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一下朱自清的故事
『壹』 朱自清的故事簡介一兩句
朱自清在上中學時,就極喜歡讀書.當時家裡每月給他一元零花錢,他大部分都交給專家鄉一家屬廣益書局了,而且還常常欠賬.
後來到北京大學讀書,專業就是哲學,朱自清就更喜歡佛學書了.當時佛經一類書多在西城卧佛寺鷲峰寺一帶,他曾到寺裡面買了《因明入正理論疏》、《百法明門論疏》、《翻譯名義集》等書.
『貳』 朱自清的主要經歷
朱自清的主要經歷: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於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
1916年,朱自清考入國立北京大學預科,翌年,升大學部哲學系,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奉父母之命與揚州名醫武威三的女兒武鍾謙結婚。1919年,開始寫作新詩,處女作為《睡吧,小小的人》而後收錄於《雪朝》。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生時代即創作新詩,後又從事散文寫作。1920年秋,創辦《詩刊》。
1925年到北京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戰爭時期,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仍在清華大學任教,並積極支持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學生運動。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為個人真切的見聞和獨到的感受,以平淡樸素而又清新秀麗的優美文筆獨樹一幟。
1931年,留學英國,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
1932年,與陳竹隱女士結婚。
1934年,《文學季刊》散文雜志《太白》創刊,其為兩者之編輯人之一。
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簽名。抗議當局任意逮捕群眾。
1946年,主編新生報《語言與文學》副刊。
1948年6月,在京參加了反對美國扶持日本的遊行,並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國麵粉宣言》上簽名。
1948年8月,因貧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文藝論著《詩言志辨》、《記雅俗共賞》等。
(2)概括一下朱自清的故事擴展閱讀
主要作品
1922年 《雪朝》 詩集
1923年 《毀滅》 長詩
1924年 《蹤跡》集 詩和散文
1928年 《背影》 散文
1930年 《春》 散文
1934年 《歐游雜記》 散文
1936年 《你我》 散文
1943年 《匆匆》 散文
1944年 《倫敦雜記》 散文
1945年 《國文教學》 論文集
1946年 《經典常談》 論文集
1947年 《詩言志辨》 詩論
1947年 《新詩雜談》 詩論
1948年 《標准與尺度》 雜文集
1948年 《語文拾零》 論文集
1948年 《論雅俗共賞》 雜文集
『叄』 關於朱自清的小故事
1、嗜書如命朱自清
朱自清一生清貧,卻最愛買書、讀書。在揚州老家上中學的時候,父親每月給的一元零用錢幾乎都用來買書看了。清華大學畢業那年,他到琉璃廠華洋書庄買書,一眼看中了十四元的新版韋伯斯特大字典,硬了心腸將結婚時候父親給做的一件紫毛水獺領大氅(就是《背影》里父親細心給他鋪好座位的那一件紫毛大衣)去當鋪里當了十四元錢。想著將來贖出來,竟再也沒能贖出來。
2、朱自清的清貧
朱自清一生清貧,《背影》里已經知道上大學時,父親虧空公款,被迫辭職,祖母去世,兄弟姊妹多,家庭境況很是凄涼。在動盪的年代裡,他一邊參加社會活動,一邊下苦功夫刻苦讀書,用三年的時間修完了四年的大學課程,想幫助父親養家。大學畢業的時候,他已經有了妻兒,他的工資交由父親管理。畢業後的五六年間,他們又生育了3個子女,生活很是艱難。
朱自清去清華任教時,考慮再三,只能帶兩個孩子去北京,使他十分難過。阿九10歲,是個喜歡讀書的孩子,十分懂事。朱自清一大早便領著他到母親和轉兒住著的親戚家去,武鍾謙囑咐要為孩子買點吃的東西。他們走到四馬路一家茶食鋪里,阿九說要熏魚,他給買了,又給轉兒買了餅干。
乘車到海寧路,下車時看到阿九可憐的樣子,心中很難受,他知道孩子心裡有委屈,曾偷偷地和媽媽說:「我知道爸爸歡喜小妹,不帶我上北京去」。其實,這是冤枉的。在親戚家呆了一忽兒,臨別時,阿九說:暑假一定要來接我啊!」轉兒還小,不懂事,只對父親望望,沒說什麼。唉,「只為家貧成聚散」,朱自清驀地想起這一句不知誰寫的詩,心中有點凄然,他回頭看了孩子們一眼,硬著頭皮走了。
3、朱自清從不講自己的作品
朱自清無論在中學、大學都很認真,上課時一手拿著講稿,一手拿著塊疊起的白手帕,一面講,一面看講稿,一面用手帕擦鼻子上的汗珠。他的神色總是不很鎮定,臉上總是微微泛著紅。他極少說他自己的意見;偶爾說及也是囁囁嚅嚅的,顯得要再三斟酌詞句,唯恐說溜了一個字。朱自清在清華時已是當時知名的作家,但他在課堂上絕不講自己的作品,同學們發現了這一點。
有一天,他們提了出來,朱自清非常慌張,半晌才不好意思地說:「這恐怕很不重要,我們沒有時間來講,而且也很難講。」同學們一定要他講,他十分嚴肅地說:「我寫的是些個人的情感,大半是的。早年的作品,又多是無愁之愁,沒有愁偏要愁,那是活該。就讓他自個兒愁去罷。」
4、朱自清與武鍾謙
朱自清14歲時與同歲的武鍾謙訂婚,是按封建舊俗包辦的,朱自清並沒有見過武鍾謙,訂婚時還是別人代替武鍾謙與朱家的保姆見的面。武鍾謙是揚州名醫武威三的獨生女。1916年,18歲的朱自清考上北京大學預科,高興之餘,與武鍾謙完婚,雙喜臨門。朱自清沒有像當時的很多名人一樣反對舊式婚姻,很喜歡武鍾謙,婚後夫妻和睦,婚後第二年誕下一子。
1920年朱自清大學畢業後先後到揚州、台州、上海、寧波任中學教員,至1926年應聘到清華,其間與武鍾謙又生育了3個孩子。1928年底,武鍾謙生下了第六個孩子,這一年歲首歲尾連誕兩子。由於生活貧困,省吃儉用,又操持家庭整日勞累,身體瘦得皮包骨頭,天天發燒,開始她以為是痢疾,沒有放在心上。為了不影響朱自清的工作,有時明明躺著,聽見朱自清的腳步聲,一骨碌就從榻上坐起來。後來,朱自清帶她到醫院檢查,發現肺部爛了一個大窟窿。
醫生勸她去西山靜養,可她丟不下孩子,又捨不得花錢。1929年10月間,武鍾謙帶著孩子回了揚州。與朱自清分別前,武鍾謙哭著說;「還不知能不能再見?」武鍾謙回到揚州僅一個月,於11月26日就拋下6個孩子和朱自清與世長辭了。消息傳到北京,朱自清痛不欲生。
5、拒領救濟糧
1948年的時候,那些大學教授們也過上了幾乎是上頓不接下頓的苦日子,由於法幣大幅度貶值,他們的工資已經不夠生活支出的了。據說當時買一包香煙都得幾萬元,雖然教授們的工資也在長,卻完全跟不上法幣的貶值,弄得人們怨聲載道。為了顧住一小部分人,政府給那些教授們一人發了一張所謂的配購證,只要你拿著它就能以很低的價錢買到美國援助的麵粉。
當時美國開始大力扶持日本復興,而美駐華大使對中國人也出言不遜,弄得很多知識分子非常生氣,他們聯合起來抵制所謂的救濟,朱自清便是其中一個。但是這個時候朱自清的胃病已經很嚴重了,沒有錢治病不說,每個月只能買三代麵粉養活12口人更是十分困難,最後他的病情甚至發展到吃到嘴裡就會吐出來的地步。
朱自清曾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捨。」,就在同一年他在北京逝世了,臨死前也吩咐家人一定不要購買「救濟糧」。
『肆』 有關朱自清的故事
朱自清晚年身患嚴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麵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夠,更無錢治病專。當時,國民屬黨勾結美國,發動內戰,美國又執行扶助日本的政策。然而他毅然簽了名並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捨」。
朱自清一生清貧,卻最愛買書、讀書。在揚州老家上中學的時候,父親每月給的一元零用錢幾乎都用來買書看了。清華大學畢業那年,他到琉璃廠華洋書庄買書,一眼看中了十四元的新版韋伯斯特大字典,硬了心腸將結婚時候父親給做的一件紫毛水獺領大氅(就是《背影》里父親細心給他鋪好座位的那一件紫毛大衣)去當鋪里當了十四元錢。想著將來贖出來,竟再也沒能贖出來。
(4)概括一下朱自清的故事擴展閱讀:
朱自清散文的主題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覽勝記游;其三,書懷抒情;其四,感悟覺世;其五,指摘時弊。
朱自清懷念家人友朋的書懷抒情散文有《給亡婦》《兒女》《哀韋傑三君》《懷魏懷青君》《我所見的葉聖陶》等。即興書懷抒情的散文有《匆匆》《春》《歌聲》《荷塘月色》《擇偶記》《飛》等等。
『伍』 朱自清的故事
朱自清先生雖然以散文名世,但他後來長時間在大學任教,講授「詩選」(以《古詩源》為教本)、「歌謠」、「陶淵明詩」、「新文學研究」等課程;出版有《新詩雜話》、《標准與尺度》、《詩言志辨》、《論雅俗共賞》、《經典常談》等文藝批評。其學術研究著作,有著很深的學術造詣。這種厚實的為文積淀,似乎是那一代學人所共有。這種積淀的得來,自然與他們讀書、愛書有大關聯。
朱自清在上中學時,就極喜歡讀書。當時家裡每月給他一元零花錢,他大部分都交給家鄉一家廣益書局了,而且還常常欠賬。引發他對哲學興趣的一部《佛學易解》,就是從這家書局得到的。
後來到北京大學讀書,專業就是哲學,朱自清就更喜歡佛學書了。當時佛經一類書多在西城卧佛寺鷲峰寺一帶,他曾到寺裡面買了《因明入正理論疏》、《百法明門論疏》、《翻譯名義集》等書。當時是一個陰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後來他在文章中回憶時還說:「這股傻勁回味起來頗有意思。」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學最後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廠去逛書店,在華洋書庄見到一部新版的《韋伯斯特大字典》,定價要14元。這錢對這部大書說來雖不算太貴,可對一個念書的學生卻實在不是個小數目。自己手頭沒這么多錢,可書又實在捨不得,思來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還值點錢了。
這件大氅,是父親在朱自清結婚時為他做的,水獺領,紫貂皮。大氅雖是布面,樣式有點土氣,領子還是用兩副「馬蹄袖」拼湊起來,可畢竟是皮衣,在製作的時候,父親還很費了些心力。可當時實在捨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將來准能將大氅贖出,便在躊躇許久後,毅然將它拿到了當鋪。
當鋪在學校後門,轉身就到。朱自清並沒有過多考慮。因為想到將來贖回,便以書價作當價:14塊。大氅當然不止這個價,所以當鋪櫃上的人一點不為難,即刻付款。
拿上錢,朱自清馬上去把那本《韋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來。不料那件費了父親許多心力的大氅,卻終於沒有贖回來。
大學畢業後,朱自清在江浙一帶中學教書,後來被聘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別冷,朱自清沒有力量縫制棉袍,便到街上去買了一件馬夫用的氈披風。這種披風有兩種,一種式樣較好且細毛柔軟,但價貴,朱自清買不起,便買了一種粗糙但便宜點的。
這件氈披風由於太過顯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貧的標志,以致後來多次出現在回憶朱自清的朋友的筆下。但它卻為朱自清進城上課攔擋了風寒,晚間又鋪下當褥子,雖然說起來頗叫人心酸。此時,再想想那件當出而不能贖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讀書人痴迷於書的程度
這里也有不少
http://iask.sina.com.cn/b/8912612.html?from=related
還有這個http://tieba..com/f?kz=412993552
『陸』 朱自清的散文的梗概16個
【1】《白種人上帝的驕子》。
寫在自己國家電車頭等車廂里,受西洋小孩凶惡的目光的逼視而生的屈辱,憤怒和「迫切的國家之念」:「誰也是上帝的驕子;這和昔日的王侯將相一樣,是沒有種的!」
這里,被壓迫者的階級意識升華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民的反帝的民族意識,後來朱自清拒領美國救濟糧兒貧病以終的中國人的氣節,由此可見。
【2】《生命的價格——七毛錢》。
寫了農村底層兒童和婦女的普遍的非人的「人生」:在人口可以買賣的黑暗舊中國,「人貨」成了商品的一種,「人貨」中,婦女是價格低廉的一種,男女小孩又是價格最低的「生貨」,而低廉到七毛錢便可以買一條人的生命,更是超出人的想像。
然而,這還不是被賣的女孩飛人生涯的開始,等待她的將是輾轉被賣的命運:或賣為婢,或賣為妾,或賣為妓,總之,她將度過的是血與淚的一生。對照祥林嫂和包身工,便可知道這類花七毛錢便可以買到的女孩今後的萬劫不復的命運。
【3】《阿河》。
寫的是年輕的阿河被賣,幫佣,逃婚,被綁,再逃,告貸贖身不得,而終於自賣的事,題材有些近似祥林嫂前半生的故事,結局雖不如祥林嫂的悲慘,但在冷酷人群的笑罵聲中獨自和命運作拚死一搏的阿河,也是欲哭無淚了。
對個人家境和生活艱難的描寫,也是朱自清寫人生的一個重要的側面。
【4】《兒女》。
寫的是「蝸牛背了殼」的那種「幸福的家庭」,無論自責或自嘲,都透露著艱辛生活得苦澀。
【5】《背影》。
文中「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的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那知老境卻如此頹唐······」,若非自身也領嘗了人生堅信的況味,便不能發此浩嘆。
兒子從背後看父親,既掃去了平素父親面對作者時所作的對一切不如意之事的掩飾,使其喜怒哀樂真實呈現,又暗示了兒子是在一種為父親所不知的情形下去領會這份愛心的。
【6】《荷塘月色》。
通過對月下荷塘的描寫,抒寫作者在政治形勢劇變之後,在嚴酷現實的重壓下的苦悶、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現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情緒以及對未來美好自由的嚮往。
【7】《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秦淮河熱鬧的景象中夾雜著「被逼以歌為業」的歌伎的賣笑生涯,雖則「賣歌和賣淫不同」,對她們的身世,我們「究竟應該同情的」,所以當聽到「一隻載妓的板船」經過時傳來的響亮而圓轉的清歌,清游中的作者,卻感到了寂寞。
【8】《執政府大屠殺記》。
朱自清此文記述的是1926年「三·一八慘案」。朱自清是「三·一八」大遊行的參加者,自始至終;也是「三·一八」大屠殺的身歷者,親眼目睹。
面對「各報記載多有與事實不符」的情況,他挺身而出了,仗義執言,為了揭露,控訴,譴責。然而統觀全文,卻甚少橫眉怒目、聲色俱厲的感情詞語。他好像只是作為一個遊行示威的參加者,絮絮地述說著一個平凡的人的不平凡的一天。
【9】《綠》。
通過梅雨潭的綠綠的潭水,抒寫作者之情,它是一篇寫景散文,但「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將他對祖國山水的一片「至情」融於對梅雨潭景物的細致刻畫之中,「溶景入情」,情景交融;
使景物既寫得細膩生動,又具有綿密深厚、真摯清幽的情致,抒寫出「作者心靈的歌聲」,從而使全文充滿著詩情畫意。
【10】《白水漈》。
朱自清突出描寫白水漈瀑布的細和薄,他寫那凌虛而下的瀑布,「只剩一片飛煙」似的「影子... 通過「影子」的輕,「軟弧」和「橡皮帶兒」的軟,精密地描寫出了白水漈瀑布在微風中的形態。
【11】《匆匆》。
《匆匆》所藉以抒情的具體物象是極難把握,極難表現的虛無縹渺的時光.然而作者卻能賦予這一"無形物"以具體可感、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且藉此淋漓酣暢地抒發了作者的滿腔情懷。
【12】《航船中的文明》。
作者「因急於來杭」只好乘「很苦的」「精神文明」之夜航船,航船上除了曾讀過幾年書的「我」以外,滿船沒有一個士大夫。
盡管那些「士大夫雖也搴著大旗擁護「精神文明」,但抵擋不住那「物質文明」的引誘,竟「忍心害理的撇了那老相好」全跑到「滿身洋油氣」的汽油船上去了。那些高唱「昌明國粹」的人都跑到哪兒了?
作者為了證明在這「禮義之邦,文明之古國」,「國粹將亡」的事實,抓住了航船上所發生的兩件戲劇性的場面,抨擊了在這「禮義之邦,文明之古國」竟會有「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
【13】《給亡婦》。
作者的敘述似乎預備由「我」直抵亡妻。「謙,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經死了三個年頭了。」這是一個從生者導向死者,從思念者導向被悼者的句式,按照慣常的抒情方式,接下來的敘述該是作者在這三年裡如何思念亡妻,抑或是沒有妻子的日子裡自己的寂寞。
但是,作者突然轉變敘述角度,他從亡妻那一面來打開全文的敘述缺口。先是亡妻死後對「我」和孩子們的不舍與惦記,後是亡妻生前為孩子們和「我」的日夜操勞。明明是作者深懷著亡妻,但通篇所敘的都是亡妻對我們的不舍與愛,幾乎沒有一件是直接表現「我」投射給妻子的思念與愛。
【14】《春》。
描繪春景:"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作者抓住色彩的連鎖關系,寫景物色彩層次清晰、意趣盎然,洋溢著春之生命舞動的美感,烘托出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春之世界,如詩如畫,意境優美。
【15】《懷魏握青君》。
大革命失敗後的血雨腥風的時期。這正是作者的絕望期,他感到自己好像是「一張枯葉,一張爛紙」,是「尋常人所難堪」的「苦在話外」。
正因為處於這樣的低潮,所以友情、親情、師生情中散逸出來的愛成了滋潤寂寞、痛苦心靈的玉液瓊漿,特別是「玩世不恭」的魏握青,更成了他心中的一絲暖色。「我想,握青也許不那麼玩世了吧。」這仍是一種「曲說」,是「明抑暗揚」。
更何況,這一時期,也是他審視自己內心的時期,對於自己在人倫關系中表現的粗疏、隨便、懈怠,他表示出了深深的自責和無盡的悔恨。達成魏握青的心願即是例證。
【16】《白采》。
作者跟白採的交往並不頻繁。他們第一次打交道,是為學生詩集的事,雙方都有誤會。後來平伯在信中屢次談到他,說他是個有趣的人。待讀了一遍白採的詩稿《贏疾者的愛》,覺得大也意思,於是承認他是一個有趣的人。
他們僅見過一面,幾分鍾的匆匆一談,便握別了。想不到這最初的一面也是最後的一面。去年年底,作者收到一張白采「聊寄佇盼之意」的小照,反復把玩而不忍釋手,覺得他真是一個好朋友。
當作者得知他最初給白採的那封長信,還留在他的箱子里時,一種慚愧感,使作者喊出鞭撻自己的聲音——「我真是小器的人哪!」
(6)概括一下朱自清的故事擴展閱讀:
朱自清的散文,從思想內容說,他散文的核心是一個「真」字。用真摯的感情,寫真實的見聞和感受,記寫真實的景物,發表真實的議論。朱自清的散文,從題材上說比較狹窄,大多為親友的交往、家庭的瑣事,即使後期那些議論的文字,也很少發空論。
但正如當年作家趙景深說的:「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談哲理,只是談一點家常瑣事,雖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過幾筆,卻常能把那真誠的靈魂捧出來給讀者看」。就是因為這樣,朱自清的散文才取得了感人的力量。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里大都是身邊的凡人瑣事,但是在這些事情中傳達著他對生活的思索和感悟。
先生的語言清麗凝練,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在平淡中傳遞著真摯的感情:《背影》、《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等都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名篇,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也讓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因樹立了「白話美文的模範」而在現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書收錄了朱自清先生的25篇散文名篇,如《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匆匆》、《背影》、《春》、《綠》等。
『柒』 朱自清的主要經歷簡單概括
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於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13年, 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對古城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復雜的。大概是生活過於單調,所以他後來曾說,兒時的記憶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程度!」但是,在漫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兒時畢竟是首發的"驛站"。
揚州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風物宜人,曾使多少詩人如李白、杜甫、蘇東坡、歐陽修等流連於此,尋幽探勝,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瑰麗詩章。揚州也是一個英雄的歷史城,在抵禦異族侵略的歷史上,曾譜寫下無數輝煌的篇章,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綺麗風光和濃郁的崇尚文化的風氣,於無形中陶冶著少年朱自清的性情,養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嚮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揚州美麗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潤他的心靈,哺育他的感情,豐富他的想像力,使他的情懷永遠充溢著詩情和畫意。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對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又是深遠的。
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後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的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後他致力於散文創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後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鬱,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朱自清簡介: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省海州。現代散文家、詩人、教授。
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生時代即創作新詩,後又從事散文寫作。1920年秋,創辦《詩刊》。
1925年到北京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戰爭時期,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仍在清華大學任教,並積極支持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學生運動。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簽名。抗議當局任意逮捕群眾。1948年6月,在京參加了反對美國扶持日本的遊行,並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國麵粉宣言》上簽名。1948年8月20日,因貧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文藝論著《詩言志辨》、《記雅俗共賞》等。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揚州人,原籍浙江紹興。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在大學讀書後期,受五四運動的影響,開始寫新詩,一直繼續到畢業後在江浙一帶當中學教師的時期。
1926年任清華大學教授,轉而從事散文創作,成為名噪一時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葡歐洲,次年回國,仍至清華大學任教授。抗戰期間,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戰士李公朴、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血的教訓促使朱自清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愛國民主運動,成為一個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
1948年,他貧病交加,但堅決不向反動派屈服。該年8月在北平逝世。對此,毛澤東給予高度評價:「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是文學研究會早期主要成員,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200多萬字。主要有詩文集《蹤
『捌』 有關朱自清有氣節的故事最簡短
朱自清晚年身患嚴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麵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專夠,更無錢治病屬。當時,國民黨勾結美國,發動內戰,美國又執行扶助日本的政策。
一天,吳晗請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美援麵粉」的宣言書上簽字,他毅然簽了名並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捨。」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貧困交加,在北京逝世。臨終前,他囑咐夫人:「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麵粉。」
簡單說就是: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
『玖』 朱自清的故事,越短越好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學最後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廠去逛書店,在華洋書庄見到一部新版的《韋伯斯特大字典》,定價要14元。這錢對這部大書說來雖不算太貴,可對一個念書的學生卻實在不是個小數目。自己手頭沒這么多錢,可書又實在捨不得,思來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還值點錢了。
這件大氅,是父親在朱自清結婚時為他做的,水獺領,紫貂皮。大氅雖是布面,樣式有點土氣,領子還是用兩副「馬蹄袖」拼湊起來,可畢竟是皮衣,在製作的時候,父親還很費了些心力。可當時實在捨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將來准能將大氅贖出,便在躊躇許久後,毅然將它拿到了當鋪。
當鋪在學校後門,轉身就到。朱自清並沒有過多考慮。因為想到將來贖回,便以書價作當價:14塊。大氅當然不止這個價,所以當鋪櫃上的人一點不為難,即刻付款。
拿上錢,朱自清馬上去把那本《韋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來。不料那件費了父親許多心力的大氅,卻終於沒有贖回來。
大學畢業後,朱自清在江浙一帶中學教書,後來被聘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別冷,朱自清沒有力量縫制棉袍,便到街上去買了一件馬夫用的氈披風。這種披風有兩種,一種式樣較好且細毛柔軟,但價貴,朱自清買不起,便買了一種粗糙但便宜點的。
這件氈披風由於太過顯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貧的標志,以致後來多次出現在回憶朱自清的朋友的筆下。但它卻為朱自清進城上課攔擋了風寒,晚間又鋪下當褥子,雖然說起來頗叫人心酸。此時,再想想那件當出而不能贖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讀書人痴迷於書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