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故事下載
Ⅰ 陳嘉庚的故事
1、橡膠大王
當橡膠第一次從巴西移植到馬來西亞,陳嘉庚即用2000元購了種子,播種在菠蘿園中,進而大面積種植,到1925年,他已擁有橡膠園1.5萬英畝,成為華僑中最大橡膠墾殖者之一。
之後他開辦橡膠製品廠,生產橡膠鞋、輪胎和日用品。鼎盛時期(1925年)營業范圍遠及五大洲,僱傭職工達3萬餘人,資產達1200萬元。陳嘉庚首創橡膠製品大規模生產。
促進了僑居地民族工業的發展;他開辟了橡膠製品和其他製品直接輸出的國際市場,在華僑中第一個打破英國壟斷資本的壟斷局面;他還培養了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和技術人才。
2、歸國服務
1949年,陳嘉庚應電邀,回國出席全國政協,參加開國大典。陳嘉庚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
陳嘉庚生前叮囑「把集美學校辦下去,把300萬元存款捐獻給國家」,並一再呼籲祖國統一,彌留之際還對台灣的回歸深表關切,體現了一個愛國者的赤誠之心。國家還為此設立了陳嘉庚科學獎。
3、反對賣國
陳嘉庚堅持抗日到底,針對汪精衛等人的妥協方案,在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上提出「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的著名提案。電文提案經5次刪改,原意被歪曲。
鋒芒被砍掉,盡管如此,仍產生日益廣泛的影響,振奮了全國人民和廣大海外僑胞的人心,對於當時重慶的主戰派亦起著很大的鼓舞作用。
4、海外辦學
在新加坡,陳嘉庚對於當地華僑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熱心,1919年創辦了規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是當時南洋地區華僑的最高學府。
在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又創辦水產航海學校,南僑師范和南僑女中等學校。當時有教會請陳嘉庚捐款10萬元創辦一所大學,陳嘉庚慨然答應,但提出要以兼設中文課程為條件。
在承擔集美、廈大兩校龐大開支的同時,陳嘉庚還於民國10年聯絡新加坡華僑,組織同安教育會,支持同安縣創辦40多所小學。民國13年,陳嘉庚把同安教育會改為集美學校教育推廣部。
至民國24年,先後補助本省20個縣市的73所中小學,補助總額達193227銀元,全部由陳嘉庚承擔。在僑居地,陳嘉庚竭力倡辦華文學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學校總理。
民國4年在新加坡捐資創辦崇福女校,民國8年又捐資3萬元創建南洋華僑中學,後來又捐40多萬元作為該校基金。民國36年3月,創辦南洋女子中學。
5、支援抗戰
1937年10月,陳嘉庚發起成立「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任主席,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廣泛響應。
1938年10月,在著名閩僑菲律賓的李清泉印尼的庄西言倡導和勸說下,又經國民政府行政院致電要求,陳嘉庚出面聯絡南洋各地華僑代表在新加坡開會。
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陳嘉庚被推舉為正主席(李清泉、庄西言為副主席)。他帶頭捐款購債獻物,精心籌劃組織。
使南僑總會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內便為祖國籌得約合4億余元國幣的款項。此外,他組織各地籌賑會為前方將士捐獻寒衣、葯品、卡車等物資。
以及在新加坡和重慶投資設立制葯廠、直接供應葯品等。1939年,陳嘉庚應國內之請代為招募3200餘位華僑機工(汽車司機及修理工)回國服務。
在新開辟的滇緬公路上搶運中國抗戰急需的戰略物資。1940年,陳嘉庚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團歷訪重慶、延安等地。
他據實發表關於延安觀感的演講,盛贊陝甘寧邊區的新氣象。通過對國共兩黨轄區的訪問,陳嘉庚認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Ⅱ 關於陳嘉庚的小故事
菠蘿「蘇丹」,橡膠大王
獨自創業的路程是極其艱難的。陳嘉庚手裡的資金只有一點,用來投資什麼才能成功呢?經過詳細的考察,陳嘉庚發現,菠蘿罐頭銷路旺盛,且周期短、需要的資金不是很多,非常符合自己的情況。於是他決定建立一個菠蘿罐頭廠。
資金不夠,陳嘉庚借了7000元,在距新加坡城區10英里的淡水港山地,著手建造一所菠蘿罐頭廠。一切省了再省,省了再省,借來的7000元用在建廠總算勉強夠了。製作菠蘿罐頭所需的白鐵、糖枋,都可向別的商人賒取。開工終於沒有問題。等到4月份菠蘿一上市,陳嘉庚的「新利川」工廠就開始生產了,為了在競爭中取勝,陳嘉庚給自己的菠蘿罐頭的商標定名為「蘇丹」,意思就是菠蘿罐頭之王。
在陳嘉庚的精心經營之下,罐頭廠運作良好,銷售看漲,月底核算結果,獲凈利9000餘元。不僅收回全部建廠投資,而且還有盈餘,經濟效益之大,確實驚人。
從絕境中拼殺出來的陳嘉庚初戰獲勝,就以「新利川」為立足點,兼營父親企業與人合夥的月新菠蘿廠,接著又開設了謙益米號,米店也兼做罐頭廠的營業機關。
隨著菠蘿罐頭生意越做越大,對菠蘿的原料需求也在不斷增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陳嘉庚在「新利川」附近購買了一塊空地,用來種植菠蘿,取名為「福山園」,事實上,這塊種植地也確實是一塊福地,後來成為了當地最大的菠蘿種植園。
創業道路並非是一帆風順,就在菠蘿生意順利發展的同時,1906年夏季,菠蘿罐頭行市大跌,陳嘉庚只能勉強保住了1萬元的贏利,這次打擊使他意識到,商場如戰場,僅僅靠一種產品經營是不能適應市場的瞬息多變,他要尋找新的項目。
一次偶然的機會,陳嘉庚了解到一個橡膠商人高價賣掉了自己的橡膠園,他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於是趕忙聯系這個商人,從他那裡購進18萬粒橡膠種子。而當時因為菠蘿生意的不景氣,很多人紛紛脫手自己的菠蘿園,陳嘉庚趁此機會購買了大片土地,這些成了他以後的橡膠種植園。
到了1913年,陳嘉庚的菠蘿產量已經佔了整個新加坡的半數以上,一躍而居首位,真正成了業內的蘇丹,這一年,他已是一個擁有兩處橡膠園,四個菠蘿罐頭廠,一家米廠,一間米店,固定資產和純利潤有四五十萬元的華僑企業家了。
然而商場風雲多變,1914年秋,正當菠蘿罐頭的生產旺季到來之際,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各國對菠蘿罐頭限制入口。因而各洋行停止采辦。陳嘉庚的菠蘿罐頭廠遭到了沉重打擊,積存著幾萬箱產品無法售出。不僅如此,戰爭還使陳嘉庚的米業遇到了麻煩,特別是許多商船在東印度洋上受到德國戰艦攻擊之後,原已緊張的航運幾乎全部停頓。陳嘉庚米廠的倉庫里堆放著1萬多包熟米。產品積壓的直接後果是資金流轉困難,工廠租金越期無法清還,工人的生活費又絕對不可拖欠。陳嘉庚陷入了「艱難維持,度日如年」的境地。
1914年冬天,陳嘉庚終於將所有的貨全部售脫。這時,他當機立斷決定經營航運業,他先是靠租船運輸,分別租下了載重1300噸的「萬通」和載重2500噸的「萬達」兩艘輪船,運來需求量很大的熟米,再送到印度銷售。不久因為市場的擴大,他又增加了2艘輪船,專門承接英國政府的貨物。他的審時度勢,及時改變經營策略贏得了可觀利潤。僅僅一年後,就贏利了20多萬元。之後,更是購得多艘輪船,但卻不親自經營,而是租給法國政府,這樣不僅省事,避免了風險,也獲利很快。
1916年,陳嘉庚又有了劃時代的舉措。當時歐洲各國互相廝殺,給美國經濟騰飛提供了難得的機會。美國工業長足的發展,刺激了橡膠製品的需求,帶動了馬來亞的橡膠業,一躍而成了支柱產業,產量居世界第一位。馬來亞成了世界「橡膠王國」。而陳嘉庚此前的投資終於有了回報,他被作為公認的「馬來亞橡膠王國四大功臣」之一載入史冊。
此後2年,陳嘉庚逐漸把重心轉移到橡膠業上,他先後將新加坡土頭橋的菠蘿罐頭廠和恆美熟米廠改作「謙益」橡膠廠,專制膠布,實現了橡膠經營從單一的農業墾植到工業製造的飛躍。接著,他又設法與美國橡膠業協會搭上關系,把廣告做到了美國,把「謙益」橡膠廠的大半產品直接銷售到美國。這樣,他實現了第二個飛躍:將橡膠的農、工、貿經營集於一身,而且開創了在英國統治新加坡百年來華僑不通過洋行而與外國商家直接進行貿易的先例。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陳嘉庚不但沒有遭受損失,還安然無恙,依靠米、樹膠、輪船航運和出售菠蘿罐頭廠積存的鐵皮,陳嘉庚共得450 多萬元,扣除各種費用,實存資產430萬元。從而迅速躋身於新加坡富豪之列,也成為著名的企業家、新加坡華僑大亨。
望採納
Ⅲ 陳嘉庚的故事(快點告訴我啊!PLEASE)
往往提到一個地方,就會想起一個人,比如提到集美,就會想到陳嘉庚。
在去集美的路上,就聽到許多關於愛國華僑陳嘉庚的故事。說他年輕時就闖南洋,一生勤儉節約,把賺來的錢和省下的錢都捐給祖國文教事業,得到人們的尊敬。毛澤東稱贊他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集美是個美麗、靜謐而又整潔的地方。高大的行道樹在微微的海風里婆娑。陳嘉庚先生創辦和資助的學府隱藏在綠樹紅瓦龍脊鳳檐之中,學子的朗朗書聲綻開了先生的微笑,大海均勻的濤聲,像先生均勻的呼吸。
嘉庚路145號為先生故居。「陳嘉庚故居」七字為廖承志手書。院子的中央有一棵陳嘉庚手植的龍眼樹,枝葉茂密,生機勃勃,讓人思念先生的奮發精神。故居為兩層小樓,陳列著先生儉朴的生活用具和感人的事跡。走近一排陳列櫥,看到他用過的一把布傘,布傘是從南洋帶回來的,已用了十多年,家人說那傘太不像樣了,要給他更換,他說:「不像樣不要緊,能用就行了。」還看到他的一隻用破瓷杯做的燭台,家人建議買一隻新燭台,他不許,說:「該用的錢幾千幾萬都得花,不該用的一分錢也不能浪費。」他的故居是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接待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
先生17歲去南洋學商。他說:「財由我辛苦得來,亦當由我慷慨捐出。」他集資千萬,全部用於興學等公益事業。1913年他創辦集美小學,以後又辦師范、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學校。集美解放時,周恩來曾下達命令:「集美學校是陳嘉庚創辦的,一定要保護好。」
先生熱愛和擁護共產黨,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曾於1940年沖破國民黨的阻撓,到延安慰問抗戰軍民。他在1910年就參加了中國革命同盟會,櫥窗里陳列著他於1911年12月與孫中山先生的合影。他創辦的集美學校被稱為「民主堡壘,革命搖籃」。
先生一生獻給文教事業的款項,價值人民幣一億五千萬元,臨終時還把300多萬元獻給國家。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於集美,1961年8月12日病逝於北京,享年88歲。他的墓地在附近的鰲園。在去鰲園的路上,經過「歸來堂」,關於這座建築,有這樣一段故事:陳嘉庚是位多子女的父親,彌留之際曾囑咐家人,建一座小祠堂,讓海外回來的子孫有個聚會的地方。周恩來知道他的遺囑後,指示有關部門為他動工興建了這座「歸來堂」。堂前有先生的銅像,高2.3米,一手執杖,一手拿帽,行色匆匆。銅像背後的牆上,有毛澤東的題詞:「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先生的墓地在鰲園靠海的一端,面對大海,背倚「集美解放紀念碑」。墓成馬蹄狀,由13塊青石組成,青石護欄上刻有20幅浮雕圖像,概括了先生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
陳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愛國華僑領袖、教育事業家。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 10月 21日),陳嘉庚出生於福建同安縣仁德里集美村。9歲人讀南軒私塾,17歲赴新加坡協助其父經營米店。不久,其父破產,陳嘉庚獨立經營後首先償還父親的全部債務,獲得良好信譽。此後事業順利。在新加坡,陳嘉庚最早引進橡膠並進行大面積種植,首先加工橡膠製品並投人大規模工業生產。同時兼營菠蘿用頭廠。又把業務拓展到泰國、馬來亞及廈門等地。鼎盛時期開辦30多家工廠,100多間商店,墾植橡膠和菠蘿園 15000多英畝,僱傭職工32000多人。民國 14年(1925年),他已成為東南亞的「橡膠大王」,著名的大企業家,百萬富翁。
陳嘉庚致富後首先想到的是興學報國。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於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於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早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獻2000銀元,在家鄉創辦惕齋學塾。民國3年3月創辦集美高初兩等小學校,此後又相繼創辦女子小學、師范、中學、幼稚園、水產、商科、農林、國學專科、幼稚師范等,並逐步發展,在校內建起電燈廠、醫院、科學館、圖書館、大型體育場。在昔日偏僻的漁村裡建設起舉世聞名的集美學村。民國8年,他開始籌辦廈門大學,認捐開辦費100萬元,常年費分12年付款共300萬元,而當時他所積存的資產也僅400萬元。民國10年4月6日,廈門大學在五老峰下正式開學,設師范部(文、理兩科)和商學部。到民國25年,廈大已發展到文、理、法商3個學院9個系,成為當時國內科系最多的5所大學之一。民國26年陳嘉庚因企業破產,無法負擔廈大經費,才請國民政府收為國立大學。在承擔集美、廈大兩校龐大開支的同時,陳嘉庚還於民國10年聯絡新加坡華僑,組織同安教育會,支持同安縣創辦40多所小學。民國13年,陳嘉庚把同安教育會改為集美學校教育推廣部,至民國24年,先後補助本省20個縣市的73所中小學,補助總額達193227銀元,全部由陳嘉庚承擔。在僑居地,陳嘉庚竭力倡辦華文學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學校總理。民國4年在新加坡捐資創辦崇福女校,民國8年又捐資3萬元創建南洋華僑中學,後來又捐40多萬元作為該校基金。民國36年3月,創辦南洋女子中學。
華僑史上有一個光輝的名字,永遠銘刻在千百萬華僑心中,受到祖國人民的尊敬和懷念。這個人,便是毛主席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他「為中國人民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著名的實業家、企業家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生於福建省同安縣集美社(現屬廈門市)的一個華僑世家。曾祖父陳時賜兄弟五人中有兩個出洋定居。父親纓紀(又名杞柏)遠渡新加坡開了一家米店。大伯父纓節和二伯父纓酌也出過洋。
陳嘉庚17歲(1891年)渡洋前往新加坡謀生,起初主要在他父親經營的順安米店服務,共做了13年,直到1904年,他集資7000多元(叻幣,下同)創設菠蘿罐頭廠,號稱「新利川」;時隔不久,又接管了一個也經營菠蘿罐頭廠的日新公司。在三個月內兩個廠獲利共4萬元。
當時,橡膠第一次從巴西移植到馬來亞,他即用2000元購了種子,播種在菠蘿園中,進而大面積種植,到1925年,他已擁有橡膠園1.5萬英畝,成為華僑中最大橡膠墾殖者之一,被稱為新加坡馬來西亞橡膠王的四大開拓者之一。之後他開辦橡膠製品廠,生產橡膠鞋、輪胎和日用品。先後在國內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國大埠設立分銷店100多處。他還經營米廠、木材廠、冰糖廠、餅干廠、皮鞋皮廠等,廠房達30多處。鼎盛時期(1925年)營業范圍遠及五大洲,僱傭職工達3萬餘人,資產達1200萬元(叻幣,約值黃金百萬兩)。
他首創橡膠製品大規模生產,促進了僑居地民族工業的發展;他開辟了橡膠製品和其他製品直接輸出的國際市場,在華僑中第一個打破英國壟斷資本的壟斷局面;他還培養了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和技術人才。
後來因日本膠製品在東南亞削價傾銷,加上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沖擊,他的企業如江河日落,終於在1934年全部結束。
他身居異邦,心懷鄉國,經營實業,不謀私利,立志競爭義務,報效祖國,以盡國民天職,故積資千萬,全部用於興學等公益事業,不遺子孫財產。
名副其實的教育事業家、教育家
陳嘉庚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實業家,也是一位畢生熱誠辦教育的教育事業家、名副其實的教育家。他一生生活儉朴,但興學育才則竭盡全力,十分熱心。他辦學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毅力之堅,為中國及世界所罕見。
陳嘉庚說:「民智不開,民心不齊,啟迪民智,有助於革命,有助於救國,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萬代的事業,是提高國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麼時候都需要。」本著上述辦學目的和動機,他不惜傾資辦學。
1913年,陳嘉庚在家鄉集美創辦小學,以後陸續辦起師范、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校共十所;另設幼稚園、醫院、圖書館、科學館、教育推廣部,統稱「集美學校」;此外,資助閩省各地中小學70餘所,並提供辦學方面的指導。1923年孫中山大元帥大本營批准「承認集美為中國永久和平學村」,「集美學村」之名就是由此而來。規模這樣宏大,體系這樣完整的「學校」,全國還找不到第二個。
1921年陳嘉庚認捐開辦費100萬元,常年費共300元,創辦了廈門大學,設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個系,這是一所華僑創辦的唯一大學,也是全國唯一獨資創辦的大學,於1921年4月6日開學,陳嘉庚獨力維持了16年。後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嚴重打擊華僑企業,陳嘉庚面對艱難境遇,態度仍很堅定地說:「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廈賣了,作為維持廈大的經費。
陳嘉庚在解放後,不余己力,擴建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親自指揮工程進展,檢查工程質量,群眾稱他為「超級總工程師」。
陳嘉庚傾資興學,他希望有志之士,聞風繼起,振我中華,故雖企業收盤,仍多方籌措校費,艱苦支撐,百折不撓,估計他一生用於辦學的款項,約達美金一億元以上。在他的倡導下,許多華僑紛紛捐資興學,蔚然成風,影響極為深遠。
陳嘉庚不僅是一個教育事業家,而且不愧為一個教育家。在長期辦學的實踐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第一、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對重男輕女。大力倡辦女子學校,讓女子能上學,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開了風氣之先,是難能可貴的;第二、強調優待貧寒子弟,獎勵師范生。他反對辦學分貧富,盡力幫助貧寒子弟上學。同時,他非常注意師范生的培養,嚴格選擇和物色師資人才,對於好的加以獎勵;第三、講究教學質量,注意全面發展。陳嘉庚從辦學開始,就一直注意「德、智、體三育並重」,強調全面發展;第四、主張「沒有好教師,就沒有好學校」,強調要確立教師在學校的主導地位,他認為要辦好學校,關鍵在於領導和教師,「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要提高教學質量,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選教師」,因此,他十分重視選擇校長和教師;第五、為了振興實業,培養生產技術人才,倡辦職業技術教育;第六、要求普及教育,並訂下同安「十年普及教育計劃」,設立同安教育會和教育推廣部。他為教育事業奮鬥了一生。
陳嘉庚為集美和廈門大學興建數十座雄偉的高樓大廈,自己的住宅卻是一所簡朴的二層樓,既小且暗,辦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他的生活艱苦樸素,自奉菲薄。床、寫字台、沙發、蚊帳等都是古老的。外衣、褲子、鞋子、襪子全都打補丁。他家有數百萬財產,晚年卻為自己規定低的伙食標准即每天五角錢,經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乾、腐乳加上一種魚。他身體力行的座右銘是:「應該用的錢,千萬百萬也不要吝惜,不應該用的錢,一分也不要浪費。」
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陳嘉庚早在1910年就參加同盟會,募款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民國成立後,他一再反對日寇侵略,籌款救災抵制日貨,導致工廠被焚,亦在所不惜。「七七」抗日軍興,他在新加坡組織「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首先把南洋各屬1000餘萬華僑組織起來,他被選為總會主席,華僑領袖地位從此確立。陳嘉庚的最大貢獻是募集巨款援助祖國的抗戰。就1939年來看,他募集的抗戰軍費為國幣18億元,華僑匯祖國之款11億元中捐款約佔10%。南僑總會抗戰義捐約國幣5億元,主要是依靠群眾用各種方式勸募。1940年他率領南僑慰勞團回國視察各戰區。訪問延安時,所見所聞,綜合觀感,認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希望,表示衷心擁護。1942年,日寇攻佔新加坡,他被迫避難印尼,在這期間,陳嘉庚作了自稱「俚句」以明志的述志詩,有四句這樣寫道:「爪哇避匿已兩年,潛蹤難保長秘密,何時不幸被俘虜,抵死無顏諂事故」。他搞到一小包「氰化鉀」藏在懷里,隨時准備以身殉國。表現了他崇高的民族氣節。1945年日寇投降,他安全回到新加坡,受到500個社團的聯合歡迎。同年11月8日,重慶團體舉行「陳嘉庚安全慶祝大會」。毛澤東給他高度評價,稱他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毛澤東對他的評價成為歷史性的評價;周恩來及王若飛的祝詞:「為民族解放盡了最大努力,為團結抗戰受盡無限苦辛,誹言不能傷,威武不能屈,慶安全健在,再為民請命」。傳誦於海外。
陳嘉庚先生忠公謀國,無私無畏,當國民黨當政之時,他反對汪精衛對日言和,斥汪為漢奸賣國賊,後又反對蔣政權貪污獨裁,致電美國總統,抗議美國支持蔣介石集團發動內戰,並公開聲明不承認偽總統和美蔣條約。
1949年,他應毛主席電邀,回國出席全國政協,參加開國大典。他看到偉大祖國站立起來了,決心定居祖國,為祖國建設服務。他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耄耋高年,馳驅祖國南北大地,舟車勞頓,席不暇暖,致力於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並對推動華僑愛國大團結、鼓勵華僑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起到積極作用。他生前叮囑「把集美學校辦下去,把300萬元存款捐獻給國家」,並一再呼籲祖國統一,彌留之際還對台灣的回歸深表關切,體現了一個愛國者的赤誠之心。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先生在京病逝。「陳嘉庚先生治喪委員會」由周恩來總理擔任主任委員,喪儀極為隆重。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親自執紼,廖承志在追悼會上致詞。陳毅在弔唁的時候激動地說:「陳嘉庚先生是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作為華僑領袖來說,他是一個傑出的愛國主義者,追隨革命,善始善終,值得後人學習。」8月15日首都各界舉行公祭,公祭結束後,靈柩南運,專車經過的許多城市,當地黨政部門和歸國華僑都到車站獻花圈致祭,最後在集美鰲園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陳嘉庚先生永息在鰲園中。
陳嘉庚先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不僅中國內地人尊敬他,而且華僑和海外華裔也尊敬他。他的精神在海內外都將永遠放光芒。
Ⅳ 陳嘉庚的誠信故事100字
作為一個中國人,陳嘉庚有非常多的地方值得我們學習。誠信經營一個跨國企業、傾資興辦教育和公益、支持祖國革命和民族獨立自強……陳嘉庚所做的一切,每一項都堪稱艱難而偉大,普通人難以企及。然而,普通人首先可以做到的,是學習陳嘉庚的精神。
一個人,應該做一個勤奮的人。「智識生於勤奮,昏愚出於懶惰。」陳嘉庚的一生,無論經商、興學,還是支持革命與抗戰、參政議政,他都克勤克儉、兢兢業業。他的救國思想、教育理念也是不斷學習、研究得來的,並落實到實踐當中。他的金錢用在為國服務上,他的時間和精力也都奉獻於此。
一個人,應該做一個生活簡單的人。陳嘉庚不可謂不富,可他沒有把錢和時間用在個人享受上,他的生活非常簡單,每天粗茶淡飯,地瓜稀飯配青菜、豆類、魚干是他的家常飯,尤厭惡奢侈的宴請,常常要求以茶點代宴。
一個人,應該做一個誠實的人、講真話的人。陳嘉庚的企業能夠成功,與他誠實守信密切相關。他獨立經營後,父親的企業虧損,欠了別人的借款還不上,他數年都牢記在心,通過辛苦經營賺了錢,替父親還了欠款。陳嘉庚講真話也是出了名的,任何時代都不能沒有這種精神。
「欲成大事,先做小事。」「不以小事而生忽心,不以大事而生畏念。」陳嘉庚做事極認真細致,憑著這樣的信念和精神,他把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條,興辦的各校管理得實實在在,南僑總會的事情也是清清楚楚。小事做好了,大事也做成了。我們不缺少聰明人,缺少認真做小事、把小事做好的人。學習陳嘉庚,不妨先從做小事學起,從能做到的學起。
Ⅳ 陳嘉庚精神故事,要講故事的
故事之一:
愛國華僑陳嘉庚,17歲漂洋過海出外經商,慘淡經營,終成南洋巨富。1919年秋,富貴而歸鄉的陳嘉庚決心在家鄉興辦學校,先後辦起了小學、中學、師范。對於英國人的刁難,他堅定地表示:「企業可以收盤。學校決不能停辦。」他變賣家產,堅持要把學校辦下去。
對於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行為,陳嘉庚給予積極支持。他曾籌款20多萬元,幫忙光復福建。抗日戰爭暴發後,他又盡可能多地為抗戰提供財力和物力的幫忙。從1937年到1940年,陳先生為抗日募捐的總數達30億元之巨。
在個人生活方面,他從來不輕易亂花錢,自奉儉約,素食布衣。臨終時,他把遺產300多萬元所有獻給了國家。
幾10年來,陳嘉庚以實際行動表達了一位華僑的拳拳愛國之心。
故事之二:
詹天佑為國不計名與利: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贊嘆。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並請他參加儀式。可是,詹天佑正擔負著另一條鐵路的設計任務,因而毅然謝絕了邀請。他這種為國家不為個人功名的精神,贏得了國內外的稱贊。
Ⅵ 陳嘉庚代父還債的感人故事
陳嘉庚知道父親的米行倒閉了,為了替父還債,陳嘉庚買下一塊地,建起了工廠。路上遇到父親的債主,遭到嘲諷的陳嘉庚並不氣餒,決心做出好的成績。面對洋人要求更多的訂單,陳嘉庚十分開心。陳嘉庚終於能還上父親欠下的債。
《陳嘉庚的故事》是目前我國首部以愛國僑領陳嘉庚生平事跡為題材的影視動漫類作品。全劇共13集,每集14分鍾,以「南洋創業」、「興辦教育」、「投身政治」三大重要節點為敘事線索。
生動講述了陳嘉庚先生艱苦創業、誠信經營,從一個漁村少年成長為東南亞華僑巨子,愛鄉報國,傾資興學,創建集美學村、廈門大學,支持教育事業,並積極投身政治、救國圖存的光輝一生。
(6)陳嘉庚故事下載擴展閱讀:
1904年,陳嘉庚集資7000多元創設菠蘿罐頭廠,號稱「新利川」,後接管日新公司。在三個月內兩個廠獲利共4萬元。即用2000元購了種子,播種在菠蘿園中,進而大面積種植,到1925年,已擁有橡膠園1.5萬英畝,成為華僑中最大橡膠墾殖者之一,被稱為新加坡馬來西亞橡膠王的四大開拓者之一。
之後開辦橡膠製品廠,生產橡膠鞋、輪胎和日用品。先後在國內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國大埠設立分銷店100多處。還經營米廠、木材廠、冰糖廠、餅干廠、皮鞋皮廠等,廠房達30多處。鼎盛時期(1925年)營業范圍遠及五大洲,僱傭職工達3萬餘人,資產達1200萬元(叻幣,約值黃金百萬兩)。 其南洋華商的領袖地位由此確立。
Ⅶ 陳嘉庚一些感人的故事就是40字左右的
陳嘉庚先生一生儉朴,但是在投資辦學方面卻不惜一切。據有關人員統計,以1981年人民幣和黃金比價計算,陳老一生用來辦學的捐款達一億美元以上。在陳嘉庚故居,從陳列的蚊帳、被褥、衣服、禮帽、皮鞋等物來看,都是破舊而老式的。一隻翻過來的破茶杯,杯底上插上蠟燭,就是他自己設計的燭盤了。校舍和他的住宅都曾因日本飛機的轟炸而炸毀。然而,在校舍和住宅之間,他卻堅持先修校舍,並說:「第念校舍未復,若先建住宅,難免違背先憂後樂之訓耳!」他逝世後國內存款尚有300餘萬元,可是按照他的遺囑,一分錢也沒有留給子孫。
Ⅷ 誰知道 陳嘉庚的故事
往往提到一個地方,就會想起一個人,比如提到集美,就會想到陳嘉庚。
在去集美的路上,就聽到許多關於愛國華僑陳嘉庚的故事。說他年輕時就闖南洋,一生勤儉節約,把賺來的錢和省下的錢都捐給祖國文教事業,得到人們的尊敬。毛澤東稱贊他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集美是個美麗、靜謐而又整潔的地方。高大的行道樹在微微的海風里婆娑。陳嘉庚先生創辦和資助的學府隱藏在綠樹紅瓦龍脊鳳檐之中,學子的朗朗書聲綻開了先生的微笑,大海均勻的濤聲,像先生均勻的呼吸。
嘉庚路145號為先生故居。「陳嘉庚故居」七字為廖承志手書。院子的中央有一棵陳嘉庚手植的龍眼樹,枝葉茂密,生機勃勃,讓人思念先生的奮發精神。故居為兩層小樓,陳列著先生儉朴的生活用具和感人的事跡。走近一排陳列櫥,看到他用過的一把布傘,布傘是從南洋帶回來的,已用了十多年,家人說那傘太不像樣了,要給他更換,他說:「不像樣不要緊,能用就行了。」還看到他的一隻用破瓷杯做的燭台,家人建議買一隻新燭台,他不許,說:「該用的錢幾千幾萬都得花,不該用的一分錢也不能浪費。」他的故居是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接待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
先生17歲去南洋學商。他說:「財由我辛苦得來,亦當由我慷慨捐出。」他集資千萬,全部用於興學等公益事業。1913年他創辦集美小學,以後又辦師范、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學校。集美解放時,周恩來曾下達命令:「集美學校是陳嘉庚創辦的,一定要保護好。」
先生熱愛和擁護共產黨,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曾於1940年沖破國民黨的阻撓,到延安慰問抗戰軍民。他在1910年就參加了中國革命同盟會,櫥窗里陳列著他於1911年12月與孫中山先生的合影。他創辦的集美學校被稱為「民主堡壘,革命搖籃」。
先生一生獻給文教事業的款項,價值人民幣一億五千萬元,臨終時還把300多萬元獻給國家。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於集美,1961年8月12日病逝於北京,享年88歲。他的墓地在附近的鰲園。在去鰲園的路上,經過「歸來堂」,關於這座建築,有這樣一段故事:陳嘉庚是位多子女的父親,彌留之際曾囑咐家人,建一座小祠堂,讓海外回來的子孫有個聚會的地方。周恩來知道他的遺囑後,指示有關部門為他動工興建了這座「歸來堂」。堂前有先生的銅像,高2.3米,一手執杖,一手拿帽,行色匆匆。銅像背後的牆上,有毛澤東的題詞:「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先生的墓地在鰲園靠海的一端,面對大海,背倚「集美解放紀念碑」。墓成馬蹄狀,由13塊青石組成,青石護欄上刻有20幅浮雕圖像,概括了先生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
Ⅸ 愛國華僑陳嘉庚的故事300字
陳嘉庚傾資辦學的故事
陳嘉庚有了錢。錢用在什麼地方呢?他早想好了,要為祖國、為家鄉人民辦好事。
孫中山在策劃反清革命的時候,來到了新加坡,陳嘉庚全力支持他,多次拿出巨額資金,支援革命。他和廣大華僑一起,為民主革命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陳嘉庚的錢更多的是用在辦教育上。他早就感到,中國普通百姓文化水平低,是國家不能昌盛的重要原因,所以首先在自己的家鄉集美,興辦起了學校。
「辦教育,是收不回錢的呀!」有人提醒他。
「可這是長久之計!」陳嘉庚說,「做為一個中國人,我要報效祖國,先從家鄉這里開始,即使失敗,也不後悔。一定要破釜沉舟,有進無退!」
從1913年開始,集美辦起了第一所小學。此後幼兒園、男子小學、女子小學、師范學校、中學和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專科學校,也相繼興辦起來。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醫院、農林試驗場等在集美都出現了。昔日一個貧窮落後的漁村,成了我國東南沿海的文化聖地。陳嘉庚還在新加坡也興辦了各種學校。
1921年,陳嘉庚創辦了有名的廈門大學。它是福建省第一所大學,在全國也是質量很高的。在廈大開學典禮上,陳嘉庚發表講話:
「辦大學,一要有高深的學問,二要有雄厚的資財。我本人是兩者都沒有,但我有改變中國落後面貌的願望。我希望經過三五十年奮斗,中國的教育得到普及!」
陳嘉庚一生中,把自己嫌的錢,主要用來興辦教育。他為我們的教育普及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不愧是受人尊敬的愛國華僑。
陳嘉庚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陳嘉庚辦的企業在新加坡成功,引起了殖民主義者的注意。新加坡當時還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當局有意排擠華僑的資本,看到陳嘉庚的企業興旺,就指使英國的一些大商人和銀行家找陳嘉庚說:
「你們生產的膠鞋,今後要全部歸我們包銷,不得自銷!」
「這辦不到!」陳嘉庚一口拒絕。
「哼!我英國的權利不容他國人佔有!」
「我不簽約,你們就不能這樣做!」
可是不久,公司董事會迫於壓力,竟背著陳嘉庚簽了約。陳嘉庚看透了英國人的目的,是要擠垮自己,他想: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我即使收盤不幹,也不能向他人低頭!」 後來,他的企業果然受到擠壓,年年虧損,辦不下去了。於是有人勸他:
「你辦的那麼多學校,每年要花多少錢?趕快停辦了,或是縮小規模,把錢省下來吧!」
陳嘉庚堅決不肯,說:
「學校一旦停辦,恢復就難了。那樣我自己誤了青年學生不說,也是對社會犯了罪呀!」
有一家外國集團找到他,出了個主意:
「你的企業不行了,不如歸到我們這里,做為附屬公司吧!」
「你們是有條件的吧?」
「是的。條件是停辦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不行!」陳嘉庚斷然拒絕,「我寧肯收盤,絕不停辦學校,即使因辦校而使商業失敗,我也不後悔。」
陳嘉庚不愧是愛國的實業家。他知道向外國勢力低頭可以避免破產,還可以發大財,可那就成了外國資本的附庸,沒有獨立性了。所以他堅決不屈服壓力,而是在1934年,停辦了自己的企業。他在一篇《畏懼失敗才可恥》的文章里寫道:
「自古英雄豪傑,都會遇到挫折和危險,何況我呢?希望大家不要因為我的失敗而失去信心!」
陳嘉庚寧肯「犧牲」不肯放棄自己的理想。他的行為受到廣泛的贊揚。大家說:
「陳先生的財富,是完全獻給大公的。陳嘉庚的名字代表著博愛和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