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范仲淹的故事和詩

范仲淹的故事和詩

發布時間: 2021-02-02 08:48:02

⑴ 關於范仲淹的故事

1、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中了進士,得到真宗趙恆的接見,還榮赴了御賜的宴席。在此後的幾十年間,范仲淹政績斐然,如安撫江淮的蝗災、修建「范公堤」等。

但由於喜歡給高層「挑刺」,仕途就像乘電梯般,上上下下,幾起幾落。章獻太後劉娥當政時,他一會兒指責仁宗趙禎不該率領百官給太後祝壽。

一會兒要求太後還政,被貶到蘇州;待得趙禎親政後,他本受到重用,但又接連上書議論國事,譏切時弊,要求改革,結果得罪宰相呂夷簡,再貶饒州。

2、范仲淹多次在朝為官之時寧折不彎,與惡勢力做斗爭,數次遭貶。在被貶謫到饒州之時,他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饒州。

在附近為官的好友寄其一首《靈烏賦》給他,說朝中之人將其數次直言當做是不祥的叫聲。勸誡他日後閉緊嘴巴,只做一隻翱翔高飛的鳥兒。

范仲淹當即回答了一首《靈烏賦》,稟復說,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3、曾有人在一座靈祠中聽到范仲淹的禱問: " 我將來能當宰相嗎? " 神說不能。又問: " 我不能當宰相,做個良醫如何? " 或當宰相,或當良醫,工作性質雖然不相同,但為民造福卻是相同的。

范仲淹不做宰相就做良醫的思想,確實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思想的精華。 " 毅然出走 " 是說范仲淹在二十歲時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離家出走,到南部 " 應天府書院 " 讀書學習。

4、范仲淹在南京國子監讀書的時候,真宗皇帝路過應天府,人們爭先恐後的前去看望真龍天子,就連書院里的師生也不例外。只有范仲淹一人,還穩坐不動,只一心讀他的聖賢書。

與他交好的同窗對他說,快去看啊,面見天子,這是一個多麼難得的機會啊。但是范仲淹只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連頭也沒抬又繼續讀書。

第二年他果然高中進士,參加殿試之時,有了面見天子的機會。不僅如此,後來還參加了皇帝舉辦的御宴。

5、范仲淹被貶到浙江當官時,一名小吏孫居中死在任上,家貧子幼,缺路費,不能回鄉。范仲淹贈錢數百緡,(緡,成串的錢,一千文為一緡)雇了一條船,把靈柩和一家老小送歸家鄉。

他派一位老衙吏護送。為避免途中為關卡阻滯,交給一首詩,並囑咐道,「過關過卡,把這個拿出來就行了。」詩雲:「十口相攜泛巨川,來時暖熱去凄然。關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兒寡婦船。」

(1)范仲淹的故事和詩擴展閱讀

人物評價:

范仲淹「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無論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於一身。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

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即使在擔任地方官時,他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范仲淹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作為宋學開山、士林領袖,他開風氣之先,文章論議,必本儒宗仁義。

並以其人格魅力言傳身教,一生孜孜於傳道授業,悉心培養和薦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園未立」,居無定所,臨終《遺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桿,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

⑵ 課文講述了范仲淹的什麼故事。

1、范仲淹從小刻苦學習
2、范仲淹因為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朝廷官員,並造福了百姓

范仲淹的故事 課文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著名的《岳陽樓記》就出自他的筆下,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被後人廣為傳誦。
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從小讀書十分刻苦。他曾一人離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讀書。累了,就用冷水洗臉;餓了,就用稀粥(zhōu)充飢。後來,為了進一步深造,他又隻身遠赴應天府書院求學。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的書院,可以免費就學。這里既有名師指教,又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還可以與許多飽學之士切磋(cuō)學問。范仲淹十分珍惜這寶貴的學習機會,廢寢忘食地苦讀詩書,鑽研學問。
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米粥,等粥凝凍之後再劃成四塊,早晚各食兩塊;並把鹹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這便是成語「劃粥割齏(jī)」的由來。然而,范仲淹對這種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發憤苦讀,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雞鳴即起,攻讀詩書,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據說,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寢。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飯,一位好友來看望他,發現他的飲食如此之差,心中不忍,就送銀子給范仲淹改善生活,但范仲淹委婉地謝絕了。好友見他不肯接受銀兩,第二天便送來許多美味佳餚(yáo)。范仲淹好意難卻,只好接受了。可是,幾天過去了,食品發霉變質了,也不見范仲淹吃一口。好友有些不高興地說: 「你也太清高了,一點兒吃的東西都不肯接受,豈(qǐ)不讓朋友太傷心了!」范仲淹笑了笑說:「老兄誤解了,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經習慣食用粗茶淡飯,擔心現在吃了雞鴨魚肉,以後就再也咽不下去粥和鹹菜了。你的好意我心領了,請你千萬不要生氣。」
公元1014年,真宗皇帝路過應天府,全城都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後地去看皇帝。書院的師生也都放下書本,跑去觀看。可是,范仲淹卻閉門不出,仍像往常一樣埋頭苦讀。一位同學特地跑來叫他:「快去看哪,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但范仲淹只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連頭也沒抬又繼續讀書。第二年,他取得了殿試的資格,到宮廷朝見皇帝,並參加了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
有人曾經問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說:「我的志向,要麼當個好大[dài]夫,要麼當個好宰相。好大夫為人治病,好宰相治國為民。」
范仲淹從政以後,提出並實施了許多興國利民的革新措施,以施展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後人曾用范仲淹為前賢題寫的詞句來贊頌他:「雲山蒼蒼,江水泱(yāng)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⑶ 范仲淹的小故事有哪些

1、斷齏劃粥

范仲淹小的時候生活貧困,但是他依然堅持向學。在隨母親改嫁之後,范仲淹為了學習,搬到了寺廟之中。范仲淹此時的生活清貧無比,每日只煮一鍋粥,將粥分成四塊,早晚分食兩塊。他吃粥只就一點鹹菜,然後用醋汁調和米粥,就這樣草草的將就一頓。

放在今日,主食、甜點水果一樣不缺的今日,范仲淹這樣的食物吃一頓兩頓也許還行,若是多吃幾頓,如何受的。而范仲淹就是這樣每日兩食,苦讀成才的。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個故事,才有了後來斷齏劃粥這個詞語。

2、幾起幾落 百折不撓

1028年,范仲淹服喪結束.經過晏殊的推薦,他榮升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閣設在京師宮城的崇文殿中.秘閣校理之職,實際上屬於皇上的文學侍從。 三年之後,任右司諫.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書言事更無所畏懼了。

1033年,京東和江淮一帶大旱,又鬧蝗災,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請仁宗馬上派人前去救災,仁宗不予理會,他便質問仁宗:「如果宮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該當如何?」仁宗驚然慚悟,就讓范仲淹前去販災。他歸來時,還帶回幾把災民充飢的野草,送給了仁宗。

范仲淹看到宰相呂夷簡廣開後門,濫用私人,朝中腐敗不堪。范仲淹根據調查,繪制了一張「百官圖」,呈給仁宗。他指著圖中開列的眾官調升情況,對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銳的批評。

范仲淹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犯言直諫,乃至多次被讒受貶,卻至死不悔,「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3、為官清正

有一天,范仲淹正在廟里讀書時,忽然看見有一隻白老鼠鑽進了地穴,他感到很好奇,於是動手將洞穴挖開,發現裡面竟有一瓮滿滿的白銀。

當時范仲淹正缺錢用,這一瓮白銀無疑可以極大地改善他的生活狀況,但范仲淹並沒有將這一瓮白銀據為己有,而是堅守自己的道德准則,仍然將這一瓮白銀封存埋在原處。

後來,范仲淹中了進士當了官,他當年寄住的那個廟里的和尚想修繕寺院,便找這位當年的老房客、如今的朝廷命官「拉贊助」。

但是,范仲淹為官清正,內無余帛,外無盈財,也不會假公濟私,慷國家之慨,用公家的錢為自己裝門面。

范仲淹後來轉念一想,廟中的老鼠洞里不是還有一瓮白銀嗎?此時正好可以派上用場,於是他寫了一封書信將這件事告訴了老和尚。老和尚按他所指示的地點,果然挖出一壇子白銀,解了寺廟的燃眉之急。

4、仲淹算命

宋朝的范仲淹從小就懂得立志,有一次剛好他去算命,走到一個地方看到一位算命先生,他索性就問那個算命先生說,「你幫我看一看,我能不能當宰相」,這位算命先生可能這一輩子從來沒有看過,一個小孩子居然開口就說要當宰相,也嚇了一跳。

跟范仲淹說,「小小年紀,怎麼口氣這么大?」後來范仲淹有點不好意思,接著又跟他說,「不然這樣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當醫生」。算命先生有一點納悶,怎麼差這么多的志願,就問他,「你為什麼挑這兩個志願?」范仲淹就回答「因為只有良相跟良醫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聽完之後很感動,一(這)個孩子念念想著要救人,所以算命先生馬上就跟范仲淹說,「你有這一顆心,叫真正的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後一定可以當宰相」。

5、仲淹助喪

范仲淹擔任邠州地方官時,有一天閑暇無事,帶同僚屬下登上高樓,設置酒宴,還沒有舉杯飲酒,看到有幾個披麻戴孝的人在營造下葬的器具,並沒有十分氣憤,而是急忙派人去詢問他們。

原來是一個客居在邠州的讀書人死了,准備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還沒有著落。范仲淹聽後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並給喪家一筆可觀的錢,讓他們辦完喪事。參加宴會的客人中間有的為此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⑷ 五年級課文范仲淹的故事中,講了那幾件故事分別是那些

好像有三個主要故事~

第一個故事「隻身求學」,如果學生說到「累了,就用冷水洗臉;餓了,就用稀粥充飢。」這一句,我就引導他們在感受的同時發揮想像,想像范仲淹獨自一人在外求學,還會有哪些情況出現,他又會怎樣解決呢?從而引導學生用句式「——了,就用——————」,感情朗讀中體會范仲淹隻身求學的艱苦。最後教師提問:「同學們,隻身求學如此的艱難,但范仲淹苦讀詩書不曾放棄,你可知是什麼力量在支撐著他?」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志向。
第二個故事「劃粥割齏」,如果學生說到「劃粥割齏」這個成語,就引導學生從文中尋找語句進行理解,並且就「凌晨雞鳴即起」積累成語「聞雞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寢」積累成語「廢寢忘食」,從而體會范仲淹生活的艱苦,這時教師再次追問:「同學們,生活如此的艱苦,范仲淹攻讀詩書始終不曾鬆懈,你可知是什麼力量在支撐著他?」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志向。
第三個故事「拒絕佳餚」,就好友與范仲淹的對話引導學生想像,范仲淹如何「好意難卻,只好接受」好友的美味佳餚;當食品變質時,對於范仲淹的回答好友又會有何感想,發出怎樣的感嘆呢?此時范仲淹又會怎麼說。第三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志向。
第四個故事「閉門不出」,師生對話讓學生換位體驗,當全城轟動之時,范仲淹為什麼不為所動。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志向。整個教學過程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主線貫穿,有詳有略,並注意感情朗讀。

(以上可以參考一下~)

**************
課文原文:~

《范仲淹的故事》課文原文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著名的《岳陽樓記》就出自他的筆下,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被後人廣為傳誦。
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從小讀書十分刻苦。他曾一人離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讀書。累了,就用冷水洗臉;餓了,就用稀粥(zhōu)充飢。後來,為了進一步深造,他又隻身遠赴應天府書院求學。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的書院,可以免費就學。這里既有名師指教,又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還可以與許多飽學之士切磋(cuō)學問。范仲淹十分珍惜這寶貴的學習機會,廢寢忘食地苦讀詩書,鑽研學問。
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米粥,等粥凝凍之後再劃成四塊,早晚各食兩塊;並把鹹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這便是成語「劃粥割齏(jī)」的由來。然而,范仲淹對這種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發憤苦讀,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雞鳴即起,攻讀詩書,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據說,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寢。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飯,一位好友來看望他,發現他的飲食如此之差,心中不忍,就送銀子給范仲淹改善生活,但范仲淹委婉地謝絕了。好友見他不肯接受銀兩,第二天便送來許多美味佳餚(yáo)。范仲淹好意難卻,只好接受了。可是,幾天過去了,食品發霉變質了,也不見范仲淹吃一口。好友有些不高興地說:「你也太清高了,一點兒吃的東西都不肯接受,豈(qǐ)不讓朋友太傷心了!」范仲淹笑了笑說:「老兄誤解了,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經習慣食用粗茶淡飯,擔心現在吃了雞鴨魚肉,以後就再也咽不下去粥和鹹菜了。你的好意我心領了,請你千萬不要生氣。」
公元1014年,真宗皇帝路過應天府,全城都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後地去看皇帝。書院的師生也都放下書本,跑去觀看。可是,范仲淹卻閉門不出,仍像往常一樣埋頭苦讀。一位同學特地跑來叫他:「快去看哪,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但范仲淹只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連頭也沒抬又繼續讀書。第二年,他取得了殿試的資格,到宮廷朝見皇帝,並參加了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
有人曾經問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說:「我的志向,要麼當個好大[dài]夫,要麼當個好宰相。好大夫為人治病,好宰相治國為民。」
范仲淹從政以後,提出並實施了許多興國利民的革新措施,以施展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後人曾用范仲淹為前賢題寫的詞句來贊頌他:「雲山蒼蒼,江水泱(yānɡ)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⑸ 有關范仲淹的故事

1、斷齏畫粥

范仲淹幼年喪父,四歲時隨繼父遷至長山 ,勵志苦讀於醴泉寺。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後,范仲淹又到應天書院刻苦攻讀,冬天讀書疲倦發困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經過苦讀,范仲淹終於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官至參知政事。

2、龍圖老子

寶元元年至慶歷三年(1038年—1043年)間,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身份經略西線邊防,改革軍事制度、調整戰略部署,構築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防禦體系,西北戰線固若金湯,夏人不敢犯。

西北邊陲謠曰:「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羌人稱范仲淹為「龍圖老子」 ;夏人稱其為「小范老子」,認為「小范老子胸有十萬甲兵!」

3、寬厚仁愛

范仲淹擔任邠州知州時,有一次登樓飲酒,尚未舉杯,就看到幾個人披麻戴孝地營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詢問,得知是一名書生客死邠州,准備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喪用具尚未制備。范仲淹聽後非常悲傷,立即撤去酒席,並贈以錢財,使其得辦喪事。

慶歷年間,張海(一說王倫)率領人馬攻打淮南,路過高郵,高郵知軍晁仲約料想無法抵擋,就昭示當地富人捐錢獻酒,前去慰勞,「盜寇」很高興,沒有施暴就離開了高郵。事情傳開後,朝廷非常憤怒,富弼提議處死晁仲約。

范仲淹說:「若郡縣兵力足以應戰或防守,遭遇賊兵不抵禦而去賄賂,在法理上知軍必須處死;但實際情況是高郵兵力不足,根本沒有辦法抵抗或防守;這種情況下殺死知軍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聽後,接受范仲淹的意見,赦免了晁仲約。

范仲淹治理國家崇尚忠厚,勤政愛民,深得百姓愛戴。范仲淹戍邊西北時,邠州、慶州的百姓和眾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懸掛他的畫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後,聞知消息的人無不扼腕嘆息,羌部族的數百首領,像孝子一樣放聲痛哭,並齋戒三日以後才離開。

4、嚴謹治學

范仲淹替人寫墓誌銘,寫畢封好剛要發送時,忽然想到:「這篇銘記不能不讓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銘文交給尹洙過目,尹洙看後說:「你的文章已經很出名,後代人會以你的文章為典範,不能夠不謹慎啊。

現在你把轉運使寫作刺史,知州寫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雋,但現在卻沒有這些官職名稱,後人必然心生疑惑,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爭論的原因啊。」范仲淹聽後,感嘆地說:「多虧請你看了,否則,我差一點要失誤啊。」

5、只彈履霜

范仲淹素愛彈琴,曾於琴中思古,又向志於琴道的崔遵度請教「琴何為是」,並問還有誰與他志同道合,崔公說是唐處士,於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將師其一二。」

他為自己尋到能學琴與琴道的老師快樂如孺子。據陸游《老學庵筆記》載:「範文正公喜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操,時人謂之范履霜。」

⑹ 文言文《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在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若夜昏怠,轍以水沃面。往往食亶(食亶 請合起來讀,我找不到它的讀音,麻煩大家找到後告訴我)粥不繼,日昃固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概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岳陽樓記 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téng)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yǐ)。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yín)雨霏霏(fēi),連月不開,陰風怒號(háo),濁浪排空;日星隱曜(yào),山嶽潛(qián)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qǐng),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汀(tīng)蘭,鬱郁青青(jīng)。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xié)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⑺ 五個范仲淹的短小故事都有什麼

1.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他片讀不懈的精神,給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腌菜,調半盂醋汁,吃完繼續讀書。後世便有了劃粥割齏的美譽,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

2.天聖二年(1024年)秋,興化縣令范仲淹率領來自四個州的數萬民夫,奔赴海濱。但治堰工程開始不久,便遇上夾雪的暴風,接著又是一場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員,認為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張取締原議,徹底停工。事情報到京師,朝臣也躊躇不定。而范仲淹則臨危不懼,堅守護堰之役。 大風卷著浪濤沖到他腿上,兵民們紛紛驚避,官吏也驚慌失措,范仲淹卻沒有動,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諒,宗諒正從容不迫地評論著一段屹立的堤堰。大家發現他兩人泰然自若,情緒也安穩下來。 經過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堅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復工。不久,綿延數百里的悠遠長堤,便凝然橫亘在黃海灘頭。鹽場和農田的生產,從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災流亡的數干民戶,又扶老攜幼,返回家園。人們感激興化縣令范仲淹的功績,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興化縣不少災民,竟跟著他姓了范。 至今興化仍有范公祠遺址,為父老懷念。

3.范仲淹自幼多病,近年又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饒州。在附近做縣令的詩友梅堯臣,寄了一首《靈烏賦》給他,並告訴他說,他在朝中屢次直言,都被當作烏鴉不祥的叫聲,昔日願他拴緊舌頭,鎖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飛。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靈烏賦》,稟復說,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4.范仲淹擔任邠州地方官時,有一天閑暇無事,帶同僚屬下登上高樓,設置酒宴,還沒有舉杯飲酒,看到有幾個披麻戴孝的人在營造下葬的器具,並沒有十分氣憤,而是急忙派人去詢問他們。原來是一個客居在邠州的讀書人死了,准備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還沒有著落。范仲淹聽後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並給喪家一筆可觀的錢,讓他們辦完喪事。參加宴會的客人中間有的為此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5.范仲淹擔任邠州地方官時,有一天閑暇無事,帶同僚屬下登上高樓,設置酒宴,還沒有舉杯飲酒,看到有幾個披麻戴孝的人在營造下葬的器具,並沒有十分氣憤,而是急忙派人去詢問他們。原來是一個客居在邠州的讀書人死了,准備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還沒有著落。范仲淹聽後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並給喪家一筆可觀的錢,讓他們辦完喪事。參加宴會的客人中間有的為此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⑻ 范仲淹的小故事

1.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中了進士,得到真宗趙恆的接見,還榮赴了御賜的宴席。在此後的幾十年間,范仲淹政績斐然,如安撫江淮的蝗災、修建「范公堤」等,但由於喜歡給高層「挑刺」,仕途就像乘電梯般,上上下下,幾起幾落。章獻太後劉娥當政時,他一會兒指責仁宗趙禎不該率領百官給太後祝壽,一會兒要求太後還政,被貶到蘇州;待得趙禎親政後,他本受到重用,但又接連上書議論國事,譏切時弊,要求改革,結果得罪宰相呂夷簡,再貶饒州。

2.范仲淹在范泉邊勤奮學習。他的學習生活非常艱苦。范仲淹在追憶他的少年生活時這樣寫到: " 我過去和一姓劉的同學,在少年時代的學習生活都是極為艱苦的,每天煮兩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塊,早晚吃二塊。把鹹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鹽,燒熟當菜,就這樣的生活過了三年多 " 。雖然范公少年時代的生活非常艱苦,但他學習勤奮,胸有大志。

3.曾有人在一座靈祠中聽到范仲淹的禱問: " 我將來能當宰相嗎? " 神說不能。又問: " 我不能當宰相,做個良醫如何? " 或當宰相,或當良醫,工作性質雖然不相同,但為民造福卻是相同的。范仲淹不做宰相就做良醫的思想,確實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思想的精華。 " 毅然出走 " 是說范仲淹在二十歲時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離家出走,到南部 " 應天府書院 " 讀書學習。

4.在南部應天府書院,他 "晝夜苦學" ,五年未嘗解衣就枕的舒適生活,寒冬臘月,讀書睏倦了,就用冷水洗臉,再繼續讀。日常生活也非常艱苦,經常吃不上飯,他就以喝粥充飢,一位南都官員的兒子和他是同學,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學習勤奮、生活艱苦的情況告訴了父親。父親便叫兒子把官府為自己准備的飯菜送一份給他,他婉言謝絕了,並說: " 我吃粥慣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為苦了 " 。就這樣他在南部應天府後院寒窗苦讀五年。

5.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國,自稱皇帝,並調集十萬軍馬,侵略大宋。兩年不到,宋朝延州北部的數百里邊寨,大多被西夏軍洗劫或奪去,元昊氣勢囂張,揚言要滅了大宋。國難當頭,范仲淹立刻忘了那個「桃花源」,毫不猶豫地站起來,強烈要求上前線。

大宋朝廷對這場戰爭措手不及,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團,趙禎也舉棋不定,莫衷一是。危難之際,趙禎匆匆召見了范仲淹,先給他恢復了「天章閣待制」的職銜,再榮封一個「龍圖閣直學士」,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防禦西夏。


⑼ 16.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故事】

斷齏畫粥

范仲淹幼年喪父,四歲時隨繼父遷至長山,勵志苦讀於醴泉寺。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腌菜佐食。成年後,范仲淹又到應天書院刻苦攻讀,冬天讀書疲倦發困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經過苦讀,范仲淹終於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官至參知政事。

龍圖老子

1038-1043年間,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身份經略西線邊防,改革軍事制度、調整戰略部署,構築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防禦體系,西北戰線固若金湯,夏人不敢犯。西北邊陲謠曰:「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羌人稱范仲淹為「龍圖老子」;夏人稱其為「小范老子」,認為「小范老子胸有十萬甲兵!」

寬厚仁愛

范仲淹擔任邠州知州時,有一次登樓飲酒,尚未舉杯,就看到幾個人披麻戴孝地營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詢問,得知是一名書生客死邠州,准備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喪用具尚未制備。
仲淹聽後非常悲傷,立即撤去酒席,並贈以錢財,使其得辦喪事。
慶歷年間,張海(一說王倫)率領人馬攻打淮南,路過高郵,高郵知軍晁仲約料想無法抵擋,就昭示當地富人捐錢獻酒,前去慰勞,「盜寇」很高興,沒有施暴就離開了高郵。事情傳開後,朝廷非常憤怒,富弼提議處死晁仲約。范仲淹說:「若郡縣兵力足以應戰或防守,遭遇賊兵不抵禦而去賄賂,在法理上知軍必須處死;但實際情況是高郵兵力不足,根本沒有辦法抵抗或防守;這種情況下殺死知軍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聽後,接受范仲淹的意見,赦免了晁仲約。
范仲淹治理國家崇尚忠厚,勤政愛民,深得百姓愛戴。范仲淹戍邊西北時,邠州、慶州的百姓和眾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懸掛他的畫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後,聞知消息的人無不扼腕嘆息,羌部族的數百首領,像孝子一樣放聲痛哭,並齋戒三日以後才離開。

嚴謹治學

范仲淹替人寫墓誌銘,寫畢封好剛要發送時,忽然想到:「這篇銘記不能不讓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銘文交給尹洙過目,尹洙看後說:「你的文章已經很出名,後代人會以你的文章為典範,不能夠不謹慎啊。現在你把轉運使寫作刺史,知州寫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雋,但現在卻沒有這些官職名稱,後人必然心生疑惑,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爭論的原因啊。」范仲淹聽後,感嘆地說:「多虧請你看了,否則,我差一點要失誤啊。」

只彈履霜

范仲淹素愛彈琴,曾於琴中思古,又向志於琴道的崔遵度請教「琴何為是」,並問還有誰與他志同道合,崔公說是唐處士,於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將師其一二。」他為自己尋到能學琴與琴道的老師快樂如孺子。據陸游《老學庵筆記》載:「範文正公喜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操,時人謂之范履霜。」
教子扶危

范仲淹熟治家甚嚴,教導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積德行善,范氏家風清廉儉朴、樂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讓次子范純仁自蘇州運麥至四川。范純仁回來時碰見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親之喪,無錢運柩返鄉,便將一船的麥子全部送給了他,助其還鄉。范純仁回到家中,沒敢提及此事。范仲淹問他在蘇州遇到朋友了沒有,范純仁回答說:「路過丹陽時,碰到了石曼卿,他因親人喪事,沒錢運柩回鄉,而被困在那裡。」范仲淹立刻說道:「你為什麼不把船上的麥子全部送給他呢?」范純仁回答說:「我已經送給他了。」范仲淹聽後,對兒子的做法非常高興,並誇獎他做的對。

舉賢任能

范仲淹特別善於識人,當狄青還是個下級軍官時,范仲淹就對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狄青從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後以武官任樞密使,成為一代名將。
張載少年時,喜歡談兵,至欲結客取洮西之地。二十一歲時,謁見范仲淹,范仲淹一見知其遠器,作為將領實在屈才,對他說:「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勸他讀《中庸》。後來張載遍觀釋老,無所得反而求六經,後成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學關學的創始人,一代大儒。
富弼少年時,好學有大度,范仲淹見而奇之說:「王佐之才也」,並把他的文章給王曾、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兒嫁給了富弼。宋仁宗恢復制科後,范仲淹告訴富弼說:「你應該由制科步入仕途」,並推舉他為茂材異等,富弼從此進入官場,成為一代名相。
相傳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時,城中文武官員,大多得到過他的推薦,惟有蘇麟,因在外縣擔任巡檢,不在城裡,未得提拔。於是,蘇麟就向范仲淹獻詩一首,其中有兩句為:「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理解他的心情,便為他寫了一封推舉信,後來蘇麟也得到升遷。

性情中人

歷史上,人們給以范仲淹特別高的評價,「才其量其忠,非但為一代宗臣而已」。其實,范仲淹並沒有把自己看成完人,反而是喜歡袒露自己的真實性情。他也發過牢騷:「人世都無百歲。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系。一品與千金,問白發、如何迴避?」
宋人吳曾記載過這樣一件事:范仲淹任饒州知州時,官妓中有一位小歌妓(「小鬟」),范仲淹頗為看中。後來范仲淹被調回京師,因小鬟年紀太小,不便攜行,就給他的朋友魏介寄了一首詩(《懷慶朔堂》),在詩中說道:「慶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開。年年長有別離恨,已托東風干當來」。魏介心領神會,就把小鬟買來轉送范仲淹。南宋姚寬還記載范仲淹曾以胭脂寄小鬟,並題詩「江南有美人,別後常相憶。何以慰相思,贈汝好顏色」。明人朱有燉據此改編為雜劇《甄月娥春風慶朔堂》,劇前引言亦詳述此事。

三光風范

范仲淹憂國憂民,不圖個人榮華富貴,從二十七歲進士及第到五十五歲主持新政,在漫長的官宦生涯中,范仲淹關心政治,每遇國家大事,總是慷慨直言,由於他直言敢為,曾在八九年間里三次被貶:1029年,范仲淹因諫言太後還政,被貶;接著又在廢郭皇後上二次被貶;1035年,范仲淹上《百官圖》第三次被貶。
在這幾次事件中,范仲淹都是重要的策動者,尤其後兩次,成為影響慶歷士風構建的兩個重要事件,獲得了北宋士人的人格認同。據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記載,范仲淹三次被貶,每貶一次,時人稱「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稱為「極光」,第二次稱為「愈光」,第三次稱為「尤光」。

【人物簡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措施。慶歷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任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謚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