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寫月餅的故事
❶ 月餅的故事的全文
過去,張老漢家有一門祖傳的手藝——做月餅。他從大年初一就開始做月餅。大夥說,吃了正月十五的元宵鬧完了燈,再做也不急啊。也許正月十五雪打燈,八月十五就雲遮月了。
窮人家買不起那麼多的月餅,你不就剩下了。張老漢一邊用木糙砸著面,一邊說:「月餅也不會壞。今年吃不了,明年再吃唄。今年賣不完,明年再賣唄。要是遇著荒年,一塊酥皮能抵五斤好糧食呢!」酥皮是一種最軟活的月餅,吃的時候會紛紛落下雪花一般的碎屑。大夥就說:「嗬!那麼值錢啊?倘是自來紅呢,要值一掛馬車了吧?」張老漢是個老實人,竟聽不出口氣里的揶揄,認真地說:「值不了那許多。也就抵十來斤面吧。」
自來紅也是一種月餅的名字,餡子里有冰糖和紅絲,比酥皮要貴點硬點,要是餡子里裝的是冰糖和青絲,就叫自來白了。
張老漢做月餅的時候,不喜別人看。養家糊口的手藝,要是人人都會了,誰還買他的月餅啊。但他也不特意防範,一來是破屋寒舍的,四處漏風,想防也防不住。二來是他天性隨和,拉不下臉來數落別人。鄰居們都自覺,一個孤老漢,賒了面和油做點月餅賣養活自己,不容易。
等到張老漢的月餅摞到齊了房檁,就立秋了。張老漢就不做月餅了,改賣月餅了。他把因了時間過長而有些皺縮的月餅,裝到小推車的簍子里,用繩剎緊,再苫上一塊青白布,就去趕集。今天這集,明天那集,有時要走很遠的路。早起晚歸的,很辛苦。要是提早些日子賣行不行呢?不行。因為張老漢的月餅不是什麼高級貨色,是給窮人預備的。
窮人錢少,沒到日子跟前,他們不買月餅。沒有月餅也照樣過節!他們胸有成竹地對孩子們說。其實是怕買早了,孩子們都給吃光了。
八月十四,是張老漢一年最忙的日子。
但凡能揭開鍋的人家,都最少買下一塊月餅,預備過團圓節。
今年的生意沒有往年好,因為受了災。晚上回家的時候,略有些扁的月亮撒著青光,小推車里叮當響,還有些月餅沒賣完。張老漢一邊走一邊想,明天還得早出來。
突然從斜刺里跳出一個蒙面匪,拎一條筆直的棍子,迎面劈下,嘴坐含糊地喊道:「留下買路錢!」嗾嗾的風聲直奔張老漢的天靈蓋。
張老漢年輕時也會一點拳腳,危急之下,功夫就復活了。唰地側身閃開,先避開棍鋒,躲了致命的一擊。
那匪徒也不很有經驗,用力過猛就踉蹌了,把一個後背露給了張老漢。
張老漢起手從車簍里摸出防身的傢伙,啪地擲了過去。那物件在月光下銀光閃閃,自轉著飛舞,有金星四處閃爍,直取匪徒首級。
那惡人也不是善碴,聽得腦後有風,蹦身一擺,跳到一旁。張老漢丟出的暗器就沒能擊中要害,只把匪人的眉棱處削掉一角,頓時鮮血封了他的眼。劫匪立時沒了戰鬥力,就勢趴在地上叫「爺爺」。說:「爺爺,您饒了我。實在也不想害您的性命。早就知您的月餅好吃,從來沒吃過。今天只是想嘗嘗月餅。」
張老漢扶正了車簍說:「那你今天就算嘗到了。」劫匪連連叩頭說:「想不到爺爺這樣心慈。早該將棗木棍換成桑木的,就是萬一傷了爺爺,也不妨事的。」
張老漢不願與他多說,就順手摸出一塊自來紅,說。」回家吃去吧。再不要做這等傷天害理的事了。」
匪徒謝了,捂著額頭摸索走去。走了幾步,又回轉身來,說:「爺爺只給了小的自來紅,還沒給酥皮呢。」張老漢嘆了口氣說:「酥皮你已經吃過了。」匪徒說:「爺爺一定是記錯了。」張老漢說:「哪裡會記錯!剛才打你,用的就是酥皮。要是換了自來紅,你早就沒命了。」
後來
</strong>溫奶奶在副食店稱了二斤月餅。售貨員用脆黃的紙,將月餅包成了兩包,用紙繩細細地捆了十字花,又打了一個麻花勁兒,遞到溫奶奶手裡。
小小的店,有人一次買二斤點心,是大主顧了。溫奶奶拎了月餅包,出了店。見遠處瀝青面公路上有人,就稍側身,半背著臉,把紙包撕開了一個口子。一塊月餅褐黃色如齒輪一樣的邊兒,就露了出來。溫奶奶看看還不滿意,那口子隨著人走動的步幅一張一合,有的時候裂口就對到了一處,裡面有甚就看不大清楚了。她用兩個指頭捅進包里撐了一下,口子就大了,月餅能露出半個臉。
溫奶奶老了老了,牙口還挺好,最愛吃月餅,咬不動就蒸透了再吃。一塊月餅能讓嘴裡甜半拉多月,哪樣點心有這般經吃?溫奶奶小腳,拎兩大包月餅,一包還是破的,黃紙飄飄,扭呀扭的就格外引人注目。
「唷!溫奶奶!買月餅了?離月餅節可還早著呢。」公路邊的甲男眼尖,覷見紙包里褐黃色的齒輪說。
「我吃月餅可不論時辰。想吃就吃。」溫奶奶得意地說。心想你小子可沒說到點上。
「你這個人,真是糊塗。別人是一年吃一回月餅,奶奶是天天過八月十五!」乙女說。
溫奶奶贊許地看了這小媳婦一眼,心裡說,人俊心也靈,這還差不多。但又稍存遺憾,還沒說到根本上。
就在溫奶奶心裡埋怨大夥怎麼都這么笨的時候,丙男茅塞頓開,大聲說:「溫奶奶,您那在外工作的兒,又給您匯錢了是不是啊!」
這就對嘍!溫奶奶老鵬似的展開青筋畢露的手,托著月餅包說:「可不是!要我我哪能買月餅!大夥嘗嘗吧!」她把囫圇的紙包往旁人手裡塞,別人哪裡消受得起,就推讓。
一輛載重汽車開過來,老遠就夾帶呼呼的風聲。人們趕緊閃開,久在路邊住,什麼車什麼勁道大夥都有數,這車,就算踩了剎車,不滑個幾十米停不下來。溫奶奶也忙著躲,扎撒著的手一時收不回來。
被她撕了口的那個紙包,就象潰了堤,月餅橫著就甩了出去。別的幾個還好,眼見得劃著弧線散在近旁。唯有最先擠出破口的那個月餅,早早地落了地,恰是立著的,那個月餅又做得格外周正,咯噔噔象哪吒的風火輪,在公路上筆直地滾起來。
載重卡車風馳電掣地開過來,撲起團團煙塵。月餅在車前迫不及待地逃著,可一個軲轆哪裡跑得過十個軲轆?大輪子與小輪子的距離越來越窄了,就要追上了,大夥瞪大了眼,不錯眼珠地看……
待那個龐然大物駛過,公路上早不見了那個月餅。大家就替溫奶奶可惜。溫奶奶自己也可惜,心想還不如剛才硬塞到那個漂亮的小媳婦手裡,好歹落個人情。
家窮的丙男靦腆地說:「溫奶奶,壓碎的月餅您就不要了吧?我家孩子多,就把碎渣子掃回去,讓孩子們也嘗嘗月餅。」
溫奶奶慷慨地說:「都歸你啦!」
嘴慢的人就恨自己怎麼沒說在前頭,只有袖了手,跟了丙男去看月餅。心想碎成粉末才好呢,大家都吃不上。人們走到近前,見烏青的柏油路平平坦坦,沒有想像中砂石樣的碎碴。心想載重車就是厲害,單是車輪捲起的風,就把恁大一塊月餅吹得連沫都不剩一星。
別人就心滿意足地走了。
丙男不死心,心想怎麼也得雁過留聲,就是策劃周全的謀殺案也得留個指紋什麼的吧?他在公路上走了走去,突然發現某塊地方比別處低,好象有人在路面上鍥了個螺絲釘,擰得太緊了些,局部反倒凹陷了。他蹲下身,半跪著腿,用雙手胡櫓開浮面上的塵土,一個碗口大的路疤出現了。他索性趴下,用手指沿著周邊清了輪廓,又撅著屁股鼓足腮幫用力去吹土飄起來,又落下。
一個黃燦燦亮閃閃的月餅,完整地露出臉。它鑲在瀝青中間,好象一枚金色的勛章。
丙男趕緊用土把月餅蓋上,若無其事地回家。晚上才來把月餅挖回去,掘月餅時時候頗費了力氣,工具也不稱手。先是用杴,月餅和柏油路根本就無動於衷。後來還是他老婆,想起家裡還藏著幾根江米條,說是等孩子哭得實在不行的時候,好填他嘴裡哄著玩。孩子雖有幾次哭得象要斷氣,最後還是挺過來了,江米條就節省下。現在找出來當撬杠,真是極好用的,一下就把月餅憋出來。全家當時就分吃了,先吃的月餅,後吃的江米條,味道真好。
現在
</strong>核物理專家范若怯一瘸一拐地往衛生科走,見到的人無不關切地問:「范老,您怎麼啦?」
范老就不好意思地說:「唉唉,叫東西把腳給砸了。」說著,臉就有些紅。
別人就說:「看您走得挺費勁,要不要我用自行車送您一程?」
范老嚇得連連擺手說:「不用不用!我已經耽誤了工作,哪能再耗費別人的時間?」
大家都知道,他們這一代知識分子,總把得病當做自己的缺點。你要再關心他,他就更覺負疚。
看看衛生科已不遠,范老勉強行走時也不顯太痛苦,就隨他去了。
「喲,范老!哪裡不舒服啊?」衛生科的醫生問。
范老不認識醫生,但醫生認識范老。赫赫有名的專家,誰人不識?范老想不通這其中的關節,就很感動。感動的結果就是格外認真地回答醫生的問話,說:「右腳,被一個圓形的堅硬物體從1.2米的高度自由落下時,擊中了大趾。」
醫生雖說是大學本科畢業,但許多年不接觸物理概念了,一聽就傻了眼。她不想暴露自己的弱項,就轉了一個彎子說:「您的右腳大拇哥砸了,是嗎?」
范老說:「是的。」
「那東西挺大挺硬?」
「直徑大約9個厘米,重量大約120克。硬度就不大好說了,因為沒有測量。」
醫生在心裡苦笑了一下,好在她經常給知識分子看病,見怪不怪了。接著問:「是鐵的了?」
「不是。」專家很肯定地否定。
醫生就在心裡把自己嘲笑,鐵是不會那麼輕的呀。好在專家的涵養很好,絕不會因外行人說了外行活而看不起你。醫生為了挽回面子,就很快地說:「那就一定是石頭了?」
專家溫和地說:「也不是。」兩猜而不中,醫生有些晦氣。中國醫界有句古話:「望而知之謂之神」,意思說頂尖的醫生,不用病家開口,看一眼就能把病因病史說出來。到了張嘴問病家,已是下品了。更不用說自己連問了兩次,都沒有對,不好再猜第三回。心想,看看傷口再說吧。范老穿著千層底的布鞋,純棉的線襪。看范老嘴角隱隱透出的痛苦神色,醫生想是傷得不輕,以為會看到血跡或者乾脆鞋襪和肉皮粘成一團。但是,沒有。黑鞋和白襪都清清爽爽,連紅點都沒有一個。醫生的手就不由得重了一些,加緊把襪子剝下,一隻蒼老的腳露了出來。
范老象個女人似的害起羞來。
女大夫倒不在乎,搬著范老的大腳趾說:「就是它嗎?」
范老倒吸了一口冷氣說:「就是就是。痛死我了。」范老雖說痛得刻骨銘心,但為了照顧女醫生的面子,就竭力隱忍著,因此臉上還有些微的笑意。
醫生沒有領會這一番好意,以為專家說是痛,其實並不是很痛,只不過是危言聳聽,想讓醫生手輕一些。就口頭上答應著,手的動作還是很粗糙。局部無破裂,無青紫,無淤血。只有輕微的腫脹。小毛病,不要緊的。醫生在自己的心裡下了診斷,想知識分子耐受痛苦的程度就是比普通老百姓差。就象跳高運動員,有的跳得比較高,有的就很低。她在診斷簿上寫了專家的名字,然後開了處方。拿出一瓶松節油和一卷脫脂棉,說:「您回家後,用棉花蘸了這油,在傷處抹一抹,慢慢就會好的。」
專家就很認真地用腦子記了這葯的用法,謝了醫生,回家去了。臨出門的時候,他鄭重地問:「我什麼時候來復診呢?」
醫生看著他,不吭聲。
范老以為醫生沒有聽到他的話,就又重復了一遍。
其實是醫生覺得這樣一點小傷,還用得著再看嗎?但想到范老是德高望重的專家,不好拒絕,正在猶豫話怎樣說才好。「那您就一個星期以後再來看看吧。」醫生微笑著說。她心想,一個星期之後,范老早就把這事忘了。
一個星期之後,衛生科剛開門,專家就擠進了門。一般只有重病的人,才這樣象搶購緊俏商品似的迫不及待。女醫生就想,知識分子真是認真啊。當時要是跟他說一個月以後再來復診就好了。倒不是自己怕麻煩,是給日理萬機的專家添了麻煩。「您好。」女醫生笑容可掬地說。
專家不認為這是一句問候後,實實在在地回答:「我不好。。」
「哪兒不好?」女醫生吃了一驚,她看出范老消瘦了,眉宇間因痛苦長出了新的皺紋。
「腳。」
「腳又怎麼了?」
「腳不是又怎麼了,還是原來的那個傷,它沒有好。」范老很精確地描述。
「喔,是嗎?讓我們再來看看。」醫生說著,又象上次那樣觀察傷處,只是這一次要簡單得多了,范老沒有穿襪子。「唷!腳趾怎麼腫得這么厲害?」女醫生驚叫起來。當醫生是不應該這樣大驚小怪的。但她很尊敬專家,這尊敬就化成聲帶的振動了。不過范老的腳趾傷得也確定不輕,腫得像小水蘿卜。「您是不是用這個傷腳做劇烈運動了?比如踢足球什麼的?」女醫生埋怨。
「沒有。它一直不間歇地痛,我上不了班,研究停下來不說,連書也看不成。哪裡能踢足球?那是我上大學時的愛好,已經有30多年沒碰過球了。」范老回憶。
女醫生本來還想問您是不是跳舞了?聽了這話,自然就不問了。「但是您為什麼不早來看呢?」她不解地問。
范老比她更加了解,說:「不是你讓我一個星期之後再來復查的嗎?」
女醫生就再說不出什麼了。她抽出一張調光透視單,開始逐項填寫,當寫到透視理由一欄時,她問:「到底是什麼把您的腳砸傷了呢?」
「月餅。」專家平靜地說。
「什麼?」女醫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就是一塊普通的月餅啊。我上次不是向你描述過它了嗎?它從高低櫃上砸下來,恰巧掉在我的大腳趾上。就是這樣。我上次還把那塊月餅帶來了,但是您沒有提出要看,我就又帶回家了。今天太匆忙,忘記帶了,很對不起。」范老彬彬有禮地說。
女醫生半張著嘴,頻頻搖頭。意思不知是不相信月餅可以肇事,還是說沒把那塊月餅帶來算不了什麼。過了一會兒,調光透視結果出來了。報告早上寫著「右腳大趾第二趾關節骨折」。女醫生就按骨折的常規給專家做了處理,然後給他開了20天的休息。
專家嘆息:「我是研究火箭上天的,這要誤多少工作。」
女醫生說:「這還少開了呢。傷筋動骨100天。」
❷ 簡單寫月餅的來歷100字,不要小故事
來歷: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回到後來人們逐漸把答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有文字記載的。如果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
(2)該怎麼寫月餅的故事擴展閱讀
禁忌與服用:
月餅油多、糖多、以鴨蛋黃為餡的月餅膽固醇高,總體講是高熱量食品,糖尿病患者、肥胖者不宜多吃。
月餅的選購:
在選擇中秋月餅的時候,望、聞是必不要少的,高品質的月餅,形態應是表面和側面圓邊略微外凸,紋印清晰,無漏餡現象。從顏色上看,好的月餅表面呈有光澤的金黃色,側面部分餅皮呈乳黃色,餅皮表面沒有氣泡,底部周圍沒有焦圈。
❸ 月餅的故事50字
中秋節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並非自古有之。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其起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說法之一,月餅源於秦漢時長江流域一帶的粘米餅子,時稱糍粑,隋唐時成形,盛於宋代。也有史料記載,月餅最早出現是在南宋,不過當時的月餅與中秋節沒有必然的聯系,只是作為蒸食品在飲食市場上出現而已。真正意義上的中秋月餅是在明代出現。當時,北京城裡有一種用果餡做的月餅,自此人們在八月十五中秋節開始自己製作月餅,自家食用或是饋贈親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形狀各異,名稱也很特別。譬如,山西省介休縣一帶製作的月餅名堂多而有趣,如有專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餅,有隻限於女子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為少年准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等,名目繁多。關於月餅的製作技術,在明代已達到很高的水平,當時一些月餅的餅面上出現了設計精良、構圖美妙、花紋靈細的裝飾圖案,充分體現了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還一種說法是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水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水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❹ 有關月餅的小故事 50字左右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徵。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 「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❺ 月餅怎麼來的,月餅歷史故事
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於唐朝出現。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 月餅通常是指人們在中秋節這個特定節日里吃的餅,通常為圓形。 從歷史記載來看,首次將餅與中秋的月亮聯系起來,是八月十五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而歸,唐高祖接過吐魯番商人獻上的胡餅,笑指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另據《洛中見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當日命令御膳房用紅綾將餅賞賜給新科進士。但那時還沒有被稱之為月餅。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於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明代起有大量關於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吃,是明代起民間盛行的中秋節祭月時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 廣為流傳的有關朱元璋用月餅在八月十五來傳遞起義消息的故事,與史實不符,因為朱元璋沒有領導過起義而只是加入了郭子興的隊伍,還取了郭的義女為妻,後者就是馬皇後。如果用月餅傳遞起義消息的傳說為真,那也極可能是張士誠所為。但這個傳說從另一方面證明了元朝就有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的。如果我們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源於網路分享。。。
❻ 關於月餅的簡短故事
漢朝,皇帝派了一個叫張騫的使節出使西域,他帶回了芝麻和胡桃,於是就內有了用胡桃仁做餡的圓形餅容,叫做「胡餅」。唐朝的時候,據說,有一年中秋的夜晚,當月亮升起的時候,唐太宗和楊貴妃在皎潔的月光下一起賞月吃胡餅。吃著吃著,唐太宗突然說:「這胡餅的名字怎麽這麽難聽呀?」在一旁的楊貴妃為了討皇上歡心,望瞭望天上的明月,隨口回答說:「那就把它叫作月餅吧!」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來。
❼ 一個月餅的故事作文400
學校給我們發下了一本《我們的節日》的新書,回家的路上我迫不及待地翻了起來。其中一篇講到「中秋節」,看著、看著,一幕往事湧上我的心頭。
那是去年,一天我放學回家,看到桌上有幾盒月餅。我想是不是中秋節要來了?我正想打開吃,這時媽媽進來了。媽媽說,一家人一起看月亮吃月餅,才叫團圓。等爸爸回來,我們在晚上一起吃。
爸爸幹活很晚才回家。吃完飯,月亮已掛在東山上。媽媽在院子的石桌上放好了茶和月餅,一家人准備邊吃月餅邊賞月,歡度中秋節。
這時,爸爸問我說:「懂懂,你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嗎?知道為什麼在中秋節吃月餅嗎?」
「我不知道。我只曉得月餅好吃」。
「長大了你就會知道中秋節的含義」爸爸一邊對我說,一邊轉過頭對媽媽說,「帶上月餅,我們走」。
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干嗎去?」爸爸笑而不答。
走了10多分鍾,我們來到了一座老房子前。哦,原來爸爸是要帶我們到爺爺家去。
一進爺爺家門,見一屋子人。大伯、叔叔、姑姑他們都在,桌子上放滿了各種包裝的月餅,好一個歡樂、和睦的大家庭。我們團坐在桌前,邊吃月餅、水果邊聊天,享受著美好的親情與歡樂。聊著、聊著,爺爺對我們說,這么多的月餅他吃不掉,要我們帶回去。
大家都說,這是我們作小輩的一片心意,不能帶回去。一定要爺爺放著吃。
爺爺見大家執意不帶走月餅,就對我們說:「那好,你們的心意我領了,至於月餅嘛——走,我們上敬老院去。」
呆了一會,當大家明白了老人的心理後,異口同聲地說:「好」。
路上,見一輪圓月當空,明晃晃地照著大地,它多像一個黃澄澄的大月餅……
現在,讀了《我們的節日》這一書後,才知道這么多節日的意義,特別是中秋之夜,地球上的華人,在家的和家團聚,共慶花好月圓;離鄉遠游的,一邊吃月餅,一邊「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而那些孤寡老人更盼望社會的親情與友情。爺爺帶我們送去的不單單是幾盒月餅,送去的是——團圓、美滿、友情和親情。
中華民族有這么多的傳統節日,願大家繼續發揮中華傳統節日的精華,和家長一起,把愛心從家庭擴大到鄰里、學校、社區乃至全社會,實現全社會的和諧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