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的名人故事
① 鄧稼先的名人軼事
張愛萍悼鄧稼先詞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連克千重關,
群力奮戰自當先,
捷音頻年傳。
蔑視核訛詐,
華夏創新篇,
君視名利如糞土,
許身國威壯河山,
功勛澤人間。
1986年,國內公開報道了「兩彈元勛」鄧稼先的名字,當年大漠上騰起蘑菇雲的謎底終於揭開。當人們以感激的心情來頌揚這位功臣時,他卻平靜地辭世而去。而黨和國家授予他的「五一」勞動獎章和「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卻永遠閃耀著光芒。
生平
21歲便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26歲在美國成為「娃娃博士」;取得學位後第九天便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
1958年以後神秘地「消失」。在戈壁大漠中,創造出世界上研製氫彈的最快速度
臨終前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翌年,他隨母到北京,在擔任清華、北大哲學教授的父親身邊長大。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他隨大姐去了大後方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在昆明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賣國獨裁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後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1954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後,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准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中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後,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8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當時的副總理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背景
楊振寧故意問還不暴露工作性質的鄧稼先:「在美國聽人說,中國的原子彈是一個美國人幫助研製的。這是真的嗎?」鄧稼先回答:「無論是原子彈,還是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製的。」楊振寧激動得流出淚水
鄧稼先的一生,是中國一代優秀知識分子的光輝榜樣。他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長大,在「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的西南聯大校歌聲中走上科學之路。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抱定了以科技強國的宿願,將個人的事業與民族興亡緊密相連。同時,他在黨的教育下知道了應該如何發動群眾進行科研攻關,為此而終生奮斗不惜個人的生命。
中國能在那樣短的時間和那樣差的基礎上研製成「兩彈一星」(核彈、氫彈和衛星),西方人總感到不可思議。楊振寧來華探親返程之前,故意問還不暴露工作性質的鄧稼先說:「在美國聽人說,中國的原子彈是一個美國人幫助研製的。這是真的嗎?」鄧稼先請示了周恩來後,寫信告訴他:「無論是原子彈,還是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製的。」楊振寧看後激動得流出了淚水。正是由於中國有了這樣一批勇於奉獻的知識分子,才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樑。
故事
他從美國歸來,帶了幾雙尼龍襪子送父親,還帶回一腦袋原子核的知識
岳父支援的一點糧票,他都用來買餅干與同事們分享;他在基地度過10年單身漢生活
鄧稼先於1950年夏天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後,完全可以留在那裡並擁有良好的工作條件和優厚的待遇。但他毅然回來建設仍一窮二白的祖國。同年國慶節,在北京外事部門的招待會上,有人問他帶了什麼回來?他說:「帶了幾雙眼下中國還不能生產的尼龍襪子送給父親,還帶了一腦袋關於原子核的知識。」
中國研製原子彈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尖端領域的科研人員雖有較高的糧食定量,卻因缺乏油水,仍經常飢腸響如鼓。鄧稼先從岳父那裡能多少得到一點糧票的支援,卻都用來買餅干之類,在工作緊張時與同事們分享。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日夜加班。鄧稼先還強調試驗的基本原則是親臨第一線。他冒著酷暑嚴寒,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10年的單身漢生活,有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從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一次,航投試驗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他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檢驗,自己受到致命的輻射傷害
得知患癌症,他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
鄧稼先雖長期擔任核試驗的領導工作,卻本著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精神,在最關鍵、最危險的時候出現在第一線。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鈾球加工等生死系於一發的險要時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員身邊,既加強了管理,又給作業者以極大的鼓勵。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後,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並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1985年,鄧稼先最後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參加會議。醫生強迫他住院並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無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對自己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安慰,平靜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中央盡了一切力量,卻無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鄧稼先去世前不久,組織上為他個人配備了一輛專車。他只是在家人攙扶下,坐進去並轉了一小圈,表示已經享受了國家所給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後,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又向鄧稼先追授了金質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② 鄧稼先的事跡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
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
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工作。
(2)鄧稼先的名人故事擴展閱讀:
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他的祖國中國的強盛,為了中國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鬥了數十年。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
他在中國核武器的研製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卻鮮為人知,直到他死後,人們才知道了他的事跡。 他是最具有農民朴實氣質的科學家。鄧稼先敏銳的眼光使中國的核武器發展繼續快步推進了十年,終於趕在全面禁止核試驗之前,達到了實驗室模擬水平。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槍聲響起。22天後,北平淪陷了。日本侵略者召開了「慶功會」。時年13歲的鄧稼先無法忍受這種屈辱,當眾把一面日本國旗撕得粉碎,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這件事發生後,鄧以蟄的一個好友勸他說,此事早晚會被人告發,你還是盡早讓孩子離開北平吧。
無奈之下,鄧以蟄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南下昆明,那裡有南遷的清華和北大教授,還有眾多的老朋友。臨走前,父親對他說「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鄧以蟄憑自己的經驗寄希望於鄧稼先,但這句話在鄧稼先的腦海里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鄧稼先
編輯於 2019-11-09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有幫助,為TA點贊
無幫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55個回答
人福利!總裁商業思維課程免費看_老總必看!
總裁商業思維,免費視頻,蘇老師總裁商業思維,前100名免費送,打造自動化團隊,同行老總都在看的總裁商業思維,讓您的業績直線上升的秘訣...
泌陽縣志遠教育咨詢信息服務部廣告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nlop輪胎京東有優惠,輪胎保養一站購!
nlop輪胎「京東」汽車用品大牌鉅惠,領券滿199減60,點擊搶購,讓您的愛車出色制動安全守護!
廣告2020-10-17
鄧稼先的主要事跡?
鄧稼先的光輝一生(徐焰) 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翌年,他隨母到北京,在擔任清華、北大哲學教授的父親身邊長大。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他隨大姐去了大後方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在昆明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後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1954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後,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准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終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後,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關系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國務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鄧稼先雖長期擔任核試驗的領導工作,卻本著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精神,在最關鍵、最危險的時候出現在第一線。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鈾球加工等生死系於一發的危險時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員身邊,既加強了管理,又給作業者以極大的鼓勵。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後,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並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1985年,鄧稼先最後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參加會議。醫生強迫他住院並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無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對自己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安慰,平靜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中央盡了一切力量,卻無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鄧稼先去世前不久,組織上為他個人配備了一輛專車。他只是在家人攙扶下,坐進去並轉了一小圈,表示已經享受了國家所給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後,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又向鄧稼先追授了金質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選自2001年6月25日《北京青年報》) 三、楊振寧與鄧稼先的友誼(徐勝藍、孟東明) 1964年10月,浩瀚的戈壁灘上空升起了一團蘑菇雲,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兩年之後,第一顆氫彈又放出炫目的光芒。這曾使全世界為之震驚。人們都知道奧本海默是美國的「原子彈之父」,薩哈羅夫是前蘇聯的「氫彈之父」,然而,中國的「兩彈」元勛是誰? 1986年6月,中國各大報紙均在首要位置介紹這位了不起的科學家: 名字鮮為人知 功績舉世矚目 「兩彈」元勛——鄧稼先 1986年6月,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命令,任命鄧稼先為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86年7月,國務院授予鄧稼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和獎章。 核工業部為表彰鄧稼先20多年來為發展我國核武器做出的重大貢獻,為使他那不計名利、甘當無名英雄和艱苦奮斗、捨生忘死的革命精神發揚光大,號召廣大科技人員向他學習。 鄧稼先可歌可泣的優秀事跡,他那偉大的抱負和精忠報國的感人精神深深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外國有一本書,題為《比一千顆太陽還亮》。鄧稼先獻身的事業,亮過一千顆太陽!他從34歲接到命令研製中國的「大炮仗」以來,告別妻子和兩個幼小的兒女,隱姓埋名進入戈壁灘。20多年來,他和他的同事們沒有任何人在報刊上占過巴掌大的版面。他們都把自己的姓名和對祖國、對人民的深愛埋在祖國最荒涼最偏僻的地方。人們常常忘記他們,只有當「大炮仗」的沖擊波沖擊各國地震監測站,引起世界一次又一次矚目的時候,人們才想起他們的存在…… 1986年7月29日,為中國核武器事業奉獻畢生精力的元勛鄧稼先病逝於北京。 全國上下為這位中華精英過早離開人世而感到悲痛。 他的朋友們懷著無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獻給他一支輓歌——《懷念鄧稼先院長》: 天府楊柳塞上煙, 問君此去幾時還? …… 實驗場上驚雷動, 江河源頭捷報傳。 …… 不知鄧老今何在? 忠魂長眠長江畔。 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寫道: 踏遍戈壁共草原, 三十五年前。 連克千重關, 群力奮戰君當先。 捷音頻年傳, 蔑視核訛詐, 華夏創新篇。 君視名利如糞土, 許身國威壯河山。 哀君早辭世, 功勛澤人間。 國務院總理專程從外地趕回北京參加鄧稼先的追悼會,他說:「鄧稼先同志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典範,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驕傲。」 「稼先逝世,我極悲痛」。鄧稼先的岳父、全國政協副主席、90高齡的許德珩老人在他送的大幅挽幛上這樣悼念鄧稼先。 在地球的另一面,遠隔萬里重洋的楊振寧教授懷著無限悲痛的心情,給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教授打來了唁電。 楊振寧先生和鄧稼先先生有著深厚的友誼,讓我們讀一讀北京醫科大學許鹿希教授撰寫的《懷念稼先》中的第八節《半個世紀的友誼》的一段吧! 「文革」初期,氫彈爆炸了,但核武器的研製並沒有到頭。可在那個烏煙瘴氣的年代,就連稼先他們核武器研究院也未能倖免。林彪、「四人幫」組織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把斗爭矛頭指向稼先等十幾位理論部的負責人。稼先非常清楚地知道這時只要說一句違心的話,就會給中國的核武器事業帶來巨大的損失,他頑強地頂著,處境很危險。正在此千鈞一發之際,似乎蒼天有眼,1971年楊振寧先生從紐約經巴黎飛抵上海。下飛機後,開列了他要見的人的名單,名單上第一個就是鄧稼先。這張名單很快傳到中央,稼先立刻被召回 北京會客。不久,在周總理親自干預下,基地里暗無天日的局面結束了。 楊振寧先生當然不知道他們的這次會晤對稼先來講有著多麼重大的意義,但是我們全家人從心底深深地感激他。 楊先生與稼先從小就有著深厚的情誼。他們兩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華園兩家人又住隔壁。鄧父鄧以蜇和楊父楊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楊振寧教授的弟弟楊振平與稼先也很要好。少年時代的稼先與少年楊振寧總在一起打牆球,彈玻璃球,甚至還比賽爬樹。上中學稼先和楊振寧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學,楊振寧比稼先高兩級,後來他們兩人又是西南聯大的校友。解放前夕,稼先和楊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後,稼先就與他們分開了,不過他們的友情卻一直保持著。 自1971年以後,楊先生多次回來訪問、講學。稼先與他總少不了敘舊聊天。有一次楊先生到我們家,他說想和稼先一起騎車去頤和園。為安全起見,這樣的要求我們著實不敢答應他。還有一次,我們一道去北海仿膳,大家邊吃邊談笑著,楊先生對稼先說:「這回你可以吃飽了,想當年在美國留學的時候,你可是常常餓肚子的呀!」可不是嘛,稼先留學的時候,生活很艱苦,開始沒有獎學金,吃飯不敢按飯量吃,只能按錢吃。有一段,他和洪朝生(現在科學院低溫物理中心工作)合住在一位美國老太太的閣樓里,有一次他倆去吃飯,兩份牛排端上後,稼先看了看,對洪朝生說:「我這塊小,你那塊大。」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給了稼先。……回想起這些往事,楊先生與稼先都笑了。 後來,楊先生多次送書給稼先,有《楊振寧論文選集》,有《讀書教學四十年》等,都寫著「稼先」或「稼先弟」存念。稼先60壽辰時,楊先生特意送他一副國際象棋。稼先住院後,楊先生到醫院看他,並且為他找特效葯。最後一次,楊先生送給稼先一大束鮮花,這鮮花象徵著兩人永存的友誼,正像楊先生給我的唁電中所說的:「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他的無私的精神與巨大的貢獻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恆的驕傲。」 最後,我想以楊振寧先生的一句話作為我這篇懷念文章的結束語: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能這樣估價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們應為稼先慶幸!」 稼先沒有虛度此生! 1987年10月23日,楊振寧在宋健、周光召等陪同下來到八寶山公墓,祭奠與他有著半個世紀深情厚誼的摯友鄧稼先。 深秋的北京,瑟瑟秋風給人們帶來寒意。八寶山公墓在安放骨灰的靈堂外面庭院里搭起了一個靈堂,鄧稼先的巨幅遺像前擺著楊振寧送的花籃,緞帶上寫著「鄧稼先千古楊振寧敬輓」。 楊振寧眼含熱淚面對鄧稼先的遺像肅立默哀,鞠躬悼念。 祭奠儀式結束後,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女士按照鄧稼先生前囑托,向楊振寧贈送一套安徽出產的石刻文房用具,上面寫著「振寧、致禮存念稼先敬留」。許鹿希女士深情地說,這套文房用具象徵著鄧稼先和楊振寧的鄉情和友誼。 鄧稼先是楊振寧的中學、大學同學,他為中國的核事業做出如此重大的貢獻,然而,過去中國並沒有在報刊重點宣傳、表彰他。1986年6月,鄧稼先病重期間,楊振寧去醫院探望他。後來,楊振寧又向中央領導同志談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中國早就應該把對中國、對國際有貢獻的科學家介紹出來。 楊振寧非常敬重鄧稼先,他說:「鄧稼先是中國的帥才,他能得到中國領導人的絕對信任,也能得到群眾的絕對信任,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他又說:「中國高層人士選定他當領導者來研究原子彈,這位人士是很有眼光的人。我認識鄧稼先,又認識美國的奧本海默和泰勒。這三個人的個性都不一樣。鄧稼先隨和、靦腆,又沒有行政工作的經驗。當初美國的格羅夫斯將軍也聘任了沒有行政經驗的奧本海默當主持人,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稼先的個性完全不同,是另外一種帥才。我收集了許多鄧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寫篇有關鄧稼先的傳記,我希望傳記能把他對中國的貢獻詳細表達出來。」 歷史沒有忘記他們!198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60周年,中央電視台播放了長達12集的電視片:《讓歷史告訴未來》。在第8集里,有這樣的畫面和解說: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壯麗場面展現在熒光屏上,欣喜若狂的中國人民、套紅的《人民日報》號外……,鄧稼先先生的高大身軀也出現在熒光屏上。 …… 「1971年,當楊振寧得知,中國兩彈全部是由中國人自己製造成的,他離開宴席走進了洗手間,那時,他已是淚流滿面了!」
7贊·891瀏覽
鄧稼先感人事跡
總結歸納精選(1): 鄧稼先的愛國故事: 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鄧稼先於1947年透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透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這位取得學位剛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下了在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回到了一窮二白的祖國。 總結歸納精選(2): 鄧稼先的精神品質:社會嗑 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的愛國思想是從小就養成的,並支撐著他的一生。在愛國無功的狀況下,是父親的一番肺腑之言點亮他心中的燈盞,從此,抱著科技救國的信念,鄧稼先刻苦求學,走出了一條輝煌的成功之路。 鄧稼先優秀的精神品質首先表此刻回國的發奮上,甚至堪稱典範,他是義無反顧、迫不及待,拳拳報國之心溢於言表!回國後,鄧稼先在所有場合表現出的無私、執著、吃苦耐勞、獻身精神,以及熱情、謙和、善於團結協作等,都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可貴品質和精神風貌。 總結歸納精選(3):千秋萬歲名 鄧稼先小時候的故事: 鄧稼先從小就有愛國情懷。13歲時,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爆發了,日本侵略者遍布京城。當時,日本侵略者有個規定:凡是中國百姓從日本哨兵面前走過,都要向其行鞠躬禮。鄧稼先雖然還不能完全明白這是怎樣回事,但他知道這是一種侮辱,於是,他寧願繞道走,也不去向侵略者行禮,以免自己的人格受到
10贊·14,229瀏覽2020-09-14
鄧稼先的最主要事跡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槍聲響起。22天後,北平淪陷了。日本侵略者召開了「慶功會」。[38] 時年13歲的鄧稼先無法忍受這種屈辱,當眾把一面日本國旗撕得粉碎,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這件事發生後,鄧以蟄的一個好友勸他說,此事早晚會被人告發,你還是盡早讓孩子離開北平吧。無奈之下,鄧以蟄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南下昆明,那裡有南遷的清華和北大教授,還有眾多的老朋友。臨走前,父親對他說「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鄧以蟄憑自己的經驗寄希望於鄧稼先,但這句話在鄧稼先的腦海里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10] 「許身國威壯河山」 1979年,在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仔細檢驗。 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 1986年6月,楊振寧(右)看望病中的鄧稼先 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破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後,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並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14] 1985年,鄧稼先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參加會議。醫生強迫他住院並通知他已患有癌症。[11] 他無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對自己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安慰,平靜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11] 最後一枚獎章 鄧稼先一生功勛卓著,獲獎無數,他生前的最後一枚獎章是在醫院的病房裡獲得的。1986年7月17日下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全國總工會書記羅干、國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朱光亞、核工業部部長蔣心雄等領導,前往解放軍總醫院,向鄧稼先頒發全國勞動模範證書和獎章,以表彰他為中國核武器研究工作和核事業所作出的特殊貢獻。這是「七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的第一個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授出的第一枚全國勞動模範獎章。[40-41] 鄧稼先莊重地把獎章戴在胸前,高興地說:「今天李鵬副總理親臨醫院授予我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我感到萬分激動。核武器事業是成千上萬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我只不過做了一小部分應該做的工作,但黨和國家就給我這樣的榮譽,這足以說明黨和國家對尖端事業的重視。我現在雖然患病,但我要頑強地同疾病作斗爭,爭取早日恢復健康,為國防科研事業再盡一些力量,以不辜負黨和國家對我的希望。」[42-43] 就在戴上這枚獎章的12天後,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醫治無效,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他為之奮斗、奉獻了一輩子的中國核事業。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鄧稼先對妻子許鹿希說:「假如生命終結後可以再生,那麼,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 庶民本色 在「兩彈元勛」鄧稼先留給後人的照片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學究形象。實際上,鄧稼先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的人,在衣食住行上均表現出極強的「庶民本色」[44] 。 鄧稼先穿衣服從不挑剔,一般就是一套灰色咔嘰布的中山裝,衣服樣式也基本沒什麼變化,一套衣服一穿就是很多年,很久也不見他置辦新衣服[44] 。不過鄧稼先的著裝是十分講究的,他的衣服雖然不新,但從來都是干凈、整齊,從不因為工作繁忙而在服裝上顯示出「沒時間收拾」的樣子[44] 。 鄧稼先在「吃」上是相當講究的[44] 。在經濟條件允許的范圍內,他總是在節假日吃上一頓。鄧稼先很喜歡請客,每每花上10元錢在飯館請同事們熱熱鬧鬧地吃上一頓。而一個人的時候,他也不忘一飽口福。調回北京後,他一般都要在星期天去岳父許德珩家裡團聚一次。而在去岳父家的途中,鄧稼先都選擇在當時北京的繁華地段西單附近下公交車,找一家有名的飯館用餐。這樣做,既可以不給岳父家裡添麻煩,又可以滿足自己的愛好。雖然鄧稼先身居領導職務多年,但從不開單間、去雅座,而當時散座席上還沒有「排隊叫號」一說,所以每當進入正值飯點的餐廳,鄧稼先就和普通市民一樣,看準了一位要吃完的食客,站在其後面等座,有時一等就是半個小時[44] 。 鄧稼先喜歡喝酒,在聚餐或下館子時,只要不影響工作,一般都會喝上比較好的白酒二兩,但從不過量[44] 。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也喜愛飲酒,親家許德珩去看望鄧以蟄的時候,往往會帶上一瓶頂級的國產白酒作為禮物送給親家。鄧以蟄在得到許德珩送來的酒後,往往叫兒子鄧稼先來陪他喝上一杯,而鄧稼先也是只喝二兩。在許進的印象中,鄧稼先只有一次喝酒「突破」到三兩。究其原因,時值鄧稼先團隊的一位同志的子女由於種種原因而無法參加高考,一時又沒有解決之策,讓他非常發愁,因此在不知不覺中多喝了好幾杯[44] 。 鄧稼先除了喝酒,香煙也抽得很「勤」,一天大概一包左右[44] 。他抽煙也很講究,一般只抽當時的一個牌子,實在沒有了偶爾也用另一種代替,抽的時候喜歡加上一個煙嘴。但當時這兩種香煙很難買到,於是鄧稼先就不把煙帶在身上,而是會放幾盒在辦公室,讓喜歡抽煙的同事們分享。因此,除了談工作的一部分人外,很多同事來辦公室找鄧稼先說的頭一句話是:「老鄧,來一根。[44] 」 在從事核工業研究期間,鄧稼先根本無暇娛樂[44] 。調回北京後,鄧稼先有了一些業余時間,就喜愛上了聽京劇,且不管什麼戲都喜歡聽。由於工作時間不固定,他從來不預先買票,也不託別人幫著買,而是一有時間就趕到北京護國寺的劇場前,和別人一起等退票。他「經驗」豐富,從來不在售票窗口等退票,而是在離劇場稍遠的地方尋找「真想退票」的人,結果每次均能買到價格適當的退票,准時進入劇場[44] 。 鄧稼先還有一個愛好是看電影[44] 。當時,國管局於每星期六晚上在政協禮堂放電影,一般連放兩場,鄧稼先每場必看。他看電影,從來都是坐公交車前往,有時電影結束得很晚,末班公交車沒有了,政協機關的同志想叫個車把他送回家,他都是連說「不用,不用」,邁開腳步向家的方向走去[44] 。
60贊·1,750瀏覽2019-10-13
鄧稼先事跡
總結歸納精選(1): 鄧稼先的愛國故事: 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鄧稼先於1947年透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透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這位取得學位剛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下了在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回到了一窮二白的祖國。 總結歸納精選(2): 鄧稼先的精神品質:社會嗑 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的愛國思想是從小就養成的,並支撐著他的一生。在愛國無功的狀況下,是父親的一番肺腑之言點亮他心中的燈盞,從此,抱著科技救國的信念,鄧稼先刻苦求學,走出了一條輝煌的成功之路。 鄧稼先優秀的精神品質首先表此刻回國的發奮上,甚至堪稱典範,他是義無反顧、迫不及待,拳拳報國之心溢於言表!回國後,鄧稼先在所有場合表現出的無私、執著、吃苦耐勞、獻身精神,以及熱情、謙和、善於團結協作等,都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可貴品質和精神風貌。 總結歸納精選(3):千秋萬歲名 鄧稼先小時候的故事: 鄧稼先從小就有愛國情懷。13歲時,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爆發了,日本侵略者遍布京城。當時,日本侵略者有個規定:凡是中國百姓從日本哨兵面前走過,都要向其行鞠躬禮。鄧稼先雖然還不能完全明白這是怎樣回事,但他知道這是一種侮辱,於是,他寧願繞道走,也不去向侵略者行禮,以免自己的人格受到
1,823瀏覽2020-09-14
鄧稼先的英雄事跡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身高183厘米,安徽懷寧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位偉大而倍受尊敬的物理學大師,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銘記的為祖國奉獻出一生的前輩。 編輯本段鄧稼先個人概述 1948年至1950年去
③ 無私奉獻的名人故事
1,詹天佑為國不計名與利
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
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贊嘆。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並請他參加儀式。可是,詹天佑正擔負著另一條鐵路的設計任務,因而毅然謝絕了邀請。他這種為國家不為個人功名的精神,贏得了國內外的稱贊。
2,華羅庚毅然回國
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3,諾貝爾的永恆奉獻
諾貝爾是安全炸葯和無煙火葯的發明人。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研製炸葯上。研製成功後,贏得了大量專利權,積累了許多財富。1896年,諾貝爾逝世前決定把3300萬克朗作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獎給世界上傑出人物,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服在遺囑中說:「這獎金不論國籍、人種和語言,只發給確實對人類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人。」諾貝爾為科學奉獻了一生,諾貝爾獎則永遠地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4,達爾文心系造福事人類
達爾文的後半生體弱多病,仍然堅持實驗和著書。他曾說:「對於科學的熱心使我忘卻,或者趕走了我日常的不適。」1882年4月19日,達爾文病逝。他在自傳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我曾不斷地追隨科學,並且把我的一生,獻給了科學,我相信我這樣倚靠是正確的,所以不會感到悔恨,但使我感到遺憾的是:我沒有使人類得到直接的好處。」這些話充分表現了達爾文造福人類的偉大抱負。
5,兩彈元勛——鄧稼先
1850年,26歲的鄧稼先在美國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後回國,祖國張開溫暖的雙臂迎接這位「娃娃博士」,鄧稼先沉浸在青春的歡樂和家族的幸福之中。但是,歷史風雲變幻,祖國面臨核大國的威脅。鄧稼先毅然接受開拓祖國核事業重任,離別妻兒,隱姓埋名,走向大戈壁。
從此,他從物理學界的講台上消失了。20多個春秋過後,頭發里夾著大戈壁沙粒的鄧稼先回來了,「兩彈元勛」的美名才開始傳揚,鄧稼先的名字才重新出現在普通人的中間。此時,他的妻子已年過花甲,而癌魔卻早注入他的肌體,他光輝的生命已燃燒到了盡頭。他臨終前對妻子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死而無憾!」
④ 名人小傳——鄧稼先
(一)
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翌年,他隨母到北京,在擔任清華、北大哲學教授的父親身邊長大。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他隨大姐去了大後方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在昆明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賣國獨裁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後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1954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後,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准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中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後,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8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當時的副總理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二)
1958年8月的一天留美核物理博士鄧稼先心神不定地回到北京醫學院的家,細膩的妻子許鹿希問了幾遍也沒得到一句回答。直到月光射進屋內,鄧稼先才透露幾個字:「我要調動工作了。」「調哪?」「這不知道。」「干什麼?」「不知道,也不能說。」 「……那好吧,到新地方給我寫一封信,告訴我回信的信箱。」「這…大概也不行……」一陣難耐的沉默後,許鹿希聽到丈夫有點變調的聲音,「我今後恐怕照顧不了這個家了……今後全靠你了……」更加難耐的沉寂中鄧稼先的最後一句話是:「我要是做好這件事,就是死了也值得。」許鹿希一下子掉進了冰窟窿里!
鄧稼先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從不喜歡照相的他帶妻子、四歲的女兒、和兩歲的兒子到照相館照了一張相,毫無疑問這就是他留給親人的紀念吧。許鹿希直感到一種莫名的傷害,除了丈夫簡短的言語,沒有一個人給他解釋什麼,丈夫就這樣活生生地從身邊消失了。
是的,確實是傷害,即使對鄧稼先本人。他的三種人—生活的人、體驗的人、聲名的人—大部分都要被剝奪,他的一切都將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他沒有個人的行蹤,他不能發表學術論文,不能公開作報告,不能出國,不能與朋友隨便交往,工作成績再大功勞再大都將無人知曉,一輩子都看不到自己聲名的成長,甚至到死也只能默默地離開。
鄧稼先承受了這一切,隱姓埋名28年後他的生命也因過度燃燒而成了殘燭。1985年7月31日,國家在醫院里把鄧稼先還給了他的妻子,醫生斷言最多活一年。許鹿希與鄧稼先結婚33年,朝夕相處的日子只有6年,而能過快樂而平凡的家庭生活的只是結婚的前5年,其餘時間,獨守家中的許鹿希除了思念就是每日的惴惴不安的擔心。當然這其中鄧稼先偶爾也能回來一次,「突然而至又突然就走,一點都不能聊天,這房間看看那房間看看,電話一響,警衛員就用車子把他接走。」
然而,就這生命的最後一年,他也不能完全屬於她。因為鄧稼先雖然到了生命的盡頭,可是國家交給他的事業卻處在關鍵、敏感的時期,甚至有可能功虧一簣,他憂心如焚,他要趕在死神帶走他之前完成一份十年規劃的建議書,以確保我國與國際強國之間完全的平起平坐。這一切都做到了!從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的一聲巨響開始,我國與其他核國家一樣經歷了原子彈、氫彈、第二代核武器、核禁試四個里程碑,進入了計算機實驗室模擬的無核自由天地。鄧稼先也以那份在病床的橡皮墊上完成的建議書與此四個里程碑共始終!他所領導的事業不僅讓中華民族強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且框定了整個世界的和平格局。
建議書上交中央兩個月後,嘔心瀝血的鄧稼先其身體也開始出血了,醫院發出了病危報告。一個受過嚴重核輻射的癌症擴散的彌留病人還有什麼想法呢?國家替他作了回答。1986年6月24日全國大報的顯著版面刊印著同樣的文章——《兩彈元勛鄧稼先》,被剝奪的聲名終於還給了他。又一次的大爆炸!人們拿著報紙奔走相告,北醫大領導此刻才知道許鹿希的丈夫是做什麼的,醒悟過來的親朋好友、記者蜂湧而至,然而他們已經不能被接見!醫療專家的預言應驗了,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用最後的呼吸回應了28年前的領銜受命:死而無憾。
鄧稼先,五千年傳統文化孕育出來的人格典範,患難多災的中華民族最驕傲的子孫,他與許鹿希當之無愧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一對兒女。五千年的品質,五千年的鄧稼先。
⑤ 來一個關於責任的名人故事..
1、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偉大精神一個重要的體現就是他對工作極端的負責任。對工作極端的負責任貫穿於白求恩的每一個行動, 甚至他的每一句話。
有一次,白求恩在病房裡看到一一個小護士給傷員換葯,發現葯瓶里裝的葯與葯瓶上標簽名稱不-致,也就是說,葯瓶里的葯不是應該用的葯,這怎麼行呢?如果要用錯了,會出問題的。白求恩嚴肅地批評了那個小護士,告訴她,做事這樣馬虎,會出人命的。
白求恩用小刀把瓶子上的標簽刮掉,並說:」我們要對同志負責, 以後不允許再出現這種情況。」
小護士挨了批評,臉漲得通紅,眼淚都要流出來了。白求恩心裡很生氣,但他控制著自己的情緒說:」請你原諒我脾氣不好, 可是,做衛生工作不認真,不嚴格要求不行啊!」
事後,白求恩向政委提出,要加強教育,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心,才能把工作做好。
2、美國前總統里根小時候,一次在外面踢球,不小心把一家商店窗戶上的玻璃打碎了。老闆找到里根的父親,要求賠償損失。
老里根照價賠償後,把兒子叫到跟前說:」玻璃窗 是你打碎的,應該由你來承擔責任。由於你現在沒錢,所以我先暫時替你墊上這筆賠償款。你要利用暑假去打工,把錢還上。」
結果,整整一個暑假,里根拚命幹活,才還清這筆總共15美元的賠償款,為打碎人家玻璃付出了代價。
3、2008年汶川大地震,德陽市東汽中學教師譚千秋,捨己救人保護了四個學生的性命。在地震發生的瞬間,譚千秋履行了自己作為教師的責任,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身下死死地護著4個學生。
救援人員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著趴在課桌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活了,而譚老師,留給我們的只是那個張開雙臂的永遠的姿態。
4、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
在這期間,他為了服從國家的要求,瞞著父母和妻子,獨自一人在西北與同事進行兩彈一星的研發。甚至為此,在父母去世時都沒能到場。
正是這一份對國家的責任感,讓鄧稼先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最終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8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刻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5、20世紀初的一位美國義大利移民曾為人類精神歷史寫下燦爛光輝的一筆。他叫弗蘭克,經過艱苦的積蓄開辦了一家小銀行。
但一次銀行搶劫導致了他不平凡的經歷。他破了產,儲戶失支了存款。當他拖著妻子和四個兒女從頭開始的時候,他決定償還那筆天文數字般的存款。
所有的人都勸他:「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件事你是沒有責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許我沒有,但在道義,我有責任,我應該還錢。」
⑥ 類似鄧稼先的名人故事
楊振寧,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物理學大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後,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間遇到許多令人迷惑的現象和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最終推翻了宇稱守恆律,使迷惑消失,問題解決。楊振寧在1957年諾貝爾演講中這樣說道:"那時候,物理學家發現他們所處的情況就好象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裡摸索出路一樣。他知道在某個方向上,必定有一個能使他脫離困境的門。然而究竟在哪個方向呢?"原來,那個方向就是宇稱守恆定律不適用於弱相互作用。"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現宇稱不守恆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R.L.Mills)提出了"楊-米爾斯規范場",與巴克斯特(R.Baxter)創立了"楊-巴克斯方程"。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E.Segre)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楊振寧謹記父親楊武之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的。他說:"作為一名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戚相關的國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誼的橋梁。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楊振寧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20多年來,他頻繁穿梭往來於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系工作。他寫過這樣兩句詩:"雲水風雷變幻急,物競天存爭朝夕。"
錢學森是中國現代科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中國工程式控制制論專家。
30年代錢學森是卡門組織的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火箭研究小組的重要成員。1943年他和F.馬林納合作完成的研究報告《遠程火箭的評論與初步分析》為40年代噴氣推進實驗室研製成功地地導彈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論基礎。這些導彈是後來美國採用復合推進劑火箭發動機的導彈的先驅。1949年他還提出了用火箭助推的滑翔機作為洲際旅客運輸火箭的設想和核火箭的設想。
錢學森在超音速及跨音速空氣動力學、薄殼穩定理論方面對航空工程理論有許多開創性的貢獻。他和卡門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動理論為飛行器克服音障和熱障提供了依據,為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以他和卡門命名的卡門—錢學森公式被用於高亞音速飛機的氣動設計。
錢學森在力學的許多領域都做過開創性工作。他在空氣動力學方面取得很多研究成果,最突出的是提出了跨聲速流動相似律,並與卡門一起,最早提出高超聲速流的概念,為飛機在早期克服熱障、聲障,提供了理論依據,為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高亞聲速飛機設計中採用的公式是以卡門和錢學森名字命名的卡門—錢學森公式。此外,錢學森和卡門在30年代末還共同提出了球殼和圓柱殼的新的非線性失穩理論。他在1946年對稀薄氣體的物理力學特性的研究,是這一分支發展的先聲。
錢學森最先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1956年他向中國政府提出《建立我國國防工業意見書》,並協助周恩來、聶榮臻籌備組建火箭導彈科學技術研究方面的領導機構,負責規劃與組建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此後他長期擔負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並以他在總體、動力、制導、氣動力、結構、材料、計算機、質量控制等領域的豐富知識,為組織領導中國運載火箭和航天器的研製工作發揮了巨大作用。他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迅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
⑦ 關於名人鄧稼先的作文200字。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1]1924年6月25日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後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1956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3]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4]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5][6]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2019年12月18日,入選「中國海歸70年70人」榜單。[7]
2009年9月10日入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名單[8]
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因手術時大出血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9]
⑧ 鄧稼先,楊振寧等名人的後面都有幾個鮮為人知的故事。修改病句
這個句子用詞不當。應改為:
鄧稼先、楊振寧等名人的背後都有幾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背後:私下。唐 杜甫《草堂》詩:「眼前列杻械,背後吹笙竽。」
⑨ 鄧稼先我崇敬的名人300字
鄧稼先_我最崇敬的名人
每個人心裡可能都會有一個自己從心底敬佩,崇敬的人,這個人是自己的榜樣,是自己學習的目標。我的心中也有這樣一個人,他就是——「兩彈元勛」鄧稼先。
鄧稼先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也是我國一個民族英雄,因為鄧稼先始終奮斗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讓我國在軍事方面強大起來,再數十年後,他又為國家創造了氫彈,再次讓我國在科學事業上再次飛躍。zw.liuxue86.com出國留學網為你提供 鄧稼先造原子彈和氫彈的時候,遇到了許多困難,許多技術上的困境,但他從不放棄,一直抱著堅定地信念堅持到底的研究科學技術,最好把國家的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因為從事的事業讓他會常常接觸有害物質鄧稼先的身體曾遭受過三次的傷害,導致他先後做了三次大手術。本來他的病是可以好起來的,但他沒有好好休
息,仍然堅持做實驗,要造好原子彈。因為他的身體堅持不住,所以在第三次的手術中,因大出血而死亡。他的潛心鑽研科學事業,忘我工作的精神,使我們感動不
已。我突然想起我自己在困難面前退宿的一件事
記得平時做數學作業的時候,總是會遇到難題把我困住,所以我放棄了。現在想想,自己為什麼這么輕易放棄地就被困難嚇倒?當我想起鄧稼先先生在造原子彈的時候遇到困難都沒有輕言放棄,而我卻讓一道小小的數學題被嚇到而放棄對比起來我是多麼的渺小呀!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向困難低頭,只有少部分人抱著堅定的信念,堅持到底,直到勝利。
所以,從今以後,我一定要像鄧稼先先生學習,學習他忘我工作,遇到困難,自己解決,從不輕易放棄的精神。把我們中國的名族精神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