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愛國的故事400字
① 陳嘉庚愛國事跡
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人(
1913年回家鄉集美先後創辦了集美小學、集美中學、師范、水產、航海、商科、農林等校(統稱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廈門大學、集美學村各校師生都尊稱其為「校主」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在新加坡成立,陳嘉庚被推選為主席。他自己帶頭捐款,還組織各類活動。近1939年一年,南洋華僑就向祖國匯款3.6億多元,從盧溝橋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4年半期間,共計捐款約15億元,極大地支援了中國國內的抗日力量。
陳嘉庚在大會上演說號召華僑支持祖國抗日
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失守後,我國對外交通瀕於癱瘓。新修建的滇緬公路成為最主要的軍運大動脈。不但需要大批軍運汽車,而且急需大批熟練的司機和汽車修理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南進出口物資運輸總經理處商請陳嘉庚先生在南洋代招募司機和修理工(通稱「南僑機工」或「華僑機工」)。陳嘉庚領導的南僑總會遂於1939年2月迅速發出《徵募汽車修機、駛機人員回國服務》的第六號通告。陳嘉庚一方面號召華僑捐款捐物,購買大量汽車和軍需物品,另一方面還親自到南洋各埠演說動員,廣大華僑青年熱烈響應、紛紛報名參加。白清泉等在新加坡首先報名,當即批准30名;廖國雄、賴玉光等在巴株、巴峇帶頭報名,當即批准50名。同年2月18日,首批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成員80名在新加坡集中出發,南僑總會舉行盛大歡送會。陳嘉庚勉勵大家:「你們是代表千萬華僑回國服務的,一定要堅持到底」。新加坡報紙出版歡送專刊,把首批回國機工贊頌為「八十先鋒隊」。[3]
② 陳嘉庚的愛國故事1111111
陳嘉庚身居異邦,心懷鄉國,經營實業不謀私利,立志競爭義務報效祖國,故傾資興辦教育公益事業,以盡國民天職。早於1913年在家鄉創辦集美小學,後又增辦師范、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業等校,統稱為「集美學校」。1921年,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自選擇校址,校長,主持建築校舍,以及高薪聘請師資等,設文科,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個系,為海內外培養高等人才。在僑居地新加坡亦倡辦和贊助許多學校,形成陳嘉庚廣泛的開放型教育體系。盡管迂世界經濟危機,企業經營未能轉機,他仍多方籌措校費,百折不撓維持辦學。1932年,當外國財團答應以停止支持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為條件保護其企業經營,即遭他斷然拒絕。直至1937年春無力支持,遂無條件地將廈門大學獻給政府。廈門大學改為「國立」後,他極為關注其發展。1940年回國慰問期間,還特地到遷往內地長汀的學校視察;1949年歸國亦來校訪問;1952年定居集美後,仍繼續募資、籌劃擴建學校規模。在他的倡導下,許多華僑捐資興學蔚然成風,影響深遠。
陳嘉庚赤誠愛國,振興中華。1909年結識孫中山,翌年參加同盟會。辛亥閩省光復後,被選為新加坡福建保安會會長,募款支持孫中山的活動。1937年「七。七」抗戰爆發後,組織「南洋各屬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並被選為主席,領導支援祖國抗日救亡。1939年汪精衛叛國投敵,他嚴電聲討。1940年3月率領「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回國視察各戰區和重慶、延安等地,不畏****,堅持真理,明辨是非,將救國救民的希望寄託在中國共產黨身上,反對蔣介石獨裁,堅持團結抗戰。1941年12月日本帝國主義進攻馬來亞,他領導「新加坡華僑抗敵動員總會」,1942年3月新加坡淪陷避居印尼爪哇,賦詩表明捨生取義的決心。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他安全返回新加坡;各界集會慶祝,眾望所歸。1949年應毛澤東主席電邀回國參加新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於1952年2月回國定居。
③ 陳嘉庚愛國故事讀後感400字
說起陳嘉庚先生,我對他的確是一無所知,但有幸暑假我拜讀了有關介紹他的書籍,我回也特地查網了解他。原答來他非常的了不起,為祖國做了不少感人的事。對我而言,我最佩服他能捐資創辦學校——廈門大學、集美大學、集美中學……正因為有了這些學校,那些窮人的孩子也可以讀書了。讀書再也不是富家子弟的「專利」了。他曾經說過:「明智不開,民心不齊,啟迪民智,有助於革命,有助於救國,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萬代的事業,是提高國民文化的根本措施,不管什麼時候都需要。」雖然我不是很明白,但是我懂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想:陳嘉庚先生早就意識到一個國家的強盛,教育必須走在最前列。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百年大樹,教育為本」的真正價值。
④ 關於愛國的故事400字左右
一、齊白石的愛國故事。
抗日戰爭時期,北平偽警司令、大特務頭子宣鐵吾過生日,硬邀請國畫大師齊白石(1863—1957年)赴宴作畫。
齊白石來到宴會上,環顧了一下滿堂賓客,略為思索,鋪紙揮灑。轉眼之間,一隻水墨螃蟹躍然紙上。眾人贊不絕口,宣鐵吾喜形於色。
不料,齊白石筆鋒輕輕一揮,在畫上題了一行字——「橫行到幾時」,後書「鐵吾將軍」,然後仰頭拂袖而去。
一個漢奸求畫,齊白石畫了一個塗著白鼻子,頭戴烏紗帽的不倒翁,還題了一首詩:「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將妝忽然來打破,渾身何處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軍佔領了北平。齊白石為了不受敵人利用,堅持閉門不出,並在門口貼出告示,上書:「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
齊白石還嫌不夠,又畫了一幅畫來表明自己的心跡。
畫面很特殊,一般人畫翡翠時,都讓它站在石頭或荷徑上,窺伺著水面上的魚兒;齊白石卻一反常態,不去畫水面上的魚,而畫深水中的蝦,並在畫上題字:「從來畫翡翠者必畫魚,余獨畫蝦,蝦不浮,翡翠奈何?」
齊白石閉門謝客,自喻為蝦,並把作官的漢奸與日本人比作翡翠,意義深藏,發人深思。
⑤ 陳嘉庚愛國主義事跡
嘉庚路號為先生故居。「陳嘉庚故居」七字為廖承志手書。院子的中央有一棵陳嘉庚手植的龍眼樹,枝葉茂密,生機勃勃,讓人思念先生的奮發精神。故居為兩層小樓,陳列著先生儉朴的生活用具和感人的事跡。走近一排陳列櫥,看到他用過的一把布傘,布傘是從南洋帶回來的,已用了十多年,家人說那傘太不像樣了,要給他更換,他說:「不像樣不要緊,能用就行了。」還看到他的一隻用破瓷杯做的燭台,家人建議買一隻新燭台,他不許,說:「該用的錢幾千幾萬都得花,不該用的一分錢也不能浪費。」他的故居是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接待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
先生17歲去南洋學商。他說:「財由我辛苦得來,亦當由我慷慨捐出。」他集資千萬,全部用於興學等公益事業。1913年他創辦集美小學,以後又辦師范、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學校。集美解放時,周恩來曾下達命令:「集美學校是陳嘉庚創辦的,一定要保護好。」
先生熱愛和擁護共產黨,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曾於1940年沖破國民黨的阻撓,到延安慰問抗戰軍民。他在1910年就參加了中國革命同盟會,櫥窗里陳列著他於1911年12月與孫中山先生的合影。他創辦的集美學校被稱為「民主堡壘,革命搖籃」。
先生一生獻給文教事業的款項,價值人民幣一億五千萬元,臨終時還把300多萬元獻給國家。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於集美,1961年8月12日病逝於北京,享年88歲。他的墓地在附近的鰲園。在去鰲園的路上,經過「歸來堂」,關於這座建築,有這樣一段故事:陳嘉庚是位多子女的父親,彌留之際曾囑咐家人,建一座小祠堂,讓海外回來的子孫有個聚會的地方。周恩來知道他的遺囑後,指示有關部門為他動工興建了這座「歸來堂」。堂前有先生的銅像,高2.3米,一手執杖,一手拿帽,行色匆匆。銅像背後的牆上,有毛澤東的題詞:「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先生的墓地在鰲園靠海的一端,面對大海,背倚「集美解放紀念碑」。墓成馬蹄狀,由13塊青石組成,青石護欄上刻有20幅浮雕圖像,概括了先生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
⑥ 愛國故事400字
楊靖宇的故事
中華民族是一個從來不屈服於外來壓力的偉大民族,有著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每當遇到外敵入侵之時,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便會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指引下,挺身而出,共赴國難,不惜用鮮血和生命,維護祖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抗日戰爭時期東北抗日聯軍的英雄事跡,就是這一歷史時期東北軍民愛國主義精神的最完美的體現。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爭取獨立和解放的偉大戰爭。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軍,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同強大的日本侵略者展開了長達14年之久的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殊死搏鬥,14年的艱苦抗戰,東北軍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人民群眾死傷數百萬,抗日聯軍也損失慘重,無數民將地英勇犧牲在戰場上。不過,殘酷的戰爭生活,惡劣的斗爭環境,鍛煉和和造就出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在這無數的戰斗英雄中,有一個人的故事最讓我感動,這個人的名字就叫楊靖宇。
民族英雄楊靖宇在山林中與敵人激戰數日,受傷多處,後被敵人包圍,在只剩下他一個人的情況下,仍毫不畏懼,頑強抗擊,擊敵死傷20餘人,壯烈殉國。楊靖宇犧牲後,敵人殘忍地鍘下了他的頭顱,又剖開了他的腹部,驚駭地發現胃腸里盡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樹皮和棉絮,沒有一粒糧食,日寇無不震動。他用鮮血澆灌著和平之花,用生命捍衛了人類的正義
嗯,因為我知道的這幾個英雄事跡。有的沒有留下什麼名言。但是還是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的。比如狼牙山五壯士。比如江姐。
文天祥寧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臨刑前,監斬官湊近說:「文丞相,你現在改變主意,不但可免一死,還依然可當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還說什麼鬼話!」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義了,給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氣歌》。
陳天華遙寄血書
革命家陳天華,在日本留學時,聽到沙俄軍隊侵佔滿洲,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訂喪權辱國條約的消息後,他悲憤欲絕,立即在留學生中召開拒俄大會,組織拒俄義勇軍,准備回國參戰。回到宿舍後,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書寫救國血書,在血書里陳述亡國的悲慘,當亡國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來戰斗……他一連寫了幾十張,終因流血過多而暈倒,可嘴裡還在不停地咸:「救國!救國!」
別人把他救醒後,他堅持把血書一份一份裝入信封,從萬里迢迢的日本寄回國內。讀到的人無不感動。
吳玉章維護國家尊嚴
老革命家吳玉章,年輕時東渡日本留學。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國貧弱,日本帝國看不起中國,在懸掛的萬國旗中,故意不掛中國國旗。為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吳玉章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學生向學校當局嚴正提出:必須立即向中國學生道歉並糾正錯誤,否則,就要舉行罷課和絕食以示抗議。學校當局在中國愛國留學生的強大壓力下,只得認錯道歉。
楊靖宇獻身抗日
民族抗日英雄楊靖宇曾擔任「南滿抗日聯軍」司令,從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場獻身為止。在艱苦征戰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擊日寇。面對敵人的重兵圍剿,楊靖宇率部頑強戰斗,使敵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終日。日酋對他又怕又恨,調集重兵圍困。有人勸楊靖宇投降,他斬釘截鐵地說:「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後,彈盡糧絕,楊靖宇在打完最後一顆子彈後壯烈犧牲。敵人殘忍地用刺刀剖開他的肚子,楊靖宇肚裡沒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樹皮、草根和棉絮。
科學家獻身祖國
1946年,美國某大學以優厚的條件聘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為終身教授。但他回答說:「為了抉擇真理,為了國家民族,我要回國去!」終於帶著妻兒回到了北平(今北京)。回國後,他不僅刻苦致力於理論研究,而且足跡遍布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用數學解決了大量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被譽為「人民的數學家
⑦ 愛國華僑陳嘉庚的故事300字
陳嘉庚傾資辦學的故事
陳嘉庚有了錢。錢用在什麼地方呢?他早想好了,要為祖國、為家鄉人民辦好事。
孫中山在策劃反清革命的時候,來到了新加坡,陳嘉庚全力支持他,多次拿出巨額資金,支援革命。他和廣大華僑一起,為民主革命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陳嘉庚的錢更多的是用在辦教育上。他早就感到,中國普通百姓文化水平低,是國家不能昌盛的重要原因,所以首先在自己的家鄉集美,興辦起了學校。
「辦教育,是收不回錢的呀!」有人提醒他。
「可這是長久之計!」陳嘉庚說,「做為一個中國人,我要報效祖國,先從家鄉這里開始,即使失敗,也不後悔。一定要破釜沉舟,有進無退!」
從1913年開始,集美辦起了第一所小學。此後幼兒園、男子小學、女子小學、師范學校、中學和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專科學校,也相繼興辦起來。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醫院、農林試驗場等在集美都出現了。昔日一個貧窮落後的漁村,成了我國東南沿海的文化聖地。陳嘉庚還在新加坡也興辦了各種學校。
1921年,陳嘉庚創辦了有名的廈門大學。它是福建省第一所大學,在全國也是質量很高的。在廈大開學典禮上,陳嘉庚發表講話:
「辦大學,一要有高深的學問,二要有雄厚的資財。我本人是兩者都沒有,但我有改變中國落後面貌的願望。我希望經過三五十年奮斗,中國的教育得到普及!」
陳嘉庚一生中,把自己嫌的錢,主要用來興辦教育。他為我們的教育普及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不愧是受人尊敬的愛國華僑。
陳嘉庚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陳嘉庚辦的企業在新加坡成功,引起了殖民主義者的注意。新加坡當時還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當局有意排擠華僑的資本,看到陳嘉庚的企業興旺,就指使英國的一些大商人和銀行家找陳嘉庚說:
「你們生產的膠鞋,今後要全部歸我們包銷,不得自銷!」
「這辦不到!」陳嘉庚一口拒絕。
「哼!我英國的權利不容他國人佔有!」
「我不簽約,你們就不能這樣做!」
可是不久,公司董事會迫於壓力,竟背著陳嘉庚簽了約。陳嘉庚看透了英國人的目的,是要擠垮自己,他想: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我即使收盤不幹,也不能向他人低頭!」 後來,他的企業果然受到擠壓,年年虧損,辦不下去了。於是有人勸他:
「你辦的那麼多學校,每年要花多少錢?趕快停辦了,或是縮小規模,把錢省下來吧!」
陳嘉庚堅決不肯,說:
「學校一旦停辦,恢復就難了。那樣我自己誤了青年學生不說,也是對社會犯了罪呀!」
有一家外國集團找到他,出了個主意:
「你的企業不行了,不如歸到我們這里,做為附屬公司吧!」
「你們是有條件的吧?」
「是的。條件是停辦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不行!」陳嘉庚斷然拒絕,「我寧肯收盤,絕不停辦學校,即使因辦校而使商業失敗,我也不後悔。」
陳嘉庚不愧是愛國的實業家。他知道向外國勢力低頭可以避免破產,還可以發大財,可那就成了外國資本的附庸,沒有獨立性了。所以他堅決不屈服壓力,而是在1934年,停辦了自己的企業。他在一篇《畏懼失敗才可恥》的文章里寫道:
「自古英雄豪傑,都會遇到挫折和危險,何況我呢?希望大家不要因為我的失敗而失去信心!」
陳嘉庚寧肯「犧牲」不肯放棄自己的理想。他的行為受到廣泛的贊揚。大家說:
「陳先生的財富,是完全獻給大公的。陳嘉庚的名字代表著博愛和犧牲。」
⑧ 陳嘉庚愛國主義事跡讀後感
陳嘉庚精神讀後感一
學習《陳嘉庚辦學》這篇課文後,一個傑出的愛國華僑領袖和著名的大實業家的形象深深地觸動了我幼小的心靈。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陳嘉庚衣錦還鄉時,發現自己小時候念書的私塾關閉了。一打聽,原來因為貧窮,很多孩子對那點微不足道的學費依然只能望天興嘆。於是,他毫不猶豫地要拿出自己遠涉重洋、苦苦掙來的積蓄,可妻子猶豫不決,但在陳嘉庚的耐心勸說下,她終於被說服了。於是學校紅紅火火地辦起來了,陳嘉庚先生聽著琅琅書聲,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就這樣將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源源不斷地寄回家鄉,興辦了許許多多的學校!讀了這篇課文,我被陳嘉庚關愛孩子、熱愛教育、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精神深深感動了。陳嘉庚的故事雖然在歷史長河中只是滄海一粟,但他塑造的形象確實無比高大的,在於陳嘉庚先生商海弄潮的偉大成就,更在於他那被人津津樂道的情系家鄉、心系教育的偉大愛國情懷!在萬眾一心努力實現中國夢的今天,依然有著數不勝數的像陳嘉庚這樣的人,他們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嘔心瀝血,貢獻了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我們要像他們一樣,做一個熱愛祖國的好學生。現在,我們要發揚陳嘉庚的那種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發奮讀書,爭取學有所成,早日報效祖國!
陳嘉庚精神讀後感二
今天,老師講了《陳嘉庚的故事》。課後,我又認認真真讀了幾遍,我被陳嘉庚的故事深深打動了。
書中講,陳嘉庚,1874年生於一個與廈門隔海相望的僻靜漁村——福建同安縣集美鎮。在母親的指導下,他少有大志,9歲就讀於南軒私塾,15歲辭學赴新加坡,在父親開設的米店學習經商。由於目光遠大,勤奮學習,艱苦創業
,涉足食品、橡膠、航運等領域,建立了一個龐大的企業集團,擁有上千萬資產,成為南陽華僑中的首富。
當時的中國貧窮落後,在世界上沒有地位。陳嘉庚作為一個中國人,他時時想念著自己的祖國。1910年,他籌資幫助孫中山先生進行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爆發,他擔任南洋華僑總會主席,捐資抗日。他沖破重重阻攔訪問延安…祖國和民族的利益高於一切,是陳嘉庚先生做事的最高原則。
書中講,陳嘉庚捐資辦學花了多少錢,人們已經很難算得清了。「金錢如肥料,散播才有用」,至1934年,陳嘉庚經商30年獲利1900萬元,僅資助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就花去800萬元,約占獲利總額的42%。就這樣一個身價千萬的大人物,他對於自己的生活卻非常苛刻。書中說,他的晚餐常常是一碗番薯粥,一塊醬豆腐而已。他平時身上的現款不超過5元,從不在外頭亂花一分錢。看到這些,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我們作為小學生,既不掙工資,還要靠家長養活。但我們每天除了要吃好的,喝好的,還要零花錢。家長給得少了,還跟家長大吵大鬧,覺得自己委屈。想想陳嘉庚先生,我都替自己感到難過。
陳嘉庚先生的精神,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陳嘉庚先生是我們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一面旗幟,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典範。讀《陳嘉庚的故事》,感受陳嘉庚精神的力量,讓我們為自己的祖國、為古老的中華民族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⑨ 陳嘉庚的愛國的事跡三十字。
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人(
1913年回家鄉集美先後創辦了集美小學、集美中學、師范、水產、航海、商科、農林等校(統稱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廈門大學、集美學村各校師生都尊稱其為「校主」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在新加坡成立,陳嘉庚被推選為主席。他自己帶頭捐款,還組織各類活動。近1939年一年,南洋華僑就向祖國匯款3.6億多元,從盧溝橋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4年半期間,共計捐款約15億元,極大地支援了中國國內的抗日力量。
陳嘉庚在大會上演說號召華僑支持祖國抗日
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失守後,我國對外交通瀕於癱瘓。新修建的滇緬公路成為最主要的軍運大動脈。不但需要大批軍運汽車,而且急需大批熟練的司機和汽車修理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南進出口物資運輸總經理處商請陳嘉庚先生在南洋代招募司機和修理工(通稱「南僑機工」或「華僑機工」)。陳嘉庚領導的南僑總會遂於1939年2月迅速發出《徵募汽車修機、駛機人員回國服務》的第六號通告。陳嘉庚一方面號召華僑捐款捐物,購買大量汽車和軍需物品,另一方面還親自到南洋各埠演說動員,廣大華僑青年熱烈響應、紛紛報名參加。白清泉等在新加坡首先報名,當即批准30名;廖國雄、賴玉光等在巴株、巴峇帶頭報名,當即批准50名。同年2月18日,首批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成員80名在新加坡集中出發,南僑總會舉行盛大歡送會。陳嘉庚勉勵大家:「你們是代表千萬華僑回國服務的,一定要堅持到底」。新加坡報紙出版歡送專刊,把首批回國機工贊頌為「八十先鋒隊」。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