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拔苗助長故事300字
「拔苗助長」屬復寓言故事的成語。制
原文:揠苗助長
古時候有個人,他巴望自己田裡的禾苗長得快些,天天到田邊去看。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個辦法幫它們長。」
一天,他終於想出了辦法,就急忙跑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筋疲力盡。
他回到家裡,一邊喘氣一邊說:「今天可把我累壞!力氣總算沒白費,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
他的兒子不明白是怎麼回事,第二天跑到田裡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❷ 拔苗助長的成語故事
又稱《揠苗助長》
此則寓言說明了一個道理:遇事不從客觀實際出發,只能是好心辦壞事。
文言文: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注釋:
憫:耽心、憂慮的意思。長:生長、發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樣子。謂:告訴。病:勞累。予:文言人稱代詞,我的意思。趨:趕去。非徒:不僅只是。
<<拔苗助長>>:戰國時候,宋國有個農民種了一塊地。栽下禾苗後,他希望它很快長高。結出果實。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長得很慢,他心裡非常著急。怎樣才能讓禾苗盡快長高呢?
天氣很好,艷陽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後,他很得意地對家裡人說:「累死我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拔苗助長:原作「揠苗助長」,後作「拔苗助長」。
❸ 拔苗助長成語故事簡介
【成語】: 拔苗助長
【拼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釋】: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成語故事】:
拔苗助長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將苗拔起,幫助它生長。比喻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經典,記載了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孟軻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這部書中有個故事十分有名:宋國有一個農夫,他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
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象一點兒也沒有往上長。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辦法幫助它們生長。
一天,他終於想出了辦法,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地拔,從早上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
他回到家裡,十分疲勞,氣喘吁吁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我幫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
他的兒子聽了,急忙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軻借用這個故事向他的學生們說明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主觀地急躁冒進,就會把事情弄糟。
❹ 成語故事教案:拔苗助長
一、成語含義:
在古代宋國(今商丘),有個急性子的農民,總嫌(xián)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他成天圍著那塊田轉悠,隔一會兒就蹲(dūn)下去,用手量量秧苗長高了沒有,但秧苗好象總是那麼高。用什麼辦法可以讓苗長得快一些呢?他轉啊想啊,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我把苗往高處拔拔,秧苗不就一下子長高了一大截嗎?」說干就干,他就動手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拔苗助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要尊重自然規律。
二、基本信息
【用 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不切實際地辦事。
【結 構】連動式
【感情色彩】貶義詞
【近義詞】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欲速不達
【同義詞】揠苗助長
【反義詞】順其自然、循序漸進、放任自流。
【押韻詞】翠塵珠坱、晝思夜想、不貲之賞【燈謎】拔苗助長(打一字)——稿
拔苗助長(打成語一)——欲速則不達
【發源地】宋國(今商丘)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三、成語應用示例
◎那種不顧學生能否接受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無異於拔苗助長。
◎吳萬森滿懷憂慮地說:「『搶先教育』違背了兒童成長的客觀規律,這種拔苗助長的辦法結果必將造成對孩子身體和心靈的雙重傷害。」
◎例如「揠苗助長」中的「揠」太古雅,一般的人不容易懂,因此把這個成語改成「拔苗助長」就顯得通俗易懂。
◎不少教練員拔苗助長,隨意加快運動員的訓練步伐,導致運動員傷病纏身。
四、成語出處
原文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選自《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
宋國有個人擔憂他的禾苗不長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來十分疲勞,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五、成語寓言意義:
苗:禾苗; 助:幫助;長:成長。把禾苗拔起一點,來幫助它成長。比喻違反自然規律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不加思考,反而把事情弄糟。也做「揠苗助長」。 事物的發展、人的成長,都是循序漸進的,違背了這個規則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六、成語歷史故事:
從前,宋國有個急性子的農民,總嫌(xián)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他成天圍著那塊田轉悠,隔一會兒就蹲(dūn)下去,用手量量秧苗長高了沒有,但秧苗好像總是那麼高。用什麼辦法可以讓苗長得快一些呢?他轉啊想啊,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我把苗往高處拔拔,秧苗不就一下子長高了一大截嗎?」說干就干,他就動手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他從中午一直干到太陽落山,才拖著發麻的雙腿往家走。一進家門,他一邊捶腰,一邊嚷嚷:「哎喲,今天可把我給累壞了!」他兒子忙問:「爹,您今天干什麼重活了,累成這樣?」農民洋洋自得地說:「我幫田裡的每棵秧苗都長高了一大截!」他兒子覺得很奇怪,拔腿就往田裡跑。到田邊一看,糟了!早拔的秧苗已經乾枯,後拔的也葉兒發蔫(niān),耷拉(dāla)下來了。
七、教案設計:
教案一:
活動目標:
1、能根據故事情境的變化,大膽想像,積極講述。
2、通過欣賞動畫、同伴間的交流與猜測,初步理解成語故事所闡述的寓意。
3、能傾聽他人的談話,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活動准備:
《拔苗助長》的動畫和字
活動過程:
1、小朋友,如果你有一顆種子,種下後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為了讓它快快長大,你會用什麼辦法?古時候有個農民他也想讓他種的秧苗快快長大,你想知道他用了什麼辦法嗎?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成語故事:「拔苗助長」。出示字樣。
2、欣賞故事第一段
提問:①故事中有誰?他在干什麼?
②種田的人怎麼了,他為什麼發愁?如果你是種田的人,你會怎麼做?
3、欣賞故事第二段
①提問:現在種田的人又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情,秧苗為什麼會枯死呢?請你猜一猜。
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我們再來看一看。
4、欣賞故事第三段
①種田的人是怎樣讓秧苗長大的?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動作嗎?
②種田的人對他想出的辦法滿意嗎?從哪裡可以看出來?你能說說他的話嗎?他會帶著怎樣的心情講這些話?你能給大家表演一下嗎?
5、完整欣賞故事
①種田的人因為拔厄秧苗,使秧苗枯死了,你想對他說什麼?
②你知道生活中還有什麼事太急了也不行?
教案二:
教學目標:理解故事內容,知道「拔苗助長」的含義,知道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能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學認生字「苗」「助」「長」。
教學准備:生字卡片。
教學設計:
一、識字游戲
孩子們,蘋果熟了,我們一起來摘果子吧!
1、出示果樹,孩子們來摘果子,然後認認果子上的字。
2、引出新生字「苗」「助」「長」,幫孩子讀准字音字形,「長」是多音字,有兩個讀音。
二、談話活動
你們種過什麼植物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植物生長需要什麼呢?(陽光 水 肥)。植物的生長有自然規律,可是有一個人卻違背了植物的生長規律,結果~~。
三、理解故事
圖上畫了什麼?一個種田人在發愁,為什麼?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吧。
播放錄音。
種田人為什麼發愁 (他嫌田裡的秧苗長的太慢 )。
他是怎麼想的(把苗往高處拔拔,秧苗不久一下子長高了一大截嗎)。
他是怎麼做的(他動手把秧苗一顆一顆的拔高了,從中午一直干到太陽落山) 種田人到家裡時對兒子說了什麼?(我幫田裡的每顆秧苗都長高了一大截) 他的兒子到田裡一看發現了什麼(發現秧苗都枯死了)。
這樣做能幫助禾苗生長嗎(不能,禾苗會枯死的)。
這個人的做法對嗎?他應該怎樣做? (不對, 他應該給禾苗施肥除草, 讓他自然生長。
四、復述故事
❺ 拔苗助長成語故事的內容
拔苗助長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拼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出處]
郭沫若《雄雞集·關於發展學術與文藝的問題》:「命令主義就合乎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叫做『拔苗助長』。結果被拔起的苗不僅不能成長,反而枯槁了。」
[例句]
拔苗助長不但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反而會把事情搞壞。
[近義]
適得其反 揠苗助長 欲速不達 急功近利
[反義]
循序漸進
❻ 成語小故事拔苗助長
【拔苗助長】成語故事:
宋國有一個農夫,他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
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往上長。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辦法幫助它們生長。」
一天,他終於想出了辦法,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地拔,從早上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
他回到家裡,十分疲勞,氣喘吁吁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我幫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
他的兒子聽了,急忙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拔苗助長」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將苗拔起,幫助它生長。比喻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ya)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❼ 拔苗助長的成語故事 拔苗助長的道理
在古代宋國(今商丘),有個急性子的農民,總嫌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他成天圍著那塊田轉悠,隔一會兒就蹲下去,用手量量秧苗長高了沒有,但秧苗好象總是那麼高。
用什麼辦法可以讓苗長得快一些呢?他轉啊想啊,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我把苗往高處拔拔,秧苗不就一下子長高了一大截嗎?」說干就干,他就動手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
拔苗助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拔苗助長(bá miáo zhù zhǎng),漢語成語。出自郭沫若《雄雞集·關於發展學術與文藝的問題》:「命令主義就合乎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叫做『拔苗助長』。結果被拔起的苗不僅不能成長,反而枯槁了。」
造句:切忌「拔苗助長」:選擇班級一定根據孩子的實際水平,拔苗助長有可能使苗不能很好的成活。
(7)成語拔苗助長故事300字擴展閱讀:
拔苗助長的近義詞:適得其反
適得其反是一個成語,拼音是shì dé qí fǎn,意思是結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出自清·魏源《籌海篇·議守上》:「今議防堵者,莫不曰:『御諸內河不若御諸海口,御諸海口不若御諸外洋。』不知此適得其反也。」
白話文翻譯:今天討論防備阻遏的人,大家都說:『防禦內河不如防禦各海口,防禦海口不如抵抗外洋。』不知道這樣會不會跟希望的正好相反。
造句:許多家長因為恨鐵不成鋼,操之過急,對孩子採取了不適當的教育方法,結果適得其反。
❽ 拔苗助長是成語故事
bá miáo zhù zhǎng
[釋義]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出處]
《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❾ 拔苗助長的成語小故事
拔苗助長的成語小故事為:
宋國有一個農夫,他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版,就天天權到田邊去看。
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象一點兒也沒有往上長。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辦法幫助它們生長。
一天,他終於想出了辦法,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地拔,從早上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他回到家裡,十分疲勞,氣喘吁吁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我幫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
他的兒子聽了,急忙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這個小故事說明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主觀地急躁冒進,就會把事情弄糟。
拔苗助長
讀音:bá
miáo
zhù
zhǎng。
釋義: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用法:作主語、謂語、定語。
示例:那種不顧學生能否接受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無異於拔苗助長。
近義詞:急功近利、揠苗助長。
反義詞:順其自然、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