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牛彈琴小故事50字
⑴ 對牛彈琴的典故以及故事
成語故事:對牛彈琴
東漢末年,有個叫牟融的學者,他對佛經有很深的研究。但是當他給儒家學者宣講佛義時.卻總是用儒家的《論語》、《尚書》等經典來闡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經來回答。
儒家學者對他的這種做 法表示異議,牟融心平氣和地回答:「我知道你們都熟悉儒家經典, 而對佛經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經來給你們作解釋,不就等於白講了嗎?」 接著,牟融向他們講了「對牛彈琴」的故事,進一步表明自己的 觀點。
古代有一位大音樂家公明儀;他對音樂有很高的造詣,彈得一一手好琴,優美的琴聲常使人如臨其境。 有一天,風和日麗,他漫步郊野,只見在一片蔥綠的草地上有一頭牛正在低頭吃草。這清靜怡人的氛圍激起了音樂家為牛彈奏一曲 的慾望。 他首先彈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盡管他彈得非常認真, 琴聲也優美極了,可是那牛卻依然如故,只顧低頭吃草,根本不理會這悠揚的琴聲。 公明儀很生氣,但當他靜靜觀察思考後,明白了那牛並不是聽不見琴聲,而實在是不懂得曲調高雅的『清角之操」。 於是,公明儀重又彈了一曲通俗的樂曲,那牛聽到好像蚊子牛蠅、小牛叫聲的琴聲後,停止了吃草,豎起耳朵,好像在很專心地聽著。
牟融講完故事,接著說:「我用儒家經典來解釋佛義,也正是這 個道理。」 儒家學者聽了,完全信服了。
對牛彈琴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現在也用來譏笑說話的 人。不看對象,無的放矢。
⑵ 對牛彈琴的故事
有個彈琴能手叫公明儀,他對牛彈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牛低著專頭吃草,就好像沒聽屬見任何聲音一樣。不是牛沒有聽見,是這美妙的曲子不適合牛的耳朵而已。
公明儀於是變換曲調,彈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聲,還有一隻孤獨小牛的哞哞叫聲。牛聽了,馬上搖動尾巴,豎起耳朵,因為不安而小步來回走動。
《對牛彈琴》是東漢學者牟融的代表作之一,選自《牟子理惑論》,講述了戰國時期公明儀為牛彈奏樂曲的故事。對牛彈琴比喻對不講道理的人講道理,對不懂得美的人講風雅。也用來譏諷人講話時不看對象。
(2)對牛彈琴小故事50字擴展閱讀:
思想內容
這個成語用以說明:辦任何事情,都必須看對象.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後人用「對牛彈琴」這個成語,比喻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講高深道理是徒勞的。
藝術特色
「對牛彈琴」這個成語,因為帶有譏諷對方的口氣,所以引用時必須區別對象。對於某些頑固的人來說,同他們講道理,有時確實是「對牛彈琴」,白費勁兒。但是對於各種不同水平的群眾來說,這個成語卻不宜亂用。
⑶ 對牛彈琴的故事30字。
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麼。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出至於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⑷ 對牛彈琴主要內容
內容簡介:
公明儀曾經給牛彈奏古雅的清角調琴曲,可牛卻依然像先前一樣埋頭吃草。原來,不是牛不要聽,是曲調不入它的耳。 於是公明儀便用琴模仿蚊蟲和小牛犢的叫聲。牛就擺動尾巴豎起耳朵,邁著小步來回走著。
寓意: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對牛彈琴"這句成語,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是白費口舌;也常用來譏笑說話不看對象的人。說話不看對象是不可取的,對蠢人講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對牛彈琴(ì niú tán qín):比喻對不懂事理的人講道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出自 漢 牟融 《理惑論》。
⑸ 對牛彈琴的小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東漢有個對佛教教義很有研究的學者,叫牟融。他引用儒家回的詩書答向儒者宣講佛經,受到了一些儒者的責難,指斥他為什麼不直接依據佛經來回答問題。於是牟融講了音樂家公明儀的故事;公明儀對著一頭正吃草的牛彈了一首高深的曲子,牛毫不理會,只顧自己吃草,後來公明儀改彈像墳子、牛蠅和小牛叫喚的聲音,牛就搖著尾巴、豎起耳朵來聽了。他最後說:所以,對沒有讀過佛經的人直接談佛經,等於白講,成語對牛彈琴據此而來。
對牛彈琴:比喻說話不看對象,或對愚蠢的人講深奧的道理。
⑹ 對牛彈琴!對!牛彈琴,類似的漢字小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內「天心取米」容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麼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
⑺ 對牛彈琴的故事50字
有個彈琴能手叫公明儀,他對牛彈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
牛低著回頭吃草,就好答像沒聽見任何聲音一樣。不是牛沒有聽見,是這美妙的曲子不適合牛的耳朵而已。
公明儀於是變換曲調,彈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聲,還有一隻孤獨小牛的哞哞叫聲。牛聽了,馬上搖動尾巴,豎起耳朵,因為不安而小步來回走動。
⑻ 對牛彈琴寓言故事
⑼ 對牛彈琴的故事簡概。
對牛彈琴的典故
戰國時代,有一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彈得非常好,彈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人們很敬重他.
公明儀不但在室內彈琴,遇上好天氣,還喜歡帶琴到郊外彈奏.有一天,他來到郊外,春風徐徐地吹著,垂柳輕輕地動著,一頭黃牛正在草地上低頭吃草.公明儀一時興致來了,擺上琴,撥動琴弦,就給這頭牛彈起了最高雅的樂曲《清角之操》來.老黃牛在那裡卻無動於衷,仍然一個勁地低頭吃草.
公明儀想,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該換個曲調,彈彈小曲.老黃牛仍然毫無反應,繼續悠閑地吃草.
公明儀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領,彈奏最拿手的曲子.這回呢,老黃牛偶爾甩甩尾巴,趕著牛虻,仍然低頭悶不吱聲地吃草.
最後,老黃牛慢悠悠地走了.換個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儀見老黃牛始終無動於衷,很是失望.人們對他說:"你不要生氣了!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是你彈的曲子不對牛的耳朵啊!"最後,公明儀也只好嘆口氣,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沒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