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傳統文化孟母故事視頻

傳統文化孟母故事視頻

發布時間: 2021-01-29 08:54:40

㈠ 有關孟母教子的故事

孟子少年時,有一次東邊的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鄰居為什麼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孟母後來後悔了,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席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於是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表明她沒有欺騙.

孟母不僅重視客觀環境對少年孟子的影響,而且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教育孟子。「買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1)傳統文化孟母故事視頻擴展閱讀

孟子能成為「亞聖」,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人,多得力於他的母親。孟子的母親是位偉大的女性,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於約禮、成金。

數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鬆,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屬於典型的中國良母。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胎教」的說法由來已久。據說周文王的母親妊娠時,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惡言;周成王的母親懷孕期間,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獨居不倨,雖怒不罵,孟母深深體會到「胎教」的重要。

孟子的母親姓仉,父親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懷才不遇的讀書人,他為更大的發展,光耀門楣,拋別嬌妻稚子,遠赴宋國游學求仕,三年後,帶給孟母的是晴天霹靂般的噩耗,從此孤立無援的孟母開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

她下定決心,要憑著自己的雙手謀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獨生兒子,教養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㈡ 孟母三遷的故事視頻 兒童成語故事

孟母三遷,即孟軻(孟子)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
《三字經》里說:「昔孟專母,擇鄰處」。孟母三遷便出自於此。
孟子的屬母親為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
現在有時用來指父母用心良苦,竭盡全力培養孩子。

㈢ 傳統故事孟母三遷的內涵

《三字經》里說:"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便出自於此。詞語解釋信息為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現在有時用來指父母用心良苦。說明孟子後來成為大學問家,與社會環境對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關系。這個故事啟示我們:其一,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 除了言傳身教之外,要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幼兒時期模仿力最強, 所以應該給他們良好的環境。其二,人們很注重小孩成長的起跑線,應該包括小孩成長的環境,性相近,習相遠。剛出生時的天性都差不多,只是由於環境和後天的影響會讓人的習慣開始出現差異。其三,社會環境對一個人、特別是青少年的成長有著直接的關系,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望採納 謝謝!!

㈣ 昔孟母的故事

孟母三遷,即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三字專經》里說:屬"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便出自於此。詞語解釋信息為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現在有時用來指父母用心良苦,竭盡全力培養孩子。

孟子小時候家離墓地很近,就常常玩辦理喪事的游戲,他母親說:「這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於是搬遷到集市旁邊,孟子又做學商人賣東西的游戲。他母親說:「這也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學堂旁邊。於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讓食物的禮儀的游戲,他母親說:「這里可以用來安頓我的兒子。」

㈤ 孟母教子的三個故事

孟母教子的故事:

一、三遷擇鄰:

1、孟子名孟柯,出生於現在山東省鄒城市北25華里的鳧村(今屬於曲阜市)。《列女傳》記載,孟家最初的住處靠近一片墓地。游戲、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於經常看到出殯送葬的人群從附近經過,因此,孟軻與其他孩子就「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他們模仿送葬的人群,興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戲。孟母認為這樣的環境會影響孩子讀書,妨礙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會讓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2、孟母決定搬家,毅然帶孟軻遷居到遠離墓地的廟戶營村。廟戶營村位於現在的鄒城市西北部,當時,這里是一處繁華的集鎮。孟軻置身於這人來人往的鬧市之中,逐漸又同集鎮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戲,與同伴們學習商販叫買吆喝,討價還價,還學鄰居屠夫殺豬宰羊。孟母覺得這里仍然不是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這樣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販的影響而不認真讀書。

3、在這個集鎮上剛剛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決定再一次搬遷自己的住處。他們搬到了學宮的旁邊。這所學宮位於現在鄒城南門崇教門外路東,是孔子之孫即子思設宮講學的地方,後人稱它為「子思書院」。後來子思的學生在此授徒講學。

4、孟母想,孩子在學宮的附近居住,必然會受到學宮氣氛的影響,長大以後讀書也方便。母子搬遷到這兒後,天資聰穎的孟軻果然被書院里的琅琅讀書聲所吸引,常到書院里跟著學習詩書,演習禮儀。孟母很高興自己終於找到了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從此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後來孟母把孟軻送入學宮,隨子思的弟子學習,使孟子從此走上學業之路.

二、斷杼教子:

1、孟子雖然天性聰穎,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頑皮。到學宮學習了一段時間後,開始的新鮮勁頭過去了,貪玩的本性難移,有時就逃學,對母親謊稱是找丟失的東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織布,知道他又逃學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織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斷。

2、孟子問為什麼要這樣,孟母回答說:「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教育孟軻,學習就像織布,靠一絲一線長期的積累。只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淵博的知識,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廢。逃學就如同斷機,線斷了,布就織不成了,常常逃學,必然學無所成。

3、孟軻幡然大悟,從此勤學苦讀,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終於成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三、殺豚不欺子

孟母對於孩子品格的成長同樣十分看重,她的「殺豚不欺子」的故事至今讓後人贊嘆。有一次,鄰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備殺一隻小豬。孟子非常好奇,就跑去問母親:「鄰居在干什麼?」「在殺豬。」「殺豬干什麼?」孟母笑了笑,隨口說道:「是給你吃啊。」剛說完這句話,孟母就後悔了,心想本來不是為孩子殺的豬,我為什麼欺騙他呢?這不是教他說謊嗎?為了彌補這個過失,孟母真的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了,以此教育孩子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5)傳統文化孟母故事視頻擴展閱讀

一、萬事禮為先:

1、孟子娶妻以後,對自己的妻子不喜歡,認為她太過倨傲。有一天,天氣十分炎熱,妻子從田間勞作回家,進了房間就脫衣納涼,正巧孟子突然推門進來。看到妻子光著身子在房間里涼快,孟子異常生氣,認為妻子行為放盪,不守禮節,當即就有了休妻的念頭。

2、孟母知道以後嚴厲斥責孟子說:你進門之前應該先敲門問屋裡是否有人,才能進去,你沒有敲門就推門而入,是你先失禮節,並不是你妻子的過錯啊。聽了母親的話,孟子深感自己過於魯莽,也慚愧於自己沒有把所學應用於生活當中,自此對妻子芥蒂盡除,與妻子和好如初。孟母用家庭小事教育孟子「萬事禮為先」的做人道理,其識見令人敬仰。

二、勸子遠行:

1、孟母對於家庭一生操勞,盡管孟子已經長大成人,但對孟子的教育和督促從來沒有放鬆過。在齊國,孟子多次向齊宣王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齊宣王雖然以年祿十萬鍾酬謝孟子,但是卻不肯積極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他非常想去願意採納他政治主張的宋國,可是又擔心母親年事已高無人照料。

2、孟母知道了兒子的心事,對兒子說:「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孟母的一席話把孟子的擔憂和猶豫一掃而空,孟子隨離家周遊列國,受到了各國的空前歡迎,他的政治主張在許多諸侯國得到順利推行。

3、就在這個時候,為兒子傾盡畢生心血的孟母,在親眼看著兒子成功的時刻,滿懷著一個母親成功的歡欣,一病不起。在歸葬故鄉的途中,沿途經過的地方,無論民眾官員,無不爭向在路旁祭奠,表達對這位偉大母親的尊敬和哀思

㈥ 孟母故事三則原文

殺豚不欺子: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集市旁居住時,孟子看到鄰居殺豬,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干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煮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於言傳。為了不失信於兒子,盡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三遷擇鄰:孟子家居住在鄒城北馬鞍山下,附近是一片墓地,山麓墳瑩處處,不時看到喪葬的情形。孟子和村中兒童一起模仿大人扮演喪葬的過程,有時還搶人家的供果吃,孟母發現兒子受到了不良環境的影響,就從鳧村遷到了城西廟戶營。這里是一個「日中為市」的交易集市,市場上行商坐賈,拍賣喧鬧,而且鄰居是個殺豬的屠夫,孟子就用泥巴捏成小豬,模仿他鄰居的樣子用竹片殺掉,沿街叫賣。孟母忐忑不安,再次遷居,把家搬到了到縣城南部的學宮旁。學宮附近常常有讀書人來往,高雅的氣韻,從容的風范,優雅的舉止與循規蹈矩的禮儀行為,對孟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和夥伴們一起,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一片庄嚴肅穆的景象,使得遠遠察看的孟母內心深處大為高興:「這才是孩子們最佳的居住環境!」她由衷地發出感嘆,並把孟子送入學宮讀書,留下了「三遷擇鄰」的美談。

斷機喻學: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准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干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孟母教子故事三則叫我明白:家長應該為孩子塑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氣氛,而且家長對孩子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說到做不到缺失的是誠信,誠信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培養的。在孩子剛剛懂事起家長就應該幫助他們在心中樹立起「以誠信為本」。孟母教子故事三則讓我受益非淺。(伯樂家長)

㈦ 成語故事孟母三遷視頻

教學視頻網上有很多的。
故事導讀:
【注音】mng mǔ sān qiān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就把家搬到城裡,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
【注音】mèng mǔ sān qiān
【故事】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這里的環境不好,於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裡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污的鐵匠師傅在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裡,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里環境還是不好,於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鬍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念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
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後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抄起剪刀,「嘩」的一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愣住了。這一次,孟軻心裡真正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於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後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終於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出處】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漢·趙歧《孟子題詞》

【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詞】三遷之教

【成語示列】他背熟的的班姬《四誡》從頭學,不要得孟母三遷把氣淘。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十齣
【成語造句】

◎ 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說明環境對兒童心理、行為的影響。

㈧ 孟母的故事

孟母三遷
《列女傳》:「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少時,嬉戲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之。』乃去,舍市旁。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旁。其嬉戲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孟子,名柯。戰國時期魯國人(現在的山東省境內)。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裡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母斷織
《韓詩外傳》:「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誼也。呼而問之曰:『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其母引刀裂斷其織,以此誡之。自是之後,孟子不復誼矣。」
《列女傳》:「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何以異於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墜於修德,不為盜竊則為虜役矣。』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
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裡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

止子出妻
《韓詩外傳》:「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而視之,白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曰:『何也?』曰:『踞。』其母日曰:『何知之?』孟子曰:『我親見之。』母曰:『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雲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無禮,非婦無禮也。』於是孟子自責,不敢去婦。」
《列女傳》:「孟子既娶,將入私室,其婦袒而在內。孟子不悅,遂去不入。婦辭孟母而求去,曰:『妾聞夫婦之道,私室不與焉。今者妾竊惰在室,而夫子見妾勃然刊悅,是客妾也。婦人之義蓋不客宿,請歸父母。』於是孟母召孟子而謂之曰:『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敬也;將上堂,聲必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恐人過也。今子不察於禮而責禮於人,不亦遠乎?』孟子謝,遂留其婦君子謂:孟母知禮而明姑母之道。」

買豚食子
《韓詩外傳》:「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悔而言曰:『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詩》曰:『宜爾子孫繩繩兮』,言賢母使子賢也。」
翻譯:孟子少年時,有一次東家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東家為什麼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孟母後來後悔了,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席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於是買了東家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證明她沒有欺騙他。

㈨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故事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

當他們住在墓地旁邊時,孟子就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於是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住!」

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9)傳統文化孟母故事視頻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