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高爾基的故事和感受

高爾基的故事和感受

發布時間: 2021-02-03 11:21:44

❶ 高爾基讀書的故事

高爾基出生在沙皇時代的一個工人家庭里,從小失去了父母,年僅十一歲就被拋進黑暗的「人間」社會。他在善良號輪船上做洗碗工的時候,遇上了一位好心的窮苦廚師斯穆勒,斯穆勒象對待小弟弟一樣地愛護他,面且還常常把自己收藏的一些舊書塞到他手裡,說:「你念書吧,書裡面什麼重要的知識都有。」

「一個人沒有學問,就跟一頭牛 沒有區別,不是帶上轆架,便是給人宰了吃肉,它還盡搖著尾巴。」當斯穆勒和高爾基分別的時候,他的最後贈言還是那句話,「念書吧,這是最好的事情。」

廚師那純朴而熱情的話語,深深銘記在高爾基的心上,他渴望著讀書。但是,他這樣一個窮孩子要能讀到書,談何容易呀!他根本進不了學校的門檻,只能靠自學。沒有錢買書就向裁縫太太借一點,再搜集一些破舊了的雜志和圖片,甚至「象叫化子似地到處去要。」

當他好不容易弄到一些書籍之後,新的困難又來了:哪裡有時間閱讀?

他當時在一個繪圖師家中做傭工,除了一身兼男僕、女僕和「跑街的」三重工作之外,還要貼設計圖,抄工程設計書,復核包工頭的細帳,一天到晚忙得連插針的縫隙也沒有,他只能拖著疲乏的身體在深夜讀書。

即使這樣,也還是讀不成。繪圖師家那愚昧、粗暴的老主婦竭力阻撓高爾基讀書,她只要一發現高爾基讀書,便毒打痛罵。要不她就在蠟燭上刻記號,以防止高爾基使用。她還到高爾基住的小閣樓上去搜查,找到了高爾基的藏書就拿來撕毀或燒掉。

為了對付這凶惡的老婆子,高爾基想了個辦法,他故意去租一些五彩封面的小書來,放在易暴露的地方,讓老婆子去糟蹋。這樣,雖然可以把好書掩護起來,但是,身無分文的高爾基卻因此而欠下了書店老闆四十個戈比的一筆重債。

有一回,高爾基一邊幹活,一邊偷偷地看書,不料看著看著就入了神,結果把茶炊燒溶了,那老主婦惡狠狠地用一根刺棒將高爾基毒打了一頓。

在醫院里,醫生從他背脊上鉗出了四十二枚刺。這種殘忍的暴行把醫生也激怒了,醫生說這是私刑,支持高爾基去法院控告。可是高爾基卻說,控告不控告倒無所謂,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只要允許我看書就行了。

(1)高爾基的故事和感受擴展閱讀

高爾基創作成就

高爾基早期創作的現實主義作品多取材於他的底層生活的見聞和感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流浪漢題材的小說《切爾卡什》,描寫了老流浪漢切爾卡什勇敢、獨立不羈、不屈從於金錢和保持人的尊嚴的高貴品質,說明盡管這些人的精神包袱還很沉重,但比起自私、庸俗的小私有者卻高尚得多。

在藝術上,《切爾卡什》充分顯示了高爾基早期現實主義作品刻畫復雜性格的卓越技巧。這些作品除強烈地控訴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外,還力圖揭示流浪漢內心深處的痛苦和新舊意識的斗爭,捕捉勞動群眾生活的時代特徵,其目的仍然是要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高爾基的文學創作起步於浪漫主義。高爾基一生都在探索個人和歷史的關系,尋找合理的社會生活,其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往往充滿激烈的內心沖突,並積極投身革命活動,探求改造現實的途徑。高爾基曾不止一次地遭到沙皇政府的逮捕、監督和放逐,但他依舊始終如一地進行自己的革命和文學活動。

高爾基的創作中處處洋溢著對積極人生態度的贊美,嚮往喚醒人民群眾創造新生活的激情,喚起人對自己作為人的自豪感,鄙視憐憫與恩賜。在高爾基看來,人有權力,也有力量創造與人相稱的生活,憐憫與恩賜是貶低人,有辱人的尊嚴。

作家深信,人民的愚昧落後是歷史造成的,並非是天生的,人民一旦掉脫黑暗的過去套在自己身上的精神鐐銬,他就能站起來為自己的權力而戰,成為歷史的主人和創造者,成為大寫的人。

❷ 看高爾基的故事的感悟

小說中的主人公同樣是三歲喪父,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瀕臨破產。而兩個舅舅也是同樣的粗暴、自私的市儈,甚至他們的兒女也沿襲著這樣的風氣。阿廖沙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飽受虐待:外祖父經常痛打外祖母及孩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們,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一場。在這樣的環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靈能不覺得恐慌和不安嗎?!所以這本書都會令我們每一個人感到不快和壓抑,這也是必然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惻隱之心。
處在這樣醜陋的社會,我們不得不擔心阿廖沙的心靈會不會也被玷污?但幸好這世界也不完全是醜陋不堪的一面,身邊還會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並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於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窩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藹、最有人性的形象,她總是用她的溫存給予阿廖沙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的種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種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發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吹雨打了。祖母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里戈里。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給害死了,然而我覺得與其說是被他們害死的,還不如說是被這個黑暗的社會所吞噬的。高爾基正是以他無產階級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嫻熟的藝術技巧,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成功地再現了阿廖沙作為一代新人從覺醒到成長的艱難歷程。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於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隱隱發光。只要還對光明充滿希望,那麼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無限大,直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我想這大概就是高爾基想要表達的另一個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題--批判俄國幾世紀以來形成的小市民習氣,痛斥小市民的卑鄙靈魂。讓這種卑鄙靈魂消失,正是無產階級努力的方向,直至今天還在繼續……

❸ 高爾基的故事讀後感

vm

❹ 讀了高爾基的故事你體會到了

讀了高爾基的故事你體會到了:
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難免會版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權苦甚至絕望,但請你相信,黑暗過去之後,太陽總會出來!只要你仍能保持不滅的信心,即就是你眼前可能還是黑暗,即就是你的生活還有悲傷,但你堅持讓自己做一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人,那麼,你一定會迎來生命的輝煌!

❺ 關於高爾基生前的故事的感想

不知道,我只知道高爾基是蘇共刻意捧出來的,專門給蘇共拍馬屁的,斯大林肅反時他還寫文章全面支持,另一面斯大林也利用政治力量繼續吹捧他,就這樣一代文豪誕生了。

❻ 高爾基《童年》 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的閱讀感受(60字左右)

小說中《童年》中的阿廖沙是一個善於觀察和十分敏感的孩子,他能辨別好壞.他具有堅定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和頑強的精神.雖然生活在一個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里,但他反而鍛煉成長為一個堅強,正直,勇敢,樂觀,自信的人.他有一顆善良的心,他同情貧苦的人,另外,他還具有很強的求知慾,熱愛書籍,更熱愛生活.作為一部自傳體小說,《童年》講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對於他所經歷過並在心中留下過傷痛記憶的人和事,那些「鉛一般沉重的醜事」,作家在敘述的時候,心情不可能是輕松的,因此這部小說的基調在整體上顯得嚴肅、低沉.但另一方面,小說是以一個小孩的眼光來描述的,這樣就給一幕幕悲劇場景蒙上了一層天真爛漫的色彩,讀起來令人悲哀但又不過於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惡中看到善良,在冷酷無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劇的氛圍中感受到人們戰勝悲劇命運的巨大力量.爾基之所以能自學成才,是因為他沒有學會外祖父的壞習慣,仍然有一顆善良的心.在他的身邊也有良師益友,讓他對生活有了積極態度和反抗精神.他在逆境中磨練了自己的意志;而大都數人有幸福的童年,他們有些人卻不思進取、安於現狀、意志薄弱.我們為什麼不能好好運用良好的生活條件,創造出自己美好的未來呢?我們比高爾基不知幸福多少倍,有些人卻不像他一樣努力學習,勇敢地面對挫折,克服困難.學習知識能使人進步.「活到老,學到老.」我們應該學習高爾基的優點,好好學習.

❼ 讀了高爾基小時候的故事的感想

高爾基的《童年》有感

讀了高爾基的《童年》這本書,我受益匪淺。和高爾基的童年相比,我們今天是多麼幸福啊!

高爾基出生在一個木工家庭里。5歲時,父親病故了,生活就更加艱難了,他和媽媽住在外祖父家。由於家境貧寒,高爾基上學只好穿母親和外祖父的衣服。想到這兒,我不禁有點慚愧。因為盡管我們有這么好的條件,我們卻身在福中不知福,常常挑三揀四。

高爾基為了上學,只得撿破爛換錢,每逢不上學的時候,他一大早起來,背著一個大布袋,走街串巷,撿一些破布頭,破紙片賣給廢品加工。運氣好才能有半個盧比的收入,如果運氣不好呢,高爾基上學的事就沒著落。我們現在上學什麼也不用擔心,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美日子,相比之下,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珍惜自己的生活,有什麼理由不加倍努力學習呢?

撿破爛的錢成了高爾基的學費來源,但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反而嘲笑他身上有「臭」味。我覺得不是高爾基身上有臭味,而是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故意嘲笑高爾基,他們才顯得有「臭」味。高爾基把別人的嘲笑變成催促自己學習的動力。他發奮學習、刻苦鑽研,終於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和敬重。

我合上書,不禁思緒萬千。

❽ 高爾基的故事有什麼

1、高爾基小時候家裡很窮,沒有辦法,他只好到一家裁縫店當學徒。在裁縫店裡,小高爾基一邊幹活,一邊想方設法讀書。老闆訂了一份《俄羅斯報》,小高爾基趁老闆不在時,就偷偷地看這份報紙,學了很多知識。

有一天,小高爾基從鄰居家借來一本小說,趁老闆晚上睡著以後,在窗邊借著月光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過了一會兒,月亮躲到了雲層後面,小高爾基興致正濃,怎肯罷手呢!於是,他就點燃了一盞小油燈繼續看下去。

不一會兒,老闆醒了,他看見小高爾基在油燈下如痴如醉地看一本厚厚的書,就怒氣沖沖地說:「看什麼看,你把我的燈油都快用光了!」老闆娘也醒過來,像一隻母老虎似的撲上去毆打小高爾基。小高爾基無法忍受下去,他二話不說,頭也不回地離開了裁縫店。

小高爾基背著行囊來到伏爾加河邊,他注視著波光點點的伏爾加河,心裡感覺有些悲傷,可是很快他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為他在一艘輪船上遇到了一位和藹可親的胖廚師,並做起了胖廚師的洗碗小伙計。

更讓小高爾基感到驚喜的是,胖廚師是個書迷,他有滿滿一箱的書,而且願意讓小高爾基隨便讀。小高爾基高興極了,一有空閑時間就如飢似渴地讀書,有時還和胖廚師一起講書中的各種問題。

小高爾基一邊讀書一邊思索,從大量的書籍中明白了許多人世間的道理。大量的閱讀也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滋養,使他最終成為了一名蘇聯大文豪。

2、高爾基從小酷愛讀書,一有空閑,就"撲在書籍上,象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他白天幹活幹得精疲力盡,晚上還要躲到閣樓上去讀書。

他曾在一家 麵包房工作過,每天干十六小時的活,他就用碎木柴做成一個小書架,一面揉面團,一面看書。一次他正在聚精會神地看托爾斯泰的著作,連工廠主走了進來也沒有 發覺。

工廠主抓起書就要往火扔,愛書如命的高爾基,竟忘記了拿著他的書的,是操縱自己命運的人,怒吼道: '你敢燒那本書!"工廠主從來沒見過高爾基發這么大的火,又把書還給了他。

高爾基後來寫道: "我夢想享受大學生讀書的幸福,甚至甘願忍受任何拷打。假如有人向我提議說: "你去學習吧,不過每到星期天為了你去學習,我們要在尼古拉也夫廣場用棍棒打你一頓",我想就是這種條件,我大概也是可以接收的。"

高爾基是一個視讀書為 最大幸福的人,他一生沒進過學校,只能利用夜間、工余或其他零星時間讀書。但在他十五歲時,就已經讀了法國作家大仲馬、雨果、巴爾扎克、龔古爾,德國作家海涅,英國作家司各脫、狄更斯、肖伯納以及俄國普希金等作家的作品。

高爾基講過讀書是最大幸福的道理。他說: "每一本書是一級小階梯,我再爬上一級,就更脫離畜牲而上升到人類。" "要熱愛讀書,它會使你的生活輕松,它會友愛地來幫助你了解紛繁復雜的思想、情感和事件。"

3、在高爾基的童年,曾是織花邊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親近的人」。不知有多少個夜晚,在這所老木屋裡,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爐沿上,向外孫滔滔不絕地講述著勇士伊凡和悲哀的強盜母親等故事。

外祖母的疼愛和那些如現實生活一般不幸又閃爍著善良和理想光芒的童話故事,使過早就飽嘗底層生活艱辛的高爾基獲得了「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

正如高爾基後來回憶的,「我的頭腦里充滿了外祖母的童話,就像蜂房裡充滿甜蜜一樣」。正是這些記憶給了高爾基最初的豐潤的滋養。高爾基後來被外祖父送回到莫斯科與母親、繼父一起生活。平日待他很冷淡的母親將他送進一所最下等的庫那之小學念書。

由於家境貧寒、衣食無著,高爾基忍受著同學的嘲笑、侮辱以及個別老師的斥責、譏諷,他的內心深處深深厭惡這個「豬的學校」。家中繼父也經常打罵他與母親,最終不堪忍受侮辱的高爾基倔強地離家,開始了艱難的漂泊生活。

他到一戶富人家做工,讀書讀得入了神,燒水時把茶壺燒壞了。兇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說就朝他身上打來,將他打得遍體鱗傷,不得不請醫生來看。醫生從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非常氣憤地支持高爾基去告發。

女主人害怕了,生怕高爾基告她虐待,馬上換了一副可憐的面孔說:「孩子!只要你不去告發我,你提什麼條件我都答應。」高爾基正色言道:「只要你允許我在幹完活後可以讀書,我就不去告發你。」女主人極不情願地答應了。高爾基以皮肉之苦的代價,換來了多餘時間讀書的權利。

4、高爾基特別看重知識分子,認為俄羅斯的前途在知識分子身上。利用自己的身份,他千方百計地保護俄國持不同政見的知識分子。二月革命成功後,他認為應該發展經濟、科學、文化。

列寧所憎惡的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寫的《聲明》,就是在高爾基主辦的《新生活報》上刊發的,高爾基本人還在那一版上寫了一篇《無法沉默》的政論,指名道姓批評布爾什維克領導人,包括列寧在內。有人要抓高爾基,列寧不允許。

高爾基也曾與列寧吵架鬧翻,1922年,一走義大利養病了之。但他們即使吵架,也不會變成敵我關系,仍然是知己和諍友。高爾基在寒冷中呼吸困難。年輕時失戀,他曾開槍自殺,結果子彈沒打到心臟,卻射中了肺部,他的一葉肺片被自己打掉,而另一葉肺片也已被香煙熏得差不多了。

他在溫暖的義大利蟄居寫作,超脫俗務,逍遙自在。高爾基在義大利還為列寧寫了一部出色的傳記。1924年2月4日,離列寧逝世不到一個月,《列寧》回憶錄就完稿了。全書雖不足4萬字,但是高爾基卻寫出了「一個空前未有的歷史人物,一個用大寫字母起頭的『人』」。

5、一次,高爾基在燒水時,讀書讀得入了神,沒有發覺水早就燒開了,結果把茶缸燒壞了。這下可闖了禍,兇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說就朝高爾基身上打來,一邊打還一邊罵,把高爾基打得遍體鱗傷,以至不得不請醫生來看。

高爾基身上青一塊,紫一塊,有的地方都滲出了血,木刺都扎進肉里去了。醫生從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並非常義憤地鼓動高爾基去告發。女主人這時害怕了,她生怕高爾基去告她虐待罪。馬上換了一副可憐的面孔說:「孩子!只要你不去告發我,你提什麼條件我都答應。」

「你說話算數?」

「是的。」女主人無可奈何地說。

「只要你允許我在幹完活後可以讀書,我就不去告發你。」

女主人極不情願地答應了。這樣,高爾基因禍得福,以皮肉受苦的代價,換來了多餘時間讀書的權利。

❾ 讀,高爾基的故事》有感

《童年》講述了高爾基悲慘的童年生活。高爾基的出生並不好,家裡也窮,但是他們一家三口過的很幸福。可自從他爸爸去世以後,他們的命運就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在外祖父家裡,高爾基做錯了事就要挨打,還要幫助家裡幹活,很是辛苦。在這個家裡,只有一個人真正關心他,那就是「小茨岡」,他是高爾基的外祖母在自家門口撿到的。「小茨岡」很能幹,也很會照顧人,高爾基一直把他當作自己的榜樣。在後面的日子裡,高爾基沒少挨打,但有了「小茨岡」教他的小竅門就不怕了。後來,高爾基的媽媽又有過一次婚姻,就是這次婚姻,害死了高爾基的媽媽,高爾基只能和外祖父外祖母一起生活。最後外祖母外祖父都死了,他只好孤單的在人間生活。

就整篇文章而言,我最喜歡它的結尾。結尾是這么寫的:「埋過母親幾天後,外祖父對我說『喂,列克謝,你不是一枚獎章,我脖子上不是掛你的地方,你到人間混飯吃去吧……』於是我就到人間去了。」這個結尾,就把這本《童年》直接過度到了《在人間》。

童年》讀後感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著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著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朴實、深愛著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盡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斗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里,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丑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像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斗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著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里,被甜水泡著,被金燦燦的錢堆著……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么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Z
但擁有著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裡,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盪。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為長輩著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為了以後,為了將來,為了我們到「人間」的那一天。

偉大的童年
—-讀《童年》有感
放寒假時,老師布置了一道作業,讀高爾基「人間三部曲」其中一部。回到家,我認真的查找了一些網站,在網上,閱讀了其中一部――――童年。

作者高爾基是一位偉大的作家,在俄國,乃至世界文壇,都有的極大的盛譽,《童年》也可以說成是他的代表作。

20天後,我終於讀完了這部偉大的作品,關掉網頁,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想起了許多許多。高爾基那悲慘、令人憐憫,令人感嘆,令人同情的童年故事,頓時把我吸引住了。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在這樣一個彌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骯臟和丑惡,那幼小的心靈因受到許多許多次沉重打擊而深深震動。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甚至可以說成算是阿廖沙的親人,保護和支持了阿廖沙………… 展示了那些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阿廖沙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丑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追求自己所希望的生活苦難歷程。

其實,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借阿廖沙這個人物來描述自己的童年。高爾基用真實優美的文筆描述了自已苦難而令人難以置信童年,我為自己而慶幸——我沒有出生在那個年代,不可能受到那種痛苦,自己沒有失去親人……我很幸福,甚至可以說我很幸運,被家長寵著。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著老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等著你品嘗;你想要什麼,就給你什麼。

我的童年,同其他同齡人一樣幸福,雖然沒有父母的陪伴,但我的祖父祖母把我養育成人,我同樣感到了溫暖,同樣感到了幸福,同樣感到了同齡人所感受到的一切。

但是高爾基,他卻不同,高爾基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傷害他、辱罵他、欺負他。他必須要承受這我們這個年齡所不能承受了,但他還是想我們一樣成長,在那樣可怕的環境里都可以出高爾基這種大師,我們這樣的環境還不出人才的話,那真是愧對於父母。

我想,高爾基要告訴我們的是:要執著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恆、永遠以那種積極,勇於拼搏的態度對待現在和未來的生活!

讀《童年》有感
最近,我讀了高爾基的著作《童年》,書中形象地描繪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童年。阿廖沙父母雙亡,而外祖父脾氣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愛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歡他,兩個舅舅更是討厭他。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他卻走過來了。其實,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借阿廖沙這個人物來描述自己的童年。這令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當時那個年代的人的醜陋面目。高爾基的童年跟我們現在比起來,實在是太悲慘了!
我們多幸福啊,被父母寵著。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著老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等著你品嘗;你想要什麼,就給你什麼;如果有人欺負你,大人會毫不猶豫地狠狠地教訓那個人一番。而高爾基那個年代呢?高爾基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傷害他、辱罵他、欺負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這一類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嗎呢?這些毫無意義的事情值得他們去做嗎?
所以,我們更要珍惜如今美滿、幸福的生活。我們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學習,千萬別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樣優秀的學習環境,這樣美好的童年生活,我們再不好好學習,那就太對不起父母了。
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來的是充滿活力的少年,讓我們珍惜童年的最後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會離我們遠去,抓住童年最後的時光,留下我們對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❿ 高爾基的故事

一、高爾基迷路的故事

高爾基旅遊時迷了路,晚上走到中國邊界一個小村莊里,外面漫天大雪,他冷得受不住了,便去敲農家的門要求住宿。一個老太太在屋裡大聲問:「你是誰啊?」高爾基說:「阿歷克謝·馬克希·莫維奇怪。彼什科夫!」「人太多了!」老太太「嘭」地把剛打開的門關上,乾脆地拒絕道。

二、高爾基因禍得福的故事

一次,高爾基在燒水時,讀書讀得入了神,沒有發覺水早就燒開了,結果把茶缸燒壞了。這下可闖了禍,兇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說就朝高爾基身上打來,一邊打還一邊罵,把高爾基打得遍體鱗傷,以至不得不請醫生來看。

高爾基身上青一塊,紫一塊,有的地方都滲出了血,木刺都扎進肉里去了。醫生從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並非常義憤地鼓動高爾基去告發。女主人這時害怕了,她生怕高爾基去告她虐待罪。馬上換了一副可憐的面孔說:「孩子!只要你不去告發我,你提什麼條件我都答應。」「你說話算數?」「是的。」女主人無可奈何地說。「只要你允許我在幹完活後可以讀書,我就不去告發你。」女主人極不情願地答應了。這樣,高爾基因禍得福,以皮肉受苦的代價,換來了多餘時間讀書的權利。

三、高爾基挨打的故事

1891 年,年輕的高爾基在烏克蘭一個鄉村裡遇到了這樣一件事:一個瘦小的女人,因對丈夫不忠實,被全身脫得精光,套在馬車前面,和一匹馬並排拉著車。她男人坐在車上,惡狠狠地輪流用鞭子抽打女人和馬,打得她慘叫哀號,全身青腫。當地居民對這慘不忍睹的場面,不但不制止,反而興高采烈地圍觀,為那男人助威喝采。

高爾基對這種野蠻行為實在看不下去了,他認為這種風俗缺乏起碼的人道准則,於是挺身而出,為那女人說情,要人們放了她。村民對高爾基這個異鄉的陌生人的干涉大為惱火,都氣勢洶洶地威脅他。高爾基不管這些,繼續與他們爭辯,結果被打得不省人事,丟在村外的草叢中。幸虧一個過路人發現了他,才把他救活。

事情雖然過去了,但高爾基對那女人所受的折磨始終沒有忘懷。幾年後,他憤然寫了一篇名為《遊街》的小說,譴責了這一慘無人道的行為。

四、為讀書吼退老闆

高爾基小時候是在每天十幾小時繁重勞動和鞭打責罵下度過的。但即使過著這樣的生活,他也總是抓住每一分鍾空閑的時間讀書。店老闆不允許他讀書,所以他千方百計地才能弄到書,躲到閣樓上、儲藏室里閱讀。夜晚借月光或自製的小燈盞照著讀書,沒有蠟燭,他就把老的燭盤上的蠟油收集起來,裝在一隻罐頭盒裡,再注入一些燈油,用棉線卷一根燈芯照著讀書。

在麵包房當工人時,他用零碎的木棒在揉面的檯子上架起一個臨時的書架,一面揉面團,一面讀書。有一次,老闆走進去看他在讀書,想把書拿走扔到火里去,高爾基抓住老闆的胳膊憤怒地叫喊:「你敢燒掉那本書!」吼退了老闆。監視、威嚇沒能阻止高爾基讀書,反而使他自學的信念更堅定了!

五、高爾基小時候的故事

高爾基小時候家裡很窮,沒有辦法,他只好到一家裁縫店當學徒。在裁縫店裡,小高爾基一邊幹活,一邊想方設法讀書,老闆訂了一份《俄羅斯報》,小高爾基就趁老闆不在時,偷偷看這份報紙。

有一次,小高爾基從鄰居家借來一本小說,趁老闆晚上睡著以後,在窗邊借著月光津津有味地讀起來。過了一會兒,月亮躲到了雲層後面,小高爾基興致正濃,怎肯罷手,就點燃一盞小油燈繼續看下去。

不一會兒,老闆醒過來,他看見小高爾苦在油燈下如痴如醉地看一厚厚的書,不由怒氣沖沖地說:「看什麼看,你把我農的燈油都快用溝了!」老闆娘也醒過來,像一頭母狼似的撲上去毆打小高爾基。小高爾基無法忍受下去,他二話不說,頭也不回地離開了裁縫店。

(10)高爾基的故事和感受擴展閱讀

瑪克西姆·高爾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姆維奇·別什可夫,前蘇聯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高爾基於1868年3月16日誕生在伏爾加河畔下諾夫戈羅德鎮的一個木匠家庭。4歲時父親去世,他跟母親一起在外祖父家度過童年。

10歲那年,高爾基開始獨立謀生。他先後當過學徒、搬運工、看門人、麵包工人等,切身體驗到下層人民的苦難。在此期間,他發奮讀書,開始探求改造社會的真理。1884年,他參加民粹黨小組,閱讀民粹黨人著作和馬克思的著作,積極投身於革命活動。1905年,高爾基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6年,高爾基受列寧的委託,由芬蘭去美國進行革命活動,在美國出版長篇小說《母親》。後定居義大利卡普里島。

1913年,高爾基從義大利回國,從事無產階級文化組織工作,主持《真理報》的文藝專欄。1917年十月革命後,伴隨著革命出現的混亂、破壞、無政府主義思潮及各種暴力事件,高爾基與列寧及新政權之間產生了矛盾。1921年10月,由於疾病,也由於與布爾什維克政權的分歧,高爾基出國療養。1928年,高爾基回到蘇聯,在斯大林的安排下,他在俄羅斯作了兩次長途旅行觀光後決定回國定居。

1934年當選為作協主席。回國後的高爾基作為蘇聯文化界的一面旗幟,為蘇維埃的文化建設做了大量工作。但20世紀30年代蘇聯出現的種種問題又使他與斯大林及現實政治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1936年6月18日,68歲的高爾基因病去世。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