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古代關於品質的故事

古代關於品質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04 16:54:45

㈠ 關於古代人民優秀品質的故事

柳下惠坐懷不亂:相傳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於郭門,有一個沒有住處的婦子來投宿,柳下惠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里,解開外衣把她 裹緊,同坐了一夜,並沒發生非禮行為。於是柳下惠就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

許仲平義不苟取:許衡字仲平,河內人。他曾經在天氣非常炎熱的時候路過河陽(今河南孟西縣),當時非常口渴,人們都爭著摘梨吃,只有許衡一個人端正地坐在樹下,神情平靜。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摘梨吃),他說:「不是自己的東西而去取,是不可以的。」那人說:「現在世道這么亂,這梨沒有主人了。」許衡:「梨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

公儀休拒收禮物
春秋時期的魯國,有一位名叫公儀休的博士,因為德、才兼優而被選拔為魯國的宰相。
公儀休喜歡吃魚,有人就送魚給他,他拒而不受。送魚的人說:"聽說你喜歡吃魚,為什麼不肯接受我送的魚呢?"公儀休說:"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魚!我現在做宰相,買得起魚,自己可以買來吃,如果我因為接受了你送的魚而被免去宰相之職,我自己從此就買不起魚了,你難道還會再給我送魚嗎?這樣一來,我還能再吃得到魚嗎?因此,我是決不能接受你送的魚的。"

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贊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後,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

這時敬慕季布為人的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過化裝,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侯嬰說情。劉邦在夏侯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有一個季布的同鄉人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藉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

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著臉,准備發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台。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麼陰沉,話語多麼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並吹捧說:「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您怎麼能夠有這樣的好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為什麼不願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裡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
後來,曹邱生又繼續替李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㈡ 求古代有好品質,有意義的故事(>_<)

孔融分梨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隻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裡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於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爸爸聽他這么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後一定會很有出息。」
暖不忘寒
公元前654年前後,有人誣告晉獻公的兒子重耳死刑,重耳為了逃命,連夜帶著親信家臣逃出晉國逃亡到了衛國。但是剛到衛國,晉兵又馬上趕來,重耳只能逃到齊國。可是在慌亂之中,管家又帶著所有財物逃走了。他們身上沒有半文錢財,大家只好忍著飢餓,那時候,連剩稀粥都成了救命寶貝。就這樣他們忍飢挨餓,終於到達了齊國。
後來,重耳又流亡到了秦國,做了秦穆公的女婿。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打算送重耳回國。重耳在收拾行李時,打算把那些以前用過的破爛全部扔掉,看此情景,壺叔連忙勸說,可重耳不聽。這一切,全被孤雁聽到了,他捧著一塊白玉,要重耳把自己這樣的老臣當成那些破爛扔掉,與重耳告別。重耳很是吃驚,思索一番後,便命令兵士把破爛都撿回來,一再表達悔改之意。回國後,重耳做了一國之君,他沒有忘記孤雁和壺叔的教誨。因為這樣,他很快把晉國變成了一個強國,使它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重耳成為一國之君還聽從教誨,不忘以前患難與共的朋友,不忘記曾經的苦楚。願大家都向重耳學習,勤儉節約,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金孝拾銀
金孝以賣油為生,家中只有個老母。一天金孝偶然撿到一包銀子,約莫有三十兩。他高興得回家告訴老母。但金母卻以「裴度還帶」的故事教育金孝,讓把銀子還給失主。 於是金孝回到事發地,恰好遇到一個外地客人正在尋找。金孝告訴失主是他撿到的銀子,並帶著失主回家去銀子。不料失主卻說銀子原來有五十兩,誣陷金孝貪污了他的銀子。二人相持不下,告到官府。那縣令是個清官,問明案情後,說:若是金孝賴了銀子,為什麼不全拿了?卻止藏了一半,又自己尋找失主?若是金孝不招認,別人又怎麼知道?可見金孝沒有賴銀之情。接著縣令判道:外地客人丟失的銀子是五十兩,金孝拾的是三十兩,這銀子不是客人的,這銀兩判給金孝,奉養母親;客人的五十兩,自去尋找。」金孝得了銀子,干恩萬謝地跟老娘回去了。大家無不稱快。

㈢ 古人美好品質的成語故事

拾金不昧[ shí jīn bù mèi ]

生詞本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 shí jīn bù mèi ]

  • 金:原指錢財,現泛指各種貴重物品;昧:隱藏。拾到東西並不隱瞞下來據為己有。指良好的僕人道德和社會風尚。

  • 出 處

    清·李綠園《歧路燈》:「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

    例 句

    小剛把拾到的一百元錢交給了民警叔叔,他的這種~的行為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贊揚。

㈣ 有關古人高尚品質的故事(兩條)

1.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2.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向漢朝稱臣歸附,曾三次進長安朝覲,並向漢元帝自請為婿。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

3.負荊請罪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與澠池會盟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

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4)古代關於品質的故事擴展閱讀:

孔融生平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元城(今河北大名縣)縣令、泰山都尉孔宙之子。

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秀。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經劉備表薦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

不久,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為其所殺。

㈤ 古代名人的故事及所具有品質

從神童到名士

《後漢書·本傳》稱孔融「幼有異才」。又據《融家傳》記載,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歲時,每次兄弟們一起食梨,哥哥們都拿大的,他卻總是揀小的。家中大人問他緣故,他回答說:「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誇贊。十歲那一年,孔融隨父親來到首都洛陽,當時河南尹李膺名聲極大,「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後漢書·李膺傳》)。但是他「不妄接賓客」,不是當世名人和通家都不獲接見。而孔融還是個孩子,卻偏要見見李膺,他對李府守門者說:「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請通報。」李膺請他進來後問他道:「高明(稱對方的敬詞)祖、父與仆有恩舊乎?」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聽了無不驚嘆,他小小年紀竟如此聰慧,是個「異童」(《世說新語·言語》注引《融別傳》)。李膺也稱贊他將來「必為偉器。」

三年後,父親亡故,孔融居家守喪。他此時好學勤讀,博涉闊覽,漸為州里所重。東漢桓靈之際,黨錮之禍迭起,宦官把持朝政,蔽塞言路,打擊異己,在朝野大肆搜捕、誅殺正直之士。當時山陽張儉為中常侍(宦官首領)侯覽所怨,被迫四處亡命。張儉因與孔融之兄孔褒有舊,逃避到孔家,恰巧孔褒外出,只有十六歲的孔融在家。張儉見他年少,起初不信任他,孔融說:「兄長雖然在外,難道我就不能為你做些什麼嗎?」於是把張儉藏在了家中。不料事情泄露,孔融與其兄孔褒一同被捕入獄,兄弟二人爭死,郡縣疑不能決,只好呈請上司處理,結果上面下詔問了孔褒之罪,孔融反倒因而聲名顯揚了。當時平原的陶丘洪、陳留的邊讓都是一時俊秀,孔融與二人齊名,成了當時的大名士。

孔融雖然是「大聖之後」,又在時事動亂的年代成了名士,也曾自許大志,表示要濟危靖難,匡扶漢室,但他卻缺乏政治識見與匡濟大才。在任北海相期間,他的主要政績是在建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弔死問生等方面。至於說到用兵打仗,這位大名士可就出盡洋相了。他在北海曾多次被黃巾起義軍和袁紹的人馬所圍困,以至於「不能保障四境,棄郡而去」(《三國志·崔琰傳》注引《九州春秋》)。一次他在都昌被黃巾軍管亥部所困,多虧劉備派兵救援才解圍而去。又一次在建安元年,袁紹之子袁譚率兵把孔融圍在青州,一連數月,城內守兵只剩下百十來人,形勢危在旦夕,而孔融卻「憑幾安坐,讀書、議論自若」(同前)。結果只落得「城壞眾亡」,自己僅以身免,妻子、兒女全都做了俘虜。一方面由於自視過高,議論不切實際,另一方面又因為所任非才,這樣,在豪強紛爭、群雄割據的東漢末年,孔融雖然「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同前),但終究是無所建樹,充其量只能做個名士而已。

薦舉賢良 誘益後進

孔融一方面高才倨傲,自以為「當時豪俊皆不能及」(《九州春秋》),另一方面也頗具知人之賢。他寬容好士,有誰當面指出他的缺點,他在背後便要稱道這個人的優點;如果了解別人的才能而未加薦舉,就認為是自己的過失;其餘哪怕有一毫之善者,也無不受到他的禮遇。正因為如此,他歷官期間,「薦達賢士,多所獎進」。在北海時,他先後薦舉了彭璆、王修、邴原等人,又表請朝廷為當時著名大儒鄭玄在故里高密特立「鄭公鄉」。孔融做太中大夫時,每日賓客盈門,他感慨地說:「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

孔融這種「喜誘益後進」的作風是始終不渝的,晚年任職少府時,還向曹操竭力推薦吳國名士盛孝章。他在《論盛孝章書》中十分同情「困於孫氏」、「孤危愁苦」的老友,慨嘆「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希望曹操能向賢士伸出援助之手,大有「殘年哭知己」之感(謝翱《西台哭所思》)。建安元年,孔融結識了比自己小二十歲的禰衡。禰衡也是一位嶔崎磊落之士,他恃才剛傲,疾惡如仇,唯獨與同他性格相投的孔融、楊修友善,而孔融也非常賞識禰衡的德才,上書給曹操稱道他「淑質貞亮,英才卓犖。……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薦禰衡表》)。但就是這樣一位年輕的很有才華的建安作家,終於因為性格狂傲,不容於當世,而過早地招致了殺身之禍。禰衡的死,無疑是預示了孔融命運的結局。

跌盪放言 剛直見殺

東漢末年,時局動盪,社會思潮漸趨解放,儒家思想已經不能完全規范人們的行為准則了。孔融雖然身為聖裔,自幼習儒,但由於時代風氣的影響,再加上他耿介豪縱的性格,其言論行為常有出格之處,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孔融時常不穿官服,不戴頭巾,便裝出行。在孔融心中,所謂孝道也是不足守的,他甚至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這種離經叛道的言論,誰能想到竟然出自他這位孔聖人的子孫之口呢?我們再聯繫到當時漢代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什麼王祥卧冰、郭巨埋兒等無稽之談不斷見諸正史,那麼,我們不得不佩服孔融的膽識了。

孔融是當時比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剛直耿介,一生傲岸。早年剛剛踏入仕途,他就初露鋒芒,糾舉貪官,「陳對罪惡,言無阿撓。」董卓操縱朝廷廢立時,他又每每忤卓之旨,結果由虎賁中郎將左遷為議郎。後來在許昌,孔融又常常發議論或寫文章攻擊嘲諷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楊彪因與袁術有姻親,曹操遷怒於彪,打算殺他。孔融知道後,顧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見曹操,勸說他不要橫殺無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並且聲稱:「你如果殺了楊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三國志·崔琰傳》注引《續漢書》)由於孔融的據理爭辯,楊彪才得免一死。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鄴城,其子曹丕納袁紹兒媳甄氏為妻,孔融知道後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姐己賜周公。」曹操不明白這是對他們父子的譏刺,還問此事出何經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當時連年用兵,又加上災荒,軍糧十分短缺,曹操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連作書加以反對。對於孔融的一再與自己作梗,曹操是早懷嫉恨的,只因當時北方形勢還不穩定,而孔融的名聲又太大,不便對他怎樣。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著手實施他的統一大業的前夕,為了排除內部干擾,開始對孔融下手了。他授意丞相軍謀祭酒路粹誣告孔融「欲規(謀劃)不軌」,又曾與禰衡「跌盪放言」。罪狀就是孔融以前發表的關於父母子女關系的那段言論。這樣,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棄市,妻子兒女同時遇害。

孔融的死固然很大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但與曹操的妒賢害能也不無關系。今天為曹操翻案的人無不稱道他的愛賢、求賢、用賢,然而同時也忽略了曹操有時不免心胸狹窄,妒忌賢才、扼殺賢才的另一面。曹操的誅戮孔融、楊修、崔琰、華佗,以及借刀殺禰衡,不都是最明顯的例證嗎?

「體氣高妙」「雜以嘲戲」的文章

孔融不僅是個名士,也是個文學家,被曹丕列為「建安七子」之一(見《典論·論文》)。他死後,曹丕曾為他募集遺文共二十五篇。但這為數有限的遺文,後世又有所散佚,大多隻是片斷流傳,其中詩歌僅存八首。就其傳世的作品來看,他的散文勝於詩歌。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於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在對他作出較高評價的同時,也指出了其不足之處。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筆的犀利詼諧見長的,前面提到過的孔融嘲諷曹操父子的書信可以略見一斑。他的兩篇《難曹公表制禁酒書》也具有強烈的諷刺性。前篇歷數古代哲王聖賢、文臣武將因酒成事,建立功業,得出「由是觀之,酒何負於政哉」的結論。第二篇更是極盡諷刺揶揄之能事,曹操說酒可以亡國,非禁不可,孔融反唇相譏道:也有因婦人失天下的,何以不禁婚姻?臨了乾脆一針見血地揭出曹操的老底:「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為戒也。」孔融在文中強詞奪理,反對禁酒是毫無道理的,只能藉以顯示他跌宕的性格和犀利的筆鋒,這或許就是曹丕批評他「理不勝辭,至於雜以嘲戲」的原因吧。

孔融的散文除了以上特色之外,也不乏深沉委婉的風致,如前文提到的那篇有名的《論盛孝章書》。總起來看,他的散文講究辭藻的華美和字句的對稱,具有濃重的駢儷氣息,這是孔融有別於同時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時人們指出他的文章「體氣高妙」,「奮筆直書,以氣運詞」(劉師培《中古文學史講義》),這又體現了建安時期文學創作的共同風尚。

與散文相比較,孔融的詩歌顯得遜色。其《雜詩》第二首抒寫幼子夭折的悲痛,哀婉動人,不失為當時抒情詩中較好的作品。

孔融詩歌中較有認識價值的是他的《臨終詩》,詩中悲憤地揭露了「讒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的社會現實,因為他被殺的罪名多半出於郗慮、路粹等人的深文周納。在封建社會里,一切正直剛傲、不阿權貴的人士大約總免不了蒙冤遭害的不幸命運。「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這聲調固然是悲觀絕望的,但它畢竟是孔融對黑暗現實發出的最後控訴。
孔融,是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當世名儒,在儒學、文學上都有相當的成就,備受世人尊重、推崇,孔融讓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後被曹操所殺。今天,我們就來品味一下這個鴻儒的為人處事及被殺的原因。

孔融的聰明機智我們有目共睹:在十歲那年,孔融跟著父親到洛陽去會見一個很有名的士人大官李元禮。他很有學問,很多讀書人都想拜會他。但是,來者太多,應接不暇,李元禮因此決定只接見親朋戚友。孔融來到李府門前,告訴守門人說:他和父親是李府主人的親戚。守門人就帶他們去見主人。李元禮當然想要知道和他們有什麼親戚關系。孔融大方地解釋說:我的祖先孔子曾經向你的祖先老子(老子原名李耳)請教過禮節。你的祖先是我的祖先的老師,因此,我們應該是世交了。李元禮和他的賓客聽了孔融的推理,對他的聰明機智都贊不絕口。不過,一個賓客陳韙卻譏諷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反駁說:「那我想你小時候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了。」陳韙被他一駁,羞得滿臉通紅,半天也說不出話來。這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孔融的聰明機智,但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孔融比較會諷刺挖苦別人,這是他的性格。

一般來說,聰明人都有自視過高、瞧不起他人的弱點,尤其是聽不進相反的意見。如果不能戰勝這個弱點,聰明就可能成為一把自傷的利劍。同時,一個聰明人,註定是要挑剔他生活的這個世界的,這也就是性格決定命運的最佳佐證。孔融就是一個這么聰明而且從不掩飾他聰明的人。

孔融依仗自己的聰明,在說話上是持才傲物,口無遮攔,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從不顧及對方的感受,即使對方是權傾天下的曹操。曹操打敗袁紹後,把袁紹的兒媳甄氏(即洛神賦的主角)賞給了曹丕。孔融就給曹操寫了封親筆信,說「從前,武王伐紂,將紂王愛妾妲己賜給弟弟周公。此次,曹公效仿武王,將甄氏賜給世子,頗有胸襟,可喜可賀!」曹操還以為說的是好話,就很高興,回到許昌就追問孔融典出何處?孔融卻慢悠悠地回答:「啊,是我想出來的。我分析武王英明仁厚必不忍心殺死美人,把妲己賜給兄弟,正可滿足憐香惜玉之心和顧念同胞親情之意,豈不是兩全其美嗎?」曹操這才明白孔融在嘲笑他們父子,心中暗暗懷恨。

孔融有著讀書人普遍存在的毛病,就是眼高手低,自以為才華蓋世,想幹些大事,但大事幹不了,小事又不幹。所用的都是輕浮士人,只會飲酒做詩,高談闊論,但幹不了也不想干實際的事:「融在北海,自以智能優贍,溢才命世,當時豪傑皆不能及。亦自許大志,且欲舉軍曜甲,與群賢要功,自於海岱結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事方伯,赴期會而已。然其所任用,好奇取異,皆輕剽之才。至於稽古之士,謬為恭敬,禮之雖備,不與論國事也。」「論事考實,難可悉行」。所以他雖然有很高的抱負,還看不起同僚的迎來送往的碌碌無為,可是他的干法更脫離實際,雖然在文化上有一些成果,但在經濟上、軍事上就不行,以至後來無處安身。在政治上更混亂了,看不出復雜問題的關鍵,也治不了狡猾的下級官吏。做事又很沒條理,有時放鬆管理,有時「一朝殺五部督郵」,「奸民污吏,猾亂朝市,亦不能治。」這為懷恨他的人提供了擊敗他的口實。

孔融推薦的人也如他一樣狂放傲慢、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如他推薦的禰衡,此人讀書很多,狂傲無比。孔融向曹操推薦禰衡,說他德才兼備:「淑質貞亮,英才卓躒。目所一見,輒誦之口,耳所暫聞,不忘於心;性與道合,思若有神;…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嫉惡若仇;任座抗行,史魚厲節,殆無以過也。鷙鳥累百,不如一鶚;使衡立朝,必有可觀。飛辯騁詞,溢氣坌涌;解疑釋結,臨敵有餘。」可是,禰衡初見曹操便輕狂無禮,把荀彧、荀攸、郭嘉、張遼、徐晃等文武百官大加貶低之詞,甚至稱作奴才,這也有當時的文人士族對曹操專權的不滿的發泄。曹操能不惱火嗎?曹操忍住怒火,讓禰衡作帳下鼓吏。禰衡卻裸體擊鼓罵曹,曹操對禰衡十分痛恨,終於借劉表之手,劉表又借黃祖這個武夫之手殺害了禰衡。但曹操對孔融也很生氣,懷疑孔融舉薦禰衡的用心是侮辱自己。進一步加重了曹操「必欲除之而後快」的決心。

孔融在為人處事上崇尚浮華、隨意,喜歡過放盪不羈、桀驁不馴的生活,士族作風很是嚴重。三國時,因為連年征戰,百姓流離失所,田地大都荒蕪,人民生活沒有保障。曹操為節約糧食,曾頒布一道禁酒令,因為酒是由糧食做的。但孔融極愛飲酒,就給曹操寫了一封親筆信,專講飲酒益處,:「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堯不飲千鍾,無以成其聖。且桀紂以色亡國,今令不禁婚姻也。」他的意思是說:「天上有顆『酒旗』星,地下有個『酒泉』郡,人有海量稱『酒德』,帝堯『千鍾』稱聖人。而且夏桀和商紂王是因為女色亡的國,那你怎麼不把婚姻也禁止算了。」曹操忌憚孔融的才子大名,強忍憤怒,沒有立即殺他。御史大夫郗慮出來上奏朝廷:以法免去孔融的官。可他卻滿不在乎,「雖居家失勢,而賓客日滿其門,愛才樂酒,常嘆曰:「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那邊禁酒,他被處罰還天天聚眾飲酒作樂。曹操能不對他出離憤怒嗎?

孔融對漢室忠心耿耿,他針對曹操的「奉天子以從諸侯」的策略,上奏主張「尊崇天子,擴大君權,削弱諸侯權勢」。這明白就是要曹操還政於漢獻帝!曹操對孔融這個不識時務的政敵,再也忍無可忍。最終尋找很多莫須有的罪狀,將其殺害。孔融被殺的罪狀如下:「一、在北海郡時,看到天下大亂,召集隊伍,想奪劉家天下,自己做皇帝。(這完全是莫須有的)。二、對孫權的使者毀謗「朝廷」。三、在朝里,不守禮節,常常不戴帽子走進宮廷。四、和禰衡互相標榜。五、不孝。」就這些理由竟然置孔融於死地了,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對於自己真正的死因,孔融在他的《臨終詩》中表達的很清楚:「言多令事敗。器漏苦不密。河潰蟻孔端。山壞由猿穴。涓涓江漢流。天窗通冥室。讒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靡辭無忠誠。華繁竟不實。人有兩三心。安能合為一。三人成市虎。浸漬解膠漆。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

一個恃才傲物、不任世事的文化人生活在亂世是可悲的。他死後,曹丕向全國懸賞孔融的文章,有上交者「輒賞以金帛」。在《典論》一文中,曹丕還把孔融列為「建安七子」之首。孔融若活在今天,會是個很好的時評家,每天褒貶時事,像我們生活中的一面鏡子。所謂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但有野心的政治家可能都討厭太透明的鏡子,因為那裡面反映的缺點最清晰。

㈥ 古代具有高潔品質名人的故事

1,有一回,有人送王安石兩件古物:古鏡和寶硯。

他看了以後,問道:「這鏡子和硯台有何用處?」對方回答說:「這鏡面光滑透明,不但近照人影一致,且可遠照兩百里的景物;還有這硯台石質又細又密,只要呵一口氣,就能得水磨墨。」

他聽了以後哈哈大笑說:「兩件都算是稀奇寶物,但對我而言卻沒有什麼用處。吾面不及碟子大,哪要什麼能照兩百里的古鏡?再說我有個習慣:寫字前必先取水磨墨。你這硯台就算能呵得一擔水來又如何?」說完後就把古鏡和硯台還給對方了。

2,宋國有個人得到了一塊玉,把它獻給宋國國相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的人說:「我已經把它給玉石加工的匠人看了,玉匠認為它是珍寶,所以才敢獻給你。」

子罕說:「我把不貪財作為珍寶,你把玉作為珍寶;如果給我,我們都會喪失了珍寶,還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寶。」 獻玉的人跪拜於地,告訴子罕說:「小人帶著璧玉,不能安全地走過鄉里,把玉石送給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殺身之禍。」

於是,子罕把獻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處,請一位玉工替他雕琢成寶玉,等他富有後讓他返回了家鄉。

5,新時期共產黨員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塵不染兩袖清風的好乾部。這位模範幹部收留了三個震災中認識的孤兒。由於生活拮據,他到血庫要求獻血。在外人眼裡,一個共產黨的中高級幹部生活如此清貧真難以想像。

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親,去的路費由自己籌措。由於看病,妻子將返程的路費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錢,他東挪西借才勉強湊了500元,而回程機票當時是每個人800元。

妻子不忍心讓丈夫為難,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濟南後,他妻子去看上大學的女兒,女兒一見面就對媽媽說:「學校讓交學雜費,我寫信給爸爸,爸爸讓我跟您要。」

他妻子一聽,眼淚刷刷地流了下來———自己身上剩下的錢,連回家鄉聊城的車票還不夠,哪裡還有錢給女兒交學費!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幫忙有困難的群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他給群眾買葯,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

他因車禍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

㈦ 古代的人民艱苦奮斗、勤勞勇敢,有關優秀品質的故事有哪些

1、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在冀州南邊,黃河北邊。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入困難,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

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

過了好幾天,單於見瀕臨死亡的蘇武仍然沒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蘇武放出來了。單於知道無論軟的,還是硬的,勸說蘇武投降都沒有希望,但越發敬重蘇武的氣節,不忍心殺蘇武,又不想讓他返回自己的國家,於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牧羊。

臨行前,單於召見蘇武說:「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讓你去放羊,什麼時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中原去。」與他的同伴分開後,蘇武被流放到了人跡罕至的貝加爾湖邊。唯一與蘇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漢朝的使節棒和一小群羊。

蘇武每天拿著這根使節棒放羊,心想總有一天能夠拿著回到自己的國家。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使節棒上面的裝飾都掉光了,蘇武的頭發和胡須也都變白了。在貝加爾湖,蘇武牧羊達十九年之久。

十幾年來,當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單於已去逝了,就是在蘇武的國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兒子繼任皇位。這時候,新單於執行與漢朝和好的政策,漢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蘇武接回自己的國家。

㈧ 有關古人高尚品質的故事

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晉時,為避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君"。西漢晚期生於南郡興山縣(今湖北省秭歸縣)。因聰慧麗質,漢元帝時入宮為"待詔"。
西漢晚期,漢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長期的戰亂,恢復了"和親"關系。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西漢王朝答應匈奴呼韓邪單於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親。從此出現了漢匈和好、民族和睦相處的局面,受到歷代人民的稱贊。
王昭君自願出塞,遠嫁異族,表現了一個弱女子不顧邊塞荒涼,不畏北地風寒和氈帳之苦的非凡膽識和勇氣。關於昭君出塞,《後漢書·南匈奴傳》有一段生動的記載,王昭君"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呼韓邪單於為能得到這樣一位美麗的妻子,十分歡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昭君出塞和親,是當時漢匈雙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漢元帝為紀念這次和親,改元為"竟寧",意為和平安寧。呼韓邪單於把昭君封為寧胡閼氏,即胡漢友好皇後。匈奴呼韓邪單於歸漢和昭君出塞,也反映了當時各族勞動人民的共同願望和要求。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漢城和包頭市附近的西漢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單於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單於天降"等瓦當和"單於和親"4字磚,以及"單於和親"、"千秋萬歲"、"安樂未央"12字磚說明長城沿線各族人民對和親和昭君出塞的熱情頌揚。昭君出塞和親,播下了漢匈和平睦鄰的種子,這顆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對以後漢族與北方各兄弟民族的團結友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不幸的是,王昭君與呼韓邪單於結婚僅兩年,呼韓邪單於就去世了。她和呼韓邪單於生了一個兒子,名叫伊屠智牙師。呼韓邪單於死後,昭君又依據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習俗,改嫁呼韓邪單於第一閼氏所生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昭君與雕陶莫皋生有兩女,長女名叫須卜居次,即須卜公主,小女名叫當於居次,即當於公主。
昭君和呼韓邪單於結婚時,年齡大約20歲左右,估計在新莽年間(公元前9年~23年)去世。據敦煌發現的唐代《王昭君變文》記載,昭君去逝後,埋葬儀式按匈奴習俗進行,非常隆重。"棺槨穹窿,更別方圓"。"醞五百瓮酒,殺十萬口羊,退犢燖馳,飲食盈川,人倫若海。一百里鋪氍?毛毯,踏實而行。五百里鋪金銀胡瓶,下腳無處。單於親降,部落皆來,傾國成儀,乃葬昭軍(君)。"漢孝哀皇帝(公元前6年~1年)也差使楊少征前往單於處弔唁。隆重的葬儀,反映了匈奴對昭君的懷念和對漢匈和親的肯定態度。
昭君出塞後60年,是漢匈和睦相處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區在內的整個漠南和平發展的60年,出現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飽經戰亂之苦後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著王昭君。民間傳說,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韓邪單於。她出塞時,和呼韓邪單於走到黑河邊上,只見朔風怒吼,飛沙走石,人馬不能前進。昭君款款地彈起了她所帶的琵琶,頓時狂風停止呼號,天上彩霞橫空,祥雲繚繞,地下冰雪消融,萬物復甦。一會兒,遍地長滿了鮮嫩的青草,開遍了絢麗的野花。遠處的陰山變綠了,近處的黑水澄清了。還飛來了無數的百靈、布穀、喜鵲,在她(他)們頭頂上盤旋和歌唱。單於和匈奴人民高興極了,於是就在黑水邊定居下來。後來,王昭君和單於走遍了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裡,哪裡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劃,地上就會出現一條玉帶般的河流和片片綠茵茵的嫩草。昭君還從一個漂亮的錦囊里取出五穀種子,撒在地下,於是就長出了五穀雜糧。昭君去世時,遠近的農牧民紛紛趕來送葬,他們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壘起了昭君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鋒,午如鍾,酉如樅"。就是說,昭君墓早晨猶如一座山峰,中午猶如一座鼎鍾,黃昏時猶如一棵雞樅(傘菌科圓錐形菌綱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團結友好的象徵,她的功績也得到後世的尊重。考古學家從昭君墳得到的文物推斷,金元時期,墓前就有享堂之類的建築物。清代康熙年間,張鵬翮和錢良鐸途經呼和浩特時,還看到青冢南琉璃瓦碎片成堆,並有黑色的石虎、石馬各一個,白色的石獅一個,石頭房子一座,石頭小房子上還豎著用蒙古文書寫的幡旗,以及當地人在青冢頂用土壘的一個小方亭,方亭內藏佛像、綢布和豆麥。青冢旁還有一棵古柳,濃蔭覆地,蒼翠撲人。那些石虎、石獅、石馬、石頭房子和小方亭,寄託著當時呼和浩特地區各族人民對王昭君的深刻眷戀和哀思,忠實地陪伴著這位遠嫁的漢家姑娘。
歷代文人墨客對昭君出塞多有評說,說是最貼切的是唐代詩人張仲素:"仙娥今下嫁,驕子自同知。劍戟歸田裡,牛羊繞塞多。"
除青冢外,大青山南麓還有十幾個昭君墓。歷史學家翦伯贊說的好:"王昭君埋葬在哪裡,這件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會出現這么多昭君墓。顯然,這些昭君墓的出現,反映了內蒙古各族人民對王昭君這個人物有好感,他們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鄉。
解放後,市人民政府對昭君墳進行了多次修繕。1964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把昭君墳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的昭君墳,已成為一座規模宏大的陵園。南北長300米,東西寬162米,墓高33米,佔地約73畝。走到墓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3.95米,重5噸的呼韓邪單於與王昭君閼氏並轡而行的大型銅鑄雕像。再往北行,朝陽聳立著一塊高大石碑,石碑上用蒙漢兩種文字鐫刻著已故國家副主席董必武的詩作《謁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石碑後方兩側,七塊各代石碑歷歷在目。墓前有相連的兩層平台。拾級而上至墓頂,有六角攢尖蘭亭一處。墓前院內,歷史文物陳列廳分列東西,陳列廳內,有漢白玉昭君雕像一座,娥眉秀發,明眸皓齒,懷抱琵琶,淺顰低笑,栩栩如生。
王昭君--民族團結友好的使者,自古以來就活在人民心中,為各族人民所崇敬和傳頌。
參考資料:http://www.sexin.cn/html/2005/20050824111445672.html

㈨ 古代人的優秀品質故事200字

匡衡勤奮好學,復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制。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