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目標和小目標的故事
① 誰有「目標細分(含義:把大目標分成幾個小目標來完成)」做事法的故事還有「單點爆破(含義:集中全部
目標細分:著名作家老舍規定自己每天必須寫多少字,完不成絕不收筆。年輕時他每天寫3000至4000字,一個暑假可以寫一部長篇文學作品。64歲時寫《在紅旗下》,精雕細琢,每天僅寫1000字。寫完了今天的1000字,又要寫明天的1000字,正是通過自己春蠶般吐絲不止,他才織就人生的壯麗畫卷,在新文學上豎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美國有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一個名叫布菲耶的40歲的牧羊人,每天都在荒山上種1000粒橡皮種子。10年後,那些橡樹鬱郁蔥蔥,面積達60平方公里,他仍耕種不輟。40年後,即1947年布菲耶89歲去世時,他栽種的橡樹已成了一片漫漫無際的森林。這位偉人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一件神話一樣的偉業。而他成功的秘訣就是每天完成一個小目標。一般的人虛度光陰,毫無建樹,就是恨不能一天建一座大廈,而不屑每天砌一堵牆。家長在教育孩子問題上要學會等待,只要孩子每天都在進步,總會有收獲的,總之,不能操之過急。
1984年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山田本一獲得世界冠軍,有很多人為此質疑。兩年後的義大利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他再次獲得世界冠軍。馬拉松賽是體力和耐力的運動,只有身體素質好又有耐力的人才有望奪冠。山田本一又是怎樣獲得成功的呢?在賽後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說:「每次比賽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路線仔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二個標志是銀行;第三個標志是紅房子…這樣一直通到比賽的終點。」40多公里的路程就這樣被他分解成了幾個小目標跑完了,這樣在跑的過程中他就能保持最佳狀態,從而達到最後的勝利。
② 關於目標的小故事50字左右,急···
第一個故事:愛麗絲的故事
「請你告訴我,我該走哪條路?」
「那 要看你想去哪裡?」貓說。
「去哪兒無所謂。」愛麗絲說。
「那麼走哪條路也就無所謂了。」貓說。
——摘自劉易斯·卡羅爾的《愛麗絲漫遊奇境記》
點評:這個故事講的是人要有明確的目標,當一個人沒有明確的目標的時候,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做,別人也無法幫到你!天助先要自助,當自己沒有清晰的目標方向的時候,別人說的再好也是別人的觀點,不能轉化自己的有效行動。
第二個故事:游泳的故事
1952年7月4日清 晨,加利福尼亞海岸下起了濃霧。在海岸以西 21 英里的卡塔林納島上,一個43歲的女人准備從太平洋游向加州海岸。她叫費羅倫絲·查德威克。
那 天早晨,霧很大,海水凍得她身體發麻,她幾乎看不到護送他的船。時間一個小時一個小時的過去,千千萬萬人在電視上看著。有幾次,鯊魚靠近她了,被人開槍嚇跑了。
15小時之後,她又 累,又凍得發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遊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親和教練在另一條船上。他們都告訴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棄。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濃霧什麼也沒看不到……
人們拉她上船的地點,離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後來她說,令她半途而廢的不是疲勞,也不是寒冷,而是因為她在濃霧中看不到目標。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只有這一次沒有堅持到底。
點評:這個故事講的是目標要看的見,夠得著,才能成為一個有效的目標,才會形成動力,幫助人們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管理者在和下屬制定目標的時候,經常會犯一個錯誤,就是認為目標定 的越高越好,認為目標定的高了,即便員工只完成了80%也能超出自己的預期。實際上,這種思想是有問題的,持有這種思想的管理者過分依賴目標,認為只要目標制定了,員工就會去達成。
實 際上,制定目標是一回事,完成目標又是另外一回事,制定目標是明確做什麼,完成目標是明確如何做。與其用一個高目標給員工壓力,不如制定一個合適的目標,並幫助員工制定行動計劃,共同探討障礙,並排除,幫助員工形成動力。
另外,目標不是唯一的激勵手段,目標只有與激勵機制相匹配,才會形成更有效的動力機制。所以,除了關注目標之外,管理者還要關注配套的激勵措施。
最後,合適的目標是員工可以跳一跳能夠得著的目標,當員工經過努力之後可以達成目標,目標才會對員工有吸引力,否則,員工寧可不做,也不願意費了很大力氣而沒有完成!
第三個故事: 石匠的故事
有個人經過一個建築工地,問那裡的石匠們在干什麼?三 個石匠有三個不同的回答:
第一個 石匠回答:「我在做養家糊口的事,混口飯吃。」
第二個石匠回答:「我在做整個國家最出色的石匠工作。」
第 三個石匠回答:「我正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點評:三個石匠的回答給出了三種不同的目標,第一個石匠說自己做石匠是為了養家糊口,這是短期目標導向的人,只考慮自己的生理需求,沒有大的抱負;第二個石匠說自己做石匠是為了成為全國最出色的匠人,這是職能思維導向的人,做工作時只考慮本職工作,只考慮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很少考慮組織的要求;而第三個石匠的回答說出了目標的真諦,這是經營思維導向的人,這些人思考目標的時候會把自己的工作和組織的目標關聯,從組織價值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發展,這樣的員工才會獲得更大的發展。
德魯克說,第三個石匠才是一個管理者,因為他用自己的工作影響著組織的績效,它在做石匠工作的時候看到了自己的工作與建設大樓的關系,這種人的想法難能可貴!
中 松義郎的目標一致理論講的就是這一點,當一個人的目標與組織的目標越一致,這個人潛能發揮就越大,就越有發展!
③ 關於追求理想目標的小故事,50字左右
有一個人,晚上正在他的小屋裡睡覺,突然房間里充滿了光,神向他顯現。
主跟他說,要交給他一個任務。主帶他到屋門口的一塊大岩石前,讓他要用盡全力去推那塊大岩石。
於是,日復一日,他遵命而行。從日出到日落。
每一天,他就用肩膀頂著那粗糙的大岩石,用盡全力地推啊推。
就這樣,過了好多年。
每天晚上,他滿帶疲乏,全身酸痛地回到他的小屋裡,覺得又是徒勞無獲的一天。
因為他表現出有些氣餒,那惡者(撒旦)決定在他軟弱的心思里播下懷疑的種子:「你已經推這塊岩石很久了,可它還是紋絲不動啊。」
這樣,那惡者(撒旦)讓他感到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他是一個失敗者。這些的想法使得他更加感覺氣餒和沮喪。
撒旦又進一步建議:「何必在這件事上全力以赴呢?反正已經在花時間做的,只需要做做樣子,小力一點去推就足夠了。」
這疲乏的人計劃就照此而行,但還是決定先向神禱告,把他的疑問帶到主面前弄清楚。
「主啊,」他說:「我已經在你的事工上勞力很長時間了,我全力以赴來做你所要求我做的事。但是,盡管如此,那個岩石還是紋絲不動,什麼地方錯了?為什麼我會這樣失敗呢?」
主滿懷同情的回答說:「當我要求你來服侍我,你答應了。
我告訴你,你的任務是盡你的全力去推那岩石,你照此而行了。
我從來沒有說過我期望你會推動那塊岩石的....你的任務只是推。
現在你來到我面前,盡了全力卻感到一無所獲。但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看看你自己吧,你的雙臂健壯而有力,你的背曬成古銅色,何等強壯;你的手因為長期的推壓而起了老繭,你的大腿已經變得非常結實。
因著這一切,你已經成熟許多,你的能力已經遠超當初的你。
的確,你沒有能移動那岩石。但是我對你的呼召是要你順服,去推岩石,藉此磨練你的信心,信靠我的智慧,你都已經做到了。
現在,輪到我來移動這塊岩石了。」
很多時候,我們聽到神的話,總是嘗試用我們自己的聰明去解釋神要的是什麼,其實,神所需要的只是簡單的信而順服,要我們盡全力去磨練那能「移山」的信心。但是,要知道,把山移動,還是神的工作。
當一切都不對勁的時候,我們只要推(push)
當工作使我們信心下沉的時候,只要推(push)
當人並沒有按照你所期望的做出反應的時候,只要推(push)
當你入不敷出的時候,只要推(push)
④ 關於目標的小故事
馬拉松運動員的故事
山田本一是日本著名的馬拉松運動員。他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國際馬拉松比賽中,兩次奪得世界冠軍。記者問他憑什麼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山田本一總是回答:「憑智慧戰勝對手!」
大家都知道,馬拉松比賽主要是運動員體力和耐力的較量,爆發力、速度和技巧都還在其次。因此對山田本一的回答,許多人覺得他是在故弄玄虛。
10年之後,這個謎底被揭開了。山田本一在自傳中這樣寫到:「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路線仔細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標志是銀行;第二標志是一個古怪的大樹;第三標志是一座高樓……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結束。
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沖去,到達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40 多公里的賽程,被我分解成幾個小目標,跑起來就輕松多了。開始我把我的目標定在終點線的旗幟上,結果當我跑到十幾公里的時候就疲憊不堪了,因為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嚇到了。」
⑤ 關於樹立明確目標的小故事
1.青年楷模張海迪
5歲時因病高位截癱。致殘後在病床上艱苦自學,翻譯和創作版了多部作品,獲多項榮譽權稱號。1983年,中共中央發出向張海迪學習的通知。
2.中國「保爾」吳運鐸
戰爭年代負傷致殘,一本《把一切獻給黨》影響了幾代人。
3.名科普作家高士其
1928年在醫學試驗中因病毒侵入身體致殘。後畢生致力於科普創作,為我國科學事業作出突出貢獻。
4.草原英雄小姐妹
1964年玉榮與姐姐龍梅為保護集體的羊群被凍傷,雙小腿截肢。致殘後刻苦學習,大學畢業後從事青少年和殘疾人工作。
5.盲人化學家侯永庚
中科院研究員1980年因糖尿病雙目失明,失明後仍頑強從事物質晶體結構研究,創造了著名的「侯氏程序」。
拓展資料
自立是漢語詞語,漢語拼音為zì lì,指的是自我獨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靠別人自我完成一件事等,也指有自己的主見,主意,不需依賴他人。自立也意為能自持自守,不為外力所動。
⑥ 分段實現大目標的故事讓我們懂得了什麼
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奪得了世界冠軍。當記者問他憑什麼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說了這么一句話:憑智慧戰勝對手。
當時許多人都認為這個偶然跑到前面的矮個子選手是在故弄玄虛。馬拉松比賽是體力和耐力的運動,只要身體素質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奪冠,爆發力和速度都還在其次,說用智慧取勝確實有點勉強。
兩年後,義大利國際馬拉松邀請賽在義大利北部城市米蘭舉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參加比賽。這一次,他又獲得了世界冠軍。記者又請他談談經驗。
山田本一性情木訥,不善言談,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話:用智慧戰勝對手。這回記者在報紙上沒再挖苦他,但對他所謂的智慧還是迷惑不解。
10年後,這個謎終於被解開了,他在他的自傳中是這么說的: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40多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么幾個小目標輕松地跑完了。起初,我並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40多公里外終點線上的那面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在現實中,我們做事之所以會半途而廢,這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為難度較大,而是覺得成功離我們較遠,確切地說,我們不是因為失敗而放棄,而是因為倦怠麗失敗。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稍微具有一點山田本一的智慧,一生中也許會少許多懊悔和惋惜。
有些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其實只是若干小目標的累加。只要我們堅持把小目標一個個做好,大目標自然也就實現了。
⑦ 有關於階段性目標的名人事例 簡單說就是慢慢實現小目標來完成大目標的事例
阿諾德·施瓦辛格
他的理想就是一步步實現的,他想競選州長,首先要有財力版支持,所以權要找個有錢的老婆,所以要健美出名。
--健美--拍戲--出名--結婚--選州長。都是在掌握中的,據說是這樣的。可以看看他的傳記考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