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蘇軾的故事
❶ 500字蘇軾小故事
蘇軾與佛印的故事
蘇軾是一代文豪,後來因為「烏台詩案」入獄天,出獄後被貶到了黃州,這個時候的蘇軾喜歡上了佛法。當時的黃州位於湖北省長江的北岸,與長江南岸的江西省廬山隔江相望,佛印那個時候就主持廬山的歸宗寺,於是蘇軾與佛印經常有來往。佛印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名聞全國,蘇軾與佛印很快成為了好朋友。
蘇軾非常的有才學,偶爾有一天蘇軾詩興大發於是寫了一首贊佛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在這首詩中蘇軾將自己的心境寫了進去,暗喻自己的心境已經是「八風吹不動」,寫完之後蘇軾讓侍童拿著自己的詩去送給佛印,蘇軾覺得佛印一定會對自己大加贊賞。但是佛印在讀了蘇軾的詩之後卻在詩的下面批上了「放屁」兩個字讓侍童帶給蘇軾。
蘇軾看到佛印所書的「放屁」兩個字勃然大怒,氣沖沖的去找佛印,等蘇軾到了佛印那裡誰知道小和尚卻說,師父吩咐下來,今天不見客。蘇軾聽了火冒三丈,不顧小和尚的攔阻,徑直向佛印的住處闖去,到了佛印的住處卻看到房門上貼著一張字條:「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蘇軾見到這兩句話,幡然醒悟,我真的錯了,為了區區「放屁」兩個字就大動肝火,何來「八風吹不動」呢?於是蘇軾自嘆自己的修行遠遠不及佛印。
蘇軾與佛印的交往對蘇軾在佛法上的修為大有好處,可以說使得蘇軾仕途上的不如意造成的郁悶心情得到了平復,對蘇軾保持一個豁達的心境是非常有好處的。
❷ 關於蘇軾的故事
蘇軾的故事
1、針鋒相對
蘇軾被貶黃州後,一居數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長江。正舉杯暢飲間,蘇東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語。佛印順勢望去,只見一條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隨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拋入水中。兩人面面相覷,不禁大笑起來。
原來,這是一副啞聯。蘇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屍(東坡詩)。
2、旁敲側擊
一日中午,蘇東坡去拜訪佛印。佛印正忙著做菜,剛把煮好的魚端上桌,就聽到小和尚稟報:東坡居士來訪。
佛印怕把吃魚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魚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門迎接客人。兩人同至禪房喝茶,蘇東坡喝茶時,聞到陣陣魚香,又見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數了。因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種打擊樂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著,必有蹊蹺。
佛印說:「居士今日光臨,不知有何見教?」
蘇東坡有意開老和尚玩笑,裝著一本正經的樣子說:「在下今日遇到一難題,特來向長老請教。」
佛印連忙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豈敢,豈敢。」
蘇東坡笑了笑說:「今日友人出了一對聯,上聯是:向陽門第春常在。在下一時對不出下聯,望長老賜教。」
佛印不知是計,脫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今日怎麽這健忘,這是一副老對聯,下聯是:積善人家慶有餘。」
蘇東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長老明示磬(慶)有魚(余),就請讓我就來大飽口福吧!」
3、反唇相譏
相傳,蘇東坡一次與王安石同行,偶見一房子根基已動,一面牆向東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戲東坡:「此牆東坡斜矣!」
蘇東坡仰頭大笑,即吟下聯反譏王安石:「是置安石過也!」
嵌名為巧,雙關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蘇小妹時,被一難再難,及至新房門口,蘇小妹再出一聯:閉門推出窗前月。
秦觀思索良久不得下聯,蘇東坡有心相幫,在遠處拾一石子遠遠丟進湖中,秦少游受到啟發,沖口而出:投石沖開水底天。
5、學無止境
蘇軾年少時,天資聰穎,他廣泛閱讀詩書,博通經史,又長於作文,因而受到人們的贊賞,自矜之情亦隨之而萌。
一日,蘇軾於門前手書一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盡」與「遍」對,活畫出蘇軾當時的自傲之心。沒料到,幾天之後,一鶴發童顏老者專程來蘇宅向蘇軾「求教」,他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蘇軾滿不在乎,接過一看,心中頓時發怔,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心高氣傲的蘇軾亦不免為之汗顏,只好連連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飄然而去。
蘇軾羞愧難當,跑到門前,在那副對聯上各添上兩字,境界為之一新,鄉鄰皆刮目:「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6、寺態炎涼
蘇東坡游莫干山時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主持和尚見來了個陌生人,就淡談地說:「坐。」又對小和尚喊:「茶。」
兩人落坐交談後,主持和尚發現對方脫口珠璣,料想此人不凡,就請客人進廂房敘談。入室後,主持和尚客氣地說;「請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聽,方知來者是赫赫有名的蘇東坡,主持和尚連忙作揖打恭地引他進客廳,連聲地說:「請上坐!」並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蘇東坡臨走時,主持和尚請他題副對聯。蘇東坡胸有成竹,含笑揮毫,頃刻書就:
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7、一盞明燈
一天,蘇東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遊玩,見小路上有個用三塊石頭壘起的「磊橋」。蘇東坡用腳踢了一下石橋,同聲吟出一句上聯:
踢破磊橋三塊石
他回頭看看秦少游,要他對出下聯。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沒對出下聯,回到家裡悶悶不樂。蘇小妹看丈夫一臉不悅之色,只道是出了什麼事,一問才知是為了一句對聯。她二話沒說,就在一張紙上寫了個「出」字,同時用剪刀剪成兩段。秦少游頓時大悟,道出下聯:
剪斷出字兩重山
註:上篇標題「寺態炎涼」,冷笑一聲自以為不壞。這一篇的標題「一盞明燈」,是指秦少游不點不明,不過點了以後還是很明白的。一笑。
8、敷衍豪門
據說,蘇小妹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選婿。當時消息一傳出,呈文求婚者不計其數。其中有一豪門公子叫方若虛,他對小妹傾慕已久,聞訊後連忙應選。他呈上得意詩文若干篇,誰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筆在上面批了一聯:筆底才華少,胸中韜略無。
蘇東坡看到小妹的對聯,可急壞了。方府豪門是得罪不起的,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聯語後面各添一個字,把對聯改成:筆底才華少有,胸中韜略無窮。
方若虛讀後真是欣喜若狂,他急於要見蘇小妹以表衷腸。蘇東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開大了不好收場,急忙託故阻止,說:「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揚,臉長,額突,不信我給你念首詩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未出房門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
方若虛怎知是蘇東坡在騙自己,還真以為蘇小妹很醜,於是怏怏地走了。
9、蘇門書香
一日,蘇洵來到後花園內,只見山石間流過一泓淙淙碧水,微風中送來陣陣花香。紅日西下,綠樹掩映,一彎新月掛在半天之上。這位老先生頓時詩興大發,忙喚來蘇軾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蘇洵說道:「如此佳境,不可無詩。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們各自吟出兩句詩來,且要將此二字依次作為上下句的末字,吾兒以為如何?」
兄妹一起應道:「父親說得好。」
蘇洵見兒女一起應允,十分高興,首先吟出兩句詩來:
水向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間過來香。
蘇軾一向以詩詞著稱,聽了父親的詩句,以為過平過俗,不以為佳。誰知正當他沉吟之際,調皮的小妹卻開口道:「兄長平日作詩,思路何等敏捷,想當初嘲弄小妹額角長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的詩句,得來何等迅速,今日緣何思路閉塞?」
蘇東坡一聽,知道小妹又在調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兩句詩來:
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
這蘇小妹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不精妙,聽了父兄的詩句,兩相比較,覺得還是哥哥的略高一籌。心中尋思道:「長兄的詩句好則好,但嫌欠雅。」小妹略加沉思,恰好遠處傳來杜鵑的啼鳴,她聞聲生情,也信口因此兩句詩來:
叫月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
小妹詩句剛吟出,父兄不禁齊聲贊好。
10、絕妙好罵
蘇東坡被貶嶺南為官,一日無事游山,只見一個小和尚跪在廟門口眼淚汪汪,十分奇怪,忙問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訴道,因為他在點燈時不小心將燈盞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他,還罰跪廟門口三日。蘇東坡一聽很氣憤,便走入廟內去見方丈。
廟中的方丈一聽說是當朝才子蘇學士來訪,喜出望外。蘇東坡一進廟門,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賴地央求蘇東坡留個手跡。
蘇東坡對這個方丈十分憎惡,但為了使廟門口那個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應了老和尚的請求,說:「寫字可以,但必須請廟門口那個跪著的小和尚前來為我磨墨展紙。」
老和尚一聽,立刻滿臉堆笑,連聲答應說:「阿彌陀佛,老納遵從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開紙,蘇東坡奮筆疾書,一幅對聯一揮而就:
一夕化身人歸去,八千凡夫一點無
時隔不久,佛印雲游來到此山,見了對聯捧腹大笑,問老和尚:「這幅對聯原是兩個字謎,你沒猜出來嗎?」老和尚連忙追問是什麼意思,佛印要過紙筆,揮毫寫了兩個字,拂袖而去。
❸ 蘇東坡的故事
1、築建蘇堤
元祐四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由於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崶台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乾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
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二十餘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六橋相接,以便行人,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
蘇軾一生築過三條長堤。蘇軾被貶潁州(今安徽阜陽)時,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並築堤。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遠寧軍節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
年近六旬的蘇軾,日夜賓士,千里迢迢赴貶所,受到了嶺南百姓熱情的歡迎。蘇軾把皇帝賞賜的黃金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並修了一條長堤。為此,「父老喜雲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人們歡慶不已。
2、烏台詩案
元豐二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為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被新黨利用。
說他「愚弄朝,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又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蘇軾下獄一百零三日,險遭殺身之禍。幸虧宋太祖趙匡胤時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他才算躲過一劫。
3、應考趣聞
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得到考官梅堯臣的賞識,並推薦給主試官歐陽修。歐陽修亦十分贊賞,欲拔擢為第一,但又怕該文為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
為了避嫌,列為第二。結果試卷拆封後才發現該文為蘇軾所作。到了禮部復試時,蘇軾再以《春秋對義》取為第一。
4、程蘇結怨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馬光去世,大臣們正舉行明堂祭拜大典,趕不及奠祭,儀式一完成,大臣們希望趕去吊喪,程頤卻攔住大家,說孔子「是日哭則不歌」,參加明堂典禮之後,不該又吊喪家。大家覺得這不近人情,反駁說,「哭則不歌」不代表「歌則不哭」。
蘇軾嘲笑程頤說:「這是枉死市上的叔孫通制訂的禮法。」這是蘇軾、程頤兩人結怨的開始。 有一次國家忌日,眾大臣到相國寺禱佛,程頤要求食素,蘇軾責問說:「正叔(程頤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嗎?為什麼要吃素食?」
程頤說:「禮法:守喪不可飲酒吃肉;忌日,是喪事的延續。」蘇軾唱反調:「支持劉家的人露出左臂來罷!」(用史記典故,蘇軾自比為漢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頤比為呂氏亂黨,要求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觀、黃庭堅等則吃肉。
5、吟詩赴宴
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到京師去科考。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打算戲弄他。蘇軾接邀後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動筷子,一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餘五人轟聲叫好。「我先來。」
年紀較長的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一盤魚。「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地端走了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過來。「關雲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地搶走了骨頭。
「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傲慢地端起了最後的一樣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個舉人興高采烈的正准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並吞六國!」說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諸位兄台請啊!」六舉人呆若木雞。
❹ 蘇軾的故事
1、 年少輕狂 蘇東坡少年時讀了一些書,因為聰慧,常得到師長贊揚。頗為自負地在自己房前貼了一幅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後一白發老嫗持一深奧古書拜訪蘇軾,蘇軾不識書中的字,老嫗藉此婉轉批評了蘇軾,於是蘇軾把對聯改為「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用以自勉,從此傳為佳談。
2、東坡肉 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有著名的《豬肉頌》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就是著名的東坡肉烹調法了。蘇東坡後來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愛戴。而這「東坡肉」也跟著沾光,名噪杭州,成了當地的一道名菜了。
3、蘇軾退房 蘇軾居於常州,他花掉了最後一點積蓄,買了一所房子,正准備擇日遷入住,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一老婦哭得十分傷心。他問老婦哭什麼,老婦說,她有一處房子,相傳百年了,被不孝子孫所賣,因此痛心啼哭。細問之下,原來蘇軾買的房子,就是老婦所說的祖傳老屋。於是蘇軾對她說:「嫗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當以是屋還嫗。」蘇軾當即焚燒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❺ 關於蘇軾的故事
蘇軾(1037年1月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在黃州時蘇軾常與金山寺主持佛印禪師來往,一日,蘇軾做一首詩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呈給佛印。禪師即批「放屁」二字,囑書童攜回。東坡見後大怒,立即過江責問禪師,禪師大笑:「學士,學士,您不是『八風吹不動』了嗎,怎又一『屁』就打過了江?」
「八風吹不動」可見於《佛地經論》卷五,詩僧寒山詩歌亦有此句,八風是佛教用語,指八種境界的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
蘇軾本人是個美食家,宋人筆記小說有許多蘇軾發明美食的記載。蘇軾知杭州時,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大雨,太湖泛濫。蘇軾指揮疏濬西湖,築蘇堤。杭州百姓感謝他。過年時,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指點家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然後分送給大家吃,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曲洧舊聞》又記:蘇東坡與客論食次,取紙一幅以示客雲:「爛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薦以蒸子鵝,吳興庖人斫松江鱠;既飽,以廬山玉簾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誦東坡先生《赤壁前後賦》,亦足以一笑也。
❻ 蘇軾的故事有哪些
蘇軾的故事
1、針鋒相對
蘇軾被貶黃州後,一居數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長江。正舉杯暢飲間,蘇東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語。佛印順勢望去,只見一條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隨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拋入水中。兩人面面相覷,不禁大笑起來。
原來,這是一副啞聯。蘇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屍(東坡詩)。
2、旁敲側擊
一日中午,蘇東坡去拜訪佛印。佛印正忙著做菜,剛把煮好的魚端上桌,就聽到小和尚稟報:東坡居士來訪。
佛印怕把吃魚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魚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門迎接客人。兩人同至禪房喝茶,蘇東坡喝茶時,聞到陣陣魚香,又見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數了。因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種打擊樂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著,必有蹊蹺。
佛印說:「居士今日光臨,不知有何見教?」
蘇東坡有意開老和尚玩笑,裝著一本正經的樣子說:「在下今日遇到一難題,特來向長老請教。」
佛印連忙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豈敢,豈敢。」
蘇東坡笑了笑說:「今日友人出了一對聯,上聯是:向陽門第春常在。在下一時對不出下聯,望長老賜教。」
佛印不知是計,脫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今日怎麽這健忘,這是一副老對聯,下聯是:積善人家慶有餘。」
蘇東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長老明示磬(慶)有魚(余),就請讓我就來大飽口福吧!」
3、反唇相譏
相傳,蘇東坡一次與王安石同行,偶見一房子根基已動,一面牆向東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戲東坡:「此牆東坡斜矣!」
蘇東坡仰頭大笑,即吟下聯反譏王安石:「是置安石過也!」
嵌名為巧,雙關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蘇小妹時,被一難再難,及至新房門口,蘇小妹再出一聯:閉門推出窗前月。
秦觀思索良久不得下聯,蘇東坡有心相幫,在遠處拾一石子遠遠丟進湖中,秦少游受到啟發,沖口而出:投石沖開水底天。
5、學無止境
蘇軾年少時,天資聰穎,他廣泛閱讀詩書,博通經史,又長於作文,因而受到人們的贊賞,自矜之情亦隨之而萌。
一日,蘇軾於門前手書一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盡」與「遍」對,活畫出蘇軾當時的自傲之心。沒料到,幾天之後,一鶴發童顏老者專程來蘇宅向蘇軾「求教」,他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蘇軾滿不在乎,接過一看,心中頓時發怔,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心高氣傲的蘇軾亦不免為之汗顏,只好連連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飄然而去。
蘇軾羞愧難當,跑到門前,在那副對聯上各添上兩字,境界為之一新,鄉鄰皆刮目:「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6、寺態炎涼
蘇東坡游莫干山時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主持和尚見來了個陌生人,就淡談地說:「坐。」又對小和尚喊:「茶。」
兩人落坐交談後,主持和尚發現對方脫口珠璣,料想此人不凡,就請客人進廂房敘談。入室後,主持和尚客氣地說;「請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聽,方知來者是赫赫有名的蘇東坡,主持和尚連忙作揖打恭地引他進客廳,連聲地說:「請上坐!」並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蘇東坡臨走時,主持和尚請他題副對聯。蘇東坡胸有成竹,含笑揮毫,頃刻書就:
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7、一盞明燈
一天,蘇東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遊玩,見小路上有個用三塊石頭壘起的「磊橋」。蘇東坡用腳踢了一下石橋,同聲吟出一句上聯:
踢破磊橋三塊石
他回頭看看秦少游,要他對出下聯。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沒對出下聯,回到家裡悶悶不樂。蘇小妹看丈夫一臉不悅之色,只道是出了什麼事,一問才知是為了一句對聯。她二話沒說,就在一張紙上寫了個「出」字,同時用剪刀剪成兩段。秦少游頓時大悟,道出下聯:
剪斷出字兩重山
註:上篇標題「寺態炎涼」,冷笑一聲自以為不壞。這一篇的標題「一盞明燈」,是指秦少游不點不明,不過點了以後還是很明白的。一笑。
8、敷衍豪門
據說,蘇小妹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選婿。當時消息一傳出,呈文求婚者不計其數。其中有一豪門公子叫方若虛,他對小妹傾慕已久,聞訊後連忙應選。他呈上得意詩文若干篇,誰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筆在上面批了一聯:筆底才華少,胸中韜略無。
蘇東坡看到小妹的對聯,可急壞了。方府豪門是得罪不起的,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聯語後面各添一個字,把對聯改成:筆底才華少有,胸中韜略無窮。
方若虛讀後真是欣喜若狂,他急於要見蘇小妹以表衷腸。蘇東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開大了不好收場,急忙託故阻止,說:「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揚,臉長,額突,不信我給你念首詩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未出房門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
方若虛怎知是蘇東坡在騙自己,還真以為蘇小妹很醜,於是怏怏地走了。
9、蘇門書香
一日,蘇洵來到後花園內,只見山石間流過一泓淙淙碧水,微風中送來陣陣花香。紅日西下,綠樹掩映,一彎新月掛在半天之上。這位老先生頓時詩興大發,忙喚來蘇軾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蘇洵說道:「如此佳境,不可無詩。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們各自吟出兩句詩來,且要將此二字依次作為上下句的末字,吾兒以為如何?」
兄妹一起應道:「父親說得好。」
蘇洵見兒女一起應允,十分高興,首先吟出兩句詩來:
水向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間過來香。
蘇軾一向以詩詞著稱,聽了父親的詩句,以為過平過俗,不以為佳。誰知正當他沉吟之際,調皮的小妹卻開口道:「兄長平日作詩,思路何等敏捷,想當初嘲弄小妹額角長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的詩句,得來何等迅速,今日緣何思路閉塞?」
蘇東坡一聽,知道小妹又在調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兩句詩來:
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
這蘇小妹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不精妙,聽了父兄的詩句,兩相比較,覺得還是哥哥的略高一籌。心中尋思道:「長兄的詩句好則好,但嫌欠雅。」小妹略加沉思,恰好遠處傳來杜鵑的啼鳴,她聞聲生情,也信口因此兩句詩來:
叫月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
小妹詩句剛吟出,父兄不禁齊聲贊好。
10、絕妙好罵
蘇東坡被貶嶺南為官,一日無事游山,只見一個小和尚跪在廟門口眼淚汪汪,十分奇怪,忙問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訴道,因為他在點燈時不小心將燈盞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他,還罰跪廟門口三日。蘇東坡一聽很氣憤,便走入廟內去見方丈。
廟中的方丈一聽說是當朝才子蘇學士來訪,喜出望外。蘇東坡一進廟門,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賴地央求蘇東坡留個手跡。
蘇東坡對這個方丈十分憎惡,但為了使廟門口那個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應了老和尚的請求,說:「寫字可以,但必須請廟門口那個跪著的小和尚前來為我磨墨展紙。」
老和尚一聽,立刻滿臉堆笑,連聲答應說:「阿彌陀佛,老納遵從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開紙,蘇東坡奮筆疾書,一幅對聯一揮而就:
一夕化身人歸去,八千凡夫一點無
時隔不久,佛印雲游來到此山,見了對聯捧腹大笑,問老和尚:「這幅對聯原是兩個字謎,你沒猜出來嗎?」老和尚連忙追問是什麼意思,佛印要過紙筆,揮毫寫了兩個字,拂袖而去。
❼ 蘇軾的生平故事
1、蘇軾「欺」師
蘇軾考進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賞忠厚之至論》,其中有段落如下: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岳之用鯀也?
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
考官梅聖對蘇軾的文章驚為天人,但對上文拿捏不準。在蘇軾拜見他時,梅問及堯和皋陶對話的出處。蘇軾笑答:「想當然耳。」
實際上,上面典故出自《禮記》,發生在周公身上,蘇軾考試時候記到堯上了,但居然蒙過了老師梅聖,可見功力非凡。
2、東坡肉
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有著名的《豬肉頌》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就是著名的東坡肉烹調法了。蘇東坡後來任杭州太守,修蘇堤,興水利,深受百姓愛戴。而這「東坡肉」也跟著沾光,名噪杭州,成了當地的一道名菜了。
3、蘇軾退房
蘇軾晚年居於常州,他花掉了最後一點積蓄,買了一所房子,正准備擇日遷入住,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一老婦哭得十分傷心。他問老婦哭什麼,老婦說,她有一處房子,相傳百年了,被不肖子孫所賣,因此痛心啼哭。細問之下,原來蘇軾買的房子,就是老婦所說的祖傳老屋。於是蘇軾對她說:「嫗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當以是屋還嫗。」蘇軾當即焚燒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這年七月,他客死於租住的房子之內。(見宋 費袞《梁溪漫志》)
4、吟詩赴宴
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到京師去科考。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打算戲弄他。蘇軾接邀後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動筷子,一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餘五人轟聲叫好。
「我先來。」年紀較長的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一盤魚。「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的端走了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過來。
「關雲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的搶走了骨頭。「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傲慢的端起了最後的一樣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個舉人興高采烈的正准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並吞六國!」說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諸位兄台請啊!」六舉人呆若木雞。
5、出人頭地
蘇軾在京城會考時,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贊的文風所傾倒。為防徇私,那時的考卷均為無記名式。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為第一,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後評了第二。一直到發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
在知道真實情況後歐陽修後悔不已,但是蘇軾卻一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贊嘆不已:「這樣的青年才俊,真該讓他出榜於人頭地(成語出人頭地的出處)!」並正式收蘇軾為弟子。
6、家庭聚會
蘇軾高中榜眼後,蘇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難秦少游而聞名的蘇小妹一家齊聚在花園里慶祝,蘇軾之父蘇洵命題定以「冷、香」兩個字,每人寫兩句詩,要求都會合當時的情景。為起帶頭,蘇老泉緩步度到花池邊,吟道:「水自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里過來香」。子由站起來摘了瓣馨香臘梅,彈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彈遍指頭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卻雲:「叫日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說完攤開手掌,一隻蝴蝶已被捏死。
女兒特點畢露,大家都齊聲叫好。蘇軾卻用一拂石凳,騎著馬就走,蘇老泉叫道:「我兒,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話音未落,蘇軾已長聲飄來兩句:「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
7、打餅祭佛
蘇東坡和黃庭堅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們打面餅吃。二人商量好,這次打餅,不告訴寺中的佛印和尚。過了一會兒,餅熟了,兩人算過數目,先把餅獻到觀音菩薩座前,殷勤下拜,禱告一番。不料佛印預先已藏在神帳中,趁二人下跪禱告時,伸手偷了兩塊餅。蘇軾拜完之後,起身一看,少了兩塊餅,便又跪下禱告說:「觀音菩薩如此神通,吃了兩塊餅,為何不出來見面?」
佛印在帳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與你們合夥做幾塊吃吃,豈敢空來打擾?」
8、吟詩賞月
蘇東坡在杭州,喜歡與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聖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兩人飲酒吟詩之餘,還常常開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蘇東坡宴會請客,他總是不請自來。有一天晚上,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去游西湖,船上備了許多酒菜。遊船離岸,蘇東坡笑著對黃庭堅說: 「佛印每次聚會都要趕到,今晚我們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詩,玩個痛快,他無論如何也來不了啦。」誰知佛印和尚老早打聽到蘇東坡要與黃庭堅游湖,就預先在他倆沒有上船的時候,躲在船艙板底下藏了起來。
明月當空,涼風送爽,荷香滿湖,遊船慢慢地來到西湖三塔,蘇東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須,高興地對黃庭堅說:「今天沒有佛印,我們倒也清靜,先來個行酒令,前兩句要用即景,後兩句要用『哉』字結尾。」黃庭堅說:「好吧!」蘇東坡先說:「浮雲撥開,明月出來,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黃庭堅望著滿湖荷花,接著說道: 「蓮萍撥開,游魚出來,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這時候,佛印在船艙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聽黃庭堅說罷,就把船艙板推開,爬了出來,說道: 「船板撥開,佛印出來,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
蘇東坡和黃庭堅,看見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個人來,嚇了一大跳,仔細一 看,原來是佛印,又聽他說出這樣的四句詩,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
蘇東坡拉著著佛印就坐,說道:「你藏得好,對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於是,三人賞月游湖,談笑風生。
9、東坡魚
蘇軾不僅是文學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廣聞人知的東坡肘子外,蘇學士還擅長燒魚,其烹制的魚堪稱一絕。一次,蘇軾雅興大發,親自下櫥做魚,剛剛燒好,隔著窗戶看見黃庭堅進來了(黃庭堅是中國古代四大字體蔡蘇米黃宗祖之一,是蘇軾摯友,兩人經常以鬥嘴為樂)。
知道又是來蹭飯卡油,於是慌忙把魚藏到了碗櫥頂部。黃庭堅進門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請教,敢問蘇軾的蘇怎麼寫?」蘇軾拉長著臉回應:「蘇者,上草下左魚又禾。」黃庭堅又道:「那這個魚放到右邊行嗎?」蘇軾道:「也可。」
黃庭堅接著道:「那這個魚放上邊行嗎?」蘇軾道:「哪有魚放上面的道理?」黃庭堅指著碗櫥頂,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曉這個道理,那為何還把魚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蘇軾,這次被黃庭堅整了個十足!
(7)讀了蘇軾的故事擴展閱讀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❽ 讀了蘇軾一則故事,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一定要謙虛,再也不能笑話別人了
❾ 蘇軾有什麼故事
東坡肉的來歷:
蘇軾,號東坡居士,是我國北宋時期有名的文學家。從歷史資料來看,蘇軾也堪稱美食家。他寫的有關美食的詩文很多,而且他也確實喜愛吃豬肉。《說郛》就記載了有關他喜歡吃豬肉的一個故事。被貶到海南後,他在詩中埋怨這里肉菜少:「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
宋哲宗元祐四年,蘇軾回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
當地人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蘇東坡與妹妹對詩
蘇小妹的額頭較高,蘇東坡是個長臉。有一天,蘇東坡又和妹妹開逗:「未出廳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 蘇小妹更不示弱張口就來:「去年一點相思淚,至今方流到腮邊。」兄妹倆都用這個鬥嘴的方法來演練學習。
一天,蘇東坡的朋友黃庭堅到訪,進門後蘇小妹說:「您來得正好,我有兩句沒寫完的詩,您來幫我修改修改吧。」黃庭堅忙說:「不敢,不敢。在蘇東坡面前哪用我來班門弄斧修改你的詩。」蘇東坡謙虛地說:「兄弟不必客氣了,我妹妹是真心敬重你向你請教的。」
黃庭堅也不是一般人,他江西派詩文也是有很大的名氣,但他還是虛懷若谷:「那我試試看吧。」
蘇小妹說:「我有兩句詩,要想添加兩個字卻又不知填什麼字合適。你們幫我琢磨琢磨。」好的你說吧,兩個人同聲說到。
「輕風____細柳,淡月____梅花。這兩處中間加個什麼字能好啊?」
蘇東坡沉吟了一會兒說:「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加『搖』和『映』好!」
黃庭堅也認為蘇東坡的意見是正確的:「依我看『搖』和『映』就挺好。」蘇小妹皺了皺眉頭。
蘇東坡轉身又說:「那麼就加『舞』和『隱』,成為『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可好?」
黃庭堅誇贊說:「這兩個字好,有動有靜。」
小妹又皺了皺眉頭笑著說:「我加的字是『扶』和『失』,也就是說『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你們說怎麼樣?」
蘇東坡和黃庭堅聽了以後即刻拍手叫好:「這一『扶』一『失』,把輕風、細柳、淡月、梅花都寫活了,太好啦!小妹才思敏捷更勝一籌啊!」
皛飯與毳飯
蘇東坡吃「三白飯」
有一次,蘇東坡和他的文友劉貢父交談時,談到他當年學習時的生活情況,說他那時每天吃的都是「三白飯」,並說他吃得非常香甜,感到世界上沒有比這更好吃的飯菜了。劉貢父就問蘇東坡,「三白飯」是什麼名飯使他這樣愛吃。開始,蘇東坡笑而不答,在劉貢父再三追問之下,蘇東坡才說,「三白飯」即白鹽、白蘿卜、白米飯。
過了一段時間,劉貢父向蘇東坡發了一張請柬,邀請他到府上吃「(白白白)飯」。蘇東坡接到請柬很納悶,心想,這「(白白白)飯」自己從來沒有聽說過,能是一種什麼樣的飯菜呢?後又想,劉貢父博學多識,這「(白白白)飯」必有典故,一定很講究。蘇東坡來到劉府,發現宴席上只擺了三樣東西:潔白的細鹽、水靈靈的白蘿卜、雪白的大米飯。蘇東坡恍然大悟,原來這「(白白白)飯」字由三個「白」字組成,暗喻「三白」,是劉貢父對他開的一個玩笑,明白了劉貢父請他吃「皛」飯的意思。也不多說,欣然落座,與劉貢父共享「皛」飯。飯後,蘇軾鄭重其事地對劉貢父說:「明日我也要在家設宴回請您,請你吃『毳』(cuì)飯,請按時赴約。」見蘇軾如此說,也爽快地答應,心想,不知蘇軾的這「毳」飯又是什麼花樣
第二天,劉貢父也如約來到蘇軾的家中。二人在桌邊坐下,天南海北、詩詞歌賦聊了起來。眼看時間也不早了,還沒有飯菜端上來,劉貢父就說:「快把你的『毳』飯端上來吧,我早就餓了。」蘇軾聽了,只是笑。劉貢父似乎看出了點什麼,說:「噢,看你光是笑,是不是這『毳』飯又是戲弄我的啊?快說,是不是?」聽劉貢父這么一說,蘇軾哈哈大笑,笑過之後,說:「鹽也冇(mǎo),白米飯也冇,白蘿卜也冇。」原來啊,「冇」就是「沒有」的意思,蘇軾巧用「冇」與「毛」讀音的相同,把三個「毛」摞起來,組成了「毳」字。請劉貢父來吃「毳」飯,不過是與劉貢父開的一個玩笑。
二人笑過之後,蘇軾讓家人擺上早已備好的飯菜,邊說邊吃完了這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