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的故事
A. 《短歌行》主要故事情節是什麼
http://ke..com/view/100592.htm
B. 曹操的《短歌行》里的所有典故
《短歌行》一詩的最後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
C. 短歌行四個典故
短歌行四個典故
1、《短歌行》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賞析
「青青」二句原來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不把音信傳?)
曹操在這里引用這首詩,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由於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麼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由這一層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曹操的「求才」之心。
2、《短歌行》里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賞析
這是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說:「只要你們到我這里來,我是一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並合作的。
」表達了曹操求才若渴之情。
3、《短歌行》里的「海不厭深」賞析
這句也作「水不厭深」,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話,原文是:「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
」意思是表示希望盡可能多地接納人才。
4、《短歌行》里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賞析
引周公自比,說明求賢建業的心思。
《史記》載周公自謂:「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洗頭時要多次挽起頭發,吃一頓飯時多次停下,生怕失去天下有識之士。)
D. 曹操的短歌行中有哪些典故
曹操的《短歌行》中只有周公吐哺一個典故。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
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譯文:面對著美酒高聲放歌,人生的歲月能有幾何?好比是清晨的露水日出就干,可悲可嘆失去的日月已經很多。
慷慨激昂地唱著歌,內心憂慮卻不能遺忘,用什麼來消除憂愁?只有那美酒杜康。
穿青色衣領的學子,寄託著我悠長思慕之心。就是因為渴慕賢才,焦慮吟沉直到如今,
鹿兒嗷嗷鳴叫呼喚朋友,共享原野上找到的艾蒿。我有了尊貴的貴賓,更會設宴鼓樂盛情款待。
清明如約的博學賢才,什麼時候被我招來?我的憂慮發自內心,日日夜夜都不會斷絕,
有勞您走過阡陌小路遠道跋涉,枉駕而來致意問候。久別重逢歡宴暢談,感念您還結記著舊日的恩情。
月兒明亮的夜晚星辰稀疏,烏鵲尋找依託向南而飛。繞著大樹飛翔三圈,不知可以依些在那根樹枝?
大山永遠不會嫌高,大海也永遠不會嫌深。像周公那樣虛心對待賢才,一定會得到天下人的擁戴。
E. 短歌行 四個典故賞析
1、《短歌行》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賞析
「青青」二句原來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不把音信傳?)
曹操在這里引用這首詩,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由於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麼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由這一層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曹操的「求才」之心。
2、《短歌行》里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賞析
這是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說:「只要你們到我這里來,我是一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並合作的。」表達了曹操求才若渴之情。
3、《短歌行》里的「海不厭深」賞析
這句也作「水不厭深」,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話,原文是:「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意思是表示希望盡可能多地接納人才。
4、《短歌行》里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賞析
引周公自比,說明求賢建業的心思。《史記》載周公自謂:「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洗頭時要多次挽起頭發,吃一頓飯時多次停下,生怕失去天下有識之士。)
(5)短歌行的故事擴展閱讀
《短歌行》里的其他名人典故賞析
1、「唯有杜康」
杜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 漢《說文解字》載:「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國君,道家名人。」(杜康創造了秫酒。又叫少康,夏朝的君主,道家的知名人士)
2、「周西伯昌,懷此聖德。」
周西伯昌:即周文王,名昌,姬姓。殷商時居於岐山之下,被封為西伯,即西方諸侯的首領。
3、「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相傳當時天下分為九州,周文王統轄六州,所以孔子有「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殷朝土地為三份,周文王有其中的兩份。)之說。曹操在此亦說「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是說獻帝之世,之所以尚能保持劉漢統緒,是他在不遺餘力而努力維護的結果。
F. 曹操寫短歌行的 故事
第一首詩的寫作時期各說不一,歸之有兩種說法: 一是赤壁之戰之前。《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橫槊賦詩的描寫。曹操平定北方後,率百萬雄師,飲馬長江,與孫權決戰。是夜明月皎潔,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酒酣,操取槊(長矛)立於船頭,慷慨而歌。二是赤壁之戰之後。第一種說法以章回小說為據,不可靠。第二種說法也無史政。所以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尚無定論。
第二首詩當作於建安十七年(212年)至二十二年(217年)之間。自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正月漢獻帝命曹操子曹丕為五官中郎將,置官屬為丞相副後,又封曹植等諸子侯,實為曹氏代替劉氏作盤石安排。人多以為曹操「為漢相,實為漢賊。」於是太原商曜,漢中張魯,關中馬超,安定陽秋等一時俱叛,曹操分命夏侯淵、徐晃、鍾由等討平。建安十七年(212年)漢獻帝特命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獻帝七命魏公曹操位在諸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游冠;「二十一年(216年)五月獻帝又加封曹操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年)夏四月,獻帝又命魏王曹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本,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以上諸項都是曹魏代替劉漢的實際步驟和得力措施。距取代漢獻帝的傀儡地位僅一步之遙。時東吳孫權遣使上書稱臣,稱說天命。但曹操機敏地警覺到這是孫權的一個陰謀,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曹操深知功高震主之危,故賦此詩表明心跡。
G. 曹操短歌行中的典故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於《韓詩外傳》,據說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內;又相天下,容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周公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時洗一次頭,吃一頓飯,都曾中斷數次,這種傳說當然是太誇張了。不過這個典故用在這里卻是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二句也是通過比喻極有說服力地表現了人才越多越好,決不會有「人滿之患」。所以陳沆說:「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則南馳耳。分奔蜀吳,棲皇未定,若非吐哺折節,何以來之?山不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厭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厭士,故天下歸心。」(亦見《詩比興箋》)這些話是很有助於說明本詩的背景、主題以及最後各句之意的。
H. 「短歌行」主要內容
短歌行抄》是漢樂府襲舊題,屬於《相和歌辭·平調曲》.曹操《短歌行》共二首,其中第一首非常著名.此詩通過宴會的歌唱,以沉穩頓挫的筆調抒寫了詩人求賢如渴的思想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全詩內容深厚,莊重典雅,感情充沛,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其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①,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I. 曹操《短歌行》編一個故事
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據勢力,控制了朝政。他又親率八十三萬大軍,直達長江北岸,准備渡回江消滅孫權和劉備,進答而統一全中國。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氣晴朗,風平浪靜,曹操下令:"今晚在大船上擺酒設樂,款待眾將。"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長江宛如橫飄的一條素帶。再看船上眾將,個個錦衣綉襖,好不威風。曹操告訴眾將官:我自起兵以來,為國除害,掃平四海,使天下太平。現在只有南方我還沒得到,今天請你們來,為我統一中國同心協力,日後天下太平,我們共享榮華富貴。文武們都站起來道謝,曹操非常高興,先以酒奠長江,隨後滿飲三大杯。並橫槊告訴眾將說:我拿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達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志,在這良辰美景,我作歌,你們跟著和。接著,他唱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繞樹三匝,無樹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