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孔子廉潔故事50字
㈠ 概括孔子的主要事跡50字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古代孔子廉潔故事50字擴展閱讀:
對於孔子等等後世紀念:
1、祭祀
西漢中期,天災頻發,社會動亂。儒者梅福認為,這是由於未能妥善安排對於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發怒。當時的國家政權接受了梅福的提議,封孔子為商湯的後代,接續先王的祭祀。
2、祠堂
孔子還鄉祠位於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城北六公里王公樓村。孔子祖先為春秋時期宋國人,其祖居地及祖墳仍在此地。
3、孔廟
孔廟即孔子廟,是紀念祭祀孔子的祠廟建築。在中國古代建築類型中,堪稱是最為突出的一種,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4、孔林
孔林屬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至聖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墓地。坐落於曲阜城北,佔地3000餘畝。它是中國規模最大、持續年代最長、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園林。
5、孔府
孔府位於曲阜城內,孔廟東側,是孔子嫡長子孫的府第,即衍聖公府。洪武十年(1377年)始建,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拓廣,道光十八年(1838年)擴修。光緒十一年(1885年)重建遭火焚的內宅七座樓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子
㈡ 孔子有關的故事50字長
1、兩小兒辯日
一天,孔子向東游歷,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便問是什麼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遠些,而中午時離人近些。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時看起來小而近時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時熱而遠時涼嗎?」
孔子也無法判斷誰是誰非。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您十分有智慧呢?」
2、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
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學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獲救者為了表示感謝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3、孔子相師
相傳有一年冬天,孔子游說講學,一日行至兗州西關(今舊關),遇見一個小孩正用樹枝在路上畫畫。孔子湊近一看,見小孩畫了一座城,孔子見他畫得認真仔細,城也畫得很漂亮,不忍從上面踏過,便從一旁繞著走。
孔子剛剛走過,不想那小孩竟氣惱地甩掉畫畫的樹枝說:「你這老先生好沒道理,放著城門不走,為何繞城而過?」
孔子以為小孩誤解自己,便解釋說:「我是看你城畫得好,怕踩壞了,才繞道而過,你應該感謝我才對呀?」
小孩不以為然地說:「城若不讓人過,要城有何用?我畫的城就是讓大家走的。」
孔子見小孩聰明伶俐,頑皮中顯露才智,有心試探他一番,故意為難地說:「你畫的城門這么小,我如何過去呢?」
沒想到那小孩一拍腦門,恍然大悟地回答:「對,畫上的小城門是給小人走的,你是大人,應該走大城門,這如何辦呢?我再給你畫個大的吧?」
說著,小孩轉過身去對著兗州城方向,用手指在空中虛劃一番,然後恭敬地對孔子說:「大人,那座城畫好了,請上路前行吧。」
見到這么聰穎的孩子,孔子頓起愛才之心,就約他一路同行。因為是冬天,樹上的葉子早就掉光了,只有松樹和柏樹仍掛著綠,小孩指著路過的幾棵松樹問孔子:「老先生,你說松樹為何冬天也不落葉,天再冷也能枝茂葉青?」
孔子說:「松樹心實不虛,所以才耐得嚴寒。」
「老先生說得不對,竹子倒是心虛不實,可他也跟松樹一樣耐得嚴寒」。
孔子見小孩說得很有哲理,感嘆地說:「虛心之竹,四季常青,人應學松之品質,竹之虛心,吾常言『三人行必有吾師焉;,這孩童可為吾師也。」
兩人走到護城河時,正巧有一群鵝「哦哦」地叫著跳進了水裡。小孩又問孔子:「老先生你說說鵝的叫聲為什麼這樣響亮?」
孔子想了想說:「鵝的脖頸長,故能引吭高歌。」
小孩搖搖頭說:「老先生,那井裡的蛤蟆河裡的蛙,脖子能算長嗎?卻是叫聲震天不亞於鵝。」
孔子暗自佩服這小孩子才智過人。
兩人又往前走,來到城門口,忽然聽到一陣陣吹吹打打的喇叭聲,只見從城裡走出一隊送葬的人。領頭的那個人披麻戴孝,揮舞著器喪棍邊走邊唱,後面的那些人卻沒有哭的。
孔子心裡老大不快,正想走過去教訓他們一番,卻被那小孩拉住了胳膊。待到送葬的人走遠,孔子責問小孩說:「生之於父母,養之於父母,父母過世悲哭才是。剛才那幫人不光不流眼淚,而且還邊走邊唱,真是不成體統。我要去教訓教訓他們,你卻把我拉住,這是什麼道理?」
小孩反問孔子:「老先生可曾聽清他唱些什麼?」
孔子說:「不曾聽清」。
「您連人家唱些什麼都沒有聽清,卻要去教訓人家,不知老先生怎樣『對症下葯』?」
孔子問小孩:「你可曾聽清他唱些什麼?」
「聽清了。他們唱的是『肥豬出了圈,野馬上了羈,金銀入了櫃』。」
孔子不解,他問小孩:「你可解得這其中之意?」
小孩說:「這有啥難?『肥豬出了圈』就是閨女找了婆家,『野馬上了羈』就是給兒子娶了媳婦,該操心的事都操完了。」
孔子又問:「那金銀入了櫃又作何講?」
小孩說:金銀入了櫃」指的是父母享盡天年有了歸宿。老先生剛才講過,生之於父母,養之於父母,這話不假,但是父母過世不一定悲哭就好,有的人父母在世時百般虐待,是不孝之子,而父母去世時卻裝出一副孝敬悲傷的樣子,放聲嚎哭,以欺世人。
而有的人卻不這樣,父母在世時他們問寒問暖,百般敬重;父母過世時,心中雖然悲痛,但卻問心無愧。真正孝敬的人,悲痛只是裝在心裡,有些啼啼哭哭的人不過是做樣子給別人看的。剛才那人一路走一路唱,我看他是個懂得孝道的人。唱只是有意警醒世人,並不為過。
孔子點點頭,覺得這孩童不但才華過人,而且深知孝道。禮賢下士的孔子便和這孩子結下忘年之交,拜他為師。
4、孔子學琴
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
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復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5、喪家之犬
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牆東門旁發呆,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
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著說:「一個人的外形、相貌,是細枝末節。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
㈢ 孔子的故事50字以內
孔子向師襄子學琴,一首曲子學了十天還在彈,師襄子說:「可以繼續了。」孔回子說:「曲子雖答然已經能走下來,但還沒能把握其中韻致規律和結構。」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又說:「韻致已經把握,可以增加新曲了。」孔子說:「可是我還沒能得其心志。」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志趣已得,現在可以學別的了。」孔子說:「此曲志趣雖然已得,但我還沒能完全進入他的心智境界,得其為人。」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神情儼然,彷彿進到新的境界:時而莊重穆然,若有所思,時而怡然高望,志意深遠;終於,他說道:「我找到他了:默然黝黑,頎然高大,目光深邃,心系蒼生,王者氣度,胸懷天下,除了文王,還能是誰呢?」師襄子聽到後,趕緊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師也認為這正是《文王操》呵
㈣ 廉潔小故事50字
1.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2.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3.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 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錢太守」。
4.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5.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 。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自己的操守。
廉潔,社會永恆的價值追求。
「不受曰廉,不污曰潔」。廉潔,作為一種社會價值取向,始終引領著社會向前發展,形成一種良性的追求。這種價值追求早在戰國時期便已出現,見屈原的《楚辭.招魂》:「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爾未沫」。隨後一直沿用,直至今天。
在發展的過程中,它也由個人的修養發展到對官員的道德要求,進而到今天早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的價值取向,一種社會的價值追求。已經深入人心,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形成的是一種具有約束力的道德准則,現在更是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法律准則。
(4)古代孔子廉潔故事50字擴展閱讀
廉潔,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偉大的詩人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爾未沫。」
東漢著名學者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注釋說:「不受曰廉,不污曰潔」,也就是說,不接受他人的饋贈的錢財禮物,不讓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潔。
廉是清廉,就是不貪取不應得的錢財;潔是潔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態度;清楚一點的說,廉潔就是說我們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為,光明磊落的態度。
廉潔:不損公肥私;不貪污。廉潔」一詞,《辭源》上解釋為「公正,不貪污」。
漢代王充《論衡》中有「案古纂畔之臣,希清白廉潔之人」之句。
《辭海》上解釋為「清廉,清白。」屈原《楚辭》中有「朕幼清以廉潔兮」之詩。王逸注釋為「不受曰廉,不污曰潔」。東漢廬江太守羊續,為政清廉,自有高招。他把下屬行賄送給他的鮮魚,懸掛在大堂屋檐下,風吹日曬,幾天就幹了。
後來又有人送鮮魚給他。他指著干魚對來客說:「你還想讓我把魚掛起來嗎?」送魚的人只好悻悻而返。明代於謙十分欣賞羊續拒腐蝕永不沾的做法,特賦詩贊道:「喜勝門前無賀客,絕勝廚傳有懸魚。清風一枕南窗卧,閑閱床頭幾卷書。」
㈤ 求一個50字左右的廉潔小故事。謝謝
厚謝婉拒
宋時,劉溫臾在朝中身居要職,一個自稱他門生的人送給他一車糧草,劉溫臾版推辭不權掉,當即答謝回贈他一套華麗的衣服,其價值高於一車糧草的數倍,那人見達不到送禮行賄的目的,只好將糧草拖了回去。
官員為政清廉與否,自律相當重要,但他律亦不可少。下面的幾則古人勸廉的故事,對於今天加強廉政建設無疑也大有裨益。
㈥ 關於孔子的故事50字
孔子的故事:
1:孔子誤會了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2喪家之犬
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牆東門旁發呆,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著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
3知其不可而為之
《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
「明知不可而為之」, 這段故事雖無孔子,這對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顯然,這個守城門的人並不是一個等閑之輩,而是一個修養很高卻隱身於市朝的大隱士。
4子見南子
南子,衛靈公的夫人,宋國人,富有風情,緋聞頗多。南子也是一個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來了,得好好見一見,《史記》說:(南子)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這就是"子見南子"。
㈦ 孔子的故事,很短的,50字以內
1、有一天 孔子去拜訪老子,問:「先生,請問人生的真諦是什麼?」
老子不僅不滿的張大了嘴。
孔子以為老子沒有聽見,又問了一遍。
老子又把嘴巴張的更大了。
孔子不解,提高了嗓門,又問了一遍。
老子這把嘴巴全部張開,只見裡面只剩下了幾顆牙齒。
孔子說,謝謝先生,學生受教了,柔弱勝於剛強。
2、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兒子孔鯉「趨而過庭」,什麼叫「趨」呢,「趨」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動作,在上級面前、在長輩面前你走路要「趨」,低著頭,很快很快地這樣走過去,這叫「趨」。
那麼孔鯉看見父親孔子站在庭院裡面,於是低著頭「趨」,孔子說」站住,學詩了嗎?「
」沒有。「
」不學詩何以言「——你不學詩你怎麼會說話?
」是「,退而學詩。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鯉又「趨而過庭」,孔子說,」站住,學禮了嗎?「
」還沒有「。
」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你怎麼做人?
」是「,退而學禮。
3、有一天,孔子和弟子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兒,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
孔子被問住了,他覺得這孩子很懂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名字,幾歲了?」孩子說:「我叫項襄。7歲!」
孔子對學生們說:「項襄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4、孔子弟子公孫赤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穀米。
孔子說:「給她六斗四升。」
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說:「再給她二斗四升。」
冉求認為太少,給了公孫赤母親更多。
孔子說:「公孫赤到齊國去,肥馬輕裘,威風凜凜。我聽說過,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5、孔子離開曹國到宋國後,就和弟子們在大樹下練習禮儀。
宋國的司馬桓魋想要殺掉孔子,就把大樹給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說:「咱們快點走吧。」
孔子說:「上天既然使我具備聖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樣呢?」
㈧ 關於孔子的故事,50字左右(快快快!!!)。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他有一套雖不周密而相當完整的思想體系和政治見解回。孔子思想中最光輝的答一點,是提倡「仁」,仁就是「愛人」,這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反映了由於奴隸制的漸趨瓦解而產生的當時庶人(廣大人民)的抬頭。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識普及到人民中間去,就是這種現實以及反映這種現實的人道精神的具體表現。[
㈨ 孔子的故事!!!(50字左右)
孔子字仲尼,復由「仲」字可知他在制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來排序,就以孟、仲、叔、季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長的(大哥或大姐)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身處亂世,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