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兒童的故事視頻
⑴ 中國古代聰明小孩的故事
李 寄 斬 蛇 作者:干寶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東越的閩中地區有一座庸嶺,山高幾十里,嶺西北山洞裡有一條大蛇,七八丈長,十幾圍粗.當地人常常害怕它。東冶郡都尉及屬縣的縣吏也有不少被它傷害死的。於是人們用牛羊去祭祀,但照樣得不到保佑。或者托夢給人,或者下告巫祝,說蛇要吃十二三歲的女孩子。都尉和縣官都為這件事大傷腦筋。可是大蛇妖氣造成的災害並不因此停息。大家一起尋找家生女婢和犯罪人家的女孩,先把她養著,等八月初祭期一到,就把她送到大蛇洞口。大蛇一出洞就吞吃了小女孩。接連好多年都是這樣,已經斷送了九個小女孩的生命。 東越閩中有庸嶺,高數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長七八丈,大十餘圍。土俗常懼。東冶都尉及屬城長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福。或與人夢,或下諭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長並共患之。然氣厲不息。共請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養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嚙之。累年如此,巳用九女。 這一年,又在預先尋求招募祭蛇用的小女孩,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將樂縣李誕家裡有六個女兒,沒有兒子。小女兒名叫李寄,想自願去應招。父母不同意。李寄說:「爹媽的命相不好,只生了六個女兒,連一個兒子也沒有,雖說有後代,卻和沒有一樣。我沒有緹縈那種能給父母解救苦難的力量,既然不能供養雙親,只是白白地浪費衣食。活著沒有什麼益處,倒不如早點死掉。賣掉我還可以得到一點錢,拿來供養爹媽,難道不好嗎!」父母疼愛孩子,始終不允許她去應招。李寄偷偷地一個人溜走了,父母制止不了。 爾時預復募索,未得其女。將樂縣李誕,家有六女,無男。其小女名寄,應募欲行。父母不聽。寄曰:「父母無相,惟生六女,無有一男,雖有如無。女無緹縈濟父母之功,既不能供養,徒費衣食,生無所益,不如早死。賣寄之身,可得少錢,以供父母,豈不善耶!」父母慈憐,終不聽去。寄自潛行,不可禁止。 於是李寄就向官府請求賜給鋒利的寶劍和咬蛇的獵狗。到了八月初祭那天,她便帶上劍,牽著狗,來到廟中坐下。她預先用幾石米拌上蜜糖,做成糍粑,放在蛇洞口。大蛇爬出洞外,頭大得象個圓頂糧屯,眼睛象兩面二尺闊的銅鏡子。蛇聞到糍粑的甜香氣味,就先大口吞食起來。李寄立即放出獵狗,那狗沖上前去咬大蛇。李寄又從後邊用寶劍砍傷了蛇幾處。蛇受不了傷口劇痛,就猛然躍了出來,竄到廟中院子里死掉了。李寄進洞一看,發現九具女孩留下的頭骨。她從洞中把這些頭骨全拿出來,痛惜地說:「你們這些人軟弱膽小,結果被蛇吃掉了,真值得憐憫啊!」說完,李寄就緩步回家去了。 寄乃告請好劍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詣廟中坐,懷劍將犬。先將數石米糍,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頭大如囷,目如二尺鏡,聞糍香氣,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嚙咋,寄從後斫得數創。瘡痛急,蛇因踴出,至庭而死。寄入視穴,得九女髑髏,悉舉出,吒言曰:「汝曹怯弱,為蛇所食,甚可哀愍!」於是寄乃緩步而歸。 參考資料:http://www.yuwenba.com/kdbc/Print.asp?ArticleID=5861
⑵ 聰明的小孩講的是什麼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座大山城住著一隻非常兇狠的大母熊。大母熊經常攔在山道上吃人。她不許任何人住在這些山裡,她還到田野里走走,到村子裡遛遛,時而拖走一頭牛,時而又牽走一匹馬。 人們都不敢下地幹活,不敢到草場放牧了,個個都害怕這只殘暴、兇狠的母熊。為了能抓住這只熊,大家想盡了辦法,曾經一起拿起叉子去戳它,也放過許多狗一起去咬它,可是到頭來,還是沒有傷到它一根毫毛。
有一天,一個牧童來到了山腳下的一個村子裡。他看到這里的人都那麼消沉,就問道:
「善良的人們,你們這是怎麼啦?」
人們告訴了他惡母熊的事。小孩說:
「我能抓住它。」
「嗨!別吹牛!」大家對他說:「我們這里比你力氣大,比你還勇敢的小夥子多著呢,就連他們也抓不住這只母熊,哼,你算老幾!」
可是,小孩卻不甘示弱。他說:
「不能光憑力量和勇敢,要會和這頭母熊打交道才行。我可以向你們保證,我一定能把這只母熊活活地捉到村裡來。」
村裡的農夫聽了只是搖搖頭:
「你大話別說得太早,等你把母熊活活地捉來,我們才相信呢。」
「好!」小孩說完,就向那隻可怕的母熊居住的大森林跑去。
母熊帶著它的孩子,住在一間破舊的、牧人住過的小房子里。
小孩到了房前,先繞著房子看了一遍。他側著耳朵細心地聽著,探著腦袋往窗戶里看著,發現母熊不在屋裡,就上前去敲門,小熊跑了出來,看見門口是個小孩,就說:
「小孩,你在這兒找什麼呢?你不怕我媽媽把你吃了嗎?」
「我怕,怕極了!」小孩回答說,「可是,我又有什麼辦法呢?我實在太餓了,也就顧不上害怕了。我是個孤兒,平時就在各個村子裡跑來路去,靠給人家放牛混口飯吃。可是,現在大家都怕你母親,不敢把牲口往田裡趕,我也就沒了。我求求你,給我一些吃的吧。我會給你講故事的。」
小熊的心是善良的,它可憐這個孩子,就把家裡的東西拿出來給他吃。小孩吃完了,就開始給小熊講故事,講得一個比一個好聽。
故事講得最熱鬧的時候,小孩忽然停住了。
「快講啊,快講啊!」小熊不住地請求他。
「不,我該走了。」小孩說。
「要不然,你媽媽在這兒碰到我,她會把我吃了的。」
可是,小熊被這些有趣的故事迷住了,怎麼也不肯讓小孩走,要它無論如何地要把故事講完,哪怕是最後-個也好。
「好吧。」小孩說。「現在,我先藏在閣樓上去,你媽媽回來後,你叫她不要吃我,如果她答應了我就住下來,給你繼續講。」
小孩說完,就爬到閣樓上藏了起來。他剛剛藏好。母熊就回來了。
小熊對它的媽媽說:
「媽媽,今天有個放牛的小孩到我們這兒來,給我講了許多好聽的故事。我真不想放它走,可是它不肯聽我的話,說是怕你吃了它。我求求你,媽媽,如果這個小孩再來,請你不要碰它,就讓它住在我們家裡吧,我整天一個人在家裡,真悶得慌!它來了,我們就可以在一起玩,它還能給我講故事呢!」
「好吧,我就不去碰它。」母熊答應了,「它會講那麼多好聽的故事,我也想聽聽呢。」小孩一聽這話,連忙從閣樓上爬了下來,又繼續講它那些動人的故事,講完一個,又講另一個,一個接一個他講得沒有盡頭……
就這樣,小孩給母熊和小熊講了整整一夜的故事,而且一個比一個好聽。
母熊一直在專心地聽它講,果然沒有去碰它。
從此以後,小孩就留在母熊和小熊的家裡了。他在那裡過了一天又一天,不斷地給它們講故事,一邊講,一邊想辦法抓住這只母熊,想啊想啊,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在房頂上挖了一個洞,下雨了,水從房上漏了下來,穿過天花板象一條小河一樣直往下流,屋子裡一塊乾燥的地方也沒有了。
母熊生氣了,它埋怨這場雨,可是又沒有什麼辦法。
小孩卻安慰它說:
「熊媽媽,你別難過,我來給你蓋一幢房子。」小孩跑回村裡,找到斧頭和釘子。給母熊做了一幢新房子。其實,這根本不是什麼房子,而是一個非常好看的,底下裝有輪子的大箱子。
等再下大雨的時候,小孩就對母熊和小熊說:
「你們快到新房子里去吧,那兒可乾燥呢,房頂也不漏水。」
母熊和小熊剛剛鑽進去,小孩就把門一關上了鎖,推著大箱子往村子裡走。母熊馬上就明白了:她上了圈套。她聲嘶力竭地吼了起來,森林裡到處都回盪著她的聲音。 小孩用勁地推著帶輪子的大箱子,他一邊推,一邊吹著口哨,唱著歌。
這時候,母熊開始央求他了:
「小孩,你可別殺我們呀!我再也不咬人了,再也不傷害馬和牛了,就連小兔子我也不欺負了,你放了我們吧。」
小熊聽到媽媽說出這樣的話,感到很奇怪:媽媽怕什麼呢?
「小孩現在正推著我們走呢?小熊對母親說:「我們現在就要住到他那兒去了,他還要給我們講故事呢。」
可是,母熊無論如何也不甘心就這樣束手就擒,它咆哮著,吼叫著……
人們聽到母熊的吼叫聲,一個個拿起叉子和斧頭,從家裡跑了出來。他們看到,原來,小孩已經把一隻帶輪子的大箱子推到了村子裡,箱子里裝的正是那隻母熊。
大家要把母熊打死,小孩卻對他們說:
「我已經履行了自己的諾言,給你們送來了一隻活的母熊,可是,你們也要答應我的要求,趕快把母熊和小熊一起放走,它今後再也不欺負任何人了。你們要聽我的話,放它走吧!」
農夫們互相商量了一陣,最後答應了他的要求。他們把母熊和小熊放走了,讓它們到自己喜歡的地方去。
但是,這兩只熊並沒有回到森林裡,而是跟著那個小孩走了。小熊又請小孩繼續給它們講故事……
人們看到這個情景,都說:
「小孩的話是對的,要想抓住母熊,不能光憑力量和勇敢,還需要一些別的東西……」
⑶ 古代聰明兒童的故事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版缸,有權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廠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
⑷ 古代聰明孩子的故事
曹沖稱象
有一次,吳國孫權送給曹操一隻大象,曹操十分高興。大象運到許昌那天,曹操帶領文武百官和小兒子曹沖,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沒有見過大象。這大象又高又大,光說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麼粗,人走近去比一比,還夠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對大家說:「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們哪個有辦法稱它一稱?」 嘿!這么大個傢伙,可怎麼稱呢!大臣們紛紛議論開了。
一個說:「只有造一桿頂大頂大的秤來稱。」
另一個說:「這可要造多大的一桿秤呀!再說,大象是活的,也沒辦法稱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塊兒稱。」
他的話剛說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大家說:「你這個辦法呀,真叫笨極啦!為了稱稱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嗎?」
大臣們想了許多辦法,一個個都行不通。真叫人為難了。
這時,從人群里走出一個小孩,對曹操說:「爸爸,我有個法兒,可以稱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愛的兒子曹沖,就笑著說:「你小小年紀,有什麼法子?你倒說說,看有沒有道理。」
曹沖把辦法說了。曹操一聽連連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備稱象,然後對大臣們說:「走!咱們到河邊看稱象去!」
眾大臣跟隨曹操來到河邊。河裡停著一隻大船,曹沖叫人把象牽到船上,等船身穩定了,在船舷上齊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條道道。再叫人把象牽到岸上來,把大大小小的石頭,一塊一塊地往船上裝,船身就一點兒一點兒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剛才刻的那條道道和水面一樣齊了,曹沖就叫人停止裝石頭。
大臣們睜大了眼睛,起先還摸不清是怎麼回事,看到這里不由得連聲稱贊:「好辦法!好辦法!」現在誰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頭都稱一下,把重量加起來,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興了。他眯起眼睛看著兒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們,好像心裡在說:「你們還不如我的這個小兒子聰明呢!」
⑸ 古代兒童聰明的故事(短一些)
曹操裝病
曹操惹叔叔生氣後,叔叔告狀其父曹嵩。曹操見了父親來了,立刻裝病。騙過了叔叔,沒有被罰。
曹沖稱象。
司馬光砸缸
.
司馬光和他的小朋友們去花園玩耍~~大家在玩躲貓貓~~花園有假山啊~碰巧假山下面有口大缸~古人沒有消防栓啊~所以經常用大缸蓄水以備不時之需,再者,平時沒事在裡面養個蓮花養個魚的還很好看,故宮里的缸們也是這個用途啊~~所以~這口假山下面的大缸里是裝滿水的~
有個小朋友躲到假山上面,還偷樂,以為不會找到他,結果,一失足~哎呀~成就了一個司馬光啊~~
他一失足,掉進了大缸里~~其他小朋友哭的哭跑的跑~要不也有嚇傻了的,再來就有去找大人的~~~小光同學,看著那缸里掙扎的小夥伴~那叫一個糾結啊~又不會游泳又不夠高,這么漂亮的缸真要讓我毀了不成~~哎~人命重要~~於是~小光同學搬起石塊砸了下去,心裡還默念~缸啊缸~非我本意啊~你今後必與我司馬光留名青史!!於是~缸同意了,破了~~
水涌而出~至於掉進去那位是從洞里爬出來的,還是後來被大人從缸里抱出來的這個不得而知,只知缸主人在知道事情經過後,大大誇贊了小光一番,也不追究破損的缸了~~於是司馬光砸缸救夥伴就出名啦~~~
⑹ 古代的聰明兒童故事
曹沖稱象
有一次,吳國孫權送給曹操一隻大象,曹操十分高興。大象運到許昌那天,曹操帶領文武百官和小兒子曹沖,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沒有見過大象。這大象又高又大,光說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麼粗,人走近去比一比,還夠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對大家說:「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們哪個有辦法稱它一稱?」 嘿!這么大個傢伙,可怎麼稱呢!大臣們紛紛議論開了。
一個說:「只有造一桿頂大頂大的秤來稱。」
另一個說:「這可要造多大的一桿秤呀!再說,大象是活的,也沒辦法稱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塊兒稱。」
他的話剛說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大家說:「你這個辦法呀,真叫笨極啦!為了稱稱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嗎?」
大臣們想了許多辦法,一個個都行不通。真叫人為難了。
這時,從人群里走出一個小孩,對曹操說:「爸爸,我有個法兒,可以稱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愛的兒子曹沖,就笑著說:「你小小年紀,有什麼法子?你倒說說,看有沒有道理。」
曹沖把辦法說了。曹操一聽連連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備稱象,然後對大臣們說:「走!咱們到河邊看稱象去!」
眾大臣跟隨曹操來到河邊。河裡停著一隻大船,曹沖叫人把象牽到船上,等船身穩定了,在船舷上齊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條道道。再叫人把象牽到岸上來,把大大小小的石頭,一塊一塊地往船上裝,船身就一點兒一點兒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剛才刻的那條道道和水面一樣齊了,曹沖就叫人停止裝石頭。
大臣們睜大了眼睛,起先還摸不清是怎麼回事,看到這里不由得連聲稱贊:「好辦法!好辦法!」現在誰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頭都稱一下,把重量加起來,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興了。他眯起眼睛看著兒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們,好像心裡在說:「你們還不如我的這個小兒子聰明呢!」
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而孔融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三字經中的「融四歲,能讓梨。」就是出自這個典故。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於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在任,孔融徑直往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他拉住,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麼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麼關系,只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裡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於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麼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系,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後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想必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廠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
王獻之習書法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贊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 。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 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⑺ 少年兒童聰明勇敢的故事
謝道韞
謝道韞身出名門,系東晉安西將軍謝奕之女。王謝世家,在魏晉南北朝那是響當當的字型大小。即使在門閥林立的東晉,王謝兩門也自視極高,婚嫁除了入宮攀龍附鳳以外,都只在兩族之內進行。他們兩家在晉朝消亡之後仍是風光不減,直到梁武帝時大梟雄侯景向兩族求婚被拒絕遂視此為平生恨事,最後造反時順便將王謝兩族徹底誅絕。王謝的數代風流到此嘎然而止,只留下劉禹錫的一首,「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後人懷詠。
謝道韞還是個小MM的時候就相當了得。一次叔父謝安問她,「《毛詩》中何句最佳?」,謝道韞答道,」詩經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雲,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謝安大贊其雅人深致。不要小看這一贊,謝安何等樣人,不說他在淝水之戰中的鎮定氣度,也不說他權謀機變的高超政治手段或者是一心只想歸隱的澹泊心態,只說後世的詩仙李太白向來眼高於頂,有著天子呼來不上來的狂氣,然而他生平唯一服膺的人就是這個東山不出的謝安石。其時天下號稱名士的何止千萬,能得謝安一贊幾乎可以藉此榮耀終身。另一則故事就更經典了,一次冬日謝氏家族聚會,正趕上大雪鵝毛般片片落下,謝安於溫酒賞雪之餘,雅興大發,問在座的謝氏後輩,飄飄大雪何所似?謝道韞的堂哥謝明介面:「撒鹽空中差可擬。」(這位老兄空中撒鹽何故,難道想人工降雪?:))。謝道韞馬上微哂道:「未若柳絮因風起。」簡單一句,謝道韞的詩情才氣相比她堂哥何啻宵壤!謝安大聲稱善,誇獎道韞敏慧過人。
⑻ 古代聰明小孩的故事
曹沖稱象,文彥博灌水取球、諸葛恪得驢,司馬光砸缸?孔融讓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