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讀書的故事
Ⅰ 關於讀書的故事
螢映雪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車胤(yin)傳》,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也當了高官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
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一。
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毛主席怎樣讀書?
特殊愛好
幾十年來,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總是擠出時間,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來看書學習。他的中南海故居,簡直是書天書地,卧室的書架上,辦公桌、飯桌、茶幾上,到處都是書,床上除一個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書佔領了。
為了讀書,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動身體的幾分鍾里,有時還要看上幾句名人的詩詞。游泳上來後,顧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書本。連上廁所的幾分鍾時間,他也從不白白地浪費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選》和其他一些書刊,就是利用這時間,今天看一點,明天看一點,斷斷續續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開會或視察工作,常常帶一箱子書。途中列車震盪顛簸,他全然不顧,總是一手拿著放大鏡,一手按著書頁,閱讀不輟。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樣,床上、辦公桌上、茶幾上、飯桌上都擺放著書,一有空閑就看起來。
毛主席晚年雖重病在身,仍不廢閱讀。他重讀了解放前出版的從延安帶到北京的一套精裝《魯迅全集》及其他許多書刊。
有一次,毛主席發燒到39度多,醫生不準他看書。他難過地說,我一輩子愛讀書,現在你們不讓我看書,叫我躺在這里,整天就是吃飯、睡覺,你們知道我是多麼地難受啊!工作人員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書又放在他身邊,他這才高興地笑了。
認真地學,反復地讀
毛主席從來反對那種那種只圖快、不講效果的讀書方法。他在《讀韓昌黎詩文全集》時,除少數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細琢磨,認真鑽研,從詞彙、句讀、章節到全文意義,哪一方面也不放過。通過反復誦讀和吟詠,韓集的大部分詩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誦。《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小說,他從小學的時候就看過,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過。他看過的《紅樓夢》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種以上。一部《昭明文選》,他上學時讀,五十年代讀,六十年代讀,到了七十年代還讀過好幾次。他批註的版本,現存的就有三種。
一些馬列、哲學方面的書籍,他反復讀的遍數就更多了。《聯共黨史》及李達的《社會學大綱》,他各讀了十遍。《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列寧選集》等等,他都反復研讀過。許多章節和段落還作了批註和勾畫。
不動筆墨不看書
幾十年來,毛主席每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杠、點等各種符號,在書眉和空白的地方寫上許多批語。有的還把書、文中精當的地方摘錄下來或隨時寫下讀書筆記或心得體會。毛主席所藏的書中,許多是朱墨紛呈,批語、圈點、勾畫滿書,直線、曲線、雙直線、三直線、雙圈、三圈、三角、叉等符號比比皆是。
無所不讀
毛主席的讀書興趣很廣泛,哲學、政治、經濟、歷史、文學、軍事等社會科學以至一些自然科學書籍無所不讀。
在他閱讀過的書籍中,歷史方面的書籍是比較多。中外各種歷史書籍,特別是中國歷代史書,毛主席都非常愛讀。從《二十四史》、《資治通鑒》、歷朝紀事本末,直到各種野史、稗史、歷史演義等他都廣泛涉獵。他歷來提倡「古為今用」,非常重視歷史經驗。他在他的著作、講話中,常常引用中外史書上的歷史典故來生動地闡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藉助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來指導和對待今天的革命事業。
毛主席對中國文學方面的書籍也讀得很多。他是一個真正博覽群書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拾貝殼的孩子
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一向反對死讀書,濫讀書。
當時社會上有些人,學了一門知識趕學另一門知識,沒一刻停息,只花時間去學別人的思想,卻沒時間鍛煉自己的思想。結果,知識是學了些,智力卻很少增長。
盧梭對此很看不慣,就在他著的《愛彌爾》一書中說,這種人「就好比在海灘上拾貝殼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貝殼,可是看到其他的貝殼時,他又想去拾,結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貝殼不知道選哪一個好的時候,只好通通扔掉,空著手回去。」
是當國王還是讀書?
著名歷史學家麥考萊曾給一個小女孩寫信說,如果有人要我當最偉大的國王,一輩子住在宮殿里,有花園、佳餚、美酒、大馬車、華麗的衣服和成百的僕人,條件是不允許我讀書,那麼我決不當國王。
我寧願做一個窮人,住在藏書很多的閣樓里,也不願當一個不能讀書的國王。
特殊愛好
幾十年來,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總是擠出時間,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來看書學習。他的中南海故居,簡直是書天書地,卧室的書架上,辦公桌、飯桌、茶幾上,到處都是書,床上除一個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書佔領了。
為了讀書,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動身體的幾分鍾里,有時還要看上幾句名人的詩詞。游泳上來後,顧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書本。連上廁所的幾分鍾時間,他也從不白白地浪費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選》和其他一些書刊,就是利用這時間,今天看一點,明天看一點,斷斷續續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開會或視察工作,常常帶一箱子書。途中列車震盪顛簸,他全然不顧,總是一手拿著放大鏡,一手按著書頁,閱讀不輟。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樣,床上、辦公桌上、茶幾上、飯桌上都擺放著書,一有空閑就看起來。
毛主席晚年雖重病在身,仍不廢閱讀。他重讀了解放前出版的從延安帶到北京的一套精裝《魯迅全集》及其他許多書刊。
有一次,毛主席發燒到39度多,醫生不準他看書。他難過地說,我一輩子愛讀書,現在你們不讓我看書,叫我躺在這里,整天就是吃飯、睡覺,你們知道我是多麼地難受啊!工作人員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書又放在他身邊,他這才高興地笑了。
認真地學,反復地讀
毛主席從來反對那種那種只圖快、不講效果的讀書方法。他在《讀韓昌黎詩文全集》時,除少數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細琢磨,認真鑽研,從詞彙、句讀、章節到全文意義,哪一方面也不放過。通過反復誦讀和吟詠,韓集的大部分詩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誦。《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小說,他從小學的時候就看過,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過。他看過的《紅樓夢》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種以上。一部《昭明文選》,他上學時讀,五十年代讀,六十年代讀,到了七十年代還讀過好幾次。他批註的版本,現存的就有三種。
一些馬列、哲學方面的書籍,他反復讀的遍數就更多了。《聯共黨史》及李達的《社會學大綱》,他各讀了十遍。《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列寧選集》等等,他都反復研讀過。許多章節和段落還作了批註和勾畫。
不動筆墨不看書
幾十年來,毛主席每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杠、點等各種符號,在書眉和空白的地方寫上許多批語。有的還把書、文中精當的地方摘錄下來或隨時寫下讀書筆記或心得體會。毛主席所藏的書中,許多是朱墨紛呈,批語、圈點、勾畫滿書,直線、曲線、雙直線、三直線、雙圈、三圈、三角、叉等符號比比皆是。
無所不讀
毛主席的讀書興趣很廣泛,哲學、政治、經濟、歷史、文學、軍事等社會科學以至一些自然科學書籍無所不讀。
在他閱讀過的書籍中,歷史方面的書籍是比較多。中外各種歷史書籍,特別是中國歷代史書,毛主席都非常愛讀。從《二十四史》、《資治通鑒》、歷朝紀事本末,直到各種野史、稗史、歷史演義等他都廣泛涉獵。他歷來提倡「古為今用」,非常重視歷史經驗。他在他的著作、講話中,常常引用中外史書上的歷史典故來生動地闡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藉助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來指導和對待今天的革命事業。
毛主席對中國文學方面的書籍也讀得很多。他是一個真正博覽群書
1三日不讀,口生荊棘;三日不彈,手生荊棘。——清.朱舜水《答野節問》
2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意味越是抬頭看,就越覺得高遠;越是用勁鑽研,就越覺 得深邃。)——《論語·子罕》
3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4勞於讀書,逸於作文。——元代.程端禮《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
5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明代.馮夢龍《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 名》
6讀十遍,不如寫一遍。——宋代.羅大經《鶴林丕露·手寫九經》
7讀書百遍而義自見。(讀書必須反復地讀,這樣才能弄懂弄通。義:意旨) ——《三國志·魏志·王肅傳》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代.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9循序而漸近,熟讀而精思。——宋代.朱熹《讀書之妻》
10外韌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宋.程頤
Ⅱ 讀書的故事
1、伽利略好奇善問
伽利略是義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在力學上的貢獻是建立了落體定律,發現了物體的慣性定律、擺振動的等時性、拋物運動規律,確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薩大學讀書期間,就非常好奇,也經常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行星為什麼不沿著直線前進?」一類的問題,有的老師嫌他問題太多了,可他從不在乎,該問還問。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數學家利奇來比薩游歷,他就准備了許多問題去請教利奇。這一次可好了,老師誨人不倦,學生就沒完沒了地問。伽利略很快就學會了關於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方面的知識,並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關於杠桿、浮體比重等理論。
美籍中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說得好:「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義是問號。」因此,要想在學業上有所建樹,必須有好奇之心,善問之意。
2、少年魯迅
一代文豪魯迅先生也曾是寫對聯的好手。少年時代的魯迅在上學塾時,先生就教他們作對。一次,塾師壽鏡吾老先生出了上聯「獨角獸」,讓學生們對下聯。立時塾房活躍起夾了,有的孩子對出「九頭鳥」,有的孩子對出「三腳蟾」,有的孩子對出「百足蟹」等等,惟獨周樟壽(魯迅原名)一語不發,等課堂上平靜下來後,他站起對出「比目魚」。課堂立時悄然,沒有再應對的了。壽老先生在—一評論了前者之後,最後稱贊周樟壽對得最好。因為「獨非數字卻有一」的意思,而「比」也非數字,卻相當於「二」。兩者雖俱無數字卻都有數的含義,真是恰到好處。
經老師的點撥,同伴們佩服得五體投地,樟壽雖小卻語驚四座。
3、列寧的讀書故事
他讀起書來,對周圍的一切就理會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幾個姐妹惡作劇,用6把椅子在他身後搭了一個不穩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寧一動,塔就會傾倒。然而,正專心讀書的列寧毫未察覺,紋絲不動。直到半小時後,他讀完了預定要讀的一章書,才抬起頭來,木塔轟然倒塌……
4、毛澤東的讀書故事:
毛主尤其喜歡「動筆」讀書。只要是他讀過的書,他都會不厭其煩地將書中錯別字和點錯的標點改正了。毛主席還喜歡加批註,上學時就曾批註鮑爾生著的《倫理學原理》,在10萬余字的原著上,他用工整小楷寫了1萬多字的批註。後來這本書被一個同學借去,直到1950年,才展轉還給毛主席。毛主席又高興地批註了自己寫在書中的批語。
5、 張廣厚的讀書故事: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復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復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是吃書。
6、聞一多醉書
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就在他結婚的那天,洞房裡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大清早親朋好友都來登門賀喜,直到迎親的花轎快到家時,人們還到處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裡找到了他。他仍穿著舊袍,手裡捧著一本書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說他不能看書,一看就要「醉」。
7、華羅庚猜書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眾不同。他拿到一本書,不是翻開從頭至尾地讀,而是對著書思考一會,然後閉目靜思。他猜想書的謀篇布局,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讀了。華羅庚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已培養了自己的思維力和想像力,不至於使自己淪為書的奴隸。
8、侯寶林抄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里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9、張廣厚吃書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復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復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是吃書。
10、高爾基救書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一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助我在一片爛泥塘里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11、施洋搓腳夜讀
二·七大罷工著名的工人領袖施洋,幼年家道貧寒,買不起燈油。村裡有一座叫隆興觀的古廟,廟里點有一盞長明燈,他就在古廟里讀書。冬季寒冷,腳凍得難受。起初他不時地站起來跺腳,後來覺得這樣浪費時間,便削了一根圓滑的木棍,放在腳底下,一邊讀書一邊來回用腳搓木棍,搓暖了腳,他又能安心讀書了。
12、魯迅賣獎章
魯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沒有戴此獎章,作為炫耀自己的憑證,而是拿到鼓樓大街把它賣了,買回幾本心愛的書和一串紅辣椒。每當讀書讀到夜深人靜、天寒體困時,他就摘下一隻辣椒,分成幾片,放在嘴裡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裡流淚,嘴裡「唏唏」,頓時,周身發暖,困意消除,於是又捧起書攻讀。
13、王亞南綁在柱子上讀書
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資本論》最早的中文翻譯者王亞南,1933年乘船去歐洲。客輪行至紅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搖晃得使人無法站穩。這時,戴著眼鏡的王亞南,手上拿著一本書,走進餐廳,懇求服務員說:「請你把我綁在這根柱子上吧!」服務員以為他是怕自己被浪頭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話,將王亞南牢牢地綁在柱子上。綁好後,王亞南翻開書,聚精會神地讀起來。船上的外國人看見了,無不向他投來驚異的目光,連聲贊嘆說:「啊!中國人,真了不起!」
14、黃侃誤把墨汁當小菜
1915年,著名學者黃侃在北大主講國學。他住在北京白廟胡同大同公寓,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門,准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台、硃砂盒,啃了多時,塗成花臉,也未覺察,一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麼?
15、 曹禺真讀書假洗澡
抗日戰爭期間,曹禺在四川江安國立劇專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屬准備了澡盆和熱水,要他去洗澡,此時曹禺正在看書,愛不釋手,一推再推,最後在家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著毛巾,一手拿著書步入內室。一個鍾頭過去了,未見人出來,房內不時傳出稀落的水響聲,又一個鍾頭過去了,情況依舊。曹禺的家屬頓生疑惑,推門一看,原來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著書看,另一隻手拿著毛巾在有意無意地拍水。
Ⅲ 在你讀書經歷中有什麼樣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先說一說 再寫下來可以談你和書的故事也可以談你讀書的體會
讀書的經歷:
我 喜歡讀書,喜歡那份雅緻的心情。
書本能讓人的精神世界變得極其豐富。而喧鬧嘈雜的物質世界對他{她}來說已不再重要。讀書可以使拘謹、內向的人變得睿智、開朗。所謂「腹中有詩氣自華」便是對此最好的詮釋。
一本好書能影響幾代人,相信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的人都能背得出保爾的那段名言吧!那是怎樣的激動人心。一本好書同樣也能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讀書自有苦與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自然是苦事;古人將萬卷讀「破」,當然更苦;映雪、鑿壁、囊螢,更是艱苦至極。董仲舒下幃講經,三年不窺園;何休注《公羊》,十七年不下樓。吃這些苦,又豈是等閑之輩能耐之。然讀書苦,非受罪也。孜孜矻矻,寒暑不輟,猶如攻城略地,關深隘險。若莫畏矢石,敢於出生入死,便能過關斬將,闖隘奪地,嘗到勝利的喜悅。「手不停披」,「口不絕吟」,經過「焚膏繼晷、兀兀窮年」的痛苦熬煉之後,「眾里尋他」,「驀然回首」,「燈火闌珊」,這便是苦中之樂,苦盡甘來。
讀書又分應與必。一流名著應讀,但不一定必讀。若不合口味,可以不讀。二流著作若吸引自己,不妨精讀。「盡信書,不如無書」,看一本書,就要把它「拿來」。書是人類創造的藝術品,是藝術品就有自己欣賞和不欣賞的。隨撿隨讀,未必就不能寫出一定數量的文字來;無名氏一篇小文未必就不會對已有啟迪。開卷有益,多多益善。人生有限,書海無涯,故不能不慎擇所讀之書。
讀書重心靈清凈。不必窗明幾凈,僮幾相伴,紅袖添香;不必團團圍坐,一人誦讀,眾人靜聽;不必擺空架,淋浴凈身,焚香敬神;不求「黃金屋」,不必「顏如玉」;無須頂盔貫甲如臨大敵地讀,也無須正襟危坐雙手捧讀;高頭講章、新舊八股、假大空言,讀來只能如木皮道人所雲,甘蔗渣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讀書隨處凈土,閉目即是深山」,靜心誦讀,定有個中三味。
「文可塑質,史可就瓴,哲可增智。」挑個風和日麗的天氣,捧一本好書。於字里行間寫意江山,翻篇轉頁笑傲江湖。個中滋味美不勝收。用一個詞形容來形容,或許就只能是:舒服。
我常常喜歡這樣:捧一本好書,泡一杯清茶,小坐片刻,便會擁有一份怡閑的心情,悠然面對眼前人流雲煙。書的墨香,茶的清香,烘托自在心境。不必刻意標新立異、另類誇張,同樣可以超凡脫俗。心靈,已遼闊的有如天空。
Ⅳ 有哪些關於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分享
鑿壁偷光 這是講的西漢時期的學者匡衡貧而好學的故事,夜晚無等,為了能借鄰家的燭光讀書,他在牆壁上鑿了個洞,當地一個大戶人家有許多藏書,他就去了大戶人家裡邊做工切不要報酬,主人問他為什麼?然後他說:「我想把你家的書讀完」。主人很受感動 就用書作為報酬資助他,後來匡衡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學者。
明朝的宋濂,他也是一個學問很高的人,他寫過的《送東陽馬生序》里講述了他年少時求學的經歷。年少時,家裡貧窮,就只能去別人家裡借書來抄。成年後,他走幾百里拿著經書去向德高望重的人去求學。求師時,遇到老師呵斥他,他就會變得更加恭敬,最後他終於在老師身邊學到了東西,他覺得這些都是值得的,求學的路上他背著書箱,走在深數尺的雪地里,皮膚裂開了都不知道。
這些都是古人就給我們後輩的一些求學故事,啟發我們發奮讀書,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讀書的好處有很多,可以提高自己的修養,豐富自己的見識。
Ⅳ 誰能幫下我,找一下讀書的故事,並且是15個字。
讀書的故事:
1.匡衡幼時鑿穿牆壁讀書,後成就大家。
2.孫敬用繩子將頭發綁在房樑上讀書。
3.蘇秦半夜讀書睏倦時用錐子扎大腿。
4.陳毅讀書時吃餅,錯把餅蘸到墨盒裡。
5.聞一多結婚那天失蹤,竟是沉醉讀書。
6.高爾基房間失火,他搶救書籍險沒命。
提示:以上內容,不計算標點符號全部都只有15個字。
Ⅵ 在你的讀書經歷中,有什麼樣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呢
病與書
書是一把鑰匙,為你打開知識的大門;書是一匹駿馬,把你帶到浩瀚的天地;書是一盞燈,照亮你前方的路。從小我就與書結下了不解的緣分。
剛滿一歲時,我患上了過敏性哮喘,這是一種很難根除的病,當時體質也很差,所以,去醫院也是經常的事。每當輸液的時候,我就又叫又鬧。這時媽媽總會去附近的報亭買一本《幼兒畫報》,在我眼前晃晃:「城城,我給你講一個『紅袋鼠和女巫』的故事吧!」我一下子被書上花花綠綠的圖案吸引住了,忙用剛學會的話問:「媽媽,什麼是紅——袋——鼠——呀?」媽媽見我這樣好奇,便有聲有色地給我讀了一遍,我一下子就愛上了這個故事,愛上了這本書,央求媽媽再讀一遍。這樣反反復復讀了六七遍,我在不知不覺中認識了很多字。我常常指著書,一字一頓,尹尹呀呀地讀了起來:「紅——袋——鼠—和女巫……」這是我讀過的第一個故事。
漸漸地,我五歲了。還是因為哮喘,我沒能上幼兒園,所以,沒有人陪我玩。每天早上,寫完媽媽布置的作業後,我就一個人呆在家裡,趴在桌子上,安安靜靜地讀爺爺送給我的少兒版的《三國演義》。「諸葛亮火燒博望坡」讓我回味無窮,「關羽敗走麥城」讓我深深地惋惜。那時候的我是在書中度過的。
現在我五年級了,讀過許多小說,散文,童話。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掌握了許多寫作的技巧,懂得了一些人生的道理……是書帶給了我無窮的樂趣,而這一切都和我幼兒時尹尹呀呀地讀著《幼兒畫報》是分不開的。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一種病,一本書,這兩個看上去毫無關聯的事物在我身上聯系在了一起。在過敏性哮喘給我帶來痛苦時,它也促使我養成了一種讓我終身受益的習慣——讀書。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Ⅶ 關於讀書的小故事十個
1、魯迅賣獎章
魯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沒有戴此獎章,作為炫耀自己的憑證,而是拿到鼓樓大街把它賣了,買回幾本心愛的書和一串紅辣椒。
每當讀書讀到夜深人靜、天寒體困時,他就摘下一隻辣椒,分成幾片,放在嘴裡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裡流淚,嘴裡「唏唏」,頓時,周身發暖,困意消除,於是又捧起書攻讀。
2、黃侃誤把墨汁當小菜
1915年,著名學者黃侃在北大主講國學。他住在北京白廟胡同大同公寓,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書房門,准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
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台、硃砂盒,啃了多時,塗成花臉,也未覺察,一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麼。
3、曹禺真讀書假洗澡
抗日戰爭期間,曹禺在四川江安國立劇專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屬准備了澡盆和熱水,要他去洗澡,此時曹禺正在看書,愛不釋手,一推再推,最後在家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著毛巾,一手拿著書步入內室。
一個鍾頭過去了,未見人出來,房內不時傳出稀落的水響聲,又一個鍾頭過去了,情況依舊。曹禺的家屬頓生疑惑,推門一看,原來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著書看,另一隻手拿著毛巾在有意無意地拍水。
4、映雪囊螢
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孫康,非常好學。他家裡很窮買不起燈油,夜晚不能讀書,他就想盡辦法刻苦地學習。冬天夜裡,他常常不顧天寒地凍,在戶外借著白雪的光亮讀書。
當時還有一個人,名叫車胤(yin),也和孫康一樣,沒有錢買燈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許多螢火蟲,盛在紗袋裡,用螢光照亮,夜以繼日地學習。
5、負薪(xīn)掛角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裡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
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
Ⅷ 有關讀書的小故事
一、小故事有:
1、魯迅愛書
少年時代的魯迅,每天從三味書屋放學回家,吃完晚飯後,先把桌子擦抹乾凈,把手洗干凈,然後拿出書來,一頁一頁翻著閱讀。一本繪圖的《山海經》,他不僅反復閱讀,而且把書上的畫全部臨摹下來。魯迅13歲那年,因他祖父科場案發,他曾一度在大舅父的岳父秦秋伊家中避難。秦家有豐富的藏書。在半年多的逃難生活中,魯迅如飢似渴地閱讀了秦家的大量書籍,尤其是像《紅樓夢》等著名的古典綉像小說。
二、讀書是指獲取他人已預備好的符號、文字並加以辨認、理解、分析的過程,有時還伴隨著朗讀、鑒賞、記憶等行為。
(8)分享一下讀書的故事擴展閱讀:
1、讀書是通往夢想的一個途徑,讀一本好書,讓我們得以明凈如水,開闊視野,豐富閱歷,益於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條路,在這條路上的跋涉痕跡成為我們每個人一生的軌跡,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所見的風景是有限的。
2、「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譯「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發出了「走向閱讀社會」的召喚,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使圖書成為生活的必需品,讀書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