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是故事嗎
A. 典故是講一個故事嗎
一:原指舊制、舊來例,也是源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
二:釋義:①典章和掌故:熟於朝廷典故。②詩文中引用古書里的故事或語句:稼軒作詞多用典故。
B. 典故是不是經典故事的意思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版的意義權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
【詞目】典故
【拼音】diǎn gù
【注音】ㄉㄧㄢˇ ㄍㄨˋ
【英譯】[Literary quotation;Classical allusion]
【基本解釋】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有出處的詞句。
【示例】引用典故。
【含義】
1、典制和掌故;
2、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
3、泛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
C. 怎麼樣才算典故,隨便一個歷史故事這樣算典故嗎
我覺得隨便一個歷史故事可能不算典故。
因為典故不僅是經典或者為人熟知的歷版史權故事,並且還需要這個歷史故事可以用固定的成語或者很短的短語來講述或者概括,比如秦晉之好,安史之亂,口若懸河,中流砥柱,好整以暇,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等等。所以我想隨便一個歷史故事不能稱之為典故。比如曹操他老爸被人劫殺,這就沒什麼典故了,只能說這是個歷史事件。
但每一個典故後面都有一個不錯的歷史故事。
這是我的理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D. 請問,神話故事可以稱為典故嗎
典故就是有「典」出的故事,神話故事也分是不是有「典」的。
有據可查就可以叫「典出」某處。
E. 什麼是典故故事
指成語有典故的故事,比如:
班門弄斧
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梅之渙寫的題李白墓詩。李白,字太白,好飲酒,人稱李謫仙,是唐代偉大的詩人。關於他的死,有種種神話似的傳說。例如,有的說李白晚年瀏覽洞庭、岳陽和金陵(現在的南京)等地。一天,泊舟採石江邊(採石,今安徽當塗縣境內,北臨長江)。晚上,月明如晝,李白在舟中對月暢飲,喝得大醉,見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墮江而沒。有的傳說更神,說這時江中忽然風浪大作,有巨鯨奮鬣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旌節,請李白坐於鯨背,音樂前導,騰空而去。這些傳說,當然不能信為,但是在採石,後來卻因此出現不少名勝。不但有李白墓,還有謫仙樓、捉月亭等,並引起了無數遊人的興趣。有些文章不通、卻想冒充風雅的遊人更在李白墓上胡謅亂題,十分可笑。梅之渙的這首詩,就是譏諷這類遊人的。他認為在大詩人的墓上亂題歪詩,簡直是「魯班門前弄大斧」——太不自量。
魯班,據說姓公輸,名般,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也稱魯般。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面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作「班門弄斧」。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他《為王氏伯仲唱和詩》所作的序中說:「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郢,指另一個古代的操斧能手,參看「斧正」。「強顏」,是厚著臉皮的意思。)看來,「班門弄斧」這句成語不僅脫胎於明朝梅之渙的上述詩句,而遠在唐代就已有了它的雛形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施展本領。
F. 典故和故事
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裡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用弓箭最好。」周瑜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說:「只要三天。」周瑜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般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
魯肅對周瑜說:「十萬支箭,三天怎麼造得成呢?諸葛亮說的是假話吧?」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准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你去探聽探聽,看他怎麼打算,回來報告我。」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三天之內要造十萬支箭,得請你幫幫我的忙。」魯肅說:「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麼幫得了你的忙?」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魯肅答應了。他不知道諸葛亮借了船有什麼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來,說:「到了第三天,看他怎麼辦!」
魯肅私自撥了二十條快船,每條船上配三十名軍士,照諸葛亮說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諸葛亮調度。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麼?」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魯肅問:「哪裡去取?」諸葛亮說:「不用問,去了就知道。」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名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名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這時候,船兩邊的草把子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接著叫二十條船駛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飛一樣地駛出二十多里,要追也來不及了。
二十條船靠岸的時候,周瑜派來的五百個軍士正好來到江邊搬箭。每條船大約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條船總共有十萬多支。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回答者:憂慮的春天 - 秀才 三級 10-10 19:29
「匹夫之勇」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打仗不能光憑個人的勇敢,要用智謀,要靠集體的力量。
這個成語來源於《國語.越語上》,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
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在吳國囚禁三年,受盡了恥辱。回國後,他決心自勵圖強,立志復國。
十年過去了,越國國富民強,兵馬強壯,將士們又一次向勾踐來請戰:「君王,越國的四方民眾,敬愛您就像敬愛自己的父母一樣。現在,兒子要替父母報仇,臣子要替君主報仇。請您再下命令,與吳國決一死戰。」
勾踐答應了將士們的請戰要求,把軍士們召集在一起,向他們表示決心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不為士兵少而憂愁,只是憂愁士兵們缺乏自強的精神。我不希望你們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勇敢,而希望你們步調一致,同進同退。前進的時候要想到會得到獎賞,後退的時候要想到會受到處罰。這樣,就會得到應有的賞賜。進不聽令,退不知恥,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到了出征的時候,越國的人都互相勉勵。大家都說,這樣的國君,誰能不為他效死呢?由於全體將士鬥志十分高漲,終於打敗了吳王夫差,滅掉了吳國。
回答者:daidai139 - 秀才 二級 10-10 19:31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
·平漫屠龍
朱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殫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注釋 屠――――屠宰,宰殺牲畜。 殫――――盡,用完用盡。 家――――家庭的財產。 技――
·魯侯養鳥
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 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鳥也,非以鳥養鳥也。 注釋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望梅止渴
三國的時候,魏國的國君曹操,他年輕的時候,就非常的聰明。有一次,天氣非常地熱,他帶領幾十萬的大軍經過一片大原野,士兵們從早上走到下午,肚子都沒有吃過一點東西、喝過一口水。其
·亡羊補牢
從前有個人,養了幾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少了一隻。原來羊圈破了窟窿,夜間狼從窟窿里鑽進來把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完壁歸趙
戰國的時候,趙惠文王有一塊叫做「楚和氏璧」的寶玉,被秦國的昭王知道了,昭王便派了位使臣到趙國來跟惠文王商量:「惠文王,我們秦國願意以十五個城池,和趙國換取這塊「楚和氏璧」的
·愛屋及烏
「愛屋及烏」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由於愛某個人而連帶地愛護停留在他屋上的烏鴉。比喻非常喜愛某人,從而連帶愛及和他有關的人或物。 這個成語來源於《尚書大傳》,紂死,武王皇皇,若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師,誠懇求學。 這個成語來源於《宋史.楊時傳》,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顥、程頤
·匹夫之勇
「匹夫之勇」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打仗不能光憑個人的勇敢,要用智謀,要靠集體的力量。 這個成語來源於《國語.越語上》,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
·鳥盡弓藏
「鳥盡弓藏」這則成語的意思是鳥給打光了,打鳥的彈弓就被收藏起來。比喻事成之後,功臣被廢棄或遭害。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越世家》,蜚(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
·南柯一夢
「南柯一夢」這則成語的南柯是南面的大樹枝。 這個成語來源於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唐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寫淳於棼醉後夢入大槐安國,官任南柯太守,二十年享盡榮華富
·成語典故之覆水難收
「覆水難收」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潑出去的水,無法收回。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這個成語來源於宋.王桃《野客叢書》,太公取一壺水傾於地,令妻收入。乃語之曰:「若言離更合,
·成語典故之井底之蛙
一口廢井裡住著一隻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邊碰上了一隻從海里來的大龜。青蛙就對海龜誇口說:「你看,我住在這里多快樂!有時高興了,就在井欄邊跳躍一陣;疲倦了,就回到井裡,睡在磚
·成語典故之滄海桑田
「滄海桑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世界上的事變化極大。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葛洪《神仙傳.王遠》,麻姑自說雲:「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 從前有兩個仙人,一個叫
·成語典故之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把草木都當成敵兵。形容極度疑懼,驚恐不安。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
·成語典故之八面威風
「八面威風」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聲勢顯赫、威望極盛的樣子。 這個成語來源於元.鄭德輝《三戰呂布》,托賴著真天子百靈威助,大將軍八面威風。 元朝末年,封建朝廷愈加腐敗,
·成語典故之打草驚蛇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王魯的人,他在衙門做官的時候,常常接受賄賂、不遵守法規。有一天,有人遞了一張狀紙到衙門,控告王魯的部下違法、接受賄賂。王魯一看,狀紙上所寫的各種罪狀,
·成語典故之沉魚落雁
春秋的時候,有一個叫做西施的美女,她每天都會到溪邊去浣紗,溪中的魚看到西施,覺得自己長得比西施丑,都羞愧的不敢浮上水面,全沉到水底去。 漢朝的時候,也有一個美女叫王昭君
·成語典故之兵不厭詐
「兵不厭詐」這則成語的厭是:滿足,詐:欺騙手段。用兵作戰可以盡可能多用欺詐的戰術迷惑對方,以獲取勝利。 這個成語來源於《韓非子.難一》,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
G. 歷史典故和寓言故事有什麼區別
寓言故事與典故區別:
1、典故,必須是現代以前的;寓言故事則古代、現代虛構故事都可以。
2.
典故,無論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還是古代人講的寓言、故事、神話傳說、著名的詞句,都可以算「歷史典故」,歷史典故的范疇大;寓言故事必須是虛構的故事,真實發生的事情不能算,但古代、現代虛構故事都可以,范疇小。
3、寓言故事,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它是指為啟發講理而編造的故事(有的還是具備一定根據的)。
4、典故,只是具備一種描述、形容的作用,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積極的寓意,並不需要給人啟發。寓言故事是指為啟發講理而編造的故事(有的還是具備一定根據的),必須講一個道理或者教訓。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寓言的故事情節設置的好壞關繫到寓言的未來。中國歷來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長》、《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古希臘《伊索寓言》中的名篇《農夫和蛇》在世界范圍類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處在於故事的可讀性很強,無論人們的文化水準高低,都能在簡練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H. 成語故事和典故有區別嗎
1、典故,必須是現代以前的;寓言故事則古代、現代虛構故事都可以。
2. 典故,無論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還是古代人講的寓言、故事、神話傳說、著名的詞句,都可以算「歷史典故」,歷史典故的范疇大;寓言故事必須是虛構的故事,真實發生的事情不能算,但古代、現代虛構故事都可以,范疇小。
3、寓言故事,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它是指為啟發講理而編造的故事(有的還是具備一定根據的)。
4、典故,只是具備一種描述、形容的作用,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積極的寓意,並不需要給人啟發。寓言故事是指為啟發講理而編造的故事(有的還是具備一定根據的),必須講一個道理或者教訓。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寓言的故事情節設置的好壞關繫到寓言的未來。中國歷來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長》、《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古希臘《伊索寓言》中的名篇《農夫和蛇》在世界范圍類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處在於故事的可讀性很強,無論人們的文化水準高低,都能在簡練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I. 典故是不是可以簡單理解為經典的故事
不是來
典故原指舊制源、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
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
其含義為
1、典制和掌故;
2、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
3、泛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
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