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的小故事
⑴ 古代文學趣味對話的100字以下的小故事
《戲對識才》
明代文學家李夢陽才思雄卓,性詼諧,甚愛才,傳說他在江西作提學副使時,發現有個讀書人與他同名同姓。在唱片名時,就開玩笑說,「你怎麼和我同名呢?現在我出一聯你來對。」於是隨口念道:
「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 這一對出得妙!藺相如是戰國時趙國大夫,司馬相如是漢代的文學家。「相如」二字又當「相同」來解釋。李夢陽意思是:兩個相如都不相如,你一個士子能和我同名同姓嗎?那個讀書人聽後略加思索,答道:
「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此亦無忌。」
真是對得好。魏無忌是戰國時魏國信陵君的公子,長孫無忌是唐朝的大臣。「無忌」二字就是「沒有忌諱」。讀書人的意思是:你那裡都不忌諱,我這里也無須忌諱。「制對者」和「屬對者」,都是巧用歷史故事,弦外有音。
李夢陽聽了,非常欣賞這讀書人的才思敏捷,經細心考察,證明確有才能;遂親自薦舉,予以重用。
《妙對奪魁》
相傳,有個窮秀才頗有些才學,但因科舉場上徇私舞弊之風盛行,使他屢試不第。這一年,聽悅主考官廉潔奉公、任人唯賢、他便打點行裝,赴京趕考。
可是,由於路途遙遠,縱然秀才歷盡了千辛萬苦,待他趕到京城時,考試已經結束了。秀才好說歹說,終於感動主考大人,准他補考。
主考出的題目,是用從一至十這十個數字作一上聯。秀才聽後,暗想:我何不把一路的顛簸和誤考的原因說上一說,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諒解;於是開口對道:
「一葉孤舟,坐了二、三個騷客,啟用四槳五帆,經過六灘七灣,歷盡八顛九簸,可嘆十分來遲。」
主考一聽,心中稱奇,此生才學確實不淺!接著,他又要求秀才從十至一作一下聯。秀才想,正好藉此機會把這些年讀書、應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口應道:
「十年寒窗,進了九、八家書院,拋卻七情六慾,苦讀五經四書,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聽罷,連連稱妙,接著又應對一番,秀才皆對答如流。這樣,這一年狀元的桂冠,就被這位對聯高手奪去。
《七步成詩》
三國時候,曹丕當了魏文帝,十分忌恨他的弟弟曹植,總想找個借口把他殺掉。
一天,曹丕召曹植進宮,限令他在七步以內作詩一首。如果作不出,就當處死。
曹植面臨生死關頭,十分鎮靜,略為思索,便滿含悲憤吟誦起來:「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吟而完畢,還未走完限定的步數。
曹丕無計可施,曹植得以免死。
《王維買葯》
相傳,唐詩人、畫家王維在終南山隱讀時,一日偶患小病,前來一葯店買葯,見櫃台內是一位衣著素雅的美貌少女,於是想趁買葯之際,試試這女子的才氣。
王維開口說:「我要買宴罷客何為?」姑娘微微一笑,「宴罷酒酣客『當歸』」,忙問:「當歸要幾錢?」「且慢,我二買黑夜不迷途。」「』熟地』不怕天黑夜,此葯本店有的是。」「三買艷陽牡丹妹。」「牡丹花妹『芍葯』紅,芍葯今天方到。」
王維暗暗佩服這女子才思敏捷,對答如流,便繼續問:「四買出征在萬里。」「萬里戍疆是『遠志』。」「五買百年美貂裘。」「百年貂裘是『陳皮』。」「六買八月花吐蕊。」「秋花朵朵點『桂枝』。」「七買蝴蝶穿花飛。」「『香附』蝴蝶雙雙歸。」「妙!答得妙!」王維連聲喝彩。 《李時珍戲昏官》
傳說明代傑出的醫葯學家李時珍,曾任四川蓬溪知縣,為了編寫《本草綱目》,決意辭官回鄉。臨行前,新任縣官為李時珍棧行。席間,新縣官要李時珍為他開一帖滋補葯方。
李時珍早聞此人是個」酒色財氣」四大皆全的昏官,於是便佯裝允諾。縣官命一小吏取來文房四寶,李時珍道「我念你們寫。」接著他就朗朗念道:
「柏子仁二錢,木瓜二錢,官桂三錢,柴胡三錢,益智仁二錢,附子三錢,八角三錢,人參一錢,台烏三錢,上黨參三錢,山葯二錢。」
說罷便揚長而去。
第二天,那昏官將這個處方交師爺去買葯,師爺仔細一看,忙說,「大人,您被李時珍罵了!」昏官莫名其妙,師爺才依次念出葯方的含意:「柏木官(棺)柴(材)益(一)附(副),八人台(抬〕上山。」聽罷,昏官氣昏了。金少爺、錢少爺傻愣了一會兒,掃興而歸。 《畜生出蹄》
唐玄宗的寵臣楊國忠,嫉恨李白之才,總想奚落他一番。傳說,一日,楊國忠想出一個辦法,約李白去對三步句。李白一進門,楊國忠便道:
「兩猿截木山中,問猴兒如何對鋸?」
「鋸」諧「句」,「猴兒」暗指李白。李白聽了,微微一笑,說:「請宰相起步,三步內對不上,算我輸。」楊國忠想趕快走完三步,但剛跨出一步,李白便指著楊國忠的腳喊道:
「匹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樣出蹄!」
「蹄」諧「題」,與上聯對得很工。楊國忠本想佔便宜,卻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通,剛抬腳就被譏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尷尬。
⑵ 中國古典小說中以三開頭的故事
三打白骨精
三山聚義打青州,眾虎同心,歸水泊,
三打祝家莊(水滸傳)
三英戰呂布(三國演義)
三顧茅廬、三分天下、三足鼎立、三讓徐州、三分歸一統
三借芭蕉扇
⑶ 為什麼許多中國古典文學的小說故事性都沒有現在的小說故事性強
恕我直言
許多中國古典文學的小說故事性都比現在的小說故事性強,問題問錯了⑷ 中國古典文學故事300字
孫悟空只好又來到翠雲山,這次他變成了鐵扇公主的丈夫牛魔王的樣子.鐵扇公主不辨真假,把他接回了進答去.說到孫悟空借扇一事,假牛魔王故意捶胸道:"可惜,可惜,怎麼就把那寶貝給了猢猻?"鐵扇公主笑道:"大王息怒,給他的是假扇."假牛魔王到:"真扇子你藏在哪兒了?仔細看管好,那猢猻變化多端,小心他再騙了去."鐵扇公主說:"大王放心."說著將真扇從口中吐出,只有一片杏葉兒大小.悟空大喜過望,連忙抓在手中,問道:"這般小小之物,為何能扇滅八百里火焰?"鐵扇公主道:"大王,你離家兩年,怎麼連自家的寶貝也忘了?只要念一聲口訣,這扇就能長到一丈二尺長短."孫悟空記在心上,將扇兒噙在口中,把臉一抹,現了本像,徑自出了芭蕉洞.鐵扇公主氣得一下子跌倒在地.
⑸ 中國古典文學忠勇故事
岳母刺字精忠報國抗倭金。
關雲長忠肝義膽剮骨療瘡。
⑹ 《空城計》是著名古典小說什麼中的一個故事
是《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中的第三十一計-空城計,指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缺乏兵備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設兵備,造成敵方錯覺,從而驚退敵軍之事。後泛指掩飾自己力量空虛、迷惑對方的策略。 它是根據我國古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原文:虛者虛之,疑中生疑①;剛柔之際②,奇而復奇。
注釋:①虛者虛之,疑中生疑:第一個「虛」為名詞,意為空虛的,第二個「虛」為動詞,使動,意為讓它空虛。全句意:空虛的就讓它空虛,使他在疑惑中更加產生疑惑。
②剛柔之際:語出《易經·解》卦。解,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坎下震上)。上卦為震為雷,下卦為坎為雨。雷雨交加,盪滌宇內,萬象更新,萬物萌生,故卦名為解。解,險難解除,物情舒緩。本卦初六.《象》辭「剛柔之際,義無咎也」,是使剛與柔相互交會,沒有災難。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敵我交會,相戰,運用此計可產生奇妙而又奇特的功效。
解析
這則漢語又講了兩個故事。張守圭接替戰死的王君煥,正在修築城牆,敵兵又突然來襲。城裡沒有任何守御的設備,大家驚慌失措。守圭說:「敵眾我寡,又處在城池剛剛破壞之後,光用石頭和弓箭是不對退敵的,應該用計謀。」他讓將士們和他一道,坐在城上,飲酒奏樂,若無其事。敵人懷疑城中有備,只有退兵。齊祖鋌也用近似的方法退兵,他的做法比張守圭又多一招:等賊兵以為人走城空,不設警備時,突然命士兵大聲叫喚,更將賊兵搞得糊里糊塗,只得退兵。
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變化無窮。在敵乘我虛之時,當展開心理戰。一定要充分掌握對方主帥的心理和性格特徵,切切不可輕易出此險招。況且,此計多數情況下,只能當作緩兵之計,還得防止敵人卷土重來。所以還必須有實力與敵方對抗,要救危局,還是要憑真正實力。
⑺ 下面的小故事出自哪部古典小說
赤發鬼醉卧靈宮殿,出自<<水滸傳>> ,第十四回 赤發鬼醉卧靈官殿 晁天王認義東溪村
放牛郎王冕畫荷花,出自清代吳敬梓著的《儒林外史》 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 借名流隱括全文。
王冕畫荷的大意:
元朝末年,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裡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咨議參軍」的職務,他也不接受,心甘情願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
⑻ 古代文學家的小故事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寫字換鵝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他出身士
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
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
他王右軍)。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
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
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
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
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
竹扇很簡陋,沒有什 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
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
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
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
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
特殊的癖好。不管哪裡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
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
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
里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
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
賣給他。
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
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
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王羲之教子習書法
尤克勤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贊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 。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 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王羲之天台山拜師
王羲之在蘭亭修禊之前來到天台山,被神奇秀麗的天台山風景吸引住了,便在華頂住了下來。他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雲濤霧海,這些山光勝景使他的書法也得到潤色。他不停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竟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這樣得名的。
有一天夜裡,王羲之在燈下練字,練呀練呀,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夜深了他還逐個字逐個字細看著,思考著。對自已所寫的字,他還不滿足,又看又練,實在練得太疲倦了,握著筆伏在案上。忽然,一陣清風過處,一朵白雲飄然而至,雲朵上有位鶴發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
「哪裡,哪裡!」王羲之一邊讓坐,一邊謙虛地回答。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細地觀看自已寫得字,便請教說:「老丈啊,請您多多指正。」
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
王羲之心裡納悶,老人要做什麼呢?他見老人一本正經,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伸了過去。老人接過筆,笑容可掬地說:「我看你誠心誠意學寫字,讓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後自有作用。」老人說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後點點頭說:「你會更快進步起來的。」說罷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台白雲……」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個「永」字,他比呀劃呀,寫呀練呀,終於領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劃和架子結構的訣竅,都體現在這「永」字上。白雲先生授的真是好筆訣!此後,王羲之練得更勤奮了,他的書法也更加灑脫了,奇妙了。
以後,王羲之回到紹興,與文友在蘭亭歡聚時,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雲先生的「永」字筆訣,誠心誠意地寫了一部《黃經洞》,放在山頂一個突兀峭險的岩洞里,後人就叫它「黃經洞」。今天,有些膽大的旅遊者,還要爬上黃經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還藏著王羲之的《黃庭經》呢!東床擇婿
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當時,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鑒,他是個很愛才的人,為了給女兒選擇一個合適的對象,郗老大人動了不少腦筋。後來,他打聽到王家子弟一個個相貌堂堂,才華出眾,就想縮小范圍,在這幾個青年人當中選擇一個做他的女婿。消息傳來,王家子弟一個個興奮而又緊張,他們早聽說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學,誰不想娶她作妻子呢?於是,一個個精心修飾一番,規規矩矩地坐在學堂里,表面上是看書,心兒早就飛了。
可是東邊書案上,有一個人卻與眾不同。只見他還象平常一樣隨便,好象壓根兒沒有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會的地揮筆寫字。這天,天氣並不熱,可是這個青年人卻熱得解開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許是早上沒來得及吃飯吧,他一邊寫字,一邊抓起冷饅頭咬一口,無拘無束地咀嚼著,眼睛還一個勁地盯著面前的毛筆字,那緊握毛筆的右手,一時一刻也沒有松開,有時還懸空比劃著寫字,那一副認真的神態,使人禁不住發笑。
郗鑒派來了自己的代表在學堂進行了一番觀察了解後,就回去了。在他看來,王家子弟一個個都不錯,彬彬有禮,年青英俊,才華洋溢,簡直沒法說哪個最好,哪個較差。不過,要說表現不那麼使人滿意的,倒有一個。他坦胸露腹,邊寫字還邊啃饅頭,樣子太隨便了,好象對於老大人選擇女婿這么一件大事,一點兒也沒放在心上……
這郗大人聽了回報,恰恰對那位舉止「隨便」的青年有興趣。他詳細問了情況,高興地將兩個手掌一合,說:「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這是怎麼回事呢?郗老大人認為,這個青年不把個人的事兒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於書法事業,這正是有出息的表現,有這樣的鑽勁、迷勁,是不愁不成才的。
你猜這位青年是誰?不是別人,正是王羲之,後來他真的成了傑出的書法家。這說明,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這里還順帶說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鑒的女兒,她也是個書法家,對王羲之的幫助可大了。她的兒子王獻之,後來也成了有名的書法家,這裡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勞呢。
吃餃子
一天,王羲之路過集市,見一家餃子鋪門口,人聲喧嚷,熱鬧非常。尤其是門旁的那兩幅對聯,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經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十個字,橫匾上寫的是「鴨兒餃子鋪」。但是字卻寫得呆板無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罷,心中暗想:這樣的賴字,也配寫匾?又一琢磨:「經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好傢伙!這里到底是什麼人的買賣,竟能如此誇口?
走近一瞧,見鋪內有口開水大鍋,設在一道矮牆旁邊。包好的白面餃子,
好似一隻只白色的小鳥,一個接一個地越牆飛來,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滾沸的大鍋。一鍋下滿,不用招呼,「小鳥」就停飛了。等到這鍋餃子煮好,撈完,「小鳥」又排隊一樣飛來,准確無誤。
王羲之十分驚奇,就順手掏出一些散碎銀兩,要了一大碗餃子,然後坐下。這時他才發現,餃子個個玲瓏精巧,好象浮水嬉戲的鴨兒,真是巧奪天工的奇貨!他用筷子將餃子夾起,慢慢地送到嘴邊,輕輕地咬了一口。頓時,清香撲鼻,鮮美滿口。不知不覺間,把那一大碗餃子,全吞到了肚裡。
一頓飽餐之後,王羲之對自己說:這鴨兒餃子果然不錯!只是門口那副對聯的字寫得太差,與這美味餃子實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會為他們另寫一副對聯,也不辜負我來此一場——想到這里,他便問店伙計:「請問店主人在哪裡?」
店伙計用手指著矮牆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牆後。」
王羲之繞過矮牆,見一白發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個人擀餃子皮,又包餃子餡,轉眼即成,動作麻利極了。更令人驚奇的是,包完之後,白發老太婆便隨手將餃子向矮牆那邊拋去,鴨兒餃子便一個一個依次越牆而過。
老人的高超技藝,使王羲之驚嘆不止。他趕忙上前問道:「老人家,象您這深的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老人答道:「不瞞你說,熟練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聽了這話,王羲之沉默了一會,好象在品嘗這句話的滋味。然後又問:「您的手藝這樣高超,為什麼門口的對子,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
老人氣鼓鼓地說;「相公有所不知,並非老身不願意請,只是不好請啊!有的人寫字剛有了點名氣,就眼睛向上,哪裡肯為我們老百姓寫字。其實,照我看,他們寫字的功夫,還不如我這扔餃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聽了,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羞愧難當。於是,他特意寫了一副對聯,恭恭敬敬地送給了這位老人。
王羲之賣當
作者: 曹德全
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很愛遊山玩水,走進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
他去杭州探訪好友,走到蘇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橋,舉目四望,見前邊有一座小
村莊,飄揚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輝中閃光,裊裊的炊煙從茅屋頂上緩緩升起,三三
兩兩的農人向村莊走去,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圖畫呀,他有些流連忘返,在橋邊
停下,月亮升起的時候,村莊一片朦朧,更是一番景緻,沽來一壺清酒,買了幾
盤小菜,自斟自飲起來,夜半時分,帶著幾分醉意,漸漸睡去。
第二天醒來,忽覺頭上沉重,回到館舍躺下就病了,書童請來了蘇州的名醫
為王羲之診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個月。出門時身上所帶的盤費也已用光,要到
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這怎麼辦?他想了想,忽然記起,在他住的旅館對面有一
個當鋪,他記得那個「當」字已經破舊不堪了,我何不寫個當字去當了?這是個
好主意,於是就叫書童鋪紙磨墨。他寫好一個當字,叫書童拿 去當了,價格是30
兩銀子,少一個子兒也不當。
書童來到當鋪,展開王羲之的字,老闆一看,果然是個好字,就問當多少
錢,書童說30兩銀子,少一個子兒也不行。老闆端詳著,說:「好字是好字,只
是帶著病容,不值不值。」
書童回來把老闆的話說給王羲之,王羲之說:「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來
了,好!我就再寫一個。」王羲之又寫了一個字,讓書童拿去,老闆一看,說
道:「這個當字比那個有力多了,只是帶著孤氣和怒氣。就這吧,我要了。」
交給書童30兩銀子。
王羲之有了錢,又可以上路了。
他來到杭州,見了朋友,朋友設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
的親戚,開著一個當鋪,想求王羲之寫個當字,當做招牌,王羲之說:「我已經
寫好了一個當字,你去取回來就是了。」王羲之把當票掏出來,交給那人。那人
帶著銀兩就望蘇州而去。
到了蘇州,見了當鋪老闆,就要回當。老闆聽他不是本地人,跑這么遠要回
當,以為他是個瘋子。一看當票是真的,老闆想坑他一傢伙,算盤子一撥拉,連
本帶利開口要他40兩,那人掏出40兩給了老闆。老闆有點納悶,明顯是坑他,他
卻喜滋滋地掏出40兩銀子贖當。就問他:「請問,這個字有什麼珍貴的?」
那人說:「這是當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你老先生有眼不識金鑲玉,
哼!再會!」
老闆急了。喊道:「你回來,我拿50兩銀 子要了你的當字,要不100兩,100
兩!」
那人聽都沒有聽,回到杭州,見了王羲之,交出了那個當字。
王羲之接過來看都沒看,「嚓嚓」兩下把那個字撕了個粉碎。那人可惜得不
得了,一步晚了,沒能救出那個當字。
王羲之笑笑說:「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個『和』字,和氣生財么,這個字是
我病好後心情不好的時候、在發脾氣的時候寫的,帶著幾分怒氣,不好,我現在
再給你寫一個,包準你掛出去能發財。」
於是,杭州的朋友展紙磨墨,王羲之運氣著力,揮筆寫下一個很大的『當』
字。在場的朋友們無不稱奇,人人都誇這個當字極好極好。
這個當字經高級工匠刻制,掛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處,非常顯眼,生意也非
常熱鬧。從此以後,杭州城的當鋪成了全國最出名的當鋪。
⑼ 《景陽岡》節選自我國著名的古典小說《——》。故事主要寫的是
《景陽岡》節選自我國著名的古典小說《水滸傳》。故事主要寫的是武松在景陽岡打虎
⑽ 古代文學故事
1.曹子建七步成詩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明白了曹植這首詩的道理:如果自己殺了曹植便會被世人恥笑,可是心中的貪念卻依然讓他理智不清,於是他將曹植軟禁了起來,最終,曹植在哥哥的軟禁下憂郁而死。
2.王勃一字價千金
傳說,唐朝文學家王勃到南昌,趕上都督閻伯輿的宴會,一氣呵成寫成《滕王閣序》。最後寫了序詩: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 自流。
最後一句空了一個字不寫,將序文呈上就上馬走了。在座的人看到這里,有人猜是「水」字,有人猜是「獨」字,閻伯輿都覺得不對,派人去追回王勃,請他補上。
趕到驛館,王勃的隨從對來人說:「我家主人吩咐了,一字千金,不能再隨便寫了。」閻伯輿知道後,說道:「人才難得」,便包好千兩銀子,親自率領文人們到驛館來見王勃。
王勃接過銀子,故作驚訝地問:「我不是把字都寫全了嗎?」大家都說:「那裡是個空(kòng)字呀!」王勃說:「對呀!是『空』(kōng)字,『檻外長江空自流』嘛!」
大家聽了都連稱:「絕妙!奇才!」
3.孟郊望月思娘親
話說唐朝德宗年間,孟郊任江蘇省溧陽縣縣尉。一天晚上,他正在書房裡看書,看了一會兒,覺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來,走到窗前。此時,窗外明月當空,晚風輕拂。他抬頭眺望明月,一股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幾十年寒窗苦讀,直到五十來歲才中了進士,做了一個小小的縣尉。這幾十年,老母親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趕考,出門前白發蒼蒼的老母親總是忙前忙後,為自己准備行裝。特別是這一次出門前一天的晚上,母親坐在昏暗的油燈下,一針一針地為自己縫衣服。母親一邊縫,一邊小聲念叨著:「多縫幾針,縫得密實一點兒,才結實、耐穿。出門在外要多保重身體,早點兒回來,別讓娘在家惦記……」當時,聽著母親暖人心脾的話語,望著母親布滿皺紋的臉龐和如霜的白發,孟郊的心裡一陣酸楚,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深深地感到,母愛是多麼偉大啊,就像春天的陽光那麼溫暖。
孟郊想到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盪。他返身回到書案前,揮毫寫道: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4.陸游興游山西村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由於堅持主張抗金,陸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擊。公元1166年,四十二歲的陸游被免了官。報國無路,帶著滿腔的悲憤,陸游回到了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他整天把自己關在家裡讀書,常常伴著青燈,獨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農村裡到處打鼓吹蕭,准備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歡樂的氣氛。陸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於是他柱著手杖出發了。走著走著,山路漸漸盤旋起來。又走了一個多時辰,人煙漸漸稀少。當他登上一處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復,路斷人絕,好像無法再前進了。陸游興致正濃,不肯回頭,沿著山坡又走出幾十步,轉過山角,突然前面不遠處,出現了一片空曠的谷地,一個小村莊掩映在綠柳紅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傳說中的桃花源。陸游很高興,走進這個小村莊,衣著簡單、性情純真的村民用自己釀的臘酒款待了這位客人。
有了這次難忘的經歷和感受,陸游重新振作起來了。寫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5.人面桃花寓深情
一位名叫崔護的少年,資質甚美可是孤寂寡合。某一年的清明節,崔護獨自來到城南郊外,看到一處花木叢萃的庭院,佔地一畝卻寂若無人。崔護叩門良久,有一少女嬌艷的容貌在門縫中若隱若現,簡單的對話之後,崔護以「尋春獨行,久渴求飲」的理由進入院內,崔護飲水期間,少女斜倚著一棵盛開著桃花的小樹,「妖姿媚態,綽有餘研」。兩人四目相視,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崔護告辭離去時,少女送至門口。此後的日子裡,崔護度日如年,時刻思念著少女的容顏。到了第二年的清明日,崔護終於再次起身前往城南,來到庭院門外,看到花木和庭院還是去年地模樣,只是人去樓空,門上一把大鎖顯得冰涼和無情。崔護在傷感和嘆惜里,將一首小詩題在了門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以後,人們便以「人面桃花」來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來表達愛戀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