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守時的故事
㈠ 關於守時、誠信的故事急!!
德國哲學家康德是一個十分守時的人。他認為無論是對老朋友還是對陌生人,守時都是一種美德,代表著禮貌和信譽。
1779年,他想要去一個名叫珀芬的小鎮拜訪他的一位老朋友威廉先生。於是,他寫了信給威廉,說自己將會在3月5日上午11點鍾之前到達那裡。威廉回信表示熱烈的歡迎。
康德3月4日就到達了珀芬小鎮,為了能夠在約定的時間到達威廉先生那裡,他第二天一早就租了一輛馬車趕往威廉先生的家。威廉先生住在一個離小鎮十幾英里遠的農場里。而小鎮和農場之間,隔著一條河。康德需要從橋上穿過去。但馬車來到河邊時,車夫停了下來,對車上的康德說:「先生,對不起,我們過不了河了,橋壞了,再往前走很危險。」
康德只好從馬車上下來,看看從中間斷裂的橋,他知道確實不能走了。此時正是初春時節,河雖然不寬,但河水很深。康德看看時間,已經10點多了,他焦急地問:「附近還有沒有別的橋?」
車夫回答:「有,先生。在上游的地方還有一座橋,離這里大概有6英里。」康德問:「如果我們從那座橋上過去,以平常的速度多長時間能夠到達農場?」「最快也得40分鍾。」車夫回答。這樣康德先生就趕不上約好的時間了。
於是,他跑到附近的一座破舊的農舍旁邊,對主人說:「請問您這間房子肯不肯出售?」農婦聽了他的話,很吃驚的說:「我的房子又破又舊,而且地段也不好,你買這座房子干什麼?」「你不用管我有什麼用,你只要告訴我你願不願意賣?」「當然願意,200法郎就可以。」
康德先生毫不猶豫地付了錢,對農婦說:「如果您能夠從房子上拆一些木頭,在20分鍾內修好這座橋,我就把房子還給你。」農婦再次感到吃驚,但還是把自己的兒子叫來,及時修好了那座橋。
馬車終於平安地過了橋。10點50分的時候,康德准時來到了老朋友威廉的房門前。一直等候在門口的老朋友看到康德,大笑著說:「親愛的朋友,你還像原來一樣准時啊。」
康德和老朋友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但是他對於為了准時過橋而買下房子、拆下木頭修橋的過程卻絲毫沒有提及。後來,威廉先生還是從那位農婦那裡知道了這件事,他專門寫信給康德說:老朋友之間的約會大可不必如此煞費苦心,即使晚一些也是可以原諒的,更何況是遇到了意外呢。但是康德卻堅持認為守時是必須的,不管是對老朋友還是陌生人。
守時是一種美德。懂得珍惜時間的人,不僅僅要注意不浪費自己的時間,也要時時注意不能夠白白浪費別人的時間。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就是讓自己無論在做什麼事的時候都能夠輕松應對、游刃有餘。一個守時的人,必將獲得別人的尊重。
㈡ 誠信和守時是人生的底線作文
親愛的同學們:
踏上講台,我看見大家跟我一樣,心頭都亮著一盞明燈,這就是誠信,因為誠信,我們才如此神采奕奕,精神振奮,面對美好的人生。
是的,誠信是人生的一盞明燈它照耀著我們的成長,它照耀著我們走向成熟的人生。
先回顧一段名人歷史的故事。
中國著名文學家宋濂的誠信好學,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因此人們常常借書給宋濂閱讀。因為宋濂的誠信,沒有超過約定的期限還書,人們結束給他看、閱讀。最後寒窗苦讀,一舉成名。
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為什麼古人能以誠信為本?「不知其可也」。今天,我們是否更應該以誠信為自己的准則呢?
在我們身邊,不具備誠信嗎?他們因為自己的良好品德修養和努力而成才。
也因為沒有誠信,囚犯會行差踏錯,走上不歸路,後悔一生,白白浪費光陰和人生。
誠信,這兩個字顯然是很簡單,但做到一點也不難,只要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做一個誠信的學生。
同學們,走上誠信的舞台,點亮誠信的明燈吧!你,我,他,我們大家都應該成為學習的強者。我們的生活也將會因此而閃爍出瑰麗的光彩的!
㈢ 誠信和守時的作文800字
答:守時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也是一件微乎其微的事情,但細節決定成敗,往往就因為這些微乎其微的事情而導致一些大事情功虧一簣。守時是遵守承諾,守時又不僅僅是遵守承諾。守時是誠信的基本要求,誠信應從守時開始,當守時成為一種習慣時,誠信還會遠嗎?讓大家來看看德國哲學家康德如何守時的: 1779年,德國哲學家康德計劃到一個名叫珀芬的小鎮,去拜訪朋友彼特斯。他曾寫信給彼特斯,說3月2日上午11點鍾前到他家。康德是3月1日到達珀芬的,第二天早上便租了馬車前往彼特斯家。朋友住在離小鎮12英里遠的一個農場里,小鎮和農場間有一條河。當馬車來到河邊時,車夫說:「先生,不能再往前走了,橋壞了。」康德看了看橋,發現中間已斷裂。河雖不寬,但很深。他焦慮的問:「附近還有別的橋嗎?」「有,在上游6英里遠的地方。」車夫回答說。康德看了一眼表,已經10點鍾了,問:「如果走那座橋,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到達農場?」「我想要12點半。」「可如果我們經過面前這座橋,最快能什麼時間到?」「不到40分鍾。」「好!」康德跑到河邊的一座農舍里,向主人打聽道:「請問您的那間小屋要多少錢才肯出售?」「給200法郎吧.」 康德付了錢,然後對農夫說:「如果您馬上從小屋上拆下幾根長木板,20分鍾內把橋修好,我將把小屋贈送給您。」於是,農夫立即把兩個兒子叫來,很快完成了任務。馬車快速地過了橋,10點50趕到了農場。在門口迎候的彼特斯高興地說:「親愛的朋友,您真准時。」 守時,誠信,這就是著名的哲學家康德。因此,我們所有人都必須知道:守時是一種美德。懂得珍惜時間的人,不僅僅要注意不浪費自己的時間,也要時時注意不能夠白白浪費別人的時間,「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於謀財害命。」——(魯迅)
㈣ 守時守約守信小故事
守約的小故事
尾生抱柱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於梁(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
春秋時,魯國曲阜有個年輕人名叫尾生,與聖人孔子是同鄉。尾生為人正直,樂於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鄉八鄰的普遍贊譽。有一次,他的一位親戚家裡醋用完了,來向尾生借,恰好尾生家也沒有醋,但他並不回絕,便說:「你稍等一下,我裡屋還有,這就進去拿來。」尾生悄悄從後門出去,立即向鄰居借了一壇醋,並說這是自己的,就送給了那位親戚。孔子知道這件事後,就以鄉里老大的身份,批評尾生為人不誠實,有點弄虛作假。尾生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幫助別人是應該的,雖然說了謊,但出發點是對的,謊言不也有美麗的嗎?
後來,尾生遷居梁地(今陝西韓城南)。他在那裡認識了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兩人一見鍾情,君子淑女,私訂終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棄尾生家境貧寒,堅決反對這門親事。為了追求愛情和幸福,姑娘決定背著父母私奔,隨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兩人約定在韓城外的一座木橋邊會面,雙雙遠走高飛。黃昏時分,尾生提前來到橋上等候。不料,六月的天氣說變就變,突然烏雲密布,狂風怒吼,雷鳴電閃,滂沱大雨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發,滾滾江水裹挾泥沙席捲而來,淹沒了橋面,沒過了尾生的膝蓋。
城外橋面,不見不散,尾生想起了與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顧茫茫水世界,不見姑娘蹤影。但他寸步不離,死死抱著橋柱,終於被活活淹死。再說姑娘因為私奔念頭泄露,被父母禁錮家中,不得脫身。後伺機夤夜逃出家門,冒雨來到城外橋邊,此時洪水已漸漸退去。姑娘看到緊抱橋柱而死的尾生,悲慟欲絕。她抱著尾生的屍體號啕大哭。陰陽相隔,生死一體,哭罷,便相擁縱身投入滾滾江中,譜寫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幕驚心動魄的愛情悲劇……
守信的故事:
18世紀英國的一位有錢的紳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小男孩兒攔住了。「先生,請您買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兒說道。「我不買」。紳士回答說。說著紳士躲開男孩兒繼續走,「先生,請您買一包吧,我今天還什麼東西也沒有吃呢」小男孩兒追上來說。紳士看到躲不開男孩兒,便說:「可是我沒有零錢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給你換零錢」。說完男孩兒拿著紳士給的一個英鎊快步跑走了,紳士等了很久,男孩兒仍然沒有回來,紳士無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紳士正在自己的辦公室工作,僕人說來了一個男孩兒要求面見紳士。於是男孩兒被叫了進來,這個男孩兒比賣火柴的男孩兒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爛。「先生,對不起了,我的哥哥讓我給您把零錢送來了」「你的哥哥呢?」紳士道。「我的哥哥在換完零錢回來找你的路上被馬車撞成重傷了,在家躺著呢」,紳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兒的誠信所感動。「走!我們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兒的家一看,家裡只要兩個男孩的繼母在招呼受到重傷的男孩兒。一見紳士,男孩連忙說:「對不起,我沒有給您按時把零錢送回去,失信了!」紳士卻被男孩的誠信深深打動了。當他了解到兩個男孩兒的親父母都雙亡時,毅然決定把他們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擔起來。
故事其二;十七世紀的德國軍隊裡面有一個王子對他的下屬親同手足,受到士兵和各級軍官的深深愛戴。一次攻打某國家失敗而歸的路上,正值冬天的深夜。嚴寒、飢餓折磨著他以及一些部下,在極度寒冷和飢腸轆轆的狀態下,王子慢慢的進入夢鄉、、、、、、。睡夢中王子夢見陽光格外的燦爛與溫暖,他醒來了,發現自己身上被許多件大衣覆蓋,生命得以延續。四周再看,他的部下把大衣都覆蓋在王子的身上,早已經全部凍死了。
守時的小故事
一次香港最著名的暢銷書作家梁鳳儀應邀到北京大學作報告,時間是下午3點。當天的上午她應邀參觀了中央電視台的一個拍攝基地後,她覺得時間還很充足,就和基地的領導一起共進了午餐。誰知乘車去北京大學的路上塞車了,結果遲到了一小時。
會議開始後,主持人一再強調:「梁老師遲到是因為塞車。」但是,走上講台的梁鳳儀覺得自己是不可原諒的,她說:「各位同學,我在此向大家誠懇道歉!北京塞車是常事,但我不應該為自己找借口,我應該把塞車的時間計算在內,做好充分的准備。如果在座的有一千位同學,我遲到的這一小時,對大家來說,就是浪費了一千個小時的生產力量,影響一千個人的心情啊!我只能盼望你們的原諒!」她的話,不僅贏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更贏得了大家發自內心的愛戴。
㈤ 守時守約守信小故事有哪些
尾生抱柱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於梁(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
春秋時,魯國曲阜有個年輕人名叫尾生,與聖人孔子是同鄉。尾生為人正直,樂於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鄉八鄰的普遍贊譽。有一次,他的一位親戚家裡醋用完了,來向尾生借,恰好尾生家也沒有醋,但他並不回絕,便說:「你稍等一下,我裡屋還有,這就進去拿來。」尾生悄悄從後門出去,立即向鄰居借了一壇醋,並說這是自己的,就送給了那位親戚。孔子知道這件事後,就以鄉里老大的身份,批評尾生為人不誠實,有點弄虛作假。尾生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幫助別人是應該的,雖然說了謊,但出發點是對的,謊言不也有美麗的嗎?
後來,尾生遷居梁地(今陝西韓城南)。他在那裡認識了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兩人一見鍾情,君子淑女,私訂終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棄尾生家境貧寒,堅決反對這門親事。為了追求愛情和幸福,姑娘決定背著父母私奔,隨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兩人約定在韓城外的一座木橋邊會面,雙雙遠走高飛。黃昏時分,尾生提前來到橋上等候。不料,六月的天氣說變就變,突然烏雲密布,狂風怒吼,雷鳴電閃,滂沱大雨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發,滾滾江水裹挾泥沙席捲而來,淹沒了橋面,沒過了尾生的膝蓋。
城外橋面,不見不散,尾生想起了與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顧茫茫水世界,不見姑娘蹤影。但他寸步不離,死死抱著橋柱,終於被活活淹死。再說姑娘因為私奔念頭泄露,被父母禁錮家中,不得脫身。後伺機夤夜逃出家門,冒雨來到城外橋邊,此時洪水已漸漸退去。姑娘看到緊抱橋柱而死的尾生,悲慟欲絕。她抱著尾生的屍體號啕大哭。陰陽相隔,生死一體,哭罷,便相擁縱身投入滾滾江中,譜寫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幕驚心動魄的愛情悲劇……
㈥ 講誠信的故事,不要太多,3,4分鍾的
楊震「不受四知金」 東漢名臣楊震在赴任東萊郡太守的途中,經過昌邑縣。昌邑縣令王密是他過去推薦的秀才,王密深夜帶十斤黃金私贈給楊震。楊震說:「老朋友了解你,你卻不了解老朋友,這是為什麼呢?」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知道。」楊震回答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了這番話,很羞愧地走了。楊震「不受四知金」的故事,說明他的道德修養已達到了不自欺的「慎獨」境界。只有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能做到不自欺,才算是真正的「誠信」。
胡雪岩與「戒欺」牌匾 著名徽商胡雪岩在杭州胡慶余堂葯店中,向內掛了一塊「戒欺」的牌匾。他在跋文中寫道:「凡貿易均著得欺字」,「餘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采辦務真,修制務精,不至欺余以欺世人。」胡慶余堂葯店之所以能夠蜚聲於海內外,生意興隆,其秘訣就在於「戒欺」二字。這則故事說明,「戒欺」二字是企業成功的秘訣,也是企業家的無價之寶。
過而能改
《左傳·宣公二年》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韓愈曰:「告我以吾過者,吾之師也。」陸九淵曰:「聞過則喜,知過不諱(忌諱),改過不憚(畏懼)。」古人申居鄖曰:「小人全是飾非,君子惟能改過。」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哲賢認為如何對待過錯,是君子與小人的重要區別之一。 中國古代哲人強調知過即改,這是誠實的一種表現。《孟子·滕文公下》載有一則寓言:有一個人每天都偷鄰居家的雞,有人勸告他說:「這不是有道德者的行為。」那人回答說:「那麼,我打算減少一些,一個月只偷一隻雞,等到明年,然後停止偷雞。」這則寓言說明,如果已經知道這樣做是不道德的,就應立即改正,何必等到明年!所以,人對於過錯應該「遷善如風之迅,改過如雷之烈」。一定要與過錯一刀兩斷,徹底改正。
東坡悔續菊花詩 蘇東坡與王安石私交甚厚,經常在一起切磋詩詞。有一次,蘇東坡去王安石家拜訪,恰逢王安石不在家,蘇東坡只見書桌上有一首未完成的詩,只有兩句:「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看後,心中好笑,認為菊花怎能像春天裡的花一樣,在一夜之間落得滿地花瓣?於是,他續上「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譏嘲王安石。 王安石回到家看到續詩,心想:「真是少見多怪!」後來,蘇東坡被貶到湖北黃州當團練副使。有一晚,一陣秋風過後,第二天院內菊花被颳得滿地金黃。此時,蘇東坡深愧自己妄自續詩,見識短淺。 回到京城後,他即當面向王安石認錯。王安石稱贊說:「知錯能改,是難能可貴的啊!」從此以後,蘇東坡十分謙虛謹慎,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信守承諾
《左傳·僖公十四年》曰:「棄信背鄰,患孰恤之。無信患作,失援必斃。」意思是說,若自己喪失信用,背棄鄰國,遇到禍患有誰會同情自己。失去了信用,一旦禍患發生,沒有人來支援自己,就必定會滅亡。由此可見,重諾守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們對別人許下諾言,就須認真對待,對自己的承諾負責,切勿掉以輕心,失信於人。在平日待人處事時,我們可先從守時開始做起,然後對家人、朋友信守承諾,以誠信待人。 曾子殺豬教子 曾子的妻子要去市集,兒子哭鬧著要跟著去。曾妻便哄兒子說:「你就留在家裡玩,等我回來後,我就殺豬給你吃。」當妻子從集市回來,看見曾子准備殺豬。妻子連忙阻止說:「我只是跟孩子說著玩的。」曾子說:「不能同小孩子開玩笑的,孩子年紀幼小,沒有知識,會模仿父母的行為,聽從父母的教導。今天你欺騙他,就等於教他學你那樣騙人。母親欺騙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自己的母親。」於是,曾子殺了那頭豬,並煮了豬肉給孩子吃 劉廷式堅娶盲女 劉廷式本是農家子弟,與鄰女定有婚約。後離別數年,劉廷式入太學讀書,並考中進士。劉廷式回鄉時,准備與鄰女成親。這時才得知鄰公已死,其女雙目失明,家道中落。不過,劉廷式並不因此違背婚約,還選好日子准備完婚。鄰女打算退婚,她說:「我如今雙目失明,形同廢人,門不當戶不對,怎能嫁你為妻呢?」劉廷式回答說:「既然我早與鄰翁有約,豈可因翁死子疾而違背婚約?」結果,二人終成眷屬,家庭和睦,並生數子。
誠信待人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誠信是人的修身之本,也是一切事業得以成功的保證。《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五雲:「學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自謀不以誠,則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與人不以誠,則是喪其德而增人之怨。」說明「誠」對於「做人」、「做事」是何等的重要! 宋就以誠感人 宋就曾在梁、楚交界處當縣令,梁、楚邊亭四周都種瓜。由於梁亭人勤勞,所以瓜長得很好;而楚亭人懶惰,所以瓜長得不好。 於是,楚亭人心生嫉妒和惱恨,在深夜踐踏和扯斷梁亭的瓜藤。梁亭人發現後,去請示縣令宋就,認為要報復,去踐踏楚亭瓜藤。宋就即搖搖頭說:「怎麼可以這樣做呢?與人結怨,是招禍的門徑。人家對我們不好,我們也對人家不好,這多麼狹隘呢!你們如果聽我的話,那應以誠感人,每夜派人暗中為楚亭澆瓜地,不要讓他們知道。」 楚亭人每天早晨到瓜地一看,知道梁亭人已把瓜地澆過了,瓜長得愈來愈好。楚國縣令和楚王知道這件事後,深深受到宋就以德報怨的行為所感動,自覺慚愧,就以重禮對梁王表示感謝,並請求兩國交好。
言行一致
中國古代哲人要求言行一致,《禮記·中庸》曰:「言顧行,行顧言。」切不可「自食其言」、「面諾背違」、「陽是陰非」,所以朱熹認為「信是言行相顧之謂」,要求「口能言之,身能行之」,這才是「國寶」;如果「口言美,身行惡」,那是「國妖」,是君子所不取的。孔子說過:「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意思是說,從前孔子對於人,只要聽了他講的話,就會相信他的行為;現在孔子對於人,當聽了他講的話後,還要觀察他的實際行為。在這里,孔子肯定道德實踐是評價誠信品格的標准。 季札贈劍 吳國宗室季札,在出使北方大國途中,順道訪問了徐國國君。徐君非常喜歡季札的寶劍,但知它是吳國國寶,所以不好意思索要。 季札心知徐君很喜歡這寶劍,想立即將它送給徐君,但礙於自己仍需前往其他國家,所以需要帶著這寶劍以代表吳國出使。於是,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許下諾言:「當我結束這次行程後,我會再到徐國,屆時定將這寶劍送給您。」 後來,當季札返回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來到徐君墓前,便將寶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樹上。隨從連忙問道:「人都死了,還贈他寶劍干什麼?」季札說:「我早在心中答應將這寶劍送給徐君,如今徐君雖已離世,但不可因此改變我的承諾,我仍要履行諾言。 破鏡重圓 南朝陳國將亡時,駙馬徐德言預料妻子樂昌公主將會被人掠去,於是打破一面銅鏡,各拿一半,作為日後重見時的憑證,並約定每逢正月十五日,就在市集賣這半面鏡子,以探聽對方的消息。 陳國亡後,樂昌公主為楊素所佔,徐德言每逢正月十五日便到京城賣鏡,年復一年,終在某年見到一人叫賣破鏡,與所藏半鏡相合,於是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樂昌公主見到此詩,悲泣不食。楊素知道此事後,便讓公主與徐德言重新團圓。
㈦ 幫忙找幾個守時守信的小故事,不要太長的
第一次回華盛頓 櫻桃樹的故事 華盛頓砍了爸爸最心愛的櫻桃樹,由於勇於承認,爸爸沒有批評他,而且還贊揚了他高尚的情操。
孟母 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市集旁居住時,東鄰有人殺豬,孟子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干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漫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孟母為了不失信於兒子,忍痛在捉襟見時的生活費中,撥出一部分錢買了一塊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名言:
言必行,行必果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 《左傳》
遵守諾言就象保衛你的榮譽一樣。 ——(法)巴爾扎克
誠實守信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孩子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准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誠實守信:曾子的故事
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買東西,小兒子哭喊著也要去。她對孩子說:你好好在家等娘,娘回來叫你爹殺豬娃給你吃。孩子不鬧了。當她從集市回來,曾子正在磨刀,准備殺豬。她急忙對曾子說,豬娃不能殺,我是哄孩子玩的。曾子說:大人怎能對孩子無信呢?母親不守信用,孩子便會失信於人,答應孩子的事是不能反悔的。曾子的妻子點頭稱是,和曾子一起殺了豬娃。
事其一:18世紀英國的一位有錢的紳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小男孩兒攔住了。「先生,請您買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兒說道。「我不買」。紳士回答說。說著紳士躲開男孩兒繼續走,「先生,請您買一包吧,我今天還什麼東西也沒有吃呢」小男孩兒追上來說。紳士看到躲不開男孩兒,便說:「可是我沒有零錢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給你換零錢」。說完男孩兒拿著紳士給的一個英鎊快步跑走了,紳士等了很久,男孩兒仍然沒有回來,紳士無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紳士正在自己的辦公室工作,僕人說來了一個男孩兒要求面見紳士。於是男孩兒被叫了進來,這個男孩兒比賣火柴的男孩兒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爛。「先生,對不起了,我的哥哥讓我給您把零錢送來了」「你的哥哥呢?」紳士道。「我的哥哥在換完零錢回來找你的路上被馬車撞成重傷了,在家躺著呢」,紳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兒的誠信所感動。「走!我們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兒的家一看,家裡只要兩個男孩的繼母在招呼受到重傷的男孩兒。一見紳士,男孩連忙說:「對不起,我沒有給您按時把零錢送回去,失信了!」紳士卻被男孩的誠信深深打動了。當他了解到兩個男孩兒的親父母都雙亡時,毅然決定把他們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擔起來。
故事其二;十七世紀的德國軍隊裡面有一個王子對他的下屬親同手足,受到士兵和各級軍官的深深愛戴。一次攻打某國家失敗而歸的路上,正值冬天的深夜。嚴寒、飢餓折磨著他以及一些部下,在極度寒冷和飢腸轆轆的狀態下,王子慢慢的進入夢鄉、、、、、、。睡夢中王子夢見陽光格外的燦爛與溫暖,他醒來了,發現自己身上被許多件大衣覆蓋,生命得以延續。四周再看,他的部下把大衣都覆蓋在王子的身上,早已經全部凍死了
㈧ 名人守時的故事
1、康德有一次要去拜訪一個朋友,約好了時間。他為了不遲到還提前很長時間出發了,但是不幸路上遇到洪水,河上的橋被沖垮了。
康德稱作的馬車不能過河,於是他四處找船。但是找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找到,眼看約會時間就要到了,他就給了附近一個農民很多錢,把他的房子拆了做一條船渡河。這樣他沒有遲到,而且沒有告訴任何人他的這次經歷。康德是守時的典範。
2、吉米·卡特總統在他擔任州長時,有一次,他因公和一位喬治亞州的專員同機外出。早晨七點鍾,卡特已在飛機上等候了,只見那位專員正匆匆忙忙地在亞特蘭大航空站的跑道上奔跑而來。
這時飛機正好滑行到跑道上,卡特雖然看到了那個人,還是命令駕駛員准時起飛。「他不能按時到達這里,這實在太遺憾了。」他厲聲地說道。
3、一次香港最著名的暢銷書作家梁鳳儀應邀到北京大學作報告,時間是下午3點。當天的上午她應邀參觀了中央電視台的一個拍攝基地後,她覺得時間還很充足,就和基地的領導一起共進了午餐。誰知乘車去北京大學的路上塞車了,結果遲到了一小時。
會議開始後,主持人一再強調:「梁老師遲到是因為塞車。」但是,走上講台的梁鳳儀覺得自己是不可原諒的,她說:「各位同學,我在此向大家誠懇道歉!北京塞車是常事,但我不應該為自己找借口,我應該把塞車的時間計算在內,做好充分的准備。
如果在座的有一千位同學,我遲到的這一小時,對大家來說,就是浪費了一千個小時的生產力量,影響一千個人的心情啊!我只能盼望你們的原諒!」她的話,不僅贏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更贏得了大家發自內心的愛戴。
4、法國顯赫一時的政治家、軍事家拿破崙,一次宴請部下幾位將軍,並在飯後議事。那幾位將軍遲到了。他便一個人先吃起來,等他們到後,他已經吃完了。他對他們說:「諸位,聚餐的時間過了,現在咱們開始研究事情吧。」他絲毫不理會那些不遵守時間的將軍們的飢餓和窘境。
5、那年魯迅的父親生了病,躺在床上。魯迅一面上書塾,一面要幫家務,天天奔走於當鋪和葯鋪之間。
有一天早晨,魯迅上學遲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書認真著稱的壽鏡吾老先生嚴厲地說了這樣一句話:「以後要早到!」魯迅聽了沒有說什麼,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書桌上輕輕地刻了一個小小的字:「早」。從那以後,魯迅上學就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奮鬥了一生。
6、時間觀念反映著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和生活態度。柳傳志以「自律」在業界享有盛名。他就是以「管理自己」的方式「感召他人」。守信首先表現在他的守時上,柳傳志本人在守時方面的表現讓人驚嘆。在20多年無數次的大小會議中,他遲到的次數大概不超過五次。
有一次他到中國人民大學去演講,為了不遲到,他特意早到半個小時,在會場外坐在車里等待,開會前10分鍾從車里出來,到會場時一分不差。2007年上半年,溫州商界邀請柳傳志前往「交流」,當時,暴雨侵襲溫州,柳傳志搭乘的飛機迫降在上海。
工作人員建議第二天早晨再乘機飛往溫州,柳傳志不同意,擔心第二天飛機再延誤無法准時參會,叫人找來「公務車」連夜趕路,終於在第二天早六點左右趕到了溫州。當柳傳志紅著眼睛出現在會場,溫州的那位知名企業家激動得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