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有關讀書的故事
1. 古代名人勤奮學習的故事
1、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
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這就是陸羽棄佛從文的勵志故事。
2、宋濂冒雪訪師。
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贊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
這次,宋濂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里,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並不在家。宋濂並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後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並沒有接見他。
因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
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後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為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3、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麼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4、劉勰佛殿借讀。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小和尚們嚇壞了,以為裡面有鬼,立刻報告給老和尚。於是,老和尚帶領小和尚捉鬼。
沒想到「鬼」原來是一個叫劉勰窮孩子,他在借佛燈讀書呢。劉勰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了偉大的文學家。
5、懸梁刺股
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
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發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樑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發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2. 古代名人讀書故事50字以內,要是古代的
西漢匡復衡家裡貧窮,白天干制活,晚上才能讀書,但買不起蠟燭。鄰家有燭光,他就在牆上鑿個洞,讓光照過來,在洞前借光讀書。
晉代有個清貧好學的車胤,從小愛讀書,但他家裡很窮,點不起燈,於是,他就用很薄的紗布,做了個小口袋,把螢火蟲捉來放在裡面,晚上便利用閃閃熒光來勤奮讀書。
這就是鑿壁借光和囊螢映雪的故事。
3. 古代名人的讀書故事,200字左右
1、鑿壁借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
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
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2、牛角掛書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韉騎牛,在牛角上掛一卷《漢書》,一邊走一邊看書。越國公楊素正巧在路上看見,慢慢地跟在他後面,問:「哪來的書生這般勤奮?」李密認識楊素,從牛背上下來參拜。楊素問他讀的是什麼,他回答說:「《項羽傳》。」
楊素於是和他交談,覺得很驚奇。回家後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見識風度,不是你們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傾心結交李密 。隋煬帝九年,玄感在黎陽起兵,派人入函谷關迎接李密。
3、囊螢映雪
孫康家裡很貧窮,買不起燈油。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他發現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
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御史大夫。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
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好問,後來終有成就,官至吏部尚書。
4、隨月讀書
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做江泌的人,江泌小的時候家裡很窮,爸爸癱瘓、媽媽又常常生病,江泌白天要去外面工作賺錢養家,晚上還要幫媽媽做事,根本沒有錢也沒有時間去上學讀書。 有一天晚上,家裡的人全部睡著以後,江泌一個人坐在屋子裡。
突然,他看到窗外的月光好亮,江泌心想:「這么亮的月光,我可以用它來看些書,就不愁沒錢點燈看書了。」 可是,月亮會慢慢移動,江泌就拿著書隨著月光一邊移動一邊看書,直到月光不見為止。
有時候,江泌白天工作太累,到了晚上還是努力提起精神看書,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去了,江泌的學問越來越好,終於變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大學問家! 後來,大家就用「隨月讀書」來形容一個人用功讀書,不怕辛苦的精神。
5、韋編三絕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 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 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 能閱讀。
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 有相當的重量。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 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
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 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 用。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4. 有關讀書的名人故事
有關名人讀書的故事(一):
在東漢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家,他叫做孫敬。孫敬在年輕的時候特別勤奮好學,經常把自己鎖在屋裡面不停地讀書。每天他從太陽剛升起就開始讀書,一直讀到天黑,有的時候還會廢寢忘食連飯都不吃了。
孫敬每天讀書的時間特別長,有的時候特別疲憊了也不會休息,但是時間久了身體也扛不住。每天一到晚上的時候就特別困,但是他不想早早的去睡覺,害怕影響自己學習,於是就想出了一個很特別的方法。
眾所周知,在古代時期,男人的頭發都跟女人一樣特別長。於是孫敬找來了一根繩子,把繩子的一頭綁在房樑上。
這樣一來,每次只要他讀書讀的又累又困,忍不住打盹的時候,頭只要稍微低一點頭,這根綁在房樑上的繩子就會立馬狠狠地牽住頭發,把頭皮扯的很痛,就像快扯掉了一樣,這樣他馬上就會清醒了可以繼續學習。
有關名人讀書的故事(二):
在古代的戰國時期,有一位政治家很有名氣,他叫做蘇秦。蘇秦在年輕時學問並不高,所以他去到好多地方做事都沒有受到重視和重用。
在外闖盪的路途不順利,於是蘇秦便回家了,可是回到家後家人對他極為冷淡,就像當他不存在一樣。家人的態度對蘇秦的刺激特別大,因此他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發奮讀書。蘇秦開始學習之後經常讀書讀到半夜,特別疲憊很想睡覺。
於是他想出了一個可以讓自己頭腦清醒的辦法,他准備了一個錐子,只要稍微一打瞌睡,他就會用這個錐子特別用力的在自己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的話,蘇秦就會突然間感覺到疼痛就會清醒起來,繼續讀書。
有關名人讀書的故事(三):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以前脫去衣服上床睡覺。
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就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
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之後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有關名人讀書的故事(四):
東坡學識淵博,他有一種「各個擊破」的讀書法。他認為一本書每讀一遍,只要明白和消化一個問題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讀,就能到達事事精通。
一本書的資料就是很豐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個方面。
比如想探究歷代興亡治亂的原因,此時那麼就從這個角度去讀;要探究史實典故,就換另一個角度,再讀一遍。這個方法雖有些笨,此時但這樣讀過之後,各個方面都經得起考驗。
有關名人讀書的故事(五):
車胤,年幼時好學不倦,勤奮刻苦。他白天幫大人幹活,夜晚便捧書苦讀。但就是由於家境貧寒,常常沒錢買油燈,書也讀不成了。他為此十分苦惱。
一個夏夜的晚上,車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憶著讀過的書上的資料,忽然發現院子里有許多螢火蟲一閃一閃地在空中飛舞。
他忽然心中一動,要就是把這些螢火蟲聚集在一齊,借它們的光不就能夠讀書嗎?於就是,他開始捉螢火蟲,捉了十幾只,此時把它們裝在白紗布縫制的口袋裡,掛在案頭。從此,他每一天借著螢光苦苦地讀書。
有關名人讀書的故事(六):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眾不一樣。他拿到一本書,不就是翻開從頭至尾地讀,而就是對著書思考一會,然後閉目靜思。
他猜想書的謀篇布局,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讀了。華羅庚這種猜讀法不僅僅節省了讀書時刻,而已培養了自己的思維力和想像力,不至於使自己淪為書的奴隸。
有關名人讀書的故事(七):
在西漢時期,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大學問家,他的名字叫做匡衡。匡衡從小就非常喜歡學習讀書,可無奈的是家裡條件很差,根本買不起蠟燭,於是一到晚上天黑的時候他就沒有辦法繼續看書,沒有光實在是什麼都看不見了,因此他經常為這個事情而發愁。
有一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家裡的牆壁上似乎有一些些亮光,於是他便起床想看看是怎麼回事兒,原來是因為牆壁裂了一個很小的縫,鄰居家亮亮的燭火恰巧就從這個小縫中穿了過來。
匡衡看完之後立馬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從家裡面找來了一把鑿子,把牆壁裂縫的地方鑿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孔,這個時候立馬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從此以後,每到夜晚匡衡就借著這道燭光看書。
5. 古代名人刻苦讀書的成語故事
1、負薪掛角
漢朝時期的朱買臣,小時候,家裡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
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
2、程門立雪
這個成語講的是宋朝的楊時苦心求學的故事:楊時考中了進士,卻不去做官,而是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進行學習。程顥死後,楊時又在洛陽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那時,他已經四十歲了。有一天,楊時去拜見程頤時,恰逢程頤正在睡覺,而楊時與他的朋友游酢為了不影響老師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門口等候。外面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等到程頤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積了一尺多厚了。
古人對求學的態度尚且如此誠心,今人更需把握眼前良好的學習機會。
3、手不釋卷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年輕時,家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後,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於缺少文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掌權管事,更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加自己的才幹。」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為難地推託說:「軍隊里的事情又多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 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並堅持不懈,最後終於有了文化。
3、聞雞起舞
祖逖和劉琨都是晉代著名的將領,兩人志同道合,都希望能為國家出力,干出一番事業。他們白天一起在衙門里供職,晚上合蓋一床被子睡覺。
當時,西晉皇族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各少數民族首領趁機起兵作亂,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祖逖和劉琨對此都很為焦慮。
一天半夜,祖逖被遠處傳來的雞叫聲驚醒,便把劉琨踢醒,說:「你聽到雞叫聲了嗎?」劉琨側耳細聽了一會,說:「是啊,是雞在啼叫。
不過,半夜的雞叫聲是惡聲啊!」祖逖一邊起身,一邊反對說:「這不是惡聲,而是催促我們快起床鍛煉的叫聲。」劉琨聞言,跟著穿衣起床。兩人來到院子里,拔出劍來對舞,直到曙光初露。後來,二人皆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4、懸梁刺股
晉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然而讀書讀到半夜的時候往往會打瞌睡,為了不因此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
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已的頭發上,另一頭綁在房樑上。這樣,每當想打瞌睡的時侯,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發扯痛頭皮,他就會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孫敬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戰國時期的蘇秦也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侯學問並不多。他舟游四方卻得不到關注,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於是他下定決心努力讀書。
每當他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侯,就用事先准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5、以荻畫地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裡借書來讀。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的致力讀書,歐陽修最終成為一代名家。
6. 古代名人讀書的故事有哪些
鑿
壁
偷
光
漢
朝
時
,
少
年
時
的
匡
衡
,
非
常
勤
奮
好
學
。
由
於
家
里
很
窮
,
所
以
他
白
天
必
須
干
許
多
活
,
掙
錢
糊
口
。
只
有
晚
上
,
他
才
能
坐
下
來
安
心
讀
書
。
不
過
,
他
又
買
不
起
蠟
燭
,
天
一
黑
,
就
無
法
看
書
了
。
匡
衡
心
痛
這
浪
費
的
時
間
,
內
心
非
常
痛
苦
。
他
的
鄰
居
家
里
很
富
有
,
一
到
晚
上
好
幾
間
屋
子
都
點
起
蠟
燭
,
把
屋
子
照
得
通
亮
。
匡
衡
有
一
天
鼓
起
勇
氣
,
對
鄰
居
說
:
「
我
晚
上
想
讀
書
,
可
買
不
起
蠟
燭
,
能
否
借
用
你
們
家
的
一
寸
之
地
呢
?
」
鄰
居
一
向
瞧
不
起
比
他
們
家
窮
的
人
,
就
惡
毒
地
挖
苦
說
:
「
既
然
窮
得
買
不
起
蠟
燭
,
還
讀
什
么
書
呢
!
」
匡
衡
聽
後
非
常
氣
憤
,
不
過
他
更
下
定
決
心
,
一
定
要
把
書
讀
好
。
匡
衡
回
到
家
中
,
悄
悄
地
在
牆
上
鑿
了
個
小
洞
,
鄰
居
家
的
燭
光
就
從
這
洞
中
透
過
來
了
。
他
借
著
這
微
弱
的
光
線
,
如
飢
似
渴
地
讀
起
書
來
,
漸
漸
地
把
家
中
的
書
全
都
讀
完
了
。
匡
衡
讀
完
這
些
書
,
深
感
自
己
所
掌
握
的
知
識
是
遠
遠
不
夠
的
,
他
想
繼
續
看
多
一
些
書
的
願
望
更
加
迫
切
了
。
附
近
有
個
大
戶
人
家
,
有
很
多
藏
書
。
一
天
,
匡
衡
卷
著
鋪
蓋
出
現
在
大
戶
人
家
門
前
。
他
對
主
人
說
:
「
請
您
收
留
我
,
我
給
您
家
里
白
干
活
不
報
酬
。
只
是
讓
我
閱
讀
您
家
的
全
部
書
籍
就
可
以
了
。
」
主
人
被
他
的
精
神
所
感
動
,
答
應
了
他
借
書
的
要
求
。
匡
衡
就
是
這
樣
勤
奮
學
習
的
,
後
來
他
做
了
漢
元
帝
的
丞
相
,
成
為
西
漢
時
期
有
名
的
學
者
。
[
篇
後
一
語]
這
篇
寓
言
寫
了
匡
衡
少
年
時
讀
書
的
兩
件
事
,
一
件
是
鑿
壁
偷
光
,
一
件
是
借
書
苦
讀
。
他
贊
揚
了
匡
衡
勇
於
戰
勝
艱
苦
的
條
件
,
勤
奮
的
讀
書
的
精
神
;
為
我
們
樹
立
刻
苦
讀
書
的
好
榜
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