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高爾基母親的故事情節

高爾基母親的故事情節

發布時間: 2021-02-03 15:24:42

1. 高爾基《母親》內容概括

老鉗工米哈伊爾暴力、凶惡,帶著大家的唾棄離世。他的兒子巴維爾讀版了許多禁書——權含有真理的書——並深刻的理解它的含義、道理,從此獻身於解放工人事業的道路。他交了許多革命朋友,大家都不怕死、勇於獻身,母親也同意並與他們一起加入了黨。巴維爾兩次被捕,母親為了大家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而去偷偷散發傳單、報紙、書籍,尤其是聽了大家的演講、巴維爾被判充軍後,全身投入黨的事業。她雖然將自己的身份隱藏的很深,但終究紙還是包不住火的,她偷偷送傳單的事被發現了,在這危險的緊要關頭,母親不顧危險,給眾人邊發傳單邊演說,即便受傷也不在乎。最後,母親用沙啞的聲音大喊:「真理是血海也撲不滅的!」不知是誰哭了起來。

2. 高爾基《母親 》主要內容

小說一開始描繪了陰森森的工廠畫面,展現了帝俄時代工人階級 慘遭剝削的生活環境和老鉗工米哈伊爾·符拉索夫悲慘的一生。年輕 的巴維爾本來也可能走上父親的老路,但他生活在工人運動蓬勃發展 的時代。在革命知識分子的幫助下,他迅速找到了獻身於工人解放事 業的光明大道。
巴維爾和工人們組成了馬克思主義工人小組,勤奮地 學習革命理論,懂得了資本家的剝削是工人痛苦的根源。隨後就在工 廠里散發傳單,向工人作宣傳工作。他意志堅強,頭腦清醒,不但贏 得了工人小組成員的愛戴,而且使廣大工人群眾對他滿懷敬慕。 在革命斗爭中,巴維爾始終依靠群眾,教育群眾,和群眾一起成 長。「沼地戈比」事件是巴維爾第一次領導群眾進行的斗爭,巴維爾 在群眾大會上向工人宣傳革命道理,積極領導這場斗爭。
但因當時群 眾還沒有覺醒,巴維爾也缺乏領導斗爭的經驗,斗爭失敗了,巴維爾 被捕入獄。通過監獄生活的鍛煉,巴維爾進一步提高了覺悟,同時逐 漸掌握了斗爭的藝術。因而,出獄後他重視做發動群眾的工作。為了 把工人運動從自發的經濟斗爭提高到自覺的政治斗爭,五一遊行時, 巴維爾高舉紅旗開路,群眾聚集在他的周圍。「像鐵屑被磁石吸住了 一樣」。
當反動派出動大批武裝警察鎮壓群眾時,巴維爾堅定勇敢, 毫不動搖,表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巴維 爾因領導五一遊行再次被捕,他又將法庭作為戰場,同敵人展開斗爭 。巴維爾在法庭上的演說是全書情節發展的高潮。這時,他已成為有 高度覺悟和理論修養的成熟的革命者。

小說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巴維爾的母親尼洛夫娜。她像千百萬受 壓迫的婦女一樣,被繁重的勞動和丈夫的毆打折磨成逆來順受、忍氣 吞聲的人。
丈夫死後,當兒子走上革命的道路時,母親也在兒子以及 他的同志們的啟發、幫助下,逐漸接受革命的真理。在「沼地戈比」 事件以後,母親為了搭救兒子出獄,接受了散發傳單的任務。五一游 行時,巴維爾高舉紅旗走在隊伍的最前列,在武裝警察面前英勇不屈 。這使母親進一步懂得了真理的力量,也使她更自覺地參加革命工作 。
巴維爾再次被捕後,她搬到城裡,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堅決擔負起 革命工作,完全獻身給共產黨。她常裝扮成修女、小市民或女商販, 帶著傳單奔走於市鎮和鄉村。巴維爾在法庭上的演說及斗爭更進一步 提高了母親的覺悟。小說結尾時,母親冒著生命危險去傳送印有兒子 在法庭上的演說的傳單,不幸在車站被暗探圍住。這時,母親勇敢地 把傳單散發給車站上的群眾。在被捕時,她庄嚴地宣稱:「真理是用 血的海洋也撲不滅的。」
有點多,拜託自己壓縮一下吧!!

3. 高爾基的《母親》內容簡介

1、內容介紹
小說說的是一個普通工人巴維爾在革命知識分子影響下,獻身於工人解放事業。因領導群眾兩次被捕,他又將法庭作為戰場,同敵人展開斗爭。後成為有高度覺悟和理論修養的成熟的革命者。
2、作品簡析
長篇小說《母親》,前蘇聯文學家高爾基作品。於1906年在美國寫成的。小說取材於1902年高爾基的家鄉諾夫戈羅德附近的索爾莫夫鎮的「五一」遊行。遊行的領導人扎洛莫夫等被捕,同年10月被判處眾生流放。高爾基在遊行前就聽說過扎洛莫夫,遊行以後,他和繼續兒子事業的扎洛莫夫的母親安娜有了交往。《母親》就是以扎洛莫夫的事跡為基礎寫成。
《母親》標志著作家思想和藝術上的成熟,是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開辟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紀元。
3、創作背景
瑪克西姆·高爾基,他是蘇聯著名的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11歲時當過學徒。他是前蘇聯下諾夫哥羅德人,俄羅斯族。1868年3月16日生於下諾夫哥羅德的一個木工家庭。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之一,政治生活1892年用筆名「瑪克西姆·高爾基」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馬卡爾·楚德拉》,從此專心從事寫作。1936年6月18日在莫斯科逝世。

4. 高爾基 母親的其中一篇概括

小說一開始描繪了陰森森的工廠畫面,展現了帝俄時代工人階級 慘遭剝削的生活環境和老鉗工米哈伊爾·符拉索夫悲慘的一生。年輕 的巴維爾本來也可能走上父親的老路,但他生活在工人運動蓬勃發展 的時代。在革命知識分子的幫助下,他迅速找到了獻身於工人解放事 業的光明大道。
巴維爾和工人們組成了馬克思主義工人小組,勤奮地 學習革命理論,懂得了資本家的剝削是工人痛苦的根源。隨後就在工 廠里散發傳單,向工人作宣傳工作。他意志堅強,頭腦清醒,不但贏 得了工人小組成員的愛戴,而且使廣大工人群眾對他滿懷敬慕。 在革命斗爭中,巴維爾始終依靠群眾,教育群眾,和群眾一起成 長。「沼地戈比」事件是巴維爾第一次領導群眾進行的斗爭,巴維爾 在群眾大會上向工人宣傳革命道理,積極領導這場斗爭。
但因當時群 眾還沒有覺醒,巴維爾也缺乏領導斗爭的經驗,斗爭失敗了,巴維爾 被捕入獄。通過監獄生活的鍛煉,巴維爾進一步提高了覺悟,同時逐 漸掌握了斗爭的藝術。因而,出獄後他重視做發動群眾的工作。為了 把工人運動從自發的經濟斗爭提高到自覺的政治斗爭,五一遊行時, 巴維爾高舉紅旗開路,群眾聚集在他的周圍。「像鐵屑被磁石吸住了 一樣」。
當反動派出動大批武裝警察鎮壓群眾時,巴維爾堅定勇敢, 毫不動搖,表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巴維 爾因領導五一遊行再次被捕,他又將法庭作為戰場,同敵人展開斗爭 。巴維爾在法庭上的演說是全書情節發展的高潮。這時,他已成為有 高度覺悟和理論修養的成熟的革命者。

小說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巴維爾的母親尼洛夫娜。她像千百萬受 壓迫的婦女一樣,被繁重的勞動和丈夫的毆打折磨成逆來順受、忍氣 吞聲的人。
丈夫死後,當兒子走上革命的道路時,母親也在兒子以及 他的同志們的啟發、幫助下,逐漸接受革命的真理。在「沼地戈比」 事件以後,母親為了搭救兒子出獄,接受了散發傳單的任務。五一游 行時,巴維爾高舉紅旗走在隊伍的最前列,在武裝警察面前英勇不屈 。這使母親進一步懂得了真理的力量,也使她更自覺地參加革命工作 。
巴維爾再次被捕後,她搬到城裡,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堅決擔負起 革命工作,完全獻身給共產黨。她常裝扮成修女、小市民或女商販, 帶著傳單奔走於市鎮和鄉村。巴維爾在法庭上的演說及斗爭更進一步 提高了母親的覺悟。小說結尾時,母親冒著生命危險去傳送印有兒子 在法庭上的演說的傳單,不幸在車站被暗探圍住。這時,母親勇敢地 把傳單散發給車站上的群眾。在被捕時,她庄嚴地宣稱:「真理是用 血的海洋也撲不滅的。」
有點多,拜託老弟自己壓縮一下吧!!
參考資料:網路

5. 高爾基的母親分章詳細劇情

第一章
中心人物是外祖母。她善良、聰明、能幹、充滿愛心,是千千萬萬俄羅斯優秀女性的代表,對「我」的一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本章末尾用充滿詩意的美好語言描寫了外祖母的肖像和人品,塑造了一個光彩照人的平凡而偉大的人物形象。年過花甲的外婆跟三、四歲的「我」見面時的第一次「對話」生動活潑,風趣盎然。早已過不惑之年的高爾基,以三、四歲兒童的口吻、眼光、心理、行為,真實而生動地描寫、反映當時的客觀現實,深刻而准確地表達自己十分成熟的思想、觀點和感情。語言簡潔生動,非常口語化,非常適合人物的口吻和當時的語言環境;情節畫龍點睛,人物栩栩如生。不僅本章,而且全部《童年》,具有這個顯著的特點和優點。《童年》開篇就寫得十分精彩。它可以摘出來絕不止一篇優美的散文。從譯者加的標題就可以大體知道本章內容:一、「外祖母的出現」;二、 「父親的去世和弟弟的降生」;三、「父親的安葬」;四、「伏爾加河上的風光」。《童年》的每一章都是由許多篇這樣的優美散文組成的。《童年》可以比擬為一串珍珠項鏈,而每一篇散文就是一顆晶瑩剔透的珍珠。比如本章就藏著好幾顆這樣的珍珠。
第二章
可以分三大塊,也就是三篇優美、精彩的散文。它們可以分別標題為:「兄弟斗毆」、「兇殘的外祖父」、「外祖父來病床看我」。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祖父。小說寫外祖父毒打外孫們的兇殘,令人慘不忍睹,毛骨悚然。後來他來病床看「我」的情景,又令人覺得此老頭兒的身世值得同情,他的精明令人佩服,雖然他的兇狠不能原諒,但也就多少可以理解,特別是在讀了第五章他在病中教阿廖沙「我」識字和講人生哲理以後。
第三章
分四大塊,即由四篇散文或短篇小說組成。它們也可以有明確的標題。一、「一雙金不換的手」。伊凡是一把幹活的能手,去市場購物時也會替外祖父省錢當小偷;二、「熱鬧的家庭舞會」,主角是伊凡和外婆;三、「雅科夫的吉他」。他當然也是舞會的核心;四、「小茨岡的慘死」。別號「小茨岡」的伊萬是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婆的養子,從他生下來被遺棄到他的慘死,寫得有血有肉,有情有愛。小茨岡是個善良、勤勞、能乾的小夥子,是「我」童年時最好的朋友。他的慘死,跟自私卑鄙的兄弟兩人直接有關,但根源還在於造成自私卑鄙等劣根性的社會頑症。
第四章
本章著重寫外婆,寫她對上帝的虔誠,對人的善良、忠厚,對丈夫的容忍、體諒;寫她的聰明,能幹,健談,會跳舞,會講童話;火災里指揮若定,火災後為舅母接生;她是大家庭的好主婦和頂樑柱,是「我」最貼心最親愛的朋友。小說中對火災場面的描寫非常精彩。
第五章
可分上、下兩篇:一、外婆和外祖父各自講述自己的苦難身世。兩人都是早年喪父的孤兒,都曾跟著母親沿街乞討,後來也都憑著聰明能幹、吃苦耐勞而自立,最後共同掙到目前這種小康家境;二、占更多篇幅的是外祖父教「我」識字和給「我」講述自己的人生體念和生活哲理。他對「我」的好奇心有問必答,道理講得深入淺出,形象生動,透徹明了。
第六章
寫大舅米哈伊爾為了爭奪家產帶領流氓沖擊、攻打外祖父家的暴行。這不僅深刻地揭露了這個逆子的凶惡嘴臉和丑惡行徑,也客觀地暴露了千千萬萬小市民家庭的尖銳矛盾。在這次父子短兵相接的「戰斗」中,阿廖沙「我」擔任了火線偵察兵的角色,寫得有聲有色,相當精彩,可以推出一篇標題為「我注視街上的敵情」的優美散文。這次「戰斗」中善良的外婆由於勸架被醉酒的逆子的鋼棍打到了手臂,造成了骨折。
第七章
也可以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寫外婆和外祖父各自不同的兩個上帝。外婆的上帝慈悲為懷,賜福人類,主宰一切,洞察萬物,外祖父的上帝專橫跋扈,法力無邊,嚴厲殘酷,人人害怕。這種對比通過生動的文學描寫展現出來,絲毫沒有概念化的說教,寫得十分精彩,耐人尋味。下篇主要寫街上的所見所聞後的痛苦感受,順便也重提留在家裡的苦惱。「我」就是在這種家庭和社會環境下生活和成長的。上篇是寫「我」的精神支柱和思想環境,下篇是寫「我」家裡家外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環境。兩方面都是明顯影響我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客觀因素。這顯然是上、下兩篇合成一章的主要理由。
第八章
也可分為上、下篇。上篇描繪了外婆講童話的情景、本領,還記錄下來《隱士和勇士》這篇優美迷人的童話;下篇介紹了「我」的第一個知識分子朋友,一個不知真名實姓、只知外號「好事情」的「外人」和「怪人」,並且著重敘述了他們之間的友誼。上、下篇之間的內容通過「怪人」聽外婆講童話的場面聯系起來。小說故意用若明若暗的手法,巧妙地讓讀者心領神會「好事情」和外婆的某種尷尬關系。
第九章
也可以分成上、下篇。上篇寫「我的好朋友彼得大伯」;小說很重視大人講故事對兒童的影響。馬車夫就常給「我」講故事,雖然他的講故事本領比外婆、外公差多了。本章最精彩的情節是「我」與三兄弟的友誼。下篇寫「我」和 「三個小少爺」的友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對一個人「心靈面貌「和世界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小說如實地寫了「我」對三個小少爺的好感和羨慕。外婆支持「我」和三兄弟的友誼,但外祖父、三兄弟的父親上校奧夫相尼科夫禁止他們交往,甚至馬車夫彼得也堅決反對。馬車夫跟「我」因此發生了爭吵,這次「爭吵」成了聯結上、下兩篇的紐帶。
第十章
寫「我」母親的突然回家和新產生的家庭矛盾。一個年輕喪夫、留有幼子、任性好強的不幸女人,在多年離家之後帶著痛苦回到替她撫養兒子的、孤苦年邁的父母家長住,由此帶來的家庭矛盾和沖突,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她的婚姻大事,過去和現在都是父女矛盾、沖突、爭吵、鬧架的焦點和導火線。小說先是詳細地寫了母親和「我」第一次見面的情景,接著寫了母子之間因為「背詩」而爆發的一次爭吵;最後又重點寫了父女之間因婚姻問題而爆發的一次大鬧架,外祖父氣得跪在女兒面前,接著又無故把外婆打傷。爭吵和鬧架成了家常便飯;打了再好,好了再打,一家四口就是這樣打發日子!
第十一章
主要寫母親回來後的家庭生活,首先是母親與一些青年男人的交往,雖然用筆不多,寫法上也若明若暗,欲說又止;其次寫表哥薩沙的逃學和逃跑。表哥和「我」都是可憐的孤兒,他沒有親母,繼母對他不好。小說對他的逃學寫得非常生動具體。但本章的重點內容還是外婆給「我」講父親的身世和父母的婚事。
第十二章
寫母親再嫁和再嫁後的生活,寫「我」的這個「傷心事件」對自己心靈造成的創傷,寫這兩年裡外祖父的家境日益衰落、以至完全破產,搬家不斷,住房和生活一次比一次差,幾乎真的要上街討飯了。「我」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母親再嫁的事實。可以說,家庭矛盾主要表現在「我」和母親之間。也重點寫了上學讀書,特別寫到一位熱愛兒童、循循善誘的教育家。
第十三章
寫外祖父與外祖母分家過日子,寫「我」撿破爛為生,寫「我」與幾個小朋友去河邊偷木板賣錢,寫這些小夥伴們艱難的生活和彼此的友誼,寫母親的死,最後,寫「我」不得不走向「人間」。所有這些內容,乍看很零亂,但完全符合生活本身的邏輯,因為它們都在寫這個家庭的窮苦。《童年》的悲劇是以母親之死這悲慘的一幕結束的。[前蘇聯]阿列克謝•馬克西姆維奈•彼什科夫(馬克西姆•高爾基)著

6. 高爾基《母親》主要內容

小說一開始描繪了陰森森的工廠畫面,展現了帝俄時代工人階級 慘遭剝削的生活環境和老鉗工米哈伊爾·符拉索夫悲慘的一生。年輕 的巴維爾本來也可能走上父親的老路,但他生活在工人運動蓬勃發展 的時代。在革命知識分子的幫助下,他迅速找到了獻身於工人解放事 業的光明大道。
巴維爾和工人們組成了馬克思主義工人小組,勤奮地 學習革命理論,懂得了資本家的剝削是工人痛苦的根源。隨後就在工 廠里散發傳單,向工人作宣傳工作。他意志堅強,頭腦清醒,不但贏 得了工人小組成員的愛戴,而且使廣大工人群眾對他滿懷敬慕。 在革命斗爭中,巴維爾始終依靠群眾,教育群眾,和群眾一起成 長。「沼地戈比」事件是巴維爾第一次領導群眾進行的斗爭,巴維爾 在群眾大會上向工人宣傳革命道理,積極領導這場斗爭。
但因當時群 眾還沒有覺醒,巴維爾也缺乏領導斗爭的經驗,斗爭失敗了,巴維爾 被捕入獄。通過監獄生活的鍛煉,巴維爾進一步提高了覺悟,同時逐 漸掌握了斗爭的藝術。因而,出獄後他重視做發動群眾的工作。為了 把工人運動從自發的經濟斗爭提高到自覺的政治斗爭,五一遊行時, 巴維爾高舉紅旗開路,群眾聚集在他的周圍。「像鐵屑被磁石吸住了 一樣」。
當反動派出動大批武裝警察鎮壓群眾時,巴維爾堅定勇敢, 毫不動搖,表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巴維 爾因領導五一遊行再次被捕,他又將法庭作為戰場,同敵人展開斗爭 。巴維爾在法庭上的演說是全書情節發展的高潮。這時,他已成為有 高度覺悟和理論修養的成熟的革命者。

小說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巴維爾的母親尼洛夫娜。她像千百萬受 壓迫的婦女一樣,被繁重的勞動和丈夫的毆打折磨成逆來順受、忍氣 吞聲的人。
丈夫死後,當兒子走上革命的道路時,母親也在兒子以及 他的同志們的啟發、幫助下,逐漸接受革命的真理。在「沼地戈比」 事件以後,母親為了搭救兒子出獄,接受了散發傳單的任務。五一游 行時,巴維爾高舉紅旗走在隊伍的最前列,在武裝警察面前英勇不屈 。這使母親進一步懂得了真理的力量,也使她更自覺地參加革命工作 。
巴維爾再次被捕後,她搬到城裡,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堅決擔負起 革命工作,完全獻身給共產黨。她常裝扮成修女、小市民或女商販, 帶著傳單奔走於市鎮和鄉村。巴維爾在法庭上的演說及斗爭更進一步 提高了母親的覺悟。小說結尾時,母親冒著生命危險去傳送印有兒子 在法庭上的演說的傳單,不幸在車站被暗探圍住。這時,母親勇敢地 把傳單散發給車站上的群眾。在被捕時,她庄嚴地宣稱:「真理是用 血的海洋也撲不滅的。」

7. 高爾基 母親 主要內容

《母親》深刻地反映了20世紀初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波瀾壯闊的群眾革命斗爭:工人運動從自發到自覺,從經濟斗爭轉到政治罷工,農民和工人在斗爭中結成同盟。小說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無產階級英雄的形象,因而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為了表現小說的主題思想,作者精心設計了3組人物。第1組是革命者,包括革命工人和革命知識分子;第2組是工農群眾,其中最重要的是母親和農民雷賓的形象;第3組是敵人,這里有廠主、沙皇憲兵、法庭庭長,檢察官等。在這3組人物中,高爾基突出了巴維爾和母親這兩位主要英雄人物(巴維爾是作為先進工人的代表,母親則是作為革命群眾的代表)。小說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通過他們兩人的成長以及群眾的覺悟展示出來的。小說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重點寫巴維爾率領的馬克思主義工人小組在社會民主工黨領導下成長的過程,第二部分重點寫馬克思主義小組在群眾中的作用和人民群眾的覺醒。小說的人物形象體系和結構都是經過作者精心安排的。
在世界文學中,《母親》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開辟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紀元。在高爾基之前,不少俄國作家和西歐作家在創作中反映過工人的痛苦生活。在俄國,19世紀60年代,工人的日常生活和繁重勞動就成為民主主義文學的重要內容。八九十年代,在綏拉菲莫維奇等作家的創作中,對工業無產階級的描寫也佔有一定的地位。但那些作家總是把工人描繪成資本主義制度的犧牲品。《母親》同過去反映工人生活作品的根本區別,在於它第一次深刻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政黨所領導的工人階級的革命斗爭,反映了工人運動從自發到自覺的歷史階段。作者將時代的主要沖突作為情節基礎來描寫。情節的開端是陰暗的工人區中一個貧困的家庭的情景,情節的基礎是革命運動的產生、擴大和蓬勃發展。小說歷史地具體地描寫了無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典型性格和典型環境:用社會主義思想武裝的自覺的工人和黨領導下蓬勃開展的工人運動,日益覺醒的農民和農村的革命形勢。它具有現實主義作品特有的具體性和逼真性。同時,它又是革命浪漫主義的作品,這不僅表現為預見未來,展示通向未來的道路,而且表現在作者處處從未來的高度反映現實。在《母親》中,對未來的浪漫主義嚮往是與深刻的生活真實性結合在一起的。
《母親》也標志著高爾基在探索正面人物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峰。從19世紀90年代起,他在創作中一直積極地探索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進入20世紀以來,蓬勃發展的工人運動大大地鼓舞了他的創作激情。1905年革命對高爾基的政治思想和文藝創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他站在無產階級思想的高度,大膽地進行創新,終於塑造了巴維爾這個豐滿的無產階級英雄的典型形象,使工農英雄人物進入文學領域。《母親》顯示了高爾基刻畫無產階級英雄人物的高度藝術才能。首先,無產階級英雄人物是在斗爭中成長起來的。作者通過一系列革命斗爭表現了工人革命者成長的過程和高尚的品德。由於這些革命者植根於群眾之中,體現了群眾的願望,又得到群眾的支持,因而眾多的群眾場面是小說結構的特點。群眾場面和對兩位主人公的思想和革命活動的描寫使小說成為完整的統一體。其次,作者善於調動多種藝術手段,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描寫來刻畫英雄人物。如巴維爾的成長主要表現在語言變化中。他參加革命以前語匯貧乏,句子簡單,語氣粗暴;參加革命後講話愈來愈明確中肯,政治用語日益占重要地位。他最後在法庭上的演說更是具有啟發群眾覺悟、激動人心的巨大力量。又如母親的覺醒更多地表現在心理描寫方面。通過母親的感受來展示小說的一切重大事件和人物是作者揭示母親內心世界的重要藝術手法之一。這種手法使母親的形象在小說的結構中佔有重要的作用。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不僅揭示了母親豐富的內心世界,還使作品中的事件和其他人物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此外,作者在刻畫無產階級英雄人物時,突出地描寫了他們之間嶄新的人與人的關系,如母親與兒子的關系和她崇高的母愛、巴維爾與莎馨卡的愛情關系、革命者之間的友誼等等。在小說中,尼洛夫娜的母愛就有一個提高和發展的過程。最初,她的母愛同一般勞動婦女的母愛沒有什麼區別。經過一系列事件的教育,她的思想達到了新的境界,她堅信兒子真理在握,必然勝利。因此,她在散發兒子的演說稿時才能表現得那樣鎮靜和勇敢。尼洛夫娜的母愛之所以那樣崇高和偉大,就是因為她跟兒子以及他的同志們已經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又如,小說對巴維爾與未婚妻的愛情的描寫,雖然筆墨不多,卻真摯感人,充分表現了他們高尚的情操和無產階級的人情美。小說還著重描寫了革命者之間深厚的友誼,如巴維爾同安德烈像親兄弟一樣親密,尼洛夫娜同尼古拉姐弟的關系也是一種嶄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小說對母愛、愛情和革命友誼的描寫深刻揭示了革命者崇高的精神世界,使這些形象顯得更加生動和豐滿。
高爾基在《母親》中首次運用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即從現實的革命發展中,真實地、歷史地、具體地去描寫現實。《母親》是用這一創作方法進行寫作的第一部新的文學作品。
總之,《母親》以對新的革命現實的真實描寫,以對時代本質的深刻概括,以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英雄人物形象以及新的創作方法開創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紀元。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