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概括其他詩人的小故事

概括其他詩人的小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02 22:25:04

『壹』 有關於詩人的故事

唐朝詩人李白小時候很貪玩。有一次,他看見一個老婆婆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老婆婆磨鐵棒做什麼?老婆婆說磨鐵棒做針。李白感到很奇怪,說這么粗的鐵棒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明白了這個道理,於是以後刻苦用功讀書,長大成為了著名的詩人,文學家。

詩人白居易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學問,到處向人請教,但仍不能滿足他強烈的求知慾.
有一天地聽說有一位得道的禪師,學問非常高深.於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見,好不容易見到了禪師,便虛心地問:「師父,請告訴我如何才能得道?」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說:「這連三歲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說是道呢?」禪師回答:「三歲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難奉行啊!」

拓展資料: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越女詞》、《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貳』 關於詩人的小故事,急需!!!

詩人李白的故事 太白酒家

有一年,冬天剛到,寒氣襲人。住在採石磯的李白,常到街頭的一家酒店裡買酒喝。這店是一個姓魯的財主家開的,人們都叫他魯老闆。別看這魯老闆表面對人和顏悅色,骨子裡才狠哩!他家用的幾個酒保(酒店中的伙計)個個累得彎腰駝背,到頭來,都被他踢出門外。

這天,李白又走進酒店。躺在椅子上的魯老闆捻著鬍子,眯著眼,笑呵呵地打量著李白,心想,這個窮寫詩的離開京都幾年了,帶來的錢興許花得差不多了。記得,李白頭次進店,他笑臉相迎,以後常來常往,他估計也榨不出多少油水,臉色就一次比一次難看。他暗示小酒保別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熱情為李白斟酒:臨走,還把上等美酒給李白灌上一大壺。這回,說什麼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邊,弦外有音地說:「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淺,經不住翰林(唐初設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學上有才能的人,為朝廷服務。)這樣的大酒壺呵!」

李白明知上回給的錢還夠買幾次酒,現在看魯老闆這副模樣,不願同他爭辯,就從懷里取出最後一錠銀子往櫃台上一扔,「啪」!震得魯老闆兩眼發花,滿面烏雲立時消散,浮出一片笑容:「有眼不識江底淺,沒想到李翰林還有這么多酒錢。」他轉身吩咐酒保:「快,找大人錢!」

李白一揮袖子:「算了,別找了,下次再來!」魯老闆兩眼眯成一道縫,一個勁地連說:「是,是!」

第二天黃昏,李白又來了,酒保又為他滿滿灌上一壺酒。第三天,第四天,李白每天一趟,魯老闆很不耐煩,他算算李白丟下的銀子,再有個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語支開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壺里兌水。

李白喝了幾口,覺得味道不濃,也沒說什麼。以後每次來,魯老闆總裝得特別熱情,親自為李白灌酒,暗地裡卻把水多加一倍。一天又一天,李白若無其事。後來魯老闆乾脆給李白灌上滿滿一壺涼水。李白還以為是酒,高高興興地回到船上,拎起酒壺往杯子里倒,一聞,味道不對;喝一口,「呸」地吐了出來!一看,才知是又濁又渾的江水。他氣壞了,想找店主論理去。又一想,和這種人沒講頭!可是採石磯一帶就這一家酒店。求他施捨,更不行!就是在皇帝老爺面前,李白也不願低三下四,更何況對這樣一個前(錢)心貼後心的小人呢!

更深夜靜,他翻來覆去地睡不穩;想寫點詩,寫不出。多年了,酒,和他結下了不解之緣。一壺下肚,他便暫時忘記愁苦;把霧濛濛的世界,看個清清楚楚。可是如今,在這滿目凄涼的採石磯頭,連唯一能使他解悶的酒都沒有了!「李白斗酒詩百篇」,沒有酒,就寫不出詩。他嘆了口氣,靜聽著房檐下淅淅瀝瀝的雨滴聲,心都要碎了。

有一天,他在江岸徘徊,路過一間茅舍,一位兩鬢全白的老人家,朝他點頭微笑,熱情地請他到屋裡坐。一進門,老人朝著李白便拜:「感謝救命大恩人!」

李白呆立著,不知是怎麼回事。老漢含淚訴說道:「我姓紀,老家幽州。那年遭災荒,我和老伴帶著孩子上山剝樹皮。忽然出現兩只吊睛白額大虎撲上來,把我那老伴吃了,我和孩子嚇得魂不附體。多虧先生正好漫遊到那裡,飛起一箭,連射死了兩虎,我父子倆才死裡逃生。」

李白聽了恍然記起,連忙扶起老漢說:「算不了什麼,算不了什麼。」

老漢說:「多少年來,為了報恩,我一直在暗地裡跟著你,除了你在京都時,我進不了皇宮外,從金陵到廬州,從宣城到採石,我一直跟在你身邊,捕魚,打柴。」

李白聽了,熱淚盈眶,一把拉住老人的手,搖晃著,親切地問:「孩子哩?」

老人順手一指:「喏,在酒店裡幫工。」

李白正想把魯老闆以水當酒的事對老人說,老人打斷了他:「我已聽孩子講啦。那號人,什麼事干不出來?!」說罷,從屋裡抱出一大壇子酒,「來,仙人,請開懷大飲吧!」老人拍拍胸,「往後,你喝的酒,全由我這老頭子包啦!」

李白樂得不知如何是好,憋了多天的酒癮,一下子全沖了出來。他等不得老人拿菜,端起杯來一飲而盡。飲著,飲著,醉了。他眯著醉眼,跌跌撞撞地跑到門外「聯璧台」上,叫人拿筆;老人知道李白詩興來了,趕快遞上准備好的筆墨紙張。李白遙望滾滾的大江。如血的落日,提起筆,一揮而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老人伸出顫抖的手,捧起墨跡未乾的草書,奔回茅屋,恭恭敬敬地貼在牆上。

打那起,這間普通的茅屋可熱鬧起來了。過路的,打柴的,捕魚的,都想進來看看牆上的詩,有的抄,有的背,一傳十,十傳百。有的還千里迢迢,專門來欣賞這首詩。有人問起是誰寫的,老漢總豎起拇指,自豪地對大家說:「是詩仙李白的手跡!他是喝了我釀的酒,才寫出這般好詩的呀!」

一聽這話,南來北往的人都爭著到這里,坐下喝兩盅,細細品味著這醉人的美酒,領略著詩人創造的意境……也不知從哪天起,老漢開起了酒店,不分日夜,除了為李白釀酒,還用辛勤的勞作為旅客洗去一路的風塵。

從此,「太白酒家」的店號就亮了出來。

那個魯老闆聽說姓紀的老頭釀酒手藝高超,生意興隆。一肚子不快。加上小酒保也跑到太白酒家去,鬧得自家酒店門庭冷落,酒客越來越少,氣得他吹鬍子瞪眼。左思右想,也沒法子,只得叫傭人捧著幾只大元寶,外帶兩壇美酒,親自到江邊去拜訪李白,目的是想請他也為自己寫一首詩,撐撐門面。

李白一眼看出這位魯老闆的來意,沖他擺擺手:「你家酒池太淺經不住我一口喝啊!」說罷把手一揚,叫船夫開船,只見竹篙一點,小船輕輕離開江岸,朝江心駛去了。

魯老闆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嘶啞著喉嚨喊道:「仙人哪仙人,你停停,有話好說,好說!」跑了幾步,被石頭絆了一下,「撲通」一聲倒在沙灘上。

不久,魯家酒店關門了,而紀老漢的「太白酒家」生意,卻一天旺似一天。

一年後,老漢不幸病故,李白悲痛欲絕,把酒灑進長江,整整哭了三天三夜,並且寫下一首悼念老漢的詩.

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

夜台無李白,沽酒與何人?

可見,李白與釀酒老漢情誼多麼深厚!

千百年來,沿江一帶,許多大大小小的酒店總以「太白酒家」、「太白遺風」作為店號,用布寫好,挑在門前廊下,表現出對偉大詩人李白的一片真情。

『叄』 關於詩人的小故事

李賀和梅堯臣都干過。

『肆』 古代詩人的小故事

夢筆生花
中國古代大詩人李白一天深夜在睡意朦朧中,一邊吟詩,一邊隨風飄到了一座海上的仙山。只見四周雲海蒼茫,花木蔥蘢。李白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正在這時,一支巨大的毛筆聳出雲海,足有十多丈高,像一根玉柱一樣。李白心想:「如果能得到這枝巨筆,用大地作硯,蘸海水為墨,拿藍天當紙,寫盡人間美景,那該有多好。」就在他浮想聯翩之時,忽然聽見一陣悠揚悅耳的仙樂,並有五色光芒從筆端射出,接著在筆尖開放出一朵鮮艷的紅花。那支生花筆漸漸移動,朝著他飄然而來。李白眼看那支光芒四射的生花妙筆越來越近,便伸手去取,當快要摸到粗壯的筆桿時,不覺驚醒,原來是黃粱一夢。李白夢醒之後,反復回想夢中情景,總想不出是在什麼地方。他決心遍訪名山大川,尋找夢中仙境。後來,李白雲游到黃山,一見這支生花巨筆,不覺失聲大叫:「以前我夢中所見的生花巨筆,原來就在這里。」
據傳說,自從李白見到「夢筆生花」後,名詩佳句便源源而出,一發而不可收。

賈島推敲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麼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但他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推」應換成「敲」。可他又覺著「敲」也有點不太合適,不如「推」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手一邊做著「推」的姿勢,一邊做著「敲」的姿勢,反復斟酌。不知不覺地,就騎著毛驢闖進了大官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儀仗隊。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闖進自己的儀仗隊。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贊。兩個人並排騎著自己的坐騎回到了韓愈的家,後來二人還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鐵杵磨成針
磨針溪位於四川江油青蓮鎮天寶山腳下,李白故居隴西院下方。是後人為紀念李白弘揚磨針精神而修建的,建成於1984年,一八角亭,一石橋。
世間相傳李白在山中讀書,還沒有讀完,就放棄了。過了小溪,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鐵杵,李白感到奇怪便問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針。」李白問道:「如何將如此粗的鐵磨成針?」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被她的毅力與意志所感動,回到了山上,發奮圖強完成了學業。老婆婆自己說她姓武,現在磨針溪旁有武氏岩。

『伍』 詩人的小故事有哪些

  1. 白居易——少年多才的詩人。

  2.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不生」。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告訴你吧,是唐朝傑出的詩人白居易。他還是唐代作品最多的詩人呢。

  3. 白居易小時候就特別聰明懂事。有一天,他正在家中玩耍,忽聽到門外的街上有人在爭吵,乳母帶他到門外看個究竟,原來是兩個女鄰居,抱著一隻蘆花老母雞爭執不下,雙方都說母雞是自家的。可是用什麼辦法來確認呢?

  4. 這時,小居易說話了:「你們別吵了,先把母雞放在地上。母雞念舊窩,它會自己回家的,他進了誰家的門,自然就是誰家的了。」眾人一聽,都說這個辦法好。兩人把母雞放在地下,那母雞一旦掙脫了束縛,一溜小跑就進了東家的門。在眾人的鬨笑聲中,西家的女鄰居臉色通紅的低頭走了。大家都誇獎5歲的白居易聰明,小小年紀就能明斷鄰里糾紛。

『陸』 詩人的故事簡短

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屬河南],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杜甫的小故事
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所謂「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19(時20歲)年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遊齊趙。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採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飢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柒』 與古代詩人有關的小故事

中國古代詩人中詩作數量第一的是陸游,存詩余首。他的詩大致可以分為三期:第一期是從少年到中年(46歲)入蜀以前。這一時期存詩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於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實。第二期是入蜀以後,到他64歲罷官東歸,前後近20年,存詩2400餘首。這一時期是他從軍南鄭,充滿戰斗氣息及愛國激情的時期,也是其詩歌創作的成熟期。第三期是長期蟄居故鄉山陰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現存詩約近6500首。詩中表現了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並不時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詩到無人愛處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時的某種心情和所嚮往的藝術境界。另外,在這一時期的詩中,也表現出趨向質朴而沉實的創作風格。在陸游三個時期的詩中,始終貫串著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年入蜀以後表現尤為明顯,不僅在同時代的詩人中顯得很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陸游的詩可謂各體兼備,無論是古體、律詩、絕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寫得又多又好。在這方面,陸游繼承了前人的經驗,同時又富有自己的創作造,所以有人稱他和杜甫、李商隱完成七律創作上的「三變」(舒位《瓶水齋詩活》),又稱他的七律當時無與倫比。在陸游的七律中,確是名章俊句層見疊出,每為人所傳誦,如「江聲不盡英雄恨,天意無私草木秋」(《黃州》);「萬里關河孤枕夢,五更風雨四山秋」(《枕上作》)等。這些名作名句,或壯闊雄渾,或清新如畫,不僅對仗工穩,而且流走生動,不落纖巧。除七律外,陸游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當推絕句。陸游的詩雖然呈現著多彩多姿的風格,但從總的創作傾向看,還是以現實主義為主。他繼承了屈原等前代詩人憂國憂民的優良傳統,並立足於自己的時代而作了出色的發揮。

『捌』 詩人的小故事,要短

1、李白跳月

南京夫子廟前,有一座文德橋。聽老輩人說,每逢冬月十五月亮當頭的時候,站在橋頭朝水上看,倒映在水裡的月影子剛好分成兩半:橋這邊半個,橋那邊半個。

圓圓的月亮影子,為什麼會分成兩半呢?這里有段故事。傳說唐朝大詩人李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來,在文德橋旁邊的一座酒樓上歇腳。

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獨自坐在酒樓上賞月,一邊喝酒,一邊吟詩作賦。李白生平最喜愛月亮,說月亮又干凈又好看。這天晚上,他抬頭看見天上的月亮潔白滾圓。

心裡非常高興,就多喝了幾杯。到了半夜,李白趁著酒興,下樓走到文德橋上。他剛走上橋,一低頭,忽然看見月亮掉在水裡了,河水一動,潔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幾條黑紋。

李白這時喝得醉醺醺的,只當是月亮給河水弄臟了。他靴子也顧不得脫,張開雙手就跳下橋去撈月亮。誰知這一跳,月亮沒撈著。

卻把水裡的月亮震破了,頓時分成了兩半兒。故事就這樣傳下來了。後來人們在文德橋旁邊修了個「得月台」,據說那裡就是當年大詩人李白賞月的地方。

2、杜甫曾經以賣葯維持生計

杜甫在 35 歲左右時到達當時的京城長安,在那裡他遭到奸臣李林甫政治陰謀的打擊,沒有考中,經濟上一無比一天困窘。

為了維持生活,他便設法找到了一個副業——賣葯:以送葯的方式,作為接受別人幫助的條件,這內含的苦心也實在難言了。

杜甫第二次賣葯是在甘肅。公元 759 年,他 48 歲到了秦州(今甘肅天水),生活更加困難。他的詩中出現采葯、制葯、賣葯的句子更多了。

如「秦州雜詩」二十首中便有「曬葯能無歸,應門亦有兒」之語,可見此時連杜甫的妻子也參加制葯了。他辛勤地灌溉培育著各種葯草,同時也和以前在長安一樣。

不時派人將葯送到城裡,換取「葯價」。詩人最後一次賣葯就顯得更其凄慘。公元 770 年,杜甫 59 歲,窮得連陸上都沒有安身住所了,只得住在船上。

在湘江下游的潭州,老弱多病的杜甫在漁市上擺著葯攤,以維持一家生活。這一年的冬天,這位偉大的詩人便與世長辭了。

3、吳隱之不懼飲貪泉的故事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自己的操守。

4、公孫儀拒收甲魚的故事

公孫儀是戰國時魯穆公手下的丞相。他特別喜歡吃新鮮甲魚。於是送魚的紛紛上門,但都被公孫儀一一回絕。公孫儀的弟弟對此很不理解。

問:"你素來喜吃甲魚,為何別人好心送來,你卻不收呢?"公孫儀說:"正因為我喜歡吃甲魚,所以才不能收。吃幾條甲魚固然微不足道,但倘若我經常收別人的禮品。

那就要落個受賄的壞名聲,到頭來連丞相的官位也會丟掉。到那時,為兄再愛吃甲魚,恐怕也吃不成了。現在我不收別人的魚,倒還可以安穩地做丞相,多吃幾年我愛吃的甲魚。

5、王傑手好不要錢的故事

清乾隆進士王傑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坤在朝中專權,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傑每每與其據理力爭。

有一次,議政完畢,和坤有意戲弄王傑,拉著他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傑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傑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坤羞愧而去。

『玖』 唐代詩人的小故事

李白小故事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李白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 ,看到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好奇地問:「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李白沉香亭詠牡丹
盛唐大詩人李白的沉香亭詠牡丹的名句,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說的是一天唐玄宗與楊貴在沉香亭觀賞牡丹,歌手李龜年領著一班子弟奏樂歌唱。唐玄宗對李龜年說:「賞名花,對艷妃,你們怎麼演唱舊詞?這樣吧,你快召李白來寫新詞。」李龜年趕到長安大街有名的酒樓尋覓,果然李白正和幾個文人暢飲,已經喝得酩酊大醉。當李龜年向他傳達聖旨時,他醉眼微睜,半理不睬地睡過去了。
聖旨是誤不得的,李龜年只好叫隨從把李白拖到馬上,到了宮門前,又用幾人左扶右持,推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見李白一醉如泥,便叫待臣攙到玉床休息,吩咐端來醒酒湯,楊貴妃叫人用冷水噴面解灑。李白躺在玉床把腳伸向高力士,要他脫靴。高力士無奈,只好憋著一肚子氣蹲下來為他脫,忙亂一陣,李白才從醉夢中驚醒。唐玄宗叫他快作詩助興。李白微微一笑,拿起筆來,不到一炷香工夫,已經寫成了《清平調》詞三首。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