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孝心故事
A. 感人的現代孝心故事
你可以去搜索一下每年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選裡面都有很多類似於
B. 感恩有你 孝心故事400字
陽光沐浴著大地,所以大地要感謝太陽;大地養育著生機,所以萬物要感謝大地;雨水滋潤專著土壤,所屬以土壤要感謝雨水。鳥兒因為有了天空而更加快樂;花朵因為有了綠葉而更加嬌艷;人生因為有了困難而更加精彩。我們呢?
清晨一杯牛奶是誰熱的?身上的漂亮衣服是誰買的?供你上學的是誰?是父母!
天天拿著粉筆不厭其煩為你講知識的是誰?在你為一道題疑惑不解時開導你的是誰?當你成績下滑時安慰你的是誰?是老師!
是誰在你高興時陪你玩?是誰在你受到委屈後為你打抱不平?是誰當你獲得榮譽時比你還高興?是朋友!
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悉心教導,感謝朋友的真心相待!當然,需要你感謝的不止這些。在你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你還需要感謝許多許多幫助你、對你好、支持你的人……
在擁有一顆感恩的心的同時,你也要學會幫助別人,不求得到回報。這個世界會因為你變得更美好!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
C. 關於感恩的故事
感恩的心
有一個天生失語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她和媽媽相依為命。媽媽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來。每到日落時分,小女孩就開始站在家門口,充滿期待地望著門前的那條路,等媽媽回家。媽媽回來的時候是她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刻,因為媽媽每天都要給她帶一塊年糕回家。在她們貧窮的家裡,一塊小小的年糕都是無上的美味了啊。
有一天,下著很大的雨,已經過了晚飯時間了,媽媽卻還沒有回來。小女孩站在家門口望啊望啊,總也等不到媽媽的身影。天,越來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決定順著媽媽每天回來的路自己去找媽媽。她走啊走啊,走了很遠,終於在路邊看見了倒在地上的媽媽。她使勁搖著媽媽的身體,媽媽卻沒有回答她。她以為媽媽太累,睡著了。就把媽媽的頭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讓媽媽睡得舒服一點。但是這時她發現,媽*的眼睛沒有閉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媽媽可能已經死了!她感到恐懼,拉過媽*的手使勁搖晃,卻發現媽媽的手裡還緊緊地拽著一塊年糕……她拚命地哭著,卻發不出一點聲音……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媽媽再也不會醒來,現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媽媽的眼睛為什麼不閉上呢?她是因為不放心她嗎?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該怎樣做。於是擦乾眼淚,決定用自己的語言來告訴媽媽她一定會好好地活著,讓媽媽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語做著這首《感恩的心》,淚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從她小小的卻寫滿堅強的臉上滑過……「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她就這樣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著,一直到媽媽的眼睛終於閉上……
感恩的回報
在一個鬧飢荒的城市,一個家庭殷實而且心地善良的麵包師把城裡最窮的幾十個孩子聚集到一塊,然後拿出一個盛有麵包的籃子,對他們說:「這個籃子里的麵包你們一人一個。在上帝帶來好光景以前,你們每天都可以來拿一個麵包。」
瞬間,這些飢餓的孩子彷彿一窩蜂一樣涌了上來,他們圍著籃子推來擠去大聲叫嚷著,誰都想拿到最大的麵包。當他們每人都拿到了麵包後,竟然沒有一個人向這位好心的麵包師說聲謝謝,就走了。
但是有一個叫依娃的小女孩卻例外,她既沒有同大家一起吵鬧,也沒有與其他人爭搶。她只是謙讓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別的孩子都拿到以後,才把剩在籃子里最小的一個麵包拿起來。她並沒有急於離去,她向麵包師表示了感謝,並親吻了麵包師的手之後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麵包師又把盛麵包的籃子放到了孩子們的面前,其他孩子依舊如昨日一樣瘋搶著,羞怯、可憐的依娃只得到一個比頭一天還小一半的麵包。當她回家以後,媽媽切開麵包,許多嶄新、發亮的銀幣掉了出來。
媽媽驚奇地叫道:「立即把錢送回去,一定是揉面的時候不小心揉進去的。趕快去,依娃,趕快去!」當依娃把媽媽的話告訴麵包師的時候,麵包師面露慈愛地說:「不,我的孩子,這沒有錯。是我把銀幣放進小麵包里的,我要獎勵你。願你永遠保持現在這樣一顆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訴你媽媽這些錢是你的了。」她激動地跑回了家,告訴了媽媽這個令人興奮的消息,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報。
D. 關於孝心的感人故事
一個13歲的小女孩在一個富裕人家做保姆。
一天,主人家吃月餅,主人回也給女孩一個答月餅。小女孩並沒有同主人一道吃,她到另一個房間去了,沒有人注意女孩吃或者不吃。在只有女孩一個人的房間里,一個香甜的月餅,在女孩陌生的眼裡顯得很模糊了。有一個熟悉的身影愈來愈清晰:她駝著背、淌著汗……鋤草、拾糞……在烈日下、在雨中……艱辛地支撐著一個家。她就是女孩的母親。女孩的鼻子酸了,淚水模糊了她的眼睛。於是,她那雙顫抖的小手用舊報紙將月餅包了一層又一層,小心翼翼地藏起,小女孩要留著它讓母親嘗嘗啊!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小女孩終於獲得了回家的機會,稚嫩的小手鄭重地捧出月餅,從未有過的喜悅襲遍全身:「媽媽,您嘗嘗這個……」
其實,月餅早已發霉了……小女孩不懂。
小女孩日日夜夜的孝心就是這樣的結果。小女孩是不是太傻了?不,世上有愚昧的人,卻沒有愚鈍的孝心啊!
E. 小學生孝心感恩故事30字
寫作思路:復確立中心制,圍繞選材,確定重點,安排詳略,選材時要注意緊緊圍繞文章的中心思想,選擇真實可信、新鮮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鮮明、深刻地表現出來。
今天是我和媽媽去姥姥家的日子。一進姥姥家,跟往常一樣姥爺已經做好一頓豐盛的晚飯等著我們。我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吃完後我的碗里一粒米都不掉一點油也不剩。
我把碗放進水池,剛要走出廚房我忽然有一個想法,通常都是我吃完飯後姥姥洗碗,但今天我想自己一個人給全家人洗碗,我把這件事給姥爺一說,姥爺答應了。
我洗碗的時候水很冰冷,凍得我的小手通紅,姥姥心疼得大呼小叫,但是我還是堅持下去。洗完了碗,姥姥把我抱起來,又是親又是摸,誇我是家庭小幫手。我對姥姥說:「你們年紀大了,做飯已經很辛苦了,我現在大了,已經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了」。姥姥欣慰地笑了。
孝順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雖然我們現在都是獨生子女,但是我們應該把這個傳統美德傳下去。
F. 傳統感恩孝道童話故事
中國古代孝道故事: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版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權,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中國古代孝道故事:漂母的一飯之恩
韓信少年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拚命習武,卻仍然無以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為人家漂洗紗絮的老婦人,人稱「漂母」,見韓信可憐,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深受感動。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始終沒忘漂母的一飯之恩,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
G. 孝老感恩的故事
一、鄧小平贍養繼母 夏伯根是鄧小平同志的繼母。但鄧小平對夏伯根老人如同親生母親一樣地對待,一樣地敬重,一樣地關心照顧。和繼母所生的弟妹也相處得十分和睦。 鄧小平十分同情和體諒繼母出身貧寒的家世和一生的遭遇。夏伯根出身於嘉陵江上一個船工的家庭,是一個真正的貧苦人家,田無一壟,地無一分,她嫁給鄧小平的父親鄧紹昌後,生下第三個女兒鄧先群還不到一年,丈夫鄧紹昌便去世了。這對她來說是一個莫大的不幸。 夏伯根老人雖不懂政治,但一心認准了共產黨好。她冒著被殺頭的危險,救過好幾名共產黨員的生命。 鄧小平對這樣一位正直、善良、勤勞、肯乾的繼母特別敬重和愛戴。15歲的鄧小平,當年順長江南下,走出重慶,走出四川。29年以後,鄧小平率領千軍萬馬前來解放大西南,又回到了四川,回到了重慶。四川解放後,鄧小平坐鎮重慶,任中共西南局第一書記,是中央下屬幾大行政區域之一的最高官員。這時的鄧小平已是45歲的中年人了。有了一個安穩的家庭後,鄧小平就准備承擔起贍養繼母的義務,讓夏伯根老人享受天倫之樂。 夏伯根老人聽說兒子回來了,興奮之極。她把大門一鎖,提著一個小包裹,坐上小船,就來到了重慶。她連家也不要了,田產和房產都不要了。從此,她和鄧小平一家住在了一起。 鄧小平調中央工作後,也把繼母一同帶到北京,使夏伯根老人安度幸福的晚年。 夏伯根老人在跟隨鄧小平一家生活的這些年裡,鄧小平夫婦待她如親母,從不分你我,在飲食、衛生、穿戴等生活的各方面,十分周全地照顧老人、安撫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夏伯根老人也同樣保持了勤儉持家的品德,盡可能幫助做一此輕便的家務活。鄧小平夫婦上班後,家和孩子就全交給她照看,解放後出生的鄧榕和鄧質方都是由她帶大的。她為鄧小平夫婦分擔了不少家務。 值得一提的是,在鄧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裡,夏伯根老人同鄧小平夫婦相依為命,熬過了艱難的歲月。他們三人的年齡加在一起在200歲以上。卓琳的身體不好,鄧小平為了照顧卓琳的身體,又不肯讓年事已高的繼母再承擔過重的家務,便獨身挑起了家務勞動的重擔,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臟活鄧小平都親自干。夏伯根老人也總是盡量多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以減輕兒子的負擔。她趁鄧小平夫婦去工廠勞動的時候,總是先把飯做好等著他們回來吃,不時幫助洗洗衣服,還為家裡養了一些雞。夏伯根老人能夠高壽,與鄧小平夫婦對她幾十年如一日的愛戴、敬重、關心、照顧是分不開的。 2、講個故事說「孝順」 話說一個冬日,一名大學畢業生應聘於一家公司。公司老總出乎意外地問:「你替父母洗過澡擦身嗎?」「從來沒有過。」青年很老實地回答。「那麼,你替父母捶過背嗎?」青年想了想,「有過,那是我在讀小學的時候。」交談中,老總覺得這個青年純真,於是對他說:「明天這個時候,請你再來一次。不過來之前,希望你一定要為長輩做做生活護理。」青年一口應承。 該青年家境貧寒。他出生不久父親便去世,母親靠打工掙錢養家。他漸漸長大,讀書成績優異,考進一所名牌大學。母親拚命掙錢供他上學。 青年想,母親出門在外,腳一定很累,決心替母親洗洗腳。聽兒子說要替自己洗腳,母親感到詫異,但還是把腳伸進了溫水盆里。青年握著母親的雙腳,這才發現母親長滿老繭的雙腳已變得有些僵硬,他不由得摟著母親潸然淚下。在讀書時,他心安理得地花著母親送上的錢,現在他才深知,那些錢是母親的血汗錢。 第二天,青年如約去那家公司,對老總說:「現在我才真切地知道母親為我受了多大的苦,我以後要照顧好母親,再不讓她受苦了。」老總欣慰地點了點頭,說:「你來上班吧。」 這個故事讓人感動,也給人教益。世人常說為人要孝順,可為什麼要孝順呢?有些人未必懂得其真諦。這名青年在老總的啟迪下體驗到了母愛的深切,也懂得了母親艱辛勞作和養育自己的不易。一個人要理解人生,要立身處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理解父母養育自己的似海恩情。在兒女成長中,長輩的那份辛勞與期待,實可謂感天動地。兒女深切體驗到了「可憐天下父母心」,才會真正珍惜「父母心」。 3、白發的期盼 我國60歲以上老人已經有一億二千六百萬。這個龐大的數字中,老年人獨居和身邊沒有成年子女的「空巢」家庭佔四分之一,而且這個比例還有上升的趨勢,因此有多少老人的生活是孤獨、寂寥的。一個人悶在家裡、缺少有人陪同聊天、甚至經常孤獨流淚地打發時間等現象是十分嚴重的。 那麼,老年人想要什麼呢?他們不缺吃,不缺穿,不愁沒錢化。他們所缺的真是「精神贍養」,也就是指子女用很好的表達方式去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從而保持老年人持續的一種完好的精神狀態。 老年人所謂的精神需求無非就是關心關心,經常去看一看、聊一聊,交流交流各自的工作和生活,逢年過節常回家看看,也正是「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就是圖個天倫之樂。有人形容說,孩子像風箏,親情是拴住風箏的線,線的終端握在父母的手中,因此對於老年人來說,親情上的精神需求是別的東西所無法替代的。 慶幸的是黨和政府越來越對老年人關懷和重視,也有很多老年人在努力地尋找自己喜歡做的事,比如扭秧歌、練書法、上老年大學等等,他們的精神會更加充實和愉快。 4、有人說:「父母對兒女的恩情,是天下最深厚、最久遠、最牢固、最無私的。」這話一點不錯,做子女的從生命的孕育到長大成人,不知要傾注父母多少心血! 「孝親敬長」指的是孝敬親人和長輩,是子女感激父母生育、養育、教育之恩的最好的行為。孝敬父母,尊重長輩,知恩圖報,這是每個做子女的最起碼、最基本的要求和道德規范。 「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能夠很好地孝敬長輩,那麼他肯定是一個優秀的人。 在創導「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推崇孝敬道德,提倡孝敬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孝敬道德和愛人之心進一步提升,落實到每個人的心田,使整個社會都能形成互尊互愛、相互敬重的新風尚,讓社會充滿著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