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仁義的故事
1. 古代關於仁愛的典故有哪些
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華正統文化精神的根基。《論語·顏淵》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說文解字》中說:「仁,親也,從人二。」也就是說,「仁」是人與人間相互親愛的一種關系。
在孔子看來,仁愛分為幾個層次。仁愛的根本是孝悌,因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兄長,仁愛才能由家庭推廣到社會,才能「泛愛眾」,愛君忠君。如何做到「仁愛」呢?孔子曰:「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矣。」而身為統治者,也要「愛民」,即要實行仁政、德政,因為「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認為,如果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愛之心,上下、長幼、尊卑有序的禮治社會便不難實現。
孔子之後的孟子繼承了其「仁愛」的思想,在「親親」基礎上提出了「人民愛物」思想。孟子認為人天性中都帶有「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是以仁愛要推己及人,即要「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古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人百姓,亦身體力行地實踐著仁愛思想。
比如中國歷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愛治國。貞觀初年,唐太宗對大臣們說,將婦女幽禁在深宮中是浪費百姓的財力,因此他先後將3,000多宮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選擇丈夫結婚。
貞觀二年,關中一帶乾旱,發生了大飢荒。太宗又對大臣們說:「水旱不調,都是國君的罪過。我德行不好,上天應該責罰我,百姓有什麼罪過,要遭受如此的艱難窘迫?聽說有人賣兒賣女,我很可憐他們。」於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還拿出皇家府庫的錢財贖回那些被賣的兒女,送還他們的父母。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麗,駐扎在定州。太宗駕臨城北門樓安撫慰勞將士。有一個士兵生病,不能進見,太宗下詔派人到他床前,詢問他的病痛,又敕令州縣為他治療。因此將士都高興地願意隨從太宗出征。等大軍回師,駐扎在柳城時,太宗又詔令收集陣亡將士的骸骨,設置牛、羊、豬三牲為他們祭祀。太宗親自駕臨,為死者哭泣盡哀,軍中將士無不灑淚哭泣。觀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裡說起這件事,他們的父母說:「我們的兒子戰死,天子為他哭泣,死而無憾了。」
正是因為唐太宗以仁愛治國,示範官吏,所以深得民心,這無疑為唐朝的繁榮富強奠定了基礎。
2. 古代關於仁德的故事
1、唐太宗教子尊師
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他給幾位皇子選擇的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之人,如李綱、張玄素、魏徵、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導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有一次,李綱因患腳疾,行走不便,當時皇宮內制度森嚴,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唐太宗知道後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並詔令皇子迎接老師。還有一次,唐太宗聽到有人反映皇四子李泰對老師王圭不尊敬,他當著王圭面批評李泰說:「以後你每次見到老師,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鬆。」從此,李泰見到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由於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位皇子對老師都很尊敬。
唐太宗曾下詔說:「朕比尋討經史,明王聖帝,曷嘗無師傅哉!前所進令,遂不睹三師之位。黃帝學太顛,顓頊學綠圖,堯學尹壽,舜學務成昭,禹學西王國,湯學威子伯,文王學子期,武五學虢叔,……夫不學,則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他一方面強調尊師重教,專門下詔書規定了對待老師的禮遇,並教誡皇子們見師如見父;另一方面鼓勵老師對皇子的過失極言切諫。各位老師都能夠堅定地履行職責,與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勵是分不開的。九皇子李治被立為太子後,唐太宗對他更加嚴格要求,李治每次聽了父親和老師的教導,都是畢恭畢敬地肅立,然後感激賜教,表示一定「銘記在心」、「永誌不忘」。
古語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古人尊師重道的精神,被後世傳為佳話,令人學習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樹立崇高的信仰,敬師德、學師德和永銘師恩。
2、
魏國的開國國君魏文侯的故事,魏文侯是三家分晉中魏恆子的孫子,是一個很賢明的國君,他那個時候,魏國山多地少,人多糧少,夾在趙、韓、齊、秦等幾個強大的國家中間,就像一塊肥肉放在一群餓狼中間一樣,魏文侯怎麼能不著急呢?
不過,魏文侯卻依靠自己的賢德把魏國很快變得強大起來了。寶寶,你一定想知道魏文侯怎麼賢德吧,那就仔細聽下面的故事。
(1)魏文侯很重視人才,他拜子夏(孔子的得意門生)和田子方(當時非常有名的道家聖賢)為師。聽說段干木是一個很有學問的隱士,每次經過段干木家的時候都先下車,然後低下頭,手扶著車走過,以表示對段干木的尊敬。這三個人都是當時很有名望的人,各個諸侯國都有他們的學生,所以這些事很快就在諸侯國中傳開了,人們都知道魏文侯重視人才,尊重人才,所以很多有才乾的人都來投奔魏文侯。
(2)有一天,魏文侯跟他的大臣在一起吃飯喝酒,正高興的時候,外面電閃雷鳴,大雨滂沱。魏文侯趕快讓人備車。大臣們很奇怪,說:「國君呀,這么大的雨,你要去哪裡呢?」魏文侯說:「我跟虞山看護樹林的人約好去打獵,現在時間快要到了,但雨下的太大了,我要去告訴人家一聲,今天不能去打獵了。」別人一聽是這么回事,便說:「嗨,你這是何必呢,不就是一個守林人嗎,派個人說去通知一聲不就可以了嗎,怎麼還要親自去?」魏文侯一聽這話,嚴肅地說:「你怎麼能這么說呢,我親口答應的人家,怎麼能不守信諾去赴約呢?」就這樣,魏文侯冒著雨前去赴約了。大臣們都說:「我們的國君真是一個遵守信諾的人呀。」
(3)有一次,韓國派人來向魏國借兵攻打趙國,魏文侯很不高興地說:「趙國跟魏國就跟兄弟一樣,我怎麼能借兵讓你去攻打我的兄弟呢?」韓國的使臣很不高興地走了。後來,趙國又向魏國借兵攻打韓國,魏文侯還是用同樣的理由回絕了,趙國的使臣也非常生氣地走了。過了幾天,兩國國君知道了這件事後,都很敬重魏文侯,韓、趙、魏三過又團結起來,親如一家了。
(4)魏文侯派樂羊佔領了中山國後,便交給他兒子來管理。有一次他問身邊的大臣:「我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君呀?」大臣們都說:「仁德的國君。」有一個叫任座的人卻說:「你佔領了中山,不把中山封給你的弟弟,而是封給你的兒子,怎麼能算仁德呢?」魏文侯一聽勃然大怒,任座一看自己闖禍了,趕快溜之大吉。文侯氣哼哼地問一個叫翟璜的人,這個人說:「我聽說國君有仁德,他的大臣就正直,剛才任座的話很正直,所以您是一個仁德的國君。」文侯聽了很高興,立刻派人叫任座回來,還親自到外面迎接他。
(5)一天,魏文侯對李克說:「我聽你說過這樣的話『家貧時想起賢良的妻子,國家動亂時想起賢能的宰相』,你覺得魏成和翟璜哪個當宰相好呢?」李克說:「對於臣下,平時要看他親近的人,富有時看他相交結識的人,有權勢時看舉薦任用的人,窮困時看他不做什麼事情,貧寒時看他不要什麼東西。從這五點就能看出誰適合,何必問我呢?」魏文侯說:「好了,我知道讓誰當宰相合適了。」李克在回來的路上碰見了翟璜,便問:「國君叫你問宰相的事,怎麼樣了?」李克說:「是魏成。」翟璜很不服氣,說:「西河的守將吳起是我舉薦的,他五戰五捷,把強大的秦國趕出了中原;鄴那個地方很難治理,是我舉薦了西門豹;佔領了中山後沒有人去守護,我推薦了先生您;他的兒子沒有老師,我叫來了屈候鮒。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哪一點不如魏成呢?」李克告訴翟璜自己是怎麼說的,然後說:「你建議主君用我,難道是拉幫結派當大官嗎?魏成把他的收入十分之一用在自己家裡,十分之九用於國家;他結識了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這樣很賢能的人,主君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老師看待,而你舉薦的人,只能當主君的大臣。你怎麼能跟魏成比呢?」翟璜聽了很慚愧,對李克說:「我是一個有私心的人呀,以後要當您的學生,好好跟先生學習才對呀!」
3、
仁義相爭
傳說在清朝年間,沈仲仁、沈仲義兄弟二人在朝為官,官至二品,顯赫一時。兄乃翰林院大學士沈仲仁,弟為戶部督使沈仲義。先人過世,留下萬貫家業,為爭家產,兄弟二人反目成仇,爭訟於知府衙門。
沈仲義告:
祖宗歷代住甘棠,惟有家兄獨占強,
田地橫吞稱自置,家產謀訖不分張,
遞年租稅兄收取,每歲糧差我抵當,
若不告明賢太守,暗中無處可投光。
沈仲仁訴:
弟年七歲父先亡,養育成人教義方,
田園贖置其分半,妻亡重婚我主張,
經年任他延歲月,家門獨我苦風霜,
今日忘恩詞告道,特將詩句訴黃堂。
縣太爺判:
兄弟須當念孔懷,孔懷兄弟莫爭財,
弟當有酒邀兄飲,兄有排筵請弟來
弟順兄敬終是福,兄強弟弱不為乖,
人生難得為兄弟,兄弟和時事事偕。
百歲光蔭七十稀,朝也賓士,暮也賓士。
縱然富貴不相齊,時也來遲,運也來遲。
一朝命運福相隨,人也敬爾,言也敬爾。
人來欺我且寬心,強也從天,弱也從天。
莫將閑事告官前,贏也要錢,輸也要錢。
一朝官司十牽連,鄰也牽連,親也牽連。
好把忍為先,爾為民者安然,我為官者亦安然。
敦五常以勸事,速改過以修身,本部一片婆心,
你兄弟再考慮也。若不聽從,依律究罪。
此案歷經六年之久,經三任知事,未果。無奈,現任知事求教於已離任賦閑的德高望重的知事,他遂提筆疾書,一氣呵成一文,書雲:
鵓鴣呼雛,烏鴉反哺,仁也;
鹿得草而鳴其群,蜂見花而集其眾,義也;
羔羊跪乳,馬不欺母,禮也;
蜘蛛結網以求食,螻蟻塞穴而避水,智也;
雞非曉而不鳴,雁非社而不移,信也。
畜乃萬類之下,而有五常,人為萬物之靈,全無一德。沈仲仁,仁而不仁;沈仲義,義而不義。兄通萬卷,全無治弟之才;弟掌六科,竟無讓兄之禮。堯舜禪位,夷齊讓國,餓死首陽之下,名傳千古。爾等兄弟素無管鮑之才,卻有寵孫之志,聽婦人之言,致令兄弟失義。無兄無弟,絕人倫之大道;不仁不義,失綱紀之所為。難因微末之小事,而反傷骨肉之大情。古雲:同田則富,分產則貧,兄雖有不是,弟誠順之;弟當有不是,兄包含之。出入之際,再思可矣。若富貴,若貧賤,兄弟別州各游。貴者或官宦顯名;富者或商賈生涯,貧者或江湖遠游;賤者或庸工事人。朝夕商量酌議,再無異說爭氣。
過而能改,再思可也。又批一頌:
兄弟同胞一脈生,祖宗遺業何須爭。
一番相見一番老,人生何時為弟兄。
兄弟見文,慚愧萬分,抱頭相哭,結伴而回,各自相讓,回家後和氣致祥。
3. 古代的仁者的故事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
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
仁者愛人
仁者愛人[3]
仁愛的實行是人人皆可為的,和階級地位無關。君子「有均無上,亦無下」,所有人在仁者的眼中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貴賤之分。這才是真正博愛的體現,仁者並非只會關懷比自己輕賤的人,仁者眼中只有貼近仁與遠離仁的人。遠離仁的禍害自己與身邊的人,貼近仁的人能夠成就別人同時成就自己。然而仁愛的實踐又是任道重遠的,在日常生活中必須嚴格遵循「禮」的規范,時時檢束自己的身心,即便在沒有人的地方也能夠如同在大庭廣眾之下一樣不懈怠放縱。「禮」的作用是在邪僻之心沒有產生的時候就遏制在萌芽中。仁的體現,就是禮,所謂「非禮勿聞」、「非禮勿聽」、「非禮勿視」,正心,正視聽,這是一個人出於真正的慈悲和博愛精神才能做到的。倘或一個人說自己是仁愛的,卻不知道守好自己的眼、耳、舌,做不到杜絕邪僻,隨從自己的私慾去觀看邪僻的事物,聽聞邪僻的信息,說邪僻的話,而不知羞恥,自以為樂。即便這個人說自己是正義的,也會危害到自己和身邊的人。天下沒有人認為自己是不正義的,即便是罪犯也認為自己是對的。如果僅憑每個人認為自己是正義的,那麼君子、小人,仁者、奸人也就沒有區別了。的確從本質上來說,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都可成為聖賢,但同樣也都可以成為小人。區別就在於言行上,君子在細微處見精神,即便是小事也不放縱自己的身心。誠心守善,體現在外就給人以溫純敦厚的感覺,言語祥和就可以善慰人心,行事不逾越常理就踏實可信,這些一定都得從誠心出發才能真正做到,所以眾人都能受其感化,願意親近他。小人日常行為放縱,內心私慾膨脹,不能忍讓和耐守寂寞,就容易胡作非為,性情亢奮,驕傲自大,詭辯滑舌,論人長短,好傳是非,甚至損人利己,更有甚者損人不利己。日久方長,眾人唯恐避之而不及。君子能夠汲引他人的仁愛良善之心成就別人,而小人卻總唯恐天下不亂,希望讓每個人都和他一樣在人性的陰暗面中度日。善人與善人處,日益進其仁。惡人與惡人處,日益漲其惡。自古道仁愛之理,自天子以至於庶人,都不可廢棄。天子去仁,國家昏亂。庶人去仁,家庭紛亂。並非和現今一些行為不檢點的知青,良心敗壞的學者那樣宣揚的「仁愛、禮儀」是什麼封建統治者麻痹人民,維護其統治的工具。他們是唯恐天下不亂,但自己又不能夠為國家人民做出實際的貢獻,成就自己都談不上,更別說能夠成就他人了。煽動群眾的反抗情緒破壞家庭和諧,國家和諧,最終迎來的依然是同樣的民生,如人穿衣,冷暖自知。與其追隨虛浮想改變的外在環境,不如從自己的內心開始改變。存而養之,人間自然如處天堂,家庭和睦,朋友相親,眾人相愛。去而舍之,地獄就在人間,相互競爭,爾虞我詐,永不知足,眾叛親離。心變了,世界就變了,當知世界一切唯心眼所現。所以君子見邪僻,唯恐避之而不及,小人見邪僻,卻狂傲自恃不以為然。是以君子視善、語善、行善,博學於文,守之以禮,仁而愛人,持而久之,所行之處無處不得自在,至善生神,神生仁愛,仁愛就具足智慧,智慧足以成就一切。最終能與天地並立,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4. 不仁義的故事
秦始皇為自己修建了豪華的陵墓。為修建他們,秦朝每年役使70多萬奴隸和犯人。再版加上修長權城,修馳道等,每年服役的人不下300萬。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萬的農民脫離農業生產,社會經濟遭到破壞。秦朝的賦稅也很重,農民要將收獲的三分之二上繳國家。那時的刑法殘酷,但是死刑就有車裂等十多種,而且一人受罪,家族鄰里都要受到牽連。
5. 有沒有名人或者古人不講誠信的故事
您好,有呀,比如說背信棄義,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古時候有一神鳥,名曰:鳳凰內。據傳鳳凰身具容五德之身,即頭上的圖紋像「德」字,翼上的圖紋像「順」字,背上的圖紋像「義」字,腹上的圖紋像「信」字,胸前的圖紋像「仁」字。戴德、擁順、背義、抱信、履仁即為五德之要。本來背上的應該是「義」字,若改為背的是「信」字,只有棄「義」。「背信棄義」可以引申為:顛倒五德之要,違背仁義之根,君子莫為也。
6. 歷史中關於「不仁」的故事
①《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九回:「闔閭曰:『吾觀夫差,愚而不仁,恐不能奉吳之統。』」
②明 施耐庵《水滸》第三十四回《鎮三山大鬧青州道 霹靂火夜走瓦礫場》朝廷須不曾虧負了你,你這廝倒如何行此不仁!
7. 古代仁義禮智信故事大全
戰國策·國策中有這么一個故事:「馮諼客孟嘗君」講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好士,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其中有一個叫馮諼,馮諼在孟嘗君家曾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等歌,因而馮諼食有魚、出有車、他的母親也得到了孟嘗君的照顧。
有一天,孟嘗君出了個通告,詢問府里的賓客:「有誰熟悉算帳理財,能夠替我到薛地去收債?」馮諼在通告上寫:「我能」。於是孟嘗君派馮諼去收債,辭行的時候,馮諼問道:「債款全部收齊,用它買些什麼東西回來呢?」孟嘗君說:「看我家裡缺少什麼東西,就買什麼。」馮諼趕著馬車到了,派出官吏召集那些應當還債的都來核對借約。借約核對完了,馮諼假傳孟嘗君的命令,把借款賜給,燒掉借約,齊聲歡呼萬歲。
馮諼又馬不停蹄的趕回齊國都城,一清早就要求進見孟嘗君。孟嘗君奇怪他回來這么快,便穿戴好衣帽接見他,問道:「債款全收齊了嗎?怎麼回來的這么快呀?」馮諼回答說:「收齊了。」孟嘗君又問:「用它買了些什麼回來呢?」馮諼說:「您說『家裡缺什麼就買什麼』我考慮您府里已經堆滿了珍寶,好狗好馬擠滿了牲口棚,堂下也站滿了美女。您府里缺少的東西要算『義』了,因此我替您買了『義』。「孟嘗君問:「買義怎麼個買法?」馮諼說:「如今您只有一塊小小的薛地,卻不能撫育愛護那裡的,反用商賈的手段向取利息,我私自假傳您的命令把借約燒了,齊聲歡呼萬歲,這就是我給您買的『義』啊。」孟嘗君不高興,說:「好吧,先生算了罷!」
過了一年,齊泯對孟嘗君說:「我不敢拿先的臣子作為自己的臣子。」孟嘗君只好回到封邑去住。走到離還有一百里的地方,扶老攜,在大路上迎接孟嘗君,整整有一天。孟嘗君回頭對馮諼說:「先生替我田文買的義,竟在今天看到了。」
仁義不象或物那樣實在看得見摸得著,因此孟嘗君對馮諼買仁義非常不高興。當孟嘗君被齊貶出回到時才認識到昔日失去的今天都加倍的得到了回報。真是『仁義重於利』啊!
8. 古人做不仁不義人的例子短一些
曹操殺呂伯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