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國工藝品的故事作文
1. 一篇關於民間工藝品的作文
中國結,它身上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面。是由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 每一個結從頭到尾都是用一根絲線編結而成,每一個基本結又根據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結飾互相結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圖案的飾物搭配組合,就形成了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的中國傳統吉祥裝飾物品。 中國結不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
老媽酷愛手工製作,節假日在家翻到了一本《中國結》我本是閑來無聊隨便翻翻,卻不想越看越有味兒。於是我就決定親自動手來試做中國結。於是就先拿一個中國結來作標本。
我迫不及待地抓起繩子.首先要把三根繩子分為里,中,外三層,我先把最外邊的繩子拿在手裡.我專心致地學著.最外邊的繩子成形之後,再拿出中間那根,沿著第一根的走向串,我越串越高興,這可是我第一次做中國結!我把最里邊的繩子拿在手上,小心翼翼地串起來,生怕把中國結串壞.當我把最里的那根繩子的顏色搭配在一起時真是漂亮極了.但我還要做些調整,讓繩子的一頭 對齊,而不要一根長,一根短.望著我快完成的中國結,心裡真是有說不完的喜悅. 雙錢結」也是中國結的一種.我定睛一看, 哇,還真像兩個錢幣疊在一起,兩個錢幣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可一把兩個錢幣疊在一的」雙錢結」的多餘繩子剪掉,然後在後面別了一個別針,還用打火機把別針固定了一下.」雙錢結」終於完成了,我把它別在衣服上,顯得格外耀眼,它為我的衣服增添了更加絢麗的色彩,使我更加的美麗.
2. 民間工藝品作文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民間剪紙作為中國本源哲學的體現,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紙大師工作室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我國的民間剪紙手工藝術有它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我國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公元前6世紀),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的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製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湖北江凌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銀箔鏤空刻花(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出土文物之一),都與剪紙同出一撤,他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我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在1967年我國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盆地的高昌遺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發現的兩張團花剪紙,他們採用的是麻料紙,都是折疊型祭祀剪紙,他們的發現為我國的剪紙形成提供了實物佐證。
關於剪紙手工藝術的歷史,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從紙的出現開始。漢代紙的發明促使了剪紙的出現、發展與普及。紙張是一種很容易霉爛的材料,在我國東南部地區氣候濕潤,再加上當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時間一長紙張製品就霉爛,而民間剪紙又是一種大眾化的東西,人們不會象珍寶一樣保存起來,搞壞了自己還可以再剪。而在我國西北地區天干少雨,氣候乾燥,紙張也不易霉爛,這也可能是新疆吐魯番地區發現北朝剪紙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紙——紙花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杜甫詩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均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頡,其鏤花木版紋樣具有剪紙特色,如現藏日本正倉院的「對羊」,其羊的紋樣就是典型的剪紙手工藝術表現手法。唐代民間還出現了利用剪紙形式製作的漏版印花板,人們用厚紙雕刻成花版,將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麗的圖案。
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於窗上的「窗花」,或用於燈彩、茶盞的裝飾。宋代民間剪紙的運用范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通過上釉、燒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間還採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藍印花布工藝製作的鏤花製版是用油紙板雕鏤成紋,刮漿印花的花版紋樣就是採用剪紙的技法,有陰、陽刻之分,長線要割斷,以點分虛實。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范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綉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櫃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除南宋以後出現的紙扎花樣工匠外,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的最基本的隊伍,還是那些農村婦女。女紅是我國傳統女性完美的一個重要標志,作為女紅的必修技巧——剪紙,也就成了女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的手工藝。她們從前輩或姐妹那裡要來學習剪紙的花樣,通過臨剪、重剪、畫剪、描繪自己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以至最後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樣來。
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猶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長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實用性、審美性成為了符合民眾心理需要的象徵意義。
剪紙藝術源遠流長,在古代詩詞典籍中,也被廣泛的記載:
1. 唐•崔道融所留傳的詩中,有這樣的詞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這里所講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現在人們所熟悉的剪紙。
2. 唐•李商隱《人曰》詩:「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剪綵也就是剪紙。
3.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說:「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蟠,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又剪為春蝶,春勝以戲之。
3. 傳統手工藝的作文800
手藝人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些手藝與文化正走的無聲無息,「手藝人」這一稱呼也離我們愈來愈遠。
曾經也問過妹妹,我問她是否知道爆米花時這么做的,她居然告訴我是用豆子敲裂了炸的,真是讓我哭笑不得。我費盡口舌的向她展示我童年看到的爆米花的做法,而她卻無法理解。
或許是深秋,或許已入冬,我在陽台上寫作業。已是旁晚時分了,忽聽得「嘭」的一聲,抬頭,順聲而望,只見夕陽已落,晚霞已紅,在樓下一棵正落葉的樹邊是一位爆爆米花的老人。現如今想想,那是何等的意境!便丟下筆,興沖沖的去找媽媽,媽媽便找來了個袋子,裝上幾把大米,我在一旁卻嫌不夠。人們三五成群的圍在老人的小攤子邊上,每一次響聲過後,那還算恬靜的樹下便有了各種聲響:小孩子的歡笑聲,塑料袋的聲音,婦女付錢砍價的聲音。一會兒又靜下來,那樣的樂此不疲,繁中生樂。
好不容易輪到我了,我在一旁小心地看著,在我看來,把硬邦邦磕牙的米粒變成又香又脆的爆米花實在是件奇事!那老人把米倒進爐子里,又從旁邊黑乎乎的盒子中挖了勺白糖,我多希望他能多放點,他便一次又一次的搖動手柄,爐下的煤炭燒得通紅,我喜歡站的近些,那老人便會和我說話,有的沒的我們聊著。一會兒,他便會高聲一呼:「要爆嘍——」我便捂著耳朵跑向媽媽,「嘭——」如一聲悶雷,在我看來,這比一樣煙花還要精彩。
米粒與白糖的結合成了我童年的滋味,空氣也變得如此香甜,我喜歡用手把爆米花刨出來,滿滿兩大袋,如同堆沙子般有趣。付完錢,媽媽一手拎一袋,袋口冒著熱氣,我總伸手去抓一把,先是一粒一粒的吃,一把一把的吃,最後將整個嘴巴塞了個滿,滿足與喜悅充溢著整個口腔。若換成什麼稀罕物,像是巧克力,一次只有那樣的一小塊,哪能帶來如此的滿足感。
回家後,解了袋子,索性將整個臉埋進爆米花里,亂嚼幾口,還帶著些溫熱,鼻間香氣正濃,媽媽見了便呵斥一聲:「干什麼呢!」我一抬頭,嘴上,鼻尖上,睫毛上如點點白雪,媽媽便會笑個不停。
現在回憶起這些童年樂事,手中執筆依舊,樓下越是另一番風景,怎叫人不心生傷痛。
4. 寫一個民間工藝品的作文(500字以上)
工藝品遊艇
在我的書桌上放著一條工藝品—遊艇。這條遊艇造型別致、結構精巧、古香古色,具有義大利威尼斯的民族風格。
這條富麗堂皇的遊艇是由塑料製成的,長40厘米,寬10厘米,高15厘米。由船身和底座兩部分構成。底座呈圓錐狀,紅色,上面布有精美的花紋。上部與船底相接。船底為黑色,船身為金黃色,船頭是尖的。在船艙和船頭之間的部分有一個可以裝卸的小燈。這個燈是夜晚照明用的。因為這是一件工藝品,所以燈內沒有真的燈泡。在船艙前有個底托,底托上的小孔有一個跳舞的小人。這個小人別看樣子小,可是製造精細,她上身穿一件銀白色的短上衣,下身是一條紅色的舞裙,腰上還系著一條藍色腰帶。她雙手上舉,呈跳舞姿勢。她的上身與兩腿是用兩個銅環相連的。兩腿直垂下來,懸空。船艙是船的主體部分,為立體梯形,頂篷呈半圓形,前後左右的牆壁都是空的,在棱架的部分都雕刻著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花紋。其中有的呈魚形,有的像花朵……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就好像魚兒在水中嬉戲,馬兒在草原上奔騰,花兒在花叢中開放,這個玲瓏的小船艙還可以打開呢!在後部兩個棱架的基部各有一個活動的螺絲,能把船艙的整個蓋子掀起。我想這就是船艙中門的裝置吧。掀開蓋後,可以看到內部有一個小盒了,盒內有一排排小椅子,這樣游就可以坐在艙內來觀賞水上城市威尼斯的外貌了。在艙蓋的背面還吊著八個小燈泡,就像一個個倒掛著的酒瓶子,有紅、黃、藍、綠四種顏色。在船尾還有一位船夫站著,他頭戴黃色小禮帽,身穿白色衣褲,領子上有藍色飄帶,腰間系一條紅腰帶,風度翩翩,雙手拿著一個船槳,這就是威尼斯水手的特色,用一支槳劃水,看起來,他劃船的技術還十分高超呢。
這條金碧輝煌的小船不但可以當工藝品還可以當玩具。在船的底座上連有插頭,把船身、小人等裝好後,接通電源,船就可以轉起圈來,跳舞的小人也開始轉著圈地跳起舞來。艙內壁燈也跟著亮起來了,隨之又響起了優美的音樂。看著,聽著,我好像真的到了威尼斯。作為一位貴賓坐在這富麗豪華的遊艇上,有人在為我跳舞,船夫在為我劃船,帶我去游覽威尼斯這神奇的水上世界;讓我觀賞碧波盪漾的水道,一座座古典式的石橋;讓我領略威尼斯古老燦爛的文化……這優美的舞姿,動聽的音樂,使人陶醉了,就像作夢一般。
這艘金光燦爛的遊艇小巧玲瓏,別具一格,是我家的珍品之一。
5. 寫民間工藝品作文
滿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服飾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於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於騎馬,又能抵禦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軍裝」,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具有了禮服和常服的性質,其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為棉、夾和皮數種,為保暖之用。樣式有對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種。
而作為有清一代「時裝」的滿族女式旗袍,則多有發展。當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辛亥革命後,旗袍樣式由肥變瘦;在20世紀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30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並突出曲線美;40年代又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廣泛,棉、毛、絲、麻和各種化纖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長、短袖之分之外,還分皮、棉、單、夾數種,便於在不同季節穿用。經過不斷改進的旗袍,一般樣式大致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講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領口、袖口和衣邊上綉有各色圖案的花邊。如此既襯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顯得文雅大方。具有東方色彩的旗袍現已成為中國婦女普遍喜愛的中式服裝。
旗袍和「旗頭」、「旗鞋」等搭配起來,就構成了滿族婦女典型的傳統服飾裝束。
「旗頭」指的是一種發式,也稱發冠。類似扇形,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長約30厘米、寬約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上即可。上面還常綉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旗頭」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顯得分外端莊穩重,適應於隆重場合。
「旗鞋」款式獨特,是一種高木底綉花鞋,又稱「高底鞋」、「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穿這種高底鞋走起路來顯得姿態優美。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滿族的帽子種類較多,主要分為涼帽和暖帽兩種。過去,滿族人常戴一種名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稱「帽頭兒」,其形狀上尖下寬,為六瓣縫合而成。底邊鑲一約3厘米寬的小檐,有的甚至無檐,只用一片織金緞包邊。冬春時一般用黑素緞為面,夏秋則多用黑實地紗為面。帽頂綴有一個絲絨結成的疙瘩,黑紅不一,俗稱「算盤結」。帽檐下方的正中釘有一個「標志」,稱「帽正」,有珍珠、瑪瑙的,也有小銀片、玻璃的。相傳這種帽最早始於明代初期。因其為六瓣縫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統一」之意,故盛行起來。滿族入關以後,受中原文化影響,也取其「六合統一」之意,開始戴用此帽,而且頗為流行。現在,在有關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電視、電視劇中,我們仍能經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滿族男人多穿雙脊臉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種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緞布料。鞋前臉,鑲雙道或單道黑皮條。鞋尖前凸上翹,側視如船型。婦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綉花卉圖案,鞋前臉多綉有「雲頭」)外,還有一種「千層底鞋」。「千層底鞋」用多層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為布料,一般不綉花卉等圖案,多在勞動中穿用。
還有一種很有特點的鞋,叫烏拉(靰鞡)鞋,多為滿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絮靰鞡(烏拉)草,既輕便,又暖和,適於冬季狩獵和跑冰。
住行
滿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滿族農村房屋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便於採光,均在東端南邊開門,形如口袋,俗稱「口袋房」,便於聚暖。東西各有廂房,配以門房,這便構成通常所說的四合院。房屋多為起脊磚瓦房,俗稱「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門向南開,高大寬敞。房內正對門一間謂堂屋,又稱外屋,設廚灶鍋台、水缸,灶通西內室火炕,火炕,滿語稱「土瓦」。從堂屋西牆開門為裡屋,為南、北、西三面構成「萬字坑」或「蔓枝炕」。滿族尚右,西牆供祖宗牌位。西炕為窄炕,不住人,下通煙道。南北對面炕。上鋪炕席,或糊炕紙刷油。炕梢置衣櫃,櫃內裝衣物,櫃上疊置被褥、梳妝用品。夜間長輩居於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寢時,頭朝炕外,腳抵牆,對防寒和呼吸新鮮空氣頗為適宜。牆壁多貼有紙畫。為御北方寒冷,有的還建有火地。屋外西山牆頭砌有圓形煙囪(滿語稱為呼蘭),高出房檐數尺。煙囪根底有窩風窠,以擋逆風。南北牆上有窗,窗戶紙糊在窗欞外,多「高麗紙」,紙上淋油或鹽水,免得為雨雪淋濕脫落。窗欞及門上亮子窗欞構成各種圖案,美觀牢固。窗戶分上下兩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風。房樑上常懸有悠車,嬰兒放在悠車里。炕上擺有長方形的炕桌,吃飯時圍桌盤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鋪有氈褥子以待賓客。房欞、椽、棟多有雕花油彩。廂房則設碾房和倉庫(滿語稱哈什)。房外四周環砌圍牆。院內東南豎「索倫桿」,桿上有錫斗,桿下放三塊石,稱為「神石」。桿後是一面用磚砌成的壁牆,牆頭飾有雨搭。
過去,城中的富貴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門多為三間屋宇式建築,正房三至五間,東西廂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間,四周圍以磚牆,門房兩側設有石礅,稱為上馬石。有的四合院分為前後兩院。滿族的這些民間居所式樣,大部分保留在東北的滿族聚居區。但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傳統建築方式外,絕大部分已建造成更為寬敞明亮的現代式房屋。
為適應山區和林海雪原居住環境,滿族聚居地區的傳統交通工具主要有馬車、爬犁、獨木舟和樺皮船等。爬犁(滿語稱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將兩根樹干用火烤後彎成弓形,上端翹起,貼地部分寬約1米半,上面鋪板或做成箱式,駕以馬、牛,載人載物極為輕便。目前只在較寒冷的北部山區偶爾使用。滿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獨木舟(滿語稱威呼),由粗大原木鑿空而成,可容數人。還有一種樺樹皮船,製作較為麻煩。先做龍骨,里外附上樺樹皮,一人可以扛著行走。相當輕便。現在已經不多見,被現代船隻所取代。
禮儀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滿族人見面或拜見客人,有各種禮節,其中有打千禮、撫鬢禮、拉手禮、抱見禮、半蹲禮、磕頭禮等。其中,打千禮、抱見禮、磕頭禮主要為男人所用,其他則用於婦女。打千禮用於晚輩對長輩、下屬對長官,形式為彈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彎,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並問安。抱見禮是平輩之間用,晚輩對長輩也可用,不過晚輩要抱長輩的腰,長輩撫晚輩的背,等等。現在,有些繁瑣的禮節已被簡化。
滿族尊老敬上的傳統更為明顯。晚輩每日早晚要向父、祖問安,途中遇長輩人要讓路,吃飯時長輩先坐先吃。滿族重感情講信義,對賓朋真誠相待,有客人必設宴招待,所允諾之事必全力去做。
滿族傳統的婚姻儀式較為復雜,大致經過通媒、放定、納彩、過箱、迎親、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門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兩家都同意後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贈如意或釵釧諸物為定禮。然後是定婚,即選擇吉日,男方家及其親戚往女家問名,女家設宴款待,男方家長致辭求婚,女方家則推謝再三,男方家堅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後,才算定下婚事。此時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長輩。定婚後要過禮,也是選擇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綢緞、羊、鵝等禮物。男方家還要贈銀兩錢財。此時要議定婚期。進入迎親階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妝,俗稱「過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謝。迎親時,新郎在迎親隊伍的陪伴下趕著彩車迎親,在途中兩車相錯時,新娘的哥哥將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車,俗稱「插車」(由於各地區滿族風俗不同,也有新郎與迎新隊伍直接到新娘家迎親的。還有的地方有"旗俗不親迎"之說)。新娘至新郎家,換車乘轎,花轎落地,新郎要虛射三箭。新娘蒙紅蓋頭下轎,與新郎站在事先擺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後撤天地桌,新娘進入臨時搭的帳篷,謂之坐帳。坐帳時「開臉」,換頭型。坐帳後,新娘跨過馬鞍進洞房,新郎用秤桿揭去蓋頭扔到房檐上。夫妻飲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孫餑餑,眾人鬧洞房。在婚日當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後第一天,新娘給夫家親戚裝煙敬茶,拜宗族,認明輩分,謂之分大小。一般在結婚三日之後,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見娘家人並拜祖宗。婚後一個月,新娘回娘家住一個月,謂之住對月。到了這時,婚娶儀禮乃告結束。
這些繁雜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滿族聚居地區已經簡化,並且融合了現代形式。比如插車,演變為男女青年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各自由婚慶隊伍陪伴,從自己的家裡出發,行進至中途相遇時,兩人交換自行車或摩托車,再一同到新郎家。還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變為新人拜雙方父母。雖然有變化,但仍然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滿族的婚姻儀式因居住地區不同而略有變化,並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滿族的育兒習俗比較特殊。生男在門左掛弓箭,生女在門右掛彩色布條,娘家送一個悠車。生兒三天時,親朋送賀禮,俗稱「下奶」。並舉行洗禮,稱「洗三」。滿月時要請客人來「做滿月」,並將弓箭或布條取下掛在「子孫繩」上。百日時,要用從各家要的彩布條編成鎖,稱掛鎖。周歲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讓孩子「抓周」。一般在16歲時,男孩剃發,女孩盤發髻。至今在東北滿族聚居區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滿月」、「抓周」等傳統習俗。
葬俗
滿族的喪葬以土葬、火葬為主,土葬和火葬歷史都很久遠。在滿族入關前以火葬為主,這主要是由於他們經常遷移。另外,八旗將士在清初戰死較多,屍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滿族入關後逐漸發生變化,從火葬與土葬並用發展為以土葬為主。喪葬儀式是,死者臨終前穿壽衣,多為長袍、馬褂,為單數。屋內停靈,一般在7日之內。用木板做成靈床,頭西腳東。靈幡用3尺左右的紅布製成,上綴以黑穗,懸掛在院中高桿上。滿族人用的棺具形狀特別,上部隆起,上寬下窄,稱「旗材」。
停靈期內合家舉哀,舉行祭奠。入殮時棺內放金銀等物,貧者用金銀箔元寶代替,口含銅錢或玉器,靈具放在院內靈棚內。出殯多選陰歷單日,抬靈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殯後要感謝幫忙的人並請吃飯。下葬後,每7天到墳上燒一次紙,連燒7次。百日時要燒百日,周年時要燒周年。滿族燒紙是將紙疊成口袋狀,俗稱燒口袋。清明節要上墳,燒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來,滿族的喪葬又改為火葬為主。但祭奠親人的儀式仍然保留了許多古老傳統,如清明節燒口袋、插佛托、燒七、燒百日、燒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滿族禁忌較多。不允許褻瀆神靈和祖宗。比如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傳說努爾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獸,盡可以打來吃,但是,今後不準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義犬。"從此愛犬、敬犬便成了滿族的習尚。另外,滿族人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之俗。
6. 傳統工藝作文
中國傳統手工藝——風車
今天,是星期四,我們要去勞技中心了。同學們早早來到教室,熱烈的,猜疑的,討論著,今天我們會做些什麼東西?
過了一會兒,老師叫我們排隊下樓。我們出發了!走在路上,行人用疑惑的目光看著我們,好像在想:這些小學生們要去哪?去哪干什麼?而天上的小鳥,好像回應他們一樣,嘰嘰喳喳的叫著,告訴他們我們要去勞技中心了。
我們到了勞技中心,進行分班。我們的第一節課是電鋸木藝,這個我們已經做過了,但是上次我們做的是筆筒,而這次老師給我們加大難度,這次我們要做的是拼插餐桌,老師沒有講些什麼,就讓我們做了。我先把示意圖畫出來,給老師看了以後,我就開鋸了。我先鋸出桌面,再舉出桌腿,拼插一下,粘一下,就做出來了。
中午,我們吃過午飯後,看了一會兒電視,就要上第二節課了。
第二節課的教室在二樓,從外面看,他與別的教室沒什麼區別,但是當你走進去以後,一陣濃濃的中國風,就會向你吹來。用相框裝著的皮影,被掛在牆上,它們神采各異,穿著不同,身份不同,但是每個皮影都有惹人喜愛的地方。教室後面擺著陶制的老虎,猴子……各式各樣,讓人眼花繚亂。教室最前端,緊挨著黑板兩側,擺放著兩個天安門的縮小版泥塑。還有那桌桌椅椅全部是用木頭做的,桌子上,椅子上,那些深深淺淺的紋路,雕刻的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一段段輝煌的歷史。
接著老師告訴我們,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學習做風車。說道風車,
小時候我可是最喜歡玩風車的,但是我從來就沒做過。老師先發給我們一個完整的風車輪,一打紙,一個圓環。老師想讓我們自己做一個風車輪,老師提醒我們,注意風車輪的方向,兩個風車輪方向不一樣,風車就轉不起來。我本來就不適合觀察細致的東西,這可把我難壞了。我的雙眼不停的在兩個風車輪上來回的看,直到把眼睛看暈了,我也沒看出個所以然來。老師看見了,就過來幫我做。只見,老師也在兩個風車輪上來回看,原來老師也要認真的去看,才能做出來。老師幫我做好了第一個,剩下的只能我自己做。10分鍾過去了,我終於把所有的風車輪都貼好了。老師又發給我們一個竹棍做的風車桿,讓我們先把老師剛剛發的兩個小紙片上貼滿雙面膠,再把牙簽貼上去。讓後把這個東東插到風車桿上。然後再按上小鼓,最後把風車輪插上去。風車就做好了,只要風輕輕一吹,小鼓就會發出愉快的響聲。 看著歡歌的風車,我開心的笑了,小時候玩風車時的快樂全都回來了。以前在商店裡賣的,可能比我做的精美別致,但是它帶給我的快樂遠不及這個簡陋的風車。因為,這個風車是我自己做的,我在做風車時遇到的困難,全部都變成這個風車的風彩。這個風車讓我明白了,有時候,別人做的再好,也不及你自己做的不好的,因為,是自己用酸甜苦辣匯聚而成德
風車還在歡歌笑語,而我則在思念小時候的快樂時光,和風車帶給我的啟示。
7. 有關民間工藝品、民風民俗的作文
檢舉 1、
我最喜愛的工藝品——銅馬
前幾年,爸爸從大連買回了一匹銅馬,它就擺放在我家大廳的櫃子上,雖然櫃子里有許多漂亮的工藝品,但要數我最喜歡的工藝品還是那匹既是最引人注目又最威武高大的銅馬了。
這匹銅制的馬,兩隻眼睛炯炯有神,神采奕奕,永遠折射出兩道閃閃發亮的光芒,特別有精神。兩只小三角形般的耳朵機敏的豎立著,彷彿在隨時聆聽著周圍的動靜。身上的鬃毛一排一排的,使這匹矯健的銅馬馳騁起來的樣子更加威武、耀眼了。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這匹銅馬肥健的身子後面拖著一條棕色的大尾巴,只要輕輕的一甩,就像一道閃電一般在你眼前一晃,真是瀟灑極了!前面一直馬蹄凌空而起,另一隻則微微彎曲,另外兩只馬蹄用力地使自己的身軀往前賓士。這馳騁的姿態真是威風凜凜,霸氣十足。
每當我看到這匹正在馳騁飛奔的銅馬時,就會不由自主的想起馬那不服輸的品質,就是因為馬有這樣不怕困難的品格,所以它遇到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一一克服。不是嗎?正如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所寫的:「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這兩句詩所代表的就是馬的意志、品格。所以,我每當看到這匹威武健壯的銅馬時,就會努力做到不怕困難,永不退縮,勇往直前,戰無不勝。
這匹銅馬象徵著「勇往直前」,象徵著「馬到成功」,只要做什麼事情都不半途而廢,不退縮,那麼你一定能夠成功。這匹銅馬一直激勵著我,它將陪伴我走過風風雨雨,它將陪伴著我通往成功的彼岸,永不退縮,永不服輸。
2、 在我家的書櫃上,擺放著許多工藝品。要說我最喜歡的呀,數那匹飛奔的玉馬了。
這匹玉石制的飛馬,膘肥身健,體形勻稱,它那長長的脖子,舉起一個很酷的腦袋,腦袋上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永遠閃射著兩道精神的目光,一對小三角形的耳朵高高地聳立在腦門上,彷彿在隨時聆聽著四周的動靜,顯得特別機敏。前面一隻蹄子凌空而起,另一隻微微彎曲,後面的兩只用力的使自己的身體往前飛奔,脖子上方是一排被修剪的整整齊齊的棕毛,飛奔起來棕毛一抖一抖的,使它顯得更加威武,肥壯的身子後面拖著一束潔白的尾巴,只要輕輕地一甩,就象一道銀色的閃電在你眼前一亮,可瀟灑了。
同學們,你們一定會認為它是一匹單獨的駿馬,那就錯了。作者匠心獨運,在馬背上還有一位穿著盔甲的戰將呢,腰間掛著一柄長長的寶劍,整個身子伏在馬背上,一手扶著寶劍的劍柄,一手抓著韁繩,威風凜凜,形象逼真,象徵戰將凱旋歸來,霸氣十足。
每當我看到它,就給我一種勇往直前,戰無不勝,視困難為糞土的鬥志。
1、 一件我喜歡的藝術品
藝術品,是指人工製品而不是自然物,是精神產品而不是物質產品,藝術品主要是意象思維的結晶,而不是抽象思維的成果。在我們家卧室的轉折角有一個醒目的橙色南瓜。這個南瓜是我的嬸嬸送給奶奶,奶奶一直擺放在我的家中。這就是我喜歡的藝術品。這個南瓜直徑大約是36厘米,頂端有一個大約4厘米的花把。一大片的橙色中,有一小點的綠色,整個搭配的非常協調,越看越像《灰姑娘》里的南瓜馬車!
這個南瓜是陶瓷的,重約3斤。表面非常的光滑,冰冰的、硬硬的,但是能讓人愛不釋手,就像捧著一個聚寶盆。那深綠色的花把有點透明,給人們想像的空間,同時也增添了幾分活力。一個南瓜整體被分成了10份,真是十全十美呀!這個南瓜構造較為簡單,跟農民伯伯種出的南瓜樣子、構造是一樣的;這個南瓜不是那麼的鮮艷奪目,而是一般的橙色,讓人感到生機盎然、心曠神怡。這簡單樸素的景色比鑲著奇珍異寶的陶塑南瓜好得多它以簡朴、素氣而引人注目。
這個南瓜做的非常逼真,真像剛從蔓上摘下來的新鮮的南瓜!玻璃南瓜表面泛著亮光,再不開燈的情況下,把玻璃南瓜放在餐桌上,貪吃的人肯定很想沖上去咬一口。
玻璃南瓜那樸素的顏色是我感受到了勞動人民的艱辛;它的誕生是於玻璃陶藝工人那雙勤勞得手分不開的。這個南瓜,為我家增添了幾分姿彩。因為玻璃陶藝工人豐富的想像力,必定會有更多人得到更美的藝術享受!
工藝品遊艇
在我的書桌上放著一條工藝品—遊艇。這條遊艇造型別致、結構精巧、古香古色,具有義大利威尼斯的民族風格。
這條富麗堂皇的遊艇是由塑料製成的,長40厘米,寬10厘米,高15厘米。由船身和底座兩部分構成。底座呈圓錐狀,紅色,上面布有精美的花紋。上部與船底相接。船底為黑色,船身為金黃色,船頭是尖的。在船艙和船頭之間的部分有一個可以裝卸的小燈。這個燈是夜晚照明用的。因為這是一件工藝品,所以燈內沒有真的燈泡。在船艙前有個底托,底托上的小孔有一個跳舞的小人。這個小人別看樣子小,可是製造精細,她上身穿一件銀白色的短上衣,下身是一條紅色的舞裙,腰上還系著一條藍色腰帶。她雙手上舉,呈跳舞姿勢。她的上身與兩腿是用兩個銅環相連的。兩腿直垂下來,懸空。船艙是船的主體部分,為立體梯形,頂篷呈半圓形,前後左右的牆壁都是空的,在棱架的部分都雕刻著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花紋。其中有的呈魚形,有的像花朵……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就好像魚兒在水中嬉戲,馬兒在草原上奔騰,花兒在花叢中開放,這個玲瓏的小船艙還可以打開呢!在後部兩個棱架的基部各有一個活動的螺絲,能把船艙的整個蓋子掀起。我想這就是船艙中門的裝置吧。掀開蓋後,可以看到內部有一個小盒了,盒內有一排排小椅子,這樣游就可以坐在艙內來觀賞水上城市威尼斯的外貌了。在艙蓋的背面還吊著八個小燈泡,就像一個個倒掛著的酒瓶子,有紅、黃、藍、綠四種顏色。在船尾還有一位船夫站著,他頭戴黃色小禮帽,身穿白色衣褲,領子上有藍色飄帶,腰間系一條紅腰帶,風度翩翩,雙手拿著一個船槳,這就是威尼斯水手的特色,用一支槳劃水,看起來,他劃船的技術還十分高超呢。
這條金碧輝煌的小船不但可以當工藝品還可以當玩具。在船的底座上連有插頭,把船身、小人等裝好後,接通電源,船就可以轉起圈來,跳舞的小人也開始轉著圈地跳起舞來。艙內壁燈也跟著亮起來了,隨之又響起了優美的音樂。看著,聽著,我好像真的到了威尼斯。作為一位貴賓坐在這富麗豪華的遊艇上,有人在為我跳舞,船夫在為我劃船,帶我去游覽威尼斯這神奇的水上世界;讓我觀賞碧波盪漾的水道,一座座古典式的石橋;讓我領略威尼斯古老燦爛的文化……這優美的舞姿,動聽的音樂,使人陶醉了,就像作夢一般。
這艘金光燦爛的遊艇小巧玲瓏,別具一格,是我家的珍品之一。
8. 寫一篇關於民間工藝品的作文
中國結,它身上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面。是由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 每一個結從頭到尾都是用一根絲線編結而成,每一個基本結又根據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結飾互相結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圖案的飾物搭配組合,就形成了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的中國傳統吉祥裝飾物品。 中國結不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
老媽酷愛手工製作,節假日在家翻到了一本《中國結》我本是閑來無聊隨便翻翻,卻不想越看越有味兒。於是我就決定親自動手來試做中國結。於是就先拿一個中國結來作標本。
我迫不及待地抓起繩子.首先要把三根繩子分為里,中,外三層,我先把最外邊的繩子拿在手裡.我專心致地學著.最外邊的繩子成形之後,再拿出中間那根,沿著第一根的走向串,我越串越高興,這可是我第一次做中國結!我把最里邊的繩子拿在手上,小心翼翼地串起來,生怕把中國結串壞.當我把最里的那根繩子的顏色搭配在一起時真是漂亮極了.但我還要做些調整,讓繩子的一頭 對齊,而不要一根長,一根短.望著我快完成的中國結,心裡真是有說不完的喜悅. 雙錢結」也是中國結的一種.我定睛一看, 哇,還真像兩個錢幣疊在一起,兩個錢幣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可一把兩個錢幣疊在一的」雙錢結」的多餘繩子剪掉,然後在後面別了一個別針,還用打火機把別針固定了一下.」雙錢結」終於完成了,我把它別在衣服上,顯得格外耀眼,它為我的衣服增添了更加絢麗的色彩,使我更加的美麗.
參考資料: 雖然字很少!!!!但還可以把?將就將就把
9. 老師讓寫一篇中國民族工藝品的作文
我的卧室掛著一幅特色的民族工藝品,那是爺爺從西藏帶回來的,具有很濃厚的門巴族風格,看起來造型很別致,古色古香的!
先從它的帽子說起吧!帽子最上面是一塊紅色的布,好像表示紅紅火火的氣氛。中間部分是五十六顆珠子,象徵著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個大家庭,要和睦相處。下半部分是一個像香腸裝飾隱喻著年年大豐收的意思。
接下來再介紹一下衣服吧!她們的衣服極其特別,因為它是手工制的,不像我們穿的衣服,她們的衣服上半部分有八個像水晶一樣亮閃閃的寶石,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下面是四朵雪絨花鑲嵌在短裙上,讓人看一眼就想把它買下來。
我小時候,就特別想把衣服拿出來玩,但是必須把相框打爛,媽媽每一次都提醒了我。自從我長大了,就沒有這個想法了,因為它是民族工藝品,更應該讓我們珍惜它、愛護它,雖然它已經舊了,但我還會好好愛護它。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特色的民族工藝品,你們是不是也很想看一看呢?歡迎你來我家一睹為快,它就掛在我房間的牆上呢!
篇二:美麗的民族工藝品
我有一件很美麗的民族工藝品,那是一個玩偶,是一個夷族的小姑娘的模樣,我很喜歡它。
她重約兩百克,身上穿著純布的衣服,在袖領上還織上了精緻的小花,在她的衣巾上也織了小花,她的腕上有兩串小鈴鐺,而且扣子上也是小花樣式的呢!她肯定很喜歡花,說不定衣服也是她自己織的呢!
她的身上也帶了不少的裝飾品,有兩個環子套在她脖子上,其中有一個環子上還有五個小鈴鐺呢,一晃它,它就叮叮當當地響,可有趣了!
她還有一雙透亮的大大的耳環。
她的帽子上也有著許多的裝飾物,有吊環,一串一串的珠子和精緻的小花,頭上還有一個大大的閃閃發光的頭飾。她的身上還套著一串鏈子,鏈子下有一個銅片,銅片上定著長命百歲四個字,它旁邊有十二個奇怪的圖形,我費了好長時間才知道那是十二生肖。
她穿著紅布做的裙子,裙子上也綉上了小花,而且裙子的上下各有一排小花。她還有一個純朴的具有民族風味的長裙。
這件美麗的民族工藝品是我的最愛,它一直擺在我的書桌上,天天陪著我。
篇三:我最喜歡的一件民族工藝品
我有一件最喜歡的民族工藝品,那就是上海世博會上中國館的模型,它是我們去上海世博會參觀時精心挑選的。
這個小模型的顏色是艷紅色的,它代表著中國人的熱情。這個模型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中國結,另一個是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小模型。首先,讓我們看看第一個部分,中國結。這個中國結是由一根紅色的絲綢編織而成,這根絲繩不管經過多少曲折的纏繞也總是不離不棄,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團結就是力量。中國結的下面則是第二個部分,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小模型。它是用塑料製成的,這個小模型的做工非常細致,連每個樓層的台階都認真地雕刻上了,真是惟妙惟肖呀!整個中國館是由四根粗壯的大柱子支撐著的。中國館的主體是一個倒錐形,用這種形狀為主體的建築很少見,工人叔叔們也一定在這個建築的建設過程中操了許多心吧。這兩個部分結合在一起,就變成了小巧玲瓏的中國館的濃縮。
雖然這只是個小小的民族工藝品,但是她的每一個設計細節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特點。我想,大家之所以把中國館做成那麼小的模型,是因為大家都很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也喜愛有中國韻味的中國館吧!我喜歡它,就把它掛在我的書桌旁,每天陪伴著我。
這是竹竹第一次寫關於狀物的作文,寫得磕磕絆絆,過程中妙趣橫生!讓我開始回憶自己小時候寫作文的經歷,那個時候沒有什麼課外班,就是憑著老師的講解和自己的領悟。或許是受了老爸的影響,寫作從來就沒有發過愁,向來都是揮毫潑墨,洋洋灑灑就是一篇很不錯的文章。於是,我也沒給竹竹報什麼作文的課外班。可明顯覺得她寫東西是完全由著自己的思維,想到哪寫到哪,於是我只能一點點的指導她。再加上老師的評語和修改,小傢伙的寫作也慢慢找到了方法,只是一些措辭還需要揣摩,還有就是錯別字有些多,這需要加強。
篇四:民族工藝品
在我家的電視機上擺著爸爸從瓷都景德鎮買回來的四個小瓷人,它們還沒有一尺高,這些小瓷人可都是西遊記里的主人翁:唐僧、孫悟空、豬八、沙和尚。
最左邊的是彬彬有禮的唐僧,它披著棉袈裟,雙手合十,閉著眼睛正在念經。緊跟著他的是聰明機靈的孫悟空,他右手遮著眼睛望,左手拿著金箍棒,好在保護著師傅。隨後是貪吃的豬八,他一手拿著釘鈀,一手托著自己的肚子,好像是又想要吃西。在後面押陣的是忠誠的沙和尚,他扛著自己的禪,一副大力士的模樣。我的小瓷人都是陶瓷做的,但有一點好像不太一樣,那就是他們都是人工用小刀細心地刻出來的,是不是很特別?!這些美麗的小瓷人不但樣子可愛,而且色彩均勻、艷麗,非常小巧。
這四個小瓷人是我們漢族人民勞動智慧和汗水的結晶。
10. 一件民間工藝品(作文)要800字這樣的作文類.
中國結,它身上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面.是由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
每一個結從頭到尾都是用一根絲線編結而成,每一個基本結又根據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結飾互相結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圖案的飾物搭配組合,就形成了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的中國傳統吉祥裝飾物品.
中國結不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
老媽酷愛手工製作,節假日在家翻到了一本《中國結》我本是閑來無聊隨便翻翻,卻不想越看越有味兒.於是我就決定親自動手來試做中國結.於是就先拿一個中國結來作標本.
我迫不及待地抓起繩子.首先要把三根繩子分為里,中,外三層,我先把最外邊的繩子拿在手裡.我專心致地學著.最外邊的繩子成形之後,再拿出中間那根,沿著第一根的走向串,我越串越高興,這可是我第一次做中國結!我把最里邊的繩子拿在手上,小心翼翼地串起來,生怕把中國結串壞.當我把最里的那根繩子的顏色搭配在一起時真是漂亮極了.但我還要做些調整,讓繩子的一頭
對齊,而不要一根長,一根短.望著我快完成的中國結,心裡真是有說不完的喜悅.
雙錢結」也是中國結的一種.我定睛一看,
哇,還真像兩個錢幣疊在一起,兩個錢幣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可一把兩個錢幣疊在一的」雙錢結」的多餘繩子剪掉,然後在後面別了一個別針,還用打火機把別針固定了一下.」雙錢結」終於完成了,我把它別在衣服上,顯得格外耀眼,它為我的衣服增添了更加絢麗的色彩,使我更加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