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辦學故事
㈠ 陳嘉庚的故事
1、橡膠大王
當橡膠第一次從巴西移植到馬來西亞,陳嘉庚即用2000元購了種子,播種在菠蘿園中,進而大面積種植,到1925年,他已擁有橡膠園1.5萬英畝,成為華僑中最大橡膠墾殖者之一。
之後他開辦橡膠製品廠,生產橡膠鞋、輪胎和日用品。鼎盛時期(1925年)營業范圍遠及五大洲,僱傭職工達3萬餘人,資產達1200萬元。陳嘉庚首創橡膠製品大規模生產。
促進了僑居地民族工業的發展;他開辟了橡膠製品和其他製品直接輸出的國際市場,在華僑中第一個打破英國壟斷資本的壟斷局面;他還培養了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和技術人才。
2、歸國服務
1949年,陳嘉庚應電邀,回國出席全國政協,參加開國大典。陳嘉庚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
陳嘉庚生前叮囑「把集美學校辦下去,把300萬元存款捐獻給國家」,並一再呼籲祖國統一,彌留之際還對台灣的回歸深表關切,體現了一個愛國者的赤誠之心。國家還為此設立了陳嘉庚科學獎。
3、反對賣國
陳嘉庚堅持抗日到底,針對汪精衛等人的妥協方案,在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上提出「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的著名提案。電文提案經5次刪改,原意被歪曲。
鋒芒被砍掉,盡管如此,仍產生日益廣泛的影響,振奮了全國人民和廣大海外僑胞的人心,對於當時重慶的主戰派亦起著很大的鼓舞作用。
4、海外辦學
在新加坡,陳嘉庚對於當地華僑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熱心,1919年創辦了規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是當時南洋地區華僑的最高學府。
在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又創辦水產航海學校,南僑師范和南僑女中等學校。當時有教會請陳嘉庚捐款10萬元創辦一所大學,陳嘉庚慨然答應,但提出要以兼設中文課程為條件。
在承擔集美、廈大兩校龐大開支的同時,陳嘉庚還於民國10年聯絡新加坡華僑,組織同安教育會,支持同安縣創辦40多所小學。民國13年,陳嘉庚把同安教育會改為集美學校教育推廣部。
至民國24年,先後補助本省20個縣市的73所中小學,補助總額達193227銀元,全部由陳嘉庚承擔。在僑居地,陳嘉庚竭力倡辦華文學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學校總理。
民國4年在新加坡捐資創辦崇福女校,民國8年又捐資3萬元創建南洋華僑中學,後來又捐40多萬元作為該校基金。民國36年3月,創辦南洋女子中學。
5、支援抗戰
1937年10月,陳嘉庚發起成立「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任主席,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廣泛響應。
1938年10月,在著名閩僑菲律賓的李清泉印尼的庄西言倡導和勸說下,又經國民政府行政院致電要求,陳嘉庚出面聯絡南洋各地華僑代表在新加坡開會。
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陳嘉庚被推舉為正主席(李清泉、庄西言為副主席)。他帶頭捐款購債獻物,精心籌劃組織。
使南僑總會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內便為祖國籌得約合4億余元國幣的款項。此外,他組織各地籌賑會為前方將士捐獻寒衣、葯品、卡車等物資。
以及在新加坡和重慶投資設立制葯廠、直接供應葯品等。1939年,陳嘉庚應國內之請代為招募3200餘位華僑機工(汽車司機及修理工)回國服務。
在新開辟的滇緬公路上搶運中國抗戰急需的戰略物資。1940年,陳嘉庚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團歷訪重慶、延安等地。
他據實發表關於延安觀感的演講,盛贊陝甘寧邊區的新氣象。通過對國共兩黨轄區的訪問,陳嘉庚認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㈡ 中國現代愛國者的愛國事跡
陳嘉庚的故事
民族光輝
陳嘉庚系福建廈門市人。1891年,17歲的陳嘉庚去新加坡隨父經商。後來,他不但是著名的實業家,也是傾囊辦學的教育家。
1910年,陳嘉庚從新加坡回到廈門,進行了較廣泛的社會調查,他看到當時清政府腐敗無能,干下了許多喪權辱國的事,又知道福建地區的廣大農村、城鎮眾多的青少年因沒有學校,失去讀書機會,對此甚為憤激。因此,陳嘉庚樹立「振興中華之志,立志興學」的遠大理想,要通過辦學校,為家鄉,為祖國培養人才。1913年初,他自投資金,在自已的家鄉集美鎮創辦了第一所小學。他不停頓地干,從1915年開始,用六年時間,做到一邊規劃設計,一邊破土動工,又投下一大筆又一大筆資金,分別在夏門市、福建市區創辦了一批學校,並支持和幫助原來的一些學校擴建教學樓,增添設備,增加班級,提高教學水平。如創辦男女小學、中等學校有師范、商業、航海、農林等學校;高等學校有國語專科和水產商船專科等學校。為使學校教學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他又捐資分別在各類學校設置了科學館、圖書館,或實驗場,或加工廠等。
1919年,陳嘉庚第5次回家鄉時,選定在廈門市附近的山麓為廈門大學的校址。他親自召開籌備大會,會上他認捐開辦經費100萬美元,經常經費300萬美元。1921年上半年,廈門大學正式開學。據不完全統計,陳嘉庚先生一生為實現「振興中華之志,立志辦學」的遠大理想,一共投資10多億人民幣,為民辦學校,而他本人卻十分簡朴。後來,在企業經營虧損,收入減少的情況下,他堅決表示:「企業可收盤,學校決不能停課」。他歷來認為:「金錢如糞土,散播才有用」。最後,他自己的遺產一個錢也沒有留給自己的子孫。他貢獻了全部身家。所有知情者都為之感動。
1961年,陳嘉庚逝世,為了紀念他興學的豐功,廈門人民在集美師范學校建起「陳嘉庚紀念堂」。當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香凝在《陳嘉庚紀念冊》上題詞:「華僑愛國愛鄉熱心教育事業的楷模」。
華僑旗幟
陳嘉庚耳聞目睹清王朝的流亡的慈禧太後,完全降服英、日、美等帝國主義,使中國積貧積弱。這逐漸加深了他對「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認識。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趕走帝國主義侵略者,陳嘉庚支持和幫助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1911年,他創辦《南洋商報》,號召並組織華僑,開展反日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發動華僑籌款,支持祖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痛斥日偽漢奸的賣國行徑;1940年,他在延安、重慶等地區發表言論,毅然抨擊國民黨反動派,聲明擁護中國共產黨。他反對什麼,支持什麼,旗幟鮮明。這是華僑旗幟。
陳嘉庚愛國愛民之情是一種崇高無私的情感,是一個民族精神財富最珍貴的情感,它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特別是在他幾十年辛勤努力下,教澤廣被,普育英才,積功祖國,譽滿南洋。在他帶動之下,華僑愛國愛民興學之花,遍地開放。如李嘉誠先生,僅興辦汕頭大學,先後投下資金人民幣100億元,還有田家炳、霍英東、曾憲梓等數千名僑胞、港、澳、台胞捐款支持國立學校建設、支援家鄉學校建設。1961年,毛澤東高度評價陳嘉庚先生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㈢ 非陳嘉庚辦學編一個小故事
嘉庚辦學 陳嘉庚是我國傑出的愛國華僑(qiáo)領袖和著名的大實業家。 十七歲時,陳嘉庚遠涉(shè)重洋,到新加坡學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