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誠信故事
❶ 關於誠信的劇情大學校園發生的事情
於誠信的劇情大學校園發生的事情
演話劇需要一則關於誠信的故事九個人的6女3男
大學
❷ 校園里的誠信故事
誠信,是一種美德,也是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誠信是燈塔,它能夠照亮我們的成功之路;誠信是基石,它能鋪就我們理想的坦途:誠信是清晨,窗前一縷和煦的陽光,它溫暖我們的心:誠信是寒冬中一把溫暖的火焰,它照亮我們的心田:誠信是一潭清澈的泉水,它滋潤我們的心靈。帶著誠信,我們就會贏得身邊的一切。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空花盆》這個故事吧!故事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國王,他想找一個孩子繼承自己的王位。於是,他就將煮熟的豆子發給那些想繼承王位的孩子們,他說若是誰能種出最漂亮的花朵,他就是未來的國王。半年之後,許多孩子都給國王呈上最漂亮的花朵,只有一位做叫做貝克的孩子卻捧著一個空花盆來見他,於是國王就立了貝克為未來的國王。相信讀完這個故事的人都會明白國王為什麼會這樣做,因為貝克擁有一顆誠實的心和勇敢面對現實的勇氣。從這個故事中我也深深體會到原來一滴水能夠折射出太陽的七彩斑斕,一舉一動也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的好壞。只要我們有著一顆誠實守信的心靈,我們就會擁有快樂,擁有更成功的人生,擁有更多朋友的支持。
其實做一個講誠信的人,應該從日常生活中開始,例如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與他人約好了就不能失約;有了錯誤及時改正;誠實不說謊;答應了別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借了別人的東西要及時還:撿到東西要上交: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說到做到,要言出必行……在家裡做個講誠信的好孩子;在學校做個講誠信的好學生;在社會做個講誠信的好少年。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都要讓誠信之樹植根在我們的心裡,讓誠信成為校園里溫暖的陽光,讓世界因為誠信而變得更加美好。
❸ 一個關於誠信的故事!真實的!
1、商鞅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
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
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
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2、晏殊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
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
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
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3、曾子
曾子原名曾參,是孔子的學生。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懦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裡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
孩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孩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裡的一頭豬殺了。妻子看到曾參把豬殺了。
就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裡等著,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的,你怎麼當真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只得學習別人的樣子。
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今天你欺騙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
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准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4、季布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十分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之後,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
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
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我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5、李苦禪
李苦禪是我國當代著名畫家,他為人爽直,凡答應給人作畫,從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請他作一幅畫,李苦禪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時完成。不久,當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訃告後,面有愧色。
即趨作畫,畫了幅「百蓮圖」,並鄭重其事題上老友的名字,蓋上印章,隨即攜至後院,將畫燒毀。事後,對兒子說:「今後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不可失信啊!」
❹ 關於誠信的劇情發生在大學校園里的故事
鎮江8日電 丟下一枚五角錢硬幣,拿走一份報紙。報紙售完來取錢時,報款分文不少。記者上午從江蘇大學獲悉,該校自去年11月在學生宿舍三區學生公寓門口擺出無人售報攤以來,半年下來總共銷售了2萬份報紙,卻不曾出現一例拿報不付錢的事,無人售報攤上演了一個大學生誠信故事。
無人售報是江蘇大學三區學生公寓中心去年推出的特色服務項目之一,不僅為學生就近買報提供了方便,而且凸顯出校園文明新風。昨天下午4時,記者來到江大,見到了這個名聲在外的無人售報點,只見木方凳上放著厚厚一疊當天的揚子晚報,旁邊寫有「無人售報,每份五角,自找零錢,歡迎購閱」字樣的小黑板,另外擺了一隻供買報人自付報錢的塑料盆。據無人售報發起人、該區學生公寓管理員張君霞介紹,半年來,這里的揚子晚報銷售量每天都有120份左右,最高時達160份,沒有一個同學拿報不給錢,有的口袋裡錢不夠,第二天拿報時再來補上,少數同學買報甚至從不找零。下午5時20分,管理員對一天的銷售進行了統計,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本該賣出89.5元,實際收回了95元!
「買報付錢,並不是區區幾毛錢的問題,而是體現了一個大學生起碼的素質。」一位買報的同學表示。信息系大二學生王同學也告訴記者,無人售報的確太好了,能夠使大學生們充分感受到被信任的感覺,即使不買報也可以隨意看報,不用看賣報人臉色。
江蘇大學一些老師也反映,無人售報活動是建立在買賣雙方相互信任的誠信基礎上的,既給同學提供了方便,同時也是對大學生誠信度的考驗,半年售出2萬份報紙不少一分錢,反映了同學們的誠信素質。據悉,該校將把賣報收入,用於購買衣被,洗凈後無償捐贈給來自特困地區的新生。
❺ 誠信做人的小故事
喬治·華盛頓是美國第一任總統.他小時候是個又聰明又淘氣的孩子.
一天,父親送給版他一把小斧頭.那小斧頭新權嶄嶄的,小巧鋒利.小喬治可高興啦!他想父族的大斧頭能砍倒大樹,我的小斧頭能不能砍倒小樹呢?我要試一試.他看到花園邊上有一棵櫻桃樹,微風吹得它一擺一擺的,好像在向他招手:"來吧,小喬治,在我身上試試你的小斧頭吧!"小喬治高興地跑過去,舉起小斧頭向柵桃樹砍去,一下,兩下……櫻桃樹倒在地上了.他又用小斧頭將小樹的枝葉削去,把小樹棍往兩腿間一夾,一手舉著小斧頭,一手扶著小樹棍,在花園里玩起了騎馬打仗的游戲.
一會兒,父親回來了,看到心愛的櫻桃樹倒在地上,很生氣.他問小喬治:"是你砍倒了我的櫻桃樹嗎?"
小喬治這才明白自己闖了禍,心想:今天准得挨爸爸揍啦!可他從來不愛說謊,就對父親說:"爸爸!是我砍倒你的櫻桃樹.我想試一下小斧頭快不快."
父親聽了小喬治的話,不僅沒有打他,還一下把他抱起來,高興地說:"我的好兒子,爸爸寧願損失一千棵櫻桃樹,也不願你說一句謊話.爸爸原諒誠實的孩子.不過,以後再也不能隨便砍樹了."
小喬治望著父親,懂事地點了點頭.
❻ 古代誠信故事
1、《狼來了》
有個放羊的小孩每天都趕著他的羊群到村外去放牧。但是他有一個壞毛病,就是愛撒謊。有一天,他覺得很無聊,他就向著山下種田的人們大聲喊:「狼來了!狼來了!」人們聽到喊聲急忙往山上跑,農夫們氣喘吁吁地趕到山上一看,連狼的影子也沒有!放羊的小孩哈哈大笑:「真有意思,我是逗你們玩的!」農夫們生氣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小孩故伎重演,農夫們又沖上來幫他打狼,可還是沒有見到狼的影子。放羊小孩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們又上當了!」第三天,放羊小孩又欺騙了人們,人們對放羊小孩一而再再而三地說謊十分生氣,從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話了。
後來,有一天,狼真的來了,放羊小孩對著山下拚命呼喊:「狼來了,狼真的來了」,但是人們認為他又在說謊,都沒有理睬他。結果,他的羊全被狼吃掉了。
2、《孟信不賣病牛》
古代,有個叫孟信的人,一次被罷免了官職以後,家裡很窮,甚至連吃的東西都沒有了。一天,家裡人趁孟信外出把家裡僅有的一頭病牛賣了,來換糧食。孟信回家後發現病牛被賣了,就把家裡人打了一頓,還去把病牛要了回來,他對買主說這是病牛,沒什麼用處了,這樣的病牛不能賣給你。
孟信不賣病牛的事很快傳開了,連皇帝都聽說了。皇帝認為孟信是個誠實守信的人,立刻派人召他進京,封他做了官。孟信直到年老才榮歸故里。
孟信不因家境貧寒而賣病牛,以其誠實守信贏得了皇帝的賞識,進宮為官,從而走出了貧窮的困境。由此看來,只有誠實守信才能在困境時獲得別人的幫助。一個人只有忠誠老實、誠信做人,才能夠取得別人對你的信任,只有講信用、守信義,才會建立自己的信譽;只有誠實守信才能在困境時獲得別人的幫助。
3、《魏文侯》
戰國時候魏國第一個國君叫魏文侯,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約好第二天下午一定去山林打獵練兵。到了次日,下朝後舉行了宴會,魏文侯准備宴會一結束就去打獵練兵,可誰知宴會結束後,天忽然下起了瓢潑大雨,雨不見停反而越下越大了。
魏文侯看看天色說:「打獵練兵是不成了,可是也得告訴那位管理山林的人。」眾臣中有一個自告奮勇的人說:「那好,我馬上去。」魏文侯把手一擺,說:「慢,要告訴也得我自己去,昨天是我親自跟人家約定的,如今失約,我要親自向人家道歉才行。」
魏文侯在這件對於他來說很小的事情上都信守諾言,也正因為他這一點,才能得到臣民的擁護與愛戴,才得以使國家繁榮昌盛,做為一代君王均能如此誠實守信,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也應誠信待人,誠信做事。
4、《季布「一諾千金」》
秦末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一向說話算話,信譽很高,只要他答應的事,都盡量想法辦到,許多人都同他交好。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後,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當時敬仰季布為人的人們,都在暗中幫助他。
不久,季布經過化裝後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候嬰說情。劉邦在夏候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因誠實有信,季布在遇到困難時,得到了人們的幫助,也因誠實有信,季布獲得了大家對他的友誼和尊重。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因貪圖一時的便宜而失信於別人,在短時間內是得到了你想要的,但這畢竟不是什麼長遠之計,長時間的失信於人,最後總會得不償失,也會毀了自己的信譽。
5、《查道吃棗留錢》
宋朝人查道,一天早上和僕人看望遠方的親戚。到了中午,兩個人都餓了,可路上沒有飯鋪,怎麼辦呢?僕人建議從送人的禮物中拿一些來吃。查道說:「那怎麼能呢?這些禮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東西了。我們要講信用,怎麼能偷吃呢?」結果兩人只好餓著肚子繼續趕路。
走著走著,路旁出現一個棗園。棗樹上掛滿了熟透的棗子。查道和僕人本來已經餓得發慌,便停了下來。查道叫僕人去樹上采些棗子來吃。兩人吃完棗,查道拿出一串錢,掛在采過棗子的樹上。查道嚴肅地說:「講誠實是人應有的道德,雖然棗主人不在,也沒有別人看見,但我們既然吃了人家的棗子,就應該給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