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恆的古代故事100字
⑴ 名人持之以恆的讀書故事(字數少滴...)
王亞南睡三腳床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
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一。
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⑵ 關於名人持之以恆的簡短小故事,要小故事,簡短簡潔的
1、林肯的政治生涯
1832年,林肯失業了,他下定決心要當政治家。可是他競選失敗了。在一年裡遭受兩次打擊,這對他來說無疑是痛苦的。 接著,林肯著手自己開辦企業,可一年不到,這家企業又倒閉了,在以後的17年間,他不得不為 償還企業倒閉時所欠的債務而到處奔波。
但是林肯沒有放棄,他也沒有說:「要是失敗會怎樣?」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他又 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最後終於當選了。
2、鐵杵磨成針
李白小時在四川象耳山讀書,很不用功,並想中途廢學,有一天,他在山下小溪旁遇見一位白發老婆婆在那裡磨鐵杵,李白問干什麼,老婆婆回答說:「把鐵杵磨成針,」 李白不相信,嗤一聲笑了,對她說:「鐵杵豈能磨成針?」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老婆婆向他講了這個道理, 李白頓時領梧,從此,他便發奮用功,終於懂得了「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出處: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
3、愛迪生發明燈泡
英國的科學家戴維和法拉第發明了一種叫電弧燈的電燈。這種電燈用炭棒作燈絲。它雖然能發出亮光,但是光線刺眼,耗電量大,壽命也不長,很不實用。因此,愛迪生就暗下決心:「電弧燈不實用,我一定要發明一種燈光柔和的電燈,讓千家萬戶都用得上。」
歷時13個月的艱苦奮斗,試用了60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終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但是,這燈究竟會亮多久呢?1小時,2小時,3小時……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這盞電燈足足亮了45小時,燈絲才被燒斷。這是人類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後來1879年10月21這一天被人們定為電燈發明日,標志著可使用電燈的誕生。
4、王獻之練字
晉代書法家王獻之自小跟父親王羲之學寫字。有一次,他要父親傳授習字的秘訣,王羲之沒有正面回答,而是指著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說:「秘訣就在這些水缸中,你把這些水缸中的水寫完就知道了。」
王獻之心中不服,認為自己人雖小,字已經寫得很不錯了,下決心再練基本功,在父親面前顯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親的字體,練習橫、豎、點、撇、捺,足足練習了兩年,才把自己寫的字給父親看。
父親笑而不語,母親在一旁說:「有點像鐵劃了。」王獻之又練了兩年各種各樣的鉤,然後給父親看,父親還是不言不語,母親說:「有點像銀鉤了」。王獻之這才開始練完整的字,足足又練了四年,才把寫的字捧給父親看。
王羲之看後,在兒子寫的「大」字下面加了一點,成了「太」字,因為他嫌獨生子寫的「大」字架勢上緊下松。母親看了王獻之寫的字,嘆了口氣說:「我兒練字三千日,只有這一點是像你父親寫的!」王獻之聽了,這才徹底服了。
出處:唐·房玄齡《晉書》
5、馬克思寫《資本論》
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導師馬克思為著《資本論》化了40多年的時間,在大英博物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層水泥。通過他不懈的努力,馬克思終於著成了全世界無產者所需的《資本論》。
⑶ 關於堅持不懈 持之以恆的名人故事(簡短的)
英國詩人雪萊的墓誌銘是莎士比亞《暴風雪》中的詩句:「他並沒有消失什麼,不過感受了一次海水的變幻,成了富麗珍奇的瑰寶。」
聶耳是我國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誌銘引自法國詩人可拉托的詩句:「我的耳朵宛如貝殼,思念著大海的濤聲。」
愛爾蘭詩人葉慈的墓誌銘是他去世前夕寫的一首詩的最後十七個字:「對人生,對死亡,給予冷然之一瞥,騎士馳過。」
大文豪蕭伯納的墓誌銘:「我早就知道無論我活多久,這種事情還是一定會發生。」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誌銘:「恕我不起來了!」
古希臘大數學家刁藩都的墓誌銘:「過路人,這里埋葬著刁藩都的骨灰,下面的數字可以告訴你,他的一生有多長。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愉快的童年。在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他的面頰上長了細細的胡須。如此,又過了一生的七分之一,他結了婚。婚後五年,他獲得了第一個孩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命運給這個孩子在世界上的光輝燦爛的生命,只有他父親的一半。自從兒子死後,他在深切地悲痛中活了四年,也結束了塵世的生涯。」
傑弗遜是和華盛頓、林肯齊名的美國三大偉人之一,美國的第三任總統。他的墓碑碑文是他自己寫的:「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弗吉尼亞宗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和弗吉尼亞大學之父。」
盧梭:「睡在這里的是一個熱愛自然和真理的人。」
貝多芬:「他總是以他自己的一顆人類的善心對待所有的人。」
馮玉祥:「平民生,平民活,不講美,不講闊。只求為民,只求為國。舊志不懈,守誠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盡心盡力,我寫我說,咬緊牙關,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點不錯。」
普希金:「這兒安葬著普希金和他年輕的繆斯,愛情和懶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他沒有做過什麼善事,可在心靈上,卻實實在在是個好人。」
牛頓臨終前曾說:「我只不過是在大海邊撿貝殼的小孩」。然而,大異其趣的是,鐫刻在這位英國大科學家的墓碑上的,卻是:「死去的人們應該慶賀自己,因為人類產生了這樣偉大的裝飾品。」
⑷ 持之以恆的故事
唐朝詩人李白,小時候,很貪玩,不愛學習。他的父親為了讓他成才,就把他送到學堂去讀書,可是,那些經史、諸子百家的書學起來行困難,他更加不願意學了,有時候還偷偷跑出去玩。一天,李白沒有上學,跑到一條小河邊去玩。忽然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蹲在小河邊的一塊磨石上旁,一下一下地磨一根鐵棍。李白好奇地問道:「老婆婆,您在干什麼?」「我在磨針。」老婆婆一邊磨一邊回答。「磨針!用這么粗的鐵棍磨成細細的秀花針。這什麼時候能磨成啊!」李白脫口而出。老婆婆抬起頭,停下手,親切地對李白說:「孩子,鐵棒雖粗,可擋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難道鐵棒就不能磨成針嗎。」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很受感動。心想:「是呀,做事只要有恆心,不怕困難,天天堅持做,什幺事都能做好。讀書不也是一樣嗎?」李白轉身跑回學堂。從此以後,他刻苦讀書,終於成為一名著名的詩人。
⑸ 周圍某人持之以恆的故事100字
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名人事例
1、達·芬奇畫蛋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 親送他到當時義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2、孫康映雪夜讀
晉人孫康,家貧而酷愛讀書。夜晚,雖有時間卻買不起燈油,只好默默地回憶,消化白天學過知識。有年冬天,他半夜醒來,感到屋內並非漆黑無光,還能隱約約看到一些東西,原來是皚皚白雪反映所致,這給了他啟發:何不借雪光來看書呢?於是雪夜,特別是月光映照下的雪夜,就成了孫康苦讀的好時光。由於勤奮好學,他終於成為一個有名的學者,並當上了御史大夫。
3、頭懸梁錐刺骨
戰國時蘇秦,與魏人張儀同師鬼谷先生。他夜間讀書,苦心鑽研,睏倦欲睡時,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腳步上。
漢代孫敬好學,讀書時,用繩子把頭發系在屋樑上,以防止打瞌睡,來督促自己努力攻讀。
4、被認為是傻子的科學家
本世紀最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童年時並不顯得聰明,3歲時才學會說話,父母因而認為他是一個傻子。上學後,有位老師對他父親說:「你的孩子將是一事無成」,甚至勒令他退學。16歲時,他報考蘇黎世大學,又因成績差而名落孫山。但他並不恢心。通過勤奮學習,成了傑出的物理學奠基人。曾有青年問他是怎樣成功的,他寫下了這樣一個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奮學習、工作,Y代表好的學習方法,Z代表少說廢話)。
5.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從上千噸的礦石中提煉出幾克的「鐳」,終於取得成功。
6.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家境貧寒,沒有文憑、沒有導師,地處窮鄉僻壤,但他卻成功了。他靠的是什麼?正是鍥而不舍這一精神!他卧床三月翻書不止就可以作證。
7.西漢司馬遷少年時就涉獵群書,立志繼承父業。正當他撰寫的《史記》進展順利的時候,「李陵事件」的牽聯,使他遭受宮刑。面對這奇恥大辱,他不是嘆息、沉淪,而是銳意進取,「幽而發憤」,他含冤蒙垢數十年,終於寫出了「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流芳後世。
8.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導師馬克思為著《資本論》化了40多年的時間,在大英博物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層水泥。通過他不懈的努力,馬克思終於著成了全世界無產者所需的《資本論》。
9.中國的農民科學家吳吉昌為了周總理的囑托搞棉花試驗,他「吃也想棉花,睡也想棉花」,10年浩劫人家不讓他搞試驗他就在自己家裡偷偷搞。終於,培育出棉花新品種,為祖國的農業發展貢獻了力量。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⑹ 關於古代之人持之以恆的故事
鐵杵磨復成針
李白小的制時候非常貪玩,不用功讀書。有一天,他到野外遊玩,見到河邊有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手裡拿著一根大鐵棒,在石頭上用力磨著。李白很奇怪,就上前問道:「老婆婆,您這是在干什麼呀?」
老婆婆一邊磨鐵棒,一邊回答說:「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綉花針。」
李白被老婆婆的行為所感動,向她深深行了個禮,回家發奮讀書去了。
七口大水缸
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八歲的時候就跟父親學習書法,他聰明好學,每天都要伏案練字。可是,時間一長,王獻之有點兒沉不住氣了,感到厭煩,想走捷徑,就問父親學書法有什麼秘訣。
王羲之指著家裡的七口大水缸說:「秘訣就在這七口缸里,你把這七口缸里的水寫完了,自然就知道其中的秘訣了。」
王獻之從此苦練基本功,真的寫完了七口大缸里的水,終於成為與父親齊名的大書法家
⑺ 摘抄關於持之以恆的小故事200字左右
每一個默默無聞的人都立足於自己腳下的一方土地,不懈努力,憧憬成功。上帝永遠是公平的,當你置身成功,露出如此的笑靨時,償還了攀爬的艱辛和滄桑,你知道嗎,在你的身上有一種火山迸發的力量在燃燒——堅持。 許多偉人,或許他(她)不聰明,而是他們都緊緊揣著堅持不懈這把神奇的鑰匙,叩響成功的敲門磚。愛迪生、牛頓、李時珍……不都是最好的例子,最有力的證明嗎?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後,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餘種東西。愛迪生在分明電燈的鎢絲之前,曾經試驗過很多材料,一共失敗了1600多次,這需要多麼大的恆心和毅力啊!愛迪生在生活上也一直堅持節儉。愛迪生未成名前是個窮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見他,關心地說:「看你身上這件大衣破得不象樣了,你應該換一件新的。」 「用得著嗎?在紐約沒人認識我。」 愛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幾年過去了,愛迪生成了大發明家。 有一天,愛迪生又在紐約街頭碰上了那個朋友。「哎呀」,那位朋友驚叫起來,「你怎麼還穿這件破大衣呀?這回,你無論如何要換一件新的了!」 「用得著嗎?這兒已經是人人都認識我了。」 愛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⑻ 古代持之以恆人的例子
司馬遷(前145—?),字子長,生於夏陽龍門(今山西韓城)。那裡南鄰黃河,北面里是著名的龍門山。長河名山,氣勢雄渾,同時又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司馬遷的童年是在家鄉度過的,他與農夫牧童為伴,在飽覽故鄉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相關的歷史傳說和故事,鄉土文化培育了司馬遷的靈秀豪邁之氣。其父司馬談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奮的學者。他知識廣博,對諸子百家學說有深入系統的研究,他兼容並包又崇尚道家的學術思想對司馬遷有直接的影響。
司馬遷在史官家庭中長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自幼就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從10歲開始誦讀用籀文寫就的文獻。漢代通行的是隸書,籀文是先秦古文字,司馬遷從小就打下了堅實的古文基礎。他的閱讀范圍相當廣泛,上至堯舜禹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漢盛世的辭賦,他都有涉獵。至於諸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戰國到秦漢之際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檔案,都是他閱讀的對象。
司馬遷在20歲時有過漫遊的經歷,到過東南一帶許多地方。在會稽探訪大禹的遺址,在場上水濱憑吊屈原,在登封瞻仰許由的墳墓,在楚地參觀春申君的宮殿。在劉邦發跡的豐沛之地,司馬遷參觀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等人故居。在漫遊過程中,他流露出對傳統文化及其深厚的感情。他有很強的好奇心,喜歡對歷史真相尋根求源。游覽韓信故里時,他聽當地人講韓信年輕時就胸懷大志,盡管家境貧寒,仍然把故去的母親安葬在高敞地。司馬遷實地考察了韓母的墓地,那裡果然地勢開闊,證實了傳說的可信。司馬遷在廣闊的地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大大拓寬了視野,為《史記》的寫作搜集了許多新鮮的材料,他在游歷的過程中的真切體會和親身感受也一起寫入書中。
父親司馬談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可惜壯志未酬而與世長辭。司馬遷子承父之志,繼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他開始了《太史公書》及後來稱為《史記》的寫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漢三年(前98年),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解釋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獄,並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上給了他巨大的創傷。出獄後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繼續寫作《史記》。前後經歷了14年,《史記》的寫作已基本完成。司馬遷大約死於武帝末年,即公元前87年前後。
司馬遷修史
司馬遷修史初期,旨在繼承古代史學傳統,並弘揚有漢一帶的精神,把修史看作是「明聖盛德」、述「功臣史家賢大夫之業」(《太史公自序》)。但是經過李陵之禍以後,他的形體精神受到摧殘,心情發生了很大變化,他的修史動機也有所調整。他列舉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等人著書立說的動機,認為自己也屬於發奮著書的類型,是在經歷磨難之後通過著書抒發心中的郁悶和不平。司馬遷由於身陷囹圄、遭受宮刑,不再把修史僅僅看作是對歷史的總結、對西漢盛世的贊頌,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嘆聯系在一起,融入了較多怨刺的成分,許多人物傳記都寓含著作者的寄託,磊落而多感慨。司馬遷修史過程中前後心態的巨大變化,賦予《史記》這部書豐富的內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帶著心靈創傷所作的傾訴。
⑼ 古代持之以恆的故事
司馬遷(前145—?),字子長,生於夏陽龍門(今山西韓城)。那裡南鄰黃河,北面50里是著名的龍門山。長河名山,氣勢雄渾,同時又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司馬遷的童年是在家鄉度過的,他與農夫牧童為伴,在飽覽故鄉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相關的歷史傳說和故事,鄉土文化培育了司馬遷的靈秀豪邁之氣。其父司馬談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奮的學者。他知識廣博,對諸子百家學說有深入系統的研究,他兼容並包又崇尚道家的學術思想對司馬遷有直接的影響。
司馬遷在史官家庭中長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自幼就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從10歲開始誦讀用籀文寫就的文獻。漢代通行的是隸書,籀文是先秦古文字,司馬遷從小就打下了堅實的古文基礎。他的閱讀范圍相當廣泛,上至堯舜禹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漢盛世的辭賦,他都有涉獵。至於諸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戰國到秦漢之際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檔案,都是他閱讀的對象。
司馬遷在20歲時有過漫遊的經歷,到過東南一帶許多地方。在會稽探訪大禹的遺址,在場上水濱憑吊屈原,在登封瞻仰許由的墳墓,在楚地參觀春申君的宮殿。在劉邦發跡的豐沛之地,司馬遷參觀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等人故居。在漫遊過程中,他流露出對傳統文化及其深厚的感情。他有很強的好奇心,喜歡對歷史真相尋根求源。游覽韓信故里時,他聽當地人講韓信年輕時就胸懷大志,盡管家境貧寒,仍然把故去的母親安葬在高敞地。司馬遷實地考察了韓母的墓地,那裡果然地勢開闊,證實了傳說的可信。司馬遷在廣闊的地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大大拓寬了視野,為《史記》的寫作搜集了許多新鮮的材料,他在游歷的過程中的真切體會和親身感受也一起寫入書中。
父親司馬談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可惜壯志未酬而與世長辭。司馬遷子承父之志,繼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他開始了《太史公書》及後來稱為《史記》的寫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漢三年(前98年),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解釋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獄,並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上給了他巨大的創傷。出獄後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繼續寫作《史記》。前後經歷了14年,《史記》的寫作已基本完成。司馬遷大約死於武帝末年,即公元前87年前後。
司馬遷修史
司馬遷修史初期,旨在繼承古代史學傳統,並弘揚有漢一帶的精神,把修史看作是「明聖盛德」、述「功臣史家賢大夫之業」(《太史公自序》)。但是經過李陵之禍以後,他的形體精神受到摧殘,心情發生了很大變化,他的修史動機也有所調整。他列舉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等人著書立說的動機,認為自己也屬於發奮著書的類型,是在經歷磨難之後通過著書抒發心中的郁悶和不平。司馬遷由於身陷囹圄、遭受宮刑,不再把修史僅僅看作是對歷史的總結、對西漢盛世的贊頌,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嘆聯系在一起,融入了較多怨刺的成分,許多人物傳記都寓含著作者的寄託,磊落而多感慨。司馬遷修史過程中前後心態的巨大變化,賦予《史記》這部書豐富的內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帶著心靈創傷所作的傾訴。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