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富有禪意的悲情故事

富有禪意的悲情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02 20:26:22

A. 諸位能提供一些空靈的、有禪意、充滿人生哲理的詩詞這里先謝過了!

1、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譯文:另有白色牡丹像玉盤承者冷露,卻專沒有人願在月屬光下欣賞細看。

出處:唐·盧綸《裴給事宅白牡丹》

4、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譯文:樑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水中的白鷗相親相近,相伴相隨。

出處:唐·杜甫《江村》

5、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譯文:天快黑了大雪將至,能否一顧寒舍共飲一杯暖酒?

出處:唐·白居易《問劉十九》




B. 找幾句比較有禪意的句子,或者是有關宗教方面的富有哲理的語句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華嚴經雲: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

善導大師雲: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六祖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斌宗法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

普賢菩薩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華嚴經》「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華嚴經》「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十善業道經》「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

《無量壽經》「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犯律儀;善護意業, 清凈無染」。

《梵網經序》「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涅盤經》「人身難得,如優曇花。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五苦章句經》「人身難得,六情難具,口辯難中,才聰難致,壽命難獲,明人難遭,直言難有,大心難發,經法難聞,如來難值。」

《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C. 關於人性本善的一個故事

《農夫與蛇》。你網路看看

D. 請給我些充滿佛理禪意的故事

你好

個人覺得這幾個都不錯
尤其第一個 本人很喜歡~~:)

一、放下
兩位禪者走在一條泥濘的道路。走到一處淺灘時,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那裡躑躅不前。由於她穿著絲綢的羅裾,使她無法跨步走過淺灘。
「來吧!小姑娘,我背你過去。」師兄說罷,把少女背了起來。
過了淺灘,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後和師弟繼續前進。
師弟跟在師兄後面,一路上心裡不悅,但他默不作聲。晚上,住到寺院里後,他忍不住了,對師兄說:「我們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親近女色,你今天為什麼要背那個女人過河呢?」
「呀!你說的是那個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現在還掛在心上?」
二、還要我放下什麼
唐代,嚴陽尊者問趙州禪師:「一物不將來時如何?」
——大意是:在禪修的道路上,我拋棄了一切,下一步怎麼做?
趙州禪師答:「放下吧。」
嚴陽尊者說,已經兩手空空,還要我「放下」什麼?
趙州禪師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來!」
嚴陽尊者聽到這里,忽然有所領悟。
三、洗缽去
唐代時,有參學禪法的僧人不遠千里,來到河北趙州觀音院(今柏林禪寺)。早飯後,他來到趙州禪師身前,向他請教,「禪師,我剛剛開始寺院生活,請您指導我什麼是禪?」
趙州問:「你吃粥了嗎?」
僧人答:「吃粥了。」
趙州說:「那就洗缽去吧!」
在趙州禪師話語之中,這位僧人有所省悟。
趙州的「洗缽去」,指示參禪者要用心體會禪法的奧妙處,必須不離日常生活。這些日常的喝茶吃飯,與禪宗的精神沒有絲毫的背離。
四、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獨坐參禪,默然不語。師父看出其中玄機,微笑著領他走出寺門。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間彌漫著清新的空氣,半綠的草芽,斜飛的小鳥,動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偷窺師父,師父正在安祥打坐於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納悶,不知師父葫蘆里賣的什麼葯。
過了一個下午,師父起身,沒說一句話,打個手勢,他把一休領回寺內。
剛入寺門,師父突然跨前一步,輕掩兩扇木門,把一休關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師父的旨意,獨坐門外,思悟師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來,霧氣籠罩了四周的山岡,樹林、小溪、連鳥語水聲也不再明晰。
這時,師父在寺內朗聲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開寺門,走了進去。
師父問:「外面怎麼樣?」
「全黑了。」
「還有什麼嗎?」
「什麼也沒有了。」
「不」,師父說:「外面,清風、綠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領悟了師父的苦心。
五、磨磚作鏡
道一十二歲時到南嶽衡山,拜懷讓禪師為師,出家當了和尚。
一天,懷讓禪師看道一整天獃獃地坐在那裡參禪,於是便見機施教,問:「你整天在這里坐禪,圖個什麼?」
道一說:「我想成佛。」
懷讓禪師拿起一塊磚,在道一附近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道一被這種噪音吵得不能入靜,就問:「師父,您磨磚作什麼呀?」
懷讓禪師:「我磨磚作鏡子啊。」
道一:「磨磚怎麼能作鏡子呢?」
懷讓禪師:「磨磚不能作鏡子,那麼坐禪又怎麼能成佛呢?」
道一:「那要怎麼樣才能成佛呢?」
懷讓禪師:「這道理就好比有人駕車,如果車子不走了,你是打車呢?還是打牛!」
道一沉默,沒有回答。
懷讓禪師又說:「你是學坐禪,還是學坐佛?如果學坐禪,禪並不在於坐卧。如果是學坐佛,佛並沒有一定的形狀。對於變化不定的事物不應該有所取捨,你如果學坐佛,就是扼殺了佛,如果你執著於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道一聽了懷讓禪師的教誨,如飲醍醐,通身舒暢。
六、人生鹹淡兩由之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師因戰事而滯留寧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來拜訪。他看到弘一法師吃飯時,只有一道鹹菜。
夏丏尊不忍地問:「難道這鹹菜不會太咸嗎?」
「咸有鹹的味道。」弘一大師回答道。
吃完飯後,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
夏丏尊又問:「沒有茶葉嗎?怎麼喝這平淡的開水?」
弘一大師笑著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七、八風吹不動
蘇東坡在江北瓜州任職時,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祥師是至交,兩人經常談禪論道。
一日,東坡居士自覺修持有得,即撰詩一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詩成後遣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禪師品賞,禪師看後,拿筆批了兩個字,即叫書童帶回。
蘇東坡以為祥師一定是對自己的禪境大表贊賞,急忙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兩個字:放屁。
這下東坡居士真是又驚又怒,即刻乘船過江找佛印理論。
船至金山寺,禪師早已在江邊等候,蘇東坡一見佛印立即怒氣沖沖的說:「佛印,我們是知交道友,你即使不認同我的修行,我的詩,也不能罵人啊!」
禪師大笑說:「咦,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個屁字,就讓你過江來了?」
蘇東坡聽後恍然而悟,慚愧不已。
八、佛法大意
白居易向鳥巢禪師請教:「佛法的大意是什麼」
鳥巢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聲,說:「這個,三歲的小孩也知道這樣說。」
鳥巢禪師說:「雖然三歲的小孩也說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夠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禮退下了。
九、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同游靈隱寺,來到觀音菩薩的像前,佛印禪師合掌禮拜。
忽然,蘇東坡問了一個問題,「人人皆念觀世音菩薩,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們一樣,掛著一串念珠?觀世音菩薩念誰?」
佛印禪師:「念觀世音菩薩。」
蘇東坡:「為何亦念觀世音菩薩?」
佛印禪師:「他比我們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十、先把你的杯子空掉
有一天,一位在大學里教授禪學的教授來請教南隱禪師,什麼是禪。
南隱禪師以茶相待。他將水注入來賓的杯中。杯子滿了,南隱禪師好像沒有發覺,他繼續往杯子里注水。望著茶水溢出杯來,滿桌都是,教授忙著用紙巾拭水,並對南隱禪師說:「杯子滿了,茶水已經漫出來了,禪師不要再倒了。」
南隱禪師停下來。
「你就像這杯子,」他微笑著說:「你的頭腦里裝滿了你對禪的看法和想法,卻來問我。如果你想讓我說如何是禪,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來啊。」

E. 求富有禪意、表現閑情逸致的詩句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村。
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身性,
潭影空人心。
萬穎此俱寂,
惟聞鍾磐音。

F. 帶有禪意佛理的傷感詩詞

題都城南庄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在,桃花依舊笑春風。

G. 哪些詩富有禪意

富有禪意的詩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還有王維著名的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H. 林清玄的故事

林清玄,一九五三年生於中國台灣省高雄旗山。自幼立志成為作家,高中時期,獲台南市作文比賽第一名,大學時期,得翠谷文學獎首獎。
青年時期即遍獲重要文學獎,包括台灣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金鼎獎、吳魯芹散文獎、時報文學獎首獎,中華日報文學獎首獎、中央日報文學獎首獎、聯合報散文首獎……
曾於台灣獲得世界華人文化新傳獎、傑出孝子獎、世新大學十大傑出校友獎、成功雜志十大成功人物獎、寶島十大才子獎……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國台灣、大陸、香港及新加坡選入中小學華語教本,也多次被選入大學國文選,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家

評林清玄散文 (轉帖)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林清玄的散文。他的文章有如遠方走來的一位女子,初時,不能讓人有驚艷之感,再看,就如一道山泉,緩緩地向我們的心中滲透,自有一種感人的力量在其中。

恬淡自然,蘊涵佛理,是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他的文字猶如一股真淳的涼風,讀完之後,能讓人心平如水。如此智慧清新的散文,在如今的文壇並不多見。他主張人心應「如水」、「如鏡」,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這對滌人心上的塵土,開啟人性的靈智很有益處。

讀林清玄會讓我們看清很多事情,會讓我們變得坦然。他的文字有種淡淡的香,看完之後會有感恩與善良的感覺。常常與他一起進入那富有禪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凈化自己的心靈,讓我的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他別樣的文字,猶如混沌人世間的一片凈土,一縷蓮花的馨香。

林清玄的書,小故事裡有大智慧,平淡而雋永,值得一遍遍的去回味,輕松自然,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最細膩的內心感覺中把你打動。

他的辭藻很樸素、淺顯,更注重對思想、生活的感悟。就如同他本人所說:「美麗的辭藻是比較短暫的,只有真正的思想觀點才可以恆久。」

I. 找一些有禪意的佛語小故事

1、神秀與慧能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里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裡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後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於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並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後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裡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並傳了衣缽給他。然後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於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後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後來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2、放下
老和尚攜小和尚遊方,途遇一條河;見一女子正想過河,卻又不敢過。
老和尚便主動背該女子趟過了河,然後放下女子,與小和尚繼續趕路。小和
尚不禁一路嘀咕:師父怎麼了?竟敢背一女子過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後
終於忍不住了,說:師父,你犯戒了?怎麼背了女人?老和尚嘆道:我早已
放下,你卻還放不下!

3、只因繩未斷
民國初年,有自恃聰明的年輕農夫在村裡閑逛時,偶然看到一頭瘋牛被人用粗繩拴在樹上,似乎很痛苦。

他靈機一動,想到了旁邊的寺廟里有一僧人似有道行,便想去試探一下。

入廟後,見僧人正在樹下打坐,他便走上前打個招呼,並依剛才所見隨口問道:

「阿彌駝佛!為何團團轉?」

沒想到僧人頭也沒抬,依然入定模樣,口中卻念念有詞:

「阿彌駝佛!只因繩未斷。」

農夫大驚,忙問道:「大師怎麼知道我在問什麼?」

「我並不知道你在詢問何事。」僧人搖頭說。「但我知道大凡整天暈頭漲腦團團轉的,無論人神鬼畜,都是被什麼東西羈絆住了,不是繩子絞索,就是名利貪欲。」

農夫有些迷糊,可似乎又有些醒悟。他嘟囔說:「大師,我說的是牛,它被人拴在樹上,所以團團轉。」

「萬事一理。你說的是牛,我說的是萬有。」大師睜開眼,微微笑道。「不論是牛,還是人,只要有所執著,便猶如上了套,團團轉就是必然的了。所執的東西越貪婪荒誕,團團轉的程度就越深。如此下去,牛會成瘋牛,人會成瘋狗,最終墮至阿鼻地獄。如此而已。」

「哦,大師,我有些明白了。那,如何解脫呢?」農夫變得謙恭了,小聲說道。

僧人站了起來,輕咳一聲道:「阿彌駝佛,解脫之道很簡單。《西遊記》世人皆知,裡面有「悟凈」、「八戒」、「悟空」三位師兄弟,而悟空本領最高,那不就告訴你解脫之道么?」

「先要誠心向善,滌除妄念,讓心境變得一塵不染;然後要戒除惡習,有所不為;再後才可以了悟萬事皆空的佛界,成就一個無貪無欲的靈魂啊。」僧人也不管農夫是否能聽懂了,繼續說。

年輕的農夫呆了,他原來看《西遊記》只看個熱鬧,豈知其中竟有這么高深的佛理!此時,他腦子里想著樹下那頭牛,彷彿看到的是一個貪得無厭的鬼魂。

「我且問你。」農夫耳邊響起僧人的話語,「我知道你們叫我們『和尚』或『僧』,可你知道什麼是『和尚』或『僧』」么?」

「不知,請大師賜教。」農人趕緊說。

「和尚、僧都是外來梵語,和尚就是『親老師』,僧就是『清凈、干凈的人』,所以想不團團轉,就先要有僧的心境;想要解脫,就得拜你的『親老師』啊。呵呵。」寺僧頷首作揖,有些俏皮地笑著說。

農夫有些窘了。但他很滿足,因為他從此在心裡告別了「瘋牛」,他已知曉如何不再團團轉了。正所謂: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希望對你有用

J. 帶有「禪意佛理」的傷感詩詞有哪些

  1. 《題義公禪房》

    唐 孟浩然

    義公習禪寂,結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內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容落庭陰。

    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

  2. 《江中誦經》

    唐 張說

    實相歸懸解,虛心暗在通。

    澄江明月內,應是色成空。

  3. 《無門關》

    宋 無門慧開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4. 《無題》

    明 憨山德清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雲遮天。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5. 《歐陽全真為贛佐先余去越七年又為廣漕屬後余》

    宋 曾豐

    東都重會省初盟,爾許多年獨不驚。

    二水牌中先署字,三城碑上復題名。

    往不密有子孫契,離合面無兒女情。

    功業相期非老事,願言仙佛學俱成。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