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諾依曼計算機的故事
① 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的事跡和感想400字作文
我愛我的專業計算機
為了我的將來,全家可謂費盡了心思,最終才確定我的專業為計算機。
在2005年上春,我完成了我的初中學業,本以為能如我所願的考上重點高中,可通知結果出來後,我才發現自己失敗了,徹徹底底的失敗了,在那一刻,我的心碎了,那一段時間里,我過著人生最悲慘的時日,整天像失了魂似的呆在房子里,不敢踏出房門半步,似乎覺得所有的人都在用鄙視的眼神盯著我.甚至連頭也不敢抬起.爸媽十分擔心,害怕我從此就這樣陷下去了,永遠也爬不起來了,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爸媽終於做出了決定:送我到外地讀書,離開這個傷心的地方.短短的兩個月過去了,我的心情也慢慢地緩和了許多.爸媽見我有所好轉,就把外出一事告訴了我,沒想到,我會如此的生氣,也許是因為中考失敗的原因吧!心裡的陰影還無法擺脫.當時,我幾乎失去了理智,像瘋了似的亂吼亂叫,死活不願去,媽媽見我這種狀態,她也惱怒了,氣急敗壞的對我大聲嚷嚷道:你就甘心這樣過一輩子嗎?你就不為你的將來想想嗎?你這是在逃避,不敢面對現實,一次挫折,你就如此自暴自棄,你今後的路還那麼長,你又如何面對呢?\"媽媽的語氣變低了,用她那雙強有力的眼睛望著我說::\"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有挫折、有煩惱、有痛苦,在這種情況下,也器在那裡唉聲嘆氣、惶惶不安,為何不從相反的一面想想呢?使自己從困難中奮起,從逆境中解脫呢?\"
媽媽的話改變了我的沖動,改變了我的固執,更改變了我的人生.在爸媽的精心安排下,我來到了炎陵職校,來到了這個將為我完成夢想的城市,從那一刻起,它將決定我的將來,我的將來也將從這里開始,從這里實現.新的希望欣業而生,彷彿有千萬件事等著我去完成.懷著希望的我,選擇了計算機專業。
自從學會並使用了計算機以後,使我了解到計算機的用途是極為廣泛的.當今的年代正是探索的年代、爭的年代和改革的年代。科學和技術相結合,兩者之間互為前提,互為基礎。由此可知,當今的科學與技術是至關重要的。在這個發達的社會里,計算機不可缺少,在生活上、學習上、工作上以及商場上更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尤其是計算機網路的傳播,更是驚奇,不但具有學習功能和自動進行邏輯判斷功能,而且還具有識別圖像、語言、和物體等功能。所以說,計算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階梯和標志,也是創造人才的源泉,更是社會發展的核心和方向。
我不後悔選擇計算機專業,反而使我更加喜愛他錒。選擇了計算機專業使我從不幸和失敗中奮起,從內心魔障中逃脫,從孤獨中放聲歡笑,更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生沒有踏不的坎,鼓起勇氣去超越自我,生活就充滿陽光,幸福在向你招手。
② 阿蘭圖靈,馮諾依曼在計算機的歷史里做了哪些事情
讓他(她
)懂得一些道理或知識.
讓世界充滿愛不僅是付出,還可以是回報,回報你所關愛回的人.
我記得答有首歌曲,它的意思是爸爸媽媽辛苦了一天,回到家,幫他們拿拖鞋,幫他們倒杯茶,這是感
恩.老師批改作業累了,可以給他們捶捶背,當學習獲得了一定的成功,老師會感到欣慰,這是感恩.當
同學遭遇困難時,你可以去用盡全力地安慰幫助他(她),使他(她)能夠解決困難,克服困難,變得快
樂.這也是感恩.
③ 發明電腦的故事是怎樣的
電腦的學名為電子計算機,是由早期的電動計算器發展而來的。
通常說到「世界公認的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大多數人都認為是1946年面世的「ENIAC」,它主要是用於計算彈道。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工學院製造的,但它的體積龐大,佔地面積170多平方米,重量約30噸,消耗近140千瓦的電力。顯然,這樣的計算機成本很高,使用不便。這個說法被計算機基礎教科書上普遍採用,事實上在1973年根據美國最高法院的裁定,最早的電子數字計算機,應該是美國愛何華大學的物理系副教授約翰·阿坦那索夫和其研究生助手克利夫·貝瑞Clifford E. Berry ,1818-1963)於1939年10月製造的"ABC"(Atanasoff- Berry-Computer)。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誤會,是因為「ENIAC」的研究小組中的一個叫莫克利的人於1941年剽竊了翰·阿坦那索夫的研究成果,並在1946年時,申請了專利。由於種種原因直到1973年這個錯誤才被扭轉過來。(具體情況參閱網路----「約翰·阿坦那索夫」詞條,希望大家記住ABC和約翰·阿坦那索夫,希望以後的教科書能夠修改這個錯誤)。後來為了表彰和紀念約翰·阿坦那索夫在計算機領域內作出的偉大貢獻,1990年美國前總統布希授予約翰·阿坦那索夫全美最高科技獎項----「國家科技獎」。
1956年,晶體管電子計算機誕生了,這是第二代電子計算機。只要幾個大一點的櫃子就可將它容下,運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現的是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
最初的計算機由約翰·馮·諾依曼發明(那時電腦的計算能力相當於現在的計算器),有三間庫房那麼大,後逐步發展而成。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這是電腦發展的最新階段。到1976年,由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製成的「克雷一號」,使電腦進入了第四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明,使電子計算機不斷向著 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統化的方向更新換代。
20世紀90年代,電腦向「智能」方向發展,製造出與人腦相似的電腦,可以進行思維、學習、記憶、網路通信等工作。
進入21世紀,電腦更是筆記本化、微型化和專業化,每秒運算速度超過100萬次,不但操作簡易、價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們的部分腦力勞動,甚至在某些方面擴展了人的智能。於是,今天的微型電子計算機就被形象地稱做電腦了。
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由IBM於1980年推出。IBM推出以英特爾的x86的硬體架構及微軟公司的MS-DOS操作系統的個人電腦,並制定以PC/AT為PC的規格。之後由英特爾所推出的微處理器以及微軟所推出的操作系統發展幾乎等同於個人電腦的發展歷史。Wintel架構全面取代了IBM在個人電腦主導的地位。
④ 簡述馮諾依曼結構計算機的主要內容。
存儲程序與程序控制。存儲程序是指人們必須事先把計算機的執行步驟序列(即專程序)及運行中所需的數據,屬通過一定方式輸入並存儲在計算機的存儲器中。程序控制是指計算機運行時能自動地逐一取出程序中一條條指令,加以分析並執行規定的操作。 到目前為止,盡管計算機發展了4代,但其基本工作原理仍然沒有改變。 根據存儲程序和程序控制的概念,在計算機運行過程中,實際上有兩種信息在流動。一種是數據流,這包括原始數據和指令,它們在程序運行前已經預先送至主存中,而且都是以二進制形式編碼的。在運行程序時數據被送往運算器參與運算,指令被送往控制器。另一種是控制信號,它是由控制器根據指令的內容發出的,指揮計算機各部件執行指令規定的各種操作或運算,並對執行流程進行控制。這里的指令必須為該計算機能直接理解和執行。
⑤ 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的貢獻
1933年,馮·抄諾依曼解決了希爾伯特第5問題,即證明了局部歐幾里得緊群是李群.1934年他又把緊群理論與波爾的殆周期函數理論統一起來.他還對一般拓撲群的結構有深刻的認識,弄清了它的代數結構和拓撲結構與實數是一致的. 他對運算元代數進行了開創性工作,並奠定了它的理論基礎,從而建立了運算元代數這門新的數學分支.這個分支在當代的有關數學文獻中均稱為馮·諾依曼代數.這是有限維空間中矩陣代數的自然推廣. 馮·諾依曼還創立了博奕論這一現代數學的又一重要分支. 1944年發表了奠基性的重要論文《博奕論與經濟行為》.論文中包含博奕論的純粹數學形式的闡述以及對於實際博奕應用的詳細說明.文中還包含了諸如統計理論等教學思想.馮·諾依曼在格論、連續幾何、理論物理、動力學、連續介質力學、氣象計算、原子能和經濟學等領域都作過重要的工作.
⑥ 約翰·馮·諾依曼的逸聞
1.一次,在一個數學聚會上,有一個年輕人興沖沖的找到他,向他求教一個問題,他看了看就報出了正確答案。年輕人高興地請求他告訴自己簡便方法,並抱怨其他數學家用無窮級數求解的繁瑣。馮·諾依曼卻說道:「你誤會了,我正是用無窮級數求出的。」可見他擁有過人的心算能力。
據說有一天,馮·諾依曼心神不定地被同事拉上了牌桌。一邊打牌,一邊還在想他的課題,狼狽不堪地「輸掉」了10元錢。這位同事也是數學家,突然心生一計,想要捉弄一下他的朋友,於是用贏得的5元錢,購買了一本馮·諾依曼撰寫的《博弈論和經濟行為》,並把剩下的5元貼在書的封面,以表明他 「戰勝」了「賭博經濟理論家」,著實使馮·諾依曼「好沒面子」。
2.在ENIAC計算機研製時期。 有幾個數學家聚在一起切磋數學難題,百思不得某題之解。有個人決定帶著台式計算器回家繼續演算。次日清晨,他眼圈黑黑,面帶倦容走進辦公室,頗為得意地對大家炫耀說:「我從昨天晚上一直算到今晨4點半,總算找到那難題的5種特殊解答。它們一個比一個更難咧!」說話間,馮·諾依曼推門進來,「什麼題更難?」雖只聽到後面半句話,但「更難」二字使他馬上來了勁。有人把題目講給他聽,教授頓時把自己該辦的事拋在爪哇國,興致勃勃地提議道:「讓我們一起算算這5種特殊的解答吧。」
大家都想見識一下教授的「神算」本領。只見馮·諾依曼眼望天花板,不言不語,迅速進到「入定」 狀態。約莫過了5分來鍾,就說出了前4種解答,又在沉思著第5種……。青年數學家再也忍不住了,情不自禁脫口講出答案。馮·諾依曼吃了一驚,但沒有接話茬。又過了1分鍾,他才說道:「你算得對!」
那位數學家懷著崇敬的心情離去,他不無揶揄地想:「還造什麼計算機喲,教授的頭腦不就是一台『超高速計算機』嗎?」然而,馮·諾依曼卻呆在原地,陷入苦苦的思索,許久都不能自拔。有人輕聲向他詢問緣由,教授不安地回答說:「我在想,他究竟用的是什麼方法,這么快就算出了答案。」聽到此言,大家不禁哈哈大笑:「他用台式計算器算了整整一個夜晚!」馮·諾依曼一愣,也跟著開懷大笑起來。
3.馮諾依曼的駕駛水平很爛,經常發生事故,有一次他撞壞了車頭,在警局裡解釋道:「我正在路上正常駕駛,右方窗外的樹正在以60英里每小時的速度從我車旁穿過,突然,一棵樹站在了我的車前,咚!」 (樹:怪我嘍)
4.在馮諾依曼臨去世的前幾天,腫瘤已經占據了他的大腦,但記憶力有時還是不可思議得好,那天烏拉姆坐在他的病榻前用希臘語朗誦一本修昔底德書中他特別喜歡的亞丁人進攻梅洛思的故事和佩里萊的演說,他記得很牢,會糾正烏拉姆的錯誤和發音。
⑦ 簡述馮.諾依曼計算機的三個思想
①計算機應包括運算器、存儲器、控制器、輸入和輸出設備五大基本部件。
②計算機內部應採用二進制來表示指令和數據。 每條指令一般具有一個操作碼和一個地址碼。其中操作碼表示運算性質,地址碼指出操作數在存儲器中的地址。
③將編好的程序送人內存儲器中,然後啟動計算機工作, 計算機勿需操作人員干預,能自動逐條取出指令和執行指令。
⑧ 為什麼馮諾依曼計算機被稱為是計算機發展史里程碑
1946年美籍匈來牙利數學家馮·諾源依曼提出「存儲程序原理」:把程序本身當作數據來對待,程序和該程序處理的數據用同樣的方式儲存。馮·諾依曼和同事們依據此原理設計出了一個完整的現代計算機雛形,並確定了存儲程序計算機的五大組成部分和基本工作方法。馮·諾依曼的這一設計思想被譽為計算機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標志著計算機時代的真正開始。雖然計算機技術發展很快,但「存儲程序原理」至今仍然是計算機內在的基本工作原理。自計算機誕生的那一天起,這一原理就決定了人們使用計算機的主要方式——編寫程序和運行程序。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提高程序設計的自動化水平,改進用戶的操作界面,提供各種開發工具、環境與平台,其目的都是為了讓人們更加方便地使用計算機,可以少編程甚至不編程來使用計算機,因為計算機編程畢竟是一項復雜的腦力勞動。但不管用戶的開發與使用界面如何演變,「存儲程序原理」沒有變,它仍然是我們理解計算機系統功能與特徵的基礎。EDSAC(電子延遲存儲自動計算機)於1949年5月建成,它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實現內部存儲程序的電子計算機,其中凝集著馮·諾依曼等人設想,也是後來所有電腦的真正原型和範本。
⑨ 簡述馮諾依曼型計算機工作原理
對馮·諾依曼聲望有所貢獻的最後一個課題是電子計算機和自動化理論。
早在洛斯·阿拉莫斯,馮·諾依曼就明顯看到,即使對一些理論物理的研究,只是為了得到定性的結果,單靠解析研究也已顯得不夠,必須輔之以數值計算。進行手工計算或使用台式計算機所需化費的時間是令人難以容忍的,於是馮·諾依曼勁頭十足的開始從事電子計算機和計算方法的研究。
1944~l945年間,馮·諾依曼形成了現今所用的將一組數學過程轉變為計算機指令語言的基本方法,當時的電子計算機(如ENIAC)缺少靈活性、普適性。馮·諾依曼關於機器中的固定的、普適線路系統,關於「流圖」概念,關於「代碼」概念為克服以上缺點作出了重大貢獻。盡管對數理邏輯學家來說,這種安排是顯見的。
計算機工程的發展也應大大歸功於馮·諾依曼。計算機的邏輯圖式,現代計算機中存儲、速度、基本指令的選取以及線路之間相互作用的設計,都深深受到馮·諾依曼思想的影響。他不僅參與了電子管元件的計算機ENIAC的研製,並且還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親自督造了一台計算機。稍前,馮·諾依曼還和摩爾小組一起,寫出了一個全新的存貯程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EDVAC,長達l0l頁的報告轟動了數學界。這一向專搞理論研究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也批准讓馮·諾依曼建造計算機,其依據就是這份報告。
速度超過人工計算千萬倍的電子計算機,不僅極大地推動數值分析的進展,而且還在數學分析本身的基本方面,刺激著嶄新的方法的出現。其中,由馮·諾依曼等制訂的使用隨機數處理確定性數學問題的蒙特卡洛方法的蓬勃發展,就是突出的實例。
19世紀那種數學物理原理的精確的數學表述,在現代物理中似乎十分缺乏。基本粒子研究中出現的紛繁復雜的結構,令人眼花廖亂,要想很決找到數學綜合理論希望還很渺茫。單從綜合角度看,且不提在處理某些偏微分方程時所遇到的分析困難,要想獲得精確解希望也不大。所有這些都迫使人們去尋求能藉助電子計算機來處理的新的數學模式。馮·諾依曼為此貢獻了許多天才的方法:它們大多分載在各種實驗報告中。從求解偏微分方程的數值近似解,到長期天氣數值須報,以至最終達到控制氣候等。
在馮·諾依曼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的思想仍甚活躍,他綜合早年對邏輯研究的成果和關於計算機的工作,把眼界擴展到一般自動機理論。他以特有的膽識進擊最為復雜的問題:怎樣使用不可靠元件去設計可靠的自動機,以及建造自己能再生產的自動機。從中,他意識到計算機和人腦機制的某些類似,這方面的研究反映在西列曼講演中;逝世後才有人以《計算機和人腦》的名字,出了單行本。盡管這是未完成的著作,但是他對人腦和計算機系統的精確分析和比較後所得到的一些定量成果,仍不失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⑩ 發明電腦的故事
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莫爾電機學院,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許多來賓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這里,因為他們要參加人類歷史上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的揭幕典禮。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外形奇怪、渾身閃閃發光的龐然大物。它,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這個龐然大物佔地面積達170平方米,重達30噸。在揭幕儀式上,「埃尼阿克」為來賓表演了它的「絕招」———分別在1秒鍾內進行了5000次加法運算和500次乘法運算,這比當時最快的繼電器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要快1000多倍。這次完美的亮相,使得來賓們喝彩不已。然而誰又知道,在這個龐然大物誕生 的過程中,有多少人為之傾注了無數的心血!
戰火催生的龐然大物:
電子計算機的出現盡管只有60年的時間,但它的誕生卻是人類數百年努力的積累。早在17世紀,一批歐洲數學家就已開始研製計算機。1642年,為了協助擔任稅務局長的父親,年僅19歲的法國數學家帕斯卡成功地製造了第一台鍾表齒輪式機械計算機,但僅能做加減法運算。在此基礎上,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於1678年發明了可做乘除運算的計算機。但這些機械計算機的性能過於落後,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一百多年後,英國數學家巴貝奇於1822年設計出了一種更為先進的計算機。遺憾的是,由於當時工業水平所限,巴貝奇的設計根本無法實現。
此後一百年間,人類在電磁學、電工學、電子學領域不斷取得重大進展,為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戰爆發後,美國陸軍軍械部為研製和開發新型大炮,在馬里蘭州的阿伯丁設立了「彈道研究實驗室」。極為繁重的計算任務令那裡的研究人員大傷腦筋。盡管實驗室僱用了200多名計算快手,還是捉襟見肘。他們迫切需要一種新的計算機器,以提高工作效率。就在人們一籌莫展之時,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機學院的莫克利博士提出了試制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設想。他的設想吸引了陸軍軍械部,他們立即要求莫爾學院擬定一份研製計劃。
按照科學家們的估計,製造一台電子計算機所需的經費為15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因此遭到了軍方內部很多人的堅決反對。眼看研製電子計算機的計劃就要夭折,美國著名數學家維伯倫博士堅定地站到了支持者的行列里,他最終說服了美國軍方。經過兩年多的緊張研製,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終於在1946年2月14日問世。而它的開發經費幾經追加,最後達到48萬美元。
這台名為「埃尼阿克」的電子計算機,如今看來簡直就是一個怪物。其內部有成千上萬個電子管、二極體、電阻器等元件,電路的焊接點多達50萬個;在機器表面,則布滿電表、電線和指示燈。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它的耗電量超過174千瓦小時,據說在使用時全鎮的電燈都會變暗;而且它的電子管平均每隔15分鍾就要燒壞一隻,科學家們不得不滿頭大汗地不停更換。然而,「埃尼阿克」的計算速度卻是手工計算的20萬倍、繼電器計算機的1000倍。美國軍方也從中嘗到了甜頭,因為它計算炮彈彈道只需要3秒鍾,而在此之前,則需要200人手工計算兩個月。除了常規的彈道計算外,它後來還涉及諸多的科研領域,曾在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5年10月2日,「埃尼阿克」宣告「退役」後,被陳列在華盛頓的一家博物館里。
三台電子計算機競爭「世界第一」頭銜:
有趣的是,對於「埃尼阿克」頭上的光環,多年來始終存有爭議。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英國1943年研製出來的「巨人」計算機才是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只不過它直處於保密狀態。直到1975年,英國當局解密了相關檔案,人們才對這一內幕有所了解。
原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破譯德國人的一種機械式密碼,英國情報機關與數學、電子學專家合作,於1943年研製出了一種大型電子運算裝置,並稱其為「巨人」機。在「巨人」機發明前,英國破譯德軍的高級密碼需要6至8個星期,而使用「巨人」機後則僅需6至8小時,自它投入使用後,德軍大量高級軍事機密很快被破譯,大大加快了納粹德國敗亡的進程。出於戰爭的需要,英國將其視為「超級機密」。據說為保守秘密,英國不惜將10台同類計算機在戰後秘密銷毀。不過也有人認為,「巨人」機還算不上真正的電子計算機,而是介於繼電器計算機與現代電子計算機之間。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美籍保加利亞人、物理學家阿塔納索夫才是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者。早在1939年12月,他就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但由於當時正值二戰,他沒有申請專利,也沒有公布資料。盡管眾說紛紜,「埃尼阿克」仍然是多數人公認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60年前的情人節也因此被永遠載入了人類發明史冊。
電子計算機因總統大選一夜成名:
「埃尼阿克」誕生之初,由於它存在諸多缺陷,無法廣泛應用。直到1951年,莫克利和埃克特在「埃尼阿克」基礎上研製出了UNIVAC(通用自動計算機),電子計算機才開始從實室走向社會。不久,一件偶然事件的發生,又使其知名度迅速提高。
1952年,適逢美國大選。為了對選舉資料進行處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租用了UNIVAC,用來預測大選結果。選舉結束後僅僅45分鍾,UNIVAC就計算出艾森豪威爾將以438票的絕對優勢贏得勝利。但在選舉前,幾乎所有的專家和媒體都預測競選雙方勢均力敵。所以對於計算機的預測結果,廣播公司拒絕報道。工程師們只好重新計算,但該計算機仍堅持艾森豪威爾將大獲全勝。當選舉結果正式揭曉後,所有的人都驚呆了:艾森豪威爾實際得票為442票,UNIVAC的預測只有不到1%的誤差率!從此,整個世界開始對電子計算機的功能有了新的認識,電子計算機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從那時起到今天,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它不但廣泛地應用於人們的社會生活中,而且直接引導著當今信息社會的發展。毫無疑問,電子計算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如今,它已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將在未來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