍾明彪發現,敵人陣地里跑過來一個人,他一手捂著肚子,一邊往山上招手。鍾明彪立即沖出掩體,跑去接應。跑近一看,原來是半年前剛入伍的小戰士。他的衣服已被鮮血染紅,腸子流了出來。見到鍾明彪後吃力地喊著:「十團已沖上主峰,又被敵人壓下來,快派部隊增援!」鍾明彪想給他包紮,他說:「別管我,快去報告!」鍾明彪只好飛速跑回指揮所匯報。
彭德懷立即命令幹部團增援,一鼓作氣拿下了婁山關。後來,鍾明彪和戰友們沿著一條血路,在一棵大樹下,找到了已經犧牲的小戰士。大家忍著眼淚掩埋了小戰士,悲痛萬分地踏上新的征程。
四、毛主席愛兵如子讓擔架
長征初期,毛澤東大病初癒,組織上給他製作了一副擔架,配備了坐騎。但他很少用擔架,不是讓給生病的警衛員,就是讓給凍腳的小戰士。坐騎更是秘書、警衛、勤雜人員輪流使用。渡赤水河時,警衛員黃澤九因肚子痛掉隊了。毛澤東馬上將擔架留給他,自己和戰士們夜行軍走了100里山路。盡管很疲勞,他們一路上還給戰士們講笑話,鼓舞大家。
一天,紅軍來到雪山腳下,機要秘書黃有鳳又突然得了瘧疾,打擺子發高燒。毛澤東親自找衛生員給他服葯治療,又讓他躺在擔架上,一再鼓勵他要堅持下去。可毛澤東自己卻拄著拐棍,迎著刺骨的寒風,一步一滑地向著雪山走去。黃有鳳躺在暖暖的擔架上,望著毛澤東那舉步維艱的身影,感動得熱淚盈眶。長征中,紅軍將領們像這樣愛兵如子的動人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五、彭德懷宰殺坐騎救急
1935年8月,紅三軍團在過草地時,由於連續長途行軍作戰,幹部戰士都十分疲憊。因為缺糧,他們只能靠吃野菜草根充飢。此時,軍團長彭德懷決定把僅有的六匹騾子全部殺掉,以解燃眉之急。身邊的警衛員和飼養員一聽要宰殺全部騾子,包括彭德懷的坐騎大黑騾子後,都不同意。
這頭大黑騾子在長征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一路上,它不是馱著糧食、器材,就是馱著傷病員。過湘江時,許多不會游泳的戰士就是它一次次地運過江去的;過雪山時,一些疲勞過度奄奄一息的戰士,也是靠它翻越了雪山。
彭德懷耐心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不殺它們,部隊靠什麼走出草地?人比牲口更重要!」最後,騾子全部殺掉了,軍團部只留下了一些雜碎,其餘都留給了後面的部隊,這些肉不知救了多少紅軍戰士,使部隊渡過了難關。
H. 求長征的故事(100字左右)
1.長征途中,有位女戰士叫小董,才13歲。爬雪山是每人發一個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沒帶辣椒。小董剛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發抖。隊員一直喊:「同志們千萬別坐下,坐下就起不來啦。到了山腰,小董實在又冷又累,但還是堅持著,終於到了山頂,小董看隊員們都滾了下去,一滾就是幾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滾,100多丈。終於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長征時期,發生了一個又一個動人、感人的故事,我較為了解的一個故事叫《一袋干糧》。它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沖走了。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能夠反映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男孩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她沒有這么做,她選擇沉默,不告訴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讓他們自生自滅,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一個小蘭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整支隊伍的品質了。
I. 紅軍長征過草地的感人小故事(100字左右)
謝益先的干糧 有一抄位普通的紅軍襲叫做謝益先,過草地時,他分到了四斤干糧。在行軍過程中,看到了餓慌了的母子三人,謝益先就瞞著隊友,把自己的干糧袋給了他們,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涼水充飢,最終,因體力不支,就這樣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來還這一隻印著「謝」字的干糧袋時,部隊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詢問那母子三人的情況,在得知「他們很好」的回答後,嘴角才帶著微笑,離開了人世……
J. 長征中感人的小故事(100字)
一、血戰獨樹鎮,1934年11月26日,孤軍遠征10天後,不足人的紅25軍在河南方城獨樹鎮突然遭到國民黨步兵和騎兵4000多人的猛烈攻擊。當時大多數戰士的槍都沒能打響寒冷的天氣,早已把槍栓凍結。
危急時刻,軍政治委員吳煥先手持大刀帶頭沖入敵陣……直至副軍長徐海東帶領後梯隊跑步趕到,才擊退強敵突出重圍。
二、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偵察隊文書羅盛教遇到4個正在滑冰的朝鮮少年。忽然一個名叫崔瑩的少年壓碎了冰面,跌入8尺多深的冰窟窿里。 羅盛教立刻脫掉棉衣,毫不猶豫地跳進冰窟窿里進行搶救。
他冒著零下20攝氏度的嚴寒,探摸了3次才找到了崔瑩。 他竭盡全力用自己的頭將崔瑩頂出水面,這時戰友趕來把崔瑩救了上來。但羅盛教由於嚴寒,體力消耗殆盡,當他被人們救上來時,已經停止了呼吸。時年只有21歲。
三、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被水沖走了。為了讓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她堅持沒告訴戰友們,裝成沒事發生一樣,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讓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體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自願地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革命軍隊中家的溫暖。
四、黨嶺山是紅軍過雪山經歷的最高的雪山。紅四方面軍前衛營走過黨嶺山的時候,方面軍總經理部主任吳先恩帶領一部分人檢查,看看被凍僵的紅軍,叫醒他們,去世了就掩埋一下。
當他們走到一處,看到很多凍僵了的屍體,特別是從雪地里伸出一隻胳膊來,手攥的緊緊的,吳先恩就把紅軍的手掰開,掰開一看是一個黨證,還有一塊銀元。
他把那個黨證打開一看,上邊寫著「中共黨員劉志海,1933年2月入黨」,他非常感動,旁邊幾個也都很感動,覺得我們的紅軍戰士犧牲了,還想到黨,想到革命,還交最後一次黨費,很感人。
五、1935年秋天,紅四方面軍進入草地,許多紅軍戰士得了腸胃病。三個小紅軍病得實在趕不上隊伍了,指導員派炊事班長照顧他們,讓他們走在後面。
一天,老班長在一個水塘邊給小戰士們洗衣裳,忽然看見一條魚跳出水面。老班長喜出望外地跑回來,取出一根縫衣針,燒紅了,彎成個釣魚鉤。這天夜裡,小戰士們就吃到了新鮮的魚湯。
挨了一天又一天,漸漸接近草地的邊了,小戰士們的病卻越來越重。一天上午,老班長快活地說:「同志們,你們在這兒停一下,我去好好弄點兒吃的,鼓一鼓勁,一口氣走出草地去。」過了好久,還不見老班長回來。
小戰士們四面尋找,最後在一個水塘旁邊找到了老班長,他已經昏迷不醒了。小戰士們掩埋了老班長,擦幹了眼淚,把老班長留下的魚鉤小心地包起來,放在貼身的衣兜里。心想:等革命勝利以後,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紀念館去,讓子子孫孫都來瞻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