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范愛農故事梗概50字

范愛農故事梗概50字

發布時間: 2021-02-02 08:45:30

1. 朝花夕拾范愛農主要內容

《朝花夕拾》里作者魯迅用夾敘夾議的方法,以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線索,真實生動地敘寫了自己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的一組生活經歷,抒發了對往昔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同時也對舊勢力、舊文化進行了嘲諷和抨擊。

2. 朝花夕拾 范愛農概括

《范愛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通過追敘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迫害的遭遇,表現了作者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文章以懷念友人的情感線索和范愛農的性格發展交織成文。「我」同范愛農在東京初識便產生了誤會,覺得他「很可惡」,甚至以為「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范愛農除去」。到辛亥革命前一年,故鄉重逢時,笑談各自經歷,便加深了彼此的理解。

知道他回鄉後,遭輕蔑、排斥、迫害,幾乎無地自容,以至「躲在鄉下,教著幾個小學生糊口」。待到辛亥革命發生,「我們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滿眼是白旗。然面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這就寫出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已被封建反動勢力篡奪的事實。

但他們到底有了共同任教的機會,愛農做監學,「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正寫出了他對工作的熱情,因革命勝利而喜悅。但那「被許多閑漢和新進的革命黨所包圍,大做王都督」的王金發的情狀,正反映出革命的不徹底性。

之後魯迅去南京後又移到北京,愛農失去了魯迅的幫助,學監也被代表封建復辟勢力的孔教會會長的校長「設法去掉了」,這之後,他「景況愈困窮,言辭也愈凄苦」,最後「便在各處漂浮」,在對革命失望的心境中,在夜半大風雨時終至溺水而死。

(2)范愛農故事梗概50字擴展閱讀:

文中運用對比、襯托手法,增強了鮮明的表達效果。如以「衙門里的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並不冷」,同范愛農「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相對比,構成一反一正的對比映襯效果。

用辦報少年的偏激行為和范愛農「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相對比,以顯示不同人物性格的反差。

范愛農與作者魯迅是同鄉,在日本留學時與魯迅認識。 1912年,范愛農溺水而亡,作者魯迅作此文予以悼念。此文寫於1926年11月18日,最初發表於1926年12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24期,後收入作者散文集《朝花夕拾》。

3. 范愛農的主要內容50字

《范愛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通過追敘自己在版日本留學時權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迫害的遭遇,表現了作者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3)范愛農故事梗概50字擴展閱讀:

全文記事寫人朴實平易,感情跌宕起伏,在回憶亡友短暫人生的同時,充分表達出了對封建復辟勢力切齒痛恨之情。(四川省寫作學會常務理事蔣劍書評)

《范愛農》是魯迅實踐自己主張的典範作品之一,它反映的辛亥革命前後的社會狀況與一個普通的進步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所具有的歷史認識價值,倒有可能退居次要,因為散文的容量畢竟比不過他的小說;然而,那蘊寓於平實冷靜的敘述筆調之中的真誠深摯的感情,卻躍居前位。(工人出版社編輯室副主任牛志強評)

4. 《朝花夕拾》中《瑣記》與《范愛農》內容簡介50字左右

范愛農,名肇基,字斯年,魯迅同鄉,清末革命團體光復會成員,青年時期在日本留學,剛到到橫濱時遇見了來接他們的魯迅和子英。關吏檢查范愛農等人的行李時翻出給師母帶的的綉花的弓鞋,魯迅看到後嗤之以鼻,搖了搖頭,被范愛農看到了,范愛農從此對魯迅不滿。范愛農等人在火車上互相讓座,魯迅又看不過去,搖了搖頭。
1907年日本留學生們接到安徽巡撫恩銘被刺殺、范愛農的老師徐錫麟被殺的消息,舉凡同鄉會時他反對魯迅等人主張發電回國的想法,專門跟魯迅作對,從此與魯迅作對。
後來范愛農由於沒錢回鄉,受到輕蔑,排斥,迫害,只得在鄉下教幾個小學生糊口。革命的前一年再次遇到魯迅,兩人熟識了,范愛農解釋了為何當年與魯迅作對,魯迅表示歉意,兩人冰釋前嫌成為好友。
紹興光復後范愛農十分高興,來找魯迅去紹興,魯迅當了師范學校的校長,范愛農當監學,工作認真勤奮。報館案風波後魯迅去了南京,范愛農失去了工作,失業後陷於窮困之中。一次跟朋友去看戲,坐船回來,在大風雨中不幸落水致命。他是鳧水的能手,所以魯迅一直懷疑他是投水自殺的。范愛農的一生正代表著那時正直的知識分子的際遇和境況.所以魯迅以深沉的同情作詩悼念他。
在原稿的附記中寫道:「我於范愛農之死,為之下不怡累曰,至今未能釋然。昨忽成詩三首,隨手寫之,而忽將雞蟲做入,真是奇絕妙絕,霹靂一聲,群小之大狼狽。今錄上,希大鑒家鑒定,如不惡,乃可登《民興》也。天下雖未必仰望已久,然我亦豈能已於言乎?二十三日,樹又言。」
范愛農(1883——1912),名肇基,字斯年,號藹濃。浙江紹興黃甫庄人。他誕生於一個破落的幕僚家庭,三歲喪父,5歲失母,與妹妹靠祖母撫養成人。范愛農在浙江紹興府學堂求學期間,在徐錫麟的教誨下,范愛農思想進步,學習勤奮,成績優良,是紹興府學堂的高材生,也是徐副辦的得意門生之一。
1905年冬,范愛農隨徐錫麟夫婦赴日留學。當時正在日本留學的魯迅應陳子英之邀前往橫濱迎接,就在這時開始與范愛農相識。瑣記《瑣記》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書中第八篇文章。
《瑣記》介紹了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
第九段中說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學堂也成了「眾矢之的」。這也的確說明了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認同。
《瑣記》記敘作者家道衰落後,飽受世人的冷眼而終於走上了與封建主義決絕的道路。《瑣記》憶敘魯迅為了尋找「另一類的人們」而到南京求學的經過。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後改名為雷電學校)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飢如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慾望。
本文魯迅筆下的衍太太是個背後經常慫恿孩子們干不好的事,事後又充當「老好人」的一個角色。譬如,她慫恿孩子們冬天裡去吃水缸里結的冰,還和藹地笑著說,「好,再吃一塊。我記著,看誰吃得多。」;她還鼓勵孩子們比賽「打旋子」,還從旁計著數,說道,「好,八十二個了!再旋一個,八十三!好,八十四!……」但當她看到孩子的大人出來時,馬上就會變換口吻說道,「你看,不是跌倒了么?不聽我的話。我叫你們不要旋,不要旋……。」

5. 范愛農的每個事件的概括50字左右,ppt用,,謝謝謝謝

《范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回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答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范愛農》始終表現了對理想的堅持和對社會的不妥協。這個悲劇既是個人理想在黑暗社會面前的幻滅,更是體現了當時知識分子的困境的悲劇。

6. 范愛農300字內容概括

《范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文章一開頭,作者就用平凡又樸素的語言,記敘了他曾經在茶館認識范愛農的事。先抒發自己對他的憎惡,為後文寫對他的親切友善作鋪墊。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十分到位,樸素卻又不失精練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魯迅先生對死難者的同學們的一種同情,一種責任感。
文中談到,開始時,兩人並非朋友,甚至幾次爭論過。但作者回國後,兩人再次相遇,就由「敵」轉友了。從此以後,他們幾乎成了摯友。接著,又是一次偶 然的機會,使他們成了同事。但「天下無不散之宴席」,作者與范愛農因工作的原因分別了。最後,范愛農生活越來越拮據。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後,范愛農失足溺 死於河中。
文中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即對光復後的紹興換湯不換葯的描述。這其實已埋下了范愛農悲劇的伏筆。魯迅對范愛農沒有一句正面的贊揚,只是從他的神情「那 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從他的行動「實在勤快得可以」表現了革命後的范愛農心情愉快的一面。但范愛農心裡產生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魯迅其後又用了 很多筆墨寫光復後紹興的現實,其實就是在探討造成他的朋友悲劇命運的原因。
范愛農,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的內心是痛苦、悲涼的。

7. 朝花夕拾中的范愛農內容概括

一、范愛農內容概括:

文章通過追敘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迫害的遭遇,表現了作者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全文語言樸素,感情真摯。

文章以懷念友人的情感線索和范愛農的性格發展交織成文。「我」同范愛農在東京初識便產生了誤會,覺得他「很可惡」,甚至以為「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范愛農除去」。到辛亥革命前一年,故鄉重逢時,笑談各自經歷,便加深了彼此的理解。

知道他回鄉後,遭輕蔑、排斥、迫害,幾乎無地自容,以至「躲在鄉下,教著幾個小學生糊口」。待到辛亥革命發生,「我們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滿眼是白旗。然面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

這就寫出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已被封建反動勢力篡奪的事實。但他們到底有了共同任教的機會,愛農做監學,「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正寫出了他對工作的熱情,因革命勝利而喜悅。

之後魯迅去南京後又移到北京,愛農失去了魯迅的幫助,學監也被代表封建復辟勢力的孔教會會長的校長「設法去掉了」,這之後,他「景況愈困窮,言辭也愈凄苦」,最後「便在各處漂浮」,在對革命失望的心境中,在夜半大風雨時終至溺水而死。

二、寫的事情有:

1、同鄉會爭執,初識愛農,表現他的冷靜、深刻。

2、酒樓敘舊,表現愛農找不到革命之路的苦悶。

3、報館案風波,革命令人失望,愛農陷入更凄苦的境地。

(7)范愛農故事梗概50字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范愛農與作者魯迅是同鄉,在日本留學時與魯迅認識。 1912年,范愛農溺水而亡,作者魯迅作此文予以悼念。此文寫於1926年11月18日,最初發表於1926年12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24期,後收入作者散文集《朝花夕拾》。

此文通過描述范愛農的悲劇遭遇,既揭露了封建社會對正直愛國的知識分子的摧殘,又對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對辛亥革命前後的社會病態,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文章以懷念友人的情感線索和范愛農的性格發展交織成文。「我」同范愛農在東京初識便產生了誤會,覺得他「很可惡」,甚至以為「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范愛農除去」。到辛亥革命前一年,故鄉重逢時,笑談各自經歷,便加深了彼此的理解。

知道他回鄉後,遭輕蔑、排斥、迫害,幾乎無地自容,以至「躲在鄉下,教著幾個小學生糊口」。待到辛亥革命發生,「我們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滿眼是白旗。然面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這就寫出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已被封建反動勢力篡奪的事實。

但他們到底有了共同任教的機會,愛農做監學,「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正寫出了他對工作的熱情,因革命勝利而喜悅。但那「被許多閑漢和新進的革命黨所包圍,大做王都督」的王金發的情狀,正反映出革命的不徹底性。

之後魯迅去南京後又移到北京,愛農失去了魯迅的幫助,學監也被代表封建復辟勢力的孔教會會長的校長「設法去掉了」,這之後,他「景況愈困窮,言辭也愈凄苦」,最後「便在各處漂浮」,在對革命失望的心境中。

在夜半大風雨時終至溺水而死。文章在留日學生的反清運動和辛亥革命後紹興社會動盪的背景下,描寫了范愛農熱愛祖國,倔強耿直,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勢的性格特點。

作者簡介:魯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

8. 范愛農梗概

《范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回愛農在革答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范愛農》始終表現了對理想的堅持和對社會的不妥協。這個悲劇既是個人理想在黑暗社會面前的幻滅,更是體現了當時知識分子的困境的悲劇。
層次
一、同鄉會爭執,初識愛農,表現他的冷靜、深刻。
二、酒樓敘舊。表現愛農找不到革命之路的苦悶。
三、報館案風波,革命令人失望,愛農陷入更凄苦的境地。
四、愛農之死

9. 朝花夕拾范愛農梗概50字

作者通過追敘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回,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答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迫害的遭遇,表現了作者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全文語言樸素,感情真摯。


此文通過描述范愛農的悲劇遭遇,既揭露了封建社會對正直愛國的知識分子的摧殘,又對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對辛亥革命前後的社會病態,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9)范愛農故事梗概50字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通篇運用白描手法,用朴實的語言對人物進行具體刻畫。如寫愛農外貌:「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發,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渺視」,「他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顯得很寒素」,他仍「瞪著他多白的眼」,雖是身處逆境,窮愁潦倒,但他斜眼看人的渺視目光,總是透出他傲岸不群的豪爽和自尊。


文中運用對比、襯托手法,增強了鮮明的表達效果。如以「衙門里的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並不冷」,同范愛農「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相對比,構成一反一正的對比映襯效果。用辦報少年的偏激行為和范愛農「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相對比,以顯示不同人物性格的反差。

10. 朝花夕拾范愛農梗概50字(加三個問題)

《范愛農》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迫害的遭遇,表現了作者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全文語言樸素,感情真摯。

范愛農創作背景:

范愛農與作者魯迅是同鄉,在日本留學時與魯迅認識。 1912年,范愛農溺水而亡,作者魯迅作此文予以悼念。此文寫於1926年11月18日,最初發表於1926年12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24期,後收入作者散文集《朝花夕拾》。

(10)范愛農故事梗概50字擴展閱讀:

范愛農藝術特色:

1、通篇運用白描手法,用朴實的語言對人物進行具體刻畫。如寫愛農外貌:「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發,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渺視」,「他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顯得很寒素」,他仍「瞪著他多白的眼」,雖是身處逆境,窮愁潦倒,但他斜眼看人的渺視目光,總是透出他傲岸不群的豪爽和自尊。

2、運用簡練朴實的對話,突出人物性格,是此文表達上的又一特點。如「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表明他憤慨之餘又不知所措的書生意氣。「你還不知道?我一向就討厭你的,——不但我,我們」,這可察見他對朋友的真誠與直率。「我們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復的紹興。

我們同去」就表現了他對革命具有滿腔熱情。「這里又是那樣,住不得。你快去罷……」可見出他對革命前途的擔心,希望魯迅趕快脫離險境的心情。「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表明他在逆境中卻對朋友充滿信賴,對生活尚有熱切期望,用語朴實而人物個性盡現其中。

3、文中運用對比、襯托手法,增強了鮮明的表達效果。如以「衙門里的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並不冷」,同范愛農「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相對比,構成一反一正的對比映襯效果。

用辦報少年的偏激行為和范愛農「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相對比,以顯示不同人物性格的反差。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