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交友的古代小故事
⑴ 關於交友的成語典故
交友的成語典故有:
1.管寧割席,出自《世說新語.德行十一》,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中止交往,或中止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為朋友。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仍依舊揮動著鋤頭和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而後又扔了它。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坐著有圍棚的車穿著禮服的人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通過管寧、華歆二人在鋤菜見金、見軒冕過門時的不同表現,顯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⑵ 經商之信名人逸事
海爾創始人張 瑞敏寧可砸爛10問冰箱,也要誠信經商,堅持產品的好質量。內盡管當時1台冰箱的容價格是1個工人的年薪,讓他暫時損失,但誠信讓他收獲了別人的信任,成就海爾公司的商業奇跡。【可用於誠信·目光長遠等方面,靈活應用】
影星湯唯為洗發水公司拍廣告,後來因不符合要求而不能播出,她卻主動歸還500萬廣告費,她認為做人要誠信,沒達宣傳效果就不該收錢。有人說她靠《色·戒》一脫成名,但我堅信誠信的品格讓她更有魅力,成就事業。
⑶ 朋友之間的誠信的故事
不就是這個嗎,四年級上學期的課文就有。
⑷ 關於誠信的小故事,簡短點
商鞅立木為信
春秋戰國時,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10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兩。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50兩黃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
曾子殺豬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著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你不要去了,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妻子走後,曾子磨刀燒水,把家裡的豬綁起來准備殺。妻子趕集回來後,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我只是哄哄孩子而已。」曾子說:「一旦你欺騙了孩子,孩子就會不信任你了。」說著,就把豬殺了。曾子不欺騙孩子,也培養了孩子講信用的品德。
季布一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很信任和敬佩他,願意同他交朋友。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金」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使他免遭禍殃。
(4)誠信交友的古代小故事擴展閱讀
關於誠信的格言
1、誠信是人最美麗的外套,是心靈最聖潔的鮮花。
2、誠信是你價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萬水,質量也應永恆不變。
3、誠信像一面鏡子,一旦打破,你的人格就會出現裂痕。
4、誠信是道路,隨著開拓者的腳步延伸;誠信是智慧,隨著博學者的求索積累;誠信是成功,隨著奮進者的拼搏臨近;誠信是財富的種子,只要你誠心種下,就能找到打開金庫的鑰匙。
5、誠信是做人之根本,立業之基。
6、創起誠信校園,樹起誠信學風,成為誠信學子。
7、誠信為本,學做真人。
8、誠信為榮,失信可恥。
9、最大限度的誠實是最好的處事之道。
10、誠實守信是面明鏡,不誠實的人在他面前,都會露出真相。
11、沒有誠實,何來尊嚴?
12、誠實是上策。
13、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種誠信為先決條件。
14、不誠則有累,誠則無累。
15、誠信是溝通心靈的橋梁,善於欺騙的人,永遠到不了橋的另一端。
16、誠信,是一股清泉,它將洗去欺詐的骯臟,讓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流淌著潔凈。
17、誠信,讓心靈無瑕,讓友誼長存,讓世界美好!
18、知識是財富,誠信也是一種財富,擁有知識能使你變得充實,擁有誠信能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19、誠,乃信之本;無誠,何以言信?誠而有信,方為人生。
20、誠信,如一把鑰匙,打開你我心中那扇門上的鎖,讓我們敞開心扉,沐浴那友誼的陽光。
⑸ 有關於朋友之間誠信的小故事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版。當時甚權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⑹ 有關朋友之間講誠信的故事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他的《不過如此》中曾這么描述朋友:朋友,是這么一批人,是你快樂時,容易忘掉的人;是你痛苦時,第一個想去找的人:是給你幫助,不用說「謝謝」的人:是驚擾之後,不用心懷愧疚的人;是對你從不苛求的人;是你從不用提防的人;是你敗走麥城,也不對你另眼相看的人;是你步步高升,對你稱呼從不改變的人。
我個人認為朋友間這樣相處才是最真實最完美的,每個好朋友也是這樣與我交往,一直以來我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吵過架,紅過臉,但是最近有個好朋友卻讓我有點傷心。。。當我知道他遇到一些事情不高興了,就想去盡力安慰,換來的卻是惡語向贈-反感我多管閑事的態度。為此我對這件事一直耿耿於懷,理論上類似惡語並不應該出現在好朋友之間,因為真正意義上的朋友是在工作生活上的幫助,一起分享快樂憂傷,而他這樣講就是與我的界定不一。換句話說,在他心裡我不算他的好朋友,郁悶哦~~~~
阿拉伯傳說中,有兩個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他們吵架了,一個還給了另外一個一記耳光。被打的人覺得受辱,一言不語,在沙子上寫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他們繼續往前走,遇到了危險,被打巴掌的那位差點送命,幸好被朋友救起來了。被救起後,他拿了一把小劍在石頭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一旁好奇的朋友問道:「為什麼我打了你以後,你要寫在沙子上,而現在要刻在石頭上呢?」被救的朋友笑笑說:當被一個朋友傷害時,要寫在易忘的地方,風會負責抹去它;相反如果被幫助,我們要把它刻在心靈的深處,那裡任何風都不能抹滅它。這個故事提醒我們朋友之間會有摩擦,更會有互助,前者是友誼的插曲和見證,而後者是友誼的主旋律。有人說君子之交淡如水,也就是交朋友並不是以犧牲自我和泯滅個性為代價的。朋友之間應該是相互理解基礎上的關注和友愛。每個人都是一個利益與責任的實體,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差異,所以是無法強求趨同的,做朋友是互相取長補短的雙贏過程,而不是相互左右。
看了多篇文章以後,發現朋友間的交往還是很復雜的共生關系。我對好朋友的要求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在困難時的幫助,郁悶時的誘導,犯錯時的糾正,更在於思想上的交流,如果遇到事情後相互坦誠相告,這樣才能在恰當的時候得到最好的安慰與支持。
⑺ 關於交友之道的故事
對於朋友的界定,請嚴肅對待為好。經人介紹初次見面,就以朋友相稱,這就是很不嚴肅的態度。當你把交友之道降低到了最低標准,也就不可能結交到真正的朋友了。
人與人的關系是相互的,你如果如此隨意,潛意識里也就沒把別人當回事,那別人也就不見得把你當成朋友。
有些人熱衷於社交,喜歡周旋於眾人之間的感覺。然而,如果不是一個圈子裡的上層人士,大家也不過是出於禮貌的虛與委蛇。社交場合中的贊美,基本上沒多少真誠。而交際花的角色,並不能博得他人的好感,人家會覺得你舉止輕佻。
⑻ 找歷史上誠信故事十個
1、一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是對信守諾言的人的最高評價。
拓展資料:
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統稱。泛指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用,一諾千金等等。但一般主要是指兩個方面:一是指為人處事真誠誠實,尊重事實,實事求是;二是指信守承諾。
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一個基本准則。
⑼ 關於誠信的正反故事
(反例)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列寧打碎花瓶的故事 (正反都可以)
有一次母親帶著列寧到姑媽家中做客.小列寧把姑媽家的一隻花瓶打碎了.於是,姑媽問孩子們:「是誰打碎了花瓶?」小列寧因為害怕受姑媽批評,便跟著其他孩子一起說:「不是我!「然而,母親猜到花瓶是淘氣的小列寧打碎的,因為這孩子特別淘氣,在家裡經常發生類似的事情.但是,小列寧向來是主動承認錯誤,從未撒過謊.她裝出相信兒子的樣子,一直沒有提起這件事,而是給兒子講誠實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著兒子能主動承認.有一天,小列寧突然在媽媽講故事時失聲大哭起來,痛苦地告訴媽媽:「我欺騙了姑媽,我說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實是我乾的.」聽說孩子羞愧難受的述說,媽媽耐心地安慰他,告訴他只要向姑媽寫信承認錯誤,姑媽就會原諒他.於是,小列寧馬上起床,在媽媽的幫助下,向姑媽寫信承認了錯誤.從此以後,列寧沒有再說謊,長大以後,他也通過誠信這可貴的品質獲得了人民的支持.
(正面)阿伯拉罕·林肯出身卑微,但為人和藹公正,誠實厚道.他21歲那年,在朋友開的一家商店裡當店員.有一天一老婦來買紡織,多付了12美分,林肯當時沒有發覺.等他結帳時發現多收了錢,當晚就步行趕了六英里路,把多收的錢退給了那個老婦,附近的居民都很尊敬和喜愛這個年輕人,親熱地稱他「誠實的林肯」.真因為這種誠信的做人態度,林肯後來才成為了最著名的美國總統之一.
(正面)曾子殺豬
曾參殺豬的故事.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懦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裡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孩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孩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裡的一頭豬殺了.妻子看到曾參把豬殺了,就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裡等著,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的,你怎麼當真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只得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今天你欺騙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
(正面)商鞅立木為信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正面)季布「一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金」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終於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