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古代不謙讓的故事

古代不謙讓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04 13:46:39

㈠ 古代關於讓的故事

流傳最廣的當屬孔融三歲讓梨,他得到長輩給的兩個梨後,主動把大的讓給哥哥吃專,自己只拿小的!
六尺巷的屬故事
安徽的桐城,有一條巷子特別出名,人們總愛講起這條巷子的來歷: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用職權疏通關系,打贏這場官司。張英看完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是說,從千里之外來的家書只是為了一堵牆,你再讓對方三尺又有多大損失呢?你看,雄偉的萬里長城今天依然蜿蜒曲折,但是當年建造它的秦始皇早已經不在人世了。其實,這首詩就是勸告他的家人,不要為小事而斤斤計較,再有價值的東西也是身外之物,又何必爭來搶去呢?張家人看罷來信,深深領會到張英和睦禮讓、豁達明理的胸襟,立即讓出三尺地。鄰居看張家禮讓三尺,也隨即退後三尺。兩家不僅化解了糾紛,還為過路的行人留下了一條六尺寬的通行巷道,大大方便了百姓。如今,這六尺巷已成為了我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

㈡ 古人謙讓的事例

1、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由於孔融這么聰明早慧,很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宗族親戚們認為他是個奇才。

2、呂岱哭徐厚

三國時的呂岱位高權重,名聲顯赫,但能虛心聽取批評意見。他的朋友徐厚為人忠厚耿直,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評呂岱的缺點。

呂岱的部屬對徐厚不滿,認為徐厚太狂妄,並將此告訴了呂岱。可呂岱反而更加尊重和親近徐厚。徐厚死後,呂岱失聲痛哭,邊哭邊訴:「徐厚啊!以後我從哪兒去聽到自己的過失啊!」

3、六尺巷的故事

清代康熙年間,桐城境內的一樁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大學士張英的府第與吳姓相鄰。吳姓蓋房欲占張家隙地,雙方發生糾紛,告到縣衙。因兩家都是高官望族,縣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難以定奪,連稱憑相爺作主。

相府家人遂馳書京都,張英閱罷,立即批詩寄回,詩曰:「一張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詩,旋即拆讓三尺,吳姓深為感動,也連讓出三尺。於是,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

4、春秋時期,晉國和齊國在鞍這個地方大戰,戰斗進行得異常激烈,最終晉軍大敗齊軍。晉軍凱旋時,上軍副帥士燮最後進入國都,他的父親說:「你不知道我盼望你嗎?為什麼不能早點回來?」

士燮說:「一般軍隊勝利歸來,國內的人們必然熱情歡迎。如果先回來,一定會特別引人注意,這豈不是要代替主帥領受殊榮嗎?因此,我不敢先回來。」父親對他的做法很贊賞。

論功行賞時,晉景公對統帥郤克說:「這次我軍大勝是你的功勞啊!」郤克回答:「這完全是君王的訓教和幾位將帥的功勞,我有什麼功勞呢?」

晉景公稱贊士燮的功勞與郤克同樣大。士燮說是聽從荀庚命令、接受郤克統帥的結果。景公稱贊欒書,欒書說:「這次勝利有賴於士燮的指揮和士兵的奮力作戰。」

晉軍將領互相謙讓,推功及人的美德反映了他們團結協作,共同戰斗的精神,這正是大敗齊軍的關鍵所在。
幾年以後,晉軍主帥戰死。晉侯檢閱軍隊,派遣士丐率領中軍,士丐辭謝了,他說:「荀偃比我強,請派荀偃吧。」於是,晉侯讓荀偃率領中軍,士丐輔佐。

晉侯又派韓起率領上軍,韓起要讓給趙武,晉侯就派遣欒黶,欒黶推辭說:「我不如韓起,韓起願意讓趙武在上,君王還是聽從他吧。」

於是趙武率領上軍,韓起輔佐。晉國的將帥在名利面前互相禮讓,晉國百姓因此而團結,幾世受益。

5、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很多,憑什麼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

孔子聽了微笑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大方而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服氣了。

㈢ 不謙虛的故事

毛遂自薦
毛遂:戰國後期,找過平原君趙勝的門客
秦國攻打趙國,長平一戰,趙括紙上談兵,被坑殺趙卒40萬。趙國無力抗衡秦國,遂求助於楚,魏兩國。魏王本欲派兵,怎奈秦國使者立刻到了魏國,揚言魏國出兵,秦國打完趙國就打魏國。魏王立刻下令部隊駐扎邊境。
另一方面,平原君趙勝打算帶一批能說會道的門客去楚國,但是怎麼選都差一個,這時候毛遂自己推薦自己。
後來,楚國大殿上,毛遂據理力爭,並有武力威脅楚王,楚王害怕,也感到唇亡齒寒,遂命春申君率8萬大軍前往救援。
與此同時,魏國公子信陵君也盜取兵符統帥8萬魏軍前往,前後夾擊,秦國大獎王夲不敵敗走。
而毛遂自薦,進而為平原君和趙國立下汗馬功勞的事跡,最後也成為毛遂自薦這個成語
不謙虛成功的這個,下面給你個不謙虛失敗的,和這個例子關聯
紙上談兵:戰國後期,秦國進攻韓國,韓國被分割兩塊,其中靠近趙國的上黨郡准備投靠趙國。趙王很高興,但是這惹惱了秦國。
秦國出兵攻打趙國,趙將廉頗堅守不戰,秦軍求戰不得,大將王夲屢屢求戰,但是屢屢被廉頗堅守政策打破,持續一年有餘。
後來,鬼謀專家范睢散布謠言,結果趙王撤換廉頗,啟用誇誇其談的趙括。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但是為人輕浮,用兵僅限於書本而且還很自負。結果趙括到任後,一改廉頗堅守策略。而秦國臨陣換將,變成白起,這可是一代名將。結果,白起打敗了趙括,趙括連同40萬趙卒都OVER了 贊同0| 評論

㈣ 古代不與別人斤斤計較的典故

六尺巷的故事
安徽的桐城,有一條巷子特別出名,人們總愛講起這條巷子的來歷:清朝專康熙年間有個大屬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用職權疏通關系,打贏這場官司。張英看完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是說,從千里之外來的家書只是為了一堵牆,你再讓對方三尺又有多大損失呢?你看,雄偉的萬里長城今天依然蜿蜒曲折,但是當年建造它的秦始皇早已經不在人世了。其實,這首詩就是勸告他的家人,不要為小事而斤斤計較,再有價值的東西也是身外之物,又何必爭來搶去呢?張家人看罷來信,深深領會到張英和睦禮讓、豁達明理的胸襟,立即讓出三尺地。鄰居看張家禮讓三尺,也隨即退後三尺。兩家不僅化解了糾紛,還為過路的行人留下了一條六尺寬的通行巷道,大大方便了百姓。如今,這六尺巷已成為了我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㈤ 關於不謙虛的例子

毛遂自薦
毛遂:戰國後期,找過平原君趙勝的門客
秦國攻打趙國,長平一戰,趙括紙上談兵,被坑殺趙卒40萬。趙國無力抗衡秦國,遂求助於楚,魏兩國。魏王本欲派兵,怎奈秦國使者立刻到了魏國,揚言魏國出兵,秦國打完趙國就打魏國。魏王立刻下令部隊駐扎邊境。
另一方面,平原君趙勝打算帶一批能說會道的門客去楚國,但是怎麼選都差一個,這時候毛遂自己推薦自己。
後來,楚國大殿上,毛遂據理力爭,並有武力威脅楚王,楚王害怕,也感到唇亡齒寒,遂命春申君率8萬大軍前往救援。
與此同時,魏國公子信陵君也盜取兵符統帥8萬魏軍前往,前後夾擊,秦國大獎王夲不敵敗走。
而毛遂自薦,進而為平原君和趙國立下汗馬功勞的事跡,最後也成為毛遂自薦這個成語。
不謙虛成功的這個,下面給你個不謙虛失敗的,和這個例子關聯
紙上談兵:戰國後期,秦國進攻韓國,韓國被分割兩塊,其中靠近趙國的上黨郡准備投靠趙國。趙王很高興,但是這惹惱了秦國。
秦國出兵攻打趙國,趙將廉頗堅守不戰,秦軍求戰不得,大將王夲屢屢求戰,但是屢屢被廉頗堅守政策打破,持續一年有餘。
後來,鬼謀專家范睢散布謠言,結果趙王撤換廉頗,啟用誇誇其談的趙括。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但是為人輕浮,用兵僅限於書本而且還很自負。結果趙括到任後,一改廉頗堅守策略。而秦國臨陣換將,變成白起,這可是一代名將。結果,白起打敗了趙括,趙括連同40萬趙卒都OVER了

㈥ 誰有關於謙讓的故事,不要古代的,要現代的

所謂謙讓,謙虛忍讓是也,此一例子可證其也,例一、有這樣一個故事:美國拳王喬路易在拳壇所向無敵。有一次,他和朋友一起開車出遊,途中,因前方出現異常情況,他不得不緊急剎車。不料後面的車因尾隨太緊兩輛車有了一點輕微碰撞。後面的司機怒氣沖沖地跳下車來,嫌他剎車太急,繼而又大罵喬路易駕駛技術有問題,並揮動雙拳,大有想把對方打個稀巴爛的架式。喬路易自始至終除了道歉的話外再無一語,直到那個司機罵得沒趣了,揚長而去。喬路易的朋友事後不解地問他:「那人如此無理取鬧,你為什麼不好好揍他一頓?」喬路易聽後認真地說:「如果有人侮辱了帕瓦羅蒂,帕瓦羅蒂是否應為對方高歌一曲呢?」 看了之後我的感想就是:身為拳王,能做到如此,可算為謙讓的楷模了。 例二、 選個最近的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一日,非洲肯亞的小村落來了一位從美國回來看看他父親的故鄉的年輕人。他剛到村口,就看見一群族人拿著長矛,在那裡激烈地談論著。上前一問,原來是要和另外一個部落打仗。年輕人不解地問其原因,一位族人氣憤地說道:「那個村子的人老和我們搶地盤,搶走我們的果實和莊稼。我們之間的爭執已經很久了。每一次都要大動干戈地打上一回。」這位年輕人搖搖頭,向族長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讓自己去和鄰村的人談判。族裡的人雖然想搶回自己的土地,但更加希望和平,於是便讓年輕人去了。幾個小時後,年輕人滿意而歸。當問其究竟,他說:「這很簡單,我對那裡的族長說我們願意送給你們一些土地,但是希望你們不要再搶我們的糧食了。」他們也希望和平,聽到這些當然願意,還帶來了一些水果和糧食。兩族之間幾十年的矛盾被年輕人這樣解決了,他從此成為族人心中的英雄。而這個年輕人就是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 試想當時若奧巴馬和他的族人一起去和鄰村的人爭斗,那麼事情只會越來越糟,結局只能是兩敗俱傷。而他卻用了「謙讓」的辦法巧妙地化解了危機。「謙讓」使雙方實現了和平,達到了「和諧」。

㈦ 古人寬容謙讓的典故

孔融讓梨、將相和、負荊請罪

望採納o(︿_︿)o

㈧ 伊索寓言中互相不謙讓的故事

《伊索寓言》講述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故事中還包含著種種深刻內的道理,。我找到了一篇容《說謊的猴子》,故事是這樣的:一個愛說謊的猴子上船去雅典,可船在路上遭到了暴風雨的襲擊,翻了船,有一條海豚十分喜歡與人類交談,從而獲取知識。海豚把猴子當作人類托上水面,並與猴子交談,交談中猴子又在說謊,被海豚揭穿後海豚憤憤不平,便把猴子弄下海,淹死了。
這則寓言要告訴我們,做人,千萬不能說謊,說謊的人也會因此而受到報應!所以我們要做一個誠實的人,這樣,才能使其融入到大家、群眾的生活中去;這樣,才不會被世人鄙視!俗話說得好:「誠實是通往知識大門的金鑰匙。」所以,誠實待人,等於尊重別人!

㈨ 古代有哪些關於「謙讓」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楚爭霸時晉文公退避三舍,這不是謙讓啊!
這是軍事策略,表面上是說自己退90里,讓對方渡河過來再決一死戰,但就是趁別人過河的時候他又率領軍隊殺過去了!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