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與老師的故事
㈠ 求古今名人和自己老師的小故事
總有些事讓來我感動一生源--名人和啟蒙老師的故事
http://e.sina.com.cn/l/2004-09-09/ba84042.shtml
這里有很多!你自己看看吧!1
㈡ 古人名人尊師故事
1、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飛因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無錢上學。周侗老師十分喜歡這個勤學的孩子,免費收岳飛為學生。周侗老師不僅教育他如何做人,幫助他樹立愛國愛民、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還教會他射箭的絕技。
周侗老師去世後,岳飛把他當父親一樣安葬。每到初一、十五,岳飛不管在什麼地方都會祭拜周老師。在痛哭一番之後,他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重的弓,射三箭後才回去。
2、桓榮是漢明帝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裡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親自拜桓榮為老師。
3、相傳,孔子有七十二個有名的弟子,子貢便是其中之一。一次,魯國大夫在人前貶低孔子,抬高子貢。子貢非常氣憤。他當即以房子打比方,說老師的圍牆高十數丈,屋內富麗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過是只有肩高的圍牆,一眼就可望盡。
他還把老師比作太陽和月亮,說孔子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後,子貢悲痛萬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4、北宋大學問家楊時,在40多歲時與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頤求教,湊巧趕上程頤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
一會兒下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得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攔住了。程頤一覺醒來,才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
5、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
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
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侯、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㈢ 古代偉人「尊師重教」的故事
1. 岳飛:尊敬師長終身思慕
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飛因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無錢上學。周侗老師十分喜歡這個勤學的孩子,免費收岳飛為學生。周侗老師不僅教育他如何做人,幫助他樹立愛國愛民、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還教會他射箭的絕技。
周侗老師去世後,岳飛把他當父親一樣安葬。每到初一、十五,岳飛不管在什麼地方都會祭拜周老師。在痛哭一番之後,他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重的弓,射三箭後才回去。
2.楊時:程門立雪尊師
楊時,將樂縣人,四歲入村學習,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程頤為師。時值冬季的一天,楊時因與學友游酢在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師家請教。他們頂著凜冽寒風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和游酢,只見他們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3.子貢:尊師至誠孝道楷模
子貢,孔子傑出弟子。後棄官從商,成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歷來公認他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聖人孔子溘然長逝。孔子死後,眾弟子皆服喪三年,相訣而去,獨有子貢結廬墓旁,守墓六年,足見師徒情深,尊師之誠,實屬中華尊師孝道楷模第一人。
後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因子貢為孔墓所植為楷樹,後世便以「楷模」一詞來紀念這位聖徒。
4.劉庄:放下九尊之軀尊師
漢明帝劉庄,東漢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間,吏治非常清明,境內安定團結。
博士桓榮是漢明帝做太子時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的尊敬,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裡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桓榮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
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軀的至高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范,值得大家學習。
5.魏昭:尊師重道終成大器
東漢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汗牛充棟,熟讀各家典籍,乃是遠近聞名的大儒。
後來,魏昭到京城洛陽任官,毅然決定拜遠在南陽的郭林宗為師,並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熬葯給他吃。
當魏昭端著煮好的葯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熬的葯太燙,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後郭林宗又說葯太苦。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葯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
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儒家學者。
㈣ 關於中國古代感恩老師的名人事例
故事一:
1947年,華羅庚從國外回來,馬上趕回故鄉看望王維克老師。全國解放後,華羅庚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他幾次親自到王維克先生在北京的寓所去探望,並邀請王老師到科學院工作。1980年,華羅庚又專程回故鄉看望陳涉師母。當陳涉師母把一本新版的王維克先生的重要譯注但丁《神曲》簽上自己的名字贈給華羅庚時,華羅庚緊緊地握著師母的手,十分動情地說:「謝謝!謝謝!這是王老師的心血啊!
故事二:
尊敬師長終身思慕,宋朝時,岳武穆王的老師周同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當周同死了之後,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故事三:
尊敬師長名留後世,桓榮是漢明帝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裡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親自拜桓榮為老師.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貴的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范,值得大家學習。
故事四: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假寐。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夢初醒,見楊、游,故一驚:「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
那時節正是冬季很冷的時候,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感謝老師傳道授業解惑之恩。
故事五:
韓信少年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拚命習武,卻仍然無以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為人家漂洗紗絮的老婦人,人稱「漂母」,見韓信可憐,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深受感動。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始終沒忘漂母的一飯之恩,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
故事六: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彈奏琴弦,鍾子期擅長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游覽時,突遇暴雨滯留岩下,寂寞之餘,拿出古琴彈了起來。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鍾子期聽到後,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隨後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二人因此結為知音,並約好來年再相會論琴。可第二年伯牙來會子期時,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伯牙痛惜傷感,摔破了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4)古代名人與老師的故事擴展閱讀
關於感恩的諺語:
1、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2、銜環結草,以恩報德。
3、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4、土能生白玉,地可產黃金。
5、吃水不忘挖井人。
「感恩」是個舶來詞,「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給的定義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感恩」是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對我們有恩情!
「感恩」是一種認同。這種認同應該是從我們的心靈里的一種認同。我們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恩賜太多。沒有大自然誰也活不下去,這是最簡單的道理。對太陽的「感恩」,那是對溫暖的領悟。對藍天的「感恩」,那是我們對藍得一無所有的純凈的一種認可。對草原的「感恩」,那是我們對「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嘆服。對大海的「感恩」,那是我們對兼收並蓄的一種傾聽。
「感恩」是一種欽佩。這種欽佩應該是從我們血管里噴湧出的一種欽佩。
「感恩」之心,就是對世間所有人所有事物給予自己的幫助表示感激,銘記在心;
「感恩」之心,就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陽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無論你是何等的尊貴,或是怎樣地看待卑微;無論你生活在何地何處,或是你有著怎樣特別的生活經歷,只要你胸中常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隨之而來的,就必然會不斷地涌動著諸如溫暖、自信、堅定、善良等等這些美好的處世品格。自然而然地,你的生活中便有了一處處動人的風景。
㈤ 古今名人與老師的故事有
1、理學家楊時:程門立雪尊師典範
「程門立雪」這一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學家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將樂縣人,四歲入村學習,七歲能寫詩,八歲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程頤為師。時值冬季的一天,楊時因與學友游酢在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師家請教。
他們頂著凜冽寒風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和游酢,只見他們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2、儒商始祖子貢:尊師至誠孝道楷模
子貢,孔子傑出弟子。後棄官從商,成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歷來公認他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聖人孔子溘然長逝。
孔子死後,眾弟子皆服喪三年,相訣而去,獨有子貢結廬墓旁,守墓六年,足見師徒情深,尊師之誠,實屬中華尊師孝道楷模第一人。
後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因子貢為孔墓所植為楷樹,後世便以「楷模」一詞來紀念這位聖徒。
3、民族英雄岳飛:尊敬師長終身思慕
岳飛(謚號:武穆王),中國歷史上著名戰略家、軍事家、南宋抗金名將,其軍事才能被譽為宋、遼、金、西夏時期最為傑出的軍事統帥。
岳飛的老師名叫周同,據說他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後,每到初一、十五,岳飛都一定會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4、唐太宗李世民:教子尊師傳為佳話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少有的明君,開創了「貞觀之治」唐朝盛世。
李世民懂得國家要興望發達,長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認為教誡太子諸王是「當今日之急」。
因此,他給幾個兒子選擇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誡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
一次,太子的老師李綱因患腳疾,不能行走。
怎麼辦呢?在封建社會裡面,後宮森嚴,除了皇帝和他的後妃、子女可以坐轎後,其它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
唐太宗知道後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並詔令皇太子親自迎老師。
後來,唐太宗又叫禮部尚書王圭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的老師。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反映魏王對老師不尊敬。
唐太宗十分生氣,他當著王圭的面批評兒子說:「以後你每次見到王圭,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鬆。」從此,魏王見到老師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
由於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唐太宗教子尊師也被後人傳為佳話。
5、周恩來向老師贈款
1952年2月,南開大學老校 長張伯岑突患腦塞栓逝世,周總理參加了治喪委員 會並送了花圈,白色緞帶上寫著:「伯岑師千古, 學生周恩來敬輓。」
張伯岑逝世後,總理一直惦記 著張家人的生活,1961年國家困難時期,總理給張伯 岑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幣,並囑咐交際處要加倍關照 張夫人和子女。
6、一代偉人毛澤東:尊師重教光輝榜樣
人民領袖毛澤東, 深受全國各族人民的尊敬和愛戴,而他在尊師方面,也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毛禹居,毛澤東小時的私塾老師。1959年, 已是黨和國家主席的毛澤東重回故鄉韶山, 3
毛澤東親自向毛禹居老師敬酒,毛禹居老人說:「主席敬酒, 豈敢豈敢!」毛澤東卻說:「尊老敬賢, 應該應該! 」楊昌濟, 楊開慧的父親,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就學時的老師,毛澤東認為:楊先生是一位「有高尚道德性格的人」。
他常在星期天和節假日到楊先生的住處登門求教, 討論問題,改正筆記,楊先生也特別器重他。
而徐特立老人是毛澤東一直非常敬重的另一位老師,1937年徐老60壽辰時, 毛澤東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賀信,信中說:「您是我20年前的老師,您現在仍然是我的老師,將來必定還是我的老師。」1947年徐老70壽辰時,毛澤東又題詞「堅強的老戰士」送給他,表示尊敬和祝賀。
㈥ 古代名人尊師重教的故事
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5092569.html?si=9
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秦始皇拜荊條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此而落得個罵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6年後,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護衛下,乘著車輦,浩浩盪盪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著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彷彿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後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麼 一個嬴字就難住了 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著哩,能知難而不進嗎 "說著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衛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於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著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秦始皇深情地說:"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傳說島上的荊條為秦始皇敬師的精神所感動,皆垂首向下,如叩頭答謝狀.
張良拜師
張良年輕時,曾計劃要刺殺暴君秦始皇,失敗後,為躲避官府通緝,潛藏在下邳.有一天,張良閑游到一座橋上,遇見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見張良走近,便故意將鞋墜落橋下,讓張良下橋去撿.張良很不高興.等張良把鞋撿上來交給老翁時,老翁又讓他幫著把鞋穿上.於是,張良跪著幫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沒客氣,笑眯眯地離開了.臨走時留下了一句話:"小子可教矣!5天後黎明時分在這里等我."張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後天剛亮,他就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裡,見了張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約會遲到,豈有此理.過5天再早些見我."說完就離去了.又過5天後,雞剛打鳴,張良便匆匆地趕到了橋上,可是不知怎麼的,他還是比老翁來得晚.老翁這回更不高興了,只是重復了一遍上回說的,就拂袖而去了.這下張良可點急了,又過了5天,他索性覺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來到橋上等著.一會兒老翁來了,見著他便點頭稱是.井從袖中拿出一本書,很神秘地說:"你讀了這本王者之書,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後,兵事將起.再過13年,你到濟北,可以與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便是我的化身."說完飄揚而去.天一亮,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望兵法書.張良特別高興.後來張良認真研讀黃石老翁授給的那部兵法書,真的當上了漢高祖劉邦的高級參謀.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唐.韓愈《師說》
㈦ 名人與老師的故事
程門立雪,毛澤東感恩老師
㈧ 名人與老師的故事(100字左右)
1、毛澤東向老師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同志到 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他特意邀請自己在私塾讀書時 的毛禹珠老師一起用飯,席間熱情地為老師敬酒, 毛禹珠不勝榮幸,感慨地說:「主席敬酒,豈敢豈 敢!」毛主席卻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賢,應該應該。」
2、周恩來向老師贈款。
1952年2月,南開大學老校 長張伯岑突患腦塞栓逝世,周總理參加了治喪委員 會並送了花圈,白色緞帶上寫著:「伯岑師千古, 學生周恩來敬輓。」
張伯岑逝世後,總理一直惦記 著張家人的生活,1961年國家困難時期,總理給張伯 岑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幣,並囑咐交際處要加倍關照 張夫人和子女。
3、朱德給老師讓座。
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 雲南政治學校禮堂和大家一起看戲。開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觀眾談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務員引了進來。
朱德一眼便認出那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時的教官葉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禮,禮畢又緊緊握住老人的雙手,親切地呼喚:「葉老師」。然後請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後,他自己才坐下。
4、彭德懷穿便服接見老師。
1957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紀念日。這一天,彭德懷元帥身穿便服,准備去接見北京市中小學部分模範教師 代表。工作人員提醒他說:「彭總,您是國防部長 ,應該穿軍服才好。」
彭總說:「我今天是去見老師,學生見老師應該穿便服……」接見的時候,彭總頻頻微笑著向老師們問好,親切地說:「解放軍要向老師們學習,解放軍要搞現代化建設,要學習 科學文化知識。離開老師們怎麼能行呢?」
5、魯迅百忙中脫身探望老師。
魯迅對壽鏡吾老師 一直很尊敬,他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不論多忙,總要抽空去看望壽老先生。1902年至 1909年,魯迅遠涉重洋,東渡日本留學,這8年間,魯 迅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匯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
1906年6月,魯迅奉母命從日本回紹興,與朱安女士結婚,因時間急促,在紹興只停留了短暫的4天,但他仍從百忙中脫出身來,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老先生。
㈨ 名人老師的故事
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為一大事來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視國民教育,認為「教育是共和國的保障」,因此,他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這一大事中來。
1923年,他組織了平民教育促進會,編寫《平民千字課》,奔波於全國十幾個省市,致力於平民教育。他把《平民千字課》作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裡,勸家家戶戶都要識字讀書。他活動的經費多數都是自己寫書得的稿費。
一次,他得到了1萬多元稿費,拿回家鎖在櫃子里,承擔著所有家務的妹妹看見了,問他:「家裡有老有小,錢也不多,能不能留1/4給家裡用?」陶行知想了想,溫和地說:「我要去南京勞山腳下辦曉庄師范,這錢要作為辦學的經費。我們家雖窮,粗茶淡飯還能維持。中國34000萬農民非但沒有飯吃,更沒有文化。用這錢去辦學校,是為農民燒心香,是盡我們的綿薄之力去幫助他們。你在家裡省著點用,算是幫我去辦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點了點頭。
1927年,陶行知辦起了曉庄師范學校,開展鄉村教育活動。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武力封閉了這所學校,還通緝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後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工學團」、「勞工幼兒園」,繼續推行中華普及教育運動。
1939年7月,中國正是抗日戰爭時期。陶行知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合川縣為難童創辦育才學校,在普修課外,為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兒童,開設音樂、戲劇、繪畫、文學、社會、自然、舞蹈等課,培育人才。這個學校辦得有聲有色,為國家培養了不少專門人才。當時政治形勢緊張,經濟非常困難,為了把學校辦下去,陶行知經常要為募集資金四處奔波,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艱苦。
盛夏的一天,學生高纓聽說書店到了一些好書,想去看看。可是自己不認識路,就想請陶行知陪他一起去。他來到先生窗前,那情景使他吃了一驚:先生打著赤膊,臉上、身上流淌著汗水,正在伏案疾書。高纓不好意思地把自己的來意告訴先生,沒想到陶行知很快地回答:「現在不成。」高纓失望了,他很奇怪,先生平時最喜歡和學生在一起,也最願意幫助人,今天是怎麼啦?陶行知好像看出了他的疑惑,手指著晾在窗外的襯衫說:「我很高興陪你去書店,可是我的襯衫還沒有干。過一個小時你再來,好嗎?」高纓望著那還在滴水的白襯衫,心想:先生找借口吧?他說了一句「那就算了」,不高興地回去了。
過了一個小時,陶行知穿著還沒干透的白襯衫,笑嘻嘻地來找高纓。高纓還躺在床上生悶氣呢,見了先生,忙起身一起上街。後來,高纓還是想不通,就去問副校長馬侶賢。馬先生說:「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是個名人,可是有誰知道,他為了你們這些孩子,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為了堅持辦學,他把自己的大衣和呢褲子都送到當鋪去了,換來的幾文錢解決了一天的菜金。夏天,他只有一件像樣的襯衫,這也不稀奇呀!」高纓聽著馬先生的話,眼圈紅了,他的耳邊又響起了陶先生上課時講過的話:「為了勞苦大眾,我們吃草也干;為了受苦小孩,我們要飯也干!」他的眼前出現了陶先生和同學們一起喝稀飯,鼓勵大家「勒緊褲帶共度難關」的情景,他彷彿明白了:為了辦學,先生捨得一切。
拜人民為老師
早在辦曉庄師范學校的時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等理論,教導師生們與勞動人民相結合,「教人民進步者,拜人民為老師」。
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說起她的孩子把一塊新買的金錶拆壞了,她非常生氣,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陶行知聽了,連連搖頭說:「哎呀,你打掉了一個『愛迪生』。」接著,他講了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喜歡做實驗,被學校開除以後,在他母親的引導下,逐漸成為發明家的故事。他又親自到朋友家裡,把那個小孩請出來,帶他到修錶店去看師傅修表。他們站在修表師傅身邊,看著他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葯水裡,又看著他一個個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用了一個多小時,花了一元六角錢修理費。陶行知深有感觸地說:「鍾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鍾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挨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打跑、趕走。」
山海工學團剛成立的時候,農民的孩子有了讀書的地方,燒香拜佛的紅廟成了教室,可是沒有孩子們用的桌椅。上課的時候,同學們帶來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後,學校請來了木匠師傅,他悶著頭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幾個。陶行知走過來,看見木匠師傅滿身是汗,就遞給他一杯水,說:「我們不是請你來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著陶行知:「那叫我來做什麼?」
「我們是請你來做『先生』的。」
「我可不識字。」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著說:「我是請你來指導學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會一個人,就可得一份工錢。如果一個也沒教會,那麼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還是一文工錢也得不到。」木匠顯出為難的樣子。陶行知親切地說:「不要緊,你不識字我們教你。我們不會做木工,拜你為先生。我第一個向你學。」說著,陶行知拿起一把鋸,對准木板上劃好的線就「吭哧」「吭哧」地鋸起來。
第二天,廣場上擺著木匠工具,老師帶著孩子們來學做凳子。有個小朋友嘟囔著:「我們是來讀書的,不是來做木匠的。」一個大人看見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皺起眉直搖頭。這時,陶行知笑著說:「我有一首詩讀給大家聽聽:『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闢地的大好佬。』你們看寫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說好,那個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從此,每天孩子們都學做凳子,他們也當「小先生」,教木匠師傅認字。3個月後的一天,教室里的50個孩子,都坐著自己做的凳子。講台上還有孩子們自己製作的杠桿、滑車等玩具和儀器。家長們擠在窗口、門外,信服地點頭叫好。陶行知在講台前,念起了一首剛寫好的詩:「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學木匠,木匠學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孩子們看看坐在他們身邊一起聽課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鄉,陶行知請他到曉庄學校教生物課。第一次上課,陶行知就讓他先把書本擺到一邊去,要「隨時教育、隨地教育、隨人教育」。姚老師教了10多年生物課,從來沒有不帶書本去上課的時候,他弄不懂陶行知是什麼意思。傍晚,他看見陶先生與兩個叫花子在親熱地交談。陶先生和那兩個人談完話,就叫學生領他們去洗澡,然後告訴姚文采:「這是我從南京夫子廟請來的兩位老師,來教大家捉蛇。曉庄附近有許多蛇,經常咬傷人,讓蛇花子來教大家捉蛇,你看怎麼樣?」姚文采沒說話。蛇花子開始為曉庄師生上生物課了,課堂就在山裡。幾天以後,最膽小的女孩子也敢捉蛇了,她們說:「只要擊中要害,蛇並沒有什麼可怕呀!」大家還懂得了蛇沒有腳為什麼跑得快,蛇沒有耳朵怎麼聽得見聲音,以及蛇是老鼠的剋星等知識。姚老師終於理解了陶先生的用心。他帶領學生採集標本;把挖草葯的老農請來教認草葯;請種花木的花匠來教種植花木的方法;請中國科學社的專家來教怎樣辨別生物科別及定學名。曉庄附近的花草樹木都掛起了學名牌,生物課從此上得生動活潑。
陶行知身為高等學府的教授、全國著名的教育家,卻沒有一點架子,時時注意拜普通的勞動人民為老師,他是我國千百萬教師的楷模,更是知識分子最早和勞動人民相結合的先驅。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陶行知教育師生有一句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他希望自己的學生除了在學業上不斷進步,還要多學本領,追求真理,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
在育才學校,學生們每天上午上文化課:語文、外語、數學、哲學。下午上專業課:文學、音樂、戲劇等,還要進行勞動、軍事訓練和社會調查,日程總是排得滿滿的。有一段時間,有的學生厭煩了這樣緊張的生活,在自習時間偷偷地打撲克。老師發現了,上前勸阻,他們還說這是「有勞有逸」。一天晚上,陶行知走過男生宿舍,順便進去看看,正趕上有七八個男生在打撲克,玩得很帶勁。陶行知沒作聲,站在旁邊看著。一個同學突然發現了陶校長,急忙推旁邊的同學,幾個人慌忙放下撲克,羞愧地站起來,低著頭等著挨批評。陶校長一句話也沒說,沉默了一會兒就轉身走了。
第二天,陶校長在全校會上講述了抗日戰爭形勢後問:「抗日需要人才,將來建國需要人才,你們難道可以浪費自己的時間嗎?你們有多少本領要學啊!我要你們自覺地把撲克牌交出來,像燒鴉片煙一樣地把它燒掉!要知道,時光是最可寶貴的。」孩子們低著頭,把一副副撲克牌放在台上,堆成一垛。陶校長用火柴點燃了牌,又溫和地對孩子們說:「有人說『有勞有逸』,『逸』就只能玩撲克?你們可以練琴、寫詩、作畫,也可以打球、下棋……只有多學一點本領,將來才能建設國家。時光可貴,一去不回啊!」從此,學生們都珍惜時間,勤奮學習了。
育才學校文學組辦了幾十種壁報,還在重慶開詩歌朗誦會,很受大家歡迎。他們成立了「榴火詩社」,陶校長專門為詩社題詞,文學組的學生們有些飄飄然了。有的人留起了披肩長發,有人特意穿破衣服,自視為藝術家的派頭。也有的人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別人,說話尖刻,愛諷刺人。除夕夜,陶校長把文學組學生召集起來,一面吃瓜子,一面對他們語重心長地說:「一個文人應是靈魂干凈、品格高尚的人。衣服臟得很,破了也不補,這是乞丐,決不是文人應有的樣子。」他又摸著一個男同學亂蓬蓬的頭發說:「這是茅草山。我要放一把火,叫『放火燒山』!」幾個留長發的學生不好意思地笑了。陶校長拿起剪刀,親自給他們剪了發,並耐心地給他們講「要認真做學問,不要做井底之蛙」的道理,學生們聽得心服口服。
對自己的孩子,陶行知同樣嚴格要求。他的二兒子曉光沒有正規學歷。1940年夏,曉光經人介紹去成都一家無線電修造廠工作。廠方要看他的學歷資格,他拿不出,就寫信給育才學校副校長,請他寄一張曉庄學校的畢業證書來。證明剛剛寄到,陶行知的急電也到了,嚴厲阻止用這張證明,並要曉光立即將證明寄回。接著,又是一封快信,信中說:「我們必須堅持『寧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張……總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絲毫的妥協。你若記住這七個字,終生受用無窮。」以後,「追求真理做真人」七個字,便成了曉光的座右銘。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突發腦溢血逝世。他的一生百折不撓地「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他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的教育事業。毛澤東為他寫了輓詞:「痛悼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宋慶齡的輓詞是:「萬世師表」。周恩來的話代表了千千萬萬革命師生的心聲:「陶先生放心去吧,你已經對得起民族,對得起人民。你的未了的事業會由朋友們,由你的後繼者們堅持下去,開展下去的。你放心去吧!」