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的名人簡短的故事
❶ 關於名人的高尚情操的故事
高尚的境界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在他年事已高時,便決定把家產分給三個兒子,但在分財產之前,他要三個兒子去游歷天下做生意。臨行前,他告訴孩子們:「你們一年後要回到這里,告訴我你們在這一年內,所做過的最高尚的事。我的財產不想分割,集中起來才能讓下一代更富有;只有一年後,能做到最高尚事情的那個孩子,才能得到我的所有財產!」
一年之後,三個兒子陸續回到家裡。老大先說:「我在游歷期間,曾遇到一個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將一袋金幣交給我保管。後來他不幸過世,我就將金幣原封不動的交還給了他的家人。」他的父親評價說:「孩子,你做得很好!但是誠實是你應有的品德,稱不上是高尚的事情。」二兒子接著說:「我旅行到一個貧窮的村落,見到一個小孩不幸落水掉到河裡,我立即跳下馬,奮不顧身的把那個孩子救了上來。」他的父親稱贊說:「孩子,你真了不起!但是救人是你應盡的責任,這件事也稱不上是高尚的事。」三兒子遲疑了一下說:「我有一個仇人,他千方百計的陷害我,有好幾次我差點死在他的手中。在我旅行途中,有一個夜晚,我獨自騎馬走在懸崖邊,發現我的仇人正睡在崖邊的一棵樹下,我只要輕輕一腳,就能把他踢下懸崖;但我沒這么做,我叫醒他,讓他繼續趕路。這實在算不上什麼大事……」他的父親卻正色回答:「我的孩子,能幫助自己的仇人,是高尚而神聖的事,你辦到了。來,我所有的產業將都是你的。」
是啊,專行善事雖然也可稱為好人,但還算不上是世間最高尚的事。以德報怨而不以惡制惡,以善心感化仇人,這才是世間最高尚的事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 無欲則剛
❷ 古代高尚品德名人的故事!!一兩個就可以了
1、柳下惠坐懷不亂:相傳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於郭門,有一個沒有住處的婦子來投宿,柳下惠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里,解開外衣把她 裹緊,同坐了一夜,並沒發生非禮行為。於是柳下惠就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
2、許仲平義不苟取:許衡字仲平,河內人。他曾經在天氣非常炎熱的時候路過河陽(今河南孟西縣),當時非常口渴,人們都爭著摘梨吃,只有許衡一個人端正地坐在樹下,神情平靜。
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摘梨吃),他說:「不是自己的東西而去取,是不可以的。」那人說:「現在世道這么亂,這梨沒有主人了。」許衡:「梨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
3、少年包拯學斷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
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4、郭汲不失信於孩子:郭汲,東漢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為官清廉信義為先,一心為百姓謀福祉。他做並州太守時,勤政愛民,常常微服私訪,解決民生疾苦,整頓吏治,平了許多冤假錯案,有功於民,因此百姓一直感念他的恩義,敬仰他的為人。郭汲每經過一縣一鄉,老老少少都夾道歡迎。
一次,郭汲至各地州縣巡查吏治情況,帶著幾名隨從騎馬趕往西河郡美稷縣。還沒有進城,就看到有幾百兒童,各自騎著竹馬,在道旁拜迎。郭汲問道:「孩子們為什麼自己遠來?」孩子們回答說:「聽說使君來到,非常高興,所以前來歡迎。」郭汲聞言趕忙下馬,辭讓致謝,在眾小孩的簇擁之下進了縣城。
郭汲在美稷縣衙,詳細閱讀了近年所積案卷,有錯判疑案的就馬上調出重新審理,又查訪農民情,慰問貧苦,所致之處,百姓歡欣,多有饋贈禮物者,然則一律不取。
事辦完了,又要到下一個縣考察。剛到城門口,沒想到眾孩童騎著竹馬又來相送,一直送到了城郊外,問他:「使君哪一天返回再經過,到時還要來迎送。」郭汲叫別駕從事計算日程,告訴了他們。
郭汲巡視在下一個縣非常順利,比原定日期早一天回來。他為了不失信於孩子們,於是在野外亭中露宿了一夜,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郭汲以太守之尊,與騎竹馬的小孩子在道邊野外說的話,都不肯失信,更何況於重大的事情呢!回來早了一天,寧可夜宿山野小亭也要信守自己說出的歸期,因此而能夠成就偉大的功業。光武帝稱贊他的德行說「信之至矣」。後以「郭汲待期」為重守約信之典實。(《後漢書》)
5、陳平忍辱苦讀書: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
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❸ 偉人的故事,簡短一點
華盛頓是美國第一位總統。他是孩子的時候,砍掉他父親的兩棵櫻桃樹。 他父親回來了,非常生氣。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誰砍了我的樹,我要狠狠揍他一頓。」 他父親到處詢問。當他問兒子時,華盛頓開始哭了起來。 「我砍了你的樹!」華盛頓和盤托出。 父親抱起他的兒子說:「我好聰明的孩子,我寧願失去一百棵樹,也不願聽你說謊。」
列寧小時候
列寧小時候是一個認真學習的孩子。 列寧在學校里,每門功課都學得很好。老師講課,他用心聽。老師留的作業,他認真做。 列寧做完學校里的功課,還讀許多課外書。他常常把書里的故事講給別人聽。他愛書里那些勤勞勇敢的人,拿他們做自己的榜樣。 列寧十分愛護書。他從來不把書弄臟,也不把書到處亂扔。 列寧小時候就是這樣學習的。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林則徐對聯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於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後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後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❹ 高尚的名人的故事
林肯的家教
威廉·貝內特/文 小伍/譯
林肯是美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總統,深受人愛戴,兩度被選為美國總統。從平民到總統,林肯的成功離不開他他的繼母黛絲的教導。
生母南希去世以後,繼母黛絲進入了林肯一家的生活。由於家境困難。林肯12歲時候不得不中止學業,去做了一個伐木工人。那個時候伐木工人的工資很低,伐一立方米的木材只有1.2美元報酬。當時伐木全是手工勞作,一個人要干兩天才能伐到一立方米。伐到的木材,工人們就在木頭的尾部用墨水寫上自己的名字的第一個字母,表示這根木頭是自己所伐的,然後再去向老闆要錢。林肯的全名是亞伯拉罕·林肯。所以他就在自己伐到的木材上寫上一個「A」字。但是有一天他發現自己辛苦砍伐的10多根木頭被人寫上了「H」,這顯然是有人盜用了林肯的勞動成果。
林肯生氣極了,回家對繼母黛絲說:「一定是那個叫亨得爾的傢伙乾的,我去他們家找他理論去。」
繼母看著林肯說:「孩子,你先別急,聽我給你講個故事。」
「故事?和這件事有關嗎?」林肯奇怪地說。
「是的。聽完了你就明白了。」於是黛絲平靜地講了起來:
從前有一片大森林,那裡有一個善良的人,名叫斑卜,他以打獵為生,經常在密林中安裝捕獸套子。由於他安裝的地方是野獸們經常出沒的路線,所以幾乎每天都有收獲。有一天他又去收套子,卻發現套子上只有動物脫落的毛,動物已經被人取走了,斑卜很生氣,但又不知是誰乾的,他想留個條子,可是不會寫字。於是他就在錯上畫了一張很生氣的臉,放大套子上。第二天他又去收套子,發現套子上有一片大樹葉,樹葉上面畫著一個圈,圈子裡有房子,房子旁邊還有一隻狂吠的狗。斑卜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他想:為什麼別人拿走了我的動物帶要畫圖呢。他覺得應該和這個人見面說理,於是他就畫了正午的太陽,還有兩個人站在捕獸套邊。第三天中午他又來到了這里,看到有一個渾身插滿了野雞毛的印第安人用手勢告訴班卜這里是我們的地盤,你不可以在這里裝套子。斑卜也打手勢說:這是我裝的套子,你不能拿走我的獵物。兩個人的模樣都很古怪,相互看得直樂,斑卜想,與其多個敵人,還不好多一個朋友,於是他就大方地將捕獸套送給那個印第安人了。
「這樣大家就相安無事了,後來有一天斑卜打獵時遇到了狼群追趕,被迫跳下了懸崖,等到他醒來的時候,他發現自己正躺在印第安人的悵篷里,傷口上還有印第安人給他上的葯。此後他就成了印第安人的好朋友,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共同打獵。」
黛絲講完了故事,微笑著看著林肯說:「你說斑卜做的對嗎?」
「他做的很好,這樣就少了敵人,多了朋友了。」
「那麼你寧願要朋友還是要敵人呢?」
「當然是朋友了。」林肯毫不猶豫地說。
「對呀,孩子,你要學會寬容別人,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路越走越寬廣,要不然,你在社會上就會到處樹敵,很難成功的。」
「我知道了,母親。」林肯很懂事地點點頭。
林肯在競選總統前夕,他在參議院演說時,遭到一個參議院的羞辱,那參議員說:「林肯先生,在你開始演講之前,我希望你記住自己是個鞋匠的兒子。」
「我非常感謝你使我記起了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我一定記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總統無法像我父親做鞋匠那樣做得好。」
參議院陷入了一片沉默。
他轉過頭來對那個傲慢的議員說:「據我所知,我的父親以前也為你的家人做過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腳,我可以幫你改正它。雖然我不是偉大的鞋匠,但我從小就跟我的父親學會了做鞋子的技術。」然後,他又對所有的參議員說:「對參議院的任何人都一樣,如果你們穿的那雙鞋是我父親做的,而他們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盡可能的幫忙。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的手藝是無人能比的。」
說到這里,所有的嘲笑化作了真誠的掌聲。
有人批評林肯總統對待政敵的態度:「你為什麼試圖讓他們變成朋友呢?你應該想辦法打擊他們,消滅他們才對。」
「我們難道不是在消滅政敵嗎?當我們成為朋友時,政敵就不存在了。」林肯總統溫和地說。這就是林肯總統消滅政敵的方法,將敵人變成朋友。
據說在林肯的總統辦公室里還掛著這樣的條幅:「寬容比批評更能改變人。」而這種寬容的精神,正是源自繼母黛絲的教導。
寬容心語
林肯的繼母黛絲細心地教導林肯要寬容,讓他明白了寬容比批評更能改變人這個深刻的道理。林肯的成功當然不能僅歸功於他的寬容,但是誰能說寬容不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呢?寬容,可以化敵為友,而多一條朋友就多一條路,如果我們始終抱有一顆寬容的心,廣交朋友,那通行天下也就可以暢通無阻了。
❺ 名人高尚品格的故事
五、顧全大局相忍為黨
對於李立三的「左」傾錯誤,共產國際在7月時認為:「是在策略上組織上工作上都犯
了部分的錯誤」,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線是正確的」,「是在國際路線之下工作的」。
共產國際不認為是路線錯誤。
周恩來、瞿秋白就是本著這一精神,回國來糾正錯誤的。
共產國際下屬有一個東方部,部下分三個二級部,即遠東部、中東部、近東部。東方部
部長名義上是庫西寧,副部長有馬基業爾、米夫等,米夫兼遠東部部長,實際上管中國黨。
周恩來回國,走的路線是先從莫斯科到柏林,然後乘坐從柏林去中國東北的國際列車回國,
在列車到達莫斯科站後,細心謹慎的周恩來,利用火車停留的時間,同馬基亞爾取得聯系,
再一次問他:國際的同志還有沒有新的意見?
馬基亞爾回答說,沒有了,按照國際七月決定改正就行了。
「中共六屆三中全會,可以說是完全按照共產國際七月決定辦的,周恩來、瞿秋白等貫徹得很好。共產國際遠東局的代表給六屆三中全會寫了信,說:讀了瞿秋臼、周恩來、李立三的發言,李立三「完全正確地了解了白己的錯誤」,「黨的路線常常是與國際路線相適合
的,從來就沒有兩條路線,只是曾經在這條正確的路線上有過不正確的傾向」。
可是,正當局面已經扭轉,工作走向順利的時候,共產國際看了李立三8月1日、3日在政治局的講話記錄,十分惱怒,於是把李立三的錯誤性質升級,說它是「半托洛茨基主義盲動主義的路線」。共產國際在10月發出了給中共中央的指示信,說是「在中國革命最重要的時機,曾經有兩個在原則上根本不同的政治路線彼此對立著」,「這就是立三同志的路線,這就是反國際的政治路線」。
這樣,六屆三中全會就被放到了調和主義的地位,周恩來、瞿秋臼遭到了責難,正確變成了錯誤。在中共中央受到巨大壓力的時候,王明這個投機分子、野心家先於中共中央知道了共產國際的精神,寫了《兩條路線底斗爭》的小冊子,形成宗派來反對中央,使黨內十分紊亂,在臼色恐怖環境中處於極危險的境地。毛澤東後來說:當時是共產國際東方部領導人同王明合作,批評中國較正確的兩位領導同志,說他們是對立三冒險派的調和主義,硬把這兩個人的威信壓下去。
情況就是這樣,他們要把王明等人扶上台,使中共中央置於共產國際的絕對控制之下。
為了改組中國黨的領導,共產國際主席團委員曼努意斯基提出召開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並派
米夫來華直接插手中國黨的內部事務。
周恩來、瞿秋白開始時曾進行申辯,說明三中全會是按共產國際的精神召開的。後來看
到情況已發展到中央破產、黨內分裂的痛心局面,他們從照顧大局,相忍為黨出發,就不再
辯解,接受國際決定,表示自己既已錯誤,應退出政治局,辭去中央職務,希望過去曾反對
過立三錯誤的各方面的人團結一起,來執行國際路線。由於中共中央的工作離不開周恩來,
他在黨內的威信使他們不便拋開周恩來,他的辭職未獲允准。周恩來服從組織決定,繼續工
作下去。處於萬分痛苦中的周恩來,從大局出發,忍辱負重,維護了黨的統一和生存。
1931年1月7日,米夫主持下在上海秘密召開了中共六屆四中全會。會上,周恩來、瞿秋白被置於「被告」席上,事實上成為主要的批判對象。周恩來被繼續留任,實際上是處
於留職察看的境地,處境十分艱難。但為了黨的統一,使大家認識在黨內斗爭中清除派別觀
念的重要性,他在發言中仍然坦率地指出,中國共產黨正處在困難時期,現在要加緊將它恢
復與健全,如果說「凡是過去堅決執行立三路線者,或是指導機關主要負責同志,便是立三
派,拿他們當派別看待,說他們不堪造就,這依然是立三路線的繼續,我們也是要反對
的」。他盡量保護幹部,維持黨的元氣。
詳見--
http://www.oklink.net/jswx/penson/zhouenlai/005.htm
❻ 高尚的非常簡短的小故事
張良拾鞋.秦朝末年,張良在博浪沙謀殺秦始皇沒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隱居。一天,他在專鎮東石橋上遇到位屬白發蒼蒼、胡須長長、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橋下,便叫張良去幫他撿起來,又讓他幫著穿上.張良便去做.張良的恭敬從命,贏得了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經過幾番考驗,這位老人終於將自己用畢生心血注釋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張良
❼ 高尚人物的故事
這是秋末的一天,潔白雲朵在九月碧空的襯托下悠閑地飄來飄去。貝恩和羅伯特決定利用這個好日子去爬山。 第一天一切都很順利,可是第二天,當他們到達山頂時,微風漸漸大了起來,而且遠處開始有烏雲聚集很快,閃電就照亮了遠處的天際,還能隱隱聽到低沉的雷聲。兩人商量一翻後決定馬上下山。 他們走了沒有多久,忽然見到了一個很大的凸出物,上面躺著一個昏迷不醒的人。 這時,貝恩和羅伯特遇到了一個新的問題。 「我們別無選擇,」羅伯特說,「帶上他我們可能都得死。」 「我們不能丟下他不管。如果這樣,他只有死路一條。」貝恩說。 兩人爭執起來。最後,羅伯特說:「我不想陪你們一起死掉。如果你一定要帶上他,我們就只好各走各的路了。」他獨自一人走了。貝恩背起那個人繼續趕路。 天越來越黑,路越來越難行,貝恩感到自己背著的那個人越來越沉了。但是,由於背人行走,他的身體開始發暖。很快,他感覺背上的人也不再像剛開始的時候冷得像塊冰,而更像一件保暖的皮襖。這時如果能停下來歇一會兒多好呀!可是,他知道,一旦他歇下來,可能就再也沒有力氣將那人背上後背了。「我們會成功的!」他一邊堅持,一邊鼓勵自己。 在晨曦初現的時候,他看到前面彌漫的飛雪染上了桔紅色。有燈光!他用盡氣力大聲呼救。是警車和救護車,他得救了! 在救護車上,他看到一個人蒙著被子躺在一張擔架上,被子上有他熟悉的衣物。「是羅伯特,他好嗎?」他忙問。但是,他身邊的救護人員沉默不語。 「非常不幸,」過了一會兒,一個救護人員說,「天氣太冷了,而他的衣服……」他看了一眼同樣只穿著夾克的貝恩,然後繼續說:「你是幸運的。你背著一個人產生了熱量,而這個人的身體又給你保溫送暖。他救了你,你也救了他。」 有時候,選擇並沒有對錯之分,卻有高尚或無私之別。貝恩和羅伯特在關鍵時刻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這兩種選擇都沒有錯,只是不同而已。但是,最終是貝恩這種高尚的選擇在救了別人的同時也救了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