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幼兒講道理用故事
❶ 孩子不聽話打家長講個故事讓他明白道理
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但人們也往往發現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有位家長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麼就偏去做,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脾氣。她知道打罵孩子不對,但不知該怎麼辦。我讓她舉個孩子如何不聽話的例子,她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樓五層,沒有電梯,走樓梯上下。最近女兒特別喜歡這樣下樓: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媽媽不允許孩子這樣做,說樓梯扶手平時沒人擦,那樣會把衣服弄臟磨壞。但再一次下樓時,孩子又那樣,屢說屢犯,家長終於失去耐心,大發脾氣。孩子當著家長的面不敢那樣做了,卻找各種機會偷偷地那樣下樓,衣服袖子下面經常是臟臟的。陳述完事情後,家長用失望的口氣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別的孩子懂事,我其實挺尊重她的,不知給她講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聽。
❷ 給兒童講故事的要求有哪幾點
愛重復是孩子的天性,而且越小的孩子重復率越高。因為寶寶的理解能力還不回夠,在真正理解一個故事之前答,可能需要聽很多遍。
特別是好不容易看到了一本自己特別喜歡的故事,更是要磨著媽媽一遍遍不斷地講,等寶寶長大一點了,自然就會慢慢開始接受新的故事,媽媽千萬別不耐煩,不妨從一開始,就選擇自己也喜歡的讀本哦。
總是提問、講道理,孩子就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問題上,隨時在想怎麼回答,聽故事不再是有趣的事情,而是變成了一種負擔。
給孩子講故事,就該是簡單的愉快的親子時光,媽媽只管繪聲繪色地講故事,讓寶寶和你都享受這過程就好了。
孩子自然而然會在這過程中學習到很多,想像力、理解力、詞彙量……,這些影響都是在不知不覺中一點點發生的。
❸ 怎樣用故事講道理
把想要講的道理代入到故事情節裡面,把想要說的話婉轉的說出來,把故事裡面的主人公當成你自己。
❹ 如何給孩子講道理
當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他們通常會給孩子講一些道理,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道理孩子都聽得進去的,因此,很多父母也會感覺到有點無奈,想著「明明跟孩子講了那麼多的道理,為什麼他就是聽不進去呢?」。
其實,跟孩子講道理也是需要有一些小方法跟小技巧的,爸爸媽媽知道嗎?
首先,爸爸媽媽在跟孩子講道理的時候要以小孩子的方式去講,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講,而不能以大人的方式,那樣孩子有可能會聽不懂,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爸爸媽媽在講什麼。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聽煩,因為每次爸爸媽媽講什麼道理自己都聽不懂,有時候聽不懂之後還會被爸媽責怪。那樣的話,有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叛逆的態度,下次孩子就不會再好好聽父母講話了。
爸爸媽媽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情本身。小孩子不懂就會做錯事,父母這時要多點耐心去跟孩子講,而不應該去責怪孩子做錯事什麼的。
例如,孩子不喜歡吃青菜,總是浪費,這時候爸媽可以跟孩子講一講這青菜來之不易,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有可能的話可以帶孩子到菜園里去看看。這樣,也許孩子就更加好接受,而不是父母一上來就責怪孩子不吃青菜,然後強迫孩子吃。
其次,爸爸媽媽也要自己做好榜樣,孩子在生活中是個很會觀察模仿的人,如果爸爸媽媽自己都做的不好,那麼孩子也會跟著學不好的行為。
如果孩子因為跟爸爸媽媽做了相似的行為,而被爸媽責怪,那孩子有可能就會覺得爸爸媽媽都可以做,為什麼我就不行。所以父母的行為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很重要的,父母要用自己的行為親自讓孩子懂得一些事情的道理。
其實,行動有時候可能就是最好的道理,有可能父母跟孩子講很多的大道理孩子未必就懂;而如果父母用自己的正確行動來引導孩子,孩子有可能馬上就懂了。所以,父母的正確行動也會讓孩子明白一件事其中道理。
最後,爸爸媽媽要知道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在他們的世界裡有著很多的未知需要他們慢慢去探索,去學習。每位孩子都會犯錯,爸爸媽媽多點耐心就可以了。相信愛孩子的父母都是可以做到的,也相信孩子們都會明白那些事情里的道理,然後做得更好!
❺ 對於一些有哲理的民間故事,應怎樣引導幼兒傾聽
對於還不識字的幼兒來講,母親應該經常說些床頭故事,邊說邊講道理,長此以往,道理就會烙印在孩子心裡,等稍微大點之後,買些伊索寓言的書籍,他自然看的懂
❻ 用講故事的方式可以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嗎
要讓孩子懂事,人情世故察言觀色,給他講道理,用生活中的事情舉例子可能更容專易理解,讓屬他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什麼事情該怎麼樣去做最好,並且告訴他如果那樣做的話會有什麼後果,好的壞的!比如不可以說臟話,到別人家裡要有禮貌,不可以未經同意動人家東西等。
說就算別人說罵人的話和不好的行為你也不可以照著學,要學習好的行為!罵人是不對的!是沒有禮貌的沒有素質的,那樣大家媽媽就不喜歡你同學也不喜歡你了類似這樣的,教導他平時為人處世怎樣行
❼ 適合幼兒園小朋友聽的故事
我們都是好朋友,永遠分不開呀!分不開!我們都是好朋友,天天在一起!在一起!
❽ 如何通過故事來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人的行為習慣是長期逐漸養成的,幼兒期是行為習慣開始形成的關鍵時間,一方面,由於幼兒思想意識尚未成熟,還不能自覺地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例如:幼兒有很強的好奇心,卻不會分辨是非、對錯,經常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如:「偷拿」幼兒園或小朋友的東西,只是因為太喜歡了,自己卻沒有。如果成人不注意引導,壞的習慣一旦形成,便難以改正。另一方面,行為習慣雖然已經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來,但並不象成人表現得那麼深刻、定型,如果趁早採用恰當方法對幼兒進行引導和教育,完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幼兒的自我控制較差,經常出現「明知故犯」「屢教不改」的情況,如果善於在幼兒每次的「反復」中,發現點滴的進步,給予一份肯定,幼兒就會多一份改正的信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是「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要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人一生的學習、生活和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助於健全人格,提高素質,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 為此,在幼兒園班級管理和教學工作中,應高度重視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結合教學實踐,我認為對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發揮幼兒園教育的作用,樹立良好的行為意識 幼兒園教育對於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可以講養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戲中,讓孩子在快樂的幼兒園生活中潛移默化。 1、耐心說教,形成意識 孩子由於年齡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對於孩子的引導教育更要細致,更耐心。如設計系列教學活動「我長大了」,讓幼兒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了,應該為弟弟、妹妹樹立榜樣,各方面行為都要有所約束。通過欣賞詩《下巴上的洞洞》,讓孩子明白做什麼事情都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通過類似的形式對孩子講道理,讓孩子在具體情境中受到啟發。除此之外,教師的反復提醒與及時教育也很有必要。如:「對人有禮貌」這一概念,孩子對「禮貌」一詞不是很理解。教師就告訴孩子見到別人要主動打招呼,否則就是不禮貌;打招呼時要加上適當的稱呼,如「爺爺、奶奶……」;早上來幼兒園、下午離開幼兒園要和老師、家長問好再見等等。教師對表現突出的孩子要及時表揚,對表現欠佳的孩子要及時提醒,從而讓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識。教師在講道理時要注意把握兩點:第一,要明確觀點,不能含糊其詞。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一定要讓孩子認識清楚;第二,講時要具體,耐心解釋、說明,讓孩子明確理會。 2、 反復訓練,形成習慣孩子每天在園的時間不少於八個小時,教師要善於將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活動、每一個游戲、每一個環節中一點一滴地得以滲透和強化。如:培養孩子做一個能乾的人。要求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脫簡單的衣服,自己收拾玩具,及時幫助同伴等等。對於能力稍弱的孩子,教師要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示範,通過手把手的、不厭其煩地說教,讓孩子在反復的訓練中形成習慣。同時,通過當眾表揚、給予小獎品等方法鼓勵幼兒反復練習,直到掌握。總之,只有通過不斷的強化,不斷地累積,結合嚴格的要求,才能讓幼兒做到持之以恆。 3、環境熏陶,形成氛圍環境塑造孩子同樣影響著孩子。良好的環境氛圍是習慣養成的基礎,二者密不可分。首先,教師必須為人師表。如要讓孩子與他人友好相處,教師要做到自己與同事之間相處融洽,對家長有禮有節,對孩子要寬容相待。以欣賞的眼光,及時挖掘孩子在生活、游戲活動中的良好表現,並予以肯定和表揚。其次,注重環境的創設。教師可以將良好的行為習慣與美化幼兒園環境相結合。如在水池旁邊畫一幅畫,告訴孩子在講衛生的同時要節約用水;在餐廳的牆上貼各種食物,讓孩子明白不挑食,愛惜糧食才是好寶寶等等。 二、將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寓於教學活動和游戲之中 1.耐心教育、講清道理 幼兒的年齡小,理解能力差,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就更要耐心。講道理時我們要把握兩點:首先,要明確,不能含糊其詞。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一定要和幼兒講清楚。其次,要具體,講明白。如:要求幼兒對人有禮貌。幼兒對「禮貌」的意思還不是很明白,我們就要告訴幼兒見到大人要打招呼,不打招呼就是不禮貌:打招呼時不要直接叫大人的名字,那樣也是不禮貌;早上來幼兒園、晚上離開幼兒園要和老師、家長問好、再見,如果不問好、不再見也是不禮貌……必要時,老師還可以進行示範。通過反復地講解和示範,使幼兒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認識,促成習慣。 2.反復訓練,形成習慣 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與一日活動中教師的指導是息息相關的。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要從日常的每一個活動、每一個游戲、每一個環節中一點一滴地滲透和強化。如早上見到老師主動問好;接受別人幫助時要說「謝謝」;不小心踩到別人的腳時要向對方說「對不起」;離園時要與老師和小朋友說「再見」;晚上入睡時要求幼兒與父母道聲「晚安」……在培養幼兒愛勞動的品質時,要求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脫簡單的衣服,自己收玩具、自己洗臉、刷牙等。教師要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示範,經常手把手地、不厭其煩地教。同時,通過藉助教具練習、口頭表揚、獎勵等方法鼓勵幼兒反復練習,直到其掌握,形成良好習慣為止。 3.榜樣教育,鞏固形成 幼兒在活動中,常會因排隊發生推擠,出現不遵守紀律、打鬧、告狀或爭搶玩具、獨占玩具,或室內的小椅子倒了,小桌子歪了沒人理睬等現象。對此,教師採取的口頭說教收效甚微,且幼兒易舊病重犯。這時教師可通過各種活動的開展,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習慣。如:幼兒喜愛的故事《小紅花找朋友》、《孔融讓梨》、《三隻蝴蝶》、《謝謝小猴子》等,讓故事裡愛護桌椅的姑娘,關心愛護別人的孔融,團結友愛的三隻蝴蝶,活潑可愛的小猴子等鮮明的形象和生動的故事情景深深地刻在孩子們的心上,並在大腦中留下我也要像小姑娘、蝴蝶、小猴子、孔融那樣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友愛謙讓的印記,從而使其在自覺不自覺中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受到教育。並讓幼兒知道在集體活動中養成講文明、懂禮貌,與同伴友好相處的良好行為習慣。再如進餐時,針對個別幼兒不愛惜糧食,不吃疏菜和挑食等現象,可選用故事《大公雞和漏嘴巴》、兒歌《下巴上的洞洞》、古詩《鋤禾》等培養幼兒不講享受,熱愛勞動,尊重別人勞動成果的良好習慣。這樣使幼兒在各種榜樣的影響下慢慢地接受和掌握正確的做法,並形成一定的規律。 4.講究方法,因勢利導 幼兒的思想很單純,對於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需要教師、家長正確地指導,慢慢地引導,使其明辨是非。但小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一味的責怪,只會造成幼兒的逆反心理,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注意矯正幼兒任何一點細小行為的錯誤是培養幼兒良好習慣不容忽視的環節,幼兒往往從細小的過錯中,慢慢地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 三、實現家園相互配合,同步教育 幼兒園家長工作的目的是:實現家園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進幼兒素質的提高。這也是幼兒園家長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所謂「家園配合,同步教育」主要是向家長宣傳科學保育、教育幼兒的知識,幫助家長提高家教水平,這是家長工作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向家長宣傳科學保育、教育幼兒的知識,幫助家長提高教養孩子的水平是為了家長更好地教育孩子,是為了使家園能配合一致地進行教育,促進孩子的發展。我們多次利用家長會、個別談話、家訪、專家介紹等形式宣傳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家長園地上每周一篇有關文章,為家長提供了行動指南。它在幼兒禮儀交往,自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家長對照這些要求去做,就能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幼兒園開展家長會、宣傳欄、是完全必要的,但光做這些工作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搞好家園間的經常聯系與溝通,需要深入細致、個別化的家長工作,方能實現家園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以促進幼兒素質的提高。 四、 家園溝通的意識 幼兒在家庭和幼兒園之間存在著行為習慣方面的脫節現象,幼兒園老師感覺孩子較聽話,能積極地做事情;而在家裡,家長反映孩子任性、依賴性強。在幼兒園里已養成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到了家裡被淡化,甚至被廢止。例如:在幼兒園里小朋友堅持每天獨立地進餐,不挑食,在家裡,一家人圍著孩子轉,你逗樂、我喂飯,孩子成了「小皇帝」。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僅在幼兒園里培養是遠遠不夠的,在家庭也應嚴格要求,這需要家庭與幼兒園的合力,幼兒園與家庭是一車兩輪,必須同步調,同方向。一方面,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堅持不懈地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在幼兒園形成的行為習慣在家裡得以鞏固和發展。另一方面幼兒園也要多向家長宣傳科學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長的參與性,採用多種方法,家園合力,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只有幼兒園與家庭建立密切聯系,經常相互溝通情況,才能達到一致教育幼兒的目的。幼兒園教師和家長應經常將幼兒在園、在家的情況相互交流,共同研究配合教育的方法,相互反饋教育效果,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共識,達到同步教育,促進幼兒發展的目的。實現幼兒園與家庭的相互溝通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需要雙方做出努力,其中幼兒園應起主導作用,因為幼兒園是專門的教養機構。幼兒教師應主動創造條件,排除家長的種種顧慮,打通溝通渠道,為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而共同努力。 五、幫助家長提高對「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認識。 什麼是習慣呢?就是人們在不斷地重復中逐漸鞏固下來的、在一定情境中會下意識地出現的某種行為。行為習慣包括人在學習、生活、道德實踐中無意識地自然出現的行為方式。習慣的養成,是在條件反射基礎上建立動力定型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實現。幼兒年齡越小,肌體可塑性越大,越容易建立動力定型。因此,使幼兒開始進入規律的生活,並注重提早對他們進行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正如陳鶴琴先生所言:「幼稚時期對兒童一生非常重要,所以幼稚教育是兒童的基本教育,兒童在這個時期關於習慣、知識、言語、思想各方面都打了很深的根基。倘若在這個時期,根基稍梢不穩,將來要想建造健全的人格,也就不可能了。」而當1歲半~3歲的孩子自信心萌芽時,對家人的幫助表示拒絕,要「我自己……」,許多家長都會以「你太小,不行!」的理由,和包辦代替的行為所扼制。 為引導家長實施全面發展的教育,給孩子自信,並克服對孩子過度保護,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幫助家長提高對「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認識。
❾ 用故事講道理的文章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吳漢何嘗殺妻>鄧拓
<世上沒有傻問題>卡爾薩根
<談語言>王力
<懶惰的智慧>凱利
<大小貓洞>金克木
<科學與藝術>李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