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對牛彈琴文字
【成語故事】古代音樂家公明儀每次彈琴時,他的琴聲引來很多鳥兒與蝴版蝶.當看到水牛權在吃草,就對水牛彈奏幾曲,結果水牛無動於衷地走開,公明儀大嘆:「對牛彈琴,一竅不通.」
【典故】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漢·牟融《理惑論》
【釋義】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麼.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譏諷別人
【相近詞】對牛鼓簧、白費口舌
【反義詞】對症下葯、有的放矢
【其它使用】
◎ 我也知道這是對牛彈琴,他這樣敷衍我欺騙我也不止一次了.
◎ 我想,這不是對牛彈琴嗎?再說,"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豈不是吹牛嗎?我算老幾?"我又輕輕地在她的頭上拍了一下,把她抱起來,在她頰上親了一個吻,然後把她推向門外.
Ⅱ 如何把成語故事對牛彈琴改編成童話故事
兩個人相愛,其中一個受到詛咒或者什麼原因變成牛,另一個不離不棄,彈琴為他撫平傷痛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Ⅲ 對牛彈琴成語故事
【成語】: 對牛彈琴
【拼音】: ì niú tán qín
【解釋】: 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麼。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成語故事】:
東漢有個對佛教教義很有研究的學者,叫牟融。他引用儒家的詩書向儒者宣講佛經,受到了一些儒者的責難,指斥他為什麼不直接依據佛經來回答問題。於是牟融講了音樂家公明儀的故事;公明儀對著一頭正吃草的牛彈了一首高深的曲子,牛毫不理會,只顧自己吃草,後來公明儀改彈像墳子、牛蠅和小牛叫喚的聲音,牛就搖著尾巴、豎起耳朵來聽了。他最後說:所以,對沒有讀過佛經的人直接談佛經,等於白講,成語對牛彈琴據此而來。
對牛彈琴:比喻說話不看對象,或對愚蠢的人講深奧的道理。
Ⅳ 經典成語故事對牛彈琴
詞句注釋
①操:琴曲。
②犢(dú):小牛。
③掉尾:牛因聽到蚊、虻(牛蠅)的叫聲,便搖回尾驅趕。
④奮耳:豎答起耳朵。牛因聽到小牛的叫聲,便豎耳細聽。
⑤蹀躞(dié xiè):小步徘徊。[3]
白話譯文
有個彈琴能手叫公明儀,他對牛彈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牛低著頭吃草,就好像沒聽見任何聲音一樣。不是牛沒有聽見,是這美妙的曲子不適合牛的耳朵而已。
公明儀於是變換曲調,彈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聲,還有一隻孤獨小牛的哞哞叫聲。牛聽了,馬上搖動尾巴,豎起耳朵,因為不安而小步來回走動。
Ⅳ 成語故事 對牛彈琴
對牛彈琴
東漢末年,有個叫牟融的學者,他對佛經有很深的研究。但是當他給儒家學者宣講佛義時.卻總是用儒家的《論語》、《尚書》等經典來闡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經來回答。
儒家學者對他的這種做
法表示異議,牟融心平氣和地回答:「我知道你們都熟悉儒家經典,
而對佛經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經來給你們作解釋,不就等於白講了嗎?」
接著,牟融向他們講了「對牛彈琴」的故事,進一步表明自己的
觀點。
古代有一位大音樂家公明儀;他對音樂有很高的造詣,彈得一一手好琴,優美的琴聲常使人如臨其境。
有一天,風和日麗,他漫步郊野,只見在一片蔥綠的草地上有一頭牛正在低頭吃草。這清靜怡人的氛圍激起了音樂家為牛彈奏一曲
的慾望。
他首先彈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盡管他彈得非常認真,
琴聲也優美極了,可是那牛卻依然如故,只顧低頭吃草,根本不理會這悠揚的琴聲。
公明儀很生氣,但當他靜靜觀察思考後,明白了那牛並不是聽不見琴聲,而實在是不懂得曲調高雅的『清角之操」。
於是,公明儀重又彈了一曲通俗的樂曲,那牛聽到好像蚊子牛蠅、小牛叫聲的琴聲後,停止了吃草,豎起耳朵,好像在很專心地聽著。
牟融講完故事,接著說:「我用儒家經典來解釋佛義,也正是這
個道理。」
儒家學者聽了,完全信服了。
對牛彈琴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現在也用來譏笑說話的
人。不看對象,無的放矢。
Ⅵ 對牛彈琴,這個成語故事怎麼翻譯
公明儀給牛彈奏古雅的清角調琴曲,牛依然埋頭吃草。牛並非沒有聽見,而是這種曲調不適合它聽。 公明儀於是用琴模仿蚊虻的叫聲,以及小牛犢尋找母牛哞哞的聲音。牛立刻搖著尾巴,豎起耳朵,走來走去地聽起來了。
Ⅶ 對牛彈琴成語故事畫
〖對牛鼓簧〗的近義詞有: 對牛彈琴〖牛聽彈琴〗的近義詞有: 對牛彈琴〖無的放矢〗的近義詞有: 對牛彈琴
Ⅷ 對牛彈琴的成語故事
有個彈琴能手叫公明儀,他對牛彈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牛低著頭吃草,就好回像沒聽見任何聲音一答樣。不是牛沒有聽見,是這美妙的曲子不適合牛的耳朵而已。
公明儀於是變換曲調,彈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聲,還有一隻孤獨小牛的哞哞叫聲。牛聽了,馬上搖動尾巴,豎起耳朵,因為不安而小步來回走動
Ⅸ 成語故事對牛彈琴ppt
對牛彈琴
ìniútánqín
[釋義] ①比喻對蠢人談論高深的道理;白費口舌(主要譏笑聽話的人聽不出所以)。②比喻說話時不看對象(主要譏諷說話的人);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對外行人說內行話。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
[語出] 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有一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彈得非常好,彈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人們很敬重他。
公明儀不但在室內彈琴,遇上好天氣,還喜歡帶琴到郊外彈奏。有一天,他來到郊外,春風徐徐地吹著,垂柳輕輕地動著,一頭黃牛正在草地上低頭吃草。公明儀一時興致來了,擺上琴,撥動琴弦,就給這頭牛彈起了最高雅的樂曲《清角之操》來。老黃牛在那裡卻無動於衷,仍然一個勁地低頭吃草。
公明儀想,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該換個曲調,彈彈小曲。老黃牛仍然毫無反應,繼續悠閑地吃草。
公明儀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領,彈奏最拿手的曲子。這回呢,老黃牛偶爾甩甩尾巴,趕著牛虻,仍然低頭悶不吱聲地吃草。
最後,老黃牛慢悠悠地走了。換個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儀見老黃牛始終無動於衷,很是失望。人們對他說:"你不要生氣了!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是你彈的曲子不對牛的耳朵啊!"最後,公明儀也只好嘆口氣,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沒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